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性的脊柱側彎調整後是會慢慢痊癒的,不過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你是腰肌勞損引起的脊柱側彎,而不是脊柱側彎引起的腰肌勞損。。。還是去大醫院看看吧,該拍X光片拍X光片,積極治療康復,可以去看中山一院的楊軍林教授
2、脊柱側彎嚴重怎麼辦,腰部肌肉一邊萎...
病情分析:你好,這個脊柱側彎嚴重所以導致了局部的肌肉一般萎縮,一般較為發達,這個需要及時去脊柱科檢查了意見建議:對於嚴重的脊柱側彎,這個除了手術矯正之外,別的方法是效果不好說的,可以去三甲的大醫院骨科檢查治療
3、關於腰間盤突出造成的脊柱側彎
可以試下倒走,倒走是醫學界公認的針對腰椎間盤突出最好的方法,三甲醫院的醫生都知道。
倒走須注意: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讓腳跟踩實。倒走能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腰椎的過度彎曲,只是倒走不容易堅持,也不太安全。其實站立的時候也可以強制重心後移,赤足或穿平底鞋站立,前腳掌踩一本20毫米左右厚的書,這樣腳處於前高後低的狀態,同樣可以強制重心後移,可以體驗一下,體驗時間越長越好。
如果感覺症狀有減輕,可以考慮使用負跟鞋,鞋底是前高後低的。同樣是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骨盆前傾和腰椎前凸,穿著正常行走就相當於倒走,和倒走原理相同,比倒走更安全,更容易堅持。與現有的治療康復方法都不矛盾,還具有補充、強化和鞏固的作用,而且是有益無害以往矯形鞋只是用於矯正骨盆左右方向的傾斜,現在是將其用於矯正骨盆的前傾,道理很簡單,負跟鞋在有些三甲醫院可以買到。
注意:平時不要穿帶跟的鞋,任何帶跟的鞋都會加重骨盆前傾和腰椎前凸,加重腰痛。高跟鞋會導致和加重腰痛大家都知道的,中跟鞋也一樣。
另外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勢,例如:不正確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勢,長時間伏案閱讀,書寫和看電視,上網,在辦公室長時間坐著的工作方式,不正確的搬運物品,長時間駕車,家居生活中工作檯面的高度過低,瑣碎的家務事等等都是會加重腰椎間盤突出的。
4、脊椎側彎,但是醫生說不痛就不管它.但是現在腰肌一邊大一邊小,而且大的那邊還很硬.現在按摩的時候那條
首先應該是骨盆歪了引起的脊柱側彎,需要矯正。現在看著是不會痛,等到真正疼痛了是不是就晚了。還有就是平時要注意生活習慣。坐要坐正,睡要平睡。
5、腰部肌肉大小邊怎麼恢復?脊椎有點偏!
這個是可以慢慢的糾正過來的,脊柱偏會壓迫神經,血管,影響肌肉的正常生長。 方法如下:一:手指碰肩膀,手臂呈米字形前後轉動;
二:手臂伸直,大幅度地前後作甩肩動作;
三:頭部保持正直,將肩膀緩緩抬起,盡量靠近耳朵,再慢慢放下,如此重復多次;
四:手掌扶在腰上,然後嘗試倒走,也有助於鍛煉腰背肌;
五:手扶住桌面,左右扭轉腰部,然後做上下蹬腿的動作。
建議:如果肩膀和腰背,已經酸疼不堪,可以用些扶他林之類的葯膏,或者辣椒貼;仍舊不能緩解,應該立刻看醫生,而不建議口服任何市面上號稱改善頸椎問題的保健品。
6、腰肌勞損會導致腰部脊椎彎曲嗎?如題 謝謝了
不會。您好~這有點資料~★腰肌勞損的原因及預防 腰痛 ,是一種常見病症 ,很多人有腰痛或有過腰痛的病。 有一種最為常見的腰痛 ,痛在以腰骶關節為中心約一巴掌大的地方 ,或隱隱作痛 ,或酸痛不適 ,早晨起床時減輕 ,活動後加重 ,不能久坐、久站 ,彎腰困難。到醫院檢查 ,照X光片、驗血也大都正常。患腰痛的人雖然大都能正常生活和堅持工作 ,但時間一長 ,會影響工作效率 ,降低生活情趣。這種腰痛 ,中醫常稱為腎虛腰痛 ,也就是腰肌勞損的腰痛。 為什麼會發生腰肌勞損的腰痛呢 ?腰部是人體的中點 ,腰骶關節是人體唯一承受身體重力的大關節 ,是腰部活動的樞紐 ,前俯、後仰、左右側彎、轉身都有牽涉 ,無論運動還是活動 ,這里的關節比全身哪個關節承受的力量都大。勞動強度大或活動量大 ,關節活動就多。關節的活動 ,都有肌肉的參與 ,所以這里的肌肉容易發生疲勞和損傷。腰肌勞損就有腰部肌肉積勞成疾的意思。有些人即使體力活動不大 ,勞動強度也不大 ,但由於姿勢不對 ,脊柱處於半彎狀態 ,腰背肌肉一直緊綳著 ,日積月累 ,也就產生勞損 ,進一步發展形成無菌性炎症 ,刺激神經末梢 ,引起疼痛 ,於是腰痛就發生了。 腰肌勞損的腰痛是可以預防的。怎樣預防呢 ?首先要加強鍛煉 ,提高身體素質。特別是長年坐著的人 ,腰背肌肉比較薄弱 ,容易損傷。因此 ,應有目的地加強腰背肌肉的鍛煉 ,如做一些的屈、後伸、左右腰部側彎、迴旋以及仰卧、起坐的動作 ,使腰部肌肉發達有力 ,韌帶堅強 ,關節靈活 ,減少生病的機會。肥胖者應減肥 ,以減輕腰部的負擔。