1、腰三角圖片解剖學圖片
如圖所示,三個肌肉形成的三角
2、腰椎解剖結構是怎樣的?
腰椎解剖結構主要包括有:椎骨在幼年時期有33塊,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成年以後,骶椎和尾椎分別融合為1塊骶骨和1塊尾骨,故有椎骨26塊。 腰椎位於身體的中段,上連頸、胸椎,下連骶椎。腰椎共有5塊,腰椎的椎體較頸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松質骨組成,外層的密質骨較薄。椎體呈橫腎形,上下面平坦,周緣有環形的骺環,環中骨面粗糙,為骺軟骨板的附著處;前面較後面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跡較淺,椎骨下切跡寬而深,椎弓板較胸椎寬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橢圓形、近三葉草形或三葉草形。棘突為長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後,上下緣略肥厚,後緣鈍圓呈梨形,有時下角分叉。關節突呈矢狀位,上關節突的關節面凹陷,向後內方。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凸隆,向前外方。人體正常的腰椎
3、解釋腰椎病的解剖學改變
如上圖:椎間盤由中央膠凍狀的髓核與周圍的纖維環組成。纖維環破裂後髓核突出,壓迫椎管內的脊髓或椎間孔中的脊神經。多壓迫脊神經,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請在此輸入您的回答
4、腰骶部勞損的結構解剖
臨床上常見腰骶部勞損患者,其原因很復雜,牽涉面亦最廣,固然有些腰背痛系由於腰背部以外其他系統引起,然而由於腰骶部本身引起者仍占絕大多數,從解剖觀點看,腰骶部表現有下列特點:
1、腰骶部的位置
腰骶部正常位於活動度較大的腰椎與甚少活動的骨盆交接處,同時又位於腰椎生理前凸與腰椎生理後凸的交接處,杠桿作用特別大,容易受到損傷。
2、腰骶部關節
腰骶部關節特別多,達20餘個,且關節又經常處於運動狀態,不論行走、站立或坐位時均在負重,維持關節穩定的因素如關節囊、韌帶稍有損傷,關節面稍有不對稱或不適合情況時,即可發生疼痛。骶髂關節是脊柱與下肢間的重要緩沖部分,抬重物時,背伸肌與繩肌同時緊張,該關節易受到勞損。
3、腰骶尾部的軟組織
腰骶尾部的軟組織結構亦較復雜,肌肉過度收縮時,常使豎脊肌或臀大肌的起始部發生撕裂,該部可以出血、腫脹、肌肉痙攣。當暴力作用於腰骶部,肌肉未作預防或不能制止,以致超過正常活動范圍時,韌帶可發生扭傷,並發肌肉痙攣。韌帶受傷後的出血及機化可使其失去正常張力及韌性,造成關節鬆弛。軟組織損傷後,充血及血腫可壓迫神經。急性損傷後如未及時處理,可發生粘連,牽扯周圍肌肉,減少運動范圍,更易再次遭受損傷;粘連又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痙攣,造成不正常體位,因而使韌帶處於慢性緊張狀態。肌肉痙攣時,因發生肌肉缺血,牽涉痛面積擴大。
交感干骶部一般有6個神經節,可能少至3個或多至6個,不過體積較小。尾部只有1個尾部神經節。神經節之間以節間支及腰骶部筋膜易發生損傷,骶髂筋膜外上方因有來自腰神經後支,臀上皮神經分支及伴隨的小血管,形成血管神經束在此處穿出,形成固有孔隙,此處的骶髂筋膜較薄弱,深面有較豐富的脂肪組織,當劇烈彎腰時,臀大肌猛烈收縮,深部脂肪組織受壓,經固有裂孔或骶髂筋膜撕裂處疝出而形成脂肪疝,壓迫神經、血管。
4、腰骶部神經
腰骶部的腰神經根徑路甚長,神經根易受卡壓的部位有以下幾個:
①、椎間盤與黃韌帶間隙;
②、側隱窩;
③、上關節突旁溝;
④、椎弓根下溝;
⑤、椎間孔。
途中任何周圍組織變化均可壓迫或刺激神經,常見者如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其他如梨狀肌肥厚或1個椎間孔通過2個神經根時均可引起。
腰骶神經根在椎間孔內相對固定,當有致壓因素存在時,神經根可因張力增加而受損。有人推測,當神經根拉長8%時,可致靜脈淤積,而拉長15%時,神經內血液完全阻斷。研究表明,腰骶神經根的血供較外周神經貧乏,腰骶神經分別接受遠端和近端根動脈的血供,這些血管在神經近端1/3處吻合,腰骶神經易因卡壓和牽拉而發生缺血性損害。
