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大肌.·腰小肌·背腰最長肌的臨床意義
腰大肌、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於股骨小轉子。腰小肌起於胸椎12及腰1椎體側面作用分別是前屈、外旋髖關節,緊張髂筋膜。你說的背腰最長肌不知道是不是豎脊肌主要作用保持人體直立。希望能幫到你。
2、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腰椎間盤突出症特殊檢查方法有:
(1)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具體作法如下:患者雙下肢伸直仰卧,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關節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並徐徐將之抬高,直至患者產生下肢放射痛為止,記錄下此時下肢與床面的角度,即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達80度左右,且無放射痛。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即檢查者將患者下肢抬高到最大限度後,放下約10度左右,在患者不注意時,突然將足背屈,若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為陽性。
本試驗的原理是:當下肢抬高時,坐骨神經受到牽拉,加重了突出的腰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刺激。
在直腿抬高試驗中,下肢抬高在0~20度時,並不引起神經根在椎管內的移動,因此在此范圍內的受限,多為腘繩肌痙攣所致。在下肢抬高超過30度以後,即可引起神經根的牽拉或向下移動,其中受牽拉最大的是腰5神經根,其次是腰4神經根。當抬高角度超過60度時,腰5神經根所受拉力達到最大程度,並足以使之在椎管內向下移動。由於腰5、腰4神經根受到的牽拉力較大,故腰5~骶1、腰4~5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
在較為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中,不僅患側的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連健側的直腿抬高試驗也可以為陽性,這是由於健側下肢抬高時可使神經根牽動硬膜囊,從而相應改變了對側神經根與突出物的相對位置,而誘發了疼痛。
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可以用來區別神經根性或是肌肉因素所引起的直腿抬高受限。一般由於髂脛束、腘繩肌或膝關節後側關節囊緊張所造成的直腿抬高試驗受限,在作加強試驗時可呈陰性。
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提示中央型突出的可能性;多數患者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①應先檢查健側,並以健側為標准進行比較,低於健側的抬高角度出現疼痛才是陽性。正常人下肢抬高范圍是60~120度,一些運動員、女性即使有腰椎間盤突出,直腿抬高也可以大於90度,這些人應以疼痛是否存在為標准。②腰骶部病變及骶髂關節病變,本試驗也可以陽性。
(2)仰卧挺腹試驗陽性(又稱挺腹、憋氣試驗)。可讓患者處於仰卧位,兩手置於體側,以枕部及兩足跟為著力點,將腹部向上抬起,如可感到腰痛及患側下肢放射痛,即為陽性。如不能引出疼痛,可在保持上述體位的同時,深吸氣並保持30秒,至面色潮紅,患肢放射痛即為陽性;或在挺腹時用力咳嗽,出現患肢放射疼痛者也為陽性。如上述方法均不能引發患肢疼痛,還可以在患者挺腹時,以雙手壓迫其頸靜脈,此時若出現患肢疼痛,仍是陽性體征。此試驗原理是通過增加腹內壓力而增加椎管內壓力,以刺激有病變的神經根,引發腰痛及患側下肢疼痛。
