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直不起腰和肌張力障礙

直不起腰和肌張力障礙

發布時間:2020-11-16 06:05:13

1、肌張力障礙會導致什麼後果?

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一種不隨意運動。是一組由身體骨骼肌的協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協調且間歇持續收縮所造成的部分軀體重復的不自主運動和異常位置姿勢的症狀群。又稱為肌張力障礙綜合征(Dystonia Syndrome)。可由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基底核病變)或引起原因不明,前者稱為繼發性肌張力障礙,後者稱為原發性肌張力障礙。國安醫院應用分離型腦起搏器治療 肌張力障礙,數百例患者臨床效果得到驗證,安裝分離型腦起搏器不僅可以治療 肌張力障礙,重要的是阻止病情進展不再復發。
s

2、請問肌張力障礙都有什麼症狀?

肌張力障礙的臨床表現如下:
1. 扭轉痙攣
扭轉痙攣 於1911年由Oppenheim H首先命名,是指全身性扭轉性肌張力障礙,又稱畸形性肌張力障礙,臨床上以四肢、軀干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隨意的扭轉運動和姿勢異常為特徵。
起病初期,往往在開始行走時都會出現一側足部不隨意的足趾跖屈,行走時足跟不能著地,稱之為「足趾步態」。在發病的早期,這種異常動作僅影響一些隨意動作,如影響往前行走,而不影響其他方向的動作,如後退,或橫行時行走就完全正常。也有表現為一側下肢突然的彎曲或反射性的痙攣。幾個月或幾年後,這種不自主的異常動作,靜止時也會出現,並漸進性擴展波及鄰近部位的肢體,最後波及面部、頸部以至全身。面部受累表現為擠眉弄眼、歪咧嘴等動作,舌肌咽喉受累時出現舌頭時而伸出、時而縮回、磨牙,伴有構音障礙及吞咽困難,頸部受累則出現痙攣性斜頸,肢體表現為伸直、屈曲或旋前、旋後。軀干及脊旁肌的受累則引起全身的扭轉或螺旋形動作,因此易導致肌肉肥大,脊柱前凸、側凸,骨盆傾斜。扭轉痙攣在做自主運動時或精神緊張時加重,入睡後完全消失。肌張力在扭轉時增高,扭轉運動停止後則轉為正常或減低,變形性肌張力障礙即由此得名。嚴重者不能從事正常運動,晚期病例可使骨骼畸形、肌肉攣縮而導致嚴重殘廢。肌張力障礙伴有扭轉成分故稱扭轉痙攣。
2. 痙攣性斜頸
痙攣性斜頸於1652年由荷蘭醫生Tulpius首先提出,多見於30~50歲,也可發生於兒童或老年人,男女比例為1:2。該病是因頸肌的痙攣或強直性收縮而引致頭向一方強直性轉動。頸部的肌張力障礙導致頭部和頸部的姿勢不正常,故也稱頸內肌張力障礙或頸肌張力異常。
典型的臨床表現是頭部快速地轉動和靜止時頭部間斷性或持續性偏斜。成年起病的痙攣性斜頸,通常起病甚為緩慢,開始頭不自主地轉向一側,經數日或數月後轉動的頻率和幅度也將逐漸增加並疊加陣攣樣跳動式痙攣。頸部深淺肌肉均可受累,因受累的肌群不同故臨床表現不同,但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頸夾肌的異常收縮最易表現出來。一些患者在症狀明顯前先表現為不自主的點頭或搖頭。另外,痙攣時間可長、可短、可有停頓,嚴重者肌肉呈強直性收縮,痙攣動作雜亂無章並且猛烈,造成頭部不停的傾斜、扭轉,並且扭轉的方向可變。患肌可發生肥大,這種不隨意運動可因情緒激動、走路、騎車時加重,平卧時減輕,睡眠中完全消失。痙攣性斜頸伴不隨意收縮時可引發頸神經脹痛,重者可放射至臂部,甚至引起肌緊張性頭痛。痙攣性斜頸伴發疼痛比其他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發生率高。病情嚴重、長久者可導致頸部肌肉攣縮和持久變形。
3.Meige綜合征
於1910年由法國醫生Henry Meige首先描述,主要表現為眼瞼痙攣和口-下頜肌張力障礙,可分為三型:①眼瞼痙攣;②眼瞼痙攣合並口-下頜肌張力障礙;③口-下頜肌張力障礙。
4.手足徐動症
手足徐動症也稱指痙症或易變性痙攣,是以肢體遠端為主的緩慢彎曲的蠕動樣不自主運動。下肢受累時,拇指常自發性背屈。面肌受累時則擠眉弄眼,扮成各種「鬼臉」。咽喉肌和舌肌受累時則言語不清和吞咽困難,尚可伴有扭轉痙攣和痙攣性斜頸。不自主動作於精神緊張時加重,入睡後消失。當肌痙攣時肌張力增高,肌鬆弛時正常,感覺正常,智力可減退。病程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極緩慢的手足徐動導致姿勢異常頗與扭轉痙攣相似,後者主要侵犯肢體近端、頸肌和軀干肌,典型表現以軀干為軸扭轉。
5.書寫痙攣
書寫痙攣和其他職業性痙攣

