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肌可以干什麼?
沒有什麼部位比堅實的腹肌更吸引人了。它代表著健美、苗條,還有性的誘惑!腹橫肌的作用是保持軀干穩定並在站立、舉重物、打噴嚏、咳嗽、大笑的時候保持內臟的穩定。這部分肌肉經常被人們忽視,實際上我們做任何運動都有腹橫肌的參與,尤其是做大肌肉群運動時,例如下蹲、硬拉與卧推。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2、腹膜外腎手術入路
一、腰部斜切口 腰部斜切口操作較簡單,但切口位置低,對腎臟上極暴露不夠滿意,此切口適用於單純腎切除術,腎盂切開取石術和輸尿管上段手術。 1病人取側卧位,腰部墊高或手術台腰橋升高,腹與背側置沙袋以維持固定姿勢,便於手術操作 2.在12肋骨下方Icm處,沿能棘肌外緣作與肋骨平行的切口,斜向臍部達骼呢上方 3.切開背闊肌與腹外斜肌時,注意保護夠腹下神經和骼腹股溝神經 4.切開腰肋韌帶和腹內斜肌時,注意保護助下神經。 5.縫合切口時,因各層肌切斷時,以不同的方向回縮,要注意將切口兩側肌肉按原方向縫合,避免交錯或留下肌層缺口。 (二)並發症 1.神經損傷 因助下神經沿12肋骨下方達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間,到腹直肌鞘外緣處進/。腹直肌,穿過腹直肌前鞘;最後以前皮支終於皮膚。肋下神經在腰腹齡均發出外側皮支分布於皮膚。骼腹下神經和骼腹股溝神經行於腹外斜肌健饃與腹內斜肌之間,分布於腹壁下部及陰囊皮膚。腰部斜切口在切開腰腹壁各層肌肉組織時,操作不當可損傷或結紮上述神經,引起腰部及下肢部皮膚麻木或灼痛,給病人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有時可發生局部皮膚燙傷。神經損傷後可應用維生素B;。等葯物治療,疼痛部位可行局封療法。腰腹壁皮膚麻木感3~6個月可恢復,但局部發板活動不便長時期難以消失。預防神經損傷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熟悉解剖關系和操作要細心。進行腰部斜切口時,從骰棘肌外緣開始,到達12肋骨中點後應斜行向下方達夠賄,在切開背闊肌與腹外斜肌對,注意其後下方的骸腹下神經與骼腹股溝神經,切開腰肋韌帶和腹內斜肌時注意保護 肋下神經。手術完畢縫合肌肉時,注意不要將神經縫扎。 2.腰亦與腰痛 腰部斜切口的缺點是切開腰背部肌肉多,切斷的肌肉斷端回縮大,在縫合切口時,各層肌肉的斷端對合不準確,或形成交錯縫合,遺留部分肌肉斷端未縫合,造成肌肉缺口,術後病人常感腰部疼痛與不適,肌肉縫合不良造成的薄弱區可形成腰疵,需要再次手術修補。 3.腹膜損傷 在腎周圍粘連較重時,注意沿腎筋膜後層向內側分離,並將腹膜推向外側可避免損傷腹膜。一旦腹膜玻切開時,應立即修補,防止滲血和液體污染腹腔。 二、十二肋切口 十二肋切口因需切除肋骨,操作復雜和時間延長,常可損傷胸膜,目前應用較少。但此切口顯露較好,適用於腎臟復雜手術和腎上腺手術,需先處理腎蒂的腎臟手術更為適宜。 (一)手術要點 1.側卧位,沿十二肋骨中線作切口並向腹壁延長(圖4-5),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再切開背闊肌及後下鋸肌,切開骨膜,游離十二肋骨,在肋骨角內側剪斷肋骨。 2.沿肋骨床尖端切開骨膜及腰背筋膜,用手指在骨膜下作鈍性分離,推開胸膜及股肌。 3.將腹膜向前推開,切開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及腹拱肌。 (二)並發症 1.