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髓內硬膜外脂肪瘤L3-4水平終絲脂肪瘤
終絲脂肪往往是脊髓栓系的表現
你今年29,已經發育完全,所以脊髓栓系的損害一般不會再快速惡化
你要注意自己的下肢的運動是否有力,大小便是否正常,腳踝是否有畸形異常
以及下肢的神經活動
我們有幾例病人和你一樣,都30-40歲,沒有其他症狀
就是腰痛,向下肢反射,往往是外傷或是勞累後發作
可以手術切除終絲,
如果沒有症狀,也可以隨訪觀察。
(王嶸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南京鼓樓醫院王嶸 http://wangr77.haodf.com/
2、腰椎鍵盤退突出,腰椎退行性改變求治療方法檢查記錄,以層後5mm行腰椎矢狀面及橫斷面MR掃描: 檢查所見 ...
要根據症狀和體征來定治療方法。
外敷,物理治療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症狀不重可以採用;
症狀明顯的可以採用射頻、臭氧、椎間盤鏡等微創方法解決。
另外中葯治療效果也很好,但周期較長。
平時生活習慣得注意,盡量少彎腰,睡硬板床,減輕對腰椎間盤的擠壓。
3、腰椎CT檢查都有哪些內容
一、普通檢查CT掃描無任何外加因素進行多層面軸狀位的連續掃描稱普通掃描或稱平掃。做腰椎常規掃描取仰卧位,同時為減少因腰椎正常的生理前突所造成的偽影,採用雙膝屈曲位和墊高雙腿。先攝正位或側位像定位(一般採用側位定位法),以便確定掃描部位及主機架的最佳傾角。根據臨床和病理情況不同,腰椎常用的掃描方法有三種:(1)連續掃描:取5mm層厚,Smm層距,主機架呈垂直位置,掃描觀察區。該方法主要用於要檢查部位的骨及軟組織結構。特別對骨結構異常如椎管狹窄、小關節病變、椎弓崩裂、腫瘤、炎症、結核等。(2)椎間盤掃描:取4-5mm層厚,4-5mm層距。主機架平面與椎間盤平面平行。每個椎間盤掃3-5層,其中上下兩層位於椎間隙上下骨質內。一般掃描L3,4,L4,5和L5S1椎間隙。根據需要可加掃L1,2和L2,3椎間隙。觀察椎間盤、小關節、黃韌帶、神經根、側隱窩等,此為椎間盤病變的常規檢查方法。(3)薄層掃描:層厚為2mm,間隔2mm。主機架平面與椎間盤平面平行。當椎間隙變窄或需精確掃描時採用此法。(4)窗技術:對脊柱應分別觀察骨和軟組織結構,一般觀察骨,窗寬為1000H,窗位為150H;而觀察軟組織及椎間盤,窗寬為350H,窗位為50H。二、增強掃描靜脈注射造影劑後,進行掃描的方法稱增強掃描或稱強化掃描。血供豐富的組織明顯,椎間盤組織無明顯變化。脊髓與脊柱病變增強掃描效果不如顱腦系統顯著。三、CT腰椎三維重建CT只能對腰椎進行橫斷位掃描,其圖像也僅是前後左右的二維圖像,重建可顯示矢狀位、軸狀位和冠狀位三維圖像。採用薄層掃描,范圍從上一椎體椎弓根下緣到下一椎體椎弓根上緣,必要時增加掃描層面。掃描線盡量與椎間隙平行。掃描後採用脊柱三維重建軟體進行處理顯像。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術是診斷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可靠方法。四、椎管造影CT掃描在蛛網膜下隙內注入含碘的水溶性造影劑後,再行脊柱CT掃描的方法,常用的造影劑有Omnipaque、Isovisi等。多用於脊髓病變或椎管內病變。造影劑的濃度一般為200-300mg/ml,劑量為10-15ml。讓病人平卧4-6小時,使造影劑在椎管內很好地彌散。CTM的優點在於造影劑可彌散均勻填滿蛛網膜下隙,清晰勾畫出脊髓、脊神經及終絲的形態,以便測量脊髓的大小、蛛網膜下隙的寬窄等。注人造影劑後,不可立即進行CT掃描,此時造影劑一方面濃度太高,神經根等組織不易顯示,另一方面彌散不均,可能出現偽像,影響診斷。五、椎間盤造影CT掃描是在椎問盤內注人造影劑後.再作CT掃描的方法,用於診斷椎間盤病變。一般採用非離子性含碘造影劑,每個椎間盤注入1.5-3.Oml,1-3小時後掃描。目前隨著MRI技術的發展,其對一般椎間盤突出的診斷價值已經降低,但它對椎間孔和孔外型椎間盤突出以及椎間盤源性下腰痛有極其重要的診斷價值。在CT的連續掃描中,還是有很多的結構需要得到足夠的關注的,CT增強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希望小編上述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祝您身體健康!