其次要注意自我調節 ,勞逸結合 ,避免長期固定在一個動作上和強制的彎腰動作 ,如站久了可以蹲一蹲 ,蹲下不僅使腰腿肌肉得到放鬆休息 ,而且也減少了體能的消耗。 再就是注意生活中的各種姿勢 ,如從地上提取重物時 ,應屈膝下蹲 ,避免彎腰加重負擔 ;拿重物時 ,身體盡可能靠近物體 ,並使其貼近腹部 ,兩腿微微下蹲 ;向高處取放東西時 ,夠不著不宜勉強 ;睡眠時應保持脊柱的彎曲等。避免潮濕和受寒也是很重要的。包建國 腰肌勞損的運動療法 腰肌勞損其主要症狀是腰部酸困和疼痛 ,腰痛較重者常伴有腰肌緊張性痙攣 ,腰部活動性受限 ,彎腰困難。嚴重者可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實踐證明 ,運動療法對其有較好的效果。 1、腰肌鍛煉保健法 :仰卧保健法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雙腳、雙肘和頭部五點 ,支撐於床上 ,將腰、背、臀和下肢用力挺起稍離開床面 ,維持感到疲勞時 ,再恢復平靜的仰卧位休息。按此法反復進行 10分鍾左右 ,每天早晚各鍛煉一次。 2、俯卧保健法 :患者採取俯卧位 ,將雙上肢反放在背後 ,然後用力將頭胸部和雙腿用力挺起離開床面 ,使身體呈反弓型 ,堅持至稍感疲勞為止。依此法反復鍛煉 10分鍾左右 ,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果長期堅持鍛煉 ,可預防和治療腰肌勞損和低頭綜合症的發生和發展。 3、腰背部叩擊按摩保健法 :患者採用端坐位 ,先用左手握空拳 ,用左拳在左側腰部自上而下。輕輕叩擊 10分鍾後 ,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搓 5分鍾左右 ,一日兩次。然後反過來用右手同左手運動法。自己感到按摩區有灼熱感 ,則效果更好 ,運動後自覺舒服無比。此運動法能促使腰部血液循環 ,能解除腰肌的痙攣和疲勞 ,對防治中老年性腰肌勞損效果良好。 4、熱敷或理療 :每天晚上可用熱水袋或熱療靈在疼痛部位熱敷 ,也可用麩皮 1. 5公斤 ,在鐵鍋內炒糊後 ,再加食醋 0. 25公斤速攪拌均勻後 ,裝入自製布袋內 ,然後放置在腰痛部位用被子蓋好保暖熱敷。有條件的家庭可自購遠紅外線熱療器或周林頻譜儀等理療。此法能促進腰部血液循環 ,還能祛風濕、活血通絡 ,對治療腰肌勞損患者效果良好。 5、葯物療法 :對腰肌勞損患者 ,有明顯壓痛點者可用強的松龍針 1毫升加 1%普魯卡因 5毫升 ,作壓痛點封閉 ,每周一次 , 3次為一療程。待腰痛減輕後即可開始進行腰鍛煉。也可口服葯物通痹片或壯骨關節丸、腸溶阿司匹林和消炎痛等治療 ,以鞏固治療效果和防止腰痛再發。 ★腰痛是人們工作、生活中的常見病。尤其是在長期保持坐立姿勢工作的人中,腰肌勞損患者更為多見。 腰肌勞損是腰部肌肉、椎間盤與韌帶組織的慢性損傷,發病原因可歸納為三種:第一種,長期工作姿勢不良,如彎腰用一側肩膀扛抬重物,或是習慣性姿勢不良,使腰肌長時間處於牽拉狀態,造成累積性勞損變性,軟組織疲勞則產生腰背酸痛;第二種,腰椎先天或後天畸形,或下腰短縮畸形,或腰部外傷後,長期卧床不起,腰背肌長時間疲勞等;第三種,腰部軟組織急性損傷治療不當,或反復損傷使組織不能得到充分修復,產生纖維化或瘢痕形成,也是慢性腰痛的原因。 1.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復發作,疼痛可隨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變化,時輕時重,纏綿不愈。腰部可有廣泛壓痛,脊椎活動多無異常。急性發作時,各種症狀均明顯加重,並可有肌肉痙攣,脊椎側彎和功能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可有下肢牽拉性疼痛,但無串痛和肌膚麻木感。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可局限於一個部位,也可散布整個背部。 2.預防原則 長期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群最易患腰肌勞損,怎樣預防呢?這就要求工作時要經常變換體位,糾正不良姿勢。平時要加強腰背肌及脊椎間韌帶的鍛煉和保護,在體育運動或搬抬重物前要做好准備活動,防止突然用力使腰部扭傷。還可以經常參加太極拳、五禽戲、健身操的鍛煉,這些傳統的健身方法對預防腰肌勞損都有益處。 3.治療原則 主要是減輕負重、注意休息、葯物治療、理療輔助。 (1)一般治療:在腰痛發作的急性期,提倡適當卧床休息,以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卧床以硬板為宜。嚴重者可在腰部兩旁置沙袋制動。 (2)西葯治療:常可口服止痛葯如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也可用好得快局部噴塗,或激素加普魯卡因痛點封閉。 (3)中葯治療:中成葯可選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強腎片等配合獨活寄生丸、活血止痛膠囊等治療。