切口疼痛 在剪除12肋骨時,殘端留的過長或骨斷端粗糙,術後常因局部肌肉組織被刺傷,形成籟痕、活動時疼痛。術後切口疼可用局部封閉或物理療法,術中處理12肋骨時,殘端不要過長,斷端要用骨挫挫平滑,對周圍組織不產生刺激。 2.神經損傷後可產生腰腹部皮膚麻*或均客 術中切開腹內斜肌和腹橫肌時,注意保護肋下神經。 3.胸膜損傷 在剝離12肋骨或切開骨膜時,常損傷胸膜。胸膜被切開後,氣體進入胸腔,呼氣時可聽到氣體被擠出的隆瞠響聲,應立即用鹽水紗布蓋壓胸膜破裂處,將胸膜稍加游離,用絲線將胸膜裂口縫合,縫合最後一針時,麻醉人員將肺部充氣漲滿,把胸腔內空氣擠出。如果胸腔氣體多,可插入細導尿管將胸腔氣體抽出。術畢或術後發現胸腔氣體仍多時,可行胸腔穿刺負壓吸引。為了預防胸膜損傷,在肋骨床切開骨膜時,注意12肋骨前下緣的隔肌為一層薄的肌束,在其上方可見白色光滑的胸膜反折部,剪斷一部分隔肌腳,胸膜反折部可向上收縮,避免損傷。 三、十一肋間切口 十一肋間切口,不切除肋骨,只一小段切開11肋與12 肋的肋間肌,主要是切開腹壁肌肉的切口,此切口較腰部斜切口與十二肋切口為高,暴露好,損傷胸膜的可能性較少。操作也較易掌握。十一肋間切口適用干腎臟的各種手術,腎蒂淋巴管結扎木、根治性腎切除術及腎上腺手術,是腎臟與腎上腺手術最常用的切口。 (二)並發症 1 胸膜損傷 手術操作時術者最好站在腹側,自己壓迫腎筋膜,兩手能協調一致。注意刀縫要與體表一致垂直,刀尖剛剛超過切口全層,膈肌被 切開之後,胸膜隨之下陷,若刀尖與體表傾斜或刀尖過淺,等於由淺入深的切開,都有可能傷及貼附於胸壁的胸膜,而刀尖過深則可能傷及已下陷的胸膜,做此切開最好停用電刀以勉肌肉顫抖而傷及胸膜。 2 胸部並發症 術中損傷胸漠修補不牢或又行撕裂 ,術後可發生氣胸,肺炎、胸膜炎或膿胸。 3 肋骨骨折 在暴露手太野時,拉鉤用力過大可造 成肋骨骨折。一般不需特殊處理,術後常有骨折處疼痛。11肋間切口一定要將膈肌腳工切斷,胸膜上縮,切口顯露方滿意。如果肋間切口長度不夠,單靠拉鉤進行暴露,可能造成肋骨骨折。 4.切口原梁如常有發生 【病例l】女,34 歲,因左腎積水住院經術前准備,在氣管內麻醉下行左腎切除術,採用11肋間切口,手術經過順利,術畢方齊現胸膜破裂,縫最後一針時插入導尿管排氣。術後回病房,4小時後病人感氣急,呼吸費力,血壓較低,患側呼吸音聽不到,立即給助間穿刺抽氣,抽氣約1800ml。病人氣急緩解,血壓逐漸恢復正常。第7天病人感胸悶、氣急,胸透發現左胸腔積液,給予胸腔穿刺抽出黃色液體200M1。靜脈點滴抗生素控制感染,住院31天出院。 四、腰 背 切 口 腰背切口亦稱腰背部胸膜外切口,需切除第 12、11、10肋骨的一小段約 2crn。適用腰短肥胖的病人的巨大腎腫瘤和腎上腺手術。 1 側卧位,氣管內麻醉。 2.皮膚切口從第9肋間起,沿既棘肌外線垂亘 3.切開背闊肌和後下鋸肌,顯露第 10、11、12肋骨,切開上述三肋骨的骨膜並剝離,切除三肋骨各一小段,並切斷其附著於三肋骨的腰肋韌帶,注意勿損傷胸膜。切口繼續向外切升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切開腎筋漠,顯露腎吸。 (二)並發起 腰背切口主要並發征是胸膜損傷,胸膜損傷後的處理,前面已有敘述。由於胸膜的損傷,術後胸部並發症常有發生,應及時給予對症治療。 五、腹壁腹膜外切口 腹壁腹膜外切口,常採用上腹部橫切口,亦可採用上腹腹直肌旁切口。此切口適用於位置較低的腎臟,如腎結石手術、小兒胚胎瘤切除術,上段輸尿管手術。但腎臟位置 較高或粘連較重者,操作有一定的困難。 (一)手術要點 1.平卧位,切口從第11肋骨尖開始到臍上2、3cm。 2.