(3)屈頸試驗(Linder征)。讓患者平卧,四肢自然放平,檢查者一手托於患者枕部,另一手按於患者胸前。徐徐將患者頸部屈曲,若能夠引發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即為陽性。
此試驗原理是:屈頸使枕部離開床面,可令脊髓上升2cm左右,並使硬膜及神經根受到牽拉,加重了已經發生病變的神經根的緊張程度。
(4)弓弦試驗可陽性,患者仰卧位,將其患側髖關節及膝關節均屈曲到90度,然後逐漸伸直膝關節直到出現坐骨神經痛為止。此時將膝關節稍屈曲,坐骨神經痛則明顯減輕或是消失。檢查者以手指壓迫股二頭肌腱內側的脛神經,若可以誘發疼痛則為陽性,此試驗可以用來鑒別因腰椎間盤突出而引起的腰腿痛和因肌肉因素而引起的腰腿痛。又被稱為卧位弓弦試驗。
(5)健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當健肢被動直腿抬高時,患肢坐骨神經分布區出現疼痛為陽性。可能為中央型突出或突出椎間盤在神經根的腋部時。
(6)股神經牽拉試驗(Ely)試驗陽性,多見於高位腰椎間盤突出時。腰大肌、骶髂關節、腰椎有病變時,亦可呈陽性。其操作方法是:患者俯卧檢查者一手按壓骨盆,另一手將一側下肢抬起,使膝關節屈曲,髖關節過伸,若腹股溝或大腿前方和小腿前內方放射痛,為陽性。
(7)納夫齊格爾氏征又稱為頸靜脈壓迫試驗。其操作方法是: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或卧位,檢查者用手壓迫患者兩側頸靜脈,或用血壓計橡皮囊纏繞頸部,加壓至5.3~8.0Pa(40~60mmHg),使其顱內壓升高,進一步引起腦脊液壓力增高,硬膜囊擴張,從而將神經根推向外側,使其受壓加重,出現患肢疼痛、麻木等症狀,這種症狀可以自上而下發展,也可以自下而上發展。其中以站立位時,檢查出的陽性率最高,且尤適於檢查腰4~腰5椎間盤突出者。
3、體格檢查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體格檢查的方法主要是運用視,觸,叩,聽四種方法,還有用嗅這一方法! 全身體格檢查基本項目 1.一般檢查及生命體征 (1)准備和清點器械 (2)自我介紹(說明職務、姓名,並進行簡短交談以融洽醫患關系) (3)觀察發育、營養、面容表情和意識等一般狀態 (4)當受檢者在場時洗手 (5)測量體溫(腋溫,10分鍾) (6)觸診橈動脈至少30秒 (7)用雙手同時觸診雙側橈動脈,檢查其對稱性 (8)計數呼吸頻率至少30秒 (9)測右上肢血壓二次 2.頭頸部 (10)觀察頭部外形、毛發分布、異常運動等 (11)觸診頭顱 (12)視診雙眼及眉毛 (13)分別檢查左右眼的近視力(用近視力表) (14)檢查下眼瞼結膜、球結膜和鞏膜 (15)檢查淚囊 (16)翻轉上瞼,檢查上瞼、球結膜和鞏膜 (17)檢查面神經運動功能(皺眉、閉目) (18)檢查眼球運動(檢查六個方向) (19)檢查瞳孔直接對光反射 (20)檢查瞳孔間接對光反射 (21)檢查聚合反射 (22)觀察雙側外耳及耳後區 (23)觸診雙側外耳及耳後區 (24)觸診顳頜關節及其運動 (25)分別檢查雙耳聽力(摩擦手指,或用手錶音) (26)觀察外鼻 (27)觸診外鼻 (28)觀察鼻前庭、鼻中隔 (29)分別檢查左右鼻道通氣狀態 (30)檢查上頜竇,注意腫脹、壓痛、叩痛等 (31)檢查額竇,注意腫脹、壓痛、叩痛等 (32)檢查篩竇,注意壓痛 (33)檢查口唇、牙齒、上齶、舌質和舌苔 (34)藉助壓舌板檢查頰粘膜、牙齒、牙齦、口底 (35)藉助壓舌板檢查口咽部及扁桃體 (36)檢查舌下神經(伸舌) (37)檢查面神經運動功能(露齒、鼓腮或吹口哨) (38)檢查三叉神經運動支(觸雙側嚼肌,或以手對抗張口動作) (39)檢查三叉神經感覺支(上、中、下三支) (40)暴露頸部 (41)檢查頸部外形和皮膚、頸靜脈充盈和頸動脈搏動情況 (42)檢查頸椎屈曲及左右活動情況 (43)檢查副神經(聳肩及對抗頭部運動) (44)觸診耳前淋巴結 (45)觸診耳後淋巴結 (46)觸診枕後淋巴結 (47)觸診頜下淋巴結 (48)觸診頦下淋巴結 (49)觸診頸前淋巴結淺組 (50)觸診頸後淋巴結 (51)觸診鎖骨上淋巴結 (52)觸診甲狀軟骨 (53)觸診甲狀腺峽部 (54)觸診甲狀腺側葉 (55)分別觸診左右頸總動脈 (56)觸診氣管位置 (57)聽診頸部(甲狀腺、血管)雜音 3.