腰神經後支在行程中也易遭受損傷。郭世紱等研究腰神經後支全部行程中有6個固定點,即:出孔點、橫突點、入肌點、出肌點、出筋膜點及入臀點,其中出孔點、橫突點和入臀點均有纖維骨性管固定,這些部位如遭受損傷或牽拉,可產生局部或牽拉性腰腿痛。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
5、先天性畸形
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特別多,常使腰部力量不平衡,引起損傷性關節炎或使韌帶肌肉附著部分減弱,一旦成人從事較多體力勞動時,即可出現症狀。 6、姿勢不良與慢性勞損
姿勢不良常引起腰骶部慢性勞損。瘦長體型者,脊柱細長,活動范圍大,胸椎後凸及腰椎前凸常增大,腰骶部棘突互相抵觸;短粗體型者,關節突常呈半月型,運動受限,腰椎前凸亦增加。身體其他部分畸形,如胸椎後凸、脊椎側凸、一側下肢短縮、扁平足、嬰兒癱均能引起腰骶部慢性勞損。腰骶部各組織中,如末梢神經受刺激而發生疼痛,一般為局限性,如同時產生下肢疼痛,可能為放射性,由於病變直接壓迫神經根所致;亦可為牽涉性,由於某一神經末梢將刺激傳至脊髓中樞後,使同一神經根所分布的其他區域感到疼痛。
腰痛最常見的原因為腰椎韌帶、關節囊的勞損與扭傷。腰段脊柱用力前屈時,可引起椎體前部或後部的組織(如筋膜、韌帶、關節囊及椎弓根)的損傷,有時兩者能同時受傷。損傷輕重視暴力大小、方向、解剖情況及受傷時的姿勢而定。脊柱過度前屈時,骨折多發於胸腰段脊柱,很少在下部腰椎。原因是胸腰段脊柱的前後活動范圍較大,而下部腰椎與不活動的骨盆相連,又有韌帶連結,活動范圍較小。同時,腰段脊柱的前凸又可抵抗前屈損傷,腰椎前屈受傷時,後部韌帶往往先斷裂,然後發生椎體前緣骨折。
如受傷時雙膝伸直,骨盆因大腿後部肌肉拉緊而向後方傾斜,腰骶部張力及壓力增加,可發生後部韌帶破裂,後縱韌帶及纖維環亦偶爾能破裂。滑倒、從樓梯或自行車上摔下時,往往雙手撐地以求避,但如避不及或手中有物,外力即直接作用於腰椎與骨盆之間,此時有保護作用的腰椎前凸因適應外力而消失,扭傷極易發生。此外,如在膝關節伸直彎腰舉重物、麻醉下進行手術均能引起腰部扭傷。
在相當大的外力下,腰骶關節附近的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有時後縱韌帶及纖維環的後部都可發生破裂,黃韌帶因有彈性而不易破裂,如L5有部分或全部骶化,或其橫突過大,該椎體具有相當穩定性,韌帶破裂則發生於L4~5之間。如L5橫突小,S1棘突發育不佳或有脊柱裂,該處韌帶組織薄弱,亦易於受傷。
腰骶部勞損
此外,下面一些情況也可以引起慢性腰痛:
1、椎體間不穩定:上一椎體從下一椎體上移位,稱為假性脊椎滑脫或不穩定脊椎。
2、椎間關節退變:表現為小關節面的骨質密度增加、邊緣不整、骨刺增生等,嚴重者甚至發生小關節錯位,有的上關節突的尖端向上外延伸,是退變後增生的結果。
3、棘突間接觸和假關節形成:兩個棘突在接觸緣發生骨質硬化,並向兩側增生,甚至形成典型的假關節。
4、脊椎退變:一般隨年齡增大引起,腰椎過度負荷或不斷遭受重復而輕微的損傷也可促使退變提前發生。
5、腰部陳舊性扭傷:腰部扭傷後,豎脊肌起保護作用而痙攣,損傷的組織日後可能發生纖維性癒合,在日常生活中遺有不適感。如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因破裂未癒合,脊椎各關節囊日後必鬆弛,因而椎體不穩定,前屈後伸即能引起關節半脫位。
6、骨質疏鬆:隨年齡增長,骨質疏鬆發病率不斷提高,且特別容易累及脊椎。當鈣吸收或代謝障礙時,血清鈣降低,致使神經肌肉敏感性增高,使痛閾降低。當鈣含量降低時,骨的機械應力降低,輕度外傷可造成微細骨折,軟組織出血、滲出、變性及鈣化,骨質疏鬆常並發退行性關節退變,致椎體、椎間盤、椎間孔等的結構位置和機能形態改變,包括硬化、增生、變形等改變,引起關節韌帶、肌肉功能失調,刺激和壓迫神經,引起腰背疼痛。
5、椎間盤突出症出現典型症狀的解剖學基礎是什麼?
如上圖:椎間盤由中央膠凍狀的髓核與周圍的纖維環組成。纖維環破裂後髓核突出,壓迫椎管內的脊髓或椎間孔中的脊神經。多壓迫脊神經,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6、胸椎的英文簡寫是什麼,是T嗎,頸椎的英文縮寫是C嗎,腰椎的英文縮寫是L嗎?
