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頭壞死為什麼會引起大腿內側出現疼痛
由於病變發生在髖關節,造成雙髖關節受力不均,關節功能失衡,骨盆傾斜,導致肌肉、韌帶、肌腱和關節囊攣縮,從而引起疼痛。再則,疼痛與神經有關,支配髖關節周圍的股神經來源於腰2―腰4是腰叢神經的最大分支,在腰大肌與骼腰之間下行,達腹股溝韌帶下面在股動脈外側入股三角,然後分出許多分支,支配股四頭肌和縫匠肌及大腿前麵皮膚,閉孔神經源於腰2―腰4出腰大肌根部內側,兩組神經不僅支配髖關節,還支配膝關節,一旦髖關節出現病變時,即刺激神經,傳達到大腿及膝關節,產生疼痛。
2、大腿內側出現疼痛是怎麼回事?
什麼部位?
是大腿內側靠近大腿根的部位么?
按壓有沒有疼痛感?
有沒有明顯的塊狀組織
走路是否有明顯痛感?
那個部位淋巴,血管,神經密集
建議你可以去大醫院看一下
如果是淋巴結發炎,可以輸液治療
左氧之類的葯物即可
3、髖骨下神經疼痛該怎麼辦?
脊椎保健醫學
Chiropractic
整脊療法
人體所有軟綿綿的組織與器官能「掛」得起來,全靠骨骼系統的幫忙,而骨骼系統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骨上頭頂著頭顱,下面吊著薦骨,中間還保護著脊髓,脊髓是周圍神經的主軸,周圍神經成對的從脊椎骨體中間分出來,向左右再往前及上下分布。除周圍神經外還關聯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因此可以說神經網路的原發點在脊椎開始。脊椎是由七個頸椎體,十二個胸椎體,五個腰椎體及一塊大薦椎骨體組成,神經即從由脊髓通過椎體間的空隙走出來,一旦脊椎體發生移位,或產生壓迫或甚至周圍肌肉,韌帶組織緊張,都會直接影響通過的神經,間接引起神經供應的末端器官,肌肉或分泌腺體。
起源
在19世紀末,加拿大的帕瑪(Daniel David Palmer)移居美國,在愛荷華開設診所,發現一個早期失聰的病人脊椎出現了異位,經過他用手將其推拿回正常位置後,患者居然恢復聽力,因此他推想脫節的脊椎壓迫到神經,會干擾到正常肌肉、呼吸、循環、消化以及抵抗力,若然將脊椎體的移位,用手法將其推回原位,使脊椎回復良好的曲線後,病症即能解除,這就誕生了「整脊療法Chiropractic」。1897年帕瑪創設整脊療法學會,並傳授理論及發展治療的手法,自此整脊療法開始推廣延伸。
演變
演變過程中,整脊人員可分三類,第一類是「直接派」即以帕馬理論為基礎,不論何種病症皆認為是由於脊椎不完全脫位Subluxation 所引起,所以治病方法就是將脊椎復位。第二類是「混合派」他們專注在維持神經系統機能完整,可是亦認為疾病的發生還有其他因素存在,必需合並其他方法,同時加以改正。第三類是則將療法的運用設限在非手術性的神經肌肉骨骼疾病(如因肌肉痙攣、神經發炎、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
在目前這種界限已不明顯,在美國統計已有五萬名整脊醫師,三分之二以上已採用混合療法,即是除了用手法整理脊椎外,還採用物理治療、按療、針灸及營養改善等來治病,大家亦不多用"不完全脫位"的觀念,改用"不正線Misalignment"(即河洛話的"走精")為多,學校訓練課程亦采「混合」式。
脊椎神經與疾病
神經分布病症
第一頸椎 頭、耳、鼻、喉、臉、交感 頭痛、失眠、眼疾、記憶減退、眩暈、
第二頸椎 耳、鼻、喉、舌、聲帶、口 昏眩、耳鳴、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竇炎、過敏、失聲
第三頸椎 咽、頰、肩、橫隔、三?、交感 咽喉炎、頸肩酸痛、呼吸困難、痤瘡、濕疹
第四頸椎 頸部肌肉、咽、臂 肩酸痛、牙痛、甲狀腺、乾草熱
第五頸椎 手肘、食道、氣管 氣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
第六頸椎 甲狀腺、手腕肌、大姆指 上臂或手腕痛、甲狀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七頸椎 甲狀腺、中指、肱肌 甲狀炎、手臂外側、中指、肱、無名指酸麻痛
第八頸椎 心臟、氣管、食道、指尖 手指炎、氣喘、氣管炎、手臂內側、指尖酸麻痛
第一胸椎 心臟、氣管、食道、前臂 心臟病、氣管炎、氣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內側酸麻痛
第二胸椎 心臟、氣管、食道、背肌 食道炎、胸痛、手臂內側酸麻痛、血壓、心跳不規律
第三胸椎 肺、支氣管、食道、胸腔 支氣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
第四胸椎 肺、食道、乳房 乳房炎、慢性胃症
