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間盤在哪個位置圖片
腰間盤(腰椎間盤)指的是兩個腰椎之間的盤狀物,位置是在兩個腰椎之間,主要起到支持重量,緩沖壓力的作用。腰椎是脊柱在腰部的那一段,正常成人有5個腰椎,即L1、L2、L3、L4、L5。
腰椎間盤位於兩個腰椎體之間,第一腰椎與第二腰之間的椎間盤稱為腰1、2椎間盤,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之間的稱腰2、3椎間盤,以此類推,一般腰椎間盤突出好發於腰3、4與腰4、5椎間盤。
但腰痛並不一定都是腰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如運動過度後的腰肌勞損、腎虛等也可引起腰痛。
(1)腰大肌間神經溝的具體位置擴展資料:
腰間盤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常見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預防工作應從學校、家庭、工作和職業前訓練開始,使每一個工作人員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正確的勞動姿勢,注意勞動保護。
腰間盤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頸腰部纖維環前厚後薄,髓核易向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椎間盤突出症。
鍛煉方法
1、腹肌鍛煉。
也就是仰卧起坐。每次做十個,每天三次。(可根據患者的體質來定,不可逞強)。
2、交叉扭腰。
兩腳分開與肩寬,腳尖向內兩臂伸直,一手在體側,一手舉過頭頂。如果右手在上,先向左側後方擺。左側相反。於此同時腰部也隨之扭動,左右各100次。
3、抱膝觸胸。
處於仰卧位,雙膝屈曲,手抱住膝部,使盡量靠近胸部,然後放下,一上一下為一個動作,可持續30個。
4、腰背肌鍛煉。
處於平卧,雙膝彎曲放在床上,然後用力將臀部抬起,離開床面10厘米。這時您會感覺到腰背部在用力,堅持5秒鍾,反復10下。
2、髂腰肌的肌肉位置形態和起止點
髂腰肌的位置如圖所示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構成。腰大肌起自腰椎體的側面和橫突,髂肌位於腰大肌外側,起自髂窩,兩肌向下互相結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和髖關節的前內側,止於股骨小轉子。
髂腰肌使髖關節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時,可使軀乾和骨盆前屈,該肌由第2、3腰神經前支支配。
(2)腰大肌間神經溝的具體位置擴展資料
人體肌肉約639塊,約由60億條肌纖維組成,其中最長的肌纖維達60厘米,最短的僅有1毫米左右。大塊肌肉約有兩千克重,小塊的肌肉僅有幾克。
按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種,按形態又可分為長肌、短肌、扁肌和輪匝肌。
平滑肌主要構成內臟和血管,具有收縮緩慢、持久、不易疲勞等特點,心肌構成心壁,兩者都不隨人的意志收縮,故稱不隨意肌。骨骼肌分布於頭、頸、軀乾和四肢,通常附著於骨,骨骼肌收縮迅速、有力、容易疲勞,可隨人的意志舒縮,故稱隨意肌。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分為白、紅肌纖維,白肌依靠快速化學反應迅速收縮或者拉伸,紅肌則依靠持續供氧運動。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中,牽引骨產生運動。
頭肌可分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兩部分。軀干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壯,這與支持體重、維持直立及行走有關。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頸肌。
