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名人勤練書法的小故事
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衛夫人流著淚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雖然這個傳說本身有些誇張,但是用以比喻書法功力好和分析問題透徹卻十分貼切!
書成換白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王羲之錯把墨汁當醬
王羲之年少的時候,為了寫好書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練,每當寫完了字,就在門前的那口水池裡洗毛筆、硯台。時間一久,池水都變成黑的了,因此,當時的人稱那口水池為「墨池」。
有次,王羲之聚精會神的在練字,都忘了吃飯,他母親就叫家僮給他端了一盤熱騰騰的饃饃和一碟醬。家僮幾次催他趁熱快吃,王羲之都只隨便的應了幾聲:「好啦!就吃!」。頭也不轉的又提起筆來揮灑。家僮沒有辦法,只得去稟告夫人。
不料當王夫人到書房時,卻見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個蘸著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還嚼得津津有味,而且嘴角盡是黑黑的。母親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饃饃搶下,問他饃饃味道如何,他點頭說:「很好,很好!就是這醬味道有點苦!」夫人又好氣又好笑:「傻兒子!墨汁怎麼可以當醬呢?」
看到王羲之學書法如此專注、刻苦,母親無奈的搖搖頭,自然也十分高興,王羲之的書法將來必定有很高的成就。
2、古代名醫的故事
1、心理療法
華佗善於應用心理療法治病,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郡守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對郡守的兒子說:
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傳信斥責他。
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
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後,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2、扁鵲換心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輕病,就一起請扁鵲治病,扁鵲對公扈說:「你的志氣強身體卻很弱,有計謀卻並不果斷,齊嬰你的志氣弱身體卻很好,沒有謀慮卻過於執著。如果把你們的心臟互換,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
扁鵲讓二人喝了葯酒,他們昏死了很多天,剖開他們前胸找到了心臟,將它們互換放置好,然後給他們吃了神葯,於是二人過了一會便醒了,就像剛開始一樣的健康,後來二人就向扁鵲告辭回家了。
3、起死回生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
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4、對症下葯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
從前,一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一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惆悵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一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做成丸,外邊塗上硃砂,叫病人一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裡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的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葯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一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斗膽。」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
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5、「堂」的來歷
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
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葯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葯店取名為「××堂葯店」,這就是中醫葯店稱「堂」的來歷。
3、古人刻苦背書事跡
1.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3.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4.懸梁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6.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7.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8.三餘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9.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10.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11.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後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12.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勵志一生 http://www.lz13.cn)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13.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14.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餘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雲:'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16.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後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17.三十乘書
形容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於機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後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十」為數,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18.枕中秘寶
形容不願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後人於是以「鴻寶」、「秘寶」、「秘枕書」、「枕函書」、「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願示人的圖書。
19.開卷有益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後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20.讀書種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讀書人象種子一樣播撒開去,衍生不息。語出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裴度常訓其子雲:'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期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黃庭堅,號山穀道人)雲:'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語,特(只不過)易文種為書種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書種」、「讀書種」。
4、書法家的故事?
