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能告訴我鍛煉膈肌的具體方法!
一、發聲者是否獲得了穩定的心理狀態,具有較強的精神控制能力。二、發聲者是否建立了較堅實的發聲基礎,具備了對發聲器官主動支配能力。三、聲音的表現力是否以到豐富和提高,達到與表情統一的境界。四、練聲前存在的問題是否得到糾正。
關於發聲訓練的原則是每一個練聲者必須首先注意的。訓練的原則包括:一、練聲要在具體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也就是說要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二、要結合練聲者的具體發聲條件。三、要結合有聲語言藝術和普通話語音特點的規律,要強調以字帶聲,不能音聲背字。四、訓練的幅度要大於使用的幅度,五、訓練中要做到狀態積極,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除此,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基本功訓練與實踐應用緊密的聯系起來。要通過練功和播音、朗誦、演講實踐兩方面來提高嗓音質量和發聲能力,不可以失之偏頗。
首先是練聲的時間和地點問題,時間和地點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練聲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這里做一個簡要的說明。一般都認為早晨練聲比較好,實際上練聲時間的選擇和練聲效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什麼時間練可以因人而異,只要能把它作為正常作息安排的一部分,天天去練,不間斷就可以了。如果在睡眠過後練聲需要注意到:要經過一些輕緩的運動,先把身體活動開,特別要使大腦由抑止轉入興奮狀態。關於練聲時間的長短,應該根據嗓子的承受能力和練聲的效果來定。對於初學者來說,時間盡宜短,比如說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鍾就可以了;次數呢,宜多,每天練上三到四次為好,逐漸地隨著嗓子承受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加強時間和減少次數。另外每次練聲不必強求時間劃一,也就是說不用我每次都練四十分鍾或者三十分鍾。這里跟什麼有關系呢,和感覺有關系,感覺比較好的時候,效果明顯的時候時間可以適當的延長。相反呢,感覺不好,一時不見效果的時候,就可以停下來另闢時間再練。這樣做是有一定道理的。這樣做有助於穩定練聲時的心態,對提高練聲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
關於練聲的地點,應該選擇在噪音比較小混響短,也就是沒有明顯迴音的地方,比如田野,河邊,播音室等等,在這些地方練聲都是可以的。由於發聲環境影響聽覺反饋,所以最好不要頻繁地更換練聲地點。天氣不好氣溫比較低的時候,應該選擇在適當的室內場地練聲。
練聲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常規練習和特殊練習兩個部分。所謂常規練習就是每天都要進行的,針對發聲各方面控制能力的發展所編排的練習。所謂特殊練習呢,是針對發聲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所進行的練習。
談談練聲的具體內容。把它分成四節來講。
第一節鍛煉膈肌、腹肌和咽壁;
第二節磨練口齒;
第三節改善音色;
第四節擴展音域和調節響度。
先講第一節鍛煉膈肌、腹肌和咽壁。鍛煉膈肌、腹肌和咽壁的目的是使它們有力而靈活,在發聲當中提供穩定充足的動力,保證聲道的暢通。具體鍛煉要領和方法是這樣的,首先是膈肌咽壁的鍛煉,可以通過發HEI音合並進行,也就是說膈肌和咽壁的鍛煉在這里是合並進行的。具體的做法是:第一步,深吸氣以後,用這一口氣發出兩三個扎實的HEI音,不斷重復堅持數日。做一次,深吸一口氣,發出兩三個扎實的HEI音,「HEI HEI HEI」「HEI HEI HEI」「HEI HEI HEI」這是第一步。在做好第一步的基礎上要增加彈發次數,進入第二步,一直到一口氣能夠彈發七八次。這里需要注意,在彈發的過程當中,這個,氣的力度應該均勻,聲音要保持一定的音高和音量,音色也要始終一致。做一下,「HEI HEI HEI HEI HEI HEI HEI」「HEI HEI HEI HEI HEI HEI HEI」,這樣來做。第三步,第二步練習堅持數日以後就可以獲得自動進氣的感覺,這以後呢,要由慢到快,穩健輕巧的連續彈發HEI音,最後達到要慢就慢要快就快的程度。我來做一下「HEI HEI HEI HEI HEI HEI ……」
