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月板二級損傷需要如何修復,修復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半月板二級損傷保守治療方案概覽:
方案一:
針對狀況:疼痛明顯,即使休息一段時間也緩解不多
方法概述:肌肉鬆解手法治療+物理因子治療+訓練處方
肌肉鬆解手法治療包括:腰大肌,臀中肌,股四頭肌,髂脛束,內收肌群,腘繩肌腱,小腿肌群。在半月板損傷後,上述肌肉都有可能受代償的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無力。通過松解便可重新誘發肌肉功能。
物理因子治療包括:超聲波,短波,干擾電。疼痛是炎症的直接表現,理療消炎消腫需要7-10天,每天1-2次的計量半月板二級損傷保守治療方案概覽:
方案一:
針對狀況:疼痛明顯,即使休息一段時間也緩解不多
方法概述:肌肉鬆解手法治療+物理因子治療+訓練處方
肌肉鬆解手法治療包括:腰大肌,臀中肌,股四頭肌,髂脛束,內收肌群,腘繩肌腱,小腿肌群。在半月板損傷後,上述肌肉都有可能受代償的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無力。通過松解便可重新誘發肌肉功能。
物理因子治療包括:超聲波,短波,干擾電。疼痛是炎症的直接表現,理療消炎消腫需要7-10天,每天1-2次的計量。有時也會根據情況運用筋膜槍、筋膜球松解扳機點的方式緩解疼痛。
訓練處方:
頻率:有氧訓練每周3次,無氧訓練每周2次
強度:以訓練中膝關節不出現疼痛為標准,讓肌肉感受到輕微酸痛為最佳
時間:有氧訓練控制在20-30分鍾,無氧訓練30-40分鍾
類型:減重訓練為主,例如游泳、懸吊訓練、坐位或卧位彈力帶屈膝伸膝、屈髖伸髖等動作。
隨疼痛狀況的減輕逐漸增加平衡訓練和負重訓練。例如平衡站軟塌,BOSU球上蹲起等
方案二:
針對狀況:正常狀況下無明顯疼痛,只有在長時間運動後出現反應
方法概述:主要解決代償引起的肌肉失衡問題,功能和結構都需要改變。脊柱矯正手法對骨盆的骶髂關節、腰椎、胸椎、頸椎做針對性的矯正復位。足踝生物力學評估,如有足弓塌陷、拇外翻需定製鞋墊。以上都是為了改變力線,改變結構。而後,配合訓練處方。
骶髂關節矯正。骶髂關節對下肢生物力線至關重要,當骶骨相對於髂骨出現移位時,我們的骨盆就會發生高低和前後的改變。長短腿、膝外翻、扁平足都會隨之而來。所以必須要拍站立位X光片分析骨盆,矯正骶髂關節。
訓練處方:
頻率: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組合每周3-5次
強度:相比在疼痛階段的朋友,這一階段的強度應該稍高一些,運動心率控制在75%左右的最大心率,有氧訓練達到完全出汗的效果。運動中出現疼痛需立即停止
時間:有氧+無氧60分鍾
類型:適當嘗試單車,劃船機,禁用跑步機。除平衡訓練外補充器械訓練,但要規避杠鈴負重深蹲,建議使用坐位伸膝、俯卧屈膝等不與地面接觸的抗阻訓練器械。
2、脊髓損傷有什麼症狀?
