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壓迫神經怎麼治
腰椎間盤突出是比較常見疾病,如果是輕度的突出問題不大,輕度的腰椎間盤退出引起的症狀也不會太嚴重,不會影響生活,嚴重的就會導致腰直不起來,使不上勁。
2、腰椎手術後神經損傷,如何進行康復運動
病患腰椎術之後 住院的時候以卧床休息為主,早期可進行關節輕微活動及肌肉運動,病情穩定後可適當增加運動量,如下肢彎曲、上下肢輕度活動等,病患應在康復師指導及幫助下在安全范圍內運動。出院後應堅持鍛煉,宜進行簡單易行的運動,如步行、游泳、引體向上、俯卧撐、太極拳等,不適合進行劇烈運動。
3、求人體腰部神經分布圖,最好有腰椎節數和其所對應的神經名稱。(就像書上那樣)如果有用相機照的也行
4、腰椎間盤壓迫坐骨神經,你能治癒嗎?
坐骨神經痛是以坐骨神經徑路及分布區域疼痛為主的綜合征,絕大多數的坐骨神經痛是繼發於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對坐骨神經的
壓迫與損害,平時不久坐,不要過度勞累,注意防寒保暖。外yong(坐骨、順古、安於、貼),好了以後也要注意休息,避免風寒冰水刺
激,不能過多的過重的使用腰部肌肉。每日睡前用熱毛巾或布,包上熱鹽,熱敷腰部或臀部,但溫度不可太高,以舒適為宜,緩解坐骨神
經痛,適當的鍛煉身體是好的,不過不可以劇烈的運動,多吃蔬菜水果,比如白菜,捲心菜,花菜和油菜等,不吃辣椒,不抽煙不喝酒。
鍛煉方法
1 雙腿左右側壓 平躺在床上,將兩腿曲膝抬起,上身不動,雙腿盡量向右側轉,使右腿的膝盡量靠床,然後恢復,再往左側轉,再恢復
,疏通腰腿部的經絡,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等。
2 腰部「小燕飛」 俯卧在床上,頭部、胸部抬起,以小腹部著床,兩臂展開向兩側伸直,兩腿並攏伸直盡量向上抬,姿勢像「噴氣式飛
機」一樣,停留5~10秒鍾放下,休息一會再做,連續做5~10次。
3 腰部「五點拱橋式」 仰卧在床上,兩臂放在體側,以頭、肘部和腳後跟著床,腰部盡量向上拱,使身體成「橋形」姿勢,停5~10秒鍾
放下,連續做5~10次。
4 直腿抬高法 仰卧,下肢伸直,患肢主動上抬,當感覺腰、臀及下肢疼痛時,仍力求超過該限度繼續上抬。輪流將左、右腿抬起,上舉
至最大限度,停5~10秒鍾放下,連做5-10次。
5 正坐舉腿 坐位,兩腿緊靠或夾上一本厚書,直膝,腳跟著地,手握凳邊,抬腿過臍,隨即放下。開始時患腿未必抬得很高,堅持鍛煉
後患腿的抬高程度會逐漸增加。
5、腰椎壓迫神經會有什麼樣的症狀?會不會影響腿部肌肉的發育??
會的,壓迫神經根會引起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運動障礙,長期壓迫會導致肌肉萎縮
6、腰椎所對應的神經支配
腰一以下階段不同支配也不同,腰有五節,不知是哪椎體損傷。如咨詢請詳細說明病發原因 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准確部位,檢查結果(磁共震照片),現病情詳細症狀,曾做過的治療(手術記錄記錄),越細越好,這對病情分析定性、評估及治療有很大的幫助。看能否幫你。
7、腰椎間盤突出和坐骨神經痛一樣嗎?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纖維環破裂後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坐骨神經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腰間盤相當於一個微動關節,是由透明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組成,分布在腰椎骨間。
而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後、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症狀群。坐骨神經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干。有部分疼痛是由腰椎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所致。
腰椎間盤突出和坐骨神經痛都屬於同一種類型的疾病,不同之處是其症狀和使用的治療方法。一般說來,腰椎間盤突出包括坐骨神經痛,導致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就是腰椎間盤突出,如果沒有這突出的影響,坐骨神經痛也不會發生,在4 ~ 5 腰椎處出現症狀,還有些強直性脊柱炎、腰椎管狹窄等都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與腰椎間盤突出症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以是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病因,而坐骨神經痛則只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個主要症狀,二者互為因果。所以,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坐骨神經痛患者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而也有相當一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將二者混淆起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8、腰椎神經放射痛指的是什麼?
