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髂腰肌結構圖

髂腰肌結構圖

發布時間:2020-08-12 21:38:57

1、手臂肌肉名稱

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三角肌。

1、肱二頭肌

肱二頭肌位於上臂前側,整肌呈梭形。肱二頭肌有長、短二頭,故名。肱二頭肌屬於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

長頭起於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起於肩胛骨喙突.長,短二頭於肱骨中部匯合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於橈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2、肱三頭肌

肱三頭肌:繫上臂後群之伸肌。起端有3個頭:長頭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側頭和內側頭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個頭共續於一個腱,止於尺骨鷹嘴。此肌功能為伸前臂,並助內收上臂。受橈神經(頸6~8)支配。手臂背側的肌肉。覆蓋整個肱骨後面。由長頭、外側頭和內側頭合成,作用是伸肘。

3、三角肌

三角肌俗稱"虎頭肌",是一個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於肩部皮下,從前、後、外側包裹著肩關節,是一塊多羽狀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後3部。

(1)髂腰肌結構圖擴展資料

四肢肌可分為上肢肌和下肢肌。

一、上肢肌:

上肢肌結構精細,運動靈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於肩關節周圍,有保護和運動肩關節的作用。其中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為長肌,可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有肱二頭肌、肱肌 和喙肱肌;後群為伸肌,為肱三頭肌。 前臂肌位於尺、橈骨的周圍,多為長棱形肌,可分為前、後兩群。 前群為屈肌群;後群為伸肌群。手肌位於手掌。分為外側群、內側群和中間群。

二、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髖肌起自軀干骨和骨盆,包繞髖關節的四周,止於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為兩群。 髖內肌位於骨盆內,主要有髂腰肌、梨狀肌和閉孔內肌。

髖外肌位於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閉孔外肌。 大腿肌分為前、內、後三群,分別位於股部的前面、內側面和後面。 前群有股四頭肌和縫匠肌。 內群位於大腿內側,有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等。 後群包括外側的股二頭肌和內側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為前、外、後三群。足肌可分為背肌與足底肌。

2、腰椎結構圖片 4—5在人體什麼部位

兩側髂嵴連線的位置,大概就是及腰帶的位置,腰椎間盤突出的好發部位

3、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

背部肌肉群:

(3)髂腰肌結構圖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4、腰肌的位置示意圖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於腰椎兩側的長肌,它大部分位於腰椎椎體與橫突之間的陷溝內,肌纖維以羽狀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較細、中段較粗的類似紡錘狀的條形肌肉。

功能與鍛煉:腰大肌與髂肌一起合稱為髂腰肌。髂腰肌對大腿的前擺起重要作用。常採用正踢腿、負重高抬腿跑、懸垂舉腿、仰卧起坐等輔助練習發展髂腰肌的力量。

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12~L4)支配。功能與鍛煉:腰大肌與髂肌一起合稱為髂腰肌。髂腰肌對大腿的前擺起重要作用。常採用正踢腿、負重高抬腿跑、懸垂舉腿、仰卧起坐等輔助練習發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12~L4)支配。

腰肌的位置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4)髂腰肌結構圖擴展資料:

腰肌勞損的臨床表現:

1、腰部酸痛或脹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勞累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體位時減輕,活動過度又加重。

3、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

4、腰部有壓痛點,多在骶棘肌處,髂骨脊後部、骶骨後骶棘肌止點處或腰椎橫突處。

5、腰部外形及活動多無異常,也無明顯腰肌痙攣,少數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

5、男性腹部結構圖

胸腹部的臟器從上到下是肝臟,右側下部是緊鄰胃,胃後是脾臟,在下面是胰腺,腹部則是大腸小腸結腸盲腸,右下腹部是闌尾,再往下就是骨盆內,有膀胱。

腹部分離:腹壁分為後,側和前腹壁。它們的構造一樣:最深的一層為腹膜外的脂肪,壁層腹膜,和一層筋膜,後者根據其不同的位置,覆蓋物的不同有不同的名字(如腹橫筋膜,腰肌筋膜)。