朗誦的運氣發聲訓練
運氣發聲是學習朗誦的基礎練習。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正確的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鳴控制、聲音彈性與色彩變化。在實踐練習中,主要是指導學生①進行氣息深(吸得深)、勻(呼得勻)、通(氣通暢)、活(用靈活),穩定、持久、自如的基本功訓練;②進行口腔控制打(打開牙關)、提(提起顴肌)、挺(挺起軟齶)、放(放鬆下巴)和吐字歸音字頭(要叼住、彈出)、字腹(要拉開、立起)、字尾(要歸音、到位)「棗核型」的基本功訓練;③進行聲音純正朴實、明朗大方、圓潤集中、剛柔井濟、縱收自如、色彩豐富、感染力強、優美動聽的基本功訓練; ④進行用氣發聲狀態積極、松馳、集中的基本功訓練。通過學習和訓練,要使自己的用氣發聲狀態達到:「氣息下沉,喉部放鬆,不擠不僵,聲音貫通;字音輕彈,如珠如流;氣隨情動,聲隨情走。」的要求。
說到朗誦或歌唱用氣發聲,人們很喜歡用傳統的說法「運用丹田之氣」,好多同學可能會理解成「要把『丹田』的氣從口腔中發出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丹田」是我國傳統氣功理論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一種「意念」,並非有一個具體實在的「穴位」或部位。筆者的經驗,如果朗誦者在用氣時能把控制呼吸的著力點,意守在「丹田」的位置確能起著放鬆上半身的發聲器官的效果,使聲音持久而有韌性。
第一章 氣息控制訓練
聲音的發出是與呼吸、發聲、共鳴、咬字四個環節緊密相連的。肺部呼出的氣息通過氣管,振動了喉頭內的聲帶,發出微弱的聲音。這種聲波經過咽腔、口腔、鼻腔等腔體共鳴得到了擴大和美化,再經過口腔唇、齒、舌、牙、齶的協調動作,不同的聲音就產生了,這就是朗誦發聲的簡單原理。
「氣者音之帥也」。沒有氣息,聲帶就不能顫動發聲。呼出的氣息是人體發聲的動力,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大小及共鳴狀況,與呼出氣息的速度、流量、壓力大小都有直接關系。氣流的變化關繫到聲音的響亮度、清晰度、音色的優美圓潤、嗓音的持久性。也就是說,只有氣息得到控制,才能控制聲音。因此,在諸多發聲控制訓練中,氣息控制訓練是學習發聲中最重要的根本一環。
朗誦用聲的特點決定了對氣息控制的要求——掌握胸腹聯合呼吸法:一要有較持久的控制能力,二要保持較穩定的氣息壓力,三要呼氣時間長,四要對氣息的控制收縱自如,五要學會短時無聲吸氣;要能掌握「深、勻、通、活,穩定、持久、自如」的氣息控制本領。在實際播音創作中,氣息的作用不僅僅限於作發聲的動力,它還是一種極重要的表達手段,氣息是「情動於內」與「聲發於外」的中間過渡環節,是情與聲之間必經的橋梁。只有在「氣隨情動」的情況下,聲音才能隨情而變化。例如:氣勢洶洶、氣息奄奄、氣沖霄漢;有氣無力、氣急敗壞、忍氣吞聲、氣貫長虹、怒氣沖天等等:這些成語涉及到情感的復雜變化,如果用一種聲音形式,一種氣息狀態去表達,那是不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氣息控制是由情及聲,由內及外的貫穿性技巧。要想使聲音能自如地表情達意,必須學會氣息的控制與運用。
第一節 氣息基本狀態練習
進行基本狀態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體會和掌握胸腹聯合呼吸的基本動作要領,形成新的、符合於朗誦發聲要求的呼吸方式。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進行練習;第二,要在破與立的過程中重視量的積累,否則多年養成的習慣是難以改掉的;第三,從訓練的角度講,只知道理不行;只有抓住符合要領的實際感覺,並在反復的練習中穩定了這種感覺,才能掌握並使用。
一、吸氣
