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髂腰肌試驗

髂腰肌試驗

發布時間:2020-08-22 18:31:20

1、重症肌無力症的輔助檢查

正常人的肌肉持續性收縮時也會出現疲勞,但是MG患者常常過早出現疲勞,稱作病態疲勞。以下幾種疲勞試驗有助於發現病態疲勞現象。
(1)提上瞼肌疲勞試驗:讓眼瞼下垂的患者用力持續向上方注視,觀察開始出現眼瞼下垂或加重的時間。
(2)眼輪匝肌疲勞試驗:正常人用力閉眼後有埋睫征存在(即睫毛均可埋進上下眼瞼之間)。面肌受累的MG患者持續用力閉眼60秒後可出現埋睫征不全(睫毛大部分了露在外面)、消失甚至閉目不全和露白現象。
(3)頸前屈肌肌群疲勞試驗:患者去枕平卧,令其用力持續抬頭,維持45°。正常人可持續抬頭120秒。頸前屈肌無力的MG患者,抬頭試驗持續時間明顯縮短,最嚴重時甚至抬頭不能。
(4)三角肌疲勞試驗:令患者雙上肢用力持續側平舉90°,觀察維持側平舉的時間。正常人應該超過120秒。MG患者三角肌受累時側平舉時間明顯縮短。
(5)髂腰肌疲勞試驗:令患者仰卧後一條腿直腿抬高離開床面45°,正常人能維持120秒以上。維持的時間越短,髂腰肌病態疲勞程度越重。 需與Lambert-Eaton肌無力綜合征(LEMS)、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格林-巴利綜合征、周期性癱瘓、進行性脊肌萎縮症、線粒體肌病、脂質沉積性肌病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性肌病鑒別。
LEMS又稱肌無力綜合征或類重症肌無力,為一組自身免疫性疾病,與MG不同的是,LEMS 為突觸前膜病變,其自身抗體的靶抗原為突觸前膜和Ach囊泡釋放區的鈣離子通道。60%以上的LEMS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電壓門控的鈣通道抗體。本病主要見於男性,男女比例為9:1,多見於50歲左右的老年人,雙下肢近端無力明顯,很少侵犯眼外肌,常伴有小細胞肺癌或其他部位惡性腫瘤。也可伴有口乾和陽痿等自主神經症狀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惡性貧血、乾燥綜合征等。LEMS還可與MG同時存在。本病診斷主要依靠神經重復電刺激試驗,MG和LEMS在低頻刺激(3 Hz、5Hz)時CMAP波幅改變相似,均遞減15%以上。但高頻刺激(20Hz以上)時,LEMS患者的CMAP波幅遞增100%以上,而MG患者無變化或輕度遞減,個別可出現遞增現象,但遞增一般不超過56%。高頻刺激的不同特徵可對MG和LEMS進行區別。LEMS患者新斯的明試驗改善不明顯。

2、髖臼發育不良怎麼能夠保守一點治療

下面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祝願早日康復!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CDH)又稱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種對兒童健康影響較大的病變,如能作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臨床效果是滿意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又稱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其發生率世界各地區有較明顯差別,我國並沒有完全整的統計資料,就上海某些產院調查的約為0.91‰,北京地區為3.8‰,沈陽某院為1.75‰,香港為0.07‰,這些資料都不夠全面,也不能反映我國的發生率,估計我國的發生率大概為1‰。約20%的先髖脫位有家族史;80%的先髖脫位是第一胎;沈陽某院新生兒普查家族遺傳為1/14,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226例中只有4例有遺傳史;遺傳因素並非為先髖脫位發病的重要因素。先髖脫位發病率以女孩占絕對優勢,我國統計男女之比為1:4.75. 地區與種族的發病率有很大差別,這與遺傳因素、環境影響和生活習慣有關;習慣背背嬰兒的民族發生率低,如南非、中非一些地區,愛斯基摩人,朝鮮族人和廣東、香港地區;喜歡用捆綁方法的民族,使新生兒髖關節固定於伸展、內收位,其發生率明顯增高,如北義大利,北美印地安人,德國和北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以及我國漢族的習慣。冬季出生的嬰兒,其發生率明顯增高。臀位產發病率較高,國外約23%,上海26%,沈陽28.5%,正常生產中只佔5%;臀位產發生先髖脫位較頭位產高10倍;剖腹產發生先髖脫位較陰道產高,上海統計佔30%,有顯著差異,同時發現剖腹產中體重重的嬰兒發病率高。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特點是:
①髂腰肌緊張、攣縮,壓迫髖臼的入口;
②關節囊變形呈葫蘆樣;
股骨頭頸變形,主要有股骨頭呈橢圓形,股骨頸短,股骨頸前傾角增大;
④髖臼變形,主要有髖臼窩淺小,呈三角形,髖臼指數增大,關節盂唇內卷;
⑤股圓韌帶增粗變長,關節軟骨變性等。