1.脊髓震盪與脊髓休克
(1)脊髓震盪 脊髓損傷後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後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後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徵,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
脊髓休克在傷後立即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周。兒童一般持續3~4天,成人多為3~6周。脊髓損傷部位越低,其持續時間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剋期一般小於24小時。出現球海綿體反射或肛門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結束的標記。脊髓休剋期結束後,如果損傷平面以下仍然無運動和感覺,說明是完全性脊髓損傷。
2.脊髓損傷的縱向定位
從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平面來判斷損傷的節段。
(1)頸脊髓損傷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檢查時可發現有局部痛覺過敏或減退。
2)第三頸脊髓損傷 該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間肌,損傷後不能進行自主呼吸,傷員多於受傷後立即死亡。常見的損傷原因為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頸椎脫位,第二頸椎雙側椎弓骨折。這種骨折脫位亦可因上部頸椎於過伸位受傷引起。
3)第四頸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為完全性四肢癱瘓。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頸神經支配,第四頸脊髓節段損傷後,創傷性反應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頸神經,故患者的自主呼吸喪失。創傷性反應消退後,膈肌機能可望恢復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較微弱。②感覺改變 鎖骨平面以下的感覺消失,其他如括約肌功能、性機能、血管運動、體溫調節機能等均消失。
4)第五頸脊髓損傷 損傷早期因第四至五頸脊髓受到創傷性水腫的影響,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創傷後患者發生腸脹氣等更會加重呼吸困難。①運動改變 雙上肢完全無自主活動而放置於身體兩側;肩部則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牽拉而能聳肩。②感覺改變 患者除頸部及上臂前方一個三角區以外,所有感覺全部消失。③反射改變 患者除肱二頭肌腱反射明顯減弱或消失外,其餘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頸脊髓損傷 患者由於脊髓創傷性反應及腸脹氣的影響,呼吸功能可受到明顯干擾。①運動改變 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三頭肌癱瘓,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仍可收縮,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頭部附近。橈側伸腕長肌呈下遠動單位性損害,而第六頸脊髓節段以下的神經所支配的手指、軀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癱瘓狀態。②感覺感變 上肢的感覺,除上臂外側、前臂背外側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餘部分均有感覺缺失現象。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肱橈肌反射均正常,肱三頭肌反射消失。
6)第七頸脊髓損傷 傷後膈神經機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遠動改變 上肢輕度外展,前臂屈曲於胸前,腕可向橈側偏位。伸指總肌肌力減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減弱尤為明顯;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淺肌、屈拇長肌均顯力弱,故手呈半握狀態。肱二頭肌肌力正常。②感覺改變 軀干、下肢、上臂、前臂內側、手的尺側3個手指、有時示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均存在,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
7)第八頸脊髓損傷 患者可見有單側的或雙側Horner氏征;由卧位改為直立位時,可出現血管運動障礙,即位置性低血壓,經過鍛煉以後,此種現象可消失。①運動改變 屈拇長肌、伸拇短肌、骨間肌、蚓狀肌、對掌肌、對指肌肌力減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癱瘓而呈爪形手。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范圍包括4—5指、小魚際及前臂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三頭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8)第一胸脊髓損傷 Horner氏征陽性,面部、頸部、上臂不出汗。①遠動改變 拇收肌、骨間肌、蚓狀肌部分癱瘓,拇展短肌完全無功能,肋間肌及下肢癱瘓。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發生在上臂遠端內側、前臂之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上肢無反射改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2)胸髓損傷 僅影響部分肋間肌,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交感神經障礙的平面也相應下降,體溫失調也較輕微。主要表現為軀干下半部與兩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及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紊亂。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損傷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損傷平面越低,對肋間肌的影響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癱及括約肌失控症狀以外,尚有血管運動障礙,患者坐起時常因位置性低血壓而出現暈厥。①運動改變 損傷平面以下的肋間肌、腹肌、軀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癱狀。②感覺改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消失。③反射改變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發生障礙。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傷時,上段腹直肌的神經支配未受損害,具有收縮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則喪失收縮功能。在第十胸脊髓節段以下損傷時,由於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部的肌纖維癱瘓,患者咳嗽時腹壓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癱狀態。②感覺改變 第六胸脊髓受傷時為劍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為肋下,第九胸脊髓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臍,第十一胸脊髓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為腹股溝。③反射改變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樞分別為胸7-8、胸9-10、胸11-12節段。
(3)腰髓及腰膨大損傷
1)第一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下肢肌肉癱瘓,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縫匠肌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膀胱、直腸的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覺改變 整個下肢、腹股溝、臀部及會陰部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髂腰肌及縫匠肌肌力減弱,股薄肌隱約可見有收縮,下肢其餘肌肉癱瘓。肛門、直腸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除大腿上1/3感覺改變以外,整個下肢及會陰部鞍區均有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礙。
