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管狹窄吃什麼補充營養
您好,椎管狹窄的患者應注意保持飲食營養平衡,特別是要攝取含有鈣、磷、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維生素E較多的食品。如1.蛋白質含量多的食物有:豬肉、雞肉、牛肉、動物的肝臟、魚類、貝類、乾酪、雞蛋、大豆、豆製品等。2.鈣含量多的食物有:小魚、牛奶、乾酪、酸奶、芝麻、蘿卜條、葉類蔬菜、海藻類等。3.維生素B族含量多的食物有:豬肉、雞蛋、動物肝臟、青魚、沙丁魚、鮭魚、大豆、花生米、芝麻、綠色葉類蔬菜、玉米、麩皮等。4.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紅薯、馬鈴薯、捲心菜、菜花、油菜、青椒、香菜、西芹、草莓、柿子、檸檬、橘子等這些食物都是腰椎管狹窄吃什麼好的主要的食物。5.維生素E含量高的食物有:鱔魚、植物油、杏仁、花生米、芝麻、大豆、青魚、魚籽、帶魚等。
2、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有什麼區別?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西醫的診斷,中醫沒有此病名。而是把該症統歸於「腰痛」、「腰腿痛」這一范疇內。腰椎管狹窄是指因原發或繼發因素造成椎管結構異常,椎管腔內變窄,出現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特徵的疾病。腰椎病的臨床診斷方法 嚴格地說,腰椎間盤突出症應該包括在腰椎管狹窄症的范圍之內,因為髓核突入椎管內勢必引起椎管狹窄。但由於椎間盤突出症有其獨特發病特點、原因、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因此,通常把腰椎間盤突出症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 那麼, 第一、概念不同。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椎間盤髓核突入椎管內產生神經根症狀的神經根疾病,而腰椎管狹窄是指各種原因引起腰椎管神經根管或椎間孔狹窄而產生臨床症狀的一種綜合征。 第二,從腰椎間盤突出症多有外傷史,症狀時輕時重,嚴重時病人不敢咳嗽。而腰椎管狹窄病人常無外傷史,病程較長,症狀為持續性進行性加重。 第三、檢查病人時,腰椎間盤突出症者腰椎前屈受限,病變處有壓痛和放射痛,有與病變部位一致的神經根受壓表現,如下肢及足部的感覺異常,肌力減退,腱反射消失等。而腰椎管狹窄的病人則為腰椎後伸受限,缺乏明顯神經根受壓的表現。 第四,影相表現不同。腰椎管狹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檢查時均顯示椎管矢狀征小於正常,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則無。二者是單獨的兩種疾病,但同時還有一定聯系,可以相伴發生,而且伴發比例相當高,這也是人們易將二者混淆的原因。 第五,發病年齡上有明顯差異。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多為中青年,而椎管狹窄則為中老年病人居多。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後期,由於相應的小關節發生滑膜炎性滲出反應、關節軟骨磨損及碎裂,導致在椎體側後緣及關節突處出現增生的骨贅,繼發腰椎管狹窄症。在兩病同時發生時,患者可同時表現兩者的症狀及體征,臨床診斷多無困難。
3、腰椎管狹窄應該注意什麼
最應該注意點就是 千萬不要半躺 半靠 坐姿要正 盡量不要遠距離行走 注意腰肌的鍛煉 這種病靠吃葯效果不大 喝葯酒都是騙人的 膏葯千萬別買沒用 最好買點活血化瘀的葯膏每天抹在腰疼的部位 讓後拿熱毛巾每天晚上哈10到30分鍾 能達到止痛緩解的作用 最重要的還是腰肌的鍛煉 每天至少做10到15個小燕子飛的動作 我自己就有這個病 所以很清楚那種痛苦 如果夜間睡覺因為腰痛無法入眠 可適當吃止痛葯 可達到全身放鬆的充足睡眠
4、腰椎管狹窄吃什麼葯?