先髖脫位的分型:
1、單純性先天性髖脫位
(1)髖關節發育不良:又稱為髖關節不穩定,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點,多數採用髖關節外展位而隨之自愈,約1/10將來發展為先天性髖脫位,還有少數病例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年長後出現症狀。
(2)髖關節半脫位:X線片有髖臼指數增大,髖臼覆蓋著部分股骨頭,這是一種獨立的類型,可長期存在而不轉化為全脫位。
(3)髖關節全脫位:股骨頭完全脫出髖臼,根據股肌頭脫位的高低可分為四度:
Ⅰ度:股骨頭僅向外方移位,位於髖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相當於髖臼外上方水平;
Ⅲ脫出的股骨頭位於髂骨翼的部位;
Ⅳ脫出的股骨頭上移達骶髂關節水平。
2、畸形型先天性髖脫位
典型者呈雙髖脫位,雙膝關節處於伸直位僵硬,不能屈曲,兩足平足呈外旋位,還常合並上肢畸形。

一、 新生兒及嬰兒先天性髖脫位
1、先天性髖脫位在新生兒期診斷較為困難,一旦確診治療容易,且會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因為新生兒期病理改變最輕,易於矯正;生後第一年骨盆發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兒期更快。
2、臨床症狀
外觀:大腿、小腿與對側不對稱,可表現為增粗變短或變細、外旋(單側);臀部增寬(雙側)。
皮紋:臀部、腹股溝與大腿皮紋增多、增深和上移不對稱。
肢體活動:患肢活動少,在換尿布時最易發現。
3、體征
患肢股動脈減弱或消失;
內收肌緊張痙攣;
Barlow試驗陽性(僅適用於新生兒檢查),因髖關節不穩定隨月齡的增加而減少,相反外展受限隨月齡的增加而增加。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此法可靠。
Nelaton線征破壞。
4、X線檢查
Von-Rosen位骨盆平片:正常延長線經髖臼外緣相交於腰5與骶1的平面以下;
骨盆平片:髖臼指數 正常為20-25°,至12歲時基本恆定於15°,異常為>30°;
Perkin's方格 正常位於內下象限
Shenton氏線
測量 Hilgenereiner股骨幹骺端頂點至水平線的距離為H,正常為10mm;股骨幹骺端頂點至髖臼最內緣的距離為d,正常以12 mm為標准。當H值小於10 mm或d距離大於12 mm應懷疑髖發育不育。
Bertol測量法:(P30圖4-4)正常上方間隙a為9.5 mm,內側間隙b為4.3 mm。若a小於8.5 mm,b大於5.1 mm應懷疑髖脫位。若a小於7.5 mm,b大於6.1 mm可診斷為髖脫位。
5、 鑒別診斷
a、先天性髖內翻
b、病理性髖關節脫位
c、麻痹性與痙攣性髖關節脫位
d、佝僂病
6、新生兒及嬰兒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a、尿布枕
b、連衣挽具
c、Pavlik harness
d、Von-Rosen鋁制夾板
e、持續牽引復位
f、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石膏固定+支架