1、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
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必須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到達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必須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達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
原先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樣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
王羲之還不明白是怎樣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2、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以前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十分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
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了解用筆的奧妙。
3、鄭板橋學書法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最後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樣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
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但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
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後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4、唐太宗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
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麼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
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5、偶創飛白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麼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牆。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於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牆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牆皮來。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牆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裡,顧不上休息,准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並成為「飛白書」。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5、老子的故事
相傳,野牛是被老子李冉給降伏後才成為人們耕種幫手的。
據說在老子少年時期,在太清宮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現一群野牛,這群野牛都是體格龐大、雙角朝前的怪物,在一個頭牛的帶領下到處騷擾附近的村莊。由於這群的野牛總是集體出動,所以附近的各種動物都很懼怕,不要說豬狗之類的,就連虎豹等猛獸都懼之三分。
一日,老子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瞞過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不長時間,倆個小夥伴就把籃子都割滿了,看看天尚早便一起做起游戲來。他們把鐮刀插在地上,兩人一起站在遠處用老子李冉手中的乾坤圈套鐮把玩。正玩得起勁時,突然聽到「哞」的一聲,山頭上出現了一頭巨大野牛。老子李冉看見這個從來沒見過的龐大東西,猜測這便是人們傳說能驚走虎豹的野牛,便想除掉這東西為百姓除害。於是便鎮定地拿起鐮刀向牛走去,二子一看也拿著鐮刀隨老子一起往山上走。再說那從未見到過對手的野牛一見這陣式,也是用前蹄刨刨土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氣向山下奔來。快到近前時把頭一低,一個猛竄就想把倆人給抵死,只見老子李冉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從他倆頭上竄了過去。老君見那牛氣勢,便想給他點厲害、殺 殺 它的威風,隨即猛地站起身來舉起鐮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只見這鐮刀只露出了鐮刀柄,把那牛痛得一蹦老高撒開蹄子就往山上跑。倆人一見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著隨著那牛追上了山。
那傷牛一口氣跑到半山坡鑽進一個很大的洞里,老子李冉和二子正准備到洞里抓個瓷實的,猛聽到一聲吼叫震得整個大山直顫,隨著聲音一頭比剛才的牛要大出一號來的巨大的青牛從洞里竄了出來。它竄出洞口後,往半山坡一站,見是兩個小孩,氣得暴跳如雷,對著他倆先亮了個下馬威。真夠凶的!但見它把頭一低,伸出舌頭往滿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聲,舌頭過去的地方一片精光,連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說:「自從佔山為王以來,哪裡吃過半點虧,今天倒被你倆小孩子佔了便宜,真有失尊嚴,看我怎樣收拾你倆。它大叫一聲。老子李冉看著這個大頭大嘴大蹄盤、頭上那兩只角向前伸著的大青牛,猜想這一定是傳說中的頭牛。只見這頭野牛一個餓虎撲食就撲向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都閃身一躲,卻見二子躲的稍慢一些,那大青牛已竄到二子身邊,朝著二子就是低頭一抵,二子也不急慌,閃身躲過後便勢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見腿被人抱住,急得張口就要咬二子。老君一看猛竄上去,用手裡的乾坤圈對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聲,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這大青牛羞惱成怒,身子猛一橫,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頭去伸出舌頭「呼嗤」一下,就把二子卷進肚子。老君見二子被老牛卷進肚裡,急得他怒從心中起、勁從骨中生,在大青牛正低頭躬背沖到他眼前時,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一個翻身就騎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夾緊,兩手握住兩只牛角使勁向後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個方向,大青牛疼得亂蹦亂跳想把老君從背上甩下去。這老君摘下乾坤圈把牛鼻子牢牢穿住,這一下大青牛老實了,老君跳下牛背用鐮刀又把牛蹄子切成兩半,這一下大青牛徹底不動了。老君回身狠勁一託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裡的東西連同二子一起都給擠了出來,二子不一會就醒了過來。
於是,老君便和二子騎上大青牛,高高興興地往山下走,沒走多遠,老君發現後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來,這些牛見頭牛被老君治服了,便都乖乖地跟了下來。老君把它們趕到村邊的一片草地里專門馴養這群牛,只許他們吃青草,還教它們拉犁拉車。
從此,由野牛馴養出的家牛,都是犄角朝後、蹄子兩半的樣子,不僅吃東西還要反芻而且只會拉車、耕地了。
老子的故事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宋國相邑(今河南省渦陽)人(一說河南省鹿邑),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老子感悟天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認為道是宇宙產生的本源,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會歸從,也才能夠長久。
老子出生
據《列仙傳》記載,周代之時,老子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從天而降,時玄妙王之女尹氏晝寢,感而吞之,覺而有孕。尹氏懷此聖胎之後,神氣安閑,容顏轉少,所居房屋,六氣和平,祥光照護。後來從左肋下誕生一個男孩。這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生下來就會說話,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此吾姓也」。
尹氏見他鶴發龍顏,天庭飽滿,兩耳過肩,此時祥雲籠罩庭院,萬只仙鶴在空中飛翔,大地一派吉慶景象。尹氏給他取名叫「老子」,又叫「老聃」。老子生下九天,身體便有九變,見到他的人無不驚嘆。到了六歲時,自己認為耳大,自名重耳。
聰穎少年
老子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尹氏請一精通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子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子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子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子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子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子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子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
商容先生教授三年,來向尹氏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尹氏想老子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商容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尹氏母子二人非常感激,拜謝了先生舉薦之恩。
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子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孔子問禮