在做吸氣練習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肩胸放鬆是很重要的,要做到「興奮從容兩肋開,不覺吸氣氣自來。」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宋體會:
①以衣襟中間的鈕扣為標記,把氣緩緩吸到最下面一顆鈕扣的位置。
②坐在椅子的前沿,上身略向前傾,「沿著後背」將氣緩緩吸人體內。這種方法排除了單純的胸部用力吸氣的可能,容易獲得兩肋打開的實際感覺。
③聞花,遠處飄來一股花香,聞一聞是什麼花的味呢?此時,氣會吸得深入、自然。用這種方法體會降膈和開肋。
④調整意念,覺得氣是從全身的毛細孔吸人體內的。這會使你的兩肋較充分展開;
⑤抬起重物和「倒拔垂楊柳」。在抬起重物和「倒拔垂楊柳」時,總要深汲一口氣,憋住一股勁兒.此時,腰部、腹部和感覺的胸腹聯合呼吸時吸氣最後一刻的感覺相近。
⑥「半打」哈欠。不張大嘴地打哈欠,進行最後一刻的感覺和胸腹聯合呼吸吸氣最後一刻的感覺相近。
二、呼氣
作呼氣練習時心裡應自然鬆弛,不能為了延長使用時間而憋氣、緊喉。
用練習吸氣的方法吸氣至「八成」滿……
①以嘆氣方法呼出,並不帶出任何語音,體會喉部如何放鬆。
②緩緩持續地發出「ai」的聲音。
③均勻、緩慢地吹去桌面上的塵土;吹歪蠟燭火苗,使其既不直也不滅。
④發出純凈的、音高自然一致的「a」的延長音。
⑤數數兒以每秒二個的速度數: I、2、3、4……」。
⑥數葫蘆。清晰地發出「一口氣數不了二十個葫蘆, 一個葫蘆,兩個葫蘆,三個葫蘆,四個葫蘆……」
三、四聲的用氣練習
就聲音形成而言,漢語語勢變化的基礎是四聲。因此,進行四聲的氣息控制練習是相當重要的。要領如下:
陰平宇高而平,可以「鋪滿地面」的感覺發音;
陽乎宇取中而升,可以「下一層樓梯」的感覺發音;
上聲字先降而後升,降時要「托」住氣,升時「上樓梯」;
去聲字取調高而降到底,要「托住下樓梯」。
1.同聲韻誇張(音程長,聲調全)
巴拔把爸 搭答打大 非肥匪費 些鞋寫泄 出除椅處 汪王枉忘
2.四聲組合練習
①順序組合一一陰、陽、上、去
兵強馬壯 階級友愛 山窮水盡 山明水秀 山盟海誓 千錘百煉 飛檐走壁
風調雨順 心懷匣測 心直口快 心明眼亮 瓜田李下 發凡起例 光明磊落
妖魔鬼怪 優柔寡斷 安常處順 陰謀詭計 花團錦簇 雞鳴狗盜 雞鳴犬吠
妻離子散 呼朋引類 金迷紙醉 積年累月 孤雲野鶴 孤行己見 輕襲緩帶
胸無點墨 高文典冊 膏梁子弟 深謀遠慮 窗明幾凈 思前想後 身強體健
身強體健 心毒手辣 翻然改進 翻然悔悟 知情感義
②逆序組合一一去、上、陽、陰
逆水行舟 妙手回春 熱火朝天 兔死狐悲 駟馬難追 信以為真 背井離鄉
遍體鱗傷 步履維艱 萬古流芳 倒果為因 地廣人稀 調虎離山 奮起直追
叫苦連天 救死按傷 具體面微 刻骨銘心 量體裁衣 鏤骨銘心 墨守成規
木已成舟 暮鼓晨鍾 弄假成真 弄巧成拙 破釜沉舟 剩水殘山』視死如歸
四海為家 痛改前非 萬古長青 萬里長征 萬馬齊暗 物腐蟲生 下筆成章
象齒焚身 袖手旁觀 耀武揚威 異口同聲 眾寡懸殊
第二節 呼吸肌的鍛煉
呼吸肌的力量和靈活程度是呼吸得以控制並達到「自動化」運動的物質條件。象腹肌、膈肌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充分活動的肌肉。應該列為鍛煉的重點。
一、腹肌的鍛煉
3.仰卧起坐一—仰卧,雙手枕干頭下.屈身坐起。持續練習,逐步提高。起碼應達到男可連續做40次,女可連續做30次的標准。
2。端坐舉腿一—端坐在椅子的前部(不能倚靠椅背),雙腿伸直並攏,腳跟離地舉起,無力放下後休息數秒再重復上述動作。
3.負重挺腹一—仰卧床上,將幾本厚書放在腹部,腹肌力量向「丹田」位置集中,吸氣頂起,呼氣放下。
4.「丹田繞臍」——用雙手推拿按摩,把腹肌力量集中於丹田,以肚臍為中心、左繞數圈。右繞數圈,反復進行。
二、膈肌的鍛煉
1.鍛煉腹肌的傳統方法是「狗喘氣」,即開口鬆喉,展開下肋,用笑的感覺(不出聲)使腹肌作有節律的顫動。由於這種練習使氣流在喉部急速摩擦,容易造成對發聲器官的不良影響,因此被後人認為是得不償失的練習方法。經過改良的辦法有二:一是變開口為閉口。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喉部一次直接擋氣變為鼻孔和喉的兩次擋氣,從而減輕了氣流對喉部的摩擦。另外氣流經過鼻道時可以適當提高吸入空氣的濕度.這樣也減少了對喉部的刺激.避免了嗓音發干、發澀;二是變無聲為有聲。在呼氣的同時。彈發「hei」音。這樣做不僅可以減輕氣流對聲音的摩擦,而且可以通過聲音來鑒定練習的效果。