指在執行書寫、彈鋼琴、打字等職業動作時手和前臂出現的肌張力障礙和異常姿勢。男性多於女性,男:女約為2:1。平均發病年齡約為39歲。書寫痙攣症主要發生在利手中,因右利手的人多,故大部分病人多為右手有書寫痙攣症。患者常不得不用另一隻手替代,而做與此無關的其他動作時則為正常。患者書寫時手臂僵硬,握筆如握匕首,肘部不自主地向外弓形抬起,腕和手彎曲,手掌面向側面,筆和紙幾乎呈平行。由於書寫和職業關系,部分病人只能改為非利手書寫或工作,本病可有家族史。預約掛號可以通過掛號網,在家就可能預約成功。

3、肌張力障礙是一種 什麼疾病

肌張力來障礙是主動肌與拮抗肌自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肌張力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綜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特點。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依據肌張力障礙的發生部位,可分為局限性、節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局限性肌張力障礙指肌張力障礙隻影響到軀體的一部分,如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眼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等。節段性肌張力障礙累及一個以上相鄰部位,如Meige綜合征(眼、口和下頜),一側上肢加頸部,雙側下肢等。累及一側身體時稱偏側肌張力障礙,一般由對側大腦半球病變所致。全身性肌張力障礙,累及至少一個節段,加上一個以上其他部位。預約掛號可以通過掛號網,在家就可能預約成功。

4、肌張力障礙是什麼|?

肌張力
簡單地說就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

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並表現為多種形式。如人在靜卧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後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稱為姿勢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稱為運動性肌張力,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肌張力的產生與維持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活動,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傳入部分(肌張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經肌梭和神經健梭)和r-袢的傳出部分(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干運動性神經核內的a運動神經元,支配梭外肌、r運動神經元發出Ar纖維到達並支配梭內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變均可引起肌張力改變。

【病因和機理】

各種肌病、重症肌無力、末梢神經病、神經根炎或小腦損害等出現肌張力減低,脊髓傳導本體感受的神經纖維阻斷時也可使肌張力下降。小兒急性偏癱時在癱瘓早期可有肌張力低下,數日或數周後出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增強。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狹倒症、癲癇失張力性發作出現陣發性或間隙性肌張低下。錐體系疾病出現肌張力增高。錐體外系、底節病變肌張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時表現為齒輪樣肌張力增高。去大腦強直時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強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頭向後背。

【臨床表現】

1.肌張力減低:肌肉鬆弛時被活動肌體所遇到的阻力減退,肌內缺乏膨脹的肌腹和正常的韌性而鬆弛。可因損害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有異。脊髓前角損害時伴按節段性分布的肌無力、萎縮、無感覺障礙、有肌纖維震顫。周圍神經損害時伴肌無力、萎縮、感覺障礙、腱反射常減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經接頭病變肌張力降低,肌無力、伴或不伴肌萎縮,無肌纖維震顫及感覺障礙。脊髓後索或周圍神經的本體感覺纖維損害時常伴有感覺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小腦系統損害時伴運動性共濟失調,步行呈蹣跚步態。新紋狀體病變時伴舞蹈樣運動。