這些結構的表層,(但後腹壁缺少)的是三層肌肉,腹橫肌 (tranvserse abdominal muscle),腹內斜肌 (obliquus internus)和腹外斜肌 (obliquus externus)。

(5)髂腰肌結構圖擴展資料:

腹部的體表劃分:

在腹部的正中從劍突向下到恥骨聯合,代表了白線在腹壁的始終。在白線的中點有臍。可以在肌肉發達的人腹部看到向兩邊伸開的八塊腹直肌。從外面就可以看到這些肌肉被三條或更多腱劃經過。一條在劍突軟骨附近,一條在臍,還有一條在兩者之間。

白線和這三條件腱劃將腹部分成「六格」。這正是健身人士追求的外形。

6、六條大動脈具體在哪個位置?麻煩圖示

行,至骶骼關節處分為骼內動脈和髂外動脈。
1.髂內動脈internal iliac artery為一短干,沿盆腔側壁下行,發出壁支和臟支。
(1)壁支
1)閉孔動脈 obturator artery:沿骨盆側壁行向前下,穿閉膜管至大腿內側,分支至大腿內側群肌和髖關節。
2)臀上動脈 superior gluteal artery和臀下動脈 inferior gluteal artery:分別經梨狀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營養臀肌和髓關節等。
此外,髂內動脈尚發出髂腰動脈和骶外側動脈,分布於髂腰肌、盆腔後壁以及骶管內結構。
(2)臟支
1)臍動脈 umbilical artery: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干,出生後其遠側段閉鎖形成臍內側韌帶,近側段管腔未閉,與髂內動脈起始段相連,發出2~3支膀胱上動脈superior vesical artery,分布於膀胱中、上部。
2)膀胱下動脈inferior vesical artery:分布於膀胱底、精囊腺和前列腺。女性分布到膀胱和陰道。
3)直腸下動脈inferior rectal artery:分布於直腸下部、前列腺(男)或陰道(女)等處。該動脈與直腸上動脈、肛動脈吻合。
4)子宮動脈uterine artery:沿盆腔側壁下行,進入子宮闊韌帶底部兩層腹膜之間,在子宮頸外側約2cm處從輸尿管前上方跨過,再沿子宮側緣迂曲上升至子宮底。子宮動脈分支營養子宮、陰道、輸卵管和卵巢,並與卵巢動脈吻合。
5)陰部內動脈internal pedendal artery:在臀下動脈前方下行,穿梨狀肌下孔出盆腔,繼經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腸窩,發出肛動脈、會陰動脈、陰莖(蒂)動脈等支,分布於肛門、會陰部和外生殖器。
2.髂外動脈external iliac artery沿腰大肌內側緣下降,經腹股溝韌帶中點深面至 股前部,移行為股動脈。骼外動脈在腹股溝韌帶稍上方發出腹壁下動脈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經腹股溝腹環內側上行,進入腹直肌鞘,分布到腹直肌並與腹壁上動脈吻合。此外,發出一支旋髂深動脈,沿腹股溝韌帶外側半的後方斜向外上,分支營養骼嵴及鄰近肌,是臨床上用作游離骼骨移植的重要血管。
3.股動脈 femoral artery在股三角內下行,經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 至月國窩,移行為胭動脈。在腹股溝韌帶稍下方,股動脈位置表淺,活體上可摸及其搏動,當下肢出血時,可在該處將股動脈壓向恥骨下支進行壓迫止血。股動脈的主要分支為股深動脈。
股深動脈 deep femoral artery,在腹股溝韌帶下方2~5cm處起於股動脈,經股動脈後方行向後內下方,發出旋股內側動脈至大腿內側群肌;旋股外側動脈至大腿前群肌;穿動脈(3~4條)至大腿後群肌、內側群肌和股骨。
4.腘動脈popliteal artery在月國窩深部下行,至胭肌下緣,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胭動脈在月國窩內發出數條關節支和肌支,分布於膝關節及鄰近肌,並參與膝關節網。
5.脛後動脈osterior tibial artery沿小腿後面淺、深屈肌之間下行,經內踝後方轉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二終支。脛後動脈主要分支為腓動脈。
(1)腓動脈 peroneal artery:起於勝後動脈上部,沿腓骨內側下行,分支營養鄰近諸肌和脛、腓骨。臨床上常取腓骨中段帶腓動脈和腓骨滋養動脈(起自腓骨中上段)作為帶血管游離

7、骨盆由哪些結構組成?

