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腰方肌與腹斜肌

腰方肌與腹斜肌

發布時間:2020-11-03 04:13:42

1、人類腹肌一共有幾塊?

腹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2、腹內斜肌及其腱膜不參與形成?

腹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3、哪些肌肉可以導致骨盆側傾?

附著於骨盆周圍參與骨盆穩定作用等的肌肉病變都可致骨盆側傾,如:腰部肌肉、組成大腿股部肌肉的骨直肌、股四頭肌、股外側肌群及臀部肌肉包括臀大、中肌等病變皆可致骨盆側傾。

4、如何強化核心肌群 應該怎麼鍛煉

核心肌群涵蓋了我們的腹、背部以及臀部,大約是肩關節以下至髖關節以上的部位,包括腹部:腹直肌、腹橫肌、腹內、腹外斜肌、髂腰肌,背部:多裂肌、腰方肌、和極重要的豎脊肌,以及臀部的:臀屈肌、臀大肌。核心大略可以分為腹部,背部,臀部,那麼就照著這個順序,介紹一些常見的,在家裡也可以實行的簡單動作。

一、腹部的核心訓練
腹部卷體(Crunch),是一個簡單常見的腹直肌運動。你可以躺在一個軟墊上,膝蓋彎曲,雙手抱住頭或是放在大腿上。接著利用核心的力量,將肩膀 與上背部「卷」離地面約30度,並稍微在最高點停留,擠壓一下自己的腹肌。接著一樣利用核心的力量,緩慢的將身體放回地面。記住這個動作是將身體捲起來,不要打著直著上半身,避免其它的部位壓力過大。
腹橫肌屬於深層的核心肌群,也是肌肉發力的起始點。多數人使用仰卧起坐的方式訓練,其實都是訓練到腹直肌較多。最好的腹橫肌訓練,其實是用呼吸的方式,讓腹部收縮,並不做身體屈伸的動作。平躺或坐在軟墊上,吐氣讓腹部內凹停留個3-5秒,緩慢吸飽氣之後反復這個動作,這也是瑜珈中常見的動作。

二、下背部及臀部的訓練
下背部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脊椎,常常會腰算背痛也是因為這個部位的肌肉不夠有力,所以絕對不能只練前面的腹肌而不管後面的下背肌!
棒式撐體(Plank) 也是簡單的核心運動,主要訓練到了脊椎兩側的豎脊肌。趴在一個軟墊上,手肘置於身體兩側。接著利用腿部和核心的力量,將身體從地面抬起,利用前臂和腳趾支 撐身體的重量。臀部約和肩膀一樣高,保持著背部平直,肌肉收縮的狀態,可以視自己的能力決定撐起的時間,力竭之後緩慢將身體放回墊子上,重復這個循環。
超人運動(Superman),是個簡單可以在家做的運動,主要也是訓練到了豎脊肌。趴在一張軟墊上,雙手向前伸展,挺起背部,使雙手雙腳離開地面,在最高點稍微停留一兩秒,僅以腹部著地,接著緩慢利用下背部核心的力量將手腳放回原位,反復這個動作。

三、臀部鍛煉
臀部很難單獨被訓練到,大部分動作都會跟腿部有所關連。如果沒有經常上健身房的習慣,那麼在家你可以試試蹲下站起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有點類似杠鈴深 蹲,但是為了有效加強對臀部的刺激,所以腳會站的比肩膀稍寬,腳尖微向外,以及盡量蹲的低一點。為了要平衡身體的重心,可以將手臂向前伸直,蹲下的過程像 是往後往下坐一樣,盡量不要讓膝蓋超過腳尖以免讓壓力都放在膝蓋上面。過程中保持著背部出力打直不要拱著腰做,蹲下站起的過程也是盡量緩慢運行。

5、拉伸腹斜肌(外側核心肌肉、臀部和肩膀)如何練習?

<

6、腹肌可以干什麼?

沒有什麼部位比堅實的腹肌更吸引人了。它代表著健美、苗條,還有性的誘惑!腹橫肌的作用是保持軀干穩定並在站立、舉重物、打噴嚏、咳嗽、大笑的時候保持內臟的穩定。這部分肌肉經常被人們忽視,實際上我們做任何運動都有腹橫肌的參與,尤其是做大肌肉群運動時,例如下蹲、硬拉與卧推。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7、泰醫於背部第一腰椎外側5cm處(骶棘肌外側)左腎切除術,應經過哪些層次結構?

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背闊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腰方肌——腹橫筋膜——腎旁脂肪——腎筋膜——腎脂肪囊——腎纖維囊