3)第三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導致伸膝力量弱,膝關節以下肌肉癱瘓。②感覺改變 大腿中下1/3交界處平面以下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顯減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陰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於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5)第五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於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於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後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足背、小腿外側及偏後方、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小腿三頭肌及屈趾肌癱瘓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頭肌癱瘓或有少許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減弱;膀胱括約肌及直腸括約肌仍無功能。②感覺改變 跖面、足外側、小腿外側、大腿後側及鞍區感覺減退。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屈趾長肌及足部小肌肉癱瘓,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於足之內在小肌肉癱瘓,足趾呈爪狀。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小腿後上方及大路後外側,足之跖面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跟腱反射可能減弱。
(8)脊髓圓錐損傷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後,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於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3.橫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損傷)
(1)中央性脊髓損傷綜合征 這是最常見的不全損傷,症狀特點為:上肢與下肢的癱瘓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輕,或者單有上肢損傷。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也可能人觸覺障礙及深感覺障礙。有的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其恢復過程是:下肢運動功能首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最後為上肢運動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復最慢。感覺的恢復則沒有一定順序。
(2)脊髓半切綜合征 也稱Brown-Sequard綜合征,損傷水平以下,同側肢體運動癱瘓和深感覺障礙,而對側痛覺和溫度覺障礙,但觸覺功能無影響。由於一側骶神經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節段受傷,同側顏面、頭頸部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Horner綜合征,即瞳孔縮小、瞼裂變窄和眼球內陷。此種單側脊髓的橫貫性損害綜合征好發於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則很少見。
(3)前側脊髓綜合征 可由脊髓前側被骨片或椎間盤壓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動脈分支的損傷或被壓所致。脊髓灰質對缺血比白質敏感,在損傷、壓迫或缺血條件下,前角運動神經細胞較易發生選擇性損傷。它好發於頸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頸髓,主要表現為四肢癱瘓,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的痛覺、溫覺減退而位置覺、震動覺正常,會陰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覺和位置覺。在不全損傷中,其預後最壞。
(4)脊髓後方損傷綜合征 多見於頸椎於過伸位受傷者,系脊髓的後部結構受到輕度挫傷所致。脊髓的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亦可受累,其臨床症狀以感覺喪失為主,亦可表現為神經刺激症狀,即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有對稱性頸部、上肢與軀乾的疼痛和燒灼感。
(5)馬尾—圓錐損傷綜合征 由馬尾神經或脊髓圓錐損傷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結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嚴重損傷。臨床特點:①支配區肌肉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表現為弛緩性癱瘓;②因神經纖維排列緊密,故損傷後其支配區所有感覺喪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喪失,膀胱和直腸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因括約肌張力降低,出現大小便失禁。馬尾損傷程度輕時可和其他周圍神經一樣再生,甚至完全恢復.但損傷重或完全斷裂則不易自愈。
4.神經功能分級
(1)Frankel分級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該方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2)國際脊髓損傷神經分類標准 1982年美同脊髓損傷協會(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評分標准,將脊髓損傷量化,便於統計和比較。1997年ASIA對此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使之更加完善。該方法包括損傷水平和損傷程度。
1)脊髓損傷水平 ①感覺水平檢查及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感覺功能(痛覺、觸覺)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的28個皮區的關鍵點,在每個關鍵點上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並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0為缺失;1為障礙;2為正常。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檢查結果每個皮區感覺有四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左側輕觸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兩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正常感覺功能總評分為224分。②運動水平的檢查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運動功能(肌力3級以上)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對肌節中的關鍵肌。檢查順序為從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臨床分級法。這些肌肉與相應節段的神經支配相一致,並且便於臨床做仰卧位檢查(在脊髓損傷時其他體位常常禁忌)。按檢查結果將兩側肌節的評分集中,得出總的運動評分,用這一評分表示運動功能的變化。正常運動功能總評分為100分。③括約肌功能及反射檢查 包括肛門指檢、肛門反射、尿道球海綿體反射,測試肛門外括約肌。該檢查用於判定脊髓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損傷。
2)脊髓損傷程度 鞍區皮膚感覺的檢查應環繞肛門皮膚黏膜交界區各個方向均仔細檢查,任何觸覺或痛覺的殘存均應診斷為不完全性損傷。臨床醫生需行肛門指檢後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損傷的診斷,肛門指檢應注意肛門深感覺有無和外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脊髓休剋期確定完全性脊髓損傷是不可能的。即使說脊髓休剋期已結束,仍須對骶區功能仔細檢查後才能確定脊髓損傷完全與否。
3、脊髓損傷一定會導致癱瘓嗎_?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水平的發展,脊髓損傷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並發症,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脊髓損傷不僅會給患者本人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嚴重傷害,還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由於脊髓損傷所導致的社會經濟損失,針對脊髓損傷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已成為當今醫學界的一大課題。