放射痛是由刺激物、神經沖動、傳導路徑和中樞共同決定的,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刺激物就是髓核突出,從而帶來刺痛、切割痛、撕裂痛、電擊痛,這些一系列的神經疼痛變化不定,常壓迫內側神經、外側神經和後側神經。坐骨神經痛在腰椎的放射痛中也比較常見,疼痛的性質往往呈多發可持續性,擴散的范圍也比較廣,沒有準確地定位,持續時間也長,由骨盆穿出擴散到下肢,因此跳穴部位常為主要疼痛區。
擴散范圍在局部的,經常疼痛的部位在臀部和大腿後,而坐骨神經痛的的擴散部位多達小腿,常與神經原發的前支和後支有關,且痛、麻與皮節分布區一致,這也是坐骨神經痛與局部擴散痛的主要區別。腰間盤突出、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同樣會壓迫坐骨神經,常常誤為坐骨神經痛,從而影響了治療效果。
有的人錯把牽涉痛,也認為是放射痛,常見把臀部和大腿的疼痛,所牽涉的膝關節疼痛、小腿疼痛,都認為是放射痛。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為疼痛勢必帶來筋肉痙攣,就會引起相應的筋膜拉緊,進而牽涉到遠部疼痛。急性創傷的也常表現為劇痛,身體其它部位腫瘤病變,也可擴散侵蝕腰椎或骨盆,帶來放射痛。一些婦科疾病,男性疾病,也可引起腰椎疼痛,如附件炎、盆腔炎、前列腺炎、尿結石、腎結石等,但一般不會帶來放射痛。
9、腰椎的肌肉、血管和神經走向
你好,腰部肌肉血管很多。
第一節 背深層肌
1 .豎脊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脊棘突,止於胸一至十二橫突、棘突、肋骨角。功能:脊柱後伸維持直立(雙)使脊柱同側側屈、旋轉。神經支配:脊神經後支。血管供應:主動脈肌支。
2 .腰大肌起自胸十二腰四椎體側面和橫突,止於以髂腰肌腱止於肱骨粗隆。功能:屈髖,大腿外旋。神經支配:腰叢一至三前支。血管供應:旋股內側動脈肌支。
3 .髂肌起自髂窩上內側面,止於以髂腰肌腱止於肱骨粗隆。功能:屈髖,大腿外旋。神經支配:旋股內側動脈肌支。
第二節 腹肌群
1、 腹直肌起自第五至七肋軟骨劍突,止於恥骨上緣、聯合。功能:使脊柱前屈,維持腹肌。神經支配:肋間神經(胸六至十)。血管供應:腹壁上、下動脈。
2、 錐狀肌起自恥骨上支,止於腹白線。功能:維持和增加腹壓。神經支配:肋下神經
(胸十二)。血管供應:腹壁下動脈。
3. 腹外斜肌起自第五肋骨至第十二肋股外面,止於髂嵴前二分之一外唇,半月線以內、
髂前上棘以下移形成腹股溝韌帶。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轉向對側,維持腹壓。神經支配:胸七至十二神經前支。血管供應:腰動脈肌支。
4. 腹內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前部、腹股溝韌帶外側二分之一,止於第十至十二肋軟骨、肋骨,下緣移形於腱膜,止於白線。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轉向對側,維持腹壓。神經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經前支。血管供應:腰動脈肌支。
5. 腹橫肌起自第七至十二肋軟骨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內唇腹股溝韌帶外側三分之一,移形於腱膜,止於白線,參與聯合腱、提睾肌。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前屈。神經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經前支。血管供應:髂腰動脈腰支。
6 .腰方肌起自髂嵴後部內唇、髂腰韌帶、腰二至五橫突,止於第十二肋骨內側半下緣(腰一至四橫突、胸十二椎體)。功能:脊柱側屈(單),降肋(雙)。神經支配:腰神經叢(胸十二止腰三)。血管供應:髂腰動脈腰支,腰動脈肌支。
10、腰椎有哪些神經
主要有5對腰叢神經及分支。
詳細分布如下:腰叢(plexus lumbalis)由第12胸神經前支一部分及第1~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一部分組成。而第4腰神經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組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叢。
腰叢位於腰大肌之中及其後方,其分支分別自腰大肌穿出。
2.腰叢的主要分支
腰叢組成後,除立即發出肌支,支配髂腰肌與腰方肌外,其餘分支有:
(1)髂腹下神經(T12、L1)及髂腹股溝神經(L1)以共同的神經干發自腰叢,再分為平行的兩細支,經腰方肌前面平行向外下,至髂嵴上方,進入腹橫肌與斜內斜肌之間前內行。
髂腹下神經在髂前上棘內側,穿出腹內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走行,達腹股溝淺環上方,穿出該腱膜淺出於皮下。
髂腹股溝神經於腹股溝韌帶中點附近進入腹股溝管,並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出淺環。分布於陰莖根部及陰囊或大陰唇皮膚。
此二神經在走行過程中,分布於腹股溝區的肌肉和皮膚。在腹股溝疝手術時應防傷及。
(2)生殖股神經(L1、2)貫穿腰大肌,沿此肌前面下降,分為兩支:一支入腹股溝管隨精索走行,支配提睾肌;另一支分布於陰囊(或大陰唇)及隱靜脈裂孔附近皮膚。
(3)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側緣向外下,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入股部,分布於大腿外側面的皮膚。
(4)股神經(n.femoralis)(L2、4)為腰叢中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外側緣和髂肌之間下行,經腹股溝韌帶深面進入股三角內,位於股動脈外側,分為數支:①肌支:支配恥骨肌,股四頭肌及逢匠肌。②皮支:分布於股前皮膚,其中最長的一支為隱神經,它伴隨股動脈入收肌管,向下在膝關節內側淺出皮下後,與大隱靜脈伴行,向下分布於小腿內側面及足內側緣皮膚。
股神經損傷表現為:①運動障礙:股前肌群癱瘓,行走時抬腿困難,不能伸小腿。②感覺障礙:股前面及小腿內側麵皮膚感覺障礙。③股四頭肌萎縮,髕骨突出。④膝反射消失。
(5)閉孔神經(n.obturatorius)(L2、4)沿腰大肌內側緣走出,沿骨盆側壁向前下行,通過閉膜管至大腿內側,分布於大腿肌內側群和大腿內側的皮膚。
閉孔神經損傷表現為:①股內側肌癱瘓,大腿內收力減弱,仰卧時患肢不能置於健側大腿之上。②股內側皮膚感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