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傳統養生老子簡述題

傳統養生老子簡述題

發布時間:2021-07-23 03:30:55

1、大二選修傳統養生健康飲食篇,作業,及答案》??

養生應該是個常話常新的題目。誰不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誰都懂得健康之於我們生活的意義。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社會上存在著數量可觀的「亞健康」人群。統計資料顯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成年人中各種與飲食、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人群日益增加,青少年的體質、身心健康都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在今天,如何科學養生,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十分重要。
專家告訴我們,養生的要義在於平衡,即促進身體的平衡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傳統養生古已有之。民諺就有「春捂秋凍」、「冬吃蘿卜夏吃薑」等在民眾中擁有廣泛認知度和可行性的養生之道。傳統養生是中國5000年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養生的寶庫中汲取知識,有助於科學地保持健康體魄。
實際上,傳統養生就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飲食起居無處不養生。
在此著重談談吃、喝、睡、行的養生之道。
吃 宜清淡 講五性
飲食一是要適量清淡。《黃帝內經》講了一個道理:吃飯的量恰到好處補氣,吃多了傷氣;味道過厚傷氣,味道清淡補氣。老子在《道德經》里也講道:過多吃美味的食物傷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屬性和身體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離不開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體內熱時應吃涼性的,體內涼時應吃熱性的。如:胃熱,應吃寒性的香蕉;胃涼應喝熱性的姜湯。如果吃反了會鬧出病來。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間氣候燥熱,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發胃和大腸燥熱火氣上攻,導致耳聾、耳鳴等症。
水果吃得合適是營養,吃得不當有害於身體。脾胃虛便稀時不要吃水果,氣盛便干時多吃水果。

喝 酒適量 茶有別
飲酒要遵循規律:一是適量。過量而又不能及時代謝出去,會損害內臟。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這兩段時間喝白酒,易引起內臟燥熱。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穢氣。經常喝茶可去人身的異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性。
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葉。茉莉花性溫,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紅茶:性溫助消化。胃涼的人喝有助於暖胃。烏龍茶。結合綠茶和紅茶的特點,屬於平性。

睡 順四時 有節律 傳統養生認為睡覺是第一大補。民間有好多俗話:「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睡個好覺,有如吃個母雞。」睡覺為什麼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晚間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能量的釋放。陰陽各半,缺一不可。
睡覺與起床都要科學把握時間。《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於生命健康。睡覺與起床也當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一天是一年的濃縮。因此,人一天的生活節律與一天「春、夏、秋、冬」的變化要符合。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點「立冬」。到了晚9點,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與天地做「拔河」游戲。「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結果是天必勝人。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還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遲有兩種情況:一是晚上睡不著,二是睏倦但硬挺著不睡。睡不著是陽氣該收的時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點到晚9點是日秋,人要逐漸進入收的狀態。「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興奮的事情,陽氣就收不回來,陰氣占不了主導地位就難以入睡。第二種情況是硬挺著不睡,這是觀念出現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規律。
夜裡睡得過晚會傷膽氣。嚴重者就會患抑鬱症。《黃帝內經》講:「氣以壯膽。」「十一藏府皆取決於膽。」23點至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人在睡眠中養蓄了膽氣,如果不睡覺消耗了膽氣,嚴重者出現「怯症」,即是現代醫學講的抑鬱症。 晚9點至凌晨3點是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段。其他時間段的睡眠難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時間同樣應當順時。
凌晨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務人員晚上常常會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時間長了影響健康。因為如果晚上睡得過晚會耗殺陽氣,早上起得過晚會封殺陽氣。這叫「雙殺」。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防止「雙殺」。
此外,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如果風把這層陽氣吹散了,體內還會補充。循環往復淘干陽氣,早上起來渾身沒勁,面色黃,頭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熱,可關卧室門開空調把房間吹涼,人沖完澡迅速睡覺。涼爽空氣可保持1個多小時,人已經睡著了。如果中間熱醒,可再按這個辦法做一次。

行 動適度 晨散步
行走也要講辯證。走路時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調動氣;氣可以調動精,灌注到腿的關節之中。人體中流動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較稀薄貫穿於肌膚之中,體溫熱時走汗道,體溫涼時走尿道。液比較稠貫穿於人的筋骨之中,潤滑關節。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人體軸承」得不到充足的潤滑油,時間久了,會把關節磨壞。
行走還需把握強度。「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人們常講的一句話。如果再加上兩個字「適度」,即「生命在於適度運動」,這句話就科學了。走路腿輕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為腿累了如同汽車發動機缸熱了,再發動就會磨損機件。
行走的時間要放在早晨。早晨為春,春主動;肝主動,應春,主管筋脈,早晨動使筋脈條達。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更衣、灑掃庭院、除蟲滅鼠等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
 中醫學是在以「氣」為中心的臟腑經絡氣化結構理論中深化自己。特別是古代上醫都有高深的內修功夫,能返觀人體內景隧道,洞悉人體內景氣化規律,所以能立起沉痾,效如桴鼓。

