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腰方肌的運動軌跡

腰方肌的運動軌跡

發布時間:2020-10-16 19:15:23

1、腰方肌的作用

?

2、運動軌跡的運動軌跡形式

運動軌跡形式主要有直線與曲線兩種。直線是身體特定的一點在一段時間的運動過程中,運動方向始終保持不變,不過由於身體結構的復雜性,當身體在完成一個直線軌跡的運動時,通常會需要一些旋轉或弧形動作作為輔助,如籃球運動員起跳爭球身體是直線運動,但之前身體下肢需要屈膝作為輔助動作。曲線運動的方向是不斷變化的。轉動是曲線運動的一種形式,是人體中心圍繞某個固定的轉軸或中心點旋轉,如單雙杠運動中運動員在杠上的旋轉。另外,拋物線運動也是曲線運動,典型的項目有跳高和跳遠。

3、運動方程與運動軌跡的區別

運動方程是位移或速度等量與時間的關系式。
運動軌跡是物體運動過程中劃出的路線。

4、如何得到運動軌跡?

解向量方程微分方程GmMr/r^3=mr'',再加上初始條件可得到
其中r為向量,以太陽為原點建立坐標系,r=[x(t),y(t),z(t)]

5、舉例說明物體的運動軌跡有哪些?

常見的是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在100米跑道上奔跑,就是直線運動。做圓周運動就是曲線運動。

6、魔方上的方塊的運動軌跡是什麼?求回答,謝謝。

六個圓相交構成的立體圖形

7、運動軌跡

首先跑開例子,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什麼是位移,這個應該明白吧,它是描述物體相對初始位置的移動情況。位移時間方程中,自變數是時間,軌跡描述的一個點在空間移動,它所通過的全部路徑。兩者的概念完全不同!

8、什麼樣的運動有軌跡方程

任何運動皆可;只要具備以下條件,距離,時間,速度,加速度,摩擦力。

9、一個板塊的理論運動軌跡

板塊運動伴隨著緯度的變化。在已經獲得的各種地質動力中,強中緯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即地球的黃緯,板塊在強中緯力的作用下發生黃緯的改變,即可映射成地球緯度的改變。

地球運轉的脹縮力公式的獲得,使筆者認識到,地球繞銀核運行一周,就是地球發生膨脹和收縮的運動過程。而地球公轉時強中緯力、潮汐力等的產生,使筆者完全具備了分析球面板塊在各種作用力的作用下運移的條件。

無論是在地球的膨脹期,還是在地球的收縮期,只要地球球面上存在分離的板塊,這一板塊就會受到地質動力的作用,就會產生運移,板塊間就會出現相對運動,甚至接觸、碰撞。

相鄰兩板塊的主體關系有如下3種。

——分別位於不同的地質動力作用帶,受不同的地質動力的作用。由於所受作用力不同,或者主作用力不同,或者作用力相同而參數不同,加上兩個板塊的質量差異,兩板塊相對運移速度的不同,從而產生板塊間的距離縮短、碰撞、擠壓、褶皺、推疊與成山,或者出現距離增加而逐漸遠離。

——位於同一地質動力作用帶,受相同作用力作用,因板塊質量不同,產生的運動速率不同。這樣,相鄰兩板塊間也會出現遠離或靠近直至成山的兩種現象。

——位於同一地質動力作用帶,受相同作用力作用,因板塊質量相近,產生的運動速率相近。這樣,相鄰兩板塊間將保持較長時間的毗鄰關系不變。

大陸與大陸間的關系有如下2種。

——分別位於不同的動力作用帶。即使分處於南北兩個半球,理論上也有相會的可能。

——位於相同的動力作用帶。與上述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相似。

每種情形都可導致地球在膨脹期里出現板塊碰撞,在收縮期里出現板塊遠離這樣「不和諧」的地質現象。

不管是陸塊與陸塊間的相對運移關系,還是陸塊與洋殼間的相對關系,都包含了一個塊體的運動問題,分析研究一個塊體的理論運行軌跡,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設定問題的初始條件:地球表面存在著一個質量為m的塊體,不管它是處於地球膨脹期還是收縮期,都不受其他塊體的影響(不考慮板塊相撞後的各種變化),它總是處於地球的表面運動,也不存在自身的張裂問題,它是一個完全游離的塊體。