第五胸椎 肝、膽、胃、脾 肝炎、膽囊炎、低血壓、胃炎、面皰
第六胸椎 胰、胃、膽 肝炎、胃炎、膽囊炎、胃脹、食慾不振
第七胸椎 腎、胰、十二指腸 胃潰瘍、糖尿病、十二指腸炎、扁桃腺炎
第八胸椎 肝、胃、胰、腎、小腸 小腸炎、頭痛、便秘、風濕
第九胸椎 小腸、腎上腺 腎上炎、過敏、頻尿、濕疹、膀胱炎、排尿困難、不孕、下腹痛
第十胸椎 腎、盲腸、大腸 腎炎、水腫、痛風、不孕、輸尿管炎、帶狀?疹、靜脈曲張
第十一胸椎 腎、大腸、輸尿管 腎炎、輸尿管炎、大腸炎、性無能、痤瘡、痢疾、水腫、牛皮癬
第十二胸椎 腎、大腸、淋巴、輸尿管、膀胱 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風濕關節炎、輸尿管炎
第一腰椎 大腸、輸尿管、股四頭肌、大腿前側 大腿痛、便秘、尿床、疝氣
第二腰椎 卵巢、輸卵管、腎、膀胱、外陰、大腿內側 月經不調、子宮卵巢炎、小產、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秘
第三腰椎 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經 月經不調、生殖器疾病、水腫、坐骨神經痛、血壓不正常
第四腰椎 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經 下腰痛、小腿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障礙
第五腰椎 子宮、膀胱、直腸、足 膀胱障礙、小腿至足踝酸麻痛、痔瘡、尿酸
薦椎 直腸、肛門、大腿後側、前列腺 脊椎彎曲、髖骨關節炎、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
尾椎 直腸、肛門 痔瘡、搔癢症、肛門炎、直腸炎
整脊功能
雖然整脊療法聲稱可以治療各種疾病,而最常尋找整脊治療的病痛首以骨骼肌肉疾病為最多,包括肩頸痛、腰痛等,其次為頭痛,椎骨變形,上下肢麻痛等。實際上這些病痛常常長期困擾患者,就算採用葯物或物理治療,不易獲得有效結果,而整脊療法本身,或加用其他自然療法如針灸,推拿,穴道按壓等常常會獲得立即改善,及長期的效果。
常用整脊療法的疾病
落枕 早上睡醒突發頭部不能轉動,頸部創痛,是頸部肌肉神經受壓結果。
急性腰痛 俗稱"閃到腰"不經意或運動時,傷害到下腰脊椎神經
肩頸酸痛 長期後頸及肩部疼痛或酸痛,甚至影響頸部轉動,是後頸及背部肌肉神經受壓結果。
張力頭痛 頭後或兩側脹痛,無法集中精神,工作讀書受影響,甚至影響情緒與意志,是頭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受壓結果。
壓迫性胸悶 胸部有時疼痛,大部份時間覺得壓悶,其他心肺檢查正常,是胸椎神經被壓所影響。
脊椎側彎 非先天性的脊椎側彎,多由於姿勢不正確,或坐椅,睡床的影響所致。
髖骨不對稱 由於脊椎的疼痛,下肢或盆骨的疾病影響兩側髖骨不對稱,除了腰痛外,兩腳長短亦會不一致。
禁忌
整脊療法主在對骨骼的調整而其禁忌即在某些骨骼本身不正常上,如
1. 急性傷害-骨折、脫臼、肌腱斷裂。
2. 急性疾病-關節感染、急性關節炎、骨髓炎。
3. 慢性病變-明顯骨質疏鬆、脊椎骨病變、骨癌、頸動脈、或椎動脈高度硬化。
4. 手術後-脊骨手術後,如脊椎融合術。
5. 先天脊椎側彎-先天性無原因性的脊椎側彎。
並發症
正確的整脊療法很少發生並發症,根據美國「健康政策及研究局」調查,並發症的頻率在頸椎治療是一百萬分之一,腰椎治療為一億分之一。整脊療法是一種醫療技術方法,而非屬一般按摩,所以施行者必需是有過訓練的醫師,或技術師,施行前必需經過問診,診斷及治療方法的判定,施行時的手法必需是正規的,並發症自然就不易發生,效果亦會出現。
脊椎保健
一、坐立姿態:站立時不可緊鎖膝蓋,應取"稍息"姿勢為宜,並時更換兩腳的重心,走路時抬頭挻胸女士的鞋子後跟不宜太高,致重心不良。長時間的寫字、打電腦的坐姿,必需維持腰椎向前胸椎向後的直弧姿勢。休閑看電視或長時間坐椅時,盡量採用高椅子,坐軟沙發、高背休閑椅,會產生直?腳曲腰的姿態,影響脊椎弧度,會引發腰背的慢性傷害,睡眠正睡或側睡為宜,俯睡不宜,床的軟硬度要注意。
二、避免傷害:運動前要熱身,乘車姿勢要端正避免因車子顛簸時引起振動或傷害,最好在腰部置一軟枕,運動時頭頸關節要有保護,用力工作或搬運重物時不可彎腰而需采蹲姿。
三、適度運動:充分休息,適度運動,可使肌腱保持良好的彈性,不致因體位或外力影響而產生脊椎移位或傷害。
四、基本營養:正確合適的營養是恢復體力的來源,骨質、肌肉或軟組織的結構、發育或維護,是與營養的良好,有密切的關系。
參考資料:http://www.uhealthy.com/chinese/acupun/energy005.htm
4、後背疼痛下肢無力是什麼原因?