2.肌張力增高:分痙攣性呈強直性兩種。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伴發於錐本束損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動運動患者關節時,在肌張力增高情況下出現阻抗感,這種阻抗感與被運動的速度有關。快速地牽伸在縮短狀態中的肌肉時立即引起收縮、感到痙攣狀態,牽伸到一定幅度時,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謂摺刀樣肌張力增高。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無關,後者單指一種不自主的肌收縮。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某些錐體外系病變中的特殊張力變化,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並無關系,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無論動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這種肌張力增高稱為鉛管樣強直,如因伴發震顫而產生交替性的松、緊變化,稱為齒輪樣強直。

【鑒別診斷】

一、肌張力減低

(一)肌原性疾病

1.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組由遺傳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現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進行性加重的無力和萎縮。其肌張力減低與肌萎縮平行,往往在肌萎縮部位伴有肌張力減低。由於肌肉萎縮、力弱及肌張力減低,臨床表現站立和步行時特殊姿態,站立時腹部前凸與腰椎前彎,行走時呈「鴨步」,這是由於脊柱旁肌肉張力減低與萎縮,臀肌受損骨盆固定不良引起。前鋸的萎縮、力弱與張力減低,站立與坐位時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時胸廓和脊柱分離,呈翼狀肩,檢查者能將手指深入至肩胛骨與胸骨之間,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張力減低所致。

2.肌病同樣於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與肌萎縮呈平關系,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如多發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見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現,肌酸增加,肌電圖可出現纖顫和插入活動增加。

(二)神經原性疾病

1.周圍神經病變:多發性神經炎的肌萎縮主要分布於肢體的遠端,與肌張力減低有平等關系。由於肌張力減低腕關節、指與踝關節動幅增大,呈過伸過屈的異常姿勢。根據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受損肌亦有選擇,如酒精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脛骨前肌麻痹最明顯,肌張力減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現為足下垂。

單神經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傷、缺血、浸潤、物理性損傷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經、正中神經損害明顯時,上肢的屈肌群張力減低明顯,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張力占優勢,因而掌握背屈。撓神經高位損傷時,因肱三頭肌癱瘓和張力減低而出現肘關節不能伸直及垂腕征,並因肱撓肌力弱和張力減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關節。

2.後根後索病變:脊髓後根、後索病變時肌張力減低是突出症狀之一,以脊髓旁(tabes dorsalis)為代表有靜止性肌張力減低,同時也伴有姿勢性與運動性肌張力異常。患者仰卧位時脛骨甚至可貼床面,站立時膝關節部張力低,不能保持膝關節固定而出現「反張膝」,下肢肌張力低下較上肢明顯。

3.脊髓疾患 ①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見於40歲以後,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運動神經核)及錐體束均受累,因此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並存的特徵。上肢有肌萎縮、無力、肌束顫動和腱反射亢進。頸膨大的前角細胞嚴重損害時,錐體束症狀被掩蓋,此時上肢出現肌萎縮,肌張力減退,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被動運動肢體時動幅增大。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現肌萎縮,晚期肌萎縮可擴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兩側對稱。在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③急性脊髓前角炎:於肌萎縮部位肌張力減低,由於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癱瘓與肌萎縮的范圍較小,故萎縮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張力占優勢,因而經常伴有異常體位,如馬蹄內翻足、足下垂等。受累肢體被動運動幅度增大,呈過度屈伸姿勢。

4.小腦性疾患:肌張力減低是小腦病變的常見症狀,由於肌張力減低,使肢體產生姿勢異常,如處於過伸過屈位,除了靜止時肌張力表現低下之外,被動運動時也可見到明顯的肌張減低,主運動開始與終止時緩慢,自覺無力,容易疲勞,由於肌張減低,腱反射也減低或消失,可見到鍾擺動樣腱反射。亦因肌張力減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現「反擊征」。

5.錐體疾患:錐體束損害的急性期由於產生錐體束體克,在錐體束休剋期內肌張減低,癱瘓的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無阻抗感。

