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損傷中T4對應的關鍵肌是什麼?
一般是上肢活動正常,下肢硬癱。
2、十塊關鍵肌的名稱
uC4對應膈肌,uC5對應肘屈肌(肱二頭肌、肱橈肌),uC6對應腕伸肌(橈側腕伸肌長、短頭),uC7對應肘伸肌(肱三頭肌),uC8對應中指深屈肌(指深屈肌),uT1對應小指外展肌,uL2對應髖屈肌(髂腰肌),L3對應膝伸肌(股四頭肌),uL4對應踝背屈肌(脛前肌),uL5對應拇長伸肌,uS1對應踝跖屈肌(腓腸肌與比目魚肌)
3、脊髓損傷平面的確定
腰一傷的是脊髓園椎及馬尾神經,多為不完全性神經損害合並不完全截癱,傷情不一,平面也不一,臨床中會導致二便失禁,雙腹股溝以下功能不全喪失,雙膝關節以下感覺也不一樣。能否恢復要搶在受累神經缺血壞死前治療,否則過了治療期遺留症狀終生相伴。
治療方案:1、採用中葯增強改善脊髓血液循環,使受損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2、中西醫結合營養神經預防受損神缺血變性壞死導致不能恢復。3、同時興奮激活受損後麻痹不全的神經才能再生修復神經以支配二便,運動等各種功能獲得最佳恢復、。4、採用我們專為患者設計的自主被動鍛煉支架進行功能鍛煉先使患者先達被動自力。5,因患者發生足下垂,需專業設計的校型鞋保護好踝關節免發生骨磨損畸形。需幫助發來術前後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4、左上肢關鍵肌肌肉4一4一4一3一3是什麼意思?
對於脊髓損傷的患者,對其進行肌力評定時,其中有十塊肌肉為關鍵肌。
上肢關鍵肌有五塊,分別對應頸五到胸一。為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伸腕肌,指深屈肌和小指外展肌。
題主對應的數字及以上五塊肌肉的肌力水平。
5、在確定損傷平面時,C5表示的意思是?
應該是第五椎間孔出來的神經,所以損傷平面應該是C1-5正常,C6以下的脊髓功能障礙。選擇B。
6、康復科三基簡單題共100多的,五十題以後的內容,急需!!
51.封閉治療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注射不當可能造成局部出血、疼痛、損傷注射部位的血管或臟器、氣胸或血氣胸、神經損傷。硬脊膜外腔注射時葯物注入蛛網膜下隙可導致全脊髓麻醉。少數患者可出現感染、暈針。
52.截肢後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1)保持正常姿勢:應通過鏡前矯正訓練和採用早期裝配臨時假肢的方法來解決。從截肢術後第一天起,須每日堅持數次俯卧,預防產生不良姿勢。(2)殘肢訓練:小腿截肢者,應增強膝關節屈伸肌,尤其是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大腿截肢者,術後第6天開始主動伸髖練習;術後2周,若殘肢癒合良好,開始主動內收訓練和髖關節的外展肌訓練;髖關節離斷者,進行腹背肌和髂腰肌的練習。(3)軀干肌訓練:以腹背肌訓練為主,並輔以軀乾的迴旋、側向移動及骨盆提舉等動作。(4)健側腿的訓練:①站立訓練:下肢截肢後,其殘側的骨盆大多向下傾斜,致使脊柱側彎,往往初裝假肢時總感到假肢側較長。鏡前做站立訓練,矯正姿勢,並以在無支撐的情況下能保持站立10min為目標。②連續單腿跳。③站立位的膝關節屈伸運動,目標是至少能連續屈伸膝關節10~15次。
53.失語症患者實用交流能力的訓練原則:①以實用為主(選用接近現實生活的訓練材料);②採用多種手段(充分利用書面語、手勢語、圖畫等代償手段傳遞信息,提高綜合交流能力)③隨時調整交流策略(治療計劃中應包括促進運用交流策略的訓練,學會選擇適合不同場合及自身水平的交流方法,豐富交流策略的類型和內容);④重視雙向交流(設定更接近於實際生活的語境變化,引出患者的自發交流反應,並在交流過程中得到自然的反饋)。
54.尿流動力學是依據流體力學和電生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檢測尿路各部壓力、流率及生物電活動,從而了解尿路排尿功能及機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檢查的主要內容有:(1)尿流率:單位時間內排出的尿量。主要反映排尿過程中逼尿肌與尿道括約肌相互作用的結果。(2)膀胱壓力容積測定:包括膀胱內壓、直腸內壓(腹壓)及逼尿肌壓(膀胱壓-直腸壓)。(3)尿道壓力分布測定。(4)括約肌肌電圖。
