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腦癱兒童bobath球髂腰肌訓練

腦癱兒童bobath球髂腰肌訓練

發布時間:2020-12-08 08:08:41

1、痙攣性腦癱的康復訓練哪裡好

 在腦癱患兒中,痙攣型腦癱所佔的比例最多,最為常見,伸張反射亢進是本型的特徵。一般低出生體重兒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腦癱,占腦癱的50%以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異常痙攣性,可隨著成長而發生關節攣縮變形,顯著特點為上肢內旋後伸,拇指內收、握拳,下肢內收內旋,屈膝屈髖,尖足等。

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
(1)抑制上肢的內收內旋、拇指內收、握拳、屈肘、肩關節後撤,保持良好的體位和姿勢,採用Bobath手技。其訓練方法如下:
①拇指關鍵點控制訓練。
②被動手指屈伸訓練。
③上肢帶關鍵點控制,雙上肢外展外旋、上舉。
④抱球姿勢。
⑤Bobath球或滾筒上訓練,仰卧其上促進全身伸展姿勢。仰卧一側並抱腿抑制頭背曲,俯卧其上促進抬頭和手支撐。
⑥擰毛巾式訓練糾正內旋後伸。
⑦中線活動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內收交叉、屈膝屈髖、尖足、足內外翻,
其訓練方法如下:
①雙下肢交互運動訓練,對降低肌張力,抬腿跨步都有幫助,
②雙下肢外展、外旋訓練,糾正內收交叉,
③雙側內收肌的放鬆和按摩,
④騎跨於滾筒、花生球上或藉助於髖關節外展訓練椅,
⑤利用手法和內外翻矯正板糾正足內外翻,
⑥胭繩肌牽張訓練(見膝關節活動訓練章節)。
⑦髂腰肌牽張訓練,
⑧跟腱的牽拉訓練及足背屈的維持訓練,以糾正尖足,
⑨髖關節伸展訓練以糾正屈髖,
⑩搭橋式練習,促進骨盆伸展和加強腰背肌肌力。
(3)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訓練和穩定性、協調性訓練:
①各大關節的被動關節活動訓練。
②對於嚴重的有踝陣攣或肌緊張的,可配合痙攣肌治療儀治療。
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協調性訓練。
④雙上肢支撐訓練(既可促進手支撐和手指的伸展、抬頭,也可促進髖關節伸展):訓練床上被動支撐;楔型墊上訓練;滾筒上訓練。
⑤立位促通板訓練以促進站立並加強下肢穩定性。
⑥年齡3周歲以上的可利用騎自行車、跑步機加強下肢訓練。利用股四頭肌訓練儀既可增強下肢肌力,又可促進下肢分離運動的完善。
⑦利用娛樂體操,提高上肢側舉、上抬、外展的關節活動。
⑧手指訓練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積木、疊紙、持筆描圖、木釘盤訓練等。
(4)增強體軸性旋轉能力和體乾的活動能力訓練:
①體軸迴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
②仰躺於滾筒上,利用滾筒的旋轉性,使患兒雙下肢、髖關節、軀干以及頸背部出現伸展姿勢,也可以緩慢轉動滾筒,使患兒重心左側或右側轉移,反復操作,讓患兒感覺重心的變化。
③翻身訓練: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頭部控制式翻身。
(5)坐位及坐位平衡訓練:坐位平衡取決於頭部的位置,軀干肌負重能力,頭軀乾和肢體之間的協調能力。
①先進行坐位的保持訓練。
②能獨坐後進行前方、左右、後方平衡,重心轉移、復原的感覺訓練,可藉助Bobath球、平衡板進行訓練以增強訓練難度。
(6)爬行訓練:
①四爬位的保持。
②四點、三點、兩點支撐負重平衡訓練。
③訓練爬行。
(7)跪位訓練:
①扶物雙膝跪訓練。
②不扶物雙膝跪。
③單腿跪訓練
(8)立位及立位平衡訓練:坐位到立位;跪位到立位;單腿站立;下蹲起立訓練;立位平衡訓練。
(9)步行訓練: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轉移能力以及主動屈髖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獨站完成後,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階梯、平行杠練習行走,若有雙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進行訓練。

【注意事項】
痙攣型腦癱患兒均有程度不同的運動障礙,通過各種運動訓練手法能有效改善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攣縮變形,降低肌張力,提高平衡和協調能力,從而消除或改善運動障礙,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殘疾,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訓練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被動到主動,由靜力控制到動力控制,由藉助控制到自我控制。同時做好家長的心理護理,使家長有信心、恆心,持之以恆堅持治療,才能達到預期目標。

