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腰大肌位置定位

腰大肌位置定位

發布時間:2020-10-17 20:42:17

1、我得了腰椎間盤突出,請問怎麼辦?

椎間盤突出是因為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和過度勞損造成的腰椎間盤外面的纖維環破裂,中央的髓核突出壓迫椎管內的神經而引起來的。一般單純壓迫神經主要出現下肢的麻木,如果是並發炎症,就會出現劇烈的腰痛腿疼。

2、請問怎麼樣給狗狗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是用注射器將葯物注入肌肉的方法。適用於葯量小、無刺激性或刺激性較小和吸收較困難的葯物。有些疫苗也可作肌肉注射。
肌注應選擇肌肉豐富、神經、血管較少的部位,如耳根、頸部、臀部、股部和腰部等。其方法是將犬適當保定,局部剪毛消毒,左手食指和拇指將注射部皮膚綳緊,右手持注射器,將針頭垂直刺入注射部位肌肉1~2厘米,然後抽拔活塞檢查有無回血,確認無回血時方可注射葯液;若發現回血,則應變換刺入位置,以免葯液注入血管內。注射完畢拔出針頭後,應用碘酊消毒,並輕壓針孔。肌肉內血管豐富,注射葯液後吸收很快,僅次於靜脈注射;又因肌肉內的感覺神經較皮下少,故注射疼痛較輕,臨床應用較多。
肌肉注射時應注意:針頭不要全長刺入肌肉內,以免折斷;強烈的刺激性葯物如氯化鈣和高滲性鹽水等不能作肌肉注射。

3、人體各個穴位的功能和位置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項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大便前(指肛門)小便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臑: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4、怎麼檢查病人的關節及肌肉?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⑨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5、腎在人體哪個位置(圖)

6、武術基本步型定位術語

1)前後開立格鬥式 即經典的格鬥警戒式。雙膝微屈,左腳內扣約30度,右腳稍內扣,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跨度約兩腳半。右腳在前反之。

(2)半馬步 兩腳左右開立至舒適寬度,身體略向下沉即可。兩腳尖應略向里扣。

(3)四六步 在半馬步基礎上稍向左或右轉身,眼視左或右前方,重心比半馬步略低一點,偏於後腳。

(4)高仆步 在四六步基礎上,前腳蹬直,後腳屈膝,重心再向後腳移一點即成。

(5)小弓步 即傳統武術中的小弓步,也叫步蹬山式。在半馬步基礎上,身體向左或右擰轉90度,後腳蹬直,前腳屈膝,前腳尖朝向正前方,後腳尖內扣。

(6)高屈步 在半馬步基礎上,身體稍向左轉,同時兩膝、兩腳尖自然跟轉少許,右膝有一種向下跪的感覺。

(7)前後直立步 此式一般為正挑擊後的步型,兩腳前後挺直開立,重心較高。

(8)單跪步 此式用於低掃下盤。前腳屈膝,後腳屈膝跪地,上身挺直(不要俯身),後腳跟抬起。

(9)交叉步 兩腳左右挺直開立相距一腳長多遠,身體向左(右)擰轉180度,兩腳隨之自然轉動,但位置不變,形成左右交叉步。此式用於中位反掃。

(10)回首望月 兩腳左右大開立(半弓步或四六步),身體向左(右)擰轉180度,兩腳隨之自然轉動,但位置不變即成,就像在回頭望天上之月。此式與交叉相似,只是動作大一此,亦用於低位反掃。

其它步型 將其它傳統武術中的步型適當應用於雙節棍也未嘗不可,如坐盤、歇步、提膝等。這些動作用在雙節棍上一般只用於表演,沒什麼實戰意義。

3.身法

步法與身法是一家,有什麼步法就有其相應的身法,身法體現在腰以上的部位,有正身、俯身(弓身)、仰身,擰轉。正身和擰轉在雙節棍技法中相當重要,猶其是擰轉,是催力和轉身棍的關鍵。雙節棍身法還應沉腰、坐髖、沉肩松肘。