55.平衡功能訓練的基本原則:(1)從靜態平衡(Ⅰ級平衡)訓練開始,過渡到自動動態平衡(Ⅱ級平衡),再過渡到他動動態平衡(Ⅲ級平衡)。(2)逐步縮減人體支撐面積和提高身體重心,在保持穩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頭頸和軀干運動,從睜眼訓練逐步過渡到閉眼訓練。(3)訓練時注意患者安全,避免發生意外損傷。
56.帕金森病康復治療的作用:(1)改善關節活動度以滿足功能性活動的需要,通過肌肉伸與放鬆、感覺刺激、治療性活動,預防畸形的發生。(2)改善患者軀干肌肉的運動、姿勢控制、平衡、粗大的運動協調能力和手操控物件的能力與靈活性。(3)提高患者的運動及運動計劃能力,促進運動的啟動過程,增加持續運動的幅度、速度和靈活性。(4)改善患者心理狀況,使其達到完成功能性活動所需要的體能和耐力水平(5)在功能受限的情況下,發展患者完成自理性活動的慣常程序,教育和指導患者掌握獨立、安全的生活技巧,增加安全意識,防止跌倒造成的繼發性損傷。(6)提供能夠產生運動刺激的一系列適應性技術和具體實施辦法,以使患者在疾病的現階段,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7)提供既能與患者的功能受限相適應,又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感覺刺激的適應性環境,改善或維持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8)使患者熟知能量節省和工作簡化技術。
57.反射性抑制是用來抑制肌張力和姿勢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防止異常的感覺輸入。(1)軀干肌張力增高:軀干屈肌張力增高時,把頭部放置在過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張力,增加伸肌張力;軀干伸肌張力增高時,把頭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張力,增加屈肌張力;軀干屈肌與伸肌張力均增高時,可以通過旋轉軀干(保持骨盆不動)來抑制。(2)肢體肌張力增高:屈肌張力增高時可取肢體外旋位,外展肌張力增高時可取肢體內旋位,上臂屈肌痙攣時取肢體的對稱性伸展(保持頭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對稱緊張性頸反射)。軀干、頭、肢體的伸肌張力均增高時,使髖屈曲外展並屈膝即可抑制。(3)出現痙攣:頸、臂及手出現屈曲痙攣時,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對角線伸展來抑制;軀干與髖出現痙攣時,可將臂上舉過頭,以促進軀干及髖的伸展。
58.腦血管意外後的主要功能障礙如下:(1)運動障礙:最常見的是病變半球對側肢體的中樞性偏癱,主要特點為:①粗大異常的運動模式:a.聯合反應:是指偏癱時,即使受累側完全不能產生隨意收縮,但當非受累側肌肉用力收縮時,其興奮可波及受累側而引起受累側肌肉的收縮。這種反應是與隨意運動不同的異常反射活動,表現為肌肉活動失去意識控制,並伴隨著痙攣出現。痙攣程度越高,聯合反應就越強。在偏癱的早期明顯,但在恢復的後期逐漸減弱。b.共同運動:是指偏癱患者期望完成某項活動時所引發的一種組合活動。但它們是定型的,無論從事哪種活動,參與活動的肌肉及肌肉反應的強度都是相同的,沒有選擇性運動。也就是說是由意志誘發而又不隨意志改變的一種固定的運動模式,即屈肌共同運動和伸肌共同運動模式。②反射調節異常:當腦部損傷後,高級與低級中樞之間的相互調節、制約功能受到破壞,損傷平面以下反射活動失去了控制,原始反射被釋放,姿勢反射、脊髓反射亢進及病理反射陽性,使得身體姿勢的隨意調節能力喪失。而損傷平面以上的反射受到破壞,大腦皮質及小腦的平衡反射、調整反射能力減弱或消失,造成身體姿勢協調、控制、平衡功能異常,影響了正常功能活動的進行。③肌張力異常:肌張力異常在腦血管意外的不同時期表現不同,隨著病情的自然恢復,肌張力也在發生變化,可以表現為:a.肌張力低下逐漸恢復正常。b.肌張力低下發展為肌張力增加,以後逐漸恢復正常;c.肌張力低下發展為肌張力增加,持續處於肌痙攣狀態;d.持續處於低肌張力狀態。患者的肌痙攣使肢體各肌群之間失去了相互協調控制,尤其是手的精細、協調、分離運動被痙攣模式所取代。④平衡功能異常:腦卒中患者的腦功能損害,加上各種反射活動異常、本體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及肢體間協調控制能力的異常,平衡功能受到影響,表現出坐、立位不穩,步行困難,影響了許多日常功能活動的進行,致使一些患者長期卧床,妨礙進一步康復。(2)感知覺障礙:包括偏身感覺障礙、一側偏盲和感知覺障礙,實體感缺失,失認症(agnosia),失用症(apraxia)等。