2、小兒腦癱,臀大肌怎麼訓練

 1.腦癱患兒特點
(1)一般性特點
■ 運動發育落後
■ 反射異常
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應,生理反 射,病理反射
■ 肌力,肌張力異常
主動肌,拮抗肌,協同肌,固定肌
■ 姿勢運動模式異常
非對稱性,過伸展,過屈曲,共濟失調,不隨意運動等。
(2)核心穩定性差
■ 軀干迴旋困難(翻身,轉身,步行↓)
■ 俯卧位時臀高頭低(抗重力伸展↓)
■ 爬行困難(拖爬,兔跳,不成直線,不能高爬)
■ 全前傾,半前傾,拱背坐,拱背站,走(前傾)
■ 牽拉成坐位時頭後垂(後傾)
■ 牽拉時不經坐的過程直接成為直立姿勢(重心轉移↓)
■ 直跪,跪走不能(腰腹無力,分離及迴旋↓)
■ 體位轉換困難(卧位——坐位——跪位——立位——蹲位等)
■ 屈髖屈膝步態(屈肌張力高,伸肌肌力不足)
■ 屈髖膝過伸步態(腰部無力)
■ 挺腰突腹步態(腰椎過伸展——臀大肌無力步態)
■ 左右搖擺的鴨步(臀中肌無力步態——不能有效的重心轉移)
■ 動作幅度小,方向固定,運動速率慢(分離,迴旋↓)
■ 小步走,快步走(重心不穩,基底窄)
■ 基底寬
2.腦癱患兒的訓練(舉例)
(1)豎頭
■原始反射,立直反射,中間位,肘手支撐,抗重力,頭頸分離動作,頸部肌力及平衡等
脊柱的充分伸展及迴旋(豎脊肌,腰腹肌等)

(2)翻身
■ 原始反射,立直反射,肌張力,動機等
■ 軀乾的迴旋及髖關節的主動屈曲與伸展(腹肌或髂腰肌)

(3)坐位
■ 立直反射,平衡反應,軀干迴旋,姿勢轉換
■ 髖關節屈曲,脊柱垂直伸展,骨盆穩定,靜.動態平衡,腰腹肌肌力

(4)爬行
■ 頭部控制,上肢支持,骨盆上舉,四點支撐,腰腹肌,平衡反應,重心轉移
■ 脊柱伸展→腰椎,骶椎,軀干穩定
■ 髖關節負重及控制,髖關節屈伸,外展→下肢交互運動

(5)膝立位(直跪)
■ 四點位轉換,抗重力,上肢上舉,立直反射,平衡反應
■ 軀干肌群,髖關節周圍肌群的穩定與協調(髂腰肌,內收肌,臀大肌等)
(6)站立及行走
■ 足底感覺,立直反射,平衡反應,重心轉移,負荷體重
■ 骨盆對稱性,分離,迴旋,協調,靜態,動態站立

3、腦癱小兒在家康復訓練的方法

最近多數發的是一些腦癱康復的知識.今天給各位腦癱家長們上點運動課.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更是長期的訓練支持.下面就給大傢具體介紹下腦癱患兒的上肢和下肢康復訓練方法.
一、抑制上肢的內收內旋、拇指內收、握拳、屈肘、肩關節後撤訓練方法如下:
1、拇指關鍵點控制訓練。
2、被動手指屈伸訓練。
3、上肢帶關鍵點控制雙上肢外展外旋、上舉。
4、抱球姿勢。
5、Bobath球或滾筒上訓練仰卧其上促進全身伸展姿勢.仰卧一側並抱腿抑制頭背曲,俯卧其上促進抬頭和手支撐。
6、擰毛巾式訓練糾正內旋後伸。
7、中線活動的促通。
二、抑制下肢的內收交叉、屈膝屈髖、尖足、足內外翻,練方法:
1、雙下肢交互運動訓練對降低肌張力抬腿跨步都有幫助。
2、雙下肢外展、外旋訓練糾正內收交叉。
3、雙側內收肌的放鬆和按摩。
4、騎跨於滾筒花生球上或藉助於髖關節外展訓練椅。
5、利用手法和內外翻矯正板糾正足內外翻。
6、胭繩肌牽張訓練見膝關節活動訓練章節。
7、髂腰肌牽張訓練。
8、跟腱的牽拉訓練及足背屈的維持訓練,以糾正尖足。
9、髖關節伸展訓練以糾正屈髖。
10、搭橋式練習,促進骨盆伸展和加強腰背肌肌力。
上面關於上下的康復訓練方法,家長要帶腦癱患兒多多練習,不過也要有個度不能過度訓練造成患兒身體損傷。