3、腰肌的位置示意圖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於腰椎兩側的長肌,它大部分位於腰椎椎體與橫突之間的陷溝內,肌纖維以羽狀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較細、中段較粗的類似紡錘狀的條形肌肉。
功能與鍛煉:腰大肌與髂肌一起合稱為髂腰肌。髂腰肌對大腿的前擺起重要作用。常採用正踢腿、負重高抬腿跑、懸垂舉腿、仰卧起坐等輔助練習發展髂腰肌的力量。
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12~L4)支配。功能與鍛煉:腰大肌與髂肌一起合稱為髂腰肌。髂腰肌對大腿的前擺起重要作用。常採用正踢腿、負重高抬腿跑、懸垂舉腿、仰卧起坐等輔助練習發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12~L4)支配。
腰肌的位置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3)腰大肌間神經溝的具體位置擴展資料:
腰肌勞損的臨床表現:
1、腰部酸痛或脹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勞累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體位時減輕,活動過度又加重。
3、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
4、腰部有壓痛點,多在骶棘肌處,髂骨脊後部、骶骨後骶棘肌止點處或腰椎橫突處。
5、腰部外形及活動多無異常,也無明顯腰肌痙攣,少數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
4、腰椎的肌肉、血管和神經走向
你好,腰部肌肉血管很多。
第一節 背深層肌
1 .豎脊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脊棘突,止於胸一至十二橫突、棘突、肋骨角。功能:脊柱後伸維持直立(雙)使脊柱同側側屈、旋轉。神經支配:脊神經後支。血管供應:主動脈肌支。
2 .腰大肌起自胸十二腰四椎體側面和橫突,止於以髂腰肌腱止於肱骨粗隆。功能:屈髖,大腿外旋。神經支配:腰叢一至三前支。血管供應:旋股內側動脈肌支。
3 .髂肌起自髂窩上內側面,止於以髂腰肌腱止於肱骨粗隆。功能:屈髖,大腿外旋。神經支配:旋股內側動脈肌支。
第二節 腹肌群
1、 腹直肌起自第五至七肋軟骨劍突,止於恥骨上緣、聯合。功能:使脊柱前屈,維持腹肌。神經支配:肋間神經(胸六至十)。血管供應:腹壁上、下動脈。
2、 錐狀肌起自恥骨上支,止於腹白線。功能:維持和增加腹壓。神經支配:肋下神經
(胸十二)。血管供應:腹壁下動脈。
3. 腹外斜肌起自第五肋骨至第十二肋股外面,止於髂嵴前二分之一外唇,半月線以內、
髂前上棘以下移形成腹股溝韌帶。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轉向對側,維持腹壓。神經支配:胸七至十二神經前支。血管供應:腰動脈肌支。
4. 腹內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前部、腹股溝韌帶外側二分之一,止於第十至十二肋軟骨、肋骨,下緣移形於腱膜,止於白線。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轉向對側,維持腹壓。神經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經前支。血管供應:腰動脈肌支。
5. 腹橫肌起自第七至十二肋軟骨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內唇腹股溝韌帶外側三分之一,移形於腱膜,止於白線,參與聯合腱、提睾肌。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前屈。神經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經前支。血管供應:髂腰動脈腰支。
6 .腰方肌起自髂嵴後部內唇、髂腰韌帶、腰二至五橫突,止於第十二肋骨內側半下緣(腰一至四橫突、胸十二椎體)。功能:脊柱側屈(單),降肋(雙)。神經支配:腰神經叢(胸十二止腰三)。血管供應:髂腰動脈腰支,腰動脈肌支。
5、腰叢的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是什麼?
