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腰方肌緊張的危害

腰方肌緊張的危害

發布時間:2020-12-23 17:41:39

1、腰肌為什麼容易緊張?

長期體位不正或彎腰下工作,或經常腰部持續負重,可引起腰部筋肉的慢性積累性損傷。
因為腰肌的力量要支撐整個上半身,只有在躺卧時放鬆,標准姿勢直立時緊張程度較小,所以平時都是緊張的

2、腰部肌肉緊張因為什麼

導致骨盆前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站姿坐姿不對,運動模式不對,就連和你平時吃的東西都有關系。
但從人體解剖學來講,導致骨盆前傾的肌肉有以下幾塊:腰方肌、髂腰肌(髂肌+腰大肌)、股直肌、臀大肌、腘繩肌、腹肌。

簡單地來說,前3塊肌肉過緊,它們一直處於一個緊張、長度縮短的狀態,後3塊肌肉卻過弱、過松,一直處於一個拉伸、放鬆的狀態。
所以想要改善腰部肌肉緊張度的話,得從這幾塊肌肉下手:
拉伸髂腰肌和股直肌。
把左腿靠在一個物體上或牆上,接著右腿在前,右膝蓋形成一個將近於90度左右的角度,然後上身要保持越筆直越好。
想要這個拉伸更有效的話,收緊腹部肌肉,然後將上身向想要拉伸的那塊肌肉的反方向旋轉。
比如這張圖里,他在拉伸左邊的髂腰肌,那你可以收緊腹肌,然後上身稍微向右邊旋轉來加強拉伸感。
這個拉伸如果做到位的話,你會感覺大腿前側、腰前側(靠近骨盆前側)被拉伸。
注意事項:在做這個拉伸的時候,一定要收緊腹肌,千萬不要拱腰,不然拉伸不到位。
建議每邊拉伸最少1分鍾,每天拉伸最少2次。
2. 放鬆腰方肌。
想要放鬆這塊肌肉我建議你上淘寶買個按摩球,最好是「花生按摩球」或「學位按摩球」

3、腰肌勞損盤腿坐的好處和壞處

不管怎麼坐,你腰部都得坐直了,腰直了肌肉才能得到放鬆,腰肌勞損是當今的多發病,而且康復難度較大,需要改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適宜穿帶跟的鞋,有條件的可以選擇負跟鞋,睡硬板床,緩解腰椎壓力。

4、腰部肌肉緊張肌肉綳緊是如何造成的?

答案

1、在運動上:消瘦者應以中等運動量(每分鍾心率在130至160次之間)的有氧鍛煉為宜,器械重量以中等負荷(最大肌力的50%至80%)為佳。時間安排可每周練3次(隔天1天1次),每次1至1個半小時。每次練8至10個動作,每個動作做3至4組。做法是快收縮、稍停頓、慢伸展。連續做一組動作時間為60秒左右,組間間歇20至60秒,每種動作間歇1至2分鍾。一般情況下,每組應能連續完成8至15次,,如果每組次數達不到8次,可適當減輕重量;以最後兩次必須用全力才能完成的動作,對肌肉組織刺激較深,"超量恢復"明顯,鍛煉效果極佳。
消瘦者進行健美鍛煉時,最好少參加其它運動項目的鍛煉,特別是耐力性項目的運動,如長跑、踢足球、打籃球等。因為這些運動消耗能量較多,不利於肌肉的增長,而且會越練越瘦。此外,平時不要做耗費精力太
多的其它活動。
2、要有重點和針對性:消瘦者經過2至3個月鍛煉後,體力會明顯增強,精力也會比以前充沛。這時,應重點鍛煉大肌肉群,如胸大肌、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背闊肌、臀大肌和股四頭肌等,運動量要隨時調整。另外,同一個部位的肌群可採用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器械進行鍛煉,並且要使所練肌群單獨收縮。隨著肌肉力量的嗇和動作協調性的提高,鍛煉的效果會越來越顯著。
一般情況下,練習動作一個半月到兩個月變換一次。此外,鍛煉時精神(意念)要集中於所練部位,切忌談笑、聽音樂等。所練部位肌肉的酸、脹、飽、熱感越強,鍛煉效果越佳。這樣,再堅持半年到一年,體型就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3、合理的膳食:只有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人才能變胖。因此,消瘦者的膳食調配一定要合理、多樣,不可偏食。平時除食用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的肉、
蛋、禽外類外,還要適當多吃一些豆製品及赤豆、百合、蔬菜、瓜果等。只要飲食營養全面,利於消化吸收,再加上適當的健美鍛煉 ,就能在較短時間內變得豐腴起來。
4、堅定信心持之以恆:。消瘦者要使體型由瘦變壯、豐腴健美,不是一兩 天、一兩個月的事,憑"一時熱",想"一口吃個胖子"的練法不行,因 鍛煉方法不對、效果不明顯而喪失信心也不行,只有堅定勝利的信心 做好吃苦的准備,以高昂的情緒積極進行科學的、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鍛煉,才能獲得最後成功

5、仰卧起坐對身體有傷害嗎

最近兩天,網路上在熱議「仰卧起坐致癱」的話題,有部分專家還據此提出「仰卧起坐是否應該退出體測」等觀點。其實,面對這樣的問題,應該首先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什麼是正確的仰卧起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中的仰卧起坐又是什麼? 
 