後背疼痛,下肢無力的話,建議到正規醫院去檢查一下會比較好一點。
5、股四頭肌拉傷 怎麼恢復
肌肉拉傷 肌肉在運動中急劇收縮或過度牽拉引起的損傷。 肌肉拉傷是肌肉在運動中急劇收縮或過度牽拉引起的損傷。這在長蹍、引體向上和仰卧起坐練習時容易發生。肌肉拉傷後,拉傷部位劇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緊張形成的索條狀硬塊,觸疼明顯,局部腫脹或皮下出血,活動明顯受到限制。 肌肉拉傷後,要立即進行冷處理——用冷水沖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決冷敷,然後用綳帶適當用力包裹損傷部位,防止腫脹。在放鬆損傷部位肌肉並抬高傷肢的同時,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類葯物。24小時至48小時後拆除包紮。根據傷情,可外貼活血和消腫脹膏葯,可適當熱敷或用較輕的手法對損傷局部進行按摩。 肌肉拉傷嚴重者,如將肌腹或肌腱拉斷者,應抓緊時間去醫院作手術縫合。 肌肉拉傷 肌肉主動強烈的收縮或被動過度的拉長所造成的肌肉微細損傷、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稱為肌肉拉傷。這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 (一)原因和原理 在體育運動中,由於准備活動不當,某部肌肉的生理機能尚未達到適應運動所需的狀態;訓練水平不夠,肌肉的彈性和力量較差;疲勞或過度負荷,使肌肉的機能下降,力量減弱,協調性降低;錯誤的技術動作或運動時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過猛或粗暴;氣溫過低濕度太大,場地或器械的質量不良等都可以引起肌肉拉傷。 在完成各種動作時,肌肉主動猛烈地收縮超過了肌肉本身的負擔能力;或突然被動的過度拉長,超過了它的伸展性,都可發生拉傷。如舉重運動彎腰抓提杠鈴時,豎脊肌由於強烈收縮而拉傷;在做前壓腿、縱劈叉等練習時,突然用力過猛,可使大腿後群肌肉過度被動拉長而發生損傷;橫劈叉練習可使大腿內側群肉過度被動拉長而發生拉傷。在體育運動中,大腿後群肌肉的拉傷最為常見,大腿內收肌、腰背肌、腹直肌、小腿三頭肌、上臂肌等都是肌肉拉傷的易發部位。 (二)徵象 局部疼痛、壓痛;腫脹、肌肉緊張、發硬、痙攣;功能障礙。當受傷肌肉主動收縮或被動拉長時疼痛加重;肌肉收縮抗阻力試驗陽性,即疼痛加劇或有斷裂的凹陷出現。有些傷員傷時有撕裂樣感,腫脹明顯及皮下淤血嚴重,觸摸局部有凹陷或見一端異常隆起者,可能為肌肉斷裂。 (三)處理 肌纖維輕度拉傷及肌痙攣者,用針刺療法會取得顯著療效。肌纖維部分斷裂者,早期用冷敷、加壓包紮,還要把患肢放在使受傷肌肉鬆弛的位置以減輕疼痛。48小時後開始按摩,手法要輕緩。懷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斷裂者,應在局部加壓包紮、固定患肢後,立即送醫院確診,必要時還要接受手術治療。 (四)傷後訓練 部分斷裂者,局部停訓2~3天,健肢及其他部位可以繼續活動,以後逐步進行功能鍛煉,但應避免重復受傷的動作。1周後可逐漸增加肌肉的力量和柔韌性練習。在作伸展練習時以不增加傷部疼痛為度。大約10~15天後,症狀基本消除,可逐漸進行正規訓練。訓練時傷部必須使用保護支持帶,並充分做好准備活動。 肌肉、肌腱完全斷裂或撕脫骨折者,應立即停止訓練,完全休息,積極治療,傷後訓練和專項訓練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五)預防 注意加強易傷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韌性練習,同時應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合理安排運動量,才能達到預防的目的。 體育課有時會出現肌肉拉傷的情況,但對於肌肉拉傷時的最佳處理方法卻不一定十分清楚。下面就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炎(兩種影響肌肉的疼痛狀態)的區分以及處理技巧作一簡單的介紹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炎是兩種常見的發生在肌肉和骨骼之間的疾病。慢性肌腱炎是一種肌腱的炎症。肌腱位於肌肉的末端,連接著骨骼。如果肌腱發炎了,隨著肌肉或關節的運動就會伴有急性或慢性的疼痛。滑囊炎是粘液囊的炎症。滑囊中充滿了液體,它環繞著關節或肌腱,引導和潤滑著肌肉和關節。滑囊炎症的特徵為劇烈的疼痛,運動時更為突出,關節活動受限如果慢性肌腱炎或滑囊炎不很嚴重,痊癒後不會有後遺症。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痊癒的時間為2到6周。休息或正確的關節運動,恢復性的伸展運動和關節康復鍛煉以及物理治療都是非常有效的。這些治療方法可減輕疼痛,避免組織結疤,並盡可能地使受傷處恢復原來的功能。 如果在鍛煉中不幸受傷,請記住有一個可以幫助你的英文單詞RICE(米)。它實際上代表著:R-休息,I-冷敷,C-加壓包紮,E-提高患肢。 休息可避免更嚴重的傷痛。冷敷受傷的區域,每兩小時至少冷敷10分鍾,以減輕疼痛和腫脹。用彈性綳帶包紮、壓緊受傷部、減輕腫脹。抬高受傷肢體的,促使淤血從受傷處流出。冷敷還是熱敷取決於受傷的組織 冷敷。使受傷區域麻木可減輕疼痛。冷敷同時收縮血管,限制對受傷處的供血,減輕腫脹,同時還可減輕肌肉痙攣。如果某個區域運動時疼痛,或運動後腫脹,可使用冰塊。最好是受傷之後每兩小時用一個冰袋冷敷大約15分鍾。對於一般性的不適,每天用一個冰袋敷2——3次。如果覺得太冷,可在冰袋和皮膚之間放一塊毛巾。 熱敷。一般在受傷的後期,通常4到5天後用熱敷。熱敷可加速局部區域的供血,把治癒細胞帶到傷處,舒緩緊張的肌肉。每天可多次用蒸汽、熱毛巾或微波加熱的暖袋進行治療,每次10——15分鍾。為了防止太熱,可用毛巾或衣物蓋在熱源與皮膚之間,但不要睡在電熱毯上。 如果運動後受傷部位有腫脹,表明不適於再進行運動了。你需要休息並冷敷受傷處48——72小時。要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對鍛煉作相應的調整。當然,防患於未然是最好的!正確地做拉伸運動,運動前進行熱身,注意身體的感受,在感覺疼痛或不適時立即停止運動。 什麼叫RICE? 當運動損傷發生的時候,發生損傷的部位就會出現疼痛、腫脹、炎症反應等狀況。為防止這些症狀的加重所採取的應急措施手段稱為"應急處置"。