下面詳細講一下帶有「hei」音的「狗喘氣」的練習步驟和方法。
第一步:深吸氣後,用此一口氣,發出兩個扎實的「hei」音。不斷重復,堅持數日。
第二步:在做好第一步的基礎上,增加彈發次數,至一口氣發七、八次。彈發過程中給氣的力量應該均勻,聲音保持一定音高,音量、音色也要始終—致。
第三步:第二步堅持練習數日後,就會獲得「自動,,進氣的感覺。此後要由慢到快,穩健、輕巧地連續彈發「hei」音,最後達到要慢即慢、要快即快的程度。
第四步:在做好第三步的基礎上,做改變音高、音量和音色的練習。
在開始做這個練習的一段時間里,可能會感到下肋,膈肌和腹部的動作不能協調一致,也會感到動作與聲音「不同步」,練久了還會腰酸腹痛。這些都是常現象。如能按照上述步驟堅持練習,就能獲得動作與聲音的和諧與統一。膈肌的力量和靈活程度也會在練習中得到明顯的提高。
2.吸好氣,彈發「I、2、3、4」再吸氣,彈發「2、2、3、4」,如喊廣播操—樣的狀態。
3.吸好氣,彈發「ha」音,先饅後快,如同京劇老生大笑一樣的狀態。
4.反復彈發「ya」 、「ye」 、「ha」 、「hei」、「huo」、「hou」。
第三節 氣息的綜合適用練習 :
朗誦創作的內容是千變萬化的,如果不會掌握控制氣息的基本方法,或不按作品內容調節氣息,那麼作品中感情色彩的變化就會失去依託,有聲語盲的表現力就會被創弱。運用中,首先遇到的是補換氣息的問題。補是補充,一日氣的使用長度是有限度的。不可能無休止地用下去,因此要補;換是轉換,補充氣息不能依前而就,自始至終狀態如一,因此要換。這里的一個主要原則是依情取氣,即依照感情的發展變化決定換氣的位置(氣口)、方式、進氣量等等。突出了感情的需要和作用,才可能獲得「自動化」的、本能的呼吸狀態。
氣息的補換是在語言的停頓處進行的。補換的基本方式為偷氣、搶氣、就氣三種。進氣量要依表達需要而定。
先用下面的練習來體會:
①阿毛是你的小弟弟,只有四歲。這天你放學回到家裡,媽媽正在廚房做飯……
a.阿毛在屋裡玩,你放下書包說「阿毛,你過來,我給你講個故事。」
b.阿毛沒在屋,你邊找邊喊「阿毛,阿毛……」
c.阿毛經常到鄰院去玩,你隔牆減「阿毛、阿毛……」
d.跑到院外,忽遠忽近地喊「阿毛、阿毛……」。忽然看到遠處的大河,腦子里閃過一個可怕的念頭,喊「阿毛、阿毛……」。轉身向家裡跑,邊跑邊喊「媽媽,媽媽;阿毛不見了。」
②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彩;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盪滌著塵埃;
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慨。 你向未來奔去,濤聲回盪在天外。
你用甘甜的乳計、哺育各族兒女; 你用純潔的清泉,灌溉花的國土;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
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學會了動作要領並不等於掌握了正確的呼吸,實際運用之中也不僅是個補換問題。呼吸控制能力的發展、生理規律和朗誦需要的統一:要通過大量的、反復的發聲實踐才能運用自如。
2、膈肌呼吸生活中可以一直做嗎
肺呼吸功能包括通氣功能和彌散功能,哮喘和慢阻肺患者主要為 肺通氣功能障礙肺通氣功能由膈肌和肋間肌在呼吸中樞的協調下完 成。正常人,膈肌負擔65%的肺通氣功能,而某些哮喘患者的膈肌只 能完成30%的少砧呼吸功。由此可見,強化膈肌功能對改善哮噑患者 的呼吸功能極為重要。膈肌居於胸腔與腹腔之間,呈拱形結構,膈肌的中心腱是浮動 的,唯與肋間部膈肌(附著於肋骨邊緣並終止於中心腱)和腳部膈肌 (分左、右兩個膈腳,起始於上2 ~3腰椎,其纖維終止於中心腱)連 接,因此吸氣時,肋間部和腳部的膈肌收縮,中心腱的岡頂受牽拉麵 變平,並向下、向前推移腹腔臟器,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同時由於 肋間部膈肌收縮,其所附著的6 ~ 10肋骨也向外、向上旋轉,導致胸 廓下部的橫徑也增大。正常人的吸氣運動是主動過程,呼氣是被動過 程,即吸氣過程形成的膈肌收縮逐漸鬆弛,胸廓擴張回位。重度肺氣 腫或呼吸困難患者完成一次呼吸(主要是吸氣)比健康人費勁得多。 因為重度肺氣腫患者的膈肌拱形頂結構變扁平,收縮無力,能S消耗 也明顯增多,因此容易發生呼吸肌疲勞,呼吸衰竭。中、重度持續的哮喘患者和慢阻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氣 腫
