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有腰椎節數和其所對應的神經名稱的人體腰部神經分布圖是什麼樣的?
脊髓神經,由脊髓發出的成對神經。人體共有31對,其中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
每一對脊神經由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處合成。前根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及側角的交感神經元或副交感神經元的軸突組成。纖維隨脊神經分布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體,支配控制肌肉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後根上有脊神經節,是傳入神經元細胞體聚集而成,後根由感覺神經元的軸突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處,能感受各種刺激。
脊神經是混合神經,典型的脊神經含有四種纖維成分:軀體運動、軀體感覺、內臟運動、內臟感覺纖維。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即刻分為前支、後支,每支內均含傳入、傳出纖維。後支一般細小,分布於脊柱附近較小區域內的皮膚和肌肉。前支粗大,分布到頸部以下其餘各部位的皮膚和肌肉。
其中除第2~11對胸神經前支沿肋間分布外,其餘神經的前支都先交織成叢,再由此叢發出分支分布於所支配的區域。這些脊神經分別形成頸叢、臂叢、腰叢和尾叢,而且均左右成對。
(1)腰椎腰部扣診擴展資料:
腰神經:
共5對,發自脊髓的腰節。腰神經各自穿出椎間孔後,即分為後支和前支。
腰神經的後支,在橫突間內側肌的內側向後行,即分成內側支和外側支。各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皆分布於多裂肌。下3對腰神經,還發出細支到骶部的皮膚。上3對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斜行向外,發支支配附近的豎脊肌;其皮支穿背闊肌腱膜,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跨過髂嵴後部,至臀部皮下,稱臀上皮神經。
第1腰神經的外側支較小,分布於臀中肌表面的上部;第2腰神經外側支,分布於臀中肌表面下部和臀大肌淺層;第4腰神經外側支細小,終於骶棘肌下部;第5腰神經外側支,分布於骶棘肌,並同第1骶神經相交通。
腰神經的前支,由上而下逐漸粗大。第1~4腰神經的前支,大部分組成腰神經叢(有50%的第12胸神經的前支分支加入腰叢)。第4腰神經的小部分和第5腰神經合成腰骶干,參加骶神經叢的組成。
2、腰部CT能查出什麼病
你好,腰椎的CI,主要是檢查腰椎、腰椎間盤、椎管等的情況的。腰部的CT檢查,可以看見是否有腰椎間盤的突出、膨出,是否壓迫神經根、硬模囊,椎管是否有狹窄,骨質的情況。
3、工作中腰部扭傷,醫生診斷腰椎突出如何鑒定工傷
1.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病症,一般來說是一個慢慢累積的過程,在工傷認定過程中一般不會直接認定腰椎間盤突出症為工傷,大多數情況都是認定為腰部扭傷,然後要求工傷職工去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進行疾病與工傷關聯鑒定,如能通過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專家組鑒定為該腰椎間盤突出症由腰部扭傷導致,可以按照工傷處理,各地區在具體操作上有所不同,所以建議你撥打12333咨詢一下你們當地勞動部門。
2.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之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3.申請工傷認定需要去你母親單位所在地的勞動部門。
4.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用人單位應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30日內,為職工申請工傷認定,如單位不給職工申請的,工傷職工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自己到單位所在地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
5.因為各地區在具體操作上有所不同,所以建議你在申請前撥打12333咨詢一下你們當地勞動部門。
4、腰椎椎管狹窄的表現,腰椎椎管狹窄怎麼診斷
