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肌 > 腰方肌下緣

腰方肌下緣

發布時間:2020-08-08 22:15:47

1、腹部的肌肉都包括那幾塊

腹肌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2、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

背部肌肉群:

(2)腰方肌下緣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3、如何練出胸肌下緣那條線

訓練計劃,包括:卧推、斜板卧推、仰卧飛鳥、雙臂 支撐和仰卧屈臂上拉。每個動作練五組,每組做6-8次。 特別注意:做卧推時我經常變換手的握距,以使胸肌的內、外側都能獲得鍛煉。 動作體會:斜板卧推是練胸肌上部。仰卧飛鳥是練胸肌外側(動作快完成時也刺 激胸肌內側)。雙臂支撐是練胸肌下緣,胸肌外側也受刺激。仰卧屈臂上拉是 為了擴大胸廓,也是胸肌練習的結束動作。 動作要領: 仰卧屈臂上拉 動作是仰卧凳上,上背貼凳,腰、頭部懸空,雙腳著地支撐,雙手 握啞鈴(或杠鈴),從頭上向後放下去,直至上臂與地面平行。然後用胸肌的力量 將其拉起至雙臂和上身垂直。反復做。注意,練習時雙臂要微屈。做時可請別人坐 在我腿上,以防一用力把自己拉翻過去。 卧推 是發達胸肌的重要動作,但在練習時必須注意將兩肘展開,同時要努力挺起 胸膛。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即用直覺去尋找最適合你的練習動作。也許你單練卧推 就行,也許仰卧飛鳥和十字下拉最適合你。 史瓦辛格的卧推一般練五組,每組6 10次。如果參加力量舉比賽,那就練8 12組, 而且用極重的重量。有時也用漸次減重原則,從很重的重量推起,到最後只推一根 空桿。他曾推起過500磅(227公斤)的杠鈴,是最高記錄。重復次數的最高記錄是 405磅(184公斤),推8次。315磅(143公斤)推25次。225磅(102公斤)推60次。 1975年奧林匹亞先生大賽時阿諾的胸肌鍛煉計劃。阿諾的訓練計劃有一個基本框 架,在此基礎上經常進行變換。他喜歡變換訓練手法來刺激肌肉生長,以防肌肉對 某種訓練適應後停滯不前了。如果每次訓練課都變換動作、變換強度,則不僅自己 有新鮮感,練得起勁,而且肌肉會不斷增長,不會停滯。賽前,他用韋德的雙分化法訓練,星期一三五上午練胸和背,先練斜板卧推,再練平板卧推,以便優先發展上胸部。其計劃是這樣的: 1.斜板卧推 5組 8 10次 2.平板卧推 5組 8 10次 3.仰卧飛鳥 5組 8 10次 4·滑輪十字下拉5組10 15次 採用逐漸加重量減次數的方法,例如,斜板卧推,開始做20次,然後減成15次、12次、10次、8次,重量則增加到 315磅(143公斤)。每組的重復次數有時會更高 或更低,目的都是為了取得特殊的訓練效果。部分肌肉訓練後,進行動作造型訓練。史瓦辛格常常花不少時間從各個角度綳緊已 完全充血的胸部肌肉。這樣做可學會控制肌肉,使肌肉線條更清晰,還能加強耐力,從而為比賽做准備。 史瓦辛格胸肌訓練的特點: 做動作是比較嚴格的。在大重量訓練時,為了完成最後一兩個動作,他才用「欺騙」法則或強行借力法則。健美訓練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超負荷,訣竅是要把更重的負荷單獨加在所要練的肌肉上。所以,嚴格的動作規范是基本要求。 早期訓練注重胸部全面發達,每次訓練都要把上胸部、下胸部、中縫、胸肌內側和外側、胸廓等練個遍。訓練中始終保持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尤其是當杠鈴或啞鈴被舉到最高點時。完全伸展胸肌。阿諾曾用啞鈴代替杠鈴做斜板卧推,目的就是為了更有效地伸展胸肌上部。因為啞鈴能比杠鈴放得更低一點,不會阻擋胸肌伸展。 首先,你得明確你的鍛煉目的:是想把胸肌練厚實,還是只是塑造一點胸形,或是具體發達胸肌的某一部分,還是讓整個胸肌都發達起來。當明確目的以後,就要考慮用什麼動作來練什麼部位。比如,用通常的俯卧撐,主練胸肌外側,對發達胸肌外則很有效。它是練胸肌採用的最一般的實效方法。如果,只是想做一般的胸肌鍛煉,不用像專門的健美運動員一樣,那麼,該運動是最好的,最方便的,它不受場地,工具的限制,幾乎隨時隨地都可做。但如果,要求更高的話,就得用一些器械來練習,比如:卧推,需要杠鈴,卧推凳等。但它的可調性很大,握距不同,練的胸肌部位就不同。握距窄一點,練的部位越靠近內側,可以對胸肌中縫進行塑造。握距寬一點,就可練,胸肌外側。還有,雙杠臂曲伸,對胸肌下緣和外緣的塑造是行之有效的動作。還有,仰卧飛鳥這個難度較大的動作,對整個胸肌發達很好。以及,在專用器械上練習蝴蝶機,都有效。但是,建議最好採用基本動作來練習,就是,卧推,俯卧撐,以及斜板卧推(練胸肌上部)。還有,引體向上,雖然主練背肌,但對胸肌仍然有效,(尤其是上胸肌)。上述的只是對動作的選擇。其實鍛煉更重要的原則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如稍有不慎,就會受傷,適得其反。還有適當的營養,與恢復都是重要的因素,不能馬虎。 找准目標,找對方法,持之以恆,就會有收效。 以上,只是一個淺表的論述,建議到專門的健身房參加正規的鍛煉。那有專門的教練和場地,器材。效果會事半功倍