應急處置也被稱為"RICE原則"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制動(REST) 制動對於骨骼肌的損傷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制動主要是立即停止運動,讓患部處於不動的狀態。運動終止後的制動可以控制腫脹和炎症,可以把出血的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然後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處置過的患部固定住。受傷後固定二三天,不僅可防止病發症的發生,而且,對治療也有一定的幫助。如果過早的活動患部,不僅會出現出血等症狀,還可能使其機能損傷進一步加重,是恢復時間托的更長。 2:冷敷 (ICE) 冷敷在應急處置過程中是效果最為明顯的。因為冷敷既可以減輕疼痛和痙攣,減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時又可以減少機體組織壞疽的產生,在受傷後4-6小時內所產生的腫脹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冷敷還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毛細血管的侵透性變少,減少限制流向患部的血流量。 3:加壓(COMPRESSION) 在幾乎所有的急性損傷中動採用加壓包紮的方法,加壓包紮可使患部內出血及淤血現象減輕,還可以防止侵出的體液滲入到組織內部,並能促進其吸收。加壓包紮有很多方法,可以把侵水的彈力綳帶放進冷凍室,這樣可同時起到冷敷和加壓的作用。還可以使用毛巾及海綿橡膠做的墊子來進行加壓包紮。例如,踝關節扭傷時,可以用"U"字形的海綿橡膠墊子套在踝關節上,然後用膠布或彈力綳帶固定。採用以上的加壓包紮可以防止和減輕踝關節周圍的浮腫。冷敷是間斷性的,而加壓則在一天中都可以連續使用。 4:抬高(ELEVATION) 抬高是把患部提高到比心臟高的位置。同冷敷、加壓一樣,抬高對減輕內出血也是非常有作用的。他不僅可以減輕通向損傷部位的血液及來自體液的壓力以促進靜脈的迴流,患部的腫脹及淤血也會因此而得到相應的減輕。 RICE的順序 A:停止運動保持不動。特別是不要讓受傷的部位活動。 B:掌握了解受傷的程度。 C:在患部敷上冰袋 D:用彈力綳帶將冰包固定住 E:把患部舉到比心臟高的位置 F:感覺消失或者是經過20分鍾把冰袋拿掉 G:使用海綿橡膠墊子和彈力綳帶作加壓包紮 H:根據損傷的程度每一個小時或一個半小時用冰袋進行冷敷直到患部的疼痛得到緩解為止 I:睡覺時把彈力綳帶拆去 J:睡覺時也要把患部舉到比心臟高的位置 K:次日清晨開始重新進行一次RICE處置
6、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有哪些?
腰椎間盤突出早期症狀有哪些?
1.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根據髓核突(脫)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狀徑大小、病理特點、機體狀態和個體敏感性等不同,其臨床症狀可以相差懸殊。因此,對本病症狀的認識與判定,必須全面了解,並從其病理生理與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斷。現就本病常見的症狀闡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患者有此症狀,包括椎體型者在內。
①機制:主要是由於變性髓核進入椎體內或後縱韌帶處,對鄰近組織(主為神經根及竇-椎神經)造成機械性刺激與壓迫,或是由於髓核內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組胺(H物質)釋放而使相鄰近的脊神經根或竇-椎神經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學性和(或)機械性神經根炎之故。
②表現:臨床上以持續性腰背部鈍痛為多見,平卧位減輕,站立則加劇,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忍受,並容許腰部適度活動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機械壓迫所致。持續時間少則2周,長者可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另一類疼痛為腰部痙攣樣劇痛,不僅發病急驟突然,且多難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於缺血性神經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壓迫神經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時受壓而呈現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腫等一系列改變,並可持續數天至數周(而椎管狹窄者亦可出現此征,但持續時間甚短,僅數分鍾)。卧木板床、封閉療法及各種脫水劑可起到早日緩解之效。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現此症,其中後型者可達95%以上。
①機制:與前者同一機制,主要是由於對脊神經根造成機械性和(或)化學性刺激之故。此外,通過患節的竇椎神經亦可出現反射性坐骨神經痛(或稱之為「假性坐骨神經痛」)。
②表現:輕者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後側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則表現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輕者雖仍可步行,但步態不穩,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傾狀或以手扶腰以緩解對坐骨神經的張應力。重者則卧床休息,並喜採取屈髖、屈膝、側卧位。凡增加腹壓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劇。由於屈頸可通過對硬膜囊的牽拉使對脊神經的刺激加重(即屈頸試驗),因此患者頭頸多取仰伸位。
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性,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症狀。