②間歇性跛行是椎管狹窄的特發性臨床征狀,主要表現為患者步行數百米後,出現一側或雙側,腰困腿痛麻木、無力、抽筋、並逐漸加重以至跛行不能行走,下蹲或坐卧休息數分鍾後症狀緩解消失,又可繼續行走,原因與直立行走時,椎管內壓力增高,血管受壓,神經缺血有關,而騎車並無此現象,主要是騎車時,身體前傾,椎管內空間增大,血管不受壓有關。這就是所謂「車能行百里,難邁百米步」的道理。
③體格檢查:腰部過伸可引起下肢麻木,少數無任何陽性體征,直腿抬高試驗多為正常,但合並腰椎突出,陽性率可達80%以上,跟腿反射可減弱或消失,肌力減弱,感覺減退,主訴多體征少也是椎管狹窄的又一特點。
④X線表現,椎弓根粗大,椎板間隙變窄,後關節增生肥大,骨紋理紊亂,椎體後緣增生,少數出現椎體滑脫,測矢狀徑在12mm以下,CT表現椎管矢狀經小於10mm,即可診斷椎管狹窄,椎骨周圍骨刺,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骨化,關節突肥大,硬膜囊擠壓變形,MRI檢查比CT分辯准確率更高,但費用較高必要時可以檢查.相關鏈接:把您的健康,交給武醫試試看
5、腰椎壓縮性骨折
你好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指穩定性骨折,脊椎附件無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者。我院自1998年以來對25例此類患者均採用墊枕及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胸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效果理想。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其中墜跌傷14例,車禍5例,日常活動意外致傷6例。損傷椎體:T 11 ~L 2 22例,佔88%,其它椎體損傷3例,佔12%。均採用墊枕加功能鍛煉治療,有效率100%;功能恢復快,未出現並發症,平均住院50天。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早期是在兼顧心理護理的同時,著重軀體康復的護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於軀體創傷引起,軀體康復有利於心理康復。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骨折癒合過程與功能鍛煉的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消除緊張,增強康復信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密切配合。
2.2 疼痛 是骨折的普遍徵象,不但使患者軀體痛苦,還可增加消極情緒,影響睡眠和休息,不利於康復。護士可採用心理支持療法緩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知覺;二是事先進行關於疼痛知識的教育,改變疼痛反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
2.3 卧位和傷椎下墊枕 患者住院後應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 〔1〕 。同時根據骨折壓縮的程度,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墊枕時可先低,後逐漸加高,此法利用軀乾重力和杠桿原理使脊柱保持穩定的背伸,循序漸進地復位,使壓縮的椎體擴張,骨折的畸形得以矯正 〔2〕 。患者必須堅持墊枕,療程不少於6周。
2.4 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反射性腸麻痹,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引起腹脹或疼痛。因而患者應進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飲水。腹脹時給予環形按摩、肛管排氣或清潔灌腸。對因腹脹造成排尿困難者可局部熱敷、聽流水聲、針灸或用導尿等方法。
2.5 做好皮膚護理,預防並發症 骨折後患者需長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應幫助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軸線翻身,即肩部和髖部同時翻身,避免肢體扭曲,造成脊柱扭轉。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背部,綳緊背肌,形成天然內固定夾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膚清潔,做好皮膚護理,背部及局部受壓處定時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發生。