3、膈肌在人體的什麼部位
淺談膈肌的作用及其與臟腑的關系
龐老師在《氣功醫療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一文里談到「搞氣功的人一定要敢於進入新領域、敢於去探索新領域的知識,要解決人們的無知、疾病和殘忍……。要學習解剖知識,知道人體器官和大體位置,好對著病的部位發氣……」搞氣功醫療的不懂得解剖學,不懂得內臟的情況是不行的。我們學西醫知識,解剖知識,中醫知識,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提高練功效果和治病效果。這其中,素有「人體的小太陽」之稱的膈肌的作用及其與各臟腑之間的關系,是廣大功友應該重點掌握的。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松馳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由此可見,膈肌在人體內是何等的不可忽視。因此,我們從氣功學這個角度來研究膈肌對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了。一是從膈肌生態學基礎來看,它對我們氣功鍛煉里的「呼吸松腰法」起著一定的作用。由於膈肌的後下緣與第二、三腰椎相連,當吸氣時命門與腰椎部位是向後向下運動的。此時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時,默念「腰要松」或「腰松開」(特別是在三心並站庄時),形體內外,特別是腰部與平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二是混元整體理論認為,「一切有形的實體物,都是不同層次的混元氣凝聚而成的」。從這個理論來看,我們平日或者說我們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層次的混元氣。當這些食物(混元氣)進入人體的整個消化系統後,此系統的各個器官組織,都會毫不懈怠地、沒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職去進行工作,把吃進的食物認真進行消化分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營養部分輸送給其他臟腑器官組織,把其糟粕輸送給排泄系統。此時整個消化系統應該是氣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據「氣隨意注,意到氣到」的道理去精神內守。意注膈肌將會進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飯,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進入氣功態,精神內守,意注膈肌的運動,把自己的呼吸慢慢變得深、細、勻、長,同時吸氣時想命門,想兩腎,呼氣時想心臟,想兩肺。就這樣隨著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識也隨著一下一下地運動,再去認真地體察胸腹腔內的感覺,慢慢地不知不覺就會感到體內有一種說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覺。而龐老師曾經說過「什麼部位的氣足了,什麼部位就特別舒服」。我想此時胸腹腔里的感覺,不正是龐老師所說的「氣足」嗎?而且這種感覺如果體察的時間長,慢慢還會擴散到全身內外——心境是寧靜的,愉悅的;形體是正直的,身心會進入一種無內無外的境界。這時才真正體驗到了「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真正含義。