前側胸部 (58)暴露胸部 (59)觀察胸部外形、對稱性、皮膚和呼吸運動等 (60)觸診左側乳房(四個象限及乳頭) (61)觸診右側乳房(四個象限及乳頭) (62)用右手觸診左側腋窩淋巴結 (63)用左手觸診右側腋窩淋巴結 (64)觸診胸壁彈性、有無壓痛 (65)檢查雙側呼吸動度(上、中、下,雙側對比) (66)檢查有無胸膜摩擦感 (67)檢查雙側觸覺語顫(上、中、下,雙側對比) (68)叩診雙側肺尖 (69)叩診雙側前胸和側胸(自上而下,由外向內,雙側對比) (70)聽診雙側肺尖 (71)聽診雙側前胸和側胸(自上而下,由外向內,雙側對比) (72)檢查雙側語音共振 (73)觀察心尖、心前區搏動,切線方向觀察 (74)觸診心尖搏動(兩步法) (75)觸診心前區 (76)叩診左側心臟相對濁音界 (77)叩診右側心臟相對濁音界 (78)聽診二尖瓣區(頻率、節律、心音、雜音、摩擦音) (79)聽診肺動脈瓣區(心音、雜音、摩擦音) (80)聽診主動脈瓣區(心音、雜音、摩擦音) (81)聽診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心音、雜音、摩擦音) (82)聽診三尖瓣區(心音、雜音、摩擦音) 聽診先用膜式胸件,酌情用鍾式胸件補充 4.背部 (83)請受檢者坐起 (84)充分暴露背部 (85)觀察脊柱、胸廓外形及呼吸運動 (86)檢查胸廓活動度及其對稱性 (87)檢查雙側觸覺語顫 (88)檢查有無胸膜摩擦感 (89)請受檢者雙上肢交叉 (90)叩診雙側後胸部 (91)叩診雙側肺下界 (92)叩診雙側肺下界移動度(肩胛線) (93)聽診雙側後胸部 (94)聽診有無胸膜摩擦音 (95)檢查雙側語音共振 (96)觸診脊柱有無畸形、壓痛 (97)直接叩診法檢查脊椎有無叩擊痛 (98)檢查雙側肋脊點和肋腰點有無壓痛 (99)直接雙側肋脊角有無叩擊痛 5.腹部 (100)正確暴露腹部 (101)請受檢者屈膝、放鬆腹肌、雙上肢置於軀干兩側,平靜呼吸 (102)觀察腹部外形、對稱性、皮膚、臍及腹式呼吸等 (103)聽診腸鳴音至少1分鍾 (104)聽診腹部有無血管雜音 (105)叩診全腹 (106)叩診肝上界 (107)叩診肝下界 (108)檢查肝臟有無叩擊痛 (109)檢查移動性濁音(經臍平面先左後右) (110)淺觸診全腹部(自左下腹開始、逆時針觸診至臍部結束) (111)深觸診全腹部(自左下腹開始、逆時針觸診至臍部結束) (112)在右鎖骨中線上單手法觸診肝臟 (113)在右鎖骨中線上雙手法觸診肝臟 (114)在前正中線上雙手法觸診肝臟 (115)檢查肝頸靜脈迴流徵 (116)檢查膽囊點有無觸痛 (117)雙手法觸診脾臟 (118)如未能觸及脾臟,囑受檢者右側卧位,再觸診脾臟 (119)雙手法觸診雙側腎臟 (120)檢查腹部觸覺(或痛覺) (121)檢查腹壁反射 6.上肢 (122)正確暴露上肢 (123)觀察上肢皮膚、關節等 (124)觀察雙手及指甲 (125)觸診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 (126)檢查指間關節運動 (127)檢查上肢遠端肌力 (128)觸診腕關節 (129)檢查腕關節運動 (130)觸診雙肘鷹嘴和肱骨髁狀突 (131)觸診滑車上淋巴結 (132)檢查肘關節運動 (133)檢查屈肘、伸肘的肌力 (134)暴露肩部 (135)視診肩部外形 (136)觸診肩關節及其周圍 (137)檢查肩關節運動 (138)檢查上肢觸覺(或痛覺) (139)檢查肱二頭肌反射 (140)檢查肱三頭肌反射 (141)檢查橈骨膜反射 (142)檢查Hoffmann征 7.