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兩髂嵴在腰肌

兩髂嵴在腰肌

發布時間:2020-11-29 04:46:28

1、什麼是腰肌纖維織炎

你指腰背肌纖維織炎也就叫腰背筋膜炎,其臨床表現為腰背慢性鈍痛,局部疼痛明顯,病程長.一般治療都是針對病因,通過理療熱敷,和消炎鎮痛的葯物治療.另外中醫中葯療法效果很好.可以試試.

2、什麼是腰肌纖維炎?

疾病名稱:腰肌纖維炎(腰肌筋膜纖維質炎、肌風濕症、肌筋膜炎、肌筋膜綜合征)
所屬部位:腰部
症狀體征:腰背部彌漫性鈍痛,尤以兩側腰肌及髂嵴上方更為明顯。局部疼痛、發涼、皮膚麻木、肌肉痙攣和運動障礙。
診斷依據:
1、局部疼痛、發涼、麻木、肌肉痙攣和運動障礙。
2、疼痛常於清晨發作,活動、熱敷後減輕或消失。
3、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
4、用普魯卡因痛點注射後疼痛消失。
5、輔助檢查:X線檢查無異常。實驗室檢查抗「O」或血沉正常或稍高。

病因:

腰肌纖維炎全名為腰肌筋膜纖維質炎,又稱肌風濕症,肌筋膜炎,肌筋膜綜合征。此種病症病因較多,但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損傷:較大、微小損傷均可引發此病。如運動時受傷或勞動時受傷,使肌肉、筋膜組織或骨與關節發生急性損傷,等組織逐漸纖維化後癱痕收縮,可引起廣泛疼痛。

2、寒冷與潮濕:冬季或春季發病者多,如夜間睡於潮濕、寒冷的地板上,早晨起來就可能發生腰背痛。

3、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等可引起腰腿酸痛。

4、精神緊張:疼痛使患者精神緊張,後者使肌肉張力增加甚至痙攣,產生疼痛——痙攣——疼痛環,形成惡性循環,使疼痛加重。

5、與風濕症有關:風濕病人在風濕熱後出現腰痛,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也有纖維質炎表現。

3、腰肌勞損嚴重了會怎樣?癱瘓?

對於嚴重的頑固性的腰肌勞損,一般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理療、葯物、康復訓練等綜合治療來控制病情進展,腰肌勞損是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症,病源在於肌筋膜炎,治療主要採取保守治療,所以腰肌勞損患者要樹立正確的意識,早發現,早治療,同時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避免久坐、勞累,以及適當進行鍛煉,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

4、成人肌肉注射的部位有點高,在腰下一小點,髂嵴下約兩指左右的距離,有影響么

沒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均可以注射)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大肌是臀部最淺層的肌肉,略呈四邊形,起自髂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於股骨粗隆。大而肥厚,與臀部皮下脂肪組織共同形成凸隆的臀部外形。臀大肌的深面上部是臀中肌的後部,臀中肌的深面為臀小肌。 在臀部外上1/4注射,其深部主要是肌肉,沒有較大的血管。但必須防止損傷坐骨神經。坐骨神經起自骶叢神經,自梨狀孔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部,約在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中點處下降至股部。因此,注射時避開內角,避免損傷坐骨神經。
常用的兩種方法:
◆ 「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側或右側劃一水平線,然後從髂嵴最高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四個象限,其外上象限並避開內角(從髂後上棘至大轉子連線)即為注射區。
◆ 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連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
(2)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 溝角法:以示指與中指尖分別置於髂前上棘與髂嵴下緣處,這樣髂嵴、示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示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此處血管、神經較少,脂肪組織較薄,定位方法簡單,使用日趨廣泛。
◆ 三指法: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以病人自己手指寬度為標准),此法適用於小兒患者。小兒尤其是嬰幼兒,臀部較小,臀部肌肉發育不好,但神經發育早,與臀部相比,相對較粗大,加上皮下組織肌肉組織較薄,故不宜採用臀大肌注射法,較易損傷坐骨神經,採用三指法較安全。
(3)股外側肌注射定位法 股四頭肌是全身體積最大的肌群,包括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四頭肌。其中股外側肌為股四頭肌最寬者。注射區域為大腿中段外側,膝關節上10cm,髖關節下10cm,寬約7.5cm,此區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可注射范圍較廣,適用於多次注射,但暴露不便,臨床採用不多。2歲以下幼兒常用。
(4)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上臂外側,肩峰(肩胛岡的外側端膨大而隆起處為肩峰)下2~3指,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少,只能作小劑量注射。注射時忌向前或向後,向前會損傷臂叢神經,向後會損傷橈神經和腋神經分支。

5、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

背部肌肉群:

(5)兩髂嵴在腰肌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6、髂肌,髂腰肌勞損,髂嵴中部和髂後上棘酸疼,大腿後面疼,請問怎麼治療,網上說髂肌在深處無法針灸和拔罐