4、腹肌在哪個部位?

腹肌可分為前外側e799bee5baa631333335316435群和後群。 1.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 後群 腰方肌 。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5、腹肌的正確位置是從哪裡到哪裡算

腹肌的位置在心窩到肚臍之間的肚皮下。

腹肌是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當它們收縮時,可以使軀干彎曲及旋轉,並可以防止骨盆前傾。腹部肌肉對於腰椎的活動和穩定性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還可以控制骨盆與脊柱的活動。軟弱無力的腹肌可能導致骨盆前傾和腰椎生理彎曲增加,並增加腰背痛的幾率。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構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等。

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壁肌的淺層,為寬闊扁肌,以8個肌齒起自下8個肋骨的外面,與前鋸肌、背闊肌的肌齒交錯,肌束由外上斜向前內下,後下部肌束止於髂峪前部,其餘肌束向內下移行為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至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為腹股溝韌帶inguinalligament、腹股溝韌帶的內側端有一小束腱纖維向下後方返折至恥骨梳,稱腔隙韌帶(陷窩韌帶)lacunarligamento,腔隙韌帶延伸並附於恥骨梳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pectinealligament(即cooper韌帶)。腹股溝韌帶和恥骨梳韌帶都是腹股溝疝修補術時用來加強腹股溝管壁的重要結構。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為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

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峪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2,肌束呈扇形,後部肌束幾乎垂直上升止於下位3個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分為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及後層,在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內斜肌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越過精索前面,延續為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形成腹股溝鐮inguinalfalx,或稱聯合腱conjointtendon,止於恥骨梳的內側端及恥骨結節附近。腹內斜肌的最下部分出一些細散的肌束,與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包繞精索和睾丸等,稱為提睾肌,收縮時可上提睾丸。

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個肋軟骨的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肌束橫行向前延為腱膜,腱膜越過腹直肌後面參與組成腹直肌鞘後層,止於白線。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和腱膜下緣的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構成提睾肌和腹股溝鐮