二、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
1、臨床症狀
走路較晚,步態異常:開始走路時步態不穩呈蹣跚、搖擺或搖動步故態(單側);雙側者為鴨行步態,肢體不等長,軀干呈代償性側彎
2、體征
Allis征陽性(單側)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
Nelaton線征破壞
Trendelenburg征陽性
3、X線檢查
髖臼指數
CE角:正常值4歲+15°以上,15歲為+20°以上
Perkin's方格
Shenton氏線
Sharp角:該角>40°即表示髖臼發育不良。
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X線雙平片
頭臼指數(AHI):由股骨頭內緣到髖臼外緣的距離A比股骨頭的橫徑B,表示股骨頭的大小與髖臼深度不相稱的狀態。其特點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頭臼指數隨之下降,一般正常值在84-85左右。其計算公式為AHI=A/B×100。
髖關節間隙:與正常側相比較,雙側患者與同年齡髖關節進行比較。測定股骨頭最高點的面與髖臼軟骨底面的距離,分為5級,4級為正常間隙,3級較正常窄1/4,2級較正常窄1/2,1級較正常窄3/4,0級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用以判斷有無創傷性關節炎的標准。
4、其它檢查:關節造影、CT、MRI均能對先天性髖脫位有其診斷價值。
5、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1、保守治療
自動復位法:以Pavlik harness為代表。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
牽引復位法: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也有人用於1歲以內的患兒。
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法:本人主張用於2歲以內的患兒。
Ferguson手術:
2、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採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3、影響復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攣縮;
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而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頭、臼不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
其它:如髖臼內脂肪過多,圓韌帶過長、增寬在臼內形成阻塞,關節囊的攣縮等。
4、復位後髖關節發育的觀察
保持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
保守治療一般頭三個月用石膏固定,以後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髖關節的有限制動;固定時間一般為就診月齡時間或加3個月,一般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並復查骨盆平片進行監測;

Salter骨盆截骨術
1、手術適應症:年齡在1.5-6歲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髖臼指數在45°以下,股骨頭大小與髖臼基本適應者。
2、手術前准備:必須進行牽引,可行皮牽引或骨牽引,牽引時間不應少於3-4周,必須使股骨頭達到髖臼Y形軟骨線水平。
3、手術方法:
4、術中注意事項:
手術時對內收肌和髂腰肌均應切斷,在關節囊外分離髂腰肌至股骨小轉子處應注意保護股神經;髖臼內的脂肪組織和圓韌帶均應清除,特別注意要切斷髖臼橫韌帶;作髂骨截骨時應用線鋸鋸斷而不應用骨刀,理想的截骨應是在髂骨上、下棘之間,保持內低外高,後低前高;髂骨遠端應以恥骨聯合為軸心,向前、下、外方向牽引旋轉,改變髖臼的方向;注意保持不能造成髂骨截骨後方張開,這樣達不到髂骨充分旋轉。
5、術後治療:
術後遠用抗生素5-7天;
術後12-14天折線;
6-8周折石膏並可拔出固定鋼針;
三個月後開始下地行走。

Pemberton髖臼成形術
1、手術適應征:
年齡在2歲以上,髖臼發育不良,髖臼角大於45°以上,頭臼比例不適合髖臼不能包容股骨頭者;手法或手術復位後,經一定時間觀察,髖臼仍發育不佳或未發育,股骨頭仍處於半脫位或全脫位;年齡超過7歲以上,恥骨聯合軟骨已癒合,雖髖臼指數未超過45°者也適應此術式。
2、術前准備:同Salter骨盆截骨術。
3、手術步驟:
4、術後治療:
外展內旋位單髖人字石膏固定;
術後14天折線,術後6-8周折石膏;
術後3-6個月下地行走。

其它手術
Gill手術:
Steell三相髂骨截骨術:適用於7歲以上,髖臼發育極度不良者。
改良沙拉尼契克手術(Zahradnick):是一次性髖臼、股骨頸、股骨幹成形術,使其恢復解剖關系和功能,這種手術適用於3-7歲手術法失敗或發現較晚7歲以內的兒童。手術成功率是很高的,但其並發症有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功能。應強調年齡越小手術效果越好,並發症越少。本人不主張該術式。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
Stahali髖臼蓋成形術

