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主要分布在哪裡
其分布情形也因男女的性激素和遺傳特質的差別而不同。因為皮下脂肪組織分布不同,女性身上的肌肉通常比男性少。 依照肌肉組織的形態和分布地方可分為三種: 橫紋肌組織 平滑肌組織 心肌組織 橫紋肌看起來象是由一束發狀腺組成的,每條肌纖維均有橫紋。它又稱為隨意肌或骨骼肌。但這些名稱並不是很恰當,因為有些橫紋肌如口輪匝肌和眼輪匝肌就不是附著在骨骼上;而喉部和食道上部的橫紋肌在收縮時,並不需要意志的控制和指揮。成人身上真正的橫紋肌約占人體總重量的40%。 平滑肌不能由意志控制,所以又稱為不隨意肌。它是由細長的細胞或肌纖維構成的,沒有橫紋,主要分布在體內中空器官的周壁上。內臟、呼吸道和尿道的平滑肌共占人體體重的5%-10%。 心肌是人體最重要的肌肉,是由肌纖維以一種極為復雜的方式交織而成的,構成了心壁。 橫紋肌、平滑肌核心肌組織不僅形態不同,就連其運作情形也互異。平滑肌收縮速度很慢,但確是永不倦怠的;而橫紋肌收縮速度非常快,但容易產生倦怠感。至於心肌不但可快速收縮,而且又永不倦怠,是一種極為強健的肌肉,因此能使心臟不斷地搏動,直到生命結束為止。 我們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有肌肉。肌肉有三種: 心臟的肌肉叫心肌,由於它的收縮與舒張,才保證了心臟的不斷跳動。 在血管、胃腸、膀胱、子宮、支氣管、瞳孔周圍以及毛發根等地方的肌肉叫平滑肌。平滑肌有較大的伸展性,它能夠拉長,擴大,收縮起來緩慢而持久。 骨肉緊相連,骨肉常並稱。因為肌肉附著在骨骼上面,所以稱之為骨骼肌。骨骼肌的肌肉纖維有許多明亮和暗淡的橫紋,所以過去又叫做橫紋肌。不過,面部的一些肌肉並不附著在骨頭上,而是附在皮膚上的。這些肌肉可以用來表達喜怒哀樂各種情感,故而又叫表情肌。但由於它們也是有橫紋的肌肉,所以仍歸類於骨骼肌。心肌也有橫紋,但心肌是種特殊的肌肉結構,與骨骼肌不一樣。 科學工作者研究後認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平滑肌出現得較早,而骨骼肌出現得最遲。 骨骼肌是通過肌腱固定在骨骼上的,它帶動骨和關節,使我們做出各式各樣的姿勢和動作。當我們把一塊糖放進嘴裡時,就得讓手臂上的肱二頭肌和其它肌肉協同才能完成。 我們可以命令手指翻書,也可以命令雙腳走路,但我們無法叫胃腸不運動。所以能夠根據人的意志隨意運動的骨骼肌又叫隨意肌;心肌和平滑肌不受自我意志的控制,故而又叫不隨意肌。平時所說的肌肉,都指骨骼肌。 人體有639塊骨骼肌,總重量隨年齡而有所不同:新生兒還不到體重的1/4;成年後一般約占人體體重的40%;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肌肉比較發達,可以佔到體重的一半左右;到了老年肌肉萎縮,水分減少,肌肉重量就可能減少到體重的25%。肌肉重量的增減,並不是數量上有了變化,而是肌肉纖維粗細不同的緣故。 1996年,美國兩名科學家宣稱,他們在頭部發現了一塊新的肌肉,其作用是幫助咀嚼食物。如果這樣,那麼,骨骼肌總數也就增加到640塊了。 肌肉在拉丁文里是由"小老鼠"演變而來的。在希臘文里,"肌肉"和"老鼠"的意思完全一樣。不過,同是肌肉,它們的模樣卻有很大差別:有的細長,有的粗短,有的呈三角形,但多數肌肉為梭子狀,中間寬大,兩頭尖細。 肌肉的大小也不一樣。例如,成年人大腿上的股四頭肌常有2千克重,而耳朵里的鐙骨肌長不足0.2厘米,輕得可憐,然而,它卻有調節音響的作用。 每塊肌肉都由許許多多的肌纖維組成,它們很結實,但長短懸殊。短的只有0.1厘米,長的可以超過33厘米。 人體肌肉及其分布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器官,廣泛分布於人體各部 ,在神經系的指揮下,完成隨意運動 。 1.肌肉的形態結構 肌肉按形態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四類。 每塊肌肉按組織結構可分為肌質和肌腱兩部分。肌質位於肌肉的中 央,由肌細胞構成,有收縮功能;肌腱位於兩端,是附著部分,由 緻密結締組織構成。每塊肌肉通常都跨越關節附著在骨面上,或一 端附著在骨面上,另一端附著在皮膚。一般將肌肉較固定的一端稱 為起點,較活動的一端稱為止點。 2.肌肉的輔助結構 肌肉的輔助結構主要有筋膜、滑液囊和腱鞘,是肌肉周圍的結締組 織所形成的結構,有保護肌肉和輔助肌肉運動的作用。 3.全身各部的主要肌肉 人體全身的肌肉可分為頭頸肌、軀干肌和四肢肌。 (1)頭頸肌:頭頸肌可分為頭肌和頸肌 。 頭肌可分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位於頭面部皮下,多起於顱骨 ,止於面部皮膚。肌肉收縮時可牽動皮膚,產生各種表情。咀嚼肌 為運動下頜骨的肌肉,包括淺層的顳肌和咬肌,深層的翼內肌和翼 外肌。 (2)軀干肌:軀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為淺層和深層。淺層有斜方肌和背闊肌。深層的肌肉較多 ,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間肌。 膈位於胸、腹腔之間,是一扁平闊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 的呼吸肌,收縮時助吸氣,舒張時助呼氣。 腹肌位於胸廓下部與骨盆上緣之間,參與腹壁的構成。可分為前外 側群和後群。前外側群包括位於前正中線兩側的腹直肌和外側的三 層扁闊肌,這三層闊肌由淺而深依次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 、肌。後群有腰方肌。 (3)四肢肌:四肢肌可分為上肢肌和下肢肌。 A.上肢肌:上肢肌結構精細,運動靈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於肩關節周圍,有保護和運動肩關節的作用。其中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為長肌,可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有肱二頭肌、肱肌 和喙肱肌;後群為伸肌,為肱三頭肌。 前臂肌位於尺、橈骨的周圍,多為長棱形肌,可分為前、後兩群。 前群為屈肌群;後群為伸肌群。 手肌位於手掌。分為外側群、內側群和中間群。 B.下肢肌:下肢肌可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髖肌起自軀干骨和骨盆,包繞髖關節的四周,止於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為兩群。 髖內肌位於骨盆內,主要有髂腰肌、梨狀肌和閉孔內肌。 髖外肌位於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和閉孔外肌。 大腿肌分為前、內、後三群,分別位於股部的前面、內側面和後面。 前群有股四頭肌和縫匠肌。 內群位於大腿內側,有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等。 後群包括外側的股二頭肌和內側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為前、外、後三群。 足肌可分為背肌與足底肌。
希望採納
2、腹肌的正確位置是從哪裡到哪裡算
腹肌的位置在心窩到肚臍之間的肚皮下。
腹肌是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當它們收縮時,可以使軀干彎曲及旋轉,並可以防止骨盆前傾。腹部肌肉對於腰椎的活動和穩定性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還可以控制骨盆與脊柱的活動。軟弱無力的腹肌可能導致骨盆前傾和腰椎生理彎曲增加,並增加腰背痛的幾率。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構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等。
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壁肌的淺層,為寬闊扁肌,以8個肌齒起自下8個肋骨的外面,與前鋸肌、背闊肌的肌齒交錯,肌束由外上斜向前內下,後下部肌束止於髂峪前部,其餘肌束向內下移行為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至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為腹股溝韌帶inguinalligament、腹股溝韌帶的內側端有一小束腱纖維向下後方返折至恥骨梳,稱腔隙韌帶(陷窩韌帶)lacunarligamento,腔隙韌帶延伸並附於恥骨梳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pectinealligament(即cooper韌帶)。腹股溝韌帶和恥骨梳韌帶都是腹股溝疝修補術時用來加強腹股溝管壁的重要結構。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為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
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峪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2,肌束呈扇形,後部肌束幾乎垂直上升止於下位3個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分為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及後層,在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內斜肌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越過精索前面,延續為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形成腹股溝鐮inguinalfalx,或稱聯合腱conjointtendon,止於恥骨梳的內側端及恥骨結節附近。腹內斜肌的最下部分出一些細散的肌束,與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包繞精索和睾丸等,稱為提睾肌,收縮時可上提睾丸。
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個肋軟骨的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肌束橫行向前延為腱膜,腱膜越過腹直肌後面參與組成腹直肌鞘後層,止於白線。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和腱膜下緣的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構成提睾肌和腹股溝鐮