臨床表現
1.脊髓震盪與脊髓休克
(1)脊髓震盪 脊髓損傷後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後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後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徵,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
脊髓休克在傷後立即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周。兒童一般持續3~4天,成人多為3~6周。脊髓損傷部位越低,其持續時間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剋期一般小於24小時。出現球海綿體反射或肛門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結束的標記。脊髓休剋期結束後,如果損傷平面以下仍然無運動和感覺,說明是完全性脊髓損傷。
2.脊髓損傷的縱向定位
從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平面來判斷損傷的節段。
(1)頸脊髓損傷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檢查時可發現有局部痛覺過敏或減退。
2)第三頸脊髓損傷 該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間肌,損傷後不能進行自主呼吸,傷員多於受傷後立即死亡。常見的損傷原因為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頸椎脫位,第二頸椎雙側椎弓骨折。這種骨折脫位亦可因上部頸椎於過伸位受傷引起。
3)第四頸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為完全性四肢癱瘓。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頸神經支配,第四頸脊髓節段損傷後,創傷性反應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頸神經,故患者的自主呼吸喪失。創傷性反應消退後,膈肌機能可望恢復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較微弱。②感覺改變 鎖骨平面以下的感覺消失,其他如括約肌功能、性機能、血管運動、體溫調節機能等均消失。
4)第五頸脊髓損傷 損傷早期因第四至五頸脊髓受到創傷性水腫的影響,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創傷後患者發生腸脹氣等更會加重呼吸困難。①運動改變 雙上肢完全無自主活動而放置於身體兩側;肩部則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牽拉而能聳肩。②感覺改變 患者除頸部及上臂前方一個三角區以外,所有感覺全部消失。③反射改變 患者除肱二頭肌腱反射明顯減弱或消失外,其餘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頸脊髓損傷 患者由於脊髓創傷性反應及腸脹氣的影響,呼吸功能可受到明顯干擾。①運動改變
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三頭肌癱瘓,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仍可收縮,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頭部附近。橈側伸腕長肌呈下遠動單位性損害,而第六頸脊髓節段以下的神經所支配的手指、軀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癱瘓狀態。②感覺感變 上肢的感覺,除上臂外側、前臂背外側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餘部分均有感覺缺失現象。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肱橈肌反射均正常,肱三頭肌反射消失。
6)第七頸脊髓損傷 傷後膈神經機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遠動改變 上肢輕度外展,前臂屈曲於胸前,腕可向橈側偏位。伸指總肌肌力減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減弱尤為明顯;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淺肌、屈拇長肌均顯力弱,故手呈半握狀態。肱二頭肌肌力正常。②感覺改變 軀干、下肢、上臂、前臂內側、手的尺側3個手指、有時示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均存在,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
7)第八頸脊髓損傷 患者可見有單側的或雙側Horner氏征;由卧位改為直立位時,可出現血管運動障礙,即位置性低血壓,經過鍛煉以後,此種現象可消失。①運動改變 屈拇長肌、伸拇短肌、骨間肌、蚓狀肌、對掌肌、對指肌肌力減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癱瘓而呈爪形手。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范圍包括4—5指、小魚際及前臂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三頭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8)第一胸脊髓損傷 Horner氏征陽性,面部、頸部、上臂不出汗。①遠動改變 拇收肌、骨間肌、蚓狀肌部分癱瘓,拇展短肌完全無功能,肋間肌及下肢癱瘓。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發生在上臂遠端內側、前臂之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上肢無反射改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2)胸髓損傷 僅影響部分肋間肌,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交感神經障礙的平面也相應下降,體溫失調也較輕微。主要表現為軀干下半部與兩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及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紊亂。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損傷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損傷平面越低,對肋間肌的影響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癱及括約肌失控症狀以外,尚有血管運動障礙,患者坐起時常因位置性低血壓而出現暈厥。①運動改變 損傷平面以下的肋間肌、腹肌、軀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癱狀。②感覺改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消失。③反射改變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發生障礙。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傷時,上段腹直肌的神經支配未受損害,具有收縮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則喪失收縮功能。在第十胸脊髓節段以下損傷時,由於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部的肌纖維癱瘓,患者咳嗽時腹壓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癱狀態。②感覺改變 第六胸脊髓受傷時為劍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為肋下,第九胸脊髓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臍,第十一胸脊髓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為腹股溝。③反射改變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樞分別為胸7-8、胸9-10、胸11-12節段。
(3)腰髓及腰膨大損傷
1)第一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下肢肌肉癱瘓,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縫匠肌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膀胱、直腸的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覺改變 整個下肢、腹股溝、臀部及會陰部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髂腰肌及縫匠肌肌力減弱,股薄肌隱約可見有收縮,下肢其餘肌肉癱瘓。肛門、直腸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除大腿上1/3感覺改變以外,整個下肢及會陰部鞍區均有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礙。