寫到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養意識、涵養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把體察膈肌運動的感覺和感受以及當時的心境帶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去,始終保持這種心態,處理好周圍的環境、人際關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內的各個臟腑器官組織始終保持混元氣充足,始終保持青壯年時期的活力,那麼這個人哪裡還會有病呢?這樣一來,人應該說就離活到125歲~175歲的自然壽命不遠了。由此可見,練氣功的根本還是修養意識,涵養道德
4、為什麼膈肌會疼?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5、膈肌的作用
淺談膈肌的作用及其與臟腑的關系
龐老師在《氣功醫療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一文里談到「搞氣功的人一定要敢於進入新領域、敢於去探索新領域的知識,要解決人們的無知、疾病和殘忍……。要學習解剖知識,知道人體器官和大體位置,好對著病的部位發氣……」搞氣功醫療的不懂得解剖學,不懂得內臟的情況是不行的。我們學西醫知識,解剖知識,中醫知識,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提高練功效果和治病效果。這其中,素有「人體的小太陽」之稱的膈肌的作用及其與各臟腑之間的關系,是廣大功友應該重點掌握的。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松馳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由此可見,膈肌在人體內是何等的不可忽視。因此,我們從氣功學這個角度來研究膈肌對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了。一是從膈肌生態學基礎來看,它對我們氣功鍛煉里的「呼吸松腰法」起著一定的作用。由於膈肌的後下緣與第二、三腰椎相連,當吸氣時命門與腰椎部位是向後向下運動的。此時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時,默念「腰要松」或「腰松開」(特別是在三心並站庄時),形體內外,特別是腰部與平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二是混元整體理論認為,「一切有形的實體物,都是不同層次的混元氣凝聚而成的」。從這個理論來看,我們平日或者說我們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層次的混元氣。當這些食物(混元氣)進入人體的整個消化系統後,此系統的各個器官組織,都會毫不懈怠地、沒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職去進行工作,把吃進的食物認真進行消化分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營養部分輸送給其他臟腑器官組織,把其糟粕輸送給排泄系統。此時整個消化系統應該是氣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據「氣隨意注,意到氣到」的道理去精神內守。意注膈肌將會進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飯,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進入氣功態,精神內守,意注膈肌的運動,把自己的呼吸慢慢變得深、細、勻、長,同時吸氣時想命門,想兩腎,呼氣時想心臟,想兩肺。就這樣隨著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識也隨著一下一下地運動,再去認真地體察胸腹腔內的感覺,慢慢地不知不覺就會感到體內有一種說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覺。而龐老師曾經說過「什麼部位的氣足了,什麼部位就特別舒服」。我想此時胸腹腔里的感覺,不正是龐老師所說的「氣足」嗎?而且這種感覺如果體察的時間長,慢慢還會擴散到全身內外——心境是寧靜的,愉悅的;形體是正直的,身心會進入一種無內無外的境界。這時才真正體驗到了「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真正含義。