沿切口切斷腹壁肌肉和腹直肌前鞘,切開腹橫肌和腹橫筋股後,用手指推開腹膜外脂肪,腹膜和腎筋膜,向內側拉開腹直肌,橫切腹直肌後鞘。 3.腎筋饃後層向內側游離,將腹膜向內側牽開,切開腎筋膜,游離腎臟。 4.需要擴大切口時,可橫斷一側或兩側腹直肌,必要時切開腹膜進入腹腔。 (二)並發症 腹壁腹膜外切口主要的並發症是腹膜損傷和腸管損傷。在腎周圍有粘連時,腹膜或腸管常粘連在腹直肌後鞘上,在切開腹直肌後鞘時,一定要小心的用血管鉗提起來,感到後鞘很厚時,再另換地方,試行鉗夾,切開時應慢慢切開,切忌用力過大。當發現腹膜或腸管切破時,立即修補,因切口一般較小,修補後無嚴重後果。切口感染也常有發生,特別在腎臟有炎症病變或感染嚴重,術中可污染創面,術後發生切口感染,給予有效抗生素,局部清潔換葯,即能控制感染。切口感染嚴重愈後常可發生腹壁薄弱而形成腹壁切口疝。 六、經腹腔切口 經腹腔切口多採用上腹正中切口或上腹部橫切口。適用腎臟體積較大的腎腫瘤,便於處理腎蒂,對合並腹腔臟器損傷者,或需探查兩側腎臟時,經腹腔切口優於其他切口。 (一)手術要點 1.平卧位,上腹正中切口。 2.進入腹腔後,在升結腸外側縱行切開後腹膜,將結腸推向內側,顯露右腎。在降結腸外側切開後腹膜,將腸管牽向內側,顯露左腎。 3.術畢,腹膜後腔放置引流,仔細縫合腹膜。 4.術中根據需要可擴大切口,形成各種聯合切口。 (二)並發症 經腹腔切口並發症主要是臟器損傷,在腎周圍粘連重時更易發生。術後切口感染多見,均應對症處理。腸梗阻是嚴重的並發症,較少發生,術畢應注意沖洗腹腔,將腸管排列理順,防上有扭曲或折疊。 七、胸腹聯合切口 胸膜聯合切口適用於巨大腎腫瘤,根治性腎切除木,多在經腰及經腹手術困難時採用。 (一)手術要點 1.氣管內麻醉,半斜仰卧位。 3.沿切口切開胸腹壁皮膚及各層肌肉。 4.切開肋間肌,切斷肋軟骨,並切斷同側腹直肌。 5.打開胸膜腔,切開隔肌並擴大切開腹膜腔,顯露腎臟。 (二)並發症。 1.胸部並發症如肺炎、肺不張、胸膜炎及膿胸等常有發生,因為胸腔開放後易造成污染,腹腔滲血滲液可通過隔肌切開處進人胸腔,從而造成感染。術中應注意胸腔保護免受污染,隔肌切開縫合處要嚴密,術畢胸腹腔均應放置引流。術後應用高效抗素預防感染。 2.腹部並發症主要是切口或腹腔感染,臟器損傷也偶有發生。 八、背部直切口 背部直切口具有不切斷肌肉、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等優點,適用於腎及輸尿管上段結石、腎盂形成、開放性腎活檢、單純腎切除術等腎臟手術,特別是雙側同時手術; (一) 手術要點 1.單側手術時採取患側在上的側卧位,雙側同時手術時採取俯卧位。 2.切口從12肋上緣開始,沿骶棘肌外側緣垂直向下達髂嵴。 3.切開皮膚,分離骰棘肌和腰方肌旁的腰背筋膜,向上切斷腰肋韌帶,手術野顯露〕較好,注意保護胸膜和肋下神經。 4.術畢縫合腰背筋膜及皮膚。 5.手術需要時,可切斷12肋或11肋及10肋一小段,擴大切口。 (二)並發症 1.背部直切口術後可有下腹部刺疼及麻木不適,系神經損傷所致,因為直切口是縱向切開與肋下神經、骼腹下神經等的斜行走向相交,術中應注意保護減少並發症。謝叔良(1986)報告中提出背部直切口神經損傷的原因,是由於在麻醉下體位過度屈曲時,神經肌肉過度伸張,再將其向兩側猛烈牽拉,極易造成損傷。 2.胸膜損傷,多在腰肋韌帶切開時,損傷其下面的胸膜,或拉鉤將胸膜撕裂。術中應注意保護和避免損傷胸膛,損傷後的處理,前面已有敘述。 3.俯卧位時,病人常有胸悶、氣急,應調正好體位,架空胸、腹部,以免受壓。 4.切口常有感染,術中應注意無菌操作。 5.背部直切日雖有很多優點,但暴露差,手術適用范圍受到限制,雖可擴大切口利於手術野顯露,但並發症增多,選擇另外的入路可能更為有利。
3、這種算腹肌嗎?