不建議自行用葯,腰椎管狹窄典型症狀是長期腿痛,下肢無力麻木。我這里建議你可以去附近就醫,做個CT檢查,可以通過手術,也可以通過葯物治療,平時也要注意保護腰。
5、腰椎管狹窄手術風險大嗎 手術的危害有什麼
你好,腰椎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任何手術均存在風險,而腰椎椎管狹窄手術又較為復雜,風險較大。睡床要軟硬適中;避免腰部受到風、寒侵襲;避免久坐久站;避免做用力彎腰動作;多做腰部活動,防止逐漸發生勞損。多食含維生素及鈣豐富的食物。
6、什麼是腰椎管狹窄,會自愈嗎
腰椎管狹窄一般是很難自愈的,而且,腰椎管狹窄一般是進行性、發展性的,如果不積極治療,很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一旦發現腰椎管狹窄要積極治療。如果症狀不嚴重,可以採取保守治療的方式。但是如果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症狀無緩解,則應該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7、腰椎管狹窄症有什麼特點?
當出現腰腿痛時,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骨刺、骨質疏鬆、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很少考慮到腰椎管狹窄症。據報道,患此病的中老年人並不少見,尤其是長期負重的體力勞動者、家庭婦女和某些體育工作者,更屬於好發人群。本病的特點是,腰痛持續,久治不愈,時好時壞,發展緩慢;隨後出現雙下肢酸痛,無力,直立、伸腰和行走時加重,而彎腰、下蹲及側卧時減輕;隨著病情發展,每次步行數十米或數百米後即覺得雙下肢酸脹、麻木、乏力,必須下蹲或坐下休息片刻才能繼續行走。臨床上通過CT等檢查能清楚顯示椎管明顯狹窄。
人體椎管分為中央椎管和神經椎管。前者被脊髓及馬尾神經占據;後者則是神經根的通道。由於年齡增長,加上長期負重過度,下腰椎承受巨大壓力,造成韌帶肥厚受損,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從而使一個或多個平面的椎管變窄,壓迫神經,導致正常的神經沖動傳導受阻,故引起腰腿痛、脹、麻。這好比年久失修的自來水管,內壁生銹,管壁變厚,管腔狹小,出水困難,甚至中斷。
預防腰椎管狹窄症,辦法是:平日注意勞逸結合,凡累及腰部的體力勞動不能持續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避免長期進行負重活動。一旦狹窄症形成,很難緩解和恢復。目前尚無能擴張椎管的葯物,一般物理療法效果也不可靠;至於腰部推拿等療法屬於禁忌。專家認為,唯一效果明顯的療法是手術,可以擴大椎管。松解壓迫,恢復椎管暢通。但手術畢竟涉及中樞神經,有無風險應慎重考慮,具體問題需由正規醫院外科醫生決定。
8、腰椎管在身體里的什麼位置
給你說,你能懂嗎?椎管由游離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連成,上街上接枕骨大孔與顱腔相通,下達骶管裂孔而終。最好哪裡不舒服去看醫生!
9、什麼是腰椎管腫瘤病症?