8、器官有那些?一一列舉

骨骼系統

一、中軸骨(26)
(一)椎骨
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後期發育為1塊骶骨)、尾椎4塊(後期發育為1塊尾骨)
二、胸廓(25)
(一)胸骨(1)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顱骨 (23)
(一)腦顱骨 (8)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15)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四、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腕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62)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五)聽小骨
編輯本段
肌肉系統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編輯本段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編輯本段
韌帶系統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編輯本段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編輯本段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編輯本段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三)心的血管
1.冠狀動脈
①左冠狀動脈
包括:前室間支、旋支
②右冠狀動脈
包括:後室間支、左室後支
2.心的靜脈
①心最小靜脈
②心前靜脈
③冠狀竇
包括: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心小靜脈
(四)心包
1.纖維心包
2.漿膜心包
3.心包竇
(五)動脈
1.肺動脈干
①左肺動脈
②右肺動脈
2.主動脈
①升主動脈
②主動脈弓
包括: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③頭臂干
包括: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
3.頭頸部的動脈
①頸總動脈
包括: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②頸外動脈
向前發出:甲狀腺上動脈、面動脈、舌動脈
向後發出:枕動脈、耳後動脈
自內側壁發出:咽升動脈
終末支是:上頜動脈、顳淺動脈
③頸內動脈(入顱腔)
4.上肢的動脈
①鎖骨下動脈
包括: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干
②腋動脈
包括: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旋肱後動脈
③肱動脈
包括:橈動脈、尺動脈
④橈動脈
包括:掌淺支、拇主要動脈
⑤尺動脈
包括:骨間總動脈、掌深支
⑥掌淺弓、掌深弓
5.軀乾的動脈
①胸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肋間後動脈、膈上動脈
b.臟支
包括:支氣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膈下動脈、腰動脈、骶正中動脈
b.臟支
成對的臟支: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睾丸動脈
不成對的臟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
6.盆部的動脈
①髂總動脈
包括:髂內動脈、髂外動脈
②髂內動脈
a.壁支
包括:髂腰動脈、骶外側動脈、臀上動脈、閉孔動脈
b.臟支
包括: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子宮動脈、陰部內動脈
③髂外動脈
包括: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
7.下肢的動脈
①股動脈
包括:股深動脈、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
②腘動脈
包括:脛前動脈、脛後動脈
③脛前動脈
④脛後動脈
包括:腓動脈、足底內側動脈、足底外側動脈
⑤足背動脈
包括:弓狀動脈、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動脈、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靜脈
1.肺循環的靜脈
包括:左肺上、下靜脈,右肺上、下靜脈
2.體循環的靜脈
①上腔靜脈系
接納:
a.頭臂靜脈(接納:椎靜脈、胸廓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肋間最上靜脈)
b.頭頸部的靜脈 接納:
I. 頸內靜脈(接納:顱骨、腦、面、淺部和頸部大部分區域的靜脈)
即:顱內屬支
顱外屬支(接納:面靜脈、下頜後靜脈、舌靜脈、咽靜脈、甲狀腺上、中靜脈)
II. 頸外靜脈
III.鎖骨下靜脈
C.上肢的靜脈
包括:上肢的淺靜脈(接納: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
上肢的深靜脈(接納:腋靜脈)
d.胸部的靜脈
包括:胸腹壁靜脈、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脊柱的靜脈(接納:椎內靜脈叢、椎外靜脈叢)
②下腔靜脈系
接納:
a.下腔靜脈
b.髂總動脈 接納:(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c.下肢的靜脈
包括:下肢淺靜脈(接納:小隱靜脈、大隱靜脈)
下肢深靜脈(接納:腘靜脈)
d.下腔靜脈的屬支
包括:壁支(接納:膈下靜脈、腰靜脈)
臟支(接納:睾丸靜脈、卵巢靜脈、腎靜脈、腎上腺靜脈、肝靜脈)
e.肝門靜脈系統
肝門靜脈的主要屬支(接納:腸系膜上、下靜脈、胃左、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
編輯本段
淋巴系統

(一)淋巴組織
(二)淋巴管道
1.毛細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頸干
②左、右鎖骨下干
③左、右支氣管縱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腸干
4.淋巴導管
①右淋巴導管
包括: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右支氣管縱隔干
②胸導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結、扁桃體、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結
【頭頸部的淋巴結】
1.頭部的淋巴結
①枕淋巴結
②乳突淋巴結
③腮腺淋巴結
④下頜下淋巴結
⑤頦下淋巴結
2.頸部的淋巴結
①頸前淋巴結
②頸外側淋巴結
a.頸外側淺淋巴結
b.頸外側深淋巴結
包括:咽後淋巴結、頸內二腹肌淋巴結(角淋巴結)、頸內靜脈肩胛舌骨肌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
【上肢的淋巴結】
1.肘淋巴結
2.腋淋巴結
①外側淋巴結
②胸肌淋巴結
③肩胛下淋巴結
④中央淋巴結
⑤尖淋巴結
【胸部的淋巴結】
1.胸壁淋巴結
①胸骨旁淋巴結
②肋間淋巴結
③膈上淋巴結
2.胸腔臟器淋巴結
①縱隔前淋巴結
②縱隔前淋巴結
③氣管、支氣管和肺淋巴結
包括:肺門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
【腹部的淋巴結】
1.腹壁的淋巴結
2.腹腔不成對臟器的淋巴結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②沿腸系膜上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③沿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盆部的淋巴結】
1.髂外淋巴結
2.髂內淋巴結
3.骶淋巴結
【下肢的淋巴結】
1.腘淋巴結
2.腹股溝淋巴結
包括:腹股溝淺淋巴結、腹股溝深淋巴結

9、什麼叫功能性訓練

功能性訓練就是將「專門用的功能」進行一個正確的使用並強化。這個對專項的競技運動員尤其重要。

功能,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目的。因此功能性訓練可以說是有目的性的訓練。功能性訓練一直以來被許多運動員和教練員誤認為是「專項訓練」,意味著有些動作或者動作模式與各個專項相結合。實際上,將功能性訓練描述為「運動綜合性訓練」更為恰當。

(9)腰方肌與腹斜肌擴展資料:

功能性訓練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絕不抬舉或承受核心或關節無法負荷的重量。戴上助握帶就代表你正試著舉起超過握力范圍的重量,藉此專注在提升下肢力量。從健力的角度來看,這么做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從功能性訓練的角度來看,使用助握帶會迫使身體做出不自然的動作。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使用腰帶支撐背部,或是做杠鈴劃船時,利用重訓椅支撐上肢或頭部。這樣的輔助最終會造成四肢肌肉過於壯碩,導致核心無法負荷,身體的自然平衡也因而遭到破壞;樹干比樹枝粗壯是有其道理的。

與腰方肌與腹斜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