腹肌是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4、這算腹肌么
腹肌是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5、腹肌最多可以擁有多少塊
腹部肌群(腰部肌群就不涉及了)包含表層有腹直肌、腹外斜肌,里層有腹橫肌、腹內斜肌4塊肌肉,在最外層的腹直肌,是我們最直觀的肌群,最多可以練成8塊塊狀。
腹肌最強大的訓練就是舉腿(各類舉腿),大量舉腿對腹部肌群刺激是比較大的,特別是下腹部肌群。每次3組,每組10-16次。
所以腹直肌只是屬於腹肌的一部分。腹直肌(大家認為的腹肌)只有一塊,但通過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6塊,8塊腹肌,但有些人只有4塊,5塊,甚至達到10塊(不知真假),這就取決於腱劃了。
拓展資料:腹肌是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當它們收縮時,可以使軀干彎曲及旋轉,並可以防止骨盆前傾。
腹部肌肉對於腰椎的活動和穩定性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還可以控制骨盆與脊柱的活動。軟弱無力的腹肌可能導致骨盆前傾和腰椎生理彎曲增加,並增加腰背痛的幾率。
參考:網路「腹肌」
6、腹肌分為哪些?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7、腹部的肌肉都包括那幾塊
腹肌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8、求人體解剖學比較全面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要有答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d7d940fe04a1b0717fd5dd30.html 1.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如過度增生,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體鉤:為3—7頸椎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稱岬。
4.骶角:骶管裂孔兩側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時的骨性標志。
5.翼點:在顱的側面,額、頂、顳、蝶骨會合處最為薄弱,常構成H形的縫,稱翼點。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
6.翼齶窩:為上頜骨體、蝶骨翼突和齶骨之間的間隙,稱翼齶窩。此窩向外通顳下窩,向前通眶,向內通鼻腔,向後通顱中窩,向下經齶大管、齶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於矢狀縫與冠狀縫相接處,呈菱形,較大,生後1—2歲閉合。
8.關節盂:肩胛骨外側角的梨形淺窩,與肱骨頭構成肩關節。
9.橈神經溝:肱骨體後面中部有一自內上斜向外下的淺溝,稱橈神經溝,有橈神經和肱深動脈經過。
10.尺神經溝:肱骨內上髁後方的一淺溝,稱尺神經溝,有尺神經經過。
11.橈骨粗隆:橈骨頸內下側的突起,為肱二頭肌抵止處。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稱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與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兩側平對第二肋,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14.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盤連結而成,其上方有恥骨上韌帶,下方有恥骨弓狀韌帶加強。
15.跗橫關節(Chopart關節):由跟骰關節和距跟舟關節聯合構成的橫過跗骨中部的橫位的「S」形關節,臨床上可沿此線進行足的離斷。
16.腱鞘:指包圍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於活動性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纖維層位於外層,又稱腱纖維鞘;滑膜層位於腱纖維鞘內,其內層包在肌腱表面稱臟層,外層貼在腱纖維層的內面,稱為壁層。臟壁兩層之間含少量滑液,可減少肌腱運動時的摩擦。
17.斜角肌間隙: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空隙稱為斜角肌間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
18.胸腰筋膜:被覆於豎脊肌周圍的筋膜特別發達,稱胸腰筋膜。分為淺、中、深三層,淺層位於豎脊肌的後面,附於棘上韌帶,中層分隔豎脊肌與腰方肌、中層與淺層在豎脊肌外側會合,深層覆蓋在腰方肌前面,三層在腰方肌外側緣會合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點。
19.腹股溝鐮:腹內斜肌下部的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止於恥骨梳及恥骨結節,稱為腹股溝鐮。
20.弓狀線:解剖學上有兩個弓狀線,一個是髂骨下界的圓鈍骨嵴稱弓狀線。它構成小骨
盆上口的界線的一部分。另一個是腹直肌鞘後層在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平面以下,由於腹直肌鞘後層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後層下緣形成一條凹向下的游離緣,稱弓狀線。
21.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為一斜貫腹肌和腱膜之間的潛在性裂隙,長約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
22.白線:腹前壁正中線上,為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的隔,由兩側三層扁肌的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起劍突,下止恥骨聯合。
23.腹直肌鞘:腹外側壁三層扁肌的腱膜包繞腹直肌而成,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橫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癒合而成。
24.腹股溝(海氏)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位於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為腹股溝(海氏)三角。
25.三邊孔和四邊孔:是位於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大圓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端之間的兩個間隙。肱三頭肌長頭內側的間隙為三邊孔,有旋肩胛動脈通過;外側的間隙稱四邊孔,有旋肱後動脈及腋神經通過。
26.腕管:位於腕掌側,由屈肌支持帶和腕骨溝圍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和正中神經通過。
1.為什麼當足跖屈內翻位時,易發生損傷?