隨著醫療診斷技術的發展 ,腰椎腫瘤的檢出率不斷提高。由於腰椎血供較為豐富 ,任何經血轉移的腫瘤均有可能發生 ,多可見疼痛等症狀 ,若瘤體侵犯脊髓或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出口部 ,則可引起相應症狀。同樣 ,在椎管內的神經纖維瘤、神經鞘膜瘤或脊髓血管瘤等 ,也可因壓迫脊髓、神經 ,或導致脊髓、神經缺血而產生相應症狀。雖然在眾多的腰椎疾患中 ,腰椎腫瘤僅佔一小部分 ,但是無論從診斷上還是治療上均十分棘手 ,且惡性腫瘤的致死率也十分高 ,可以造成患者家庭及社會上的較大影響 , 一旦漏診誤診其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因此臨床上向來主張對該類疾病盡早發現、盡早診斷、盡早治療。若是遇到患者腰部疼痛 ,以夜間明顯加重 ,依賴強效止痛劑方能入睡 ,伴有明顯消瘦、或在短期內體重急劇減輕、食慾不振等現象共同存在,即應高度懷疑腫瘤存在的可能。此時應採用有效診斷工具 ,如MRI、 CT 、螺旋CT、局部穿刺、骨同位素核掃描等進一步檢查 ,必要時亦應考慮手術探查。總之,盡早診斷、盡早治療才是針對腫瘤的最佳方案。 其他原因導致腰部不適腰部及下肢不適的致病原因不僅局限於以上幾種因素 ,全身各系統的病變均可涉及 ,包括內分泌紊亂、痛風、呼吸循環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代謝障礙性疾病、婦產科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慢性中毒以及精神因素等。中醫對腰椎病病困的闡述1. 損傷致病 損傷導致腰椎疾病是各類致病因素中最為直觀的 ,因此也就很早就被明確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 ,名醫倉公就有兩例完整的傷科病案記錄 ,其一為舉重致傷;其二為墮馬致傷。即間接地提示了傳導暴力和直接暴力導致損傷的兩種不同因素。文獻中還可以看到 ,古人通過對脊柱構造和功能及其各種損傷因素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針對腰部各種損傷的治療方案。單就腰椎屈曲型骨折一病就提出了多種固定和復位方法 ,如:《醫宗金鑒》中的腰柱固定、通木固定、攀索疊磚法、墊枕法等;《世醫得效方》中的雙踝懸吊法;《普濟方》中的攀門拽伸法;《傷科匯篡》中的持續牽引法等。 2. 外感致病 中醫理論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致病因素 ,與腰椎疾病關系最為密切的當屬「風、寒、濕」三邪 ,其可單獨致病 ,亦可合而為病。 (1) 風邪:「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中 ,「風為百病之長」,它最易致病 ,同時也最易挾他邪共同致病 ,風寒、風濕均為常見病因。風邪性屬陽邪 ,陽邪者易襲陽位 ,人之脊背相對於胸腹當屬陽位 ,且腰背之中由督脈居中 ,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並行督脈兩側 ,尤屬陽位 ,是故風邪喜襲該位。風邪善行數變 ,最易擾亂正常氣血運營 ,導致氣血逆亂為病 ,同時其含意也指風邪致病多來勢洶洶 ,病情發展較快 ,容易產生變化 ,但其症狀也相對比較容易治癒。 (2) 寒邪:寒邪為陰邪 ,性喜收凝 ,且寒邪凝滯 ,多能凝阻氣血暢行 ,氣血繼而瘀滯於局部 ,不通而作疼痛。再者 ,寒邪可以消阻氣血正常溫養的功能 ,使腰部組織失去正常的溫熙滋養 ,即產生局部冷痛、遇寒尤甚 ,其痛感收緊 ,腰部仰伸則略感舒暢。寒邪多可與風邪、濕邪共同致病 ,臨床多辨為風寒症、寒濕症。 (3) 濕邪:濕邪亦為陰邪 ,喜侵襲人身之下部 ,因此下腰段、骶尾部是濕邪挾風邪、寒邪所喜襲之地。濕邪其性粘滯 ,尤能阻滯氣機 ,氣血停滯與濕邪凝聚局部難以祛除 ,故可見患者久病腰痛 ,俯仰不舒。濕邪困重 ,其邪客居腰骶 ,當可見腰部冷痛不舒 ,如坐濕地 ,骶尾部總有潮濕陰冷的感覺。濕邪還可以同寒邪共同致病 ,加重收緊疼痛之感 ,局部畏冷 ,遇寒則疼痛更劇。 在各種外感致腰椎疾病因素中 ,風、寒、濕、熱四邪較為多見 ,但是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祛散外邪 ,而應同時注意扶助正氣。古法有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它的含義就是指當人體內正氣旺盛的時候外邪是不能侵襲駐留發病 ,只有當正氣不足不能護衛體表時 ,邪氣才能乘虛而入導致疾病。因此治療中扶助表衛正氣與驅祛邪氣同等重要 ,這是在診治外感致病的腰椎病時必須注意的。 3. 內傷致病 內傷病因不外乎氣、血、痰、濕 ,其致病有虛實不同 ,分述如下: (1) 腎氣虛:自古到今大家從解剖部位和臨床經驗總結上一致認為腎氣虧虛是腰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以致於目前一談到腰痛腿軟 ,每個人都會想到腎虧兩字。確實 ,腰為腎之府 ,腎氣不足以充填腰府 ,即可見腰部空虛酸痛 ,轉動乏力。腎主骨 ,肝主筋 ,肝腎之氣虧虛則筋骨失養 ,其骨失養則脊柱必先受累 ,難以承托上半身之重 ,故可見腰酸腰軟不能直立 ,時喜卧坐 ,伏於桌案則舒。腎主一身之氣 , 腎氣不足則元氣失其濡養之功 ,故見肢體麻木、乏力之象。 (2) 氣虛血瘀:本症多繼發於外傷氣滯血瘀或大病失血之後 ,其病情遷延久而不愈 ,其正氣見耗 , 運血乏力 ,則血滯脈中 ,反阻其不振之氣運行 ,日久發病。多見於腰椎病中既往有腰部外傷史 ,病情反復不愈 ,久而腰部酸楚疼痛 ,乏力 ,轉側不利;抑或重病久病 ,面色無華 ,腰膝酸軟 ,神疲乏力 ,腰背酸痛 ,轉側站立無力。 (3) 痰濕內阻:與外感風濕不同 ,本症是因為體內津液運化失司 ,產生積聚而成痰濕 ,其稠厚少津者稱痰 ,稀而多液者稱濕 ,無論內濕外邪其性質是相同的 ,濕性潤下 ,其性粘滯 ,故易居人體的下部 ,故見腰腿困重 ,活動欠利 ,下身如有濕布外裹 ,或常感骶尾濕冷如坐濕地 ,同時也可因痰濕阻滯氣機而產生肢體遠端的麻木不適。本症內濕痰飲多因脾肺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所致。腎主一身之水 ,體內津液均依賴於腎中命門之火的蒸騰而疏布全身;脾主運化 ,其津液均由脾胃運化飲食納入的水谷所產生 ,並依賴於脾氣的運化之力傳輸全身;肺主宣肅其通調水道 ,意即水液通行的通道均由肺氣所掌控 ,水液的宣散和肅降均依賴於肺氣的調控及約束;而津液輸布的通道稱為三焦。水液的疏布運行離不開這四者 ,一旦其中一臟有病 ,則可導致水液停滯積而為邪 ,水濕痰飲其性相近 ,僅為稠厚程度不同而已。痰濕一症又可以分為寒熱兩型 ,其一 ,寒濕者多為脾陽不足 ,氣化不利 ,失卻溫熙之力 ,故除水濕內阻之症外 ,另有寒象並見 ,如四肢厥冷脈細微欲絕 ,形寒喜暖 ,喜熱飲而口不渴;其二 ,濕熱者多為痰濕內郁 ,久而化火 ,甚者煉津成痰 ,加重阻滯氣機之痹。腰椎病患者的求醫腰椎病患者的主要症狀是腰痛或腰腿痛 ,但是不光腰椎疾病會引起這些症狀 ,其他的許多疾病也會引起類似症狀。那麼 ,對於一個有腰痛的病人 ,該如何自我判斷屬於哪一類的疾病呢 ?該到哪一個科去求醫呢 ?這就牽涉到要明確腰椎病類型的問題。當然 ,要明確診斷 ,鑒別清楚 ,還有待於醫生的全面檢查和判斷 ,作為病人 ,主要是自己從症狀上有一個初步的鑒別。 導致腰痛或腰腿痛的最多的原因是腰椎的疾病 ,有關各類腰椎病的特點 ,後面會作專門的論述 , 這里主要討論非腰椎疾病引起的腰痛 ,包括泌尿科疾病、婦科疾病、神經科疾病、普外科疾病、血管外科疾病、內科疾病等等。 