湯葯可選用經驗方:黃芪10g,黨參10g,白術10g,當歸10g,陳皮10g,柴胡10g,升麻10g,甘草10g,秦九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五靈脂10g,香附10g,牛膝10g,地脂10g,土蟞蟲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外用葯可選用納米穴位敷貼、狗皮膏、武力拔寒散,麝香壯骨膏貼於患處或穴位上即可。 (4)理療和功能鍛煉:常用的理療方法主要是熱療、臘療、紅外線、超聲波、激光局部照射等。按摩腰部能夠健腰強腎,疏通經絡,防治腰肌勞損。下面介紹自我按摩防治腰肌勞損十法: 推 兩手對搓發熱之後,重疊放於腰椎正中,由上向下推搓30—50次,至局部產生熱感為止。 捏 腳前伸而坐,或彎曲膝蓋,或正坐姿勢,均可。兩手分別捏拿、提放腰部肌肉15—20次。 揉 採取坐姿。兩手五指並攏,分別放在後腰左右兩側,用掌心上下緩慢揉搓,至發熱為止。 滾 兩手握拳,從腰部向上下滾動、按摩。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反復多次進行。上身可配合前傾、後仰。 壓 兩手叉腰,大拇指分別按於兩側腰眼處,用力擠壓,並旋轉揉按,先順時針,後逆時針,各36圈。 叩 用雙手半握拳,用兩拳的背面輕叩腰骶部,以不引起疼痛為度。左右同時進行,各叩30次。 抓 雙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壓於腰側不動,其餘四指從腰椎兩側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膚,從腰眼到骶部順序進行,兩側各抓36次。 抖 兩手置腰部,掌根按於腰眼處,快速上下抖動15—20次。 按 取坐位,以中指指尖揉人中穴1—2分鍾。 點 取坐位,用兩手中指的指尖分別點按兩腿委中穴(膝關節後窩正中)1—2分鍾,被按部位應出現酸、麻、脹的感覺。 除了局部按摩,搖動腰部也能夠防治腰肌勞損。具體介紹兩種方法,以供參考: ①轉胯運腰 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中指按在腰眼部,即中醫所說的腎穴位上,吸氣時,將胯由左向右擺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②旋腰轉背 取站立姿勢,兩手上舉至頭兩側與肩同寬,拇指尖與眉同高,手心相對。吸氣時,上體由左向右扭轉,頭也隨著向後扭轉,呼氣時,由右向左扭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7、請問為什麼有人會脊柱側彎?導致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請專家回答~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脊柱側彎發病很多因素有關的,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8、引發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柱側彎發病很多因素有關的,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9、脊柱側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脊椎側彎又可分為結構性脊椎側彎(structural scoliosis)及非結構性脊椎側彎(non-structural scoliosis),造成結構性脊椎側彎常見的原因包括神經肌肉疾病(例如:腦性麻痹、脊髓損傷、漸進性神經肌肉疾病等)、骨骼本身病變問題(例如:骨折、軟骨症、脊椎缺損等)、或不明原因所導致的自發性障礙,而造成非結構性脊椎側彎的原因有腳長不一致、因背部或頸部疼痛導致單側保護性肌肉spasm、或習慣性非對稱性姿勢等原因所導致。治療上必須考慮發生的原因、年齡、部位及嚴重程度,一般而言,彎曲角度在二十五度以下時,僅需觀察及定期追蹤,成長中的小孩側彎在二十五度到四十度之間,可考慮使用特殊背架來治療,而當彎曲角度大於四十度時,支架的治療效果不彰,需以手術作矯正及固定。保守性的治療包括:擺位、運動、牽引、脊椎背架、電刺激等方式,可互相配合運用,以達到最佳療效,當彎曲角度大於四十到五十度時、對保守性的治療無效、嚴重變形造成背痛、或心肺功能變差,此時,則需接受手術治療,目前脊椎側彎手術內固定方法及器械的進步,手術後穩定度大為增加,對於側彎較嚴重的病患而言亦可收到不錯的效果。
10、脊椎彎曲導致的腰肌勞損怎麼治
這個要注意多卧床休息。不要做比較重的體力勞動。如果說很嚴重的話。還要去醫院找專業的醫生幫你治療。祝你早日康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