(3)肢體麻木:多與前者伴發,單純表現為麻木而無疼痛者僅佔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經根內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受刺激之故。其范圍與部位取決於受累神經根序列數。
(4)肢體冷感:有少數病例(約5%~10%)自覺肢體發冷、發涼,主要是由於椎管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之故。臨床上常可發現手術後當天患者主訴肢體發熱的病例,與此為同一機制。
(5)間歇性跛行:其產生機制及臨床表現與腰椎椎管狹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況下,可出現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學基礎;對於伴有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矢狀徑狹小者,脫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狹窄程度,以致易誘發本症狀。
(6)肌肉麻痹:因腰椎間盤突(脫)出症造成癱瘓者十分罕見,而多系因根性受損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現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輕者肌力減弱,重者該肌失去功能。臨床上以腰5脊神經所支配的脛前肌、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及姆長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為多見,其次為股四頭肌(腰3~4脊神經支配)和腓腸肌(骶1脊神經支配)等。
(7)馬尾神經症狀:主要見於後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脫)出症者,因此臨床上少見。其主要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礙,陽痿(男性),以及雙下肢坐骨神經受累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側痛:在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當腰2、3、4神經根受累時,則出現神經根支配區的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現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有腰3~4椎間盤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其在腰4~5與腰5~骶1間隙椎間盤突出者的出現率基本相等。此種疼痛多為牽涉痛。
(9)患肢皮溫較低:與肢體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性血管收縮。或是由於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經纖維,引發坐骨神經痛並小腿及足趾皮溫降低,尤以足趾為著。此種皮溫減低的現象,在骶1神經根受壓者較腰5神經根受壓者更為明顯。反之,髓核摘除術後,肢體即出現發熱感。
(10)其他:視受壓脊神經根的部位與受壓程度、鄰近組織的受累范圍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現某些少見的症狀,如肢體多汗、腫脹、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種症狀。
2.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體征
(1)一般體征:主要指腰部與脊柱體征,屬本病共性表現,包括:
①步態:在急性期或神經根受壓明顯時,患者可出現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足怕負重及呈跳躍式步態等。而輕型者可與常人無異。
②腰椎曲度改變:一般病例均顯示腰椎生理曲線消失、平腰或前凸減小。少數病例甚至出現後凸畸形(多系合並腰椎椎管狹窄症者)。
③脊柱側凸:一般均有此征。視髓核突出的部位與神經根之間的關系不同而表現為脊柱彎向健側或彎向患側。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於脊神經根內側,因脊柱向患側彎曲可使脊神經根的張力減低,所以腰椎彎向患側;反之,如突出物位於脊神經根外側,則腰椎多向健側彎曲(圖1)。實際上,此僅為一般規律,尚有許多因素,包括脊神經的長度、椎管內創傷性炎性反應程度、突出物距脊神經根的距離以及其他各種原因均可改變脊柱側凸的方向。
④壓痛及叩痛:壓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與病變的椎節相一致,約80%~90%的病例呈陽性。叩痛以棘突處為明顯,系叩擊振動病變部所致。壓痛點主要位於椎旁相當於骶棘肌處。部分病例伴有下肢放射痛,主要是由於脊神經根的背側支受刺激之故。此外,叩擊雙側足跟亦可引起傳導性疼痛。合並腰椎椎管狹窄症時,棘間隙部亦可有明顯壓痛。
⑤腰部活動范圍:根據是否為急性期、病程長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動范圍的受限程度差別亦較大。輕者可近於正常人,急性發作期則腰部活動可完全受限,甚至拒絕測試腰部活動度。一般病例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轉及側向活動受限;合並腰椎椎管狹窄症者,後伸亦受影響。
⑥下肢肌力及肌萎縮:視受損的神經根部位不同,其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現肌力減弱及肌萎縮征。臨床上對此組病例均應常規行大腿及小腿周徑測量和各組肌肉肌力測試,並與健側對比觀察並記錄之,再於治療後再加以對比。
⑦感覺障礙:其機制與前者一致,視受累脊神經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現該神經支配區感覺異常。陽性率達80%以上,其中後型者達95%。早期多表現為皮膚過敏,漸而出現麻木、刺痛及感覺減退。感覺完全消失者並不多見,因受累神經根以單節單側為多,故感覺障礙范圍較小;但如果馬尾神經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則感覺障礙范圍較廣泛。