4、簡述髂腰肌的起止點、主要功能及力量和伸展性練習方法?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

腰大肌起點—腰椎體的側面和橫突,第12胸椎、第1~5腰椎橫突;髂肌起點—髂窩。

共同止點:股骨小轉子;

功能:髖關節屈和外旋;骨盆前屈

力量訓練方法:利用髖關節屈和外旋功能設計動作進行訓練;

伸展練習方法:弓箭步靜態拉伸,分主動和被動;

5、腦癱家長如何正確幫孩子做好運動

小兒腦性癱瘓
腦癱康復時間長,不能把訓練的任務完全交給康復師,寶寶家長和照護者應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持之以恆的規范化的家庭訓練,促使寶寶早日康復。
今天,小赫就來說說,在家如何做好腦癱寶寶的運動康復訓練,家長只要抓住這些重點,就能以最小的投入,讓寶寶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佳的康復效果。
運動康復訓練
運動康復訓練包括頭部、軀干、上肢、下肢及手功能訓練。
1.頭部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訓練抬頭的能力。具體方法是讓寶寶趴著,拿一個玩具停留於寶寶的眼睛等高處,為了讓寶寶抬頭看玩具,可把玩具一點一點抬高。
每天至少俯卧30分鍾,以飯後10分鍾左右最適宜。
2.翻身
讓寶寶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訓練翻身時,首先要讓寶寶全身放鬆,以臀部為支點,協助一側肢體抬離床面,從一邊翻到另一邊。
對不會翻身的寶寶,在其仰卧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
3.坐姿訓練
在家長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寶寶喜歡的物品放在其眼前晃動以引起注意,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然後無支撐坐,逐步過渡到坐下可拿身邊的玩具,仍能保持坐位平衡,最後獨坐。
採取正確的抱姿,即將小兒雙腿騎跨在家長的腰減。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導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穩定性。
4.爬行
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寶寶需要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干與大腿呈90度。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寶寶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導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寶寶足底,輔助其前行。
或讓寶寶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將浴巾兩頭提起來,只讓寶寶的手和膝部著地,家長一邊幫助寶寶沿地板慢慢前進,一邊鼓勵寶寶;一人幫助寶寶移動手臂,另一人交替活動寶寶的腳,幫助寶寶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5.拉物站起
站立前讓寶寶先坐下,告訴寶寶身體前傾,向下輕輕按壓寶寶的膝部,練習抬起、放下臀部。訓練時可先實行捆綁站,用寬布帶捆住寶寶的胸部和雙膝,每次捆站30分鍾。待肌力提高後,讓寶寶練習扶椅子站,逐步過渡到靠牆站,扶牆站,最終達到獨立站。獨站訓練時應讓寶寶背離牆20公分,扶著寶寶的髖部,讓寶寶保持頭部正中位,上身平直,兩腿分開,雙腳掌平放於地面,短暫鬆手再扶。
家長可拉寶寶一隻手,誘導寶寶從坐位到雙腿跪姿,跪位有助於站立,訓練時可先讓寶寶坐在家長的腳跟上,在家長支持下將髖部伸直,並訓練跪位平衡。然後再慢慢站起來。寶寶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腋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寶寶自己保持平衡。
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寶寶,家長可在其仰卧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於90度。
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
6.行走
當寶寶能獨自站立時進行行走訓練。開始時父母可採用牽寶寶衣領或扶住其髖部協助行走的方式,有的寶寶需要用夾板固定或助行器幫助行走。獨立行走時寶寶步態蹣跚,雙腳分開過大,手腳不協調,必須進行步態矯正訓練,注意一定要先邁小步。
腦癱寶寶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家長拉著寶寶雙手向前走,漸漸過渡拉一隻手,最後讓寶寶自己獨走。
7.上下樓梯
開始讓寶寶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寶寶脫離成人的支持,靠寶寶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
大一點的寶寶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8.跳躍
跳躍是鍛煉下肢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先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做准備;經常拉寶寶雙手從台階上跳下,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做准備。
可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小玩具,讓寶寶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9.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寶寶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等。
10.上肢和手的功能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寶寶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訓練時要選擇適合寶寶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
5~6歲的寶寶可學習旋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有的寶寶雙手握拳,不會抓物,家長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他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最好在一個穩定的姿勢下進行,著重糾正寶寶上肢的痙攣模式。可一手抓住寶寶肘的外側,一手握住寶寶的手,將他的手臂上舉和外展。使肩外旋和肘伸直,掌心向上。鼓勵寶寶將他的雙手拿到胸前,玩耍手指,抓握各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玩具。