綜上所述,先髖脫位的手術方法很多,超過100餘種,但其基本原理均相同。目前公認的經典根治性手術是Salter骨盆截骨術和Pemberton髖臼成形術。其它手術均屬於補救性的或者稱為姑息性手術,適用於年齡超過8-10歲以上的兒童,主要目的在於改善其負重功能。相比之下,Stahali髖臼蓋成形術和Steell三相髂骨截骨術效果較好,但後手術操作過於復雜,手術打擊也過大。 Zahradnick手術由於術後其關節功能太差,不宜提倡,由於其手術成功率是很高,可作為多次手術失敗病例的選擇。

先髖脫位遠期療效的評價:
1、本評價標准適用於手術或保守治療之後的各年齡組的先天性髖脫位的療效評定;對療效的評定時間至少在治療後2年以上方可評定,時間過短意義不大;本標准既可反應出隨訪的結果也可判斷預後,具有使用簡便,判斷容易,評價較准確的特點。
2、本標准由兩大部組成,均以評分方式進行,總計30分。
⑴ 臨床功能評價(15分):主觀感覺和臨床檢查
⑵ X線攝片檢查評價(15分):
3、評價方法:
4、評定:
30-26分……優
25-21分……良
20-16分……可
<15分 ……差
5、說明:
⑴Trendelenburg征是髖關節穩定程度的標志,是評價中一項重要內容,當髖關節出現半脫位或治療後並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所致短髖畸形時均為陽性。
⑵Shenton線標志股骨頭復位的程度,反應髖臼發育的狀態,Y形軟骨未閉合時採用。Sharp角也是反應髖臼發育狀態的,用於Y形軟骨已閉合者,因此時測髖臼角難以准確。Sharp角的測量方法為通過骨盆正面相,雙淚痕連線再通過淚痕與髖臼外緣連線,此二線夾角為Sharp角。
⑶臼頭指數AHI(Acetabular-Head-Index)AHI=A/B,A為股骨頭內緣至髖臼外緣的距離;B為股骨頭的橫徑。其值與年齡呈負相關。
⑷關節間隙的測量:按5級制進行評定,4級為正常關節間隙;3級較政常間隙窄1/4;2級窄1/2;1級窄3/4;0級關節間隙全消失。關節間隙的測量應與健側對比,雙側者應與齡兒童的髖關節對比。關節間隙是反應關節軟骨有無損傷的重要參考指標。

3、腰椎間盤突出與腰肌勞損有何區別?

腰肌勞損,可以發生在整個腰段,下雨陰天、氣溫驟降會加重,多沒有臀部和腿上疼痛,主要表現是腰部不能長時間處於一個姿勢過久,重症的患者會凌晨4~5點鍾痛醒,起床活動後,症狀減輕或消失。
椎間盤突出症,發生在下腰部,咳嗽打噴嚏、大便時可能會加重,腰痛多伴有臀部和腿上疼痛,疼痛部位和被壓迫神經的走向是一致的,腰椎生理曲度會發生變化,一般活動的時候會加重,休息的時候會減輕,除了急性期,有的人躺在床上可沒有症狀。

腰肌勞損,是腰部筋膜和肌肉的退變,主要問題出在這兩方面,腰部多數會有壓痛、痙攣、條索狀粘連,處理方式要解除肌肉疼痛,恢復肌肉的彈性和功能,推拿、熱敷效果較好。
腰椎間盤突出症,這是由於椎間盤突出壓迫刺激硬膜囊或神經根導致的症狀,屬於椎間盤的一種退變,處理方式要改變突出髓核對於硬膜囊或神經根的壓迫刺激,消除這種刺激征,症狀才會隨之穩定消失。
腰椎間盤突出與腰肌勞損怎麼辦?
腰椎間盤突出與腰肌勞損都可以選擇吃氨糖,它可以修復骨關節、緩解骨關節疾病、增加骨密度等……氨糖能夠加快軟骨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刺激軟骨彈性組織的修復、再造。
適宜人群:
1、骨骼僵硬、運動量大、關節容易勞損的人群;
2、骨質增生骨質疏鬆、坐骨神經痛、痛風、椎間盤突出的人群;
3、肩周炎頸椎炎、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及各種關節疼痛腫脹的人群;
4、骨質退化的中老年人群;
5、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
6、長期伏案工作者
值得選擇注意:1、看有效成分含量,是否有不良添加劑;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售後有保障。