⑧反射改變:亦為本病易發生的典型體征之一。腰4脊神經受累時,可出現膝跳反射障礙,早期表現為活躍,之後迅速變為反射減退,臨床上以後者多見。腰5脊神經受損時對反射多無影響。第1骶神經受累時則跟腱反射障礙。反射改變對受累神經的定位意義較大。
(2)特殊體征:指通過各種特殊檢查所獲得的徵象。臨床上意義較大的主要有:
①屈頸試驗(Lindner征):又名Lindner征。囑患者站立、仰卧或端坐,檢查者將手置於頭頂,並使其前屈。如患側下肢出現放射痛,則為陽性,反之為陰性。椎管型者陽性率高達95%以上。其機制主要是由於屈頸的同時,硬脊膜隨之向上移位,以致使與突出物相接觸的脊神經根遭受牽拉之故。本試驗既簡單、方便,又較為可靠,特別適用於門診及急診。
②直腿抬高試驗:患者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狀態下被向上抬舉,測量被動抬高的角度並與健側對比,此稱為直腿抬高試驗。本試驗自1881年Forst首次提出以來已為大家所公認。本試驗對愈是下方的神經根作用愈大,陽性檢出率也愈高(抬舉角度也愈小)。此外,突出物愈大,根袖處水腫及粘連愈廣泛,則抬舉角度愈小。
在正常情況,下肢抬舉可達90°以上,年齡大者,角度略下降。因此,抬舉角度愈小其臨床意義愈大,但必須與健側對比;雙側者,一般以60°為正常和異常的分界線。
③健肢抬高試驗(又稱Fajcrsztajn征、Bechterew征、Radzikowski征):健側肢體直腿抬高時,健側的神經根袖可牽拉硬膜囊向遠端移位,從而使患側的神經根也隨之向下移動。當患側椎間盤突出在神經根的腋部時,神經根向遠端移動則受到限制,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間盤在肩部時,則為陰性。檢查時患者仰卧,當健側直腿抬高時,患側出現坐骨神經痛為陽性(圖2)。
④Laseque征:有人將此征與前者合為一類,也有人主張分述之。即將髖關節與膝關節均置於屈曲90°狀態下,再將膝關節伸直到180°,在此過程中如患者出現下肢後方放射性疼痛,則為陽性。其發生機制主要是由於伸膝時使敏感的坐骨神經遭受刺激、牽拉之故。
⑤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又稱Bragard征,即在操作直腿抬高試驗達陽性角度時(以患者訴說肢體放射痛為准),再將患肢足部向背側屈曲以加重對坐骨神經的牽拉。陽性者主訴坐骨神經放射痛加劇。本試驗的目的主要是除外肌源性因素對直腿抬高試驗的影響。
⑥仰卧挺腹試驗:患者取仰卧位,做挺腹抬臀的動作,使臀部和背部離開床面。此時,如果主訴患肢坐骨神經出現放射性疼痛,則為陽性。
⑦股神經牽拉試驗: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將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髖關節處於過伸位,當過伸到一定程度出現大腿前方股神經分布區域疼痛時,則為陽性。此項試驗主要用於檢查腰2~3和腰3~4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但近年來亦有人用於檢測腰4~5椎間盤突出的病例,其陽性率可高達85%以上。
⑧其他試驗:諸如?神經或腓總神經壓迫試驗、下肢旋轉(內旋或外旋)試驗等,主要用於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疾患。
現將常見部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具有定位意義的症狀與體征列於表1。表2為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
3.腰椎間盤突(脫)出症的分型根據髓核突(脫)出的部位與方向不同,可將其分為以下兩大型。
(1)椎體型:即指變性的髓核穿過下方(多見)或上方(少見)纖維環,再穿過軟骨板呈垂直狀或斜向進入椎體中部或椎體邊緣的髓核突出。既往認為此型少見,實際上,如能對腰痛患者進行全面檢查,此型患者不低於10%;屍體解剖材料表明此型所佔比例可高達35%。此型又可分為:
①前緣型:指髓核穿入椎體邊緣(以下一椎體的前上緣為多見),使該邊緣出現一個三角形骨塊樣外觀(故臨床上誤診為椎體邊緣骨折者時有發生)。本型臨床上較多見,曲綿域(1982)在102位體操運動員中發現有32例,佔31.3%,較一般3%~9%的發生率為高,可能與此組運動員的訓練方式及活動量等有關。其發生機制主要是腰背部後伸,椎間隙內壓力增高,髓核向前移位並突入椎體(圖3A)。
視脫出後的病程不同而呈現不同形態,後期可構成椎體邊緣骨贅的一部分。
②正中型:指髓核垂直或近垂直狀向上或向下穿過軟骨板進入椎體中,並形成Schmorl結節樣改變(圖3B)。因臨床上症狀輕微或無症狀,因此不易診斷,屍檢發現者約在15%~38%之間。
突出物可大可小,大者易被X線或CT、磁共振檢查所發現,小者則常被遺漏。在正常情況下,變性的髓核不易穿過軟骨板上的小滲透孔,但如遇後天損害、軟骨板變薄或恰巧穿至血管通道遺跡處,則可引起此型。
(2)椎管型:或稱後型,指髓核穿過纖維環向椎管方向突出者。脫出的髓核停於後縱韌帶前方者,稱為「椎間盤突出」;穿過後縱韌帶抵達椎管內者,則稱「椎間盤脫出」。
根據突(脫)出物所處解剖位置不同而又可分為以下5型(圖4)。
①中央型:指突(脫)出物位於椎管前方正中央處者,主要引起對馬尾神經的刺激或壓迫。個別病例髓核可穿過硬膜囊壁進入蛛網膜下隙。本型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雙側下肢及膀胱、直腸症狀。其發生率約為2%~4%。
②中央旁型:指突(脫)出物位於中央,但略偏向一側者。臨床上以馬尾神經症狀為主,同時可伴有根性刺激症狀。其發生率略高於前者。
③側型:指突出物位於脊神經根前方中部者,可略有偏移。主要引起根性刺激或壓迫症狀;為臨床上最為多見者,約佔80%左右。故提及本病的症狀、診斷及治療等時,大多按此型進行闡述。
④外側型:突出物位於脊神經根的外側,多以「脫出」形式出現,因此不僅有可能壓迫同節(內下方)脊神經根,髓核亦有機會沿椎管前壁上移而壓迫上節脊神經根。因此,如行手術探查,應注意檢查。臨床上較少見,約佔2%~5%左右。
⑤最外側型:即脫出的髓核移行至椎管前側方,甚至進入根管或椎管側壁。一旦形成粘連,甚易漏診,甚至於術中檢查時仍有可能被忽略,因此臨床上需注意,所幸其發生率僅為1%左右。
7、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 ?