1.板塊在高緯度帶的運移

高緯度帶是個相對概念,一般是指地球緯度相對較高的地區,如無特別說明,本書中的高緯度都是按地質動力中的最大強中緯力分帶結果,即地球緯度的68°27′~90°地區。

按照所設條件,地球球面板塊在高緯度帶(即極地帶)的運移,應該具有大氣質點的特徵。

理論上的極地帶板塊受強中緯力作用與運移和大氣質點在極地帶受力後的運行軌跡一致。分過極點和不過極點兩種類型。

過極點的作用力方式。板塊受該形式力作用後的運移軌跡等,在第五章第一節(大氣的強中緯力作用)中已經闡述,即兩種情況:一種是過極點後沿著弧線向左(北半球)或向右(南半球)繼續運移;一種是沿著弧線過極點後再沿著對稱的弧線方式返回。

不過極點的作用力方式。板塊受該形式力作用後的運移軌跡共有8種理論模式(參見本章相關內容)。

無論是過極點還是不過極點,站在地球上的人們都會發現,板塊在相對較弱的強中緯力作用下,發生由68°27′向90°方向運移與由90°向68°27′運移都是可能的。如果板塊為較均勻的塊體,其重心等於質心,板塊則沿著理論軌跡線平行移動,否則,板塊將沿著理論軌跡線轉動。

板塊在極地帶的運動特點,受板塊在極地外時的運動特徵影響,也就是說,板塊在強中緯力作用帶的運動可能影響板塊在極地帶的運動。如果地球傾角保持不變的話,強中緯力作用帶43°06′及其以後范圍內板塊的運動對極地帶內時的運動產生影響。

由於強中緯力與緯度的大小呈正弦倍角平方關系變化,所以,在地球緯度大於68°27』時,作用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加倍減小,而板塊運動的加速度則隨緯度的增加而越來越小。

由於地球的自轉軸是傾斜的,板塊受強中緯力作用後的運行方向和地球自轉方向的關系如圖5-33a所示。極地帶板塊在一天之內所受強中緯力的大小是變化的,以一個質心在地球緯度66°33′的板塊為例,其一天之內的強中緯力隨時間的變化關系曲線如圖5-33b所示。

圖5-33 高緯度帶球面板塊的運動方向及作用力關系示意圖

圖5-33b中非對稱曲線形態的形成有兩個原因:①由於極圈上的質點介於0:00與12:00(夏季)之間;②質點與黃道面的a角度,經過了從90°到43°06′的變化,其中,約在11:53′(夏季)時α=45°。

地球傾斜所形成的地球南北極關系,總是使地球在軌道的半徑增大時南極在更大的地方(軌道外側),北極在較小的地方(軌道內側)。這種特殊的構造關系,是形成北極相對活躍,南極相對穩定的原因(角動量守恆)。如果地球傾斜方式改成相反方向,地球南北極的地理地質特徵也將隨之改變。

2.板塊在中緯度帶的運移

與高緯度帶一樣,中緯度帶也是個相對概念,一般是指地球緯度21°33′~68°27′的地帶,即強中緯力作用帶。

板塊在中緯度帶的受力包括強中緯力、潮汐力。這里只研究板塊受強中緯力作用的情況。

根據所設條件,假如目標板塊遇到其他板塊,前者總是將後者壓在底下,這時目標板塊就像在海上的一條船(因為只有存在的板塊能提供證據,消失的板塊則不可以),也不考慮板塊遇到其他板塊後的反射及運行速度改變等情況,那麼,板塊在本帶內的運移則完全類似於強中緯力作用帶內的大氣或海水的運動,只是運動體的質量不同,所產生的運動速度不同。

強中緯力作用帶內強中緯力的運行軌跡和方向如圖5-34a所示。

圖5-34 中緯度帶板塊的受力與運動

綜合分析結果:從圖5-34a的視角,可看到的地球上強中緯力作用帶內最大強中緯力作用線是一條圓形軌跡線。這條軌跡線處在黃道面上下地球的中部(圖中只繪出了北半球的一條),呈一個封閉的圓環。黃道面上的觀察者將這個圓環看成是一條平行於黃道面的直線,而黃道面上90°視角的觀察者則看成是一條完整的圓圈。地球的自轉,使中緯度帶內的每一點,在24小時內,兩次經過該圓圈。