4、股骨頭壞死早期的典型症狀(有經驗的醫師進)

在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症狀中,有膝蓋疼的特徵,還可能伴有臀部外側放射性疼痛,且疼痛為漸行性,也就是說,逐漸增強,並有從陣痛向持續性疼痛轉變的趨勢。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症狀很難在X光片上發現,所以,容易被忽略不見。hui!

5、腰大肌試驗和閉孔內肌試驗是怎麼樣進行的?為什麼能幫助我們診斷盆位和盲腸後位的闌尾炎?

腰大肌試驗

後腹壁肌肉有腰大肌、腰方肌及髂窩內的髂肌,在盆腔側壁還有閉孔內肌。這些肌肉及其表面腹膜受炎症等刺激時,也可出現肌緊張和疼痛症狀。因其部位較深,無法直接觸診,可用間接的肌肉牽張試驗(腰大肌試驗)檢查該部位有無炎症發生。

1.方法一患者側卧位,下面一腿伸直,上面一腿(檢查側)屈髖屈膝。一手壓住骨盆的髂嵴處,以固定軀干不至後倒,另一手握住其小腿向後拉,使髖關節盡量後伸。如該側下腹部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2.方法二患者仰卧,兩下肢伸直。如檢查右側,則囑患者抬起右下肢,同時檢查者用手稍向下壓以相對抗,如髂腰肌有炎症刺激現象,就會引起右下腹疼痛,即為試驗陽性。左側相同。

臨床意義

按「方法一」做,若試驗呈陽性,提示髂窩膿腫、淋巴結炎。右腹痛者說明患者患闌尾炎,闌尾位置較深,在盲腸後近腰大肌前方、盲腸後位及腹膜後位。按「方法二」做,若試驗呈陽性,提示髂腰肌有炎症刺激。

閉孔內肌試驗:

閉孔內肌肌腱向後穿經坐骨小孔,然後轉而行向外側止於轉子窩。閉孔內肌試驗是腹部檢查的一項指標,主要用於判斷闌尾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診斷方法。進行檢查時,患者仰卧位,使右髖和右大腿屈曲,將右髖和右膝均屈曲90°並伴右股向內旋轉,引起右下腹痛者為陽性,提示闌尾靠近閉孔內肌。

檢查過程

閉孔內肌試驗是通過觸診的方法進行的,其過程如下。1.被檢查者應排尿後取低枕仰卧位,雙手自然置於身體兩側,兩腿屈起稍分開,腹肌放鬆,做深而均勻的腹式呼吸。2.檢查者立於被檢查者右側,前臂應與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檢查時手要溫暖,手法要輕柔。3.按順序觸診腹的各部。一般從左下腹開始,逆時針方向進行檢查。原則是由下而上、先左後右,從健康部位逐步移向病變區域。4.觸診時注意觀察被檢查者的反應與表情,對精神緊張或有痛苦者應給予安慰和解釋。

臨床意義

1.異常結果閉孔內肌試驗陽性提示可能患有急性闌尾炎。轉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闌尾炎的典型臨床表現,因內臟轉位盲腸和闌尾位於右下腹時,出現轉移性右下腹痛也應考慮到急性闌尾炎的可能。關於初發疼痛的部位和轉移過程所需時間因人而異,但要注意約1/3的患者開始就是右下腹痛,特別是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時,因此無轉移性右下腹痛不能完全除外急性闌尾炎的存在,必須結合其他症狀和體征綜合判斷。其他可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早期可無發熱,當闌尾化膿壞死或穿孔後即有明顯的發熱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狀。2.需要檢查的人群老年女性、消瘦,以往可能有類似發作史、多次妊娠分娩史、習慣性便秘等病史的患者應進行本檢查,本檢查也是急性闌尾炎患者的常規體檢項目。

與髂腰肌試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