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骶棘肌在哪裡
抄襲來的,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骶棘肌沿脊柱兩側上行,為腰背筋膜所覆蓋,肌束上行分
'組,自外向內為髂肋肌,最長肌和棘肌['].摔跤運動中的一些技術動作如跪撐滾橋,抱提過胸,跪撐反抱大腿對抗等,這些技術動作主要靠腰部骶棘肌的收縮發力,如果骶棘肌力量不足就會造成骶棘肌的勞損.
2、腰部肌肉包括那些
腰部肌肉主要包括腰大肌、腰方肌、腰小肌、髂肌。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
(2)腰骶段兩側骶棘肌擴展資料:
肌肉的命名原則有多種,主要有:
①按形狀,如斜方肌肉、三角肌肉
②按位置,如岡上肌肉、岡下肌肉、脛骨前肌肉、肋間肌肉等
③按起止點,如胸鎖乳突肌肉、胸骨舌骨肌肉等
④按位置和大小,胸大肌肉、胸小肌肉、腰大肌肉等
⑤按作用,如旋後肌肉、大收肌肉、屈肌肉、伸肌肉等
⑥按構造,如半腱肌肉、半膜肌肉等
⑦按結構和部位,肱二頭肌肉、股四頭肌肉等
⑧按部位和纖維方向,如腹外斜肌肉,腹橫肌肉等
3、兩側腰肌的鍛煉方法
1、腰肌鍛煉保健法 :仰卧保健法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雙腳、雙肘和頭部五點 ,支撐於床上 ,將腰、背、臀和下肢用力挺起稍離開床面 ,維持感到疲勞時 ,再恢復平靜的仰卧位休息。按此法反復進行 10分鍾左右 ,每天早晚各鍛煉一次。
2、俯卧保健法 :患者採取俯卧位 ,將雙上肢反放在背後 ,然後用力將頭胸部和雙腿用力挺起離開床面 ,使身體呈反弓型 ,堅持至稍感疲勞為止。依此法反復鍛煉 10分鍾左右 ,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果長期堅持鍛煉 ,可預防和治療腰肌勞損和低頭綜合症的發生和發展。
3、腰背部叩擊按摩保健法 :患者採用端坐位 ,先用左手握空拳 ,用左拳在左側腰部自上而下。輕輕叩擊 10分鍾後 ,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搓 5分鍾左右 ,一日兩次。然後反過來用右手同左手運動法。自己感到按摩區有灼熱感 ,則效果更好 ,運動後自覺舒服無比。此運動法能促使腰部血液循環 ,能解除腰肌的痙攣和疲勞 ,對防治中老年性腰肌勞損效果良好。
1、按揉腎俞、腰俞、委中、阿是穴,每穴按揉2分鍾。
2、兩手半握拳,在腰部兩側凹陷處輕輕叩擊,力量要均勻,不可用力過猛,每次叩擊2分鍾。
3、兩腿齊肩寬站立,兩手背放在背部,沿腰兩側骶棘肌上下按摩100次,以腰部感覺發熱為度。
4、雙手叉在腰部,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腰部放鬆,呼吸均勻,做前後左右旋轉搖動,開始旋轉幅度要小,逐漸加大,一般旋轉80~100次。
5、彈撥痛點10~20次,然後輕輕揉按1~2分鍾
4、側骶棘肌外緣在哪
2.指壓止痛:用拇指壓向患側骶棘肌外緣、第三腰椎橫突處,可收到止痛或緩解疼痛的效果。 3.皮膚過敏區局部封閉:先用大頭針在患側腰部試出皮膚過敏區
5、腰骶部位置圖
腰骶部是指臀部上緣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五塊腰椎、一塊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帶下部位。腰骶部疼痛多指第4、5腰椎和第一骶椎疼痛。
腰骶部疼痛多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這一病症多伴有一側下肢放射性疼痛;婦科如果有炎症,例如盆腔炎,有時也可以引起腰骶部的疼痛,懷孕時,多在妊娠中後期有腰骶部的不適。另外,肛腸科的深部膿腫也可以引起。
腰骶部疼痛是腰骶部勞損的主要表現,局部常有僵硬感,腰部活動可受限。受風著涼、天氣變化、過度疲勞可使症狀加重及反復發生。急性發作時腰骶部疼痛較為劇烈,腰骶兩側局部肌肉痙攣,腰部活動障礙,站立及行走亦受影響。