二、肌張力增高

(一)錐體束病變 錐體束病變於休剋期後,或隱襲起病的錐體束損害,在癱瘓側出現肌張力增高,例如偏癱時表現的Wernicke-Mann氏體位就是代表。明顯的錐本束損害出現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與掌關節痙攣性屈曲。錐體束病變時肌張力增高的部位與癱瘓部位一致,靜止狀態下肌張力也增高,觸診肌肉較硬,被動運動時有摺刀樣的阻抗感。

(二)錐體外系疾患

1.Parkinson病:本病引起的肌張力增高叫肌硬直。促動肌和拮抗肌的張力都有增高,在關節作被動運動時,增高的肌張力始終保持一致,感到均勻的阻力而呈「鉛管樣強直」,如患者合並有震顫,則在屈伸肢體時感到均勻阻力出現斷續的停頓,如齒輪在轉動一樣,即:「齒輪樣強直」。顏面表情肌肌僵直則呈無表情的「面具臉」,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動作而流涎,眼肌肌強直表現眼球運動減慢,出現注視運動「粘稠」現象。頸肌和軀干肌肌強直形成屈曲狀態,即頭與軀干前變,上肌輕度外旋,肘關節屈曲,掌指關節屈曲、拇指內收,下肢輕度內收,膝關節屈曲。旋頸和旋體動作緩慢。

2.Huntington舞蹈病:肌張力多為正常,但少數患者出現以Porkinson病樣的肌僵直突出症狀,而舞蹈症狀甚徽或完全缺少。此型最後呈姿勢性肌張力障礙,上肢屈曲,兩下肢伸直。這種肌僵直型的慢性進行性舞蹈症狀被認為是蒼白球受損的結果。

3.扭轉痙攣(torsion spasm):又名變形性肌張力障礙(dystonia musculorum defoumans)是軀乾的徐動症,為一少見的基底節病變。在臨床上以肌張力增高和四肢軀干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自主的扭轉為特徵。肌張力在肢體扭轉時增高,扭轉停止時則正常。

4.葯物性肌張力異常:

(1)急性肌張力障礙(acute dystonia):發病急,用葯後不久即出現,多見於青年人,以奇異的肌痙攣為特點。主要是頸、頭部肌肉受累,最常見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隨意痙攣,以致咀嚼肌緊張地收縮,嘴張不開,講話、吞咽困難,面部作怪相,或伴發痙攣性斜頸,這種反應與個體的敏感性有關,應用抗震顫麻痹葯、抗組織胺類葯或巴比妥類葯物有效。

(2)遲發性運動障礙(tardive dykinesia):發病慢,在服有神經安定劑數周、數月或數年後發生,甚至停葯後出現。表現為刻板的、重復的咀唇、舌的不自主運動,有時伴有肢體或軀乾的舞蹈樣動作,體軸性運動。應用抗震顫麻痹葯物非但無效,有時反而使症狀加重。亦可有肌張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頸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頸軟、不能抬頭、行走時邁步不開、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

(三)小腦疾患 兩側廣泛小腦病變時,有時可見肌張力增高,被動運動肢體時有阻抗感,站立時軀干、四肢呈僵直狀態。橄欖小腦萎縮症有時呈現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與大腦基底核有關結構損害。

(四)腦干疾患 腦干病變引起的肌張力增高以中腦最為明顯,中腦病損時表現肌僵直,屬於去大腦強直的一種,四肢的近端明顯,苦苦在伸肌群。上肢伸直,腕屈曲並內收。下肢伸直,內旋內收,稱之為去中腦強直。大腦皮質下白質彌漫性病變,如腦炎、重度腦外傷、腦出血時也可出現四肢僵直,與去中腦強直的區別點在於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現完全與去中腦強直相同,稱之為「去皮質強直」。

(五)周圍神經疾患 周圍神經疾病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特點,表現為肌張力減低。但在面神經麻痹恢復不全的情況下,可以出現面肌肌張力增高,即表現為面肌痙攣。此外周圍神經的附近炎症、腫瘤等病變,對周圍神經產生刺激現象時,出現肌張力增高,這種肌張力增高大多屬於防禦性肌張力增高。