第一,仰卧起坐作為一個經典的力量練習動作,在競技體育、全民健身等領域中已存在多年。我們知道,腰腹部、後背部稱之為人體的「核心」,是支撐和保障我們行走、跑步、上下樓、負重等日常活動的基礎,每個人都應該加強核心肌群的力量。
第二,運動人體科學和運動訓練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人體的力量素質分為三類,即最大肌力、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爆發力)。其中,最大肌力和力量耐力與健康密切相關,後者多與運動能力、競技能力有關。例如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年輕人,當家人遇到危險時,能抱得動或背得動家人嗎?所以,力量是保障人體活力的基礎。 
 
第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俗稱「體測」)中採用一分鍾仰卧起坐作為評價學生力量耐力的指標,從1985年全國開展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監測工作時就有了,至今網路熱議的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其中就包括不同年齡學生人群仰卧起坐成績下降。 第四,仰卧起坐動作要領的關鍵環節是指人體呈仰卧位,機體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發出的指令,優先動員腹前、腹外側壁肌群發力,將軀干抬起,即腹肌是原動肌(俗稱「發力肌」),也就是說經常做仰卧起坐,可以有效地發展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腰方肌等腹部前群肌肉的力量,而不是某些「專業」健身教練所說的「鍛煉豎脊肌、多裂肌」。而位於後背部的肌群,在該動作完成中恰好是對抗肌,在運動中起拮抗作用。即要想圓滿完成仰卧起坐,該肌群在運動全過程中是要放鬆的,或者說後背肌群的伸展性和彈性決定了動作質量。同時,為了固定骨盆、下肢(完成屈髖、屈腿)等部位,盆帶肌、臀肌、大腿、小腿周圍的肌群保持適度緊張,理論上稱為固定肌。由此可見,仰卧起坐動作是需要上述肌群協同配合才能完成的。

第五,《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對仰卧起坐動作的要求是「受試者仰卧於軟墊上,兩腿稍分開,屈膝呈90度,兩手手指交叉貼於腦後。同伴按壓其踝關節,以固定下肢」。所以,「體測」中沒有要求學生雙手抱頭。「兩手手指交叉貼於腦後」怎麼就理解為「雙手抱頭」了,不得而知。正確動作中,兩手的作用其實就是固定頸部,也可以理解為托住頸部,使頸部保持微微前屈的姿勢,以防止頸部後伸(仰頭),造成背部肌肉緊張,影響動作質量。
由此可見,雙手抱頭仰卧起坐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動作。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要講科學。因此,筆者還是想建議媒體不要用一個錯誤動作來質疑「體測」中的仰卧起坐。「體測」中的一分鍾仰卧起坐是一個測試動作、一個評價指標,其目的是考查學生們力量耐力水平的,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是一個鍛煉動作或健身動作。
第六,需要指出的是,引發這場討論的誘因是台灣的個案和美國軍隊等倡導「平板支撐」代替仰卧起坐等。首先因為證據和信息不全,無法判斷仰卧起坐是否是導致血管破裂,最終淪為全身癱瘓的「元兇」。但是醫學常識告訴我們,導致全身癱瘓的病理基礎應該是頸髓受損。人體解剖學知識告訴我們,頸髓是被軟脊膜、硬脊膜、頸椎以及相關的關節、韌帶、肌群等結構嚴密保護在椎管中的,雙手抱頭產生的壓力能夠「突破」這些結構嗎?此外,神經(如頸神經)受損,應該引起手麻、頸部不適等症狀。 
 
第七,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人體的肢體運動均是轉動。套用杠桿原理解釋一下,雙手不管是伸直放在頭後,交叉放在胸前或者是伸直放在體側,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仰卧起坐,雙手不同的位置,改變的是阻力矩,或者通俗地講,手在不同的位置,會導致我們在做動作時,常常感覺到費力或輕松。

6、臀肌攣縮症危害

老了以後髖部會承受不了 過早衰退
而且由於你每走一步都在磨損膝部關節 對整個腿部的骨骼都是一種傷害

7、每天做仰卧起坐對身體有害處嗎?

