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人肌力按0~5級分類?
有0~6共六個等級:
0級:零(Zero,0);標准: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相當於正常肌力的0%。
1級:微縮(Trace,T);標准:有輕微收縮,但不能引起關節運動;相當於正常肌力的10%。
2級:差(Poor,P);標准:在減重狀態下能作關節全范圍運動;相當於正常肌力的25%。
3級:可(Fair,F);標准:能杭重力作關節全范圍運動,但不能抗阻力;相當於正常肌力的50%。
4級:良好(Good,G);標准: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運動;相當於正常肌力的75%。
5級:正常(Normal,N);標准: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運動;相當於正常肌力的100%。
(1)腰肌力的評定擴展資料
一、肌力的臨床意義
不同程度的肌力減退可以分為完全癱瘓和不完全癱瘓(輕癱)。
二、不同部位或不同組合的癱瘓可分別命名為
1、單癱:單一肢體癱瘓,多見於脊髓灰質炎。
2、偏癱:為一側肢體(上、下肢癱瘓)常伴有一側顱神經損害,多見於顱內損害或腦卒中。
3、交叉性偏癱:為一側肢體癱瘓及對側顱神經損害,多見於腦干病變。
4、截癱:為雙下肢癱瘓,是脊髓橫貫性損傷的結果,多見於脊髓外傷,炎症。
參考資料
網路 肌力
2、肌力評定步驟是?3個評定關鍵點是?
我也不清楚肌力評定步驟是什麼,三個評定關鍵點到底都有哪些?
3、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的康復評定
1.腰椎活動度評定
腰椎的運動范圍較大,運動形式多樣,表現為屈曲、伸展、側彎、旋轉等多方向的運動形式。L4-L5和L5-S1節段是腰椎動度最大的節段。評定主動運動時,患者取站立位,觀察患者腰椎各向動度是否受限,並觀察主動活動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痙攣或僵硬。若患者主動運動不受限,可在主動運動達最大動度時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個動作時出現了症狀,應該讓患者在該誘發症狀的體位停留10s-20s,觀察症狀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動度為40°-60°。腰椎的前屈與人們俗稱的彎腰動作有一定的區別。一般認為,彎腰的活動范圍較大,但是彎腰並非為單獨的腰椎前屈活動,而是腰椎和髖關節共同運動的結果。
(2)後伸:腰椎後伸的最大活動度為20°-35°。當完成這個動作的時候患者應該用雙手支撐腰部以穩定腰背部。
(3)側屈:腰椎側屈的最大活動度為15°-20°。囑患者以一側手放於下肢的側面盡力向下,測量雙側指尖距離地面的距離。脊柱側屈常為伴隨旋轉的復合動作。
(4)旋轉:腰椎旋轉的最大活動度為20°。檢查時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髖關節和骨盆運動的影響。如果站立位測量時需固定骨盆。
(5)復合動作檢查:腰背部的損傷很少由單一的動作引起,因此檢查時需要讓患者進行復合動作,如前屈時側屈、後伸時側屈、前屈和旋轉、後伸和旋轉等。如小關節突綜合征的患者,作後伸和旋轉復合動作會引起症狀的加重。
2.腰椎肌力和耐力評定
(1)軀干屈肌肌力評定:患者仰卧,屈髖屈膝位,雙手抱頭能坐起為5級肌力;雙手平伸於體側,能坐起為4級肌力;僅能抬起頭和肩胛為3級肌力;僅能抬起頭部為2級肌力;僅能捫及腹部肌肉收縮為1級肌力。
(2)軀干伸肌肌力評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緣以外,固定下肢,能對抗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為5級肌力;對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為4級肌力;僅能抬起上身不能對抗阻力為3級肌力;僅能抬起頭為2級肌力;僅能捫及腰背部肌肉收縮為1級肌力。
(3)腹內和腹外斜肌肌力評定:用以測定一側的腹內斜肌和對側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患者仰卧位,囑患者盡力抬起頭和一側的肩部,雙手抱頭能屈曲旋轉腰椎為5級,雙臂胸前交叉能屈曲旋轉腰椎為4級,雙臂前伸能旋轉屈曲腰椎為3級,僅能抬起頭部為2級,僅能捫及肌肉收縮為1級。