老子認為,在物質世界產生以前,「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是物質界派生的根源,是各種運動規律的統一規律,即「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明朝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一切物皆氣所為也;空,皆氣所實也。」氣「充一切虛,貫一切實」,這與現代物理學的「場」如出一轍。因此,氣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形與氣不可分離,形寓氣,氣充形。氣和以順,生命未央。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氣是物質,通過氣化來形成各組織器官,並通過氣化來溝通各組織器官的連接以形成整個機體,並賦予人體各組織器官以活力,使人體及其各系統成為活的有機體和結構單元。同時,由於氣的信息作用,又使人體與天體相感應一一「天人合發」,以協調其發展演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氣雖然是物質,但卻不佔位、無形象、不可測量。因此,氣機、氣化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如何變化的還不得而知。但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紛繁萬象,無不是氣化運動使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塵個體顯出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過程。]
就人體而言,中醫學的臟腑經絡並不依賴解剖學的形態結構來闡述其理論,而以整體觀為主導思想來闡述其生理功能,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氣化論和臟象學說。《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出入開合聚散是氣化的表現形式.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一旦停止,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停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簡明論述了人體內景氣化過程:「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
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於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臟六腑和預防疾病。因此,在傳統養生學中,食物也根據其「性味歸經」而分為了不同的類型。
食物按其「性」可以分為熱、溫、平、涼、寒五類。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元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鵝肉、龜肉、鱉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桔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食物按其「味」可分為辛、甘、酸、苦、咸五類。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雜糧、蔬菜、干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
酸味食物: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
辛味食物: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
鹹味食物: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臟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臟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傳統養生學還將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型,用於補養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類:
補氣類食物: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莜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葯、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
補血類食物:胡蘿卜、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臟、動物肉類、海參、平魚等。
補陽類食物: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臟、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類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魚等。

2、簡述老子之"道"的特點!

縱觀老子的表述,「道」有六種含義及特點:
一、「道」是一種物質性實體,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二、「道」在萬物出現之前就有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三、「道」是一種耳聽不到,眼看不到的氣體,萬物由它而生。
四、「道」是有規律地永不停息地運動著的。
五、「道」的規律,既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即所謂「天之道」和「人之道」
六、能夠依照「道」的規律辦事,就是認識了「道」,理想的統治者,就是體「道」的「聖人」。

簡而言之,萬物都由「道」而生,萬物消滅又都復歸於「道」;萬物的一生一滅,都是遵循著「道」的循環規律。

3、老子養生觀

至虛為無,自無窮盡;靜能剋制百妄動;去欲,降低慾望;去己,去除執著。
老子用辯證的思想,認識到事物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與轉化的,度用「虛」、「靜」、「去欲」、「去已」來平衡容易消耗我們身體能量的習性,以達到專中道行修的養生效果。
道家認為天地始於無屬,無生有,萬物皆生於無。是說有無相生的辯證觀念。

4、瘋狂的老子養生,老子與養生與傳統文化

?

5、幫我做一道論述題:儒家和道家的關系和區別 跪求啊!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國文明發展至今還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時也都對中國甚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於春秋末期,道家最早來自於老子的思想,到漢才被人們稱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
道家的起始階段,老子領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則,特別是正反兩面互相轉化的法則,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陰陽,這隨後成為老子學說的精髓。這種思想在後來開創了經久不衰的中醫養生學。老子的思想的哲學體系結構較為明顯,以陰陽做出基礎,提出了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這句流傳千年還給人們以思想啟迪的話,個人認為其目的在於順應天道,效法自然規律,從而達到治國養生的目的。
而同時儒家思想也進入了起步階段,與道家不同的是,當時社會處於動盪狀態,儒家及同時期出現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決社會具體問題的辦法,孔子把過去的時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去,為了在亂世中尋求一種新的和諧秩序。而「禮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為符合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被長時間奉為正統思想。儒學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時代精神的指導性思想,但是諸如要求「三從四德」的婦女觀,「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則必須被拋棄。
因為流傳的頗為廣泛,可以不誇張的說儒家思想形成了我們中國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國文明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道家一直傳承延續,給人們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對於自然,修身,處世方面都有很大幫助。兩種思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融會貫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發展,各取所長,卻正好從多方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國學的精粹,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粹。

6、怎樣簡練地概括老子的養生長壽思想?