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寬下窄,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嶠,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tendinousintersection分成多個肌腹。腱劃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在腹直肌的後面,腱劃不明顯,不與腹直肌鞘的後層癒合,因而腹直肌的後面是游離的。
腹直肌
鞘包繞腹直肌,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構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與腹橫肌腱膜構成。在臍下4、5cm以下,由於腹直肌鞘後層的腱膜全部轉到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使後層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後層由於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線稱弓狀線arcuateline或半環線semicircularline。
白線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上,介於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三層扁肌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方起自劍突,下方止於恥骨聯合。白線堅韌而缺少血管,上部較寬,自臍以下變窄成線狀。在白線的中點有臍環umbilicalring,為在胎兒時期臍血管通過0處,是腹壁的一個薄弱點,若腹部臟器經此處膨出,則稱為臍疝。
後群
後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將在下肢肌中敘述。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內側有腰大肌,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的後部,向上止於第12肋和第1、4腰椎橫突,作用是下降和固定第12肋,並使脊柱側屈。
(2)腰方肌在哪擴展資料
腹股溝管
腹股溝管inguinalcanal,為腹前外側壁三層扁闊肌和腱之間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內下,長約4、5cm,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宮圓韌帶由此通過。
腹股溝管有兩口、四壁。內口稱腹股溝管深(腹)環deepinguinalring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cm處,為腹橫筋膜向外的突口,其內側有腹壁下動脈;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為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腹股溝管是腹壁的薄弱區,為疝的好發部位。
腹股溝三角
腹股溝(海氏)三角inguinal(Hesselbach)triangle是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位於腹前壁下部。
腹部筋膜
腹部筋膜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1、淺筋膜在腹上部為一層,臍以下分為淺、深兩層。淺層內含脂肪,稱Camper筋膜深層為膜性層,含有彈性纖維,稱Scarpa筋膜,向下與大腿的闊筋膜愈著向內下與會陰淺筋膜、陰囊肉膜相續。
2、深筋膜可分為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3、腹內筋膜貼附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大多與所覆蓋的肌相同,如膈下筋膜、腰方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和腹橫筋膜等。
參考資料
腹肌-網路
3、腹肌分為哪些?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4、腹部的肌肉都包括那幾塊
腹肌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用腰部的肌肉,是什麼意思,腰部肌肉在哪裡
叫豎脊肌,去看百度圖片,那裡有詳細的介紹
6、腰部肌肉包括那些
腰部肌肉主要包括腰大肌、腰方肌、腰小肌、髂肌。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
(6)腰方肌在哪擴展資料:
肌肉的命名原則有多種,主要有:
①按形狀,如斜方肌肉、三角肌肉
②按位置,如岡上肌肉、岡下肌肉、脛骨前肌肉、肋間肌肉等
③按起止點,如胸鎖乳突肌肉、胸骨舌骨肌肉等
④按位置和大小,胸大肌肉、胸小肌肉、腰大肌肉等
⑤按作用,如旋後肌肉、大收肌肉、屈肌肉、伸肌肉等
⑥按構造,如半腱肌肉、半膜肌肉等
⑦按結構和部位,肱二頭肌肉、股四頭肌肉等
⑧按部位和纖維方向,如腹外斜肌肉,腹橫肌肉等
7、人的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哪裡?