4.移動中的步法

雙節棍的步法以送步為主,腳貼近地面而行,保持重心,步伐沒有大起大落,穩重又不乏靈活。

(1)前移步 前腳向前送一小步,後腳隨即跟進,兩腳運動一前一後,不拖滯,也不要跟得太快成了向前跳步。

(2)後移步 與前移步相反。後腳後撤一步,前腳自然向後拖移一小步,要領同前移步。

(3)前跨步 後腳向前跨一大步,步伐自然、輕盈,保持重心。

(4)後撤步 與前跨步相反。

(5)側閃步 前腳向側跨步,要領同前跨步。

(6)圓弧步 或者叫它太極步。一腳以另一腳為圓心,貼地面劃弧運動,同時轉身。

(7)旋風步 一腳提起,以另一腳為圓心作360度劃弧運動,帶動身體擰轉一周,運動之腳離地面可稍高一些。

(8)跳躍步 雙節棍跳躍步法比較少,一般見於砸擊。

(9)騰空步法 騰空後一般有轉身掃棍或劈棍,騰空之後落地要穩。

(10)騰空旋風步 是騰空步法和旋風步的結合,可以正旋和反旋,增強打擊力度。

有一些知名的步法:梅花樁、八卦、九宮步。

梅花樁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於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也常用來作為基礎功練習。 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於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 ̄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後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隨著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再站橫磚,進上立磚。布樁講究上應天上梧地時,中合節氣,如「北斗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梅花樁,因立於樁上練習,故有別於諸拳,也不同於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可比.練起來要求正勢穩,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最適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眾從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
梅花樁分大架小架兩種。樁勢(式)有5式:①大式(丹鳳朝陽);②順式(大鵬展翅);③拗式(二郎擔山);④小式(獼猴攀枝);⑤敗式(霸王卸甲)。演練時,1式變2式,2式變3式,3式變4式,4式變5式,循環無端,變化無常。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①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於閃,轉、伺機進擊、中八方小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佔有利之地形,進退隨情,起落隨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②行步有3法,即擺法,扎法,撤法。
梅花樁的器械練習套路有大刀、大槍和十二路和大桿劈刺法;長柄器械類有戟,槍,棍,槊,耙,倒鉤矛,梢子桿等;刀劍鉤刺類有連環刀,劍,虎頭鉤,月牙刺等;此外還有流星錘等。
練梅花樁,應該注重5式樁步的靜力練習,這有利於練出通身一體的摔打功夫。樁式還有開襠順胯的特點,以加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靈活性。練梅花樁要求用鼻均勻地做腹式呼吸。經常從事梅花樁練習,對身體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准確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網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增強心臟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樁,但與北方的梅花樁,梅花拳不同,它不僅上肢動作多變而且有較多地採用腿上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點,轉、沉、挪、解,落、帶、進。步法以拖馬步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馬」,身型注意側身姿式,術語稱「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積小,進攻時要保持一條線,便於捷進直取。其動作要求虛實分明,交手講究躲,閃,帶,打,避其鋒芒,攻其虛弱,進如暴風驟雨,勇猛敏捷。

九宮八卦:九宮即八卦圖中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合稱為九宮。那就是八卦圖中的四正方: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和四偶角:西北乾、西南坤、東南巽、東北艮、中央陰陽魚。這四正方、四偶角加上中央即是九宮。
在九宮位置上設置標志物,在其間穿走繞行、變換掌勢,稱為「穿九宮」也稱「九宮步」、「飛九宮」。
八卦掌穿九宮練習法是:在地上按九宮位置放置紅磚或畫上記號,在其間穿繞。
九宮分布的間距需隨著練習水平的提高而逐漸縮小。初練時,間距要大些,如果有條件間距一般設在二米左右,然後再逐步減小,直到能容身體穿繞過為好。
練習時如穿九宮路線圖:從一宮開始左旋繞走至二宮處變右轉;繞走到三宮處變換左旋;繞走到四宮處變右轉;繞走到中央五宮處變左旋,此時要在五宮轉走一小圈變左旋到七宮處;七宮變右轉到八宮處變左旋;再繞走到九宮。
然後從九宮左旋,右轉交替繞走返回一宮,如此周而復始地循環練習數遍,於一宮處收勢。
初練時以下沉掌為主,上肢不換勢,腳走八卦步,待熟練之後再換掌換勢,可以任取一掌或多掌在穿繞過程中變換掌勢。
在練習樊氏八卦掌穿九宮時,始終要把邊走邊穿、手隨步開、腰隨步活作為手眼身法步配合原則,在穿繞九宮時還要做到行雲流水般的流暢。
總之穿九宮有較高的技擊價值。通過穿九宮的練習提高了閃躲的靈活性,進退自如的敏感反應。並提高了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和健身效果。