3)第三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導致伸膝力量弱,膝關節以下肌肉癱瘓。②感覺改變 大腿中下1/3交界處平面以下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顯減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陰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於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5)第五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於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於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後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足背、小腿外側及偏後方、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小腿三頭肌及屈趾肌癱瘓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頭肌癱瘓或有少許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減弱;膀胱括約肌及直腸括約肌仍無功能。②感覺改變 跖面、足外側、小腿外側、大腿後側及鞍區感覺減退。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屈趾長肌及足部小肌肉癱瘓,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於足之內在小肌肉癱瘓,足趾呈爪狀。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小腿後上方及大路後外側,足之跖面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跟腱反射可能減弱。
(8)脊髓圓錐損傷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後,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於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3.橫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損傷)
(1)中央性脊髓損傷綜合征 這是最常見的不全損傷,症狀特點為:上肢與下肢的癱瘓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輕,或者單有上肢損傷。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也可能人觸覺障礙及深感覺障礙。有的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其恢復過程是:下肢運動功能首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最後為上肢運動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復最慢。感覺的恢復則沒有一定順序。
(2)脊髓半切綜合征 也稱Brown-Sequard綜合征,損傷水平以下,同側肢體運動癱瘓和深感覺障礙,而對側痛覺和溫度覺障礙,但觸覺功能無影響。由於一側骶神經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節段受傷,同側顏面、頭頸部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Horner綜合征,即瞳孔縮小、瞼裂變窄和眼球內陷。此種單側脊髓的橫貫性損害綜合征好發於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則很少見。
(3)前側脊髓綜合征 可由脊髓前側被骨片或椎間盤壓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動脈分支的損傷或被壓所致。脊髓灰質對缺血比白質敏感,在損傷、壓迫或缺血條件下,前角運動神經細胞較易發生選擇性損傷。它好發於頸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頸髓,主要表現為四肢癱瘓,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的痛覺、溫覺減退而位置覺、震動覺正常,會陰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覺和位置覺。在不全損傷中,其預後最壞。
(4)脊髓後方損傷綜合征 多見於頸椎於過伸位受傷者,系脊髓的後部結構受到輕度挫傷所致。脊髓的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亦可受累,其臨床症狀以感覺喪失為主,亦可表現為神經刺激症狀,即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有對稱性頸部、上肢與軀乾的疼痛和燒灼感。
(5)馬尾—圓錐損傷綜合征 由馬尾神經或脊髓圓錐損傷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結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嚴重損傷。臨床特點:①支配區肌肉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表現為弛緩性癱瘓;②因神經纖維排列緊密,故損傷後其支配區所有感覺喪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喪失,膀胱和直腸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因括約肌張力降低,出現大小便失禁。馬尾損傷程度輕時可和其他周圍神經一樣再生,甚至完全恢復.但損傷重或完全斷裂則不易自愈。
4.神經功能分級
(1)Frankel分級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該方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2)國際脊髓損傷神經分類標准 1982年美同脊髓損傷協會(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評分標准,將脊髓損傷量化,便於統計和比較。1997年ASIA對此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使之更加完善。該方法包括損傷水平和損傷程度。
1)脊髓損傷水平 ①感覺水平檢查及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感覺功能(痛覺、觸覺)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的28個皮區的關鍵點,在每個關鍵點上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並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0為缺失;1為障礙;2為正常。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檢查結果每個皮區感覺有四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左側輕觸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兩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正常感覺功能總評分為224分。②運動水平的檢查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運動功能(肌力3級以上)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對肌節中的關鍵肌。檢查順序為從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臨床分級法。這些肌肉與相應節段的神經支配相一致,並且便於臨床做仰卧位檢查(在脊髓損傷時其他體位常常禁忌)。按檢查結果將兩側肌節的評分集中,得出總的運動評分,用這一評分表示運動功能的變化。正常運動功能總評分為100分。③括約肌功能及反射檢查 包括肛門指檢、肛門反射、尿道球海綿體反射,測試肛門外括約肌。該檢查用於判定脊髓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損傷。
2)脊髓損傷程度 鞍區皮膚感覺的檢查應環繞肛門皮膚黏膜交界區各個方向均仔細檢查,任何觸覺或痛覺的殘存均應診斷為不完全性損傷。臨床醫生需行肛門指檢後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損傷的診斷,肛門指檢應注意肛門深感覺有無和外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脊髓休剋期確定完全性脊髓損傷是不可能的。即使說脊髓休剋期已結束,仍須對骶區功能仔細檢查後才能確定脊髓損傷完全與否。
4、梨狀肌損傷!!!