4、23歲,男,脊髓栓系、低位,馬尾終絲脂肪變脊柱側彎。請問這個病對生活有啥影響,需要治療嗎?和腰間盤
馬尾神經損傷會導致大小便失禁、陽痿等症狀,比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導致單側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更嚴重。一般說來,40歲以上的人才會患腰椎間盤突出症,當然如果是體重超重、久坐少動、長期重體力勞動的人就不一定是這樣了,我也見過20多歲的年青小伙就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我單憑你這些話的描述我也不敢對你的疾病妄下斷言,建議你到醫院拍腰椎X片或CT看看,如果脊髓、神經根壓迫症狀比較明顯,經正規保守治療1年以上無明顯好轉,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我建議還是要行手術治療。
5、腰穿部位為什麼是3-4或4-5腰椎間?
腰椎穿刺術一般在第3~4或第4~5腰椎間進行,此處不可能傷至脊髓,長的馬尾神經根游動於腦脊液內,也不易刺傷。是腰穿的安全部位。
脊髓系中樞神經的一部分。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
脊髓位於椎管內,呈圓柱形,前後稍偏,外包被膜,它與脊柱的彎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cm。脊髓的末端變細,稱為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它已是無神經組織的細叢,在第二骶椎水平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於尾骨的背面。
6、腰椎終絲脂肪瘤
腰椎終絲脂肪瘤早期可無症狀,隨著病情發展,會逐漸出現腰腿疼或下肢酸脹、麻木,若病情繼續加重,會導致下肢癱瘓
7、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7)腰椎的終絲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8、L4/5椎間盤突出,L3/4間盤膨隆,打針可以嗎_腰椎間盤突出
2008年發病 2011年腰骶椎生理曲度存在,多個椎間盤信號減低,L3/4間盤膨隆,L4/5間盤後緣向左後方突出,椎管變窄,壓迫脊髓,終絲馬尾信號正常。 以上為磁控症診斷書
9、腰椎間盤突出報告上寫著馬尾終絲聚攏是什麼意思?
終絲概述
終絲即軟脊膜在脊髓末端移行後形成的一根無神經組織的細絲,約在第二骶骨水平以下硬脊膜包裹而終止於尾骨的背面。脊髓的上端連於延髓,下端通過終絲止於尾骨,因此終絲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終絲周圍的組織
馬尾:脊髓末端變細形成脊髓圓錐,約平腰1椎體下緣,此水平以下腰、骶、尾脊神經前後根在椎管腔內下行一段距離後,出相應的椎間孔,形成脊神經,在椎管腔內的一段脊神經根稱馬尾。
所以馬尾終絲聚攏,志指脊髓末端神經有成團、聚集!
10、腰椎間盤突出影像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影像學表現與康復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腰腿痛,肢體活動明顯受限,多發於青壯年,對社會勞動力的影響較大。醫學界一直沒有停止對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的追求,近年來象牽引整復術、膠原酶溶核術、激光減壓術、內窺鏡椎間盤切除術在臨床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些效果的取得與我們針對每個病人的個性化康復護理模式是分不開的。在工作中我們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與其影像學表現是密切相關的,針對患者不同的影像學表現施以不同的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康復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1、腰椎間盤膨出 椎間盤膨出在影像學上表現為病變纖維環沒有破裂,髓核沒有直接刺激神經根,纖維環向四周膨隆刺激到神經根而發生的一系列症狀。
1.1 臨床表現特點 發病緩,多有長時間的腰痛病史,腰部活動受限較輕,疼痛症狀較
輕,但下肢麻木酸脹重,與天氣變化有關,因此患者因長期疾病困擾情緒往往容易煩躁,又因活動受限不明顯,患者對該病的重視程度不夠,容易忽視腰部保護。
1.2 護理特點 做好心理護理,進行系統健康教育,告知其疾病特點,提高對該病的認
識,對過度焦慮的患者減輕其思想負擔;對重視不夠的患者應強調該病的發病原因以減少復發,尤其是年紀輕、工作壓力大的患者。腰圍固定,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負重及久坐,加強腰部功能鍛煉,可以行倒走、船形運動等力量要求較大的鍛煉。
