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腰方肌構成

腰方肌構成

發布時間:2020-10-21 18:59:34

1、人類腹肌一共有幾塊?

腹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2、腰部肌肉包括那些

腰部肌肉主要包括腰大肌、腰方肌、腰小肌、髂肌。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

(2)腰方肌構成擴展資料:

肌肉的命名原則有多種,主要有:

①按形狀,如斜方肌肉、三角肌肉

②按位置,如岡上肌肉、岡下肌肉、脛骨前肌肉、肋間肌肉等

③按起止點,如胸鎖乳突肌肉、胸骨舌骨肌肉等

④按位置和大小,胸大肌肉、胸小肌肉、腰大肌肉等

⑤按作用,如旋後肌肉、大收肌肉、屈肌肉、伸肌肉等

⑥按構造,如半腱肌肉、半膜肌肉等

⑦按結構和部位,肱二頭肌肉、股四頭肌肉等

⑧按部位和纖維方向,如腹外斜肌肉,腹橫肌肉等

3、如何增強腰部肌肉

1、側身彎腰運動:

直立。雙腿分開,兩臂左右平舉,上體前屈,用左手指去碰右腳,右臂自然上舉,兩腿和兩臂都不得彎曲,吸氣,然後還原,呼氣。再換一方向,重復一次。連做8次。

2、屈腿運動:

仰卧位。雙臂左右平貼地面,兩腿伸直後同時屈膝提起,吸氣,使大腿貼近腹部;然後呼氣,緩緩還原。重復8次。

3、舉腿收腹:

主要是發展下腹部肌肉。上身平卧,腿伸直並盡可能抬高,接著再緩慢放下。這一練習做均勻後,雙膝彎曲繼續做同樣的動作。重復8次。

4、走路:

走路可以鍛煉腰、臀部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增強四肢與軀干運動的協調性,保持腰椎的生理曲度。

5、爬樓梯:

上下樓梯可以起到增強肌肉力量的作用,尤其是下樓梯時重心後傾,腰部肌肉收縮舒張,對腰椎生理曲度的保護有很大的作用。

6、跳交誼舞:

可以增強腰腿部的肌肉力量,協調腰部與腹部的緊張關系。

7、坐式屈團身:

主要為發展上、下腹部肌肉。伸直膝蓋,上身後仰,保持身體平衡,然後屈膝收腹,使腹肌極度折屈。練習中,腳始終不能觸及地面。

8、「踏自行車」運動:

仰卧位。輪流屈伸兩腿,模仿踏自行車的運動,動作較快而靈活,屈伸范圍盡量大。歷時20?30秒鍾。

(3)腰方肌構成擴展資料:

增強腰部肌肉注意事項:

1、有針對性地選擇運動方式。

鍛煉方法很多,但為了達到盡快增加肌肉的 目的,須遵循一條共同的原則:鍛煉時,在不增加運動次數和運動時間的前提下 ,逐漸增加運動器械的重量,使肌肉產生越來越大的力量來克服它,並迅速感覺 疲勞,起到鍛煉肌肉的目的。

2、掌握好運動量。

鍛煉時,人們常選用舉啞鈴、沙袋和拉簧、拉橡皮條的方法,那麼應選擇多少重量的拉簧、啞鈴和橡皮條呢?這應根據各人的肌力基礎 而定,一般應超過本人最大肌力的2/3。比如用最大的力能舉起6公斤的沙袋, 那就應挑選4公斤以上的沙袋進行練習。

3、掌握好運動節奏。

肌肉萎縮患者的鍛煉,在間隙時間上有一定要求。肌 肉有了足夠的休息時間,疲勞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物質也才能得到充分補償 ,並通過超量補償使肌肉逐漸肥大。

反之,若鍛煉過於頻繁,肌肉休息的時間不 夠,則疲勞就不能及時消除,消耗掉的物質也得不到及時補充,這樣肌肉就不能 增強。因此,鍛煉要講究節奏性,並非越多越好。但間隔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 來說,以每天或隔天鍛煉一次為好。

4、腹肌種類有哪些?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7a686964616f31333337626137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腹部的肌肉都包括那幾塊

腹肌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6、試述腰叢的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腰叢的組成

第4腰神經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向下加入骶叢。
2腰叢的位置
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面,除發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還發出下列分支分布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
3腰叢的分支
l.髂腹下神經(T12、L1)出腰大肌外緣,經腎後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進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繼而在腹內,外斜肌間前行,終支在腹股溝管淺環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於臀外側部、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溝神經(L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走行方向與該神經略同,在腹壁肌之間 並沿精索淺面前行,終支自腹股溝管淺環外出,分布於腹股溝部和陰囊或大陰唇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緣走出,斜越髂肌表面,達骼前上棘內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至大腿外側部的皮膚。
4.股神經femoral nerve(L2~4)是腰叢中最大的神經,發出後,先在腰大肌與骼肌之間下行,在腹股溝中點稍外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股動脈外側到達股三角,隨即分為數支:①肌支,支配恥骨肌、肌四頭肌和縫匠肌。②皮支,有數條較短的前度支,分布於大腿和膝關節前面的皮膚。最長的皮支稱隱神經saphenous nerve是股神經的終支,伴隨股動脈入收肌管下行,至膝關節內側淺出至皮下後,伴隨大隱靜脈沿小腿內側面下降這足內側緣,分布於髕下、小腿內側面和足內側緣的皮膚。股神經損傷後,屈髖無力,坐位時,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難,股四頭肌萎縮,髖骨突出,膝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內側麵皮膚感覺障礙。
5.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L2~4)自腰叢發出後,於腰大肌內側緣穿出,循小骨盆側壁前行,穿閉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後兩支,分別經短收肌前、後面進入大腿內收肌群,其肌支支配閉孔外肌、大腿內收肌群。皮支分布於大腿內側面的皮膚閉孔神經前支發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人長收肌,約在股中部,從長收肌穿出進入股薄肌。臨床上在用股薄肌代替肛門外括約肌的手術中,應注意保留此支。
6.生殖股神經(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後,在該肌淺面下降。皮支分布於陰囊(大陰唇)、股部及其附近的皮膚。股支支配提睾肌。

7、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

背部肌肉群:

(7)腰方肌構成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8、如何鍛煉腰部肌肉

腰部還是腹部 腹部的話 最有效的就是卷腹 2頭起 仰卧舉腿,懸垂舉腿等等動作 側腰的話做側卧挺身或者負重側卧挺身 後腰和背的話就是俯身杠鈴硬拉和俯身啞鈴劃船,不過有贅肉的話 建議和有氧搭配起來 這樣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俯卧撐對胸部的刺激更大一些 對腰也有效 不過不如這些明顯

9、腹肌分為哪些?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10、腰叢的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是什麼?

腰叢的組成

第4腰神經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叢。

腰叢的位置

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面,除發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還發出下列分支分布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

腰叢的分支

l.髂腹下神經(T12、L1)出腰大肌外緣,經腎後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進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繼而在腹內,外斜肌間前行,終支在腹股溝管淺環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於臀外側部、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溝神經(L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走行方向與該神經略同,在腹壁肌之間 並沿精索淺面前行,終支自腹股溝管淺環外出,分布於腹股溝部和陰囊或大陰唇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緣走出,斜越髂肌表面,達骼前上棘內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至大腿外側部的皮膚。

與腰方肌構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