2.6 功能鍛煉
2.6.1 意義 骨折後通過功能鍛煉,可發揮脊椎前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張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夾板作用,避免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堅持鍛煉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後遺症明顯減少,同時也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3〕 。因而在疼痛減輕後,應早期行腰背肌鍛煉。
2.6.2 原則 盡早開始,先易後難,先小幅度後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患者的主動活動為主,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
2.6.3 方法 (1)復位期:墊枕1~2周,鼓勵患者練習主動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點支撐法:仰卧,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傷後1周左右進行。(3)3點支撐法:仰卧,雙臂置於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有利於腰背肌鍛煉,傷後2~3周進行此項練習。(4)4點支撐法:仰卧,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傷後3~4周進行。(5)飛燕點水法:俯卧,頸後伸稍用力後抬起胸部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後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形似飛燕點水,5~6周後練習。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後功能鍛煉持之以恆,但應避免勞累,防止外傷;加強營養增強體質,詳細講解下地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患者在治療6~7周後,視恢復情況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3個月後開始練習彎腰前屈,堅持卧硬板床,持續墊枕,定期來院復查。
==============================
(1) 病因病理和臨床特徵 : 腰椎壓縮性骨折 ,古稱「腰骨損斷」,是指以椎體縱向高度被「壓扁」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脊柱骨折 ,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臨床多以第 11 、12 胸椎和第 1 、2 腰椎最為多見 ,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的緣故 ,發生率更高。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①間接暴力 : 最常見。多見從高處跌落 ,臀部或雙足著地後 ,力向上傳導致腰部;或者是重物從高處掉下沖擊頭、肩、背部 ,力向下傳導到腰部導致骨折;有些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 嚴重 ,某些輕微損傷 ,如乘車顛簸、平地坐倒等 ,也會造成椎體的骨折。
②肌肉拉力 : 當腰骶部的肌肉突然強烈收縮時 ,可產生相當大的拉應力 ,常見的會造成椎體的附件 ,如橫突、棘突等的骨折;嚴重的如破傷風或其他神經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肌肉強 烈收縮 ,可導致胸腰椎體的壓縮性骨折。
③直接暴力 : 平時少見。可見於交通事故、火器傷 ,或是腰部被直接打擊等 ,這類損傷往往造成脊髓損傷而有不同程度的癱瘓等嚴重後果。
(2) 診斷依據 : 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胸腰局部腫痛 ,外觀可有後突畸形 ,局部有壓痛及叩擊痛 ,腰部活動不利;伴有骨髓損傷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X 線攝片可明確骨折的類 型和程度;CT 和 MRI 檢查可明確脊髓受壓的程度。