每天做仰卧起坐對身體有害處,仰卧起坐確有傷害脊柱的風險。

在2014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要求仰卧起坐的標准姿勢為:仰卧於墊上,兩腿稍分開,屈膝呈90度角左右,兩手指交叉貼於腦後。對於動作的解讀和操作,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甚至會有相左的意見。但不標準的動作就容易誘發脊柱損傷。

專家解釋,人脊柱是呈S形的: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當人在做仰卧起坐的時候,脊柱的生理曲度就發生了改變,比如當人雙手交叉抱住頭部低頭時,人的頸椎就由前凸變成了後凸。如果動作很大,就會對脊柱造成壓迫,造成傷害。

(7)腰方肌緊張的危害擴展資料

仰卧起坐(sit-up),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仰卧,兩腿並攏,兩手上舉,利用腹肌收縮,兩臂向前擺動,迅速成坐姿,上體繼續前屈,兩手觸腳面,低頭;然後還原成坐姿。如此連續進行。

練仰卧起坐,速度要因人而異。最初可以嘗試一分鍾做5次,此後慢慢增加,直至達到50次左右。

30歲以下的女性,很多是出於防止婦科病的目的練習的,這時頻率最好控制在每分鍾60~70個,隨年齡的增加而遞減,50歲以上的一分鍾做25個就可以了。對於那些有一定健身基礎的練習者,更多的是想通過練習達到增強腹部力量的目的,這樣要保證一分鍾做60次左右。

8、如何才能避免傳統仰卧起坐姿勢不當帶來的傷害

最近兩天,網路上在熱議「仰卧起坐致癱」的話題,有部分專家還據此提出「仰卧起坐是否應該退出體測」等觀點。其實,面對這樣的問題,應該首先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什麼是正確的仰卧起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中的仰卧起坐又是什麼? 
 
第一,仰卧起坐作為一個經典的力量練習動作,在競技體育、全民健身等領域中已存在多年。我們知道,腰腹部、後背部稱之為人體的「核心」,是支撐和保障我們行走、跑步、上下樓、負重等日常活動的基礎,每個人都應該加強核心肌群的力量。
第二,運動人體科學和運動訓練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人體的力量素質分為三類,即最大肌力、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爆發力)。其中,最大肌力和力量耐力與健康密切相關,後者多與運動能力、競技能力有關。例如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年輕人,當家人遇到危險時,能抱得動或背得動家人嗎?所以,力量是保障人體活力的基礎。 
 
第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俗稱「體測」)中採用一分鍾仰卧起坐作為評價學生力量耐力的指標,從1985年全國開展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監測工作時就有了,至今網路熱議的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其中就包括不同年齡學生人群仰卧起坐成績下降。 第四,仰卧起坐動作要領的關鍵環節是指人體呈仰卧位,機體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發出的指令,優先動員腹前、腹外側壁肌群發力,將軀干抬起,即腹肌是原動肌(俗稱「發力肌」),也就是說經常做仰卧起坐,可以有效地發展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腰方肌等腹部前群肌肉的力量,而不是某些「專業」健身教練所說的「鍛煉豎脊肌、多裂肌」。而位於後背部的肌群,在該動作完成中恰好是對抗肌,在運動中起拮抗作用。即要想圓滿完成仰卧起坐,該肌群在運動全過程中是要放鬆的,或者說後背肌群的伸展性和彈性決定了動作質量。同時,為了固定骨盆、下肢(完成屈髖、屈腿)等部位,盆帶肌、臀肌、大腿、小腿周圍的肌群保持適度緊張,理論上稱為固定肌。由此可見,仰卧起坐動作是需要上述肌群協同配合才能完成的。

第五,《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對仰卧起坐動作的要求是「受試者仰卧於軟墊上,兩腿稍分開,屈膝呈90度,兩手手指交叉貼於腦後。同伴按壓其踝關節,以固定下肢」。所以,「體測」中沒有要求學生雙手抱頭。「兩手手指交叉貼於腦後」怎麼就理解為「雙手抱頭」了,不得而知。正確動作中,兩手的作用其實就是固定頸部,也可以理解為托住頸部,使頸部保持微微前屈的姿勢,以防止頸部後伸(仰頭),造成背部肌肉緊張,影響動作質量。
由此可見,雙手抱頭仰卧起坐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動作。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要講科學。因此,筆者還是想建議媒體不要用一個錯誤動作來質疑「體測」中的仰卧起坐。「體測」中的一分鍾仰卧起坐是一個測試動作、一個評價指標,其目的是考查學生們力量耐力水平的,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是一個鍛煉動作或健身動作。
第六,需要指出的是,引發這場討論的誘因是台灣的個案和美國軍隊等倡導「平板支撐」代替仰卧起坐等。首先因為證據和信息不全,無法判斷仰卧起坐是否是導致血管破裂,最終淪為全身癱瘓的「元兇」。但是醫學常識告訴我們,導致全身癱瘓的病理基礎應該是頸髓受損。人體解剖學知識告訴我們,頸髓是被軟脊膜、硬脊膜、頸椎以及相關的關節、韌帶、肌群等結構嚴密保護在椎管中的,雙手抱頭產生的壓力能夠「突破」這些結構嗎?此外,神經(如頸神經)受損,應該引起手麻、頸部不適等症狀。 
 
第七,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人體的肢體運動均是轉動。套用杠桿原理解釋一下,雙手不管是伸直放在頭後,交叉放在胸前或者是伸直放在體側,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仰卧起坐,雙手不同的位置,改變的是阻力矩,或者通俗地講,手在不同的位置,會導致我們在做動作時,常常感覺到費力或輕松。

與腰方肌緊張的危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