腰叢的組成
第4腰神經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叢。
腰叢的位置
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面,除發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還發出下列分支分布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
腰叢的分支
l.髂腹下神經(T12、L1)出腰大肌外緣,經腎後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進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繼而在腹內,外斜肌間前行,終支在腹股溝管淺環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於臀外側部、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溝神經(L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走行方向與該神經略同,在腹壁肌之間 並沿精索淺面前行,終支自腹股溝管淺環外出,分布於腹股溝部和陰囊或大陰唇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緣走出,斜越髂肌表面,達骼前上棘內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至大腿外側部的皮膚。
6、試述腰叢的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腰叢的組成
第4腰神經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向下加入骶叢。
2腰叢的位置
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面,除發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還發出下列分支分布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
3腰叢的分支
l.髂腹下神經(T12、L1)出腰大肌外緣,經腎後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進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繼而在腹內,外斜肌間前行,終支在腹股溝管淺環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於臀外側部、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溝神經(L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走行方向與該神經略同,在腹壁肌之間 並沿精索淺面前行,終支自腹股溝管淺環外出,分布於腹股溝部和陰囊或大陰唇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緣走出,斜越髂肌表面,達骼前上棘內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至大腿外側部的皮膚。
4.股神經femoral nerve(L2~4)是腰叢中最大的神經,發出後,先在腰大肌與骼肌之間下行,在腹股溝中點稍外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股動脈外側到達股三角,隨即分為數支:①肌支,支配恥骨肌、肌四頭肌和縫匠肌。②皮支,有數條較短的前度支,分布於大腿和膝關節前面的皮膚。最長的皮支稱隱神經saphenous nerve是股神經的終支,伴隨股動脈入收肌管下行,至膝關節內側淺出至皮下後,伴隨大隱靜脈沿小腿內側面下降這足內側緣,分布於髕下、小腿內側面和足內側緣的皮膚。股神經損傷後,屈髖無力,坐位時,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難,股四頭肌萎縮,髖骨突出,膝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內側麵皮膚感覺障礙。
5.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L2~4)自腰叢發出後,於腰大肌內側緣穿出,循小骨盆側壁前行,穿閉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後兩支,分別經短收肌前、後面進入大腿內收肌群,其肌支支配閉孔外肌、大腿內收肌群。皮支分布於大腿內側面的皮膚閉孔神經前支發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人長收肌,約在股中部,從長收肌穿出進入股薄肌。臨床上在用股薄肌代替肛門外括約肌的手術中,應注意保留此支。
6.生殖股神經(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後,在該肌淺面下降。皮支分布於陰囊(大陰唇)、股部及其附近的皮膚。股支支配提睾肌。
7、腰大肌在身體那個位置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於腰椎兩側的長肌,它大部分位於腰椎椎體與橫突之間的陷溝內,肌纖維以羽狀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較細、中段較粗的類似紡錘狀的條形肌肉。
1、起自第12胸椎體、第1~5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的前面和下緣。肌束向下與髂肌結合,形成一肌腱,穿過腹股溝韌帶的肌腔隙,沿髂恥隆起的前面及髖關節囊的前內側面下行,止於股骨小轉子。
2、腰大肌大部分位於T12-L4椎體與橫突之間陷溝內,其上部肌纖維可延伸至後縱隔最下部及膈肌的後方。大部分腰大肌以肌齒形式連接在T12-L4椎體和椎間盤邊緣處,外側部分連接於T12-L4腰椎橫突,向下與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經腹股溝韌帶下肌腔隙,止於大腿根部內側的股骨小轉子。正中矢狀面之腰大肌外緣間距為40-63mm,L3橫突最長,該處的肌腹橫徑最寬,是腰大肌肌纖維最集中部位。T12-L4椎間孔位於肌肉附著處的後方,腰椎橫突前方,腰脊神經由此發出。
3、近固定時,此肌收縮,可使大腿屈並外旋。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軀干向同側屈,兩側肌肉收縮,則屈脊柱腰段而使軀干前屈。
4、功能與鍛煉:腰大肌與髂肌一起合稱為髂腰肌。髂腰肌對大腿的前擺起重要作用。常採用正踢腿、負重高抬腿跑、懸垂舉腿、仰卧起坐等輔助練習發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12~L4)支配。
8、肌間溝怎麼定位
體位:病人取枕仰卧,頭偏向對側,雙手臂緊貼身體。
先讓病人自己抬頭,顯露胸鎖乳突肌,找到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
沿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後緣,在平對環甲軟骨處可觸及前斜角肌肌腹。
在前斜角肌外緣還可觸及一條大小相等的肌肉即中斜角肌。
位於前、中斜角肌之間的凹陷即為肌間溝。在環狀軟骨水平線與肌間溝相交處,為肌間溝阻滯的穿刺點。
若病人肥胖或肌肉欠發達,在鎖骨上2cm處的肌間溝作為穿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