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1.間歇性跛行:表現為下肢疼痛、沉重隨行走距離增長而加重,下蹲、脊柱前屈休息後,症狀可暫時緩解。
2、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症狀,臨床上表現下肢坐骨神經走行、支配區域疼痛。
3、麻木:腰突症患者除有坐骨神經痛支配區域疼痛以外,還常表現下肢麻木。引起下肢麻木的主要原因是腰臀部軟組織損傷,出現肌痙攣或肌緊張,刺激神經根或神經干所致。
4、腰骶疼痛:腰突症患者,絕大部分有腰骶疼痛,腰骶疼痛一般出現在腿痛之前,臨床上常表現"先腰痛、後腿痛",雖然腰突症主要以下肢痛為主。
8、腰扭傷了
是腰椎間盤突出壓迫了神經,目前除了手術沒有什麼特效的治療方法,要靠理療和一些葯物。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常屈伸脊柱或彎腰轉身,使腰椎間盤內的水分和營養成分減少,彈性明顯下降,膠原纖維增多,隨之椎間隙逐漸變窄,使其周圍韌帶鬆弛,椎體間過度活動加上椎間盤生化因素的改變,是腰椎間盤破裂的內因;急性或慢性損傷則是發病的外因,特別是彎腰旋轉提取重物時,腰椎間盤不僅受到向內的壓力,而且受到張力和剪力作用使髓核後移,纖維環在已有退變的基礎上受到過大的由內向外的力量沖擊而斷裂,先是髓核被擠入破裂的纖維環內,患者主要出現腰痛而無坐骨神經痛;再繼續發展或髓核回復原位後又受外傷,則引起椎間盤突出。突出多數是在無後縱韌帶的後外側區,正好擠壓著神經根,則患者出現真性坐骨神經痛即腰椎間盤突出症。 臨床表現 1、症狀 患者主要症狀是下腰痛和坐骨神經痛,開始的腰痛可為腰部軟組織扭傷或為腰椎間盤內部纖維環部分斷裂所致,其椎間盤突出,但尚未壓迫神經根;或者旋轉下腰可傷及纖維環外部纖維而引起腰痛,這時很難明確疼痛的原因,故臨床不能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只能診為腰扭傷。 坐骨神經痛起始於腰部,沿臂部到大腿後部、小腿外側至足跟或足趾,疼痛的范圍與神經根接觸突出椎間盤多少有關;患者常可指出疼痛放射路線及區域;半數患者因為咳嗽、打噴嚏或腹部用力而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則減輕;有的站立時疼痛較輕,坐下反而加重。突出物較大者,頂起神經根,患者只有在側卧屈腿如蝦米狀時,疼痛才稍輕。患者在早期可有下肢疼痛過敏,病程較久者或神經根受壓較重者,有下肢麻木或感覺遲鈍。 中央型椎間盤巨大突出患者可發生大小便異常或失禁、馬鞍區麻木,可出現足下垂。 有一部分患者感下肢發涼,還有一部分患者單側或雙側下肢水腫,這都與腰部交感神經受刺激有關。 2、體征 1),脊柱外觀:①腰椎過度前凸,多數是椎間盤向後外側較小突出,神經根躲離刺激物,破裂纖維環鬆弛以減少纖維繼續破裂。患者腰可以伸直或側彎,但前屈因腰部肌肉痙攣有所限制。②坐骨神經性腰椎側凸。 腰椎凸向病側,而向健側凸者多在健側有陳舊性椎間盤突出,故脊柱側凸對此病的診斷極為重要。 若突出椎間盤在神經外側(肩上型),患者脊柱向健側彎時無疼痛,若向病側彎則疼痛放射到小腿;若突出椎間盤在神經根內側(腋下型),患者向健側側彎則有放射性痛,若向病側側彎則無疼痛;假如突出椎間盤頂起神經根,或兩者之間已有粘連,則無論向病側側彎或向健側側彎都有疼痛。 2)、脊柱運動受限: 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脊柱一般有某些活動受限。一般患者的脊柱前屈多有受限,多數椎問盤突出患者為後外側突出,前屈時增加突出物的張力,有疼痛又限制脊柱活動:若為嵌頓型的突出物,前屈或後伸均刺激神經根而使疼痛加重;凡有側凸者,上身向凸側彎屈多受限,若向健側側彎基本不受限。若突出物較大,可引起左、右側彎均有限制。 3).壓痛點和放射性痛:在病變間隙棘突常有壓痛點,若讓患者後伸並向病側側彎上身,擠壓其棘突旁1cm處,多可引起放射性疼痛,疼痛放射至足。若查不到壓痛點,扣打下腰正中區,也可引起放射痛。 4).肌萎縮及趾肌力檢查:在反復發作的慢性患者中,常有病側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萎縮。檢查拇趾肌力時,若第五腰神經受壓則背伸肌力下降;若為第一骶神經根受壓則跖屈肌力減退。 5).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讓患者仰卧,雙下肢放平,先抬高健側腿,正常腰骶神經根可有4mm的滑動范圍,故抬到70度不致使它緊張;再抬患腿,病變嚴重者僅抬高5—10度即出現腰痛及放射性疼痛;一般來講,抬高在50度以內且有痛則為陽性;然後將腿下放到不痛位,再將踝關節背屈,如又出現疼痛,則為加強試驗陽性。當健側直腿抬高50~70度時,病側腿發生疼痛也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這說明較大突出物在神經根內側或神經根之下。 6).股神經牽拉試驗:令患者俯卧將患腿的膝關節屈曲90度,將其小腿上提,出現大腿前面疼痛即為陽性,表示第四腰神經根或第三腰神經根受刺激,考慮第三腰椎至第四腰椎間可能有椎間盤突出症。 7).反射及感覺改變:若第五腰神經則小腿外上部及拇趾基底區的痛覺及觸覺降低:若為第一骶神經根受壓,則外踝及腳背腓側區的痛覺及觸覺減退。 反射改變: 踝反射降低或亢進多發生在第五腰椎與第一骶椎的間盤突出者。膝反射降低或亢進多發生在腰4神經根受壓。 8).頸靜脈壓迫試驗:令患者仰卧,醫生用兩手壓迫其兩側頸靜脈,可引起或加重下肢放射性痛。 9)、挺腹試驗:患者仰卧,作抬臀挺腹的動作使臀部、背部離開床面,出現下肢放射痛即為陽性。 10).肌電圖檢查:可查出運動神經根有無受累,如脛前肌或腓腸肌有功能障礙,對診斷及定位有一定幫助。還可鑒別是肌力障礙或神經根病變所引起的腰痛。 11).X線檢查: 可見腰椎側凸或椎間隙的改變變窄及發生後骨刺。照X線片主要是除外骨關節破壞或轉移癌。 12).脊髓造影、CT或MRI檢查: 可見到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鈣化、椎管大小、椎間盤與神經關系等的影像 (三)診斷依據: 1、主要依據 1)、腰痛、下肢放射痛或麻痹 2)、磁共振或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證實與下肢症狀相符的相應的椎間盤突出,使側隱窩或椎管狹窄、壓迫神經根、硬膜囊。 