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膈的位置及形態特點,三個裂孔的名稱,位置及通行結構
1、膈為向上膨隆的薄扁肌,呈穹窿形,介於胸腔與腹腔之間,構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的中央為腱性部分,稱中心腱。周圍肌性部分,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圍和腰椎前面,根據肌纖維起始部不同分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以助吸氣,鬆弛時以助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協助排便、嘔吐、咳嗽、噴嚏及分娩等活動。
2、膈有3個裂孔。主動脈裂孔位於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平對第12胸椎體,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食管裂孔位於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平第10胸椎體,有食管和迷走神經前、後干通過,此裂孔是膈疝好發部位之一。腔靜脈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約平第8胸椎,有下腔靜脈通過。
(1)膈肌腰肋三角擴展資料:
在膈的起始處,各部之間缺乏肌纖維,上面覆以膈上筋膜和膈胸膜,下面覆以膈下筋膜和腹膜,常形成三角形小裂隙,是膈的薄弱區。在胸骨部與肋部起點之間的小裂隙稱胸肋三角。位於膈的腰部與肋部起點之間的小裂隙稱腰肋三角。
膈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主要來自膈上、下動脈和心包膈動脈、肌膈動脈、肋間後動脈。它們在膈內廣泛吻合。靜脈與動脈伴行,最終分別注入上、下腔靜脈。
膈的淋巴注入膈上淋巴和膈下淋巴結。膈上淋巴結位於膈的上面,分為三組,收納膈、心包下部和肝上面的淋巴管,其輸出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結和縱隔後淋巴結。膈下淋巴結在膈的下面,沿膈下動脈排列,收納膈下面後部的淋巴管、其輸出淋巴管注入膈上前淋巴結。
膈由膈神經支配。膈神經是頸叢的分支,由第3~5頸神經前支組成,在前斜角肌前方下降,在鎖骨下動脈、靜脈之間經胸廓上口進入胸腔,與心包膈血管伴行,經肺根前方,在心包與縱隔之間下行達膈肌。膈神經是混合性神經,其運動纖維支配膈肌,感覺纖維分布於胸膜、心包和膈下中央部腹膜,右膈神經尚有纖維至肝上面和膽囊。
2、膈肌的作用
淺談膈肌的作用及其與臟腑的關系
龐老師在《氣功醫療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一文里談到「搞氣功的人一定要敢於進入新領域、敢於去探索新領域的知識,要解決人們的無知、疾病和殘忍……。要學習解剖知識,知道人體器官和大體位置,好對著病的部位發氣……」搞氣功醫療的不懂得解剖學,不懂得內臟的情況是不行的。我們學西醫知識,解剖知識,中醫知識,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提高練功效果和治病效果。這其中,素有「人體的小太陽」之稱的膈肌的作用及其與各臟腑之間的關系,是廣大功友應該重點掌握的。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松馳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由此可見,膈肌在人體內是何等的不可忽視。因此,我們從氣功學這個角度來研究膈肌對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了。一是從膈肌生態學基礎來看,它對我們氣功鍛煉里的「呼吸松腰法」起著一定的作用。由於膈肌的後下緣與第二、三腰椎相連,當吸氣時命門與腰椎部位是向後向下運動的。此時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時,默念「腰要松」或「腰松開」(特別是在三心並站庄時),形體內外,特別是腰部與平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二是混元整體理論認為,「一切有形的實體物,都是不同層次的混元氣凝聚而成的」。從這個理論來看,我們平日或者說我們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層次的混元氣。當這些食物(混元氣)進入人體的整個消化系統後,此系統的各個器官組織,都會毫不懈怠地、沒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職去進行工作,把吃進的食物認真進行消化分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營養部分輸送給其他臟腑器官組織,把其糟粕輸送給排泄系統。此時整個消化系統應該是氣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據「氣隨意注,意到氣到」的道理去精神內守。意注膈肌將會進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飯,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進入氣功態,精神內守,意注膈肌的運動,把自己的呼吸慢慢變得深、細、勻、長,同時吸氣時想命門,想兩腎,呼氣時想心臟,想兩肺。就這樣隨著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識也隨著一下一下地運動,再去認真地體察胸腹腔內的感覺,慢慢地不知不覺就會感到體內有一種說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覺。而龐老師曾經說過「什麼部位的氣足了,什麼部位就特別舒服」。我想此時胸腹腔里的感覺,不正是龐老師所說的「氣足」嗎?而且這種感覺如果體察的時間長,慢慢還會擴散到全身內外——心境是寧靜的,愉悅的;形體是正直的,身心會進入一種無內無外的境界。這時才真正體驗到了「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真正含義。
寫到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養意識、涵養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把體察膈肌運動的感覺和感受以及當時的心境帶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去,始終保持這種心態,處理好周圍的環境、人際關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內的各個臟腑器官組織始終保持混元氣充足,始終保持青壯年時期的活力,那麼這個人哪裡還會有病呢?這樣一來,人應該說就離活到125歲~175歲的自然壽命不遠了。由此可見,練氣功的根本還是修養意識,涵養道德
3、治療腰肋三角疝最佳方法是什麼,請教在線醫生,治療腰
關於膈肌解剖:膈是由頸部的肌節遷移至胸腹腔之間而形成的向上膨隆的扁薄闊肌,膈的肌纖維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緣和腰椎前面,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肋軟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上2-3個腰椎,各部肌纖維向中央移行於中心腱。膈上有三個裂孔:T12水平-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T10水平-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T8水平-腔靜脈裂孔。在三部起點之間通常留有三角形小區,其中無肌纖維,僅有結締組織薄膜,為膈薄弱區,其中胸骨與肋部起點之間的叫胸肋三角(Morgagni孔);位於外側弓狀韌帶上方,肋部與腰部之間叫腰肋三角(Bochdelek孔).腹腔臟器可能由此突入胸腔而形成膈疝.