椎體骨折的臨床分類的標准有很多 ,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①穩定性骨折 : 凡單純椎體壓縮性骨折( 椎體前方壓縮不超過椎體厚度的 1/2 ,不合並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 );或單純附件( 橫突、棘突或單側椎板、椎弓根 )骨折均屬穩定性骨 折。這類骨折對脊柱穩定性影響不大 ,一般無韌帶損傷 ,無明顯移位傾向 ,在治療上也較為簡單 ,多用保守治療 ,預後較好。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凡椎體壓縮超過椎體厚度的 l/2, 粉碎性 ,或骨折伴有脫位、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的均屬不穩定性骨折。這類骨折多系強烈暴力造成 ,脊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多 合並韌帶撕裂及脊髓或脊神經根損傷 ,在治療上較困難 ,大多需要手術 ,預後也較差。
(3) 辨證施治 : 首先明確骨折是否屬穩定 ,是否有脊髓、馬尾和脊神經根損傷 ,損傷程度怎樣 ,然後再制定治療方案。 基本按照骨折的處理原則進行 ,即復位、固定、煉功活動和葯物治療。
①穩定性骨折 : 一般需卧硬板床 6~8 周。壓縮性骨折者可採用墊枕療法 ,枕頭的適宜高度為 8~10cm 左右。這類骨折配合練功療法效果較好 ,因為正確、適當的練功不但能使壓縮的椎體復原 ,保持脊柱的穩定性 ,而且由於早期活動可增加腰背肌的力量 ,不致產生或加重骨質疏鬆現象 ,亦可避免或減輕後遺的慢性腰痛。具體做法 :
五點支撐法 : 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 ,用頭部、雙肘及足跟五點支撐起全身 ,背部盡力騰空後伸。早期可採用此法。
三點支撐法 : 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患者雙臂置於胸前,用頭部、雙足支撐用力,使全身騰空後伸。中後期可採用此法。
飛燕點水法 : 也稱「一點法」,患者俯卧上肢後伸 ,小腿與踝部墊一枕頭 ,使頭部和肩部盡量後仰 ,同時下肢盡量綳直後伸 ,全身翹起 ,僅讓腹部著床 ,呈一弧形 ,俗稱「兩頭翹」。 此法要求較高 ,多在前兩種方法鍛煉一段時間後再採用。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如果臨床沒有脊髓神經損傷的症狀 ,也可以考慮保守治療方法 ,但練功活動的時間應稍延後 ,且卧床時間應稍長。對於有脊髓神經損傷徵象的 ,大多應考慮手術治療。
③脊髓完全性損傷 : 盡早手術( 最好爭取在 8 小時以內 ), 行切開復位、徹底減壓 、內固定術;並且最好在傷後 1 小時內就開始用足夠量的糖皮質激素( 甲基強的松龍 ), 並維持 1~3 天 ,以使脊髓損傷減小到最小程度。
④脊髓不完全性損傷 : 除葯物治療、制動等外 ,應密切觀察臨床症狀和體征 ,若有加重或無明顯好轉者 ,或 CT 、MRI 檢查椎管內有較大骨片突入 ,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明顯者也應盡 早手術;若逐步好轉的 ,則可繼續保守治療。合並脊神經根損傷者 ,可參照脊髓不完全損傷的處理。中葯治療分早、中、後 三期 :
早期 : 多見局部腫脹、疼痛劇烈 ,胃納不佳 ,大便秘結 ,苔薄白 ,脈弦緊。證屬氣滯血瘀。治宜行氣活血 ,消瘀止痛。 方選復元活血湯、膈下逐瘀湯等 ,可外敷消腫膏或消瘀膏; 如果兼有少腹脹痛 ,小便不利者 ,當屬瘀血阻滯 ,膀胱氣化失調。治宜活血法瘀 ,行氣利水。可選膈下逐瘀湯合五苓散;如果局部持續脹痛 ,腹滿脹痛 ,大便秘結 ,苔黃厚膩 ,脈強有力。當屬血瘀氣滯 ,腑氣不通。治宜攻下逐瘀 ,方用桃核承氣湯合大成湯加減。
中期 : 腫痛雖消而未盡 ,程度已有減輕 ,但活動仍受限 ,舌暗紅 ,苔薄白 ,脈弦緩。證屬瘀血未盡 ,筋骨未復。治宜活血和營 ,接骨續筋。可用復元通氣散或續骨活血湯。
後期 : 可見腰酸腿軟 ,四肢無力 ,活動後局部隱隱作痛,苔白舌淡 ,脈虛細。證屬肝腎不足 ,氣血兩虛。治宜補益肝腎 ,調養氣血。方用地黃飲子。
對這類病人的急救處理非常重要 ,尤其是搬運 ,應採用平卧搬運法 ,大家動作一致地平托頭、背、腰、臀、腿部 ,或者用滾動的方法 ,將傷者移至有厚墊的木板擔架或硬板床上;診斷時盡可能做局部的 CT 或 MRI 檢查 ,以便了解損傷的情況和程度 ,有利於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時 ,在未完全了解病情前 ,切不可盲目進行正骨復位 ,以免加重損傷;另外 ,對於截癱的病人 ,護理尤應注意防止褥瘡、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便秘等的發生 ,而且早期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也非常重要。
6、慢走對腰托有好處嗎?