2、次要依據 1)、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或跟臂試驗陽性,脊柱側彎。 2)、肌電圖異常,肌萎、肌力下降,膝反射或跟腱反射減弱,感覺減弱。 3)、其他有助診斷的體征,健肢抬高試驗,仰卧挺腹試驗,屈頸試驗,神經壓迫試驗。 3、鑒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必須與腰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等引起的腰椎管狹窄及脊柱其它與骨相關的疾病,腰臂筋膜纖維織炎等脊柱旁肌肉筋膜疾病,椎管內腫痛,骶髂關節及臂部疾病,血管性疼痛等相鑒別。 血管源性下肢痛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表現相似,由於動脈栓塞所引起的除了疼痛、間歇性跛行外,還出現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和周圍血管缺血現象;動脈造影及彩超檢索有助診斷;椎管內靜脈擴張使椎管變窄,壓迫神經根也可以出現類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MRI檢查即可確診。 (一)基本療法: 本方法包括病床上骨盆布帶牽引16~24公斤,每天總時間約2小時,分2~3次完成;推拿治療以滾、揉、推、擦、按、拿、腰臀部骶棘肌、臀中肌、梨狀肌及下肢肌肉,用指尖按揉突出之椎間盤的棘突旁及腎俞、大腸俞、命門、環跳穴等,突出之椎間盤的棘突旁並要求有酸脹等放射感,最後適當拉腿按壓或斜扳腰部,每次15~20分鍾;外敷玉龍散或摩腰散、熏洗溫經洗方以溫經通絡、祛風除濕,電腦中頻、神燈等治療腰部以改善血液循環、消炎止痛,以上治療均每天一次;急性起病或急性加重患者用20%甘露醇250ml,10%葡萄糖250ml加地塞米松10mg靜注以脫水治療,一般為3~5天,每天一次。腰痛並有明顯的腰骶筋膜纖維織炎或腰椎失穩患者不用或慎用腰椎牽引治療。除嚴重中央型椎間盤突出或單側椎間盤突出有明顯神經損傷需立即作手術治療外,其餘患者均可作上述治療且無症狀加重現象出現。經上述辦法治療10天症狀無明顯改善者進入第二階段或直接進入第三階段治療。 (二)推拿或三維牽引術: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CT或MRI檢查提示腰椎間盤膨出而未完全破裂,側隱窩狹窄程度不超過原2/3,椎間盤突出擠壓椎管未超過原容積1/2或椎管前後徑不小於0.8cm、左右徑不小於1.0cm,突出之椎間盤鈣化的位置不位於側隱窩,無明顯骨質疏鬆或增生搭橋、滑脫及有嚴重心臟病患者均適用於該辦法。症狀及體征一般、腰椎無明顯後突或側彎畸形者採用三維牽引復位術,術後卧床3天;而脊柱側彎或後突,疼痛較明顯的患者則行滾揉按摩、拉腿扳腰、拉肩推腰、懸腿壓腰、牽引抖腰、肩髂斜扳、屈髖屈膝按壓拔伸、直腿高舉、卧床墊腰等推拿整復術。症狀特別明顯者還可以同時使用骶管封閉或硬外封閉以減輕操作時的疼痛及腰肌的緊張度,增強療效。 (三)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一般是在多種保守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或不適宜保守治療情況下使用。手術療法採用腰椎間盤內窺鏡或後路椎板切除減壓、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等方法。其適應症為:中央型椎間盤突出有鞍區麻木、二便失禁者;腰椎間盤突出有明顯神經損傷,如下肢肌力減弱、垂足、拇趾背伸或足跖屈肌力消失;椎間盤突出使椎管狹窄或並椎管骨性狹窄,椎管前後徑小於0.6cm、左右徑小於0.75cm,行走不超過500米者;破裂型椎間盤突出使側隱窩完全消失、椎管容積小於原1/2或前後徑小於0.8cm、左右徑小於1.0cm,破裂型碎片游離於椎管造成壓迫,外側型(神經根孔型)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神經根孔,突出之椎間盤於側隱窩處鈣化並使之狹窄而經保守治療3周症狀無明顯改善或1年內無明顯誘因復發者;經第一、二階段治療6周症狀無顯著改善者。腰椎間盤內窺鏡有損傷小、出血量少、術後恢復時間短、感染機會少等優點,但由於其必須在一個較長且直徑只有1cm的管腔內操作,手術的視野相對較窄,所以後正中脫出或後正中鈣化使椎管狹窄或伴有骨性椎管狹窄症、黃韌帶肥厚致使椎管狹窄的患者必須行傳統的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術。術後早期功能鍛煉並服活血祛瘀中葯,傷口癒合後外敷、熏洗本院活血祛瘀、溫經通絡中葯制劑,減少術後疤痕形成及腰部纖維織炎機會。 (四)辨證用葯:椎間盤突出症起病的原因在於氣血漸虧、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而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或郁而化熱、外傷日久失治導致經脈失暢,脈絡不通則痛,因此治療的根本在於調理氣血,在調理氣血的基礎上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另外,腰為腎之本,治腰痛應固本培元。 濕熱型 治則:清熱祛濕、舒筋通絡 方葯:四妙散加味,或服本院中成葯利腰湯; 寒濕型 治則:溫經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獨活寄生湯加減。 氣滯血瘀型: 治則;活血祛瘀,理氣止痛 方葯:身痛逐瘀湯加味。 腎陰虛型: 治則:滋腎養陰 方葯:左歸丸加減,中成葯用六味地黃丸或體能口服液。 腎陽虛型: 治則:溫腎壯陽 方葯:右歸丸加減,中成葯用活力丸。 (五)針灸治療:取穴相應椎間隙的華佗夾脊、腎俞、大腸俞、環跳、委中、承山、昆侖等。 椎間盤突出症後期的治療應與功能鍛煉相結合,如床上的俯卧「飛燕」,仰卧「拱橋」,游泳、向後慢跑能鍛煉腰背肌,引體向上可減輕椎間盤所承受的重量以利於回納;適當地仰卧時使用腰墊,尤其是睡軟床時使用腰墊,久坐時作腰部後伸功能鍛煉可松馳腰部肌肉及改善腰椎生理弧度,利於腰椎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