6、腦癱有什麼練習訓練的好方法?介紹一下

你好
腦癱的訓練方法最好是與腦癱患者需要提高的地方來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腦癱患者的聯系訓練方法:
混合型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鬼臉訓練法

1、顳下頜關節訓練,小兒腦癱患兒被動(或主動)做下頜骨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及側方運動,協調面部肌肉張力,增強關節靈活性,恢復功能。

2、面部表情肌訓練:

■ 做呲牙裂嘴,咀嚼泡泡糖等動作鍛煉面部肌肉的協調性。

■ 手法拿捏面部肌肉點揉相關穴位(垂根、聽會、翳風、地倉、承漿穴),調節肌肉張力。

■ 照鏡子練習口形,發音,吹氣球等。

【混合型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醫療體操(是運動療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措施)】

1、上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 預備姿勢:仰卧位,術者面對患兒,雙手握小兒腦癱症狀的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掌心。將其雙臂放於體側。

■ 第一節擴胸運動;

■ 第二節伸展運動;

■ 第三節屈肘運動;

■ 第四節環轉運動。

■ 適用范圍:上肢關節活動受限的小兒腦癱症狀的患兒。

2、下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 預備姿勢:仰卧位,雙下肢伸直,術者雙手握患兒雙踝。

■ 第一節屈膝屈髖運動;

■ 第二節雙髖外展運動;

■ 第三節髖內、外旋運動;

■ 第四節屈、伸膝運動;

■ 第五節牽踝、搖踝運動;

■ 第六節屈、伸踝運動。

■ 適用范圍:各型小兒腦癱患兒進行小兒腦癱治療的下肢運動障礙。

腦癱的康復治療方法:
腦癱的康復治療方法:
一、心理治療:腦癱患兒有時伴發異常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自閉、多動、情緒不穩等症狀。健康的家庭環境,增加與同齡兒交往,以及盡早進行心理行為干預是防治心理行為疾患的關鍵;

二、訓練治療:治療師應為患兒及其家長制定家庭訓練計劃。該計劃重點應放在提高功能和防止繼發殘損方面,但是對於特別嚴重的患兒,易化護理及減輕家庭負擔應是主要目標。通常包括:對患兒病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功能性主動活動的強化訓練;輔助用具如矯形器、椅子、站立架及輪椅的使用等等;

三、日常生活密切結合:由於腦癱兒的大腦尚處於發育過程中,許多功能尚未像成人一樣健全,因此,早產兒腦癱的治療還有一個「致能」或「再致能」的問題。在對腦癱患兒進行功能訓練的同時,要結合相關的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比如移動能力的訓練,力求運動姿勢的正常並獲得移動手段。這是腦癱患者的輔助治療手段。

四、作業治療:作業治療主要包括手的精細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支具和輔助具的製作及生活環境設施的簡單改造等。

五、物理治療:通過增加關節活動度,調整肌張力,提高運動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力量和耐力等來改善運動功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術包括:體位性治療、軟組織牽伸、調整肌張力技術、功能性主動活動強化訓練、肌力和耐力訓練、平衡和協調控制、物理因子輔助治療等等。

六、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卧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於90°。
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七、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卧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干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八、在運動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

九、腦癱階梯診療康復體系將診斷、治療、康復三個階段階梯式推進,環環相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另從患兒不同的年齡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0—2歲患兒採取保守治療與康復治療相結合;
3—4歲患兒採取手術治療與康復治療相結合;
5歲以上患兒採取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相結合。

7、如何訓練髂腰肌以及具體位置?

你好,我是帕菲克三星級私人教練!下面我先來告訴你什麼是髂腰肌。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窩;腰大肌長形,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於股骨小轉子。 做挺髖的動作可以鍛煉到髂腰肌,例如抬腿,仰卧起坐等動作都可以練習到髂腰肌,但是不刻意去訓練這塊肌肉,因為這塊肌肉太發達會導致骨盆前傾!希望可以幫助你。

與腦癱兒童bobath球髂腰肌訓練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