答: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連結而成。距骨上面前寬後窄,故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踝關節較穩定。當跖屈時,由於較窄的滑車後部進入關節窩內,關節不穩定,活動度大。另外,踝關節內側韌帶堅韌,外側韌帶較弱,所以當足跖屈內翻位時,易發生損傷。
2.顱底內面有哪些溝、管、裂、孔?各通行什麼結構?
答:篩孔——嗅神經。
視神經管——視神經,眼動脈。
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眼神經,眼上靜脈。
頸動脈溝、頸動脈管內口——頸內動脈。
圓孔——上頜神經。
卵圓孔——下頜神經。
棘孔——腦膜中動脈。
腦膜中動脈溝——腦膜中動脈。
舌下神經管內口——舌下神經。
內耳門——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迷路動脈。
上矢狀竇溝、橫竇溝、乙狀竇溝——同名靜脈竇。
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
枕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處。椎動、靜脈,副神經,脊髓前、後動脈。
3.關節有哪些基本構造?
答:⑴關節面:至少兩個,一般凸者為關節頭,凹者為關節凹,關節面上有關節軟骨。
⑵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可產生滑液。
⑶關節腔:腔內呈負壓,有少量滑液。
4.關節的輔助結構有哪些?
答:⑴韌帶,有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
⑵關節盤和關節唇。
⑶滑膜襞和滑膜囊。
5.椎體之間如何連接的?
答:⑴椎間盤,中央部為髓樣彈性的膠狀物質,柔軟而富彈性,周圍部為纖維環,為纖維軟骨按同心圓排列,富於堅韌性。
⑵前縱韌帶,位於椎體前面,寬而厚,可防止脊柱過度後伸。
⑶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後面,窄而薄,可防止脊柱過度前屈。
6.脊柱側面觀可見哪些彎曲?
答:頸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後)。
7.胸廓上、下口怎樣圍成的?
答:上口:胸骨柄上緣、第1肋、第一胸椎椎體圍成。下口:第12胸椎、第12.11肋、肋弓和劍突圍成。
8.顳下頜關節怎樣組成的?有何特點?
答: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及關節結節構成。關節囊鬆弛,囊外有韌帶加強,囊內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
9.何謂坐骨大孔、坐骨小孔?
答: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稱坐骨大孔。骶棘韌帶、骶結節韌帶和坐骨小切跡圍成的孔稱坐骨小孔。
10.肌的輔助裝置有哪些?
答:淺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
11.咀嚼肌有哪些?
答: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12.參與呼吸運動的肌肉有哪些?