有好處。因為:
腰間盤突出的患者練習倒走,不僅可以增強腰部血液循環,起到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加強腰背肌的力量,使腰椎穩定性增強,起到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復發。所以,倒走是既簡單又容易的鍛煉。方法很簡單,就是您在平地上倒著走就可以,沒有太多要求,一般是半個小時左右,以身體不累為好。時間太長,可能會導致腰肌勞累;另外,注意休息,卧床最好。
腰托全稱腰間盤脫出,症狀較多,比較集中的表現,下肢麻木,腰部酸痛,有壓迫感。可以通過手術或者按摩牽引治療,不易根治,但可以減緩症狀。急性期應睡硬板床,絕對卧床3周,配合葯物內服與中葯外治貼敷同治。避免咳嗽、打噴嚏,防止便秘。 等症狀明顯好轉,可逐步進行背肌鍛煉,並在腰圍保護下,下地做輕微活動。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來說,雖然腰椎間盤突出已經治癒,但有些鍛煉的項目還是受到限制。容易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運動最好不要參加。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治癒後可以進行的運動項目有:
1、自行車:
騎自行車不僅和游泳、跑步、跳繩起著同樣的作用,對加強身體的平衡感也有很好的作用。鍛煉用的自行車應選擇騎上後上姿勢自然舒展的普通型自行車,車座的高度以腳底能平穩著地為好。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初愈的患者來講,休息日與親朋好友騎車到郊外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野餐一頓,舒展一下疲勞的身心,可以掃除疾病帶來的不悅,增強生活的信心。
2、游泳:首選的運動項目是游泳,對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腰肌勞損、緩解腰痛有著很好的作用。水的浮力可使椎間盤的壓力明顯減小,在水中運動時受到水的阻力,動作變得緩慢,關節和肌肉不會受到強制性的牽拉,但需要相當強的肌肉力量。因此,每個細小的動作都可以鍛煉肌使肌力逐漸增強。初期游泳的姿勢最好選用自由泳、仰泳等腰部受力量較小的泳式,等腰部肌肉力量增強了,再游蝶泳、蛙泳等需要腰部用力較大的泳式。游泳距離要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水中出來後應盡快擦乾身上的水分,以免腰部受涼。有毅力的患者可從夏天開始訓練直到冬天。
3、跑步:
陸地上的運動最好的要屬跑步和跳繩了,誰都可以參加,在那裡都能進行,不需要專門的技術,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運動量,不需要花錢,所以有計劃地安排一定的時間跑步鍛煉,這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跑步運動於游泳一樣是一種全身運動,能起到提高心肺功能,防止肥胖,強化肌肉力量的作用。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開始時要用快走的速度跑,身體狀況不佳時要暫時終止,不要勉強為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跑步鍛煉的目的是增進身體健康,不是成為運動健將。跑步的時候鞋要選擇底子後一點、軟一點的,用跑鞋最好,可有效地和緩解腳著地時沖擊力,減緩對腰椎間盤的震盪。
4. 跳繩有著和跑步一樣地效果,跳躍地動作可以強化肌肉力量,增強運動的協調感和平衡能力。只是由於跳繩活動比較單調,一般不能堅強太長時間,可以通過改變跳繩活動地方式來增加興趣、延長運動地時間,如向後跳、交叉跳、雙重跳、跑跳、多人跳等。
以上介紹的就是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治癒後適合參加的體育鍛煉,當然,無論哪種運動都要建立在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運動要有計劃,也不要過於疲勞,影響第二天的工作。
另外,腰脫是慢性骨病, 是由嚴重缺鈣引起的,我國中老年人普遍缺鈣,除了通過葯物治療, 最重要是補鈣,多吃含鈣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類製品,也可補充適量的鈣營養品,如液體鈣,液體鈣軟膠囊等;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多曬太陽,以增多鈣質的吸收。
7、腰椎怎麼治療
腰椎病有很多種,建議你可以先去醫院進行檢查,確定一下具體是哪種腰椎類的疾病,現在比較常見的是腰椎盤突出症,也是臨床引起腰腿疼痛最為常見的原因。此病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那麼,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方法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各種治療方法。
一、腰椎盤突出症非手術治療
如果身體較好的朋友,可以每天堅持鍛煉,比如吊單杠和游泳,效果最好,堅持下來不太重的病人完全可以治癒,而且方便,節省大量資金和人力。急性期的患者則可以卧床和使用脫水消炎,可以迅速緩解症狀!其他方法大多隻能一時的部分的緩解!
二、關於腰椎盤突出症的保守治療。
1、記住腰椎盤突出發病後禁止重手法治療,因為可能使神經根水腫加重,神經根水腫加重可加重疼痛,但輕手法治療緩解肌肉緊張緩解疼痛,可行輕手法治療。
2、再診斷腫如果發現自己是腰椎盤突出,建議可以使用一些可以緩解病發的膏葯,比如享貼,純中葯成分,能夠快速作用於肌膚,修復受損部位,抑制炎症因子滋生,從而達到修復腰椎,減輕腰椎疼痛。
3、適當的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增強腰椎的強韌性,以達到物理修復腰椎的作用。
8、腰(腰椎間盤膨出)不好吊單杠好還是做引體向上好得快?