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子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子樂律、樂理;引孔子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子獲益不淺。
孔子向老子辭行時,老子送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孔子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子問:「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
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孔子道:「先生之言使弟子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與老子告別。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孔子:「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龍興風雲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龍乎?」
點化陽子居周王室發生內 亂,老子於是離宮准備隱居。一日,他騎青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子聞聲發現是弟子陽子居。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跪拜於老子所乘青牛前。老子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子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僕役,整治家規。」老子道:「有卧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卧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僕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僕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老子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卧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
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陽子居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老子問。「安居何處?」陽子居道:「沛(今江蘇沛縣)。」老子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子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子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子嘆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子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道:「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於道矣!」
老子於是在宋國沛地隱居,自耕而食,自織而衣。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皆以弘揚道德為己任,善化世人。例如其弟子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 太平。
再授孔子
孔子與老子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聞老子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子來訪,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子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子聞之,感到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豈知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老子道:「聖人處世,
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知此大道也,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孔子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言罷,起身辭別。
傳授尹喜
周朝大夫尹喜,少時即喜好古籍,善觀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見未來。一日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於是請任函谷關令。在關上他叮囑守關士卒:「數日之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聖 人。
一日,老子要到西域去開化世人,准備出函谷關。尹喜聞報有位白發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老子說:「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觀大聖,神姿迥絕,邊吏何足掛齒?誠望聖人賜教。」老子說:「子何所見而知?」尹喜說:「去冬十月,天聖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度關;紫氣浩盪,長達三萬里,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一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伏望指點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盡。」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問大聖姓字,可得聞乎?」老子說:「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聽說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
6、孫思邈的故事
7、古代有哪些著名書法家以及他們故事?
一、王羲之
軼事典故:
1、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2、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
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二、黃庭堅
軼事典故:
與黃光和尚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卧花間,吟誦賞玩。曾於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於是欣然提筆摹寫。
此後,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幹虯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先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
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嘆因花光為我作梅數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游韻記卷末》。
三、柳公權
軼事典故:
1、致力學術
柳公權特精於《左傳》、《國語》、《尚書》、《毛詩》、《莊子》,每講說一詞一義,常寫滿好幾篇紙。他通曉音律,卻不喜歡聽演奏,他常說:「這是由於聽音樂容易使人產生驕慢情緒的緣故。」
2、以筆為諫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權問怎樣用筆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回答說:「用筆的方法,全在於用心,心正則筆法自然盡善盡美。」穆宗為之改容,明白他這是借用筆法來進行勸誡。 宋代蘇軾在詩中曾說:「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誠懸筆諫時。
(7)古漢養生精故事擴展資料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鳳闕」、「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8、古人不放棄的事例
三國劉,關,張
9、有關諸子百家的小故事
有關諸子百家的小故事:
1、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時,經過一個村莊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裝置可以打水。
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2、墨子的故事
墨子勸說弟子學習說:「你趕快學習,如果達到我這樣,就讓你做官。」弟子學了幾年,就找墨子要求做官。墨子說:「你聽說過魯國人的故事嗎?有兄弟五人,父親死了,老大嗜好喝酒不願意參加喪事,他的四個弟弟說:『哥哥如果你參加安葬,我們就給你買酒喝。』「
喪事完畢,老大就找四個弟弟要酒,弟弟們說:『兒子安葬父親(是天經地義的事),難道只有我們有父親嗎?我們怕你被別人笑話,用這話騙你的!』如果你不學習,人家就會笑話你,所以我當初這么勸你。」墨子的徒弟就不再要求當官了。
3、莊子的故事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4、老子的故事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的事了。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函谷關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
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
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
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5、韓非子的故事
韓非見當時韓國勢弱,曾數諫韓王,但韓王聽。韓非痛恨治國不修明法治,不實行富國強兵,而重用那些沒有實際經驗好發空論的人。於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書成後傳至秦國,秦王讀後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韓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稱贊。秦國攻韓,韓王本來不用韓非,待秦進攻甚急,韓王於是委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見到了韓非很為喜悅,但亦未信用。
李斯認為,韓非為韓國的公子,終為韓而不為秦,因此向秦王建議,既然不用韓非,不如誅之,以免後患。秦王以為然,下令治非。李斯則暗中差人送韓非毒葯,使自殺。韓非懷才而不遇,終為自己的同學所殺。
6、孟子的故事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