總結《道德經》中關於養生長壽思想的論述後,可以把老子養生長壽的思想簡練地總結為四個字:適可而止。就是說,如果能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做到適可而止,就可以做好養生得到長壽。

下面選取《道德經》中關於養生長壽方面的主要內容加以分析,說明這個結論。

老子

一,老子《道德經》講:「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天地只想著生化萬物,而不考慮自己得到什麼利益,所以才得到了長久。

人往往是越為自己考慮越與別人爭奪利益,與別人的矛盾就越大,沖突就越多。從此產生的煩惱焦慮,都會損傷自己的健康和壽命。只有少與人相爭,獲得利益方面做到適可而止,才能達到心情舒暢健康長壽。

二,老子《道德經》講:「知其雄,守其雌」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知道世上有強勢的做法,卻願意使用柔和的做法。

如果與別人爭利益時,能夠適可而止,做法柔和,就能與別人少發生沖突,少受到傷害,就有利於自己的養生長壽。

只有老子《道德經》講的「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之人,才能做到少與人爭奪名利,做到適可而止。因為他們感覺有基本的生活條件,過普通的生活就行了,不想得過多的東西。所以,生活樸素的人往往能做好養生長壽。

世上有千年的樹,卻沒有百日的花。世界上最長壽的花是一種熱帶的蘭花,但它也只能開放80天就凋謝了。樹普通平常,有些壽命卻可以達到千年以上。這說明,要想長壽就不要過於追求浮華的東西,浮華的東西往往都不長久。即使追求浮華的東西,也要做到適可而止。樸素平常的生活才能長久。

養生

三,老子《道德經》講:「物壯則老」

就是說,事物發展到最興盛的時候,就會開始衰落,直至逐漸地死亡。所以,越快速地達到興盛,死亡得也會越早。曇花就是開花速度很快,結果衰落的速度也很快。從開花到凋落,只有三、四個小時,很短命。所以,人要想得到長壽,就不要追求快速地成熟起來,速度要適可而止。成熟速度慢的壽命會更長。

龍血樹是世界壽命最長的樹,壽命可達八千年。它的生長速度就非常緩慢,成熟得也非常緩慢,需要幾百年才能生長成熟,成熟後幾十年才開一次花。正因為它生長得很慢,成熟得很慢,所以衰老得也慢,成為了世界上最長壽的樹。

四,老子《道德經》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就是說,對善人我們以善來對待。對不善之人,也以善來對待,這是高道德的表現。對不善者的傷害記恨在心,會使自己產生焦慮和痛苦,這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是有損害的。如果能大度一些,原諒寬容對方,心情就會獲得平靜,這是有利於自己健康長壽的。但對不善者的傷害給予回擊也是人之常情,但冤冤相報何時了?回擊最好能適可而止,多給對方一點寬容和原諒。做一個有涵養有德之人,更有利於自己的健康長壽。

五,老子有一個處事原則是「不敢為天下先」

槍打出頭鳥是社會的常見現象。做事搶在別人前面先做,常常會遭到很多打擊。如果不為人先不出風頭,只走在別人的後面,生活就會平穩順利。但有些事想搶先做、出一出風頭,也是人之常情。但出風頭如果能適可而止,不太過分,受到的打擊就會少,從而有利於自己的健康長壽。

道德經

六,老子《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就是說,如果能夠知足和適可而止,不過分與別人爭奪利益,就不會受到侮辱,也不會遇到危險,可以獲得長壽。

總結老子《道德經》的以上論述可以說,如果在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能做到適可而止,就可以做好養生達到長壽。適可而止可以說是老子養生長壽思想的根本。

7、論述題:試述老子的《道德經》所蘊含的自然觀。

老子闡述大道到完成,超越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及社會實踐,把認知和所欲提高到自然宇宙上,對於全世界各國而言必然有所震撼。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老子從一到十六章一氣呵成,最終實現大道進入永恆的自然社會。老子以現實世界的心態來觀測自己的大道,認為不可思議,高的無法攀登的高峰,故曰:「太上」。
對於「太上」的解釋人們往往局限在君主身上,所缺乏的是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缺乏對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的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一的真人世界的認識,造成誤解。河上公注曰:「謂太古無名之君。」跟隨而來的解說多見於「太上」系指最好的、最高明的統治者。因此,把本章認為是社會政治觀,最原始的公社時期成為榜樣,對一無所知的社會還盲目崇拜,低級與高級就沒有分別了,這不是完全否定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嗎?