長期彎腰,那麼最大可能就是勞損。試一下溫針灸,應該會比按摩效果好。不要用那種普遍的電針(針上插電振動的那種),要用溫針,選手法好、認穴準的醫生。

7、腰肌勞損是怎麼一回事?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韌帶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從而引起腰臀部一側或兩側的彌漫性疼痛。本病又稱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國醫學稱為腎虛腰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見的疾病之一。 腰背部肌肉尤其是腰背部伸肌群具有等張收縮和等長收縮的雙重作用,前者產生或控制脊柱的運動,後者在任何位置(舒適站立和運動極限除外)均要拮抗重力的牽拉而維持軀乾的姿勢和脊柱正常的屈度。由於腰部過度疲勞,如長時間的彎腰勞動致使肌肉、筋膜、韌帶持續牽張,使肌肉內的壓力升高,血供受到影響而處於缺血狀態,肌肉痙攣並產生大量乳酸,加上代謝產物(自由基、5羥色胺等)不能及時消除,積聚過多而引起水腫、粘連,久之可導致組織變性,形成慢性勞損。或由於腰部軟組織急性損傷後,未及時治療或治不徹底,使受損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復,局部形成慢性無菌性炎症,肌纖維變性或疤痕化,刺激神經末梢而產生腰痛。此外,由於先天性病變如腰椎骶化,脊柱隱裂,造成結構上的不穩定,部分肌肉和韌帶失去附著點,從而誘發勞損而產生腰痛。 [診斷] (一)臨床症狀 長期反復發作的腰背部酸痛不適,或呈鈍性脹痛,腰部重著板緊,如負重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充分休息、加強保暖,適當活動或改變體位姿勢可使症狀減輕,勞累或遇陰雨天氣,受風寒濕影響則症狀加重。 腰部活動基本正常,一般無明顯障礙,但有時有牽掣不適感。不能久坐久站,不能勝任彎腰工作,彎腰稍久,便直腰困難,常喜雙手捶擊腰背部。 急性發作時,諸症明顯加重,可有明顯的肌痙攣,甚至出現腰脊柱側彎,下肢牽掣作痛等症狀。 (二)檢查 1、腰背部壓痛范圍較廣泛,壓痛點多在骶棘肌、腰椎橫突及髂嵴後緣等部位。 2、肌痙攣:觸診時腰部肌肉緊張痙攣,或有硬結及肥厚感。 3、X線檢查:少數患者可有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骨質增生,余無異常發現。 [治療] 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有一定的效果,但關鍵是消除致病因素,即改變不良的姿勢和超負荷勞動,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散瘀,解痙止痛。 部位及取穴:腎俞、腰陽關、大腸俞、八髎、秩邊、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主要手法:滾、按、揉、點壓、彈撥、擦及被動運動。 操作方法: 1、循經按揉法:患者俯卧位,醫者站於一側,先用滾、按揉法沿兩側膀胱經由上而下往返施術3~5遍,用力由輕到重。然後用雙手拇指按揉腎俞、腰陽關、大腸俞、八髎等穴,以酸脹為度,並配合腰部後伸被動運動數次。 2、解痙止痛法:醫者用點壓、彈撥手法施術於痛點及肌痙攣處,反復3~5遍,以達到提高痛閾,松解粘連,解痙止痛的目的。 3、調整關節紊亂:患者側卧位,醫者面向患者站立,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再取仰卧位,雙下肢屈膝屈髖,醫者抱住患者雙膝作腰骶旋轉,順、逆時針各8~10次,然後作抱膝滾腰16~20次,以調整腰骶關節。 4、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醫者先用滾、揉法在腰臀及大腿後外側依次施術,往返3~5遍,並點按秩邊、委中、承山等穴,然後用小魚際直擦腰背兩側膀胱經,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最後用五指並攏,腕部放鬆,有節律地叩打腰背及下肢膀胱經部位,用力由輕到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5、輔助治療:功能鍛煉,加強腰背伸肌鍛煉,如仰卧位拱橋式鍛煉,俯卧位的飛燕式鍛煉,早晚各1次,每次各作20~30下。有利於腰背肌力的恢復。 [預後] 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能明顯改善症狀,特別早期見效更顯,但本病往往易復發,應注意平時的工作姿勢。如能配合功能鍛煉,並持之以恆,則有利於提高療效。 [附註] 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糾正不良姿勢,經常變換體位,勿使過度疲勞。 2、注意休息和局部保暖,節制房事。 3、加強腰背肌肉鍛煉,適當參加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 [相關研究] 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頑固性的勞損性疾病,推拿治療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難痊癒,關鍵應排除勞損的原因,加強預防措施。在進行推拿治療的同時,如能配合內服補益肝腎、活血祛瘀、溫經通絡的中葯治療,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記得採納啊

8、腰肌勞損

與兩髂嵴在腰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