其分布情形也因男女的性激素和遺傳特質的差別而不同。因為皮下脂肪組織分布不同,女性身上的肌肉通常比男性少。
依照肌肉組織的形態和分布地方可分為三種:
橫紋肌組織
平滑肌組織
心肌組織
橫紋肌看起來象是由一束發狀腺組成的,每條肌纖維均有橫紋。它又稱為隨意肌或骨骼肌。但這些名稱並不是很恰當,因為有些橫紋肌如口輪匝肌和眼輪匝肌就不是附著在骨骼上;而喉部和食道上部的橫紋肌在收縮時,並不需要意志的控制和指揮。成人身上真正的橫紋肌約占人體總重量的40%。
平滑肌不能由意志控制,所以又稱為不隨意肌。它是由細長的細胞或肌纖維構成的,沒有橫紋,主要分布在體內中空器官的周壁上。內臟、呼吸道和尿道的平滑肌共占人體體重的5%-10%。
心肌是人體最重要的肌肉,是由肌纖維以一種極為復雜的方式交織而成的,構成了心壁。
橫紋肌、平滑肌核心肌組織不僅形態不同,就連其運作情形也互異。平滑肌收縮速度很慢,但確是永不倦怠的;而橫紋肌收縮速度非常快,但容易產生倦怠感。至於心肌不但可快速收縮,而且又永不倦怠,是一種極為強健的肌肉,因此能使心臟不斷地搏動,直到生命結束為止。
我們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有肌肉。肌肉有三種:
心臟的肌肉叫心肌,由於它的收縮與舒張,才保證了心臟的不斷跳動。
在血管、胃腸、膀胱、子宮、支氣管、瞳孔周圍以及毛發根等地方的肌肉叫平滑肌。平滑肌有較大的伸展性,它能夠拉長,擴大,收縮起來緩慢而持久。
骨肉緊相連,骨肉常並稱。因為肌肉附著在骨骼上面,所以稱之為骨骼肌。骨骼肌的肌肉纖維有許多明亮和暗淡的橫紋,所以過去又叫做橫紋肌。不過,面部的一些肌肉並不附著在骨頭上,而是附在皮膚上的。這些肌肉可以用來表達喜怒哀樂各種情感,故而又叫表情肌。但由於它們也是有橫紋的肌肉,所以仍歸類於骨骼肌。心肌也有橫紋,但心肌是種特殊的肌肉結構,與骨骼肌不一樣。
科學工作者研究後認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平滑肌出現得較早,而骨骼肌出現得最遲。
骨骼肌是通過肌腱固定在骨骼上的,它帶動骨和關節,使我們做出各式各樣的姿勢和動作。當我們把一塊糖放進嘴裡時,就得讓手臂上的肱二頭肌和其它肌肉協同才能完成。
我們可以命令手指翻書,也可以命令雙腳走路,但我們無法叫胃腸不運動。所以能夠根據人的意志隨意運動的骨骼肌又叫隨意肌;心肌和平滑肌不受自我意志的控制,故而又叫不隨意肌。平時所說的肌肉,都指骨骼肌。
人體有639塊骨骼肌,總重量隨年齡而有所不同:新生兒還不到體重的1/4;成年後一般約占人體體重的40%;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肌肉比較發達,可以佔到體重的一半左右;到了老年肌肉萎縮,水分減少,肌肉重量就可能減少到體重的25%。肌肉重量的增減,並不是數量上有了變化,而是肌肉纖維粗細不同的緣故。
1996年,美國兩名科學家宣稱,他們在頭部發現了一塊新的肌肉,其作用是幫助咀嚼食物。如果這樣,那麼,骨骼肌總數也就增加到640塊了。
肌肉在拉丁文里是由"小老鼠"演變而來的。在希臘文里,"肌肉"和"老鼠"的意思完全一樣。不過,同是肌肉,它們的模樣卻有很大差別:有的細長,有的粗短,有的呈三角形,但多數肌肉為梭子狀,中間寬大,兩頭尖細。
肌肉的大小也不一樣。例如,成年人大腿上的股四頭肌常有2千克重,而耳朵里的鐙骨肌長不足0.2厘米,輕得可憐,然而,它卻有調節音響的作用。
每塊肌肉都由許許多多的肌纖維組成,它們很結實,但長短懸殊。短的只有0.1厘米,長的可以超過33厘米。