原始公社沒有科技力量去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只是因緣而生處於對物質世界蒙昧時期,大腦處於無知識可填充,也就不存在高明不高明和有至高無上者,傳說廣成子是至道之人,但無法使道生。老子懂得大道也是無法使道生,是人類社會不具備道生的條件,我們何必把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推到君主身上呢?本來沒有樣榜的,非樹立一個子虛烏有的事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莊子·天運》雲: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道不能獻於君主,君主又如何擁有道呢?說明道與君主毫無關系,當然與政治觀也毫無瓜葛,君主若提倡仁、義、禮的政治觀念,自然不是道的內容,仁、義、禮所取得的政績也是人文的功勞,人類社會各君主的故事,只是因緣而生,因故而滅,都與「道」有區別。至今世界所擁有的知識和學問,可以獻之於君、與之於人,知與行是完成一件事,這件事是國家、團體、個人的、而沒有完成「大道」,「大道」還等待全人類來完成,是活著的人完成,不是等待後人去完成的。人類社會文明與生命復歸正性及宇宙復歸於無極而集合性的圓滿,是不能由人類社會文明替代生命、宇宙文明,三者的區別一定要有,但不能分割它們。

人們把《道德經》歪曲和強行往自己學到的知識堆里套,如果真能可以套起來,還不於把自己的知識更完善一些,何必扎進《道德經》又高談闊論自己的東西,這不是掩耳盜鈴嗎?全世界哲學已經有了扎實厚厚的基礎,應用到各領域取得了豐功偉績,如果把《道德經》實際有用的東西變為哲學,我去學哲學或許有用的多,那麼《道德經》只是跟不上潮流的文化,屬於一小片的知識而矣,在創意、夢想迅猛發展的社會,不淘汰也不屑一顧,中國傳統文化就糟糕透了,各國又怎麼看待中國祖先呢?

中國《周易》的上卦和下卦組成六爻卦,第五爻為九五之尊,第六爻為上爻,君主的父親被賜封為太上皇,因此「太上」就不能理解為君主。《周易》乾坤兩卦有用九、用六也。中國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又怎麼叫他人尊重你,中國人關心中國文化是光榮的職責,中國的《周易》被冷落,已經失去了文化的靈魂,可是《周易》至今還再冷落中,真有悲嘆之感!話說回來,上爻以事物而言,是極限的位置,而老子的大道講到極限的極限,具有石破天驚之震撼,老子用「太上」喻之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最高境界,是情真意切的。

「外無正而不行」這句話一語說破了「道」,五十八章有句:「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是什麼呢?有正「道」則行,「清靜為天下正」,才有了「靜曰復命」,就是自覺圓滿自我的自然觀。

老子相信自己也相信人類,認識自己是從物理自然科學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沒有一句脫離實際的神話,故曰:「下知有之」。「下」字,是代表全人類(生命世界)。但老子很清醒的認識到這個矛盾又現實的世界,必然持有三種態度,這三種態度不會永久的,但「侮之」者(國)對《道德經》是排斥的、抵觸的,爭論不休的狀況是存在的,大道的思想太遠大,是全人類共同創造未來社會,而各國以自為方,信心不足和不信必然存在。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關鍵是「悠兮其貴言。」老子闡述有限世界轉化無限世界必然性,從無限世界建設自然社會的整個過程,人類能悠閑重視整個世界的發展和進步的運動客觀規律,掌握適度必然會「功成事遂」,不用刻意去神話和虛構,而「譽之」、「畏之」、「侮之」根本不起作用,信者不信者持懷疑態度,否定態度也自然消失,故曰:「百姓皆謂:『我自然』」。然而,這句話有針對全人類的精英階層,也是在說百姓都知道,精英階層更知道我說的大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是老子代人類做自我檢查與批評,自我鼓足勇氣掙出枷鎖,自然完善自我(全人類)脫離苦海,向富饒、自由、如意、平和彼岸航行。

8、論述《老子》對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影響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我雖不上國學經典導讀,但是作為同胞,能幫一點是一點~)加油!GO!

9、簡答題 老子辯證法思想的特色有哪些?

老子辯證法思想的特色有:「道」是老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且促使它們向自己的對立面周而復始的運動。

老子認為這些對立雙方相互參透、相互推動,在統一與轉換中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樸素辯證法常見的局限性,即矛盾雙方對立轉換的直觀性、盲目性、消極性以及片面性。

老子學說的精華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互相聯系、互相依存。

(9)傳統養生老子簡述題擴展資料: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與傳統養生老子簡述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