答:吸氣:胸大肌、胸小肌、肋間外肌、前鋸肌、膈肌。
呼氣:肋間內肌、膈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
13.試述膈肌三個裂孔的名稱、位置及通行結構。
答:主動脈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於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
食管裂孔:在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經通過。
腔靜脈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約在第8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1.上消化道:臨床工作中,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十二指腸)
2.咽峽:由齶垂、齶帆游離緣、兩側的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的咽峽,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間的狹窄部。
3.咽淋巴環:由咽後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齶扁桃體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所組成。位於咽的上端,對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禦和保護作用。
4.梨狀隱窩:在咽的喉部,喉的兩側和甲狀軟骨內面之間,粘膜下陷形成梨狀隱窩。此部位是異物常易嵌頓停留的部分。
5.咽隱窩:在鼻咽部,咽鼓管圓枕後方與咽後壁之間向外側的縱行凹陷稱咽隱窩,是鼻咽癌的好發部位。
6.回盲瓣:回盲口處腸壁內的環形肌增厚,被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稱回盲瓣,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的流入大腸,並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回小腸。
7.Meckel憩室:距回腸末端0.3cm范圍的回腸壁上,約2%的成人有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口徑略細於回腸,稱Meckel憩室,此為胚胎時卵黃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8.McBurney點: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是臍與右側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
9.Houston瓣:為直腸壺腹的內面的三個直腸橫襞,由粘膜和環行肌構成,其中中間的最大而明顯,距肛門約7cm,可作為直腸鏡檢時的定位標志。
10.肛竇:是肛管內肛瓣與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小隱窩稱肛竇,竇口向上,肛門腺開口於此處,竇內往往積存糞屑,易於感染而發生肛竇炎。
11.齒狀線:肛柱下端與肛瓣基底部連成的鋸齒狀環行線,稱齒狀線(肛皮線),齒狀線以上的肛管內為粘膜,以下為皮膚,其上、下的動脈來源、靜脈迴流、淋巴引流、神經支配等都不同。
12.肛直腸環:肛門內括約肌、腸壁的縱行肌、肛門外括約肌的淺、深部及肛提肌的恥
骨直腸肌共同構成圍繞肛管的強大肌環為肛直腸環,對肛管起著極重要的括約作用。
13.膽囊三角: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之間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三角內常有膽囊動脈通過,是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14.小網膜:是肝門向下移行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其左側部從肝門至胃小彎,也稱肝胃韌帶,其內含有胃左、右血管、淋巴和神經等。連於肝門與十二指腸上部者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等重要結構。
15.網膜孔(Winslow孔):小網膜游離緣的後方為網膜孔,通過網膜孔可進入胃後方的網膜囊。
1. 吃魚時不小心魚刺卡在咽部,多停留於何處?
答:易停留於喉咽的梨狀隱窩,這是咽在喉口兩側的一深窩,是異物易停留之處。
2. 人體有哪些唾液腺,它們的導管各開口於何處?
答:腮腺——開口於上頜第2磨牙所對頰粘膜上的腮腺管乳頭。下頜下腺——開口於舌下阜。舌下腺——開口於舌下阜和舌下襞。
3. 試述食管的狹窄。
答:食管有三個狹窄,① 位於食管起始處,距中切牙約15cm; ② 位於食管在左主支氣管的後方與其交叉處,距中切牙約25cm;③位於食管穿過膈的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約40cm。
4.膽汁在何處產生?正常情況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腸腔的?
答:在肝臟由肝細胞產生,經由肝內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膽囊管——膽囊內儲存。進食後,膽囊收縮,由膽囊——膽囊管——膽總管——肝胰壺腹括約肌舒張——十二指腸大乳頭——十二指腸腔內。
5.胰頭癌患者常出現黃疸、腸梗阻等症狀,請用解剖知識解釋為什麼?
答:膽汁由肝臟產生,排出過程中經過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膽總管在胰頭與十二指腸之間,經肝胰壺腹進入十二指腸。胰頭癌時,癌腫壓迫膽總管,致使膽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形成黃疸。由於十二指腸與胰頭的毗鄰關系,有時可壓迫十二指腸造成腸梗阻。
6.患者突然腹部劇痛,惡心,嘔吐,鞏膜黃染急診來院檢查,醫生初步診斷為膽總管結石。為進一步確診,醫生採用膽道造影檢查法,此法需將導管從口腔送至十二指腸大乳頭處,向膽總管注造影劑。請問:
①此導管需經哪些器官、哪些生理狹窄(具體部位)才能到達十二指腸大乳頭?
②若對此患者行膽總管手術切開取石,選擇經右側腹直肌切口,請問:此切口由淺入深,需依次經過哪些結構(用箭頭表示)才能暴露膽總管?切膽總管時需注意周圍哪些結構、它們與膽總管的位置關系如何?
答:①經口腔——咽峽——咽——食管(食管的三個狹窄:起始處,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穿膈肌食管裂孔處)——胃(賁門,幽門)——十二指腸上部——十二指腸降部、大乳頭。
②皮膚——淺筋膜——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層腹膜——切開十二指腸韌帶,暴露膽總管。切開膽總管時需注意其左側有肝固有動脈,其左後方有肝門靜脈。
7.腹膜炎症或腹部手術後的病人多採取半卧位,為什麼?