吊單杠,相當於牽引。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非手術治療緩解或治癒。其治療原理並非將退變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回復原位,而是改變椎間盤組織與受壓神經根的相對位置或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消除神經根的炎症,從而緩解症狀。非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①年輕、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者;②症狀較輕,休息後症狀可自行緩解者;③影像學檢查無明顯椎管狹窄。
(1)絕對卧床休息 初次發作時,應嚴格卧床休息,強調大、小便均不應下床或坐起,這樣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後可以佩戴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3個月內不做彎腰持物動作。此方法簡單有效,但較難堅持。緩解後,應加強腰背肌鍛煉,以減少復發的幾率。
(2)牽引治療 採用骨盆牽引,可以增加椎間隙寬度,減少椎間盤內壓,椎間盤突出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需要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3)理療和推拿、按摩 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導致病情加重,應慎重。
(4)支持治療 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進行支持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酸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基礎研究顯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細胞產生炎性因子,並促進椎間盤軟骨基質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臨床研究發現,向椎間盤內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顯著減輕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導致的下腰痛,同時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報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5)皮質激素硬膜外注射 皮質激素是一種長效抗炎劑,可以減輕神經根周圍炎症和粘連。一般採用長效皮質類固醇制劑+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2~4周後可再用一個療程。
(6)髓核化學溶解法 利用膠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間盤內或硬脊膜與突出的髓核之間,選擇性溶解髓核和纖維環,而不損害神經根,以降低椎間盤內壓力或使突出的髓核變小從而緩解症狀。但該方法有產生過敏反應的風險。
2.經皮髓核切吸術/髓核激光氣化術
通過特殊器械在X線監視下進入椎間隙,將部分髓核絞碎吸出或激光氣化,從而減輕椎間盤內壓力達到緩解症狀目的,適合於膨出或輕度突出的病人,不適合於合並側隱窩狹窄或者已有明顯突出的患者及髓核已脫入椎管內者。
3.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證 ①病史超過三個月,嚴格保守治療無效或保守治療有效,但經常復發且疼痛較重者;②首次發作,但疼痛劇烈,尤以下肢症狀明顯,患者難以行動和入眠,處於強迫體位者;③合並馬尾神經受壓表現;④出現單根神經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縮、肌力下降;⑤合並椎管狹窄者。
(2)手術方法 經後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關節突切除,或經椎板間隙行椎間盤切除。中央型椎間盤突出,行椎板切除後,經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內椎間盤切除。合並腰椎不穩、腰椎管狹窄者,需要同時行脊柱融合術。
近年來,顯微椎間盤摘除、顯微內鏡下椎間盤摘除、經皮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等微創外科技術使手術損傷減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腰椎間盤突出和腰肌勞損導致的腰部疼痛有什麼區別?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
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
等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發病原因