(六)肌原性病變 肌肉疾患雖可有肌張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減低,絕不出現腱反射亢進。

1.先天性肌強直症(congenital paramyotonia):又稱Eulenberg病。本病僅在運動情況下出現肌張力增高,靜止時肌張力正常。此病的肌張力增高,肌強直收縮見於運動之初,當反復運動後即恢復正常。觸診時肌肉有特殊硬韌感,似膠皮樣硬,於機械刺激後肌肉強直收縮時益為明顯。

2.僵人綜合征(stiffmansyndrome):為一種病因不明的癇性痙攣。頸肌、軀干、背骨、腹肌肌張力增高明顯,外界刺激時疼痛。叩擊、聲光、精神緊張等可誘發而加重,常見四肢近端開始向身發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睡眠時僵硬症狀消失。

(七)其他

1.破傷風(tetanus):早期局部肌張力增高,常見的是兩側咀嚼肌痙攣性收縮,同時伴有頸肌強直,繼之面肌痙攣;口角向外牽引,鼻翼上縮,眼裂大呈所謂「猥笑顏貌」。隨病情的發展引起全身性肌張力增高。如軀干伸張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呈角弓反張,屈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呈前弓反張,患者的體位似胎兒的宮內位:頭前屈、膝與齶緊貼,踵靠近臀部。軀干一側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身體呈現側方彎曲,謂之側弓反張:頭肩向一側傾斜,該側肩下垂,身體彎向月牙形。

2.手足搐搦症(tetany):血鈣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肌張力增高主要見於四肢遠端,偶可波及到軀干。有的學者將手足搐搦症分為三型:

(1)良性型:主要在四肢遠端出現強直發作,拇指強烈內收及半屈貢狀態,與其他諸指並攏,手指的中指指節屈曲明顯,手的尺側緣與撓側緣相近貼,有時末指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顯,末指常折入其餘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內,即呈所謂「助產士手」。下肢是趾屈曲,呈馬蹄內翻足,小腿伸直,隨意運動不能,被動運動時有阻抗感。

(2)中度型:早期上肢先出現肌張力增高,肌強直,斷之擴延到軀干、面肌與下肢,有時腹直肌、胸鎖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現強直發作。當面肌出現肌強直時,呈現特殊的面容:眼外斜或內斜,牙關緊閉,舌僵,構音不良,吞咽困難,如喉肌痙攣時可發生呼吸困難與窒息。

(3)重症型:短時間內反復的發作,表現全身肌強直,伴有喉肌痙攣。

5、肌張力障礙的臨床表現

多以肢體的某一部分出現不自主運動起病,如通常以一側足的不自主跖屈及內翻開始,先後擴展到同側及對側肢體,發生不自主扭曲運動;也有部分病例以頭及手臂首先起病,在打字或寫字時出現手的過度屈曲似書寫痙攣;或頸部不自主扭轉似痙攣性斜頸,早期僅在情緒激動或快步行走時,偶爾出現肢體的扭曲運動。逐漸在走路、站立時也可出現這種異常不自主運動。隨後,即使安靜休息時扭轉痙攣狀態仍持續存在,通常表現為踝關節跖屈、旋轉,膝關節伸展或屈曲,髖關節輕度屈曲,肘關節伸展,前臂內旋,拇指旋外屈曲。由於受累肌肉的肌張力顯著增高,因此這樣的扭轉痙攣姿勢很難被意志控制或被動地糾正,僅在睡眠中方消失。晚期,由於肌腱攣縮及肌肉纖維化引致固定畸形,雖睡眠中也持續存在。患者的肌力並不減弱,但往往因不自主運動或肌肉孿縮而影響隨意運動。深反射無改變,無病理反射,深淺感覺正常。常可因不自主運動引起肌肉肥大,但晚期往往出現廢用性萎縮。部分患者,末期可有智能減退。

6、媽媽帕金森為什麼直不起來腰了

帕金森疾病會導致肌張力增高,所以直不起來腰!