答:使有害液體流至下腹部,腹膜有吸收的功能,因下腹部腹膜吸收能力較弱,以減少腹膜對有害物質的吸收。
8.懷疑胃後壁穿孔患者手術時,醫生欲探察胃後壁,最簡單易行的入路切開什麼腹膜結構才能見到胃後壁?
答:切開胃結腸韌帶或橫結腸系膜進入網膜囊,其前壁即為胃後壁。
9.腹膜腔積液時患者仰卧位和坐位時各自最易停留於何處?
答:仰卧位時,最易停留在肝腎陷窩。
坐位時,最易停留在直腸子宮陷凹(女),直腸膀胱陷凹(男)。
1.上呼吸道:在臨床應用中稱鼻、咽、喉三者為上呼吸道。
2.Little區:在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區稱Little區,此區血管豐富而位置表淺,受外傷或乾燥空氣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發生於此區。
3.鼻旁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一些開口於鼻腔的含氣空腔,腔內襯以粘膜,並與鼻粘膜相移行,共4對,即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
4.聲帶:由聲韌帶、聲帶肌和喉粘膜構成。
5.聲門裂:位於兩側聲襞及杓狀軟骨基底部之間的裂隙,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前3/5位於兩側聲襞游離緣之間是膜間部;後2/5在杓狀軟骨之間是軟骨間部。
6.氣管杈:氣管在胸骨角平面(現對第四胸椎體下緣)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其分杈處稱氣管杈。
7.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每一肺段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稱為支氣管肺段。兩肺各有10個肺段。
8.、胸膜與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層的漿膜,可分為臟胸膜與壁胸膜兩部。臟胸膜被覆於肺表面,與肺緊密結合而不能分離,並伸入肺葉間裂內。壁胸膜貼覆於胸壁內面、膈上面和縱隔表面。臟胸膜與壁胸膜在肺根處相互移行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漿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漿膜囊獨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9.肋膈隱窩:肋胸膜與膈胸膜相互轉折處的胸膜隱窩,肺下緣不能充滿其內,這部分的胸膜腔稱肋膈隱窩。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積液首先積聚於此。
10.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前界為胸骨、後界為脊柱胸段,兩側界為縱隔胸膜。
1.鼻腔外側壁有哪些結構?有什麼作用?
答:鼻腔外側壁自上而下有突向鼻腔的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個鼻甲下方各有裂隙空間,分別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另外還有上鼻甲上方的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後上方與鼻腔頂之間的凹陷形的蝶篩隱窩。以上各結構擴展了鼻粘膜的面積,有利於對吸入空氣的加溫與濕潤。
2.何謂Little區(即kiesselbach區)?
答:是鼻中隔前下份的易出血區,此區血管豐富而位置淺表,受外傷或乾燥空氣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90%左右的鼻衄均發生在此區。
3.氣管切開術常在何處進行?
答:常在第3~5氣管軟骨環處進行。
4.氣管異物多墜入哪側主支氣管,為什麼?
答:氣管異物多墜入右主支氣管。因為右主支氣管比左主支氣管粗而短,且走向較左主支氣管陡直。
5.用所學知識解釋某人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自然咳膿痰經哪些途徑?
答: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膿痰自然咳出經右肺上葉前段支氣管→右肺上葉支氣管→右主支氣管→氣管→喉→咽→口腔→體外。
1.腎蒂:出入腎的所有結構(腎盂、腎血管、神經、淋巴管)為結締組織包裹稱腎蒂。右腎蒂較左腎蒂短。
2.腎區: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稱為腎區。
3.腎盂:在腎竇內,由2-3個腎大盞集合成一個前後扁平、約呈漏斗狀的結構,稱腎盂。
4.腎段:一個腎段動脈所分布的那部分腎組織稱為一個腎段。每個腎分為5個腎段。
5.輸尿管間襞:膀胱內兩輸尿管口之間的橫行皺襞叫輸尿管間襞,它是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內面,兩輸尿管口與尿道口之間有一個三角形區域,由於缺少粘膜下層,粘膜與肌層緊密相連,無論在膀胱膨脹或收縮時,都保持平滑狀態,此區稱為膀胱三角。是腫瘤、結核和炎症的好發部位。
1.簡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部的功能。
答: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機體內溶於水的代謝產物,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其中:腎為生成尿液的器官,並具有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素等內分泌功能;輸尿管為輸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為暫時儲存尿液的器官;尿道為尿液排出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功能)。
2.試述腎的額狀切面上可見到哪些構造?
