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以腰部疼痛為特徵的一組疾病,可為急性或慢性。有調查顯示〔1〕大約70%~85%的人生活中有腰痛經歷,在美國,腰痛在成人中年發病率為10%~15%,是造成45歲以下人口活動受限的第1位原因,看病求醫的第2位原因。造成腰痛的原因很多,腰椎間盤突出、脊椎腫瘤、炎症,內臟病變等均可導致。但有些病例,目前並不知道明確病因,無法做出確切診斷。Deyo〔2〕等認為這一比例高達85%,對這些病人應診斷為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1981年,Peck〔3〕首先報告了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可能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以後又有學者對此可能的病因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據所查資料進行綜述。
1 發病機理
豎脊肌是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肉,是維持人體姿勢的最主要的伸肌。縱行於軀干背面,脊柱兩側。下部成腱性附於髂嵴後部和骶骨背面,向上分別止於椎骨、肋骨和頸骨乳突。其四周為發達的筋膜組織所包裹,稱為胸腰筋膜。有學者通過實體解剖發現〔4、5〕,胸腰筋膜在腰骶部明顯加厚,分深淺兩層包裹豎脊肌。淺層向內附著於棘突及棘上韌帶,向下附於髂嵴,深層分隔豎脊肌和腰方肌,深淺兩層在外側會合。骶棘肌腱與骶骨背面及骶正中嵴圍成骶部骨筋膜間隔,在腰部胸腰筋膜淺,深層與橫突及橫突間韌帶,棘突及棘間,棘上韌帶,椎板及黃韌帶共同圍成2個各不相通的骨筋膜間隔。同側骨筋膜間隔相通,豎脊肌及橫突肌群位於其中。胸腰筋膜淺層與豎脊肌總腱間有少量疏鬆結締組織及脂肪,形成胸腰筋膜下間隙,起到潤滑作用。
生理實驗報告〔6、7〕當骨骼肌內壓持續高達1
2、如何鑒別腰肌勞損和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腰肌勞損和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均會引起腰部疼痛,但兩者有不同之處,應仔細鑒別。1.病因不同腰肌勞損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其發病與腰部急性外傷治療不當、腰部過度活動及過度負荷、風寒濕環境等有關。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指第三腰椎橫突周圍組織的損傷,其發病與第3腰椎過長而易受到反復牽拉損傷有關。2.症狀不同腰肌勞損主要症狀為長期反復發作的腰背部酸痛不適,或持續性脹痛,疼痛可隨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發生變化,時重時輕。患者不能久坐久站,不能勝任彎腰工作,並常常用手錘擊腰部以緩解不適。腰部活動基本正常,一般無明顯障礙。腰部有壓痛點,范圍較廣,多位於腰椎橫突等處。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主要症狀為腰部慢性、間接性的酸脹疼痛及乏力,疼痛可向大腿前方及臀部放射。患者難以維持單一姿勢,如久坐、久站,而改變體位可使腰部感到輕松。腰部活動受限,以側彎時明顯,嚴重時可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產生影響。在第三腰椎橫突旁4cm處,有明顯的壓痛及局限性肌緊張或肌痙攣。
3、肋闊橫隔紊亂綜合症?有誰了解?
橫膈膜上方兩側,靠近胸廓邊緣處,與肋骨內緣圍成的銳角形的地方。這個部位的肺野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很乾凈呈透X光性很好的全黑色,與白色的圍在外緣的肋骨及圍在下緣的橫膈呈強烈對比,而呈一個帶弧度的銳角,因而稱之為肋膈角。
肋膈角變鈍除了肋膜腔積液的原因外,其他可能原因還包括:慢性肋膜炎引起的肋膜變厚,橫膈、肺部、肋膜腔或是肝臟的腫瘤,肺炎,肺葉塌陷......