7、肌張力障礙有哪些特徵

肌張力異常的表現有肌張力低下、肌張力亢進、肌強直及肌張力不協調。那麼肌張專力低下時屬我們全身的肌肉表現為鬆弛無力,容易受重力的影響而出現下垂的現象,在被動活動時沒有抵抗的感覺,主要見於周圍神經損傷、小腦損傷及肌肉系統疾病。而肌張力亢進時,則表現為肌肉發緊、發硬,被動活動時有折刀樣或齒輪樣抵抗感覺,前者主要見於錐體路損傷,後者主要見於錐體外系損傷。肌張力亢進導致姿勢異常,往往是腦癱的典型表現,如交叉腿即是兩下肢內收肌肌張力亢進所致。肌強直是指肌張力明顯亢進並持續存在,類似抽搐,往往是重症腦癱的表現,如去大腦強直。肌張力不協調是指伸肌、屈肌張力不平衡,往往造成手足徐動。這些都是肌張力障礙症狀的表現。

8、肌張力障礙是怎麼引起的?

肌張力障礙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肌張力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內征的運動容障礙綜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特點。依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肌張力障礙與遺傳有關。繼發性肌張力障礙包括一大組疾病,有的是遺傳性疾病(如肝豆狀核變性,亨廷頓舞蹈病,神經節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圍生期損傷、感染、神經安定葯物)。

9、肌張力障礙與重症肌無力有什麼區別?

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指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肌張力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疾病。盡管名為肌張力障礙,但肌張力的變化常不引人注意,而引人注意的是異常的體位姿勢和不自主的變換動作。肌張力障礙可涉及身體各個部位,根據受累部位不同,可將肌張力障礙分為:①局灶性,如眼瞼痙攣和痙攣性斜頸;②節段性(指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部位);③多灶性(指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非相鄰部位);④偏側肌張力障礙;⑤全面性(肢體,軀干、頭頸均受累):依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依據起病年齡可分為兒童型、少年型和成年型。肌張力障礙的發病年齡對預後非常重要,幼年發病者易發展為全面性,而成年期發病者常為局灶性。肌張力障礙常因緊張、疲勞、情緒波動而加重,休息及睡眠可使其緩解。
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肌張力障礙,繼發性肌張力障礙中,可有葯物或毒物史。神經系統檢查可發現認知功能障礙、錐體束損害、視力和視野障礙,以及其他神經肌肉損害表現。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生化代謝異常,MRI或CT異常,腦電圖等異常。原發性肌張力障礙可以沒有明顯的神經損害體征,僅有錐體外系損害表現。常見肌張力障礙類型有扭轉痙攣、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症等。

10、什麼是肌張力障礙?分為哪幾種類型?

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肌張力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綜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特點。依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肌張力障礙與遺傳有關。繼發性肌張力障礙包括一大組疾病,有的是遺傳性疾病(如肝豆狀核變性,亨廷頓舞蹈病,神經節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圍生期損傷、感染、神經安定葯物)。
依據肌張力障礙的發生部位,可分為局限性、節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一般而言,發病年齡越早,症狀可能越嚴重,波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發病年齡越大,肌張力障礙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局限性肌張力障礙指肌張力障礙隻影響到軀體的一部分,如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眼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等。節段性肌張力障礙累及一個以上相鄰部位,如Meige綜合征(眼、口和下頜),一側上肢加頸部,雙側下肢等。累及一側身體時稱偏側肌張力障礙,一般由對側大腦半球病變所致。全身性肌張力障礙,累及至少一個節段,加上一個以上其他部位。
臨床的表現有:扭轉痙攣,痙攣型斜頸,梅傑式綜合症,手足徐動,書寫痙攣。
治療:
1,葯物治療
2,注射肉毒素
3,手術治療:
外周手術:有3種治療頸部肌張力障礙的外周手術,即硬膜外選擇性脊神經後支切斷術,硬膜外神經前根切斷術和脊副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有研究發現,在蒼白球腹後側立體定向植入一單電極,對腦深部作長期的電刺激,可明顯改善症狀。

與直不起腰和肌張力障礙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