(3)認知障礙:主要表現在記憶、注意、定向、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4)言語障礙:包括失語症和構音障礙。失語症常見有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傳導性失語、皮質性失語等;構音障礙表現為發音異常和構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礙。(5)吞咽障礙。(6)心理情緒障礙:主要為抑鬱症或焦慮症。(7)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表現在穿衣、梳洗、進食、洗澡及大小便處理等方面的能力減退。(8)腦神經麻痹:包括:①面神經麻痹:眶以下的面肌癱瘓,常伴有偏癱及舌肌癱瘓。②假性延髓(球)麻痹:為雙側運動皮質及其發出的皮質腦干束受損引起,屬於上運動神經元病變。
59.紫外線劑量的五級分級:(1)O級紅斑(亞紅斑量):1個MED以下,皮膚無紅斑反應。(2)Ⅰ級紅斑(弱紅斑量):1~3個。MED,皮膚有微弱的紅斑反應,界限可辨,約24h後消退。(3)Ⅱ級紅斑(紅斑量):4~7個MED,皮膚有鮮紅色紅斑,稍腫,輕度灼痛,約2~3天後消退,伴輕度色素沉著。(4)Ⅲ級紅斑(強紅斑量):8~12個MED,皮膚有暗紅色紅斑、水腫,灼痛,4~5天後消退,伴色素沉著。(5)Ⅳ級紅斑(超紅斑量):10個MED以上,皮膚有暗紅色紅斑、水腫,出現水泡,劇烈灼痛,5~7天後消退,伴明顯色素沉著。
60.直流電療法的適應證:周圍神經傷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症、高血壓病、關節炎、慢性炎症浸潤、慢性潰瘍、血栓性靜脈炎、瘢痕、粘連、慢性盆腔炎、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等。直流電療法的禁忌證:高熱、昏迷、惡性腫瘤(電化學療法除外)、出血傾向、急性化膿性炎症、急性濕疹、心力衰竭、孕婦腰腹部、局部金屬異物、局部皮膚破損、對直流電過敏、心臟起搏器。
61.脊髓功能損害分級:A完全性損害:骶段感覺和運動功能均喪失。B不完全性損害:神經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有感覺功能,但無運動功能。C不完全性損害: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大部分關鍵肌肌力<3級。D不完全性損害: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大部分關鍵肌肌力≥3級。E正常:感覺和運動功能正常,但肌張力增高。
62.有氧訓練的適應證為:(1)心血管疾病:陳舊性心肌梗死、穩定型心絞痛、隱性冠心病、輕度-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病、輕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移植術後、冠狀動脈腔內擴張成型術後、冠狀動脈分流術後等。(2)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單純性肥胖症。(3)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非發作狀態)、肺結核恢復期、胸腔手術後恢復期。(4)其他慢性疾病狀態:慢性腎功能衰竭穩定期、慢性疼痛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長期缺乏體力活動及長期卧床恢復期。(5)中老年人的健身鍛煉。
63.能量節約技術:(1)物品擺放有序化。(2)活動程序合理化:按照特定工作或生活任務的規律,確定最合理的流程或程序,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3)操作動作簡化:盡量採用坐位,並減少不必要的伸手、彎腰等動作。(4)勞動工具化:搬動物品或勞動時盡量採用推車或其他省力的工具。(5)活動省力化:例如作消除重力影響,盡可能採取推、拉等活動,而不採用提、托等活動。
64.失語症的治療目標:(1)輕度失語:改善語言和心理障礙,適應職業需要。大部分都能恢復工作,生活自理。(2)中度失語:發揮殘存能力及改善功能,適應日常交流需要。一般可以達到日常生活自理的交流水平。(3)重度失語:盡可能發揮殘存能力以減輕家庭負擔。一般都不能達到日常生活自由交流的水平。