1. 泌尿科疾病 包括尿路結石、多囊腎、腎積水、腎結核、腎輸尿管腫瘤、腎小球腎炎、腎孟腎炎、前列腺疾病等等 ,此類疾病除了會出現腰痛以外,還會有泌尿系統的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蛋白尿等。 尿路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疾病。若結石小 ,活動度較大時 ,可引起腎絞痛和血尿;但如果結石大 , 活動度小時 ,血尿則不明顯 ,往往表現為腰背部酸脹痛 ,有時亦可是隱痛或鈍痛 ,但此類疼痛多向會陰部放射 ,且多為酸痛 ,常伴有小腹部或腹部兩側墜脹不適感;肉眼可見血尿或查尿有大量紅細胞 ,腹部平片+靜脈腎孟造影可明確診斷。 多囊腎是一種腎臟先天性疾病。其主要表現是腰部不適 ,隱痛和脹痛 ,位於腰的一側或兩側 ,可向胸背、上腹部放射;多數病人有血尿 ,有時可大量出血 ,另外可伴有腹部腫塊、高血壓、惡心嘔吐、乏力、多尿等腎功能不全的症狀。腎孟造影、B 超、 CT 可明確診斷。 腎積水可有多種原因引起 ,一般表現為腰部脹痛不適 ,還可見排尿困難、少尿、惡心嘔吐、腹脹及血尿等;若合並感染則有膿尿和全身中毒症狀 ,如畏寒、發熱、頭痛等。 B 超檢查可明確。 腎結核病人部分可表現為腰部、腎區隱痛、脹痛 ,但多呈持續性 ,且多數病人有尿頻逐漸加重 , 伴有尿急、尿痛和血尿 ,並可出現消瘦、低熱、盜汗、貧血等全身症狀。小便中可找到抗酸桿菌。 腎輸尿管腫瘤早期無明顯疼痛 ,中後期會感到腰部及腫瘤所在部位持續性疼痛 ,以鈍痛、脹痛為主,但往往與血尿同時並見,也可現尿頻、排尿困難 ,腹部體檢常可捫及腫塊。靜脈腎孟造影、B 超、CT 可明確診斷。 腎小球腎炎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腎小球腎炎以浮腫、高血壓、血尿和蛋白尿為主 ,所以可有頭暈、小便顏色加深、泡沫多、下肢浮腫 ,穿不進鞋子等情況;慢性腎小球腎炎初期可有腰部酸脹痛 ,但尚有尿頻尿急、發熱、怕冷等症狀。 腎孟腎炎 ,腰痛為其主要症狀 ,表現為鈍痛和酸痛 ,急性期多出現劇痛 ,並沿腹部兩側向下放射 ,另外還有尿頻、尿急、尿痛、發熱、頭痛等。 前列腺炎 ,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 ,主要表現為腰慨部持續性隱痛 ,但多向會陰部放射 ,且小便次數多 ,時有尿不盡感覺等。 2. 婦科疾病 有盆腔感染、子宮癌、子宮肌瘤、子宮脫垂、妊娠期腰痛等。 盆腔感染包括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膿腫。除有腰部或腰慨部隱痛外 ,一般多同時伴有下腹部疼痛;急性盆腔炎和盆腔膿腫還可有發熱、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腹部肌肉緊張等症狀;慢性盆腔炎還可有低熱、精神不振、月經不調、白帶過多等症狀。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 ,常引起腰骶部持續性酸脹痛 ,但有時還會有下腹部、會陰部墜脹感及疼痛 ,白帶增多 ,月經的周期和經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如果肌瘤增大到一定程度 , 還會出現壓迫膀胱、直腸、輸尿管等相應症狀。 子宮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有部分病人會出現腰骶部持續性疼痛及下肢放射痛 ,但多有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排液 , 分泌物隨腫瘤的增大而增多 ,至晚期可出現膿性或米湯樣惡臭白帶。 