下肢 (143)正確暴露下肢 (144)觀察雙下肢皮膚、外形等 (145)觸診腹股溝區有無腫塊、疝等 (146)觸診腹股溝淋巴結橫組 (147)觸診腹股溝淋巴結縱組 (148)觸診股動脈搏動 (149)檢查髖關節屈曲、內旋、外旋運動 (150)檢查雙下肢近端肌力(屈髖) (151)觸診膝關節和浮髕試驗 (152)檢查膝關節屈曲運動 (153)檢查髕陣攣 (154)觸診踝關節及跟腱 (155)檢查有無凹陷性水腫 (156)觸診雙足背動脈 (157)檢查踝關節背屈、跖屈活動 (158)檢查雙足背屈、跖屈肌力 (159)檢查踝關節內翻、外翻運動 (160)檢查屈趾、伸趾運動 (161)檢查下肢觸覺(或痛覺) (162)檢查膝腱反射 (163)檢查跟腱反射 (164)檢查Babinski征 (165)檢查Chaddock征 (166)檢查Oppenheim征 (167)檢查Gordon征 (168)檢查Kernig征 (169)檢查Brudzinski征 (170)檢查Lasegue征 (171)檢查踝陣攣 8.肛門直腸(僅必要時檢查) (172)囑受檢者左側卧位,右腿屈曲 (173)觀察肛門、肛周、會蔭區 (174)戴上手套,食指塗以潤滑劑行直腸指檢 (175)觀察指套是否有分泌物 9.外生殖器檢查(僅必要時檢查) (176)解釋檢查必要性,消除顧慮,保護隱私 (177)確認膀胱已排空,受檢者仰卧位 男性: (178)視診蔭毛、蔭莖、冠狀溝、龜頭、包皮 (179)視診尿道外口 (180)視診蔭囊,必要時作提睾反射 (181)觸診雙側睾丸、附睾、精索 女性: (178)視診蔭毛、蔭阜、大小蔭唇、蔭蒂 (179)視診尿道口及蔭道口 (180)觸診蔭埠、大小蔭唇 (181)觸診尿道旁腺、巴氏腺 10.共濟運動、步態與腰椎運動 (182)請受檢者站立 (183)指鼻試驗(睜眼、閉眼) (184)檢查雙手快速輪替動作 (185)檢查Romberg征(閉目難立征) (186)觀察步態 (187)檢查屈腰運動 (188)檢查伸腰運動 (189)檢查腰椎側彎運動 (190)檢查腰椎旋轉運動
採納哦
4、腰大肌在身體那個位置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於腰椎兩側的長肌,它大部分位於腰椎椎體與橫突之間的陷溝內,肌纖維以羽狀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較細、中段較粗的類似紡錘狀的條形肌肉。
1、起自第12胸椎體、第1~5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的前面和下緣。肌束向下與髂肌結合,形成一肌腱,穿過腹股溝韌帶的肌腔隙,沿髂恥隆起的前面及髖關節囊的前內側面下行,止於股骨小轉子。
2、腰大肌大部分位於T12-L4椎體與橫突之間陷溝內,其上部肌纖維可延伸至後縱隔最下部及膈肌的後方。大部分腰大肌以肌齒形式連接在T12-L4椎體和椎間盤邊緣處,外側部分連接於T12-L4腰椎橫突,向下與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經腹股溝韌帶下肌腔隙,止於大腿根部內側的股骨小轉子。正中矢狀面之腰大肌外緣間距為40-63mm,L3橫突最長,該處的肌腹橫徑最寬,是腰大肌肌纖維最集中部位。T12-L4椎間孔位於肌肉附著處的後方,腰椎橫突前方,腰脊神經由此發出。
3、近固定時,此肌收縮,可使大腿屈並外旋。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軀干向同側屈,兩側肌肉收縮,則屈脊柱腰段而使軀干前屈。
4、功能與鍛煉:腰大肌與髂肌一起合稱為髂腰肌。髂腰肌對大腿的前擺起重要作用。常採用正踢腿、負重高抬腿跑、懸垂舉腿、仰卧起坐等輔助練習發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12~L4)支配。
5、腰大肌試驗和閉孔內肌試驗是怎麼樣進行的?為什麼能幫助我們診斷盆位和盲腸後位的闌尾炎?