答:在腎的額狀切面上,腎實質分為淺層的皮質和深層的髓質。皮質伸入腎錐體之間的部分稱為腎柱。腎髓質由15-20個錐形的腎錐體組成,腎錐體的尖朝向腎竇,稱腎乳頭,乳頭的頂端有許多小孔,稱乳頭孔,腎形成的尿液由腎乳頭孔流入腎小盞,2-3個腎小盞匯合形成一個腎大盞,2-3個腎大盞合成一個漏斗狀的腎盂,腎盂出腎門後移行為輸尿管。
3.試述腎的被膜及其意義。
答:腎的表面自內向外有三層被膜包繞,①纖維囊:為貼附於腎實質表面的薄層緻密的結締組織,在正常情況下易與腎實質分離,病理情況下,則與腎實質發生粘連。腎破裂或腎部分切除時,需縫合此膜。②脂肪囊:為纖維囊外周的脂肪組織。脂肪囊對腎起彈性墊的保護作用。③腎筋膜:位於脂肪囊的外周,由腹膜外組織發育而來。腎筋膜分前後兩層,包繞腎和腎上腺,腎筋膜的上方和外側,兩層互相融合,下方兩層分離,其間有輸尿管通過,在內側,前層與對側前層相連續,後層與腰大肌筋膜融合。腎筋膜向深面發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束,穿過脂肪囊連於纖維囊,對腎起固定作用。
4.腎蒂內各結構自前向後、自上而下的順序如何?
答:自前向後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
自上而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5.試述輸尿管的分部及狹窄。
答:輸尿管按行程可分為:腹部、盆部及壁內部。全程有3個狹窄,上狹窄位於輸尿管與腎盂移行處;中狹窄位於骨盆上口,為輸尿管跨過髂血管處;下狹窄在輸尿管的壁內部。這些狹窄是輸尿管結石滯留的常見部位。
1.卵圓窩(心臟):右心房內側壁的後部主要由房間隔形成。房間隔右側面中下部有一卵圓形凹陷,稱為卵圓孔,為胚胎時期卵圓孔閉合後的遺跡,此處薄弱,是房間隔缺損的好發部位。
2.Koch 三角: 右心房的冠狀竇口前內側緣、三尖瓣隔側尖附著緣和Todaro腱之間的
三角形區,稱Koch三角,其前部心內膜深面有房室結。
3.二尖瓣復合體:二尖瓣環、瓣尖、腱索和乳頭肌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稱為
二尖瓣復合體
4.竇房結:位於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的界溝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長梭形,為心
的正常起搏點。
5.His束:起自房室結前端,穿中心纖維體,至室間隔膜部後下緣,分出左束支纖維,
最後分為左、右束支。
6.冠狀竇:位於心臟膈面,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冠狀溝內,收集心臟大部分的靜脈
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靜脈。
7.動脈韌帶:在肺動脈分叉處稍左側有一纖維性結締組織索連於主動脈弓下緣,它是
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後的遺跡,稱為動脈韌帶,若生後不閉鎖有血液流通則稱之為動脈導管未閉,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
9、為什麼練不出腹肌,腹肌你真正了解嗎
腹肌介於胸廓下部和盆骨之間,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前外側群位於腹前外側壁,包括位於中線兩側的腹直肌和前外側的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後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一)腹肌前外側群
1.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於腹前壁正中線兩側的腹直肌鞘內,是上寬下窄的。
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因為每人肌劃的不同造就了每人不同的估計,或只有6塊腹肌的人。從體表觀察,腱劃處呈橫行淺溝。
2.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位於最淺層。
肌束斜向前內下方,小部分止於髂嵴,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經常鍛煉這個位置可以有效的減掉肚子兩旁的贅肉。
3.腹內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
分前、後兩層包繞腹直肌,參與形成腹直肌鞘,終於白線。與深層的腹橫肌腱膜共同構成腹股溝鐮(聯合腱),止於恥骨梳。
4.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肋內面、胸腰筋膜、
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1/3,肌束橫行向內,至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
直肌鞘後層,終於白線。該肌除其腱膜下緣參與構成腹股溝鐮外,與腹內斜肌均有少量肌束
下降人陰囊,形成提睾肌。
腹肌前外側群的作用構成腹壁,保護和支持腹腔臟器使脊柱做前屈、側屈和旋轉等運
動;與膈聯合收縮,增加腹內壓,協助排便、嘔吐、咳嗽、分娩等活動。
10、腹肌在什麼人體部位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