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
髖骨是由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聯合組成的不規則骨骼。骨盆的關節包括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及骶尾關節。骨盆的主要韌帶有骶骨、尾骨與坐骨結節間的骶結節韌帶和骶骨、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
骨盆被斜行的界線(後方起於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髂恥隆起,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大骨盆參與腹腔的組成。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線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線圍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軟組織稱為會陰。
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方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假骨盆與產道、性功能無直接關系。真骨盆容納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及鄰近的輸尿管、膀胱、尿道、直腸等器官。
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女性骨盆主要表現為:骨盆全形短而寬闊,上口為圓形,較寬大,下口的各徑(矢狀徑和橫徑)均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動性較大,恥骨聯合腔也較寬,坐骨結節外翻,從而使骨盆各徑在分娩時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女性骨盆
女性骨盆是產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胎兒經陰道娩出的必經之路,其大小、形狀直接影響到分娩。因此,對其構造和特點,應有較清楚的了解。
第一節 骨盆的組成
一、骨盆的構成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塊髖骨(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所組成(如圖)。骶骨與髂骨和骶骨與尾骨間,均有堅強韌帶支持連結,形成關節,一般不能活動,妊娠後在激素的影響下,韌帶稍許鬆弛,各關節因而略有松動,對分娩有利。
兩側髂恥線及骶岬上緣的連線形成骨盆「骨盆界線」。該界線將骨盆分成上下二部,上為大骨盆或稱假骨盆,下為小骨盆或真骨盆(簡稱骨盆)。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時增大的子宮,但與分娩無關。臨床上可通過觀察大骨盆的形狀和測量某些徑線等,來間接了解真骨盆的情況。
二、骨盆的關節
(一)恥骨聯合 兩恥骨間有纖維軟骨聯接。
(二)骶髂關節 位於骶骨與髂骨間,有寬厚的骶髂骨韌帶連接。
(三)骶尾關節 活動性較大,分娩時可後移2cm,使骨盆出口徑線增大。
三、骨盆特點
(一)骨盆四壁 恥骨聯合短而寬,恥骨弓角度較大,骶岬突出較小,坐骨棘平伏,骨盆腔呈圓筒形,淺而寬。
(二)骨盆入口 近乎圓形或橢圓形。
(三)骨盆出口 寬大、坐骨結節間距寬闊。

骨盆腔
骨盆腔為一前短後長的彎曲圓柱形管道,為便於了解分娩時胎兒在產道中的行經過程,現將骨盆的形狀,按以下三個平面分別敘述(如圖:骨盆腔三個平面示意圖),由上至下為入口平面、中平面、 出口平面。
一、入口平面
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橫橢圓形,徑線如下:
(一)前後徑 為恥骨聯合上緣至骶岬前緣中點距離,又稱骶恥內徑,平均長約11cm。
(二)橫徑 是入口平面最大徑線,為兩髂恥線間的最寬距離,平均約13cm。
(三)斜徑 左右各一條,為一側骶髂關節至對側髂恥隆突間的距離,長約12.5cm。從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者為左斜徑,反之為右斜徑。
臨床上以前後徑為最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後徑較小,將影響兒頭入盆。
二、骨盆中段
中上段為骨盆腔的最寬大部分,近似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後方的中點,兩側相當於髖臼中心,後緣位於第二、三骶椎之間。下段為骨盆的最小平面(所謂的中平面)系恥骨聯合下緣、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前後徑約11.5cm,橫徑(坐骨棘間徑)長約10cm。
三、出口平面
由兩個以坐骨結節間徑為其共同底線的三角平面組成。前三角的頂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邊為恥骨降支,後三角的頂為尾骨尖,兩側邊為骶骨結節韌帶。坐骨結節間徑,即出口橫徑,平均長9cm。恥骨聯合下緣至尾骨尖間距離為其前後徑,平均長9.5cm。分娩時尾骨尖可向後移1.5~2cm,使前後徑伸長至11~11.5cm。兩側恥骨降支在恥骨聯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恥骨弓。由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前矢狀徑」,平均長6cm;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後矢狀徑」,平均長9cm。臨床上單純出口平面狹窄少見,多同時伴有骨盆中平面狹窄。
四、骨盆地
骨盆地是指連接骨盆腔各平面中心上噗的假想軸線。此線上段向下向後、中段向下、下段側向下向前。