人體肌肉及其分布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器官,廣泛分布於人體各部 ,在神經系的指揮下,完成隨意運動 。 1.肌肉的形態結構 肌肉按形態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四類。 每塊肌肉按組織結構可分為肌質和肌腱兩部分。肌質位於肌肉的中 央,由肌細胞構成,有收縮功能;肌腱位於兩端,是附著部分,由 緻密結締組織構成。每塊肌肉通常都跨越關節附著在骨面上,或一 端附著在骨面上,另一端附著在皮膚。一般將肌肉較固定的一端稱 為起點,較活動的一端稱為止點。 2.肌肉的輔助結構 肌肉的輔助結構主要有筋膜、滑液囊和腱鞘,是肌肉周圍的結締組 織所形成的結構,有保護肌肉和輔助肌肉運動的作用。 3.全身各部的主要肌肉 人體全身的肌肉可分為頭頸肌、軀干肌和四肢肌。 (1)頭頸肌:頭頸肌可分為頭肌和頸肌 。 頭肌可分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位於頭面部皮下,多起於顱骨 ,止於面部皮膚。肌肉收縮時可牽動皮膚,產生各種表情。咀嚼肌 為運動下頜骨的肌肉,包括淺層的顳肌和咬肌,深層的翼內肌和翼 外肌。 (2)軀干肌:軀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為淺層和深層。淺層有斜方肌和背闊肌。深層的肌肉較多 ,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間肌。 膈位於胸、腹腔之間,是一扁平闊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 的呼吸肌,收縮時助吸氣,舒張時助呼氣。 腹肌位於胸廓下部與骨盆上緣之間,參與腹壁的構成。可分為前外 側群和後群。前外側群包括位於前正中線兩側的腹直肌和外側的三 層扁闊肌,這三層闊肌由淺而深依次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 、肌。後群有腰方肌。 (3)四肢肌:四肢肌可分為上肢肌和下肢肌。 A.上肢肌:上肢肌結構精細,運動靈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於肩關節周圍,有保護和運動肩關節的作用。其中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為長肌,可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有肱二頭肌、肱肌 和喙肱肌;後群為伸肌,為肱三頭肌。 前臂肌位於尺、橈骨的周圍,多為長棱形肌,可分為前、後兩群。 前群為屈肌群;後群為伸肌群。 手肌位於手掌。分為外側群、內側群和中間群。 B.下肢肌:下肢肌可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髖肌起自軀干骨和骨盆,包繞髖關節的四周,止於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為兩群。 髖內肌位於骨盆內,主要有髂腰肌、梨狀肌和閉孔內肌。 髖外肌位於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和閉孔外肌。 大腿肌分為前、內、後三群,分別位於股部的前面、內側面和後面。 前群有股四頭肌和縫匠肌。 內群位於大腿內側,有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等。 後群包括外側的股二頭肌和內側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為前、外、後三群。 足肌可分為背肌與足底肌。
8、8塊腹肌分別在哪裡啊- -。
實際上腹肌按其部位可分為前外側群,後群兩部分.前外側群包括腹直肌和三塊寬闊的扁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後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腹肌的起到支撐上臂肌肉的作用,所以在上肢運動前,千萬別先練腹肌,否則腹肌疲勞,再鍛煉上肢肌肉,容易造成腰部受傷.
9、腰部肌肉指哪些肌肉
腰部肌肉主要包括腰大肌、腰方肌、腰小肌、髂肌。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
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