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起於第2、3、4骶椎的前面,經過坐骨大孔進入臀部,止於股骨大轉子尖。該肌把坐骨大孔分成梨狀肌上孔及梨狀肌下扎。臀部的血管和神經大部分都經過這上下兩孔進入或穿出骨盆,坐骨神經總干也大多從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圖62。所以梨狀肌急、慢性損傷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常引起臀、腿痛稱為梨狀肌綜合征。病因為下肢閃、扭的,髖關節急劇外展、外旋,梨狀肌猛烈收縮,或由蹲位變直立時梨狀肌受到過度牽拉,或局部受寒引起肌肉痙攣等的刺激或壓迫該肌穿出的坐骨神經,均可引起臀部及小腿疼痛。 臨床表現多數病人有扛抬重物或下肢扭、閃的外傷史。主要症狀是臀部疼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經分布有放射性疼痛,可因勞累或受凍加重。嚴重者,臀部呈「刀割樣」,「跳膿樣」劇痛、夜不能眠,自覺息肢變短,走路跛行。檢查:患肢內旋抗阻力試驗陽性,梨狀肌體表投影有明顯壓痛,腰部無壓痛,日久臀部肌肉萎縮,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 穴位:秩邊下髎環跳殷門 操作步驟: l.病人俯卧位 (l)點按秩邊,下髎、環跳、殷門,每穴約2分鍾。 (2)推法。醫者掌指著力,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從小腿至腰骶部反復直推5-7次。 (3)滾揉法。醫者兩手前臂交替著力,沿病人臀部至腰骶部,反復滾揉3分鍾。手法由淺漸深,主要放鬆臀大肌及臀中肌。 (4)撥法。醫者兩手拇指交替著力,著重在骶骨側旁及大轉子尖端附近的最痛點處撥動5-7次。撥動方向與肌纖維方向垂直,手法要輕重相兼,由淺漸深,以病人有明顯的酸痛或串痛感為宜。 (5)抖拉法。囑病人兩手緊握住床頭,腰部放鬆。醫者兩手握住踝上,做對抗牽拉,同時作上下左右抖動5-7次。 2.病人仰卧位 (1)點按風市、陽陵泉,每穴約半分鍾。 (2)屈伸法。醫者一手握住患肢踝上,另一手前臂插入腘窩部,屈伸髖、膝關節5-7次,同時囑病人屈伸時用力蹬空。 注意事項: (1)急性發作時注意休息和局部保暖。 (2)經穴按摩每天或隔天治療1次,直至症狀消失。
5、如何區別臀中肌損傷與突岀的區別
臀中肌的肌筋膜炎又稱臀中肌綜合征,日常生活中的軀幹活動如彎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百重要的作用,因而易產生勞損,尤其是突然改變體位時,更易損傷.
臀中肌造成的腰臀度部疼痛以酸痛為主, 活動及靜止時都覺疼痛, 疲勞或受涼可加重疼痛, 有些患者疼痛可向大腿後側擴散, 少數有小腿不適, 或伴有肢體發麻, 發涼或蟻走感.在臀中肌的前,中,後部都可有知壓痛點並向局部及擴散區放射, 直腿抬高時出現臀道部及大腿痛.可以推拿按摩針灸或理療.臀中肌筋膜炎局部封閉可立即消除症狀,可以有助於腰椎間盤突出回症鑒別.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科臨床的常見多發病,它以腰痛,腿痛或腰腿痛並存為症狀.因此,腰椎間盤突出症除有腰臀部局部症狀外,可以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症狀,下肢皮膚感覺障礙,肌力減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情況,少數會出現會陰麻木,大小便障答礙等症狀,結合CT等影像學檢查不難鑒別.
6、臀中肌損傷怎麼好不了
臀中肌在日常生活中是起到很大作用的,經常走路,蹲下,彎腰都會用到它,有時候腳崴傷了,也會拉傷臀中肌,還有一些葯物和機械的撞擊也會導致臀中肌受到損傷。
7、打乒乓球臀中肌損傷一年不好怎麼辦
這個只能靠養,一年不好真的少見,建議您從飲食房間入手,多吃富含膠原蛋白的肉類,想肘子啥的。
8、臀部肌肉損傷會壓迫神經嗎
您好,這個要來看具體損傷了哪塊自肌肉,因為臀部肌肉也有很多。如果是在坐骨神經附近的肌肉,就有可能累及到神經
指導意見:
比如梨狀肌、臀中肌等等,這些肌肉損傷後容易累及到坐骨神經,導致坐骨神經痛
9、脊髓損傷有生命危險嗎?