腰大肌試驗
後腹壁肌肉有腰大肌、腰方肌及髂窩內的髂肌,在盆腔側壁還有閉孔內肌。這些肌肉及其表面腹膜受炎症等刺激時,也可出現肌緊張和疼痛症狀。因其部位較深,無法直接觸診,可用間接的肌肉牽張試驗(腰大肌試驗)檢查該部位有無炎症發生。
1.方法一患者側卧位,下面一腿伸直,上面一腿(檢查側)屈髖屈膝。一手壓住骨盆的髂嵴處,以固定軀干不至後倒,另一手握住其小腿向後拉,使髖關節盡量後伸。如該側下腹部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2.方法二患者仰卧,兩下肢伸直。如檢查右側,則囑患者抬起右下肢,同時檢查者用手稍向下壓以相對抗,如髂腰肌有炎症刺激現象,就會引起右下腹疼痛,即為試驗陽性。左側相同。臨床意義按「方法一」做,若試驗呈陽性,提示髂窩膿腫、淋巴結炎。右腹痛者說明患者患闌尾炎,闌尾位置較深,在盲腸後近腰大肌前方、盲腸後位及腹膜後位。按「方法二」做,若試驗呈陽性,提示髂腰肌有炎症刺激。
閉孔內肌試驗:
閉孔內肌肌腱向後穿經坐骨小孔,然後轉而行向外側止於轉子窩。閉孔內肌試驗是腹部檢查的一項指標,主要用於判斷闌尾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診斷方法。進行檢查時,患者仰卧位,使右髖和右大腿屈曲,將右髖和右膝均屈曲90°並伴右股向內旋轉,引起右下腹痛者為陽性,提示闌尾靠近閉孔內肌。
檢查過程閉孔內肌試驗是通過觸診的方法進行的,其過程如下。1.被檢查者應排尿後取低枕仰卧位,雙手自然置於身體兩側,兩腿屈起稍分開,腹肌放鬆,做深而均勻的腹式呼吸。2.檢查者立於被檢查者右側,前臂應與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檢查時手要溫暖,手法要輕柔。3.按順序觸診腹的各部。一般從左下腹開始,逆時針方向進行檢查。原則是由下而上、先左後右,從健康部位逐步移向病變區域。4.觸診時注意觀察被檢查者的反應與表情,對精神緊張或有痛苦者應給予安慰和解釋。
臨床意義1.異常結果閉孔內肌試驗陽性提示可能患有急性闌尾炎。轉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闌尾炎的典型臨床表現,因內臟轉位盲腸和闌尾位於右下腹時,出現轉移性右下腹痛也應考慮到急性闌尾炎的可能。關於初發疼痛的部位和轉移過程所需時間因人而異,但要注意約1/3的患者開始就是右下腹痛,特別是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時,因此無轉移性右下腹痛不能完全除外急性闌尾炎的存在,必須結合其他症狀和體征綜合判斷。其他可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早期可無發熱,當闌尾化膿壞死或穿孔後即有明顯的發熱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狀。2.需要檢查的人群老年女性、消瘦,以往可能有類似發作史、多次妊娠分娩史、習慣性便秘等病史的患者應進行本檢查,本檢查也是急性闌尾炎患者的常規體檢項目。
6、如何鍛煉腰大肌
我是學健身學的。說實話,仰卧起坐對腰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動作
簡單說下道理,肌肉是對稱的,起相互拉伸作用。因為它們的相對性,所以會出現互相影響。比如說胸肌大就會把人往前拉伸,所以會頷胸,圓肩。這時如果你練背肌,就會一點點拉回來。就這么簡單
仰卧起坐對腹部是第一刺激,而腹部肌肉與腰肌就有相對性。而且會造成腰肌勞損
推薦山羊挺身,就是反向仰卧起坐,臉朝下,反面起
還有史密斯硬拉,對腰明顯,上身一定挺直
因為腰肌並不屬於大肌肉群,所以有這兩個動作就夠了
希望拙見對樓主有幫助,可以再交流,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