骨盆底
骨盆底由三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它封閉骨盆出口,並承載和支持分腔內的器官。
一、外層 為會陰淺筋膜與肌肉組成,包括會陰淺橫肌、球海綿體肌、坐骨海綿體肌和肛門外括約肌。均會合於陰道處口與肛門之間,形成會陰中心腱。
二、中層 為尿生殖膈,覆蓋在恥骨弓及兩坐骨結節間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會陰深橫肌及尿道括約肌。
三、內層 稱為盆膈,由提肛肌、盆筋膜組成,為尿道、陰道、直腸所貫穿。

骨盆與分娩有什麼關系?
骨盆是女性陰道分娩胎兒的必經之途,它由骶、尾、髖骨構成、並由關節、韌帶將它們連在一起。骨盆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寬大,對分娩關系不大(產科稱為假骨盆);而其下部與分娩關系十分密切(稱為真骨盆),所謂的「骨產道」即指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據它與分娩的關系又分為三個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這三個平面都是比較狹窄的部分,分娩時胎兒可受到阻力,尤其中腔平面是最窄的部分。
骨盆的大小及形狀對分娩的難、易影響很大,它與產力及胎兒構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如產力及胎兒無異常,胎兒很容易娩出。明顯狹窄的骨盆,活的胎兒根本不能娩出。相對狹窄的骨盆,常需要決定於胎兒及產力情況。
女性骨盆在解剖上如若寬而淺,就利於胎兒通過。但並非所有婦女骨盆的形狀均如此。有的發育上有變異,類似男人型的骨盆,即骨盆深而窄,骨盆前後徑相對長,而橫徑相對較短,胎兒就不易娩出。有的骨盆呈偏平狀,入口前後徑很短,胎兒就不能通過骨盆人口。但有的骨盆入口正常,中、下平面越來越窄,稱為漏斗骨盆,亦會造成難產。某些情況下,由於骨及關節病變也可造成骨盆形狀的異常,如因缺鈣引起的佝僂病(骨軟化症),它可以造成骨盆嚴重變形,變得十分小,胎兒根本不能從陰道分娩。偶有外傷造成骨盆骨折,日後發生畸形的,這些均可能造成分娩時難產。除非有明顯的畸形,一般不能只從外形就准確地判斷骨盆的大小。因此婦女懷孕後一定要做產前檢查,實際測量骨盆的大小,必要時還需用X線來准確地測量骨盆的情況。