寫到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養意識、涵養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把體察膈肌運動的感覺和感受以及當時的心境帶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去,始終保持這種心態,處理好周圍的環境、人際關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內的各個臟腑器官組織始終保持混元氣充足,始終保持青壯年時期的活力,那麼這個人哪裡還會有病呢?這樣一來,人應該說就離活到125歲~175歲的自然壽命不遠了。由此可見,練氣功的根本還是修養意識,涵養道德
6、膈肌上有哪些孔和裂,各有何結構通過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n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n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n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n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7、隔和膈肌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位置不同、作用性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膈
膈,人或哺乳動物體腔中分隔胸腹兩腔的膜狀肌肉。亦稱「膈膜」、「橫膈膜」。
2、膈肌
是位於胸腔與腹腔之間的肌肉-纖維結構,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
二、位置不同
1、膈
位於胸、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點分別位於右第4,左第5肋間隙,膈上面覆以膈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層, 隔著胸膜與肺底相鄰,中央部與心包愈著。
2、膈肌
位於胸腔與腹腔之間的肌肉,周圍為肌腹,中央為腱膜,又被譯為橫膈,是機體重要的呼吸肌。
三、作用性不同
1、膈
收縮時,圓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引起吸氣,舒張時,膈的圓頂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引起呼氣。
2、膈肌
收縮時膈頂下降,協助吸氣作用,舒張時膈頂恢復原位,協助呼氣作用。
8、如何松腰
一、松腰的含義: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珠」,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二、松腰的簡單標志:站立時腰能隨著呼吸自如地外凸和回縮。
具體做法:(1) 命門外凸(2)松骶髂(3)松帶脈松尾閭(4)松肋騰膜(5)松經松骨
(1) 命門往外凸
自然站立,吸氣時,肚臍和命門同時往外凸,凸得越大越好,呼氣時還原。腰椎能做上下蛹動和左右轉動。
(2)第二步就是必須松骶髂,也就是骶髂往兩邊拉開,又叫骶髂外翻。此舉也使整個脊柱也往後突,變動了整個脊柱生理結構。這一關節的打開,也意味著整個丹田領域的擴大。
一般人站著的時候,第四第五腰椎就是卡在骶髂裡面,是很難摸到的。
從生理結構來說,骶髂關節是個假關節,藉由軟骨連接、韌帶把我們的骶骨耳狀面跟髂骨緊密地連接在一塊。所以松骶髂一松韌帶,二化掉那個軟骨。
因命門往後凸到一點程度,由於兩個骶髂關節緊緊地卡死了,固定了骶和髂,這個時候命門再往後突已經不可能了,如果骶髂不松就很難再往後突了。
(3)第三步松帶脈
腰俞一打開以後,整個腰部的氣血就會越來越旺盛,腰部裡面氣血的暢通使腰部肌肉、經膜、韌帶、腰椎的松動加快,同時也使帶脈的氣血變得充足活潑,使我們整個人的上下氣血得到很好的調整。
骶椎的馬尾神經,一直可以通到腳底心。隨著腰部、骶髂、陽關、腰腧、長強、尾閭的松動,馬尾神經堆下肢的支配能力就會更強,兩下肢的氣血就會更加旺盛,氣機就會更加充實。由此下肢的關節、肌肉、經脈氣血調整加快,特別是開關通竅,一些大的穴位如環跳、血海、三陰交、足三里、丘虛,湧泉等都會前後松開,里外交融。