(4)軀干屈肌耐力評定:患者仰卧位,雙下肢伸直,並攏抬高45°,測量能維持該體位的時間,正常值為60秒。
(5)軀干伸肌耐力評定:患者俯卧位,雙手抱頭,臍以上在床緣以外,固定下肢,測量能保持軀干水平位的時間,正常值為60秒。
3.腰椎特殊檢查
(1)直腿抬高試驗:又稱Lasegue試驗(圖1),檢查時患者雙下肢伸直仰卧,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關節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並徐徐將之抬高,直至患者產生下肢放射痛為止,記錄此時下肢與床面的角度,即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達80度左右,且無放射痛。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圖2),即檢查者將患者下肢抬高到引起放射痛的高度後,慢慢放下腿至患者主訴症狀消失,然後讓患者盡量屈曲頸部或將足背屈,或二者同時進行,如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為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在較為嚴重的患者中,不僅患側的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連健側的直腿抬高試驗也可以為陽性,稱為間接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圖3)。這是由於健側下肢抬高時可使神經根牽動硬膜囊,從而相應改變了對側神經根與突出物的相對位置,而誘發了疼痛。
(2)股神經牽拉試驗:是腰腿痛檢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在俯位、仰卧位或側卧位進行。在保持髖關節適度的過伸時,將患側膝關節最大限度屈曲,腹股溝或大腿前側疼痛視為陽性,交叉股神經牽拉試驗則為健側屈膝時患側出現症狀。股神經牽拉試驗有兩種做法:一是病人俯卧位,患側膝關節伸直,檢查者將患側的小腿上提,使髖關節處於過伸位,出現大腿前方痛者為陽性;二是患者俯卧位,兩下肢伸直,檢查者站於患者側旁,以手握住患者檢查側踝部,屈曲膝關節,使足跟盡量貼近臀部,出現被檢測大腿前方牽拉痛,大腿前方或後方放射痛,或骨盆抬離床面為陽性。此試驗原理是牽拉了腰大肌及股四頭肌中的股神經而使上位腰神經根緊張,產生疼痛。
(3)「弓弦」試驗:患者行直腿抬高試驗至產生疼痛,此時保持大腿位置不變,檢查者輕度屈曲患者膝關節,症狀減輕。然後用拇指在患者腘部加壓,如再次出現放射性疼痛,則弓弦試驗陽性,說明坐骨神經在其走行區受到壓迫(圖4)。
(4)屈頸試驗(Linder test):患者仰卧位,四肢平放,檢查者一手按其胸前,一手置其枕後,緩慢屈其頸部,若出現腰部及患肢後側放射性疼痛則為陽性,提示坐骨神經受壓。此試驗原理是:患者屈頸時,可使脊髓上升25px~50px,同時向上牽拉神經根及硬膜,在腰骶神經有病變時,可因牽拉神經根而產生大腿後放射痛,嚴重者可引起患側下肢屈起,此即為陽性。
(5)屈膝試驗:如果患者主訴站立時有坐骨神經痛,讓患者向前彎腰伸手去觸摸自己的腳尖。如果患者彎腰時受影響,患側的膝關節屈曲,則認為屈膝試驗陽性,坐骨神經根受到壓迫。
(6)腰部過伸試驗:患者俯卧位,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將患者雙下肢向後上方抬高,離開床面,另一手用力向下按壓患者腰部,出現疼痛者為陽性。多見於腰椎峽部裂。
(7)拾物試驗:將一物品放在地上,令患者拾起。脊椎正常者可兩膝伸直,腰部自然彎曲,俯身將物品拾起;如患者先以一手扶膝、蹲下、腰部挺直地用手接近物品,屈膝屈髖而不彎腰的將物拾起,此即為拾物試驗陽性,表示患者脊柱有功能障礙,多見於脊椎病變如脊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脫出,腰肌外傷及炎症等。
(8)背伸試驗:患者站立位,囑患者腰部盡量背伸,如有後背疼痛為陽性。表明患者腰肌、關節突關節或棘上、棘間韌帶等有病變,或有腰椎管狹窄症。
4、肌力的檢查方法
檢查時令患者作肢體伸縮動作,檢查者從相反方向給予阻力,測試患者對阻力的克服力量,並注意兩側比較。根據肌力的情況,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5、五級肌力評定法的內容?