4、膈肌在人體的什麼部位
淺談膈肌的作用及其與臟腑的關系
龐老師在《氣功醫療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一文里談到「搞氣功的人一定要敢於進入新領域、敢於去探索新領域的知識,要解決人們的無知、疾病和殘忍……。要學習解剖知識,知道人體器官和大體位置,好對著病的部位發氣……」搞氣功醫療的不懂得解剖學,不懂得內臟的情況是不行的。我們學西醫知識,解剖知識,中醫知識,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提高練功效果和治病效果。這其中,素有「人體的小太陽」之稱的膈肌的作用及其與各臟腑之間的關系,是廣大功友應該重點掌握的。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松馳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由此可見,膈肌在人體內是何等的不可忽視。因此,我們從氣功學這個角度來研究膈肌對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了。一是從膈肌生態學基礎來看,它對我們氣功鍛煉里的「呼吸松腰法」起著一定的作用。由於膈肌的後下緣與第二、三腰椎相連,當吸氣時命門與腰椎部位是向後向下運動的。此時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時,默念「腰要松」或「腰松開」(特別是在三心並站庄時),形體內外,特別是腰部與平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二是混元整體理論認為,「一切有形的實體物,都是不同層次的混元氣凝聚而成的」。從這個理論來看,我們平日或者說我們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層次的混元氣。當這些食物(混元氣)進入人體的整個消化系統後,此系統的各個器官組織,都會毫不懈怠地、沒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職去進行工作,把吃進的食物認真進行消化分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營養部分輸送給其他臟腑器官組織,把其糟粕輸送給排泄系統。此時整個消化系統應該是氣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據「氣隨意注,意到氣到」的道理去精神內守。意注膈肌將會進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飯,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進入氣功態,精神內守,意注膈肌的運動,把自己的呼吸慢慢變得深、細、勻、長,同時吸氣時想命門,想兩腎,呼氣時想心臟,想兩肺。就這樣隨著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識也隨著一下一下地運動,再去認真地體察胸腹腔內的感覺,慢慢地不知不覺就會感到體內有一種說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覺。而龐老師曾經說過「什麼部位的氣足了,什麼部位就特別舒服」。我想此時胸腹腔里的感覺,不正是龐老師所說的「氣足」嗎?而且這種感覺如果體察的時間長,慢慢還會擴散到全身內外——心境是寧靜的,愉悅的;形體是正直的,身心會進入一種無內無外的境界。這時才真正體驗到了「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真正含義。
寫到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養意識、涵養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把體察膈肌運動的感覺和感受以及當時的心境帶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去,始終保持這種心態,處理好周圍的環境、人際關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內的各個臟腑器官組織始終保持混元氣充足,始終保持青壯年時期的活力,那麼這個人哪裡還會有病呢?這樣一來,人應該說就離活到125歲~175歲的自然壽命不遠了。由此可見,練氣功的根本還是修養意識,涵養道德
5、隔肌為什麼會疼?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6、求問腰肋三角疝和B氏疝是一樣的嗎
關於膈肌解剖:膈是由頸部的肌節遷移至胸腹腔之間而形成的向上膨隆的扁薄闊版肌,膈的肌纖維起權自胸廓下口的周緣和腰椎前面,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肋軟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上2-3個腰椎,各部肌纖維向中央移行於中心腱。膈上有三個裂孔:T12水平-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T10水平-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T8水平-腔靜脈裂孔。在三部起點之間通常留有三角形小區,其中無肌纖維,僅有結締組織薄膜,為膈薄弱區,其中胸骨與肋部起點之間的叫胸肋三角(Morgagni孔);位於外側弓狀韌帶上方,肋部與腰部之間叫腰肋三角(Bochdelek孔).腹腔臟器可能由此突入胸腔而形成膈疝.
7、解剖學上膈肌裡面都是什麼?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 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屬於軸下肌
8、請問膈肌形成的特殊結構有哪些?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專恢屬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以助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協助排便,嘔吐,咳嗽,噴嚏及分娩等活動。
膈肌,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9、泰醫膈肌的起點,分布及裂孔和肌間裂隙
起自胸廓下口全周
按肌束起始的不同分為腰部,肋部,胸骨部
有: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腔靜脈裂孔,腰肋三角,胸肋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