4、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腰肌勞損么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腰痛或腰臀痛疾患。臨床以第三腰椎橫突部明顯壓痛為特徵,是腰肌筋膜勞損的一種類型。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第3腰椎是位於腰活動的中心,又是腰椎生理前凸最突出的地方,成為腰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彎和左右旋轉活動的樞紐,其兩側橫突端受牽拉的應力最大。再則,由於第3腰椎橫突最長,所承受的杠桿力也最大,在頂端附著有腰方肌、橫突間肌、橫突棘肌、骶棘肌、胸腰筋膜的深層、橫突間韌帶等組織,腰部任何方向的運動均使第3腰椎橫突頂端承受反復的牽拉和磨動,故致傷機會較多。本病多見於青壯年,以腰部慢性、間歇性的酸脹、疼痛、乏力為主,症狀不重,酸痛部位廣泛,但講不清楚具體的疼痛點,經充分休息後,症狀不一定能消除,腰部容易疲勞有煩擾不適感。單一姿式難以持久維持,久坐、久立後,伸腰活動,改變體位才稍感輕松;勞動後腰局部症狀即明顯加重,酸痛可向臀部、大腿內側放散。遇陰雨天,症狀加重,天氣晴朗酸痛可緩解。
引起腰肌勞損除了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還有棘上、棘間韌帶慢性損傷和腰椎退行性脊椎炎等。
從治療的角度來講,活血通絡,通經化瘀,配合必要的牽引,固定作用,是我們治療腰肌勞損時常用到的方法,這些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病情,均可起到作用,但是腰肌勞損的治療關鍵在於堅持。
5、橫突綜合症
少乾重活避免頻繁腰部屈伸,對症治療。抄一段資料自己學習 三腰椎是腰椎活動的中心,橫突最長,其尖端易受外力影響出現損傷,如因急慢性損傷出現腰痛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動障礙等症狀,稱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肌勞損患者中,表現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者較多見。臨床上,常見腰3、腰4橫突尖端也有類似腰3橫突的病變,因此有人將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歸入橫突間綜合征中。本病多見於體型瘦長的青年人。 第三腰椎橫突比其他腰椎的後伸曲度大,向側方延伸最長,位於腰椎中部,兩側腰椎橫突聯線形成以第三腰椎橫突尖為頂點的縱長菱形。第一、二腰椎橫突外側有下部肋骨覆蓋,第四、五腰椎橫突深居於髂骨內側,只有第三腰椎橫突缺乏肋骨及髂骨保護,因而易受損害。 腰椎橫突末端附著不少與軀幹活動有密切關系的肌肉及筋膜,主要有腹橫肌、腰方肌、腰大肌、骶棘肌及腰背筋膜。堅強的腰背筋膜深層附著於腰椎橫突末端、季肋及髂嵴,腹橫肌移行於腰背筋膜而附著於橫突。腹內壓的變化可通過腹橫肌而影響到橫突末端的組織。 第三腰椎位於腰前凸曲線之頂點,背闊肌的髂腰部分纖維止於第三腰椎橫突,腰大肌的部分肌纖維也止於此處,骶棘肌的一部分肌纖維也止於此,因此,第三腰椎成了腰椎的活動中心,起到了類似接力站的作用,為腰椎屈、伸、側彎及旋體的樞紐,所受的杠桿作用最大。而第三腰椎橫突更是受力點。由於第三腰椎橫突較長,以致附著於此處的肌肉、筋膜、韌帶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穩定性及正常的活動。較長的橫突又能增強肌肉的杠桿作用,肌肉收縮牽拉機會多,拉力最大,當這些組織異常收縮時,橫突末端首當其沖。這種解剖特點構成末端易受損傷的基礎,往往因勞損而引起橫突末端周圍的纖維織炎。橫突越長,發病率越高,以單側多見。 第三腰椎橫突端後方緊貼著第二腰神經根的後枝,當前屈及向對側彎腰時,該後枝被橫突挑起或受磨損而引起該神經枝支配區痛、麻,也能牽涉到第二腰神經前枝而引起反射痛,達臀部及大腿前側。第三腰椎橫突前方深面有腰叢神經的股外側皮神經干通過,並分布到大腿外側及膝部。如橫突過長、過大或伴有纖維織炎時,能使該神經受累並出現股外側皮神經痛。此病變波及附近的閉孔神經甚至於肌神經時,疼痛也可出現於髖部或大腿。 此外,原有風濕病的腰痛患者,也可能由於風濕病削弱了機體的抵抗力而引起腰痛。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患病時可為腰部酸痛,也可劇痛,活動受限,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可達臀部及大腿前方。腰部後仰不痛,向對側彎腰受限。 重要的體征是第三腰椎橫突外緣,相當於第三腰椎棘突旁4cm處,尤其是瘦長型患者可觸到橫突尖端並有明顯的壓痛及限局性肌緊張或肌痙攣。按壓時由於第二腰神經分支受刺激而引起放射痛達大腿及膝部。 X線平片可見第三腰椎橫突較長。 壓痛點用1%或0.5%普魯卡因10~20mL注射後,疼痛及壓痛消失。 根據壓痛點及注射普魯卡因有效,並結合病史、症狀及其他體征可鑒別其他疾患引起的腰痛。
6、求第12肋尖綜合症的詳細資料