65.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療法選用治療葯物的條件:①易溶於水;②易於電離、電解;③需導入的葯物有效離子及其極性明確;④成分純;⑤局部用葯有效;⑥一般不選用貴重葯。用於直流電離子導入的葯物必須新鮮、清潔、無污染。鹼性葯物、生物鹼葯物的有效葯物離子帶正電荷,從陽極導入;酸性葯物、黃酮類葯物的有效葯物離子帶負電荷,從陰極導入。
66.康復醫學的三級預防:(1)一級預防:指預防可能導致殘疾的各種損傷或疾病,避免發生原發性殘疾的過程。(2)二級預防:指疾病或損傷發生之後,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防止發生合並症及功能障礙或繼發性殘疾的過程。(3)三級預防:指殘疾已經發生,採取各種積極的措施,防止殘疾惡化的過程。主要措施包括通過積極的功能訓練,改善或提高患者軀體和心理功能;通過適應、代償和替代的途徑,提高患者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恢復或增強娛樂、工作和學習能力;通過職業咨詢和訓練,促使殘疾者重返家庭和社會。
67.冠心病康復各期的康復目標:(1)工期康復:治療目標:低水平運動試驗陰性,可以按正常節奏連續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層樓而無症狀和體征。運動能力達到2~3METs,能夠適應家庭生活,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及注意事項,心理上可適應疾病發作和處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2)Ⅱ期康復:康復目標:常在出院後開始,其目標為逐步恢復一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輕度家務勞動、娛樂活動等。運動能力達到4~6METs,提高生存質量。(3)Ⅲ期康復:康復目標:鞏固Ⅱ期康復成果,控制危險因素,改善或提高體力活動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復發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68.腰椎牽引的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椎間盤疾患;腰椎小關節功能障礙或退行性骨關節病、腰椎肌肉痛性痙攣或緊張等。腰椎牽引的禁忌證:下胸腰段脊髓受壓、馬尾神經綜合征、腰椎感染、惡性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病、急性拉傷扭傷、腹疝、裂孔疝、動脈瘤、嚴重痔瘡、嚴重骨質疏鬆、急性消化性潰瘍或胃食管反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壓)、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心肺功能障礙、孕婦。
69.協調訓練的要點如下:(1)無論症狀輕重,患者均應從卧位訓練開始,待熟練後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進行訓練。(2)從簡單的單側動作開始,逐步過渡到比較復雜的動作。(3)可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圍、快速的動作,熟練後再做小范圍、緩慢動作的訓練。(4)上肢和手的協調訓練應從動作的正確性、反應速度快慢、動作節律性等方面進行;下肢協調訓練主要採用下肢各方向的運動和各種正確的行走步態訓練。(5)先睜眼練習,後閉眼訓練。(6)兩側輕重不等的殘疾者,先從輕側開始;兩側殘疾程度相同者,原則上先從右側開始。(7)每一動作重復3~4次。
70.由於一根神經支配多塊肌肉和一塊肌肉受多塊神經支配的特性,因此,根據神經節段與肌肉的關系,肌力3級的關鍵肌為運動神經平面,但該平面以上的關鍵肌的肌力必須≥4級。C5:屈肘肌(肱二頭肌,旋前圓肌)L2:屈髖肌(髂腰肌)C6:伸腕肌(橈側伸腕長肌和短肌)L3:伸膝肌(股四頭肌)C7:伸肘肌(肱三頭肌)L4:踝背伸肌(脛前肌)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L5:長伸趾肌(趾長伸肌)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S1:踝跖屈肌(腓腸肌、比目魚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