參考圖:骨盆的力傳導方向||男、女性骨盆||骨盆出入口各徑線

參考資料:
女性骨盆:
腹直肌 -大網膜-膀胱隱窩 - 回腸-股動脈和股靜脈-髂腰肌 -縫匠肌- 闊筋膜張肌 -臀中肌 -臀大肌 -股骨頭 -股骨頭凹-圓韌帶 -坐骨 -子宮 -直腸子宮凹-尾骨 -直腸 -盆膈 -閉孔內肌。
腹直肌-大網膜-膀胱 -股動脈和股靜脈-髂腰肌 -縫匠肌 -股直肌 -闊筋膜張肌 -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頭 -股大轉子-坐骨-子宮 -直腸子宮凹 -尾骨 -坐骨肛門窩-直腸 -盆膈-閉孔內肌,內側部分-閉孔內肌,外側部分。
腹直肌 - 膀胱 -股動脈和股靜脈 -閉孔外肌 -髂腰肌 -縫匠肌 -股直肌-闊筋膜張肌-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頸-坐骨-子宮頸 -子宮頸 -坐骨肛門窩 -直腸 -肛提肌 (恥尾肌,髂尾肌) -閉孔內肌,內側部分-閉孔內肌,外側部分。
腹直肌 -膀胱-股動脈和股靜脈-閉孔外肌-髂腰肌-縫匠肌-股直肌 -闊筋膜張肌- 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頸-坐骨- 子宮頸 -子宮頸 -坐骨肛門窩 -直腸-肛提肌 (恥尾肌,髂尾肌) -閉孔內肌,內側部分 -閉孔內肌,外側部分。
坐骨海綿體肌 -球海綿體肌-陰蒂腳-陰道 -尿道 -前庭球(海綿體) -大隱靜脈-股動脈和股靜脈-縫匠肌-股直肌-股中間肌-闊筋膜張肌-股外側肌 -股方肌 -臀大肌 -大收肌 -股骨 -坐骨-坐骨肛門窩- 直腸 -肛提肌。
http://www.zjtcm.net/wljx/Basic/jp/tuku/2.htm ((48)骨盆)

8、怎麼練出八塊肌肉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問題,自己健身多年,一直想要擁有勻稱漂亮的八塊腹肌,但是不管怎麼練,就只有六塊;甚至糟糕的是,兩邊的腹肌一點都不對稱;更有甚者,一部分朋友還沒有找到鍛煉腹肌的方法不知道怎麼練,一塊都沒有。瞬間感覺練腹肌太難了有木有。所以對於那些健身多年,卻連腹肌都沒有的話,應該也是不好意思說你已經有好幾年的健齡了吧!因為毫無說服力呀!

對於專業的健身朋友來說,除了要擁有一身緊實漂亮的肌肉外,腹肌也作為另外一件秘密武器,兩者構成健身朋友展示訓練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了,你一定會羨慕這種兩者皆有的身材,會暗自揣測為什麼自己一直沒有能夠練出傲人腹肌?
答案是?對於不管怎麼練都練不出八塊腹肌的朋友來說,可以明確的告訴你,腹肌的「塊數」是天生的!並不是說你想要練出幾塊就有幾塊的。真的嗎?確實是這樣哦!平常我們經常聊天所說的幾塊腹肌,通常指的就是腹直肌,腹直肌其實是一塊肌肉,附在它上面的腱劃使得它看起來像好幾塊。

重點來了!!腱劃的數量決定著你腹肌的「塊數」。如果左右各3道腱劃,也就是你會擁有6塊腹肌;如果左右各4道腱劃,你就能夠擁有你夢寐以求的8塊腹肌啦!對於腹肌不對稱的朋友來說,應該是下面這種情況,比如左邊4個腱劃,右邊3個腱劃,你就順理成章的擁有了7塊腹肌了。

現在你能夠理解你為什麼拚命練都練不出8塊腹肌了吧!因為腱劃數量是天生,如果你天生就是6個腱劃,是永遠不可能練出八塊腹肌的,其二,如果你的腹肌天生不對稱,也是不太可能練出對稱的腹肌的。還有的健身朋友不是沒有腹肌,而是你沒有找對正確鍛煉腹肌的方法,練出腹肌,訓練方法是關鍵。腹肌每個人都有,腹肌和人的體脂率有關,男士體脂一般要在15%以下,女士在17%以下,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腹肌,對於沒有腹肌的人,總結一下,就是你的體脂率太高了,或者說你的脂肪層太厚了。

當然了,想要練出理想的腹肌,找對方法是關鍵,腹直肌通常被分成上腹和下腹,練上腹的經典動作是卷腹,練下腹的經典動作是舉腿,關於具體怎麼練,下一篇文章告訴你哦!

與髂腰肌結構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