(5)腰骶段兩側骶棘肌擴展資料
腰骶部勞損在治療的過程中以及以後的康復治療中,要少做使用腰部力量的高強度體力活動,甚至可能局部時間制動,目的是減輕疼痛,消除腰部肌肉疲勞並盡可能固定腰椎避免腰椎骨質增生,但是此方法容易引起功能喪失,腰肌萎縮,誘發其它病變,一般主張治療與功能鍛煉同時進行,避免愈後並發症,配合正確的功能活動,可以加快積液的吸收,康復後的保健至關重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腰骶部勞損可以有效治療。
急性期應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採用硬板床仰卧,雙膝稍屈曲,以增大腰骶角,緩解疼痛,減輕組織水腫。
同時可行局部封閉、理療、按摩及功能鍛煉。疼痛厲害者可服用解痙鎮痛劑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慢性勞損處理較難,效果較差。除理療、按摩及局部封閉外,可用較寬的腰骶帶或腰圍保護腰骶部,支持腰肌。
6、怎麼鍛煉骶棘肌?回答對追加50分
背部一細長的肌肉稱為骶棘肌。位於脊柱兩側,象兩根大立柱從頭部的枕骨到脊柱的最末端(骶骨),脊柱置於骶棘肌之間明顯的凹形槽內,是一塊強大的脊柱伸肌。下方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及脊柱伸,抬頭、挺胸、塌腰動作;一側收縮時使軀干向同側屈,體側屈運動。
7、骶尾骨在人體什麼部位
骶尾骨在人體脊柱末端的兩塊臀大肌的中間,用手可以摸到。
骶骨(sacrum)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側部、骶骨尖、盆面和背側面,呈倒三角形,構成盆腔的後上壁,其下端為骶骨尖,與尾骨相關節,上端寬闊的底與第5腰椎聯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側面後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長而窄,女性短而寬,以適應女性分娩的需要。
骶骨底前緣突出,稱骶骨岬骶骨底上面的卵圓形骨面即第1骶椎體的上面,與第5腰椎椎體的下面形成腰骶關節。底的兩側平滑,名骶翼。骶骨的兩側上部粗糙,為上3個骶椎橫突相癒合所致,該部呈耳郭狀,又稱耳狀面,與髂骨相應的關節面形成骶髂關節。
耳狀面下緣的位置多位於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關節的高度並不直接與骶骨高度相關,高而長的骶骨,骶髂關節可以短,而低而短的骶骨,骶髂關節可以長。骶骨的側緣在骶髂關節以下窄薄部分為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附著處。
(7)腰骶段兩側骶棘肌擴展資料骶骨的高度與骶椎數目有關,由於腰椎或尾椎的移行,骶椎的數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時稱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可能完全,也可能不完全,通常一側發育不全,或僅橫突融合而腰椎體與棘突仍分離。第1骶椎一般與第5腰椎形成單岬,但可同時與第2骶椎又形成一岬,構成重岬。
骶骨後面上下部,各有一缺損,名腰骶間隙和骶尾間隙,蛛網膜下腔麻醉和骶管阻滯可分別由此兩間隙進入。骶尾間隙成「八」形,也稱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系由於第5骶椎兩側椎弓未癒合、椎板和棘突未發育所致;
其位置可存在變異,有的在裂孔的尖端有向下伸延的骨片,將裂孔分為左、右兩半,或有些小骨片凸向腹側,裂孔被分隔,或骶管裂孔兩側緣向腹側生出一些小骨片,互相相連成兩個小孔,或骶角不顯而幾乎無裂孔。
8、骶棘肌的骶棘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