1.脊髓震盪與脊髓休克
(1)脊髓震盪 脊髓損傷後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後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後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徵,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
脊髓休克在傷後立即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周。兒童一般持續3~4天,成人多為3~6周。脊髓損傷部位越低,其持續時間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剋期一般小於24小時。出現球海綿體反射或肛門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結束的標記。脊髓休剋期結束後,如果損傷平面以下仍然無運動和感覺,說明是完全性脊髓損傷。
2.脊髓損傷的縱向定位
從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平面來判斷損傷的節段。
(1)頸脊髓損傷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檢查時可發現有局部痛覺過敏或減退。
2)第三頸脊髓損傷 該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間肌,損傷後不能進行自主呼吸,傷員多於受傷後立即死亡。常見的損傷原因為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頸椎脫位,第二頸椎雙側椎弓骨折。這種骨折脫位亦可因上部頸椎於過伸位受傷引起。
3)第四頸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為完全性四肢癱瘓。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頸神經支配,第四頸脊髓節段損傷後,創傷性反應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頸神經,故患者的自主呼吸喪失。創傷性反應消退後,膈肌機能可望恢復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較微弱。②感覺改變 鎖骨平面以下的感覺消失,其他如括約肌功能、性機能、血管運動、體溫調節機能等均消失。
4)第五頸脊髓損傷 損傷早期因第四至五頸脊髓受到創傷性水腫的影響,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創傷後患者發生腸脹氣等更會加重呼吸困難。①運動改變 雙上肢完全無自主活動而放置於身體兩側;肩部則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牽拉而能聳肩。②感覺改變 患者除頸部及上臂前方一個三角區以外,所有感覺全部消失。③反射改變 患者除肱二頭肌腱反射明顯減弱或消失外,其餘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頸脊髓損傷 患者由於脊髓創傷性反應及腸脹氣的影響,呼吸功能可受到明顯干擾。①運動改變 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三頭肌癱瘓,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仍可收縮,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頭部附近。橈側伸腕長肌呈下遠動單位性損害,而第六頸脊髓節段以下的神經所支配的手指、軀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癱瘓狀態。②感覺感變 上肢的感覺,除上臂外側、前臂背外側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餘部分均有感覺缺失現象。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肱橈肌反射均正常,肱三頭肌反射消失。
6)第七頸脊髓損傷 傷後膈神經機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遠動改變 上肢輕度外展,前臂屈曲於胸前,腕可向橈側偏位。伸指總肌肌力減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減弱尤為明顯;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淺肌、屈拇長肌均顯力弱,故手呈半握狀態。肱二頭肌肌力正常。②感覺改變 軀干、下肢、上臂、前臂內側、手的尺側3個手指、有時示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均存在,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
7)第八頸脊髓損傷 患者可見有單側的或雙側Horner氏征;由卧位改為直立位時,可出現血管運動障礙,即位置性低血壓,經過鍛煉以後,此種現象可消失。①運動改變 屈拇長肌、伸拇短肌、骨間肌、蚓狀肌、對掌肌、對指肌肌力減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癱瘓而呈爪形手。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范圍包括4—5指、小魚際及前臂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三頭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8)第一胸脊髓損傷 Horner氏征陽性,面部、頸部、上臂不出汗。①遠動改變 拇收肌、骨間肌、蚓狀肌部分癱瘓,拇展短肌完全無功能,肋間肌及下肢癱瘓。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發生在上臂遠端內側、前臂之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上肢無反射改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2)胸髓損傷 僅影響部分肋間肌,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交感神經障礙的平面也相應下降,體溫失調也較輕微。主要表現為軀干下半部與兩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及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紊亂。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損傷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損傷平面越低,對肋間肌的影響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癱及括約肌失控症狀以外,尚有血管運動障礙,患者坐起時常因位置性低血壓而出現暈厥。①運動改變 損傷平面以下的肋間肌、腹肌、軀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癱狀。②感覺改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消失。③反射改變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發生障礙。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傷時,上段腹直肌的神經支配未受損害,具有收縮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則喪失收縮功能。在第十胸脊髓節段以下損傷時,由於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部的肌纖維癱瘓,患者咳嗽時腹壓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癱狀態。②感覺改變 第六胸脊髓受傷時為劍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為肋下,第九胸脊髓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臍,第十一胸脊髓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為腹股溝。③反射改變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樞分別為胸7-8、胸9-10、胸11-12節段。
(3)腰髓及腰膨大損傷
1)第一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下肢肌肉癱瘓,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縫匠肌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膀胱、直腸的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覺改變 整個下肢、腹股溝、臀部及會陰部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髂腰肌及縫匠肌肌力減弱,股薄肌隱約可見有收縮,下肢其餘肌肉癱瘓。肛門、直腸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除大腿上1/3感覺改變以外,整個下肢及會陰部鞍區均有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礙。