子宮脫垂多見於經產婦 (多次懷孕生育的婦女) ,主要表現為下腰部、盆腔及下腹部有墜脹感 , 持續性隱痛 ,腹壓增高時 (如咳嗽、打噴嚏、大便用力) ,脫垂會加重 ,外陰部會有明顯物體突出。 妊娠期腰痛主要是由於娃振後體重增加 ,脊柱功能障礙 ,腰椎姿勢位置異常 ,而機體為了保持脊柱運動節段的穩定 ,結果使腹肌過度牽拉 ,腰背部肌肉也增加收縮 ,從而增加了脊柱的壓力 ,使脊柱肌肉勞損而腰痛;另外由於妊娠後某些激素的分泌 ,使局部韌帶鬆弛也會引起腰痛。 3. 神經科疾病 有腰骶神經根炎、脊髓炎等。 腰骶神經根炎主要由腰骶部病變、勞損或感染等引起。臨床表現以腰部、腰骶部和臀部酸脹痛為主 ,有時放射到下肢 ,腰骶部、下肢活動受限 ,可呈保護性姿勢 ,腰骶部會出現節段性的感覺麻木 ,並較快地出現下肢無力、肌肉萎縮 ,局部有明顯的壓痛和叩擊痛。 急性脊髓炎臨床以胸段橫貫性損傷最為常見 ,發病急驟 ,很快出現完全性癱瘓;而慢性脊髓炎以腰背部酸脹痛及下肢無力為主 ,但本病逐步發展 ,會出現下肢遲緩性癱瘓 ,肌肉萎縮 ,感覺消失 , 范圍可逐漸向上發展 ,甚至影響到呼吸而導致死亡。 4. 普外科疾病 有腹膜後腫瘤、腹膜後感染、結腸扭轉、乙狀結腸癌、直腸癌、闌尾炎等。 腹膜後腫瘤會出現持續性腰部或腰骶部隱痛 ,有的還可向會陰部放射 ,除上述症狀外 ,還可有因壓迫內臟而產生相應症狀 ,脹滿感 ,並呈進行性加重 ,嚴重者可影響消化、呼吸、泌尿等功能 ,
10、腰椎管狹窄有什麼後果
本症好發於40~50歲之男性,尤其是腰椎4~5和腰5骶1最多見。其主要症狀是腰腿痛,常發生一側或兩側根性放射性神經痛。嚴重者可引起兩下肢無力,括約肌鬆弛、二便障礙或輕癱。椎管狹窄症的另一主要症狀是間歇性破行。多數患者當站立或行走時,腰腿痛症狀加重,行走較短距離,即感到下肢疼痛、麻木無力,越走越重。當略蹲或稍坐後腰腿痛症狀及破行緩解。引起間隙性破行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馬尾或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有關。1803年Portal最先注意到椎管前後徑縮小,可壓迫椎管內神經。1858年Charcot認為下肢血管病變導致骨骼肌供血不足也能引起間歇性跛行,故間歇性跛行又分為神經性間歇性跛行和血管性間歇性跛行兩大類。1949年Boyd指出血管性間歇性破行症僅在行走後才發生大腿或小腿肌肉痙攣性疼痛,經休息後臨床症狀即可減輕。而因椎管狹窄症使腰骶神經根受壓所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又稱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症。可由於體位的改變引起下肢放射性神經痛, 尤其是每當腰椎過伸時,腰腿疼痛症狀加重。因為當腰椎過伸時,腰椎椎間隙前部增寬,後方變窄常使腰椎間盤及纖維環向椎管內突出,使椎管進一步變窄,刺激或壓迫神經根。也由於腰椎過伸神經根變短變粗,容易受壓而產生神經根或馬尾刺激症狀。在背伸的同時,腰椎的黃韌帶也鬆弛形成皺襞增厚使椎間孔變小也壓迫或刺激馬尾及神經根引起馬尾及神經根的刺激症狀。上述臨床症狀當腰椎前彎時,可因椎管後方的組織拉長椎管內容減小,脫出的間盤回縮等而減輕,也可於略蹲,稍坐或卧床休息而減輕。因此患腰椎管狹窄症者,往往自覺症狀較多,較重,而陽性體征則較少。因為病人於卧床檢查時其臨床體征或已緩解,或已消失之故。臨床常見的體征除腰部前屈時症狀減輕,與腰椎背伸時腰腿痛症狀加重外,還常有直腿抬高陽性或陰性,往往兩側相同,下肢知覺異常或減退。兩腿無力,膝跟腱反射不正常及括約肌無力,二便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