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了《尋隱者不遇》中詩人與童子的對話,你領悟到什麼。就要、今天就要。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創作的一首小詩。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簡練詩作。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鶴、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葯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葯(保健養生之葯)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葯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葯能養生,更在於為采葯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葯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葯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葯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像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2、養生網的養生網
養生網致力於打造最權威、全面、專業的養生類網站。自正式開通以來,憑借豐富的醫葯行業資源、藉助強大的網路技術背景,提供超容量健康資訊;正日益得到廣大網民的認可。其口號是:養生網-你身邊的健康養生專家! 主要頻道設置:
一級頻道:養生資訊 中醫養生 食療養生 養生之道 女性養生 四季養生 老年養生 葯膳養生 疾病防治
二級頻道:春季養生夏季養生秋季養生冬季養生 名人養生 養生知識 中醫美容 中醫減肥 中醫健身 婦科疾病
母嬰保健 老年飲食 老年生活 老年運動 民間秘方 飲食指南 疾病食療 飲食禁忌 養生食譜 五臟調養
美容健體 安神益智 解表開胃 健體壯陽 現代人非常重視自我保健,並提出了許多養生保健措施。其實,古代人的養生意識並不比現代人淡薄,他們也不斷探求養生之道,並總結歸納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即使在今天仍被廣泛應用。據資料顯示,古人有以下養生法: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3、古代人食療養身方法?急求
日常養生: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慎風寒,戒嗔怒。
養生鍛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導引按摩。
修身養性:琴棋書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4、讀了《尋隱者不遇》中詩人與童子的對話,你領悟到()。要快,今天就要。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創作的一首小詩。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簡練詩作。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鶴、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葯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葯(保健養生之葯)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葯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葯能養生,更在於為采葯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葯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葯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葯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像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5、古中醫養生十法怎麼運用?
現代人非常重視自我保健,並提出了許多養生保健措施。其實,古代人的養生意識並不比現代人淡薄,他們也不斷探求養生之道,並總結歸納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即使在今天仍被廣泛應用。據資料顯示,古人有以下養生法: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6、紫蘇養生會所總部電話
香砂苓蔻湯:藿香、陳皮、葛根、香櫞、佛手、薏苡仁、芡實、白扁豆、山葯、山楂、砂仁、專大棗、豆蔻、乾薑、紫蘇。
麥味蒲香湯:木瓜、蒲公英、香砂、茯苓皮、紫蘇、山楂、生屬麥芽、薏苡仁、荷葉、茯苓。
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我。
7、中國古典文學與中醫的關系
中醫學對古典文學的影響
中醫學和古典文學都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華。雖然前者屬於自然科學,後者屬於人文科學,體系不同,社會作用各異,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但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統一背景下,兩者之間長期相互影響。這種影響無論是對中醫學還是對古典文學,都提供了一些有利於各自發展的因素。
中醫學對古典文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古典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可以找到中醫學滲透的痕跡。中醫學影響古典文學的最重要表現,是她為古典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開拓了古典文學題材的領域。在古代,中醫學是一門比較發達的學問,又是一門很實用的技術,社會影響很大。她不僅在人們防病治病、養生保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還廣泛地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心理、行為和習俗。人們即使不生病,不求醫問葯,平時的衣食住行也免不了要同中醫葯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以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飲食為例, 由於葯食同源,許多食物同時也有葯用功效。因此人們在品嘗食物的美味時,往往還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到它們的葯用價值,區分它們的寒熱溫涼之性;有時則刻意在飲食中再添加適當的葯物,用以滋體強身,或祛邪治病。一個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中國人,大都懂得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性味合適的食物,以免以熱益熱、以寒增寒。
中醫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高度融合,構成了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每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以當時的社會生活為描寫的對象。中醫葯既然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必然會進入文學家的視野,在文學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中醫學的內容很豐富,醫家的醫學活動、疾病衛生的狀況、醫方葯物的奇功神效、養生保健的方法,都是中醫學為古典文學提供的常見素材。
例如古典文學中有大量的詠葯詩賦,以中葯為吟詠的對象。在這類作品中,詩人們用生動優美的筆觸,描繪各種葯物的形態、色澤、性味、功用,禮贊它們為人類健康長壽所作的貢獻,有時還把它們作為美好事物的象徵或思想感情的寄託。而在其他民族的文學作品中,就很少見到類似的作品,這與中葯的特殊性有密切關系。中葯絕大多數為天然葯物,來自大自然。這些葯物特別是其中的植物類葯物,有的生性奇特,有的形態可人,有的色澤艷麗,有的氣味芬香,除了有祛病強身之功外,多數還有觀賞的價值,可以作為人們審美的對象,因此古詩中常有「花葯」之稱。例如唐代孟浩然就作有「曲島尋花葯」的詩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創造了品類繁多的葯物,既豐富了中葯寶庫,也充實了詩人的吟詠物象。
又如中醫有一套較為完善而富有民族特色的養生觀和養生術,創造了獨特的養生文化。在古典文學中,也有大量的詩歌散文表現養生,形成一類獨特的養生詩文作品,這也是外國文學和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罕見的。總之,中醫學的產生和發展,大大豐富了古典文學的表現內容。
8、傳統飲食養生的補養方法有哪些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道家養生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9、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尋隱者不遇兩首詩歌文學短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