3)第三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導致伸膝力量弱,膝關節以下肌肉癱瘓。②感覺改變 大腿中下1/3交界處平面以下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顯減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陰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於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5)第五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於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於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後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足背、小腿外側及偏後方、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小腿三頭肌及屈趾肌癱瘓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頭肌癱瘓或有少許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減弱;膀胱括約肌及直腸括約肌仍無功能。②感覺改變 跖面、足外側、小腿外側、大腿後側及鞍區感覺減退。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屈趾長肌及足部小肌肉癱瘓,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於足之內在小肌肉癱瘓,足趾呈爪狀。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小腿後上方及大路後外側,足之跖面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跟腱反射可能減弱。
(8)脊髓圓錐損傷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後,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於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3.橫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損傷)
(1)中央性脊髓損傷綜合征 這是最常見的不全損傷,症狀特點為:上肢與下肢的癱瘓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輕,或者單有上肢損傷。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也可能人觸覺障礙及深感覺障礙。有的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其恢復過程是:下肢運動功能首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最後為上肢運動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復最慢。感覺的恢復則沒有一定順序。
(2)脊髓半切綜合征 也稱Brown-Sequard綜合征,損傷水平以下,同側肢體運動癱瘓和深感覺障礙,而對側痛覺和溫度覺障礙,但觸覺功能無影響。由於一側骶神經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節段受傷,同側顏面、頭頸部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Horner綜合征,即瞳孔縮小、瞼裂變窄和眼球內陷。此種單側脊髓的橫貫性損害綜合征好發於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則很少見。
(3)前側脊髓綜合征 可由脊髓前側被骨片或椎間盤壓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動脈分支的損傷或被壓所致。脊髓灰質對缺血比白質敏感,在損傷、壓迫或缺血條件下,前角運動神經細胞較易發生選擇性損傷。它好發於頸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頸髓,主要表現為四肢癱瘓,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的痛覺、溫覺減退而位置覺、震動覺正常,會陰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覺和位置覺。在不全損傷中,其預後最壞。
(4)脊髓後方損傷綜合征 多見於頸椎於過伸位受傷者,系脊髓的後部結構受到輕度挫傷所致。脊髓的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亦可受累,其臨床症狀以感覺喪失為主,亦可表現為神經刺激症狀,即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有對稱性頸部、上肢與軀乾的疼痛和燒灼感。
(5)馬尾—圓錐損傷綜合征 由馬尾神經或脊髓圓錐損傷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結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嚴重損傷。臨床特點:①支配區肌肉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表現為弛緩性癱瘓;②因神經纖維排列緊密,故損傷後其支配區所有感覺喪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喪失,膀胱和直腸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因括約肌張力降低,出現大小便失禁。馬尾損傷程度輕時可和其他周圍神經一樣再生,甚至完全恢復.但損傷重或完全斷裂則不易自愈。
4.神經功能分級
(1)Frankel分級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該方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2)國際脊髓損傷神經分類標准 1982年美同脊髓損傷協會(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評分標准,將脊髓損傷量化,便於統計和比較。1997年ASIA對此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使之更加完善。該方法包括損傷水平和損傷程度。
1)脊髓損傷水平 ①感覺水平檢查及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感覺功能(痛覺、觸覺)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的28個皮區的關鍵點,在每個關鍵點上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並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0為缺失;1為障礙;2為正常。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檢查結果每個皮區感覺有四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左側輕觸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兩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正常感覺功能總評分為224分。②運動水平的檢查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運動功能(肌力3級以上)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對肌節中的關鍵肌。檢查順序為從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臨床分級法。這些肌肉與相應節段的神經支配相一致,並且便於臨床做仰卧位檢查(在脊髓損傷時其他體位常常禁忌)。按檢查結果將兩側肌節的評分集中,得出總的運動評分,用這一評分表示運動功能的變化。正常運動功能總評分為100分。③括約肌功能及反射檢查 包括肛門指檢、肛門反射、尿道球海綿體反射,測試肛門外括約肌。該檢查用於判定脊髓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損傷。
2)脊髓損傷程度 鞍區皮膚感覺的檢查應環繞肛門皮膚黏膜交界區各個方向均仔細檢查,任何觸覺或痛覺的殘存均應診斷為不完全性損傷。臨床醫生需行肛門指檢後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損傷的診斷,肛門指檢應注意肛門深感覺有無和外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脊髓休剋期確定完全性脊髓損傷是不可能的。即使說脊髓休剋期已結束,仍須對骶區功能仔細檢查後才能確定脊髓損傷完全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