2、腰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在影像學上表現為病變纖維環已經破裂,髓核突出直接刺激神經根產生一系列症狀。
2.1臨床表現特點 發病急,多有明顯的負重扭傷史或受涼史,腰部活動明顯受限,腰及下肢疼痛症狀較重,常處於被動體位,與天氣變化關系不明顯。
2.2 護理特點 在做好心理護理和系統健康教育的前提下,針對疼痛症狀較重的特點,給予止痛鎮靜葯物處理,可在腰下墊一3-5厘米厚的軟枕,以保持生理曲度,由受涼引起的患者可行火罐治療或寒痛樂局部外用。急性期避免功能鍛煉,勤翻身,避免褥瘡發生。飲食上由於腸道蠕動減少,消化功能減弱,注意少食油膩食品,多食蔬菜、水果等高纖維素食品,以免便秘加重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3、腰椎間盤脫出 椎間盤脫出在影像學上表現為病變纖維環已經破裂,髓核脫出,直接刺激神經根或硬膜囊產生一系列症狀。
3.1臨床表現特點 發病或急或緩,常常有過椎間盤突出病史,在扭傷或受涼後突然加重,活動明顯受限,疼痛較重,有的伴有會陰部的麻木,甚至大小便障礙。
3.2 護理特點 本症患者痛苦大,思想負擔重,因此應著重進行心理輔導,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最大程度取得患者對治療的配合。患者仰卧時可在膝下墊一軟枕,減小坐骨神經的張力。對有會陰部或下肢麻木的馬尾神經損傷症狀的患者可採用針灸治療,對有大小便障礙的患者注意清潔,避免尿路感染和褥瘡發生。
4、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在影像學上表現為腰椎的椎管因某些原因發生骨性或纖維性結構改變,導致椎管管腔變窄,卡壓了馬尾神經或神經根而產生的臨床癥候群。
4.1臨床表現特點 最有特徵的表現就是間歇性跛行逐漸發展到骶尾部、臀部及下肢痛。疼痛的特點多是脹痛、酸痛及行走後明顯的疲乏感,一般無腹壓增高時的放射痛。上述症狀在行走、站立或勞累時可加重,而休息時特別是在前傾坐位或蹲位時可明顯減輕或消失。
4.2 護理特點 本症患者在卧床休息時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但行走功能受限往往讓他們感到沮喪或困惑,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明白發病機理尤為重要。同時施以針灸、推拿治療,紅外線照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以免熱量大量聚集,造成症狀加重。
5退行性改變及側隱窩狹窄 退行性改變在影像學上表現為骨贅的形成和骨密度的降低,骨贅在側隱窩位置又造成側隱窩的狹窄,從而刺激神經根引起神經根水腫而產生一系列症狀。
5.1臨床表現特點 以腰部酸痛不適伴有患側下肢的放射痛為主,病史較長的患者因神經根水腫減輕,表現為腰及下肢的酸痛不適,受涼、勞累後及陰雨天加重,休息得暖後緩解。往往時輕時重,纏綿難愈,臨床比較多見。
5.2 護理特點 本症患者可選用推拿針灸治療,配合紅外線照射。建議患者在症狀許可的前提下多參加康復功能鍛煉,加強局部肌肉力量,避免受涼及扭傷,注意飲食多樣化,適當補充鈣質或多食含鈣高的食物,如:小魚、牛奶、乾酪、酸奶、芝麻、蘿卜條、葉類蔬菜、 海藻類等。
6發育變異 發育變異在影像學上表現為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骶椎隱裂、椎弓崩解等,這些發育變異引起的腰骶椎結構的異常,使患者腰骶部的受力結構發生變化,活動度、負重能力都低於正常人,因此這些變異往往成為患者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重要原因。
6.1臨床表現特點 除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症狀外,該症患者常有長期的腰部疼痛不適,活動度輕度受限,少年時常有遺尿病史。椎弓崩解的患者常伴有腰椎滑脫。
6.2 護理特點 對本症患者首先應進行有效的系統健康教育,讓患者明白發育變異是一種先天疾患,造成的後果僅僅是比正常人負重及運動功能弱,以減輕患者的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囑患者加強功能鍛煉,提高腰骶部軟組織的代償功能。伴有腰椎滑脫的患者應正確佩帶腰圍,防止因長期不當佩帶引起腰部肌肉力量減弱和活動功能下降。注意腰背部及下肢的保暖,冬季可鋪電熱毯保暖,夏天避免睡過涼的竹席,在空調卧室內可選用腰部系帶的長袍睡衣。
體會
通過臨床護理實踐,逐步加強對腰椎間盤突出症不同影像學表現的理解和認識,根據每種表現的不同特點,辨症施護,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和病情表現,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牽引、葯物、針灸、理療、康復等不同的方法,盡快康復,並減少復發率是提高我們護理工作質量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