● 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含水量的降低,並可因失水引起椎節失穩、松動等小范圍的病理改變;纖維環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堅韌程度的降低。
● 損傷
長期反復的外力造成輕微損害,加重了退變的程度。
● 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
椎間盤在成年之後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礎上,某種可導致椎間盤所承受壓力突然升高的誘發因素,即可能使彈性較差的髓核穿過已變得不太堅韌的纖維環,造成髓核突出。
● 遺傳因素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家族性發病的報道,有色人種本症發病率低。
● 腰骶先天異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體畸形、小關節畸形和關節突不對稱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應力發生改變,從而構成椎間盤內壓升高和易發生退變和損傷。
症狀描述
① 腰痛
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由於纖維環外層及後縱韌帶受到髓核刺激,經竇椎神經而產生下腰部感應痛,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
② 下肢放射痛
雖
然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經痛,但臨床少見,不足5%。絕大多數患者是腰4~5、腰5~骶1間隙突出,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典
型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僅極少數中央型
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症狀。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間盤產生化學物質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應使神經根發生化學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壓
迫或牽張已有炎症的神經根,使其靜脈迴流受阻,進一步加重水腫,使得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壓的神經根缺血。上述三種因素相互關連,互為加重因素。
③ 馬尾神經症狀
向正後方突出的髓核或脫垂、游離椎間盤組織壓迫馬尾神經,其主要表現為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臨床上少見。
診斷鑒別
√ 腰椎X線平片
單純X線平片不能直接反應是否存在椎間盤突出,但X線片上有時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一種間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側凸。此外,X線平片可以發現有無結核、腫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鑒別診斷意義。
√ CT檢查
可較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硬脊膜囊受壓移位的情況,同時可顯示椎板及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肥大、椎管及側隱窩狹窄等情況,對本病有較大的診斷價值,目前已普遍採用。
√ 磁共振(MRI)檢查
MRI
無放射性損害,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MRI可以全面地觀察腰椎間盤是否病變,並通過不同層面的矢狀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間盤的橫切位影像,清
晰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及其與硬膜囊、神經根等周圍組織的關系,另外可鑒別是否存在椎管內其他佔位性病變。但對於突出的椎間盤是否鈣化的顯示不如CT檢
查。
√ 其他
電生理檢查(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與誘發電位)可協助確定神經損害的范圍及程度,觀察治療效果。實驗室檢查主要用於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鑒別診斷作用。
易混淆病症及注意事項
發育性腰椎椎管狹窄症:本病可與腰椎間盤突(脫)出症伴發(約佔50%以上)。本病的基本症狀雖與後者有相似之處,但其主要特點是三大臨床症狀:
● 間
歇性跛行:即由於步行引起椎管內相應椎節缺血性神經根炎,以致出現明顯的下肢跛行、疼痛及麻木等症狀,稍許蹲下休息即可重新再行走;之後再次發作,又需再
次休息方可繼續行走。如此反復發作,並有間歇期,故稱為「間歇性跛行」,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合並本病時可同時發生。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症雖有時也可出現相類似