檢查時令患者作肢體伸縮動作,檢查者從相反方向給予阻力,測試患者對阻力的克服力量,並注意兩側比較。根據肌力的情況,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5)腰肌力的評定擴展資料
決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1、肌肉橫截面積
每條肌纖維橫斷面積之和稱為肌肉的生理橫截面積。離體肌肉研究時將每一根垂直橫切的肌纖維切線長度相加的總和乘以肌肉的平均厚度即為肌肉的生理橫截面。
肌肉的橫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纖維的數量和肌纖維的粗細,因而可反映肌肉的發達程度。
單位生理橫截面積所能產生的最大肌力稱為絕對肌力肌肉的橫截面積越太,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也越大。一般認為絕對肌力值在各種族人群中相對一致。
2、運動單位募集及其釋放速率
一個運動神經元連同所支配的所有肌纖維稱為一個運動單位,每一運動單位所含的肌纖維均屬於同一類型(即或全部為I型纖維,或全部為Ⅱ型纖維)。
運動單位的激活及其釋放速率被認為是與肌力相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開始負荷時,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運動單位;隨著負荷的增加,則需要募集更多的運動單位;當負荷仍然增大時,運動單位釋放速率則較釋放的運動單位數量更為重要,此時,釋放速率是形成肌力更為重要的機制。
3、收縮速度
是影響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肌肉收縮速度越低,運動單位的募集機會就越大。在等速向心收縮低角速度測試時產生較大力矩值的結果即為此證據。
4、肌肉的初長度
肌力的產生也有賴於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肌肉的彈性特點決定其在生理限度內若具有適宜的初長度,則收縮產生的肌力較大。一般認為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為其靜息長度的1.2倍時,產生的肌力最大。
5、肌腱和結締組織的完整性
肌腱和結締組織可幫助肌肉將張力轉變為外力,這些組織和結構的損害也可不同程度地導致肌力的缺失。
6、肌肉收縮的類型
肌肉生理收縮包括等張收縮和等長收縮兩大形式。不同收縮形式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7、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調節
產生肌力的神經生理機制包括募集纖維類型的選擇中樞神經系統對運動神經元的抑制、運動單位的同步性、沖動傳導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等,因此,肌力的大小與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的調節密不可分。
6、肌力分級
級別名稱 標准相當正常肌力的%
0 零 (Zero,0) 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 0
1 微縮 (Trace,T) 有輕微收縮,但不能引起關節運動 10
2 差(Poor,P)在減重狀態下能作關節全范圍運動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關節全范圍運動,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 (Good,G)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運動 75
5 正常 (Normal,N)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運動 100
(6)腰肌力的評定擴展資料:肌力檢查方法:
檢查時令患者作肢體伸縮動作,檢查者從相反方向給予阻力,測試患者對阻力的克服力量,並注意兩側比較。根據肌力的情況,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參考資料:網路-肌力
7、什麼叫肌力評定?
肌力是指肌肉收縮時產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測試是肌肉功能評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對肌肉骨骼系統病損、以及周圍神經病損患者的功能評定十分重要。同時,肌力測試也可作為評定康復治療療效的重要指標之一。
肌力評定的適應症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礙
由制動、運動減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變,導致肌肉功能障礙。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礙
肌肉病變引起的肌肉萎縮或肌力減弱。
3、神經源性肌肉功能障礙
由神經病變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礙。
4、關節源性肌肉功能障礙
由關節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力減弱,肌肉功能障礙。
8、簡介肌力評定
所謂【肌力評定】即:受檢者按照檢查者的指令在特定的體位下完成標准動版作,檢查者通過觸摸肌腹權、觀察受檢者完成動作以及肌肉對抗肢體自身重力和由檢查者施加阻力的能力,評定所測肌肉或肌群最大自主收縮能力的方法。
它的適用范圍是:健康人群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肌力減弱,包括廢用性、肌源性、神經源性和關節源性等。
在以下人群中,不可以評定:骨折未癒合、關節脫位、關節不穩、急性滲出性滑膜炎、嚴重疼痛、急性扭傷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骨關節破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