地球的緯線與強中緯力作用線呈X狀斜交,如果固定緯線,則質點從A點出發沿著強中緯力作用線由南往北經過緯線(E點)抵達68°27′(B點)後,發生由北往南的運移,在地球背面再次經過該緯線,然後回到A點,周期為24小時。如果固定最大強中緯力作用線,質點由C點出發,幾小時後,先後經過E點(即最大強中緯力作用點)和D點(相當於夏季中午12:00),再過幾小時,又一次經過最大強中緯力作用點(前後兩次相差大約12小時),並於次日同出發時間回到C點。

處於強中緯力分界線上的點,一天之內只有一次受到最大強中緯力的作用。

由於強中緯力除在黃道面和南北半球的α=90°處等於零無作用外,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都有作用。強中緯力作用帶內某點的強中緯力與時間的關系曲線如圖5-34b所示。該圖中的時間軸沒有一日中具體小時的意義,只有時間間隔的作用。縱軸上最大強中緯力是固定的,最小值則視板塊質心所處緯度經過換算成α後得出。

扣除所有阻礙板塊運移的因素後,板塊在強中緯力作用帶的運移軌跡如圖5-35所示。

圖5-35 板塊在中緯度帶內的運移轉跡示意圖

板塊不斷地作如圖5-35所示的運動,總有到達帶邊(與其他作用帶交疊區)的時候,這時,板塊將受到雙重作用力的作用,運移軌跡將超出圖5-35的形態。

3.板塊在低緯度帶的運移

低緯度帶是指南緯21°33′到北緯21°33′之間的地帶,又稱穿切黃道面帶(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均為穿切黃道面帶,這里以強中緯力作用分帶統一考慮)。

強中緯力在低緯度帶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

圖5-36a選擇了地球赤道南北各一點在地球轉動時受強中緯力的作用情形,圖5-36b是此兩點的F-t關系曲線。

由圖5-36b可見,赤道南北兩板塊的F-t曲線表現為非對稱性,即赤道北的板塊穿切黃道面前在黃道面之上的幅度大於穿切黃道面後的幅度,而赤道以南的板塊則正好相反。這是站在板塊不受固定強中緯力作用的角度的情況。

圖5-36 低緯度帶板塊受強中緯力作用與運動關系圖

如果板塊A(或B)受到一定的強中緯力的作用,那麼,隨著地球的自轉,強中緯力將帶著板塊A(或B)作跨越赤道的運動。

假如在黃道面上下各有一固定值的強中緯力作用線,如圖5-37(為方便讀圖,位置稍作誇張),且板塊A在南半球開始受力,並在固定力的作用下沿著力作用軌跡前進,地球同時在自轉;那麼,板塊A在經過1點時抵達赤道,經過2點時已進入北半球(雖然板塊A仍在黃道面下),到達3點時穿切了黃道面並到達其上(雖然板塊A在南半球強中緯力作用下運抵北半球的緯度沒變),到達4點時便進入了北半球的固定強中緯力作用線,到達5點時就完全離開了南半球進入了北半球並受北半球系統作用力的控制。這種交換是可逆的(逆向運動分析略)

圖5-37 低緯度帶板塊A受強中緯力作用跨越赤道運動分析。

4.其他

研究探討板塊運動的課題一直都屬於熱門。從部分新發現的地球動力角度探討板塊的運移軌跡,立意在於對強中緯力的應用。至於潮汐力和脹縮力對板塊的垂向作用等,都屬於以後繼續探討的內容。

10、臀中肌和腰方肌怎麼練

1.提髖
次數:20-30次

動作過程:
坐在地上或墊子上,屈腿。用手撐地,使臀部離開地面。然後收腹,同時臀部向後運動,使腿伸直。回復初始動作,重復。
2、深蹲。
次數:20-30次,要求慢下,快起。

3、跪姿單抬腿
左右各20-30次,後抬腿要求快起,稍停,然後慢下。

4、箭步蹲
次數:20-30次

5、臀橋
次數:20-30次

與腰方肌的運動軌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