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寬下窄,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嶠,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tendinousintersection分成多個肌腹。腱劃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在腹直肌的後面,腱劃不明顯,不與腹直肌鞘的後層癒合,因而腹直肌的後面是游離的。

腹直肌

鞘包繞腹直肌,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構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與腹橫肌腱膜構成。在臍下4、5cm以下,由於腹直肌鞘後層的腱膜全部轉到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使後層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後層由於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線稱弓狀線arcuateline或半環線semicircularline。

白線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上,介於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三層扁肌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方起自劍突,下方止於恥骨聯合。白線堅韌而缺少血管,上部較寬,自臍以下變窄成線狀。在白線的中點有臍環umbilicalring,為在胎兒時期臍血管通過0處,是腹壁的一個薄弱點,若腹部臟器經此處膨出,則稱為臍疝。

後群

後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將在下肢肌中敘述。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內側有腰大肌,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的後部,向上止於第12肋和第1、4腰椎橫突,作用是下降和固定第12肋,並使脊柱側屈。

(5)腰方肌下緣擴展資料

腹股溝管

腹股溝管inguinalcanal,為腹前外側壁三層扁闊肌和腱之間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內下,長約4、5cm,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宮圓韌帶由此通過。

腹股溝管有兩口、四壁。內口稱腹股溝管深(腹)環deepinguinalring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cm處,為腹橫筋膜向外的突口,其內側有腹壁下動脈;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為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腹股溝管是腹壁的薄弱區,為疝的好發部位。

腹股溝三角

腹股溝(海氏)三角inguinal(Hesselbach)triangle是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位於腹前壁下部。

腹部筋膜

腹部筋膜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1、淺筋膜在腹上部為一層,臍以下分為淺、深兩層。淺層內含脂肪,稱Camper筋膜深層為膜性層,含有彈性纖維,稱Scarpa筋膜,向下與大腿的闊筋膜愈著向內下與會陰淺筋膜、陰囊肉膜相續。

2、深筋膜可分為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3、腹內筋膜貼附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大多與所覆蓋的肌相同,如膈下筋膜、腰方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和腹橫筋膜等。

參考資料

腹肌-網路

6、怎樣才能鍛煉腰部兩側的肌肉

鍛煉腰部兩側的肌肉需要分五個步驟:轉體仰卧起坐、負重體側屈、側向提膝收腹、屈腿運動和舉腿收腹。

1、轉體仰卧起坐

又稱二郎腿仰卧起坐,躺在地上,雙手抱頭,左腿彎曲,右腳搭在左腿膝蓋處,腹部發力,向右側彎曲,保持身體右側不要離開地面,感覺自己沒什麼力氣後,換腿並向左側彎曲,重復多組。

2、負重體側屈

腰部兩側肌肉鍛煉少不了負重體前屈,呈站立姿勢,雙手各握住一隻啞鈴,肩膀自然下垂,吸氣,然後保持正面朝前,身體向左側緩慢彎曲,直到左手的啞鈴下沿與膝蓋平行,然後呼氣同時緩慢還原,然後同樣的動作向右側彎曲,兩側交替進行,重復多組。

3、側向提膝收腹

仰躺在瑜伽墊上,雙腳與肩同寬,手臂伸直、雙手張開並貼緊地面,彎曲雙腿,使大腿與小腿夾角達到45度,腹部發力,左腿側向彎曲,膝蓋向左側腰部貼近,做到最大限度後還原,然後換右腿提膝收腹,注意整個動作過程中,上半身不要離開地面,雙腿交替進行,重復多組。

4、屈腿運動

仰卧位。雙臂左右平貼地面,兩腿伸直後同時屈膝提起,吸氣,使大腿貼近腹部;然後呼氣,緩緩還原。重復8次。

5、舉腿收腹

主要是發展下腹部肌肉。上身平卧,腿伸直並盡可能抬高,接著再緩慢放下。這一練習做均勻後,雙膝彎曲繼續做同樣的動作。重復8次。


7、腹肌在什麼人體部位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8、腎臟人體哪方位

與腰方肌下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