肋尖綜合症,又稱滑動肋綜合症、過渡肋綜合症、卡他肋綜合症等,其在臨床上常不被醫生所注意,容易漏診或誤診。肋尖綜合征由Davis-Colley(1992)首先描述。國內報道為數不多,說明該病對於廣大醫務工作者還不所熟悉,容易誤診、漏診。對於有的患者,長時間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Heing曾報告有1例病史長達20多年,該病病因不明。Davis-Colley認為是下肋間關節的異常活動引起。有的學者認為是外傷引起的外傷性肋下神經炎,一般發病於第10和第11肋骨。據解剖學觀察,第12肋骨極短前端游離。因此,肋骨的活動幅度較大,上下滑動,引起「彈響」和「摩擦」,刺激鄰近的肋下神經則會引起神經疼痛,刺激腰方肌、腰髂肋肌、下後鋸肌等肌肉則會引起豎脊肌的疼痛和痙攣,而長期痙攣的豎脊肌則會卡壓從其中穿出的臀外皮神經而引起一系列神經症狀[3]。臨床診斷不難,主要表現是季肋部疼痛,可沿神經放射常與呼吸、劇咳、活動和體位變換有關,觸診時可有「彈響」或「摩擦感」,「鉤形手法」檢查陽性即可診斷。
7、有沒有人了解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以腰部疼痛為特徵的一組疾病,可為急性或慢性。有調查顯示〔1〕大約70%~85%的人生活中有腰痛經歷,在美國,腰痛在成人中年發病率為10%~15%,是造成45歲以下人口活動受限的第1位原因,看病求醫的第2位原因。造成腰痛的原因很多,腰椎間盤突出、脊椎腫瘤、炎症,內臟病變等均可導致。但有些病例,目前並不知道明確病因,無法做出確切診斷。Deyo〔2〕等認為這一比例高達85%,對這些病人應診斷為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1981年,Peck〔3〕首先報告了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可能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以後又有學者對此可能的病因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據所查資料進行綜述。
1 發病機理
豎脊肌是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肉,是維持人體姿勢的最主要的伸肌。縱行於軀干背面,脊柱兩側。下部成腱性附於髂嵴後部和骶骨背面,向上分別止於椎骨、肋骨和頸骨乳突。其四周為發達的筋膜組織所包裹,稱為胸腰筋膜。有學者通過實體解剖發現〔4、5〕,胸腰筋膜在腰骶部明顯加厚,分深淺兩層包裹豎脊肌。淺層向內附著於棘突及棘上韌帶,向下附於髂嵴,深層分隔豎脊肌和腰方肌,深淺兩層在外側會合。骶棘肌腱與骶骨背面及骶正中嵴圍成骶部骨筋膜間隔,在腰部胸腰筋膜淺,深層與橫突及橫突間韌帶,棘突及棘間,棘上韌帶,椎板及黃韌帶共同圍成2個各不相通的骨筋膜間隔。同側骨筋膜間隔相通,豎脊肌及橫突肌群位於其中。胸腰筋膜淺層與豎脊肌總腱間有少量疏鬆結締組織及脂肪,形成胸腰筋膜下間隙,起到潤滑作用。
生理實驗報告〔6、7〕當骨骼肌內壓持續高達1
8、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本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1、第三腰椎橫突比其他腰椎的後伸曲度大,向側方延伸最長,位於腰椎中部,兩側腰椎橫突聯線形成以第三腰椎橫突尖為頂點的縱長菱形。第一、二腰椎橫突外側有下部肋骨覆蓋,第四、五腰椎橫突深居於髂骨內側,只有第三腰椎橫突缺乏肋骨及髂骨保護,因而易受損害。 2、腰椎橫突末端附著不少與軀幹活動有密切關系的肌肉及筋膜,主要有腹橫肌、腰方肌、腰大肌、骶棘肌及腰背筋膜。堅強的腰背筋膜深層附著於腰椎橫突末端、季肋及髂嵴,腹橫肌移行於腰背筋膜而附著於橫突。腹內壓的變化可通過腹橫肌而影響到橫突末端的組織。 3、第三腰椎位於腰前凸曲線之頂點,背闊肌的髂腰部分纖維止於第三腰椎橫突,腰大肌的部分肌纖維也止於此處,骶棘肌的一部分肌纖維也止於此,因此,第三腰椎成了腰椎的活動中心,起到了類似接力站的作用,為腰椎屈、伸、側彎及旋體的樞紐,所受的杠桿作用最大。而第三腰椎橫突更是受力點。由於第三腰椎橫突較長,以致附著於此處的肌肉、筋膜、韌帶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穩定性及正常的活動。較長的橫突又能增強肌肉的杠桿作用,肌肉收縮牽拉機會多,拉力最大,當這些組織異常收縮時,橫突末端首當其沖。這種解剖特點構成末端易受損傷的基礎,往往因勞損而引起橫突末端周圍的纖維織炎。橫突越長,發病率越高,以單側多見。 4、第三腰椎橫突端後方緊貼著第二腰神經根的後枝,當前屈及向對側彎腰時,該後枝被橫突挑起或受磨損而引起該神經枝支配區痛、麻,也能牽涉到第二腰神經前枝而引起反射痛,達臀部及大腿前側。第三腰椎橫突前方深面有腰叢神經的股外側皮神經干通過,並分布到大腿外側及膝部。如橫突過長、過大或伴有纖維織炎時,能使該神經受累並出現股外側皮神經痛。此病變波及附近的閉孔神經甚至於肌神經時,疼痛也可出現於髖部或大腿。 此外,原有風濕病的腰痛患者,也可能由於風濕病削弱了機體的抵抗力而引起腰痛。【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其他相關疾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