馬尾神經從尾閭尖上出去的,所以尾閭的松動使體內的氣機更靈活,更無礙,主要是它是直接連入大腦,且通到腳底心的緣故。
隨著帶脈和腰部越來越快的松開,命門隨著腰椎的松動幅度加大,和精化氣的越來越充足。當人的氣血越來越旺盛,慢慢的命門內竅得到展現。命門內竅聯動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深處,合著我們全身的每一個角落,這是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的生命基礎。
(4)第四步松肋騰膜
接著氣走的是一般軀乾的兩肋,屬於半表半里。兩肋是成年人體唯一生產紅骨髓的地方,其它骨頭隨年紀增大而退化,不能生產紅骨髓。因紅骨髓可以生血造血的,所以兩肋是人的造血器官。氣上沖兩肋,首先是把那個肋部氣血阻礙不通的地方沖開,恢復肋的造血功能。。
因為命門內竅是軀體混元氣的中心,隨著陽關把生精的功能一閉上後,整個精都來化氣了。命門內竅氣越來越充足,氣就要往周身去走,供應我們的生命活動,全息的混元氣上升營養大腦。因為中心氣充足了,全身的氣慢慢也跟著充足,它跟全身氣是連在一塊的。
一般肋的病灶有幾個部分,首先肋本身它是扁骨,一些老人家駝著背走路,因肋是憋進去,紅骨髓少了,血造的很少了,生命力衰弱了,太太為什麼背駝著,看看她的肋部是癟進去的,沒多少生命力了,是氣血衰了,老太太兩個肋往裡憋住了。中醫氣功說氣為血帥,就是幫助那個血走,所以這個時候就反應首先沖動一個人的肋病灶,恢復肋的造血功能。
隨著肋部的氣血旺盛、通暢,連著肋骨的隔膜的氣血慢慢充足,隔膜的功能強化。隔膜是人體的小太陽,像是人體的能量發源地一樣;另外一個原因是隔膜是連接後天氣(肺)和先天氣(腎)。膈肌運動的收縮和放鬆(動力),使肺腎的混化充分,同時膈腳連著腰椎,使我們的每一個呼吸都,和腰部發生關系。
這個過程中腰部的松動越來越大了。在松肋騰肋的過程中,肝膽部(主要是肝膽經脈敷布兩肋)、肺部、膈肌隔膜、肋胸關節、胸椎、胸椎脊髓的調整相互交錯,相互關聯,相互增強,慢慢彼此連成一個整體,過程中有疼、漲、悶、酸都正常。
(5)第五步松經松骨
隨著松肋騰膜的加快,人體的氣血越來越旺盛,打開在第六、七肋間的大包穴。大包管理著全身的絡脈之氣,這樣使氣可以向更深層的地方滲透,接下來開始松經松骨。松經松骨,是從命門後凸開始;;等到骶髂關節的松開,經骨已開始大幅度地松動。
但是經骨的松動內容關鍵,是在脊柱的松動;鬆了脊柱,身體的其它經骨就更容易鬆了。脊柱的松動有幾個內容:
1、脊椎之間的松開
脊柱之間的關節隨之慢慢松開。在這個松開的過程中,脊柱可能會酸漲;也可能會在一個時間段內出現,彎腰時要慢慢下去,無法快了。只能耐心等待經脈韌帶拉開,隨著慢慢彎下;這難關可能需要一兩個星期就過去了。
2、脊椎和肋的關節松開
松動的時候,由於肋部分布著肝膽、心脾等氣脈。這種形體的大變化,會引起臟器的氣機變化;特別內臟本身有些病灶時,變化會多一些,有時胸悶、肋疼,有時咳嗽、流清涕,呼吸困難,呼吸的時候出現疼痛,有時候連及腰部。其實松開胸肋關節後,胸部空間拓展,肺活量的加大,往往很容易不知不覺的改變一個人的心量;尤其是心口鳩尾穴的打開,使人心氣不再容易受阻,心情舒暢。以致使人心情穩定。
9、請問膈肌形成的特殊結構有哪些?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以助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協助排便,嘔吐,咳嗽,噴嚏及分娩等活動。
膈肌,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10、人的膈肌在哪裡?
膈,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其前面即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
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系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麼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