現象,但其休息後僅稍許緩解,難以完全消失。
● 主客觀矛盾:指此類患者主訴很多,而在體檢時由於檢前候診時的休息而使神經根缺血性神經根炎症狀消失,以致無陽性發現。此與腰椎間盤突出時出現的持續性根性症狀及體征明顯不同。
● 腰後伸受限,但可前屈:由於腰後伸時使腰椎椎管內有效間隙更加減小而使症狀加重,並引起疼痛,因此,患者腰部後伸受限,並喜歡採取能使椎管內容積增大的前屈位。由於這一原因,患者可騎自行車,但難以步行。此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者明顯不同。
以上幾點一般足以鑒別,對個別不典型或是伴發者,可採用其他輔助檢查手段,包括磁共振及CT檢查等加以判定。
① 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
此為引起坐骨神經乾性痛的常見病,且多見於因腰痛而行重手法推拿術後者,因此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混淆,需鑒別(但有時二者可伴存)。本病的主要特點是:
● 壓痛點:位於坐骨神經自盆腔穿出的部位,即「環跳」穴,並沿坐骨神經向下放射達足底部。有時「腘點」與「腓點」亦伴有壓痛。
● 下肢內旋試驗:雙下肢內旋時可使坐骨神經出口部肌群處於緊張狀態,以致該出口處狹窄加劇而引起坐骨神經放射痛。腰椎間盤突出症時則無此現象。
● 感覺障礙:本病時表現為范圍較廣的多根性感覺異常,並多累及足底出現麻木感等。而腰椎間盤突出症時,則以單根性感覺障礙為主。
● 其他:本病時屈頸試驗陰性,腰部多無陽性體征。對個別鑒別困難者可行其他特殊檢查。 因梨狀肌本身病變所致的梨狀肌癥候群較少見,且症狀與本病相似,不另述。
② 馬尾部腫瘤
為臨床上易與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相混淆的疾患,且後果嚴重,應注意鑒別。二者共同的症狀特點是:多根性或馬尾神經損害,雙下肢及膀胱、直腸症狀,腰部劇痛及活動障礙等。但馬尾部腫瘤時的以下特點可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鑒別。
● 腰痛:呈持續性劇痛,夜間尤甚,甚至非用強鎮痛葯而不能使患者入眠;而腰椎間盤突出症者平卧休息後即腰痛緩解,且夜間多明顯減輕。
● 病程:多呈進行性,雖經各種治療仍無法緩解或停止進展。
● 腰椎穿刺:多顯示蛛網膜下隙呈完全性阻塞,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以及潘氏試驗陽性等。
● 其他:必要時可行磁共振或CTM等檢查確診及判定病變定位;對有手術指征者,可行椎管探查術。
③ 腰段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
由於腰椎穿刺、蛛網膜下隙阻滯及脊髓造影的廣泛應用,本病近年來已非少見,且其病變差別較大,可引起各種症狀而易與多種腰部疾患相混淆。如粘連位於脊神經根處,則可引起與椎間盤突出症完全相似的症狀,在鑒別時應注意本病的以下特點:
● 病史:多有腰椎穿刺等病史。
● 疼痛:多呈持續性,且逐漸加劇。
● 體征:屈頸試驗多為陰性,直腿抬高試驗可陽性,但抬舉受限范圍小。
● X線平片:有碘油造影史者,可於X線平片上發現燭淚狀陰影或囊性陰影。 本病可繼發於椎間盤突出症後,尤其是病程長者,應注意。
④ 下腰椎不穩症
為老年者的多發病,尤以女性為多。本病特點如下:
● 根性症狀:雖常伴有,但多屬根性刺激症狀。站立及步行時出現,平卧或休息後即緩解或消失,體檢時多無陽性體征發現。
● 體型:以肥胖及瘦弱兩類體型者多發。
● X線平片:動力性平片可顯示椎節不穩及滑脫征(故本病又稱為「假性脊柱滑脫」)。
● 其他:屈頸試驗、直腿抬高試驗等多屬陰性。
⑤ 腰椎增生性(肥大性)脊椎炎
亦屬需鑒別的常見病之一。本病特點為:
● 年齡:患者多系5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則以中青年患者多見。
● 腰痛:晨起時出現,活動後即消失或減輕,勞累後又復現。
● 腰部活動:呈僵硬狀,但仍可任意活動,無劇痛。
● X線平片:顯示典型退變性改變。本病不難鑒別,一般勿需特殊檢查。
⑥ 一般性盆腔疾患
為中年以上婦女的常見病,包括附件炎、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等,致使盆腔內壓力增高,刺激或壓迫盆腔內骶叢而出現多乾性症狀。其特點如下:
● 性別:90%以上病例見於中年以後女性。
● 症狀:系多個神經干受累症狀,其中尤以坐骨神經干、股神經干及股外側皮神經干為多見,陰部內神經及閉孔神經亦可受累及。
● 盆腔檢查:對女性患者應請婦產科進行內診檢查以確定有無婦產科疾患。
● X線平片:患者易伴發髂骨緻密性骨炎等疾患,應注意觀察。
⑦ 盆腔腫瘤
雖屬於腹部外科疾患,但骨科亦常可遇到,尤其是壓迫坐骨神經時易與本病混淆。其特點與前者相似。
● 症狀:以多乾性神經症狀為主。
● 體征:於盆腔內(肛門指診等)可觸及腫塊。
● 其他:清潔灌腸後拍片或做鋇劑灌腸檢查以確定腫塊部位。必要時行B型超聲、CT或MRI等檢查。
症狀危害症狀
√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壓迫脊神經和馬尾神經,出現腰以下的疼痛,麻木,下肢酸軟無力等症狀,影響到患者正常的生活。
√ 嚴重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腰部側彎,足下垂,肌肉萎縮,力量減弱,甚至會陰部麻木,剌痛,排便,排尿無力,性功能障礙等。
--------來自 自測用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