胸椎英文thoracic,簡寫為T。
頸椎英文cervical,簡寫為C。
腰椎英文lumbar,簡寫為L。
皮下注射英文subcutaneous injection,簡寫為S.C。
皮內注射英文Intracutaneous injection,簡寫為IC。
皮下注射和皮內注射見下圖。
拓展資料:
常用注射縮寫:
Hypo Hypodermic injection 皮下注射
IC Intracutaneous injection 皮內注射
IM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肌肉注射
IV Intravenous injection 靜脈注射
SC Subcutaneous injection 皮下注射
常用處方用語:
Rp. :取或授予
Sig./S. :用法
劑型Tab. :片劑
Inj. :注射劑
Sol. :溶液
Emp. :貼膏劑
Cap. :膠囊
Ung. :軟膏
Syr. :糖漿
Ap. :水劑
Mist. :合劑
Tr. :酊劑
Lot. :洗劑、擦劑
7、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7)腰椎45椎體圖片解剖圖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8、腰椎結構圖片 4—5在人體什麼部位
兩側髂嵴連線的位置,大概就是及腰帶的位置,腰椎間盤突出的好發部位
9、頸椎胸椎腰椎的所有人體解剖學上的區別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1. 頸椎 椎體較小,第3~7頸椎體上面的兩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若椎體鉤與上位椎體的邊緣相接,則形成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若椎體鉤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頸椎病的症狀。椎孔較大,呈三角形。橫突有孔,稱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第6頸椎橫突末端前方的結節較大,稱為頸動脈結節,頸總動脈行經其前方。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
第1頸椎又名寰椎,呈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後面正中有一小關節面稱齒突凹。側塊位於兩側,連接兩弓,上下面各有一橢圓形和圓形關節面。後弓較長,上面有橫行的椎動脈溝,有同名動脈通過。
第2頸椎又名樞椎 ,其特點是椎體向上伸出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齒突凹相關節。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皮下易於觸及,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
2. 胸椎 12個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椎體後外側和橫突前面都有肋凹。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冠狀位。棘突較長,向後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
3. 腰椎 椎體粗壯,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關節突粗大,關節面幾乎呈矢狀位。棘突寬而短,呈板狀,幾乎水平地伸向後方。因而,各棘突之間的間隙較寬,臨床上常於此作硬膜外隙或蛛網膜下隙穿刺術。
10、人體解剖圖譜第五腰椎在什麼位置
4、5椎間盤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