7、成人肌肉注射的部位有點高,在腰下一小點,髂嵴下約兩指左右的距離,有影響么

沒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均可以注射)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大肌是臀部最淺層的肌肉,略呈四邊形,起自髂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於股骨粗隆。大而肥厚,與臀部皮下脂肪組織共同形成凸隆的臀部外形。臀大肌的深面上部是臀中肌的後部,臀中肌的深面為臀小肌。 在臀部外上1/4注射,其深部主要是肌肉,沒有較大的血管。但必須防止損傷坐骨神經。坐骨神經起自骶叢神經,自梨狀孔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部,約在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中點處下降至股部。因此,注射時避開內角,避免損傷坐骨神經。
常用的兩種方法:
◆ 「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側或右側劃一水平線,然後從髂嵴最高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四個象限,其外上象限並避開內角(從髂後上棘至大轉子連線)即為注射區。
◆ 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連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
(2)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 溝角法:以示指與中指尖分別置於髂前上棘與髂嵴下緣處,這樣髂嵴、示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示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此處血管、神經較少,脂肪組織較薄,定位方法簡單,使用日趨廣泛。
◆ 三指法: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以病人自己手指寬度為標准),此法適用於小兒患者。小兒尤其是嬰幼兒,臀部較小,臀部肌肉發育不好,但神經發育早,與臀部相比,相對較粗大,加上皮下組織肌肉組織較薄,故不宜採用臀大肌注射法,較易損傷坐骨神經,採用三指法較安全。
(3)股外側肌注射定位法 股四頭肌是全身體積最大的肌群,包括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四頭肌。其中股外側肌為股四頭肌最寬者。注射區域為大腿中段外側,膝關節上10cm,髖關節下10cm,寬約7.5cm,此區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可注射范圍較廣,適用於多次注射,但暴露不便,臨床採用不多。2歲以下幼兒常用。
(4)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上臂外側,肩峰(肩胛岡的外側端膨大而隆起處為肩峰)下2~3指,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少,只能作小劑量注射。注射時忌向前或向後,向前會損傷臂叢神經,向後會損傷橈神經和腋神經分支。

8、頸椎如何定位?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頸一;能摸到的是頸二;能轉動的是頸七;中間一節是頸四;不能轉動的是胸一;肩胛內側最突點水平連線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連線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點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連線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連線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9、現代醫學這么發達,腰間盤突出怎麼還治不好?

我是過來人,知道腰突的痛苦煎熬,尋遍了保守治療方案,誰都知道,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手術,手術風險太大。 經過一年多,能做的保守治療都做了,效果不大。

久病,成醫,經過查閱醫學書籍,腰突本質到底是什麼,在外力作用下,往往首先導致腰椎錯位,從而改變腰椎原有生理曲度,加大腰椎壓力,最終,腰間盤突出,所以,恢復腰椎原有位置,復位腰椎,是最根本所要做的。

牽引,中葯,針灸,等等,都不能復位腰椎,骨骼錯位得問題,這些都沒有作用 只能緩解疼痛!
我是最終找到一個好的中醫正骨醫師治癒腰突的。最終發現,中醫正骨醫師,復位腰椎厚,腰椎壓力減小,腰間盤是極具有彈性流體物質,所以 壓力減小,腰椎復位後,就會回納,最終治癒腰突。
希望,對大家有用!少走彎路!

與腰大肌位置定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