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人生各個時期的代表作?
1、入仕之初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代: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譯文:
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奉閑已經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去了。
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是否還記得當年趕考時的艱辛磨難,由於路途遙遠,人困馬乏,連那頭陂腳的驢都受不了了。
2、詩案前的平靜期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3、貶謫黃州
《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彷彿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4、入京重用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北飛的大雁就像那向北歸去的人一般,依依不捨,差一點掉隊離群。遠隔千里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5、流放生涯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代: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頭,鬢邊生出了白發。
酒並非好酒,常因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多被雲層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6、晚年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代: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譯文:
參星橫北斗轉已經快到三更時分,雨綿綿風不停老天爺也應該放睛。雲忽散月兒明用不著誰人來點綴,長空凈滄海色本來就是澄澈清明。
雖乘船渡大海空懷孔子救世之志,彷彿聽到了黃帝咸池優美的樂聲。被貶南荒雖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這次遠游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歷。
2、有什麼關於蘇軾的奇聞軼事嗎?
和蘇軾有關的成語及典故
http://post.baidu.com/f?kz=11283346
蘇軾軼事,大家學習啊
http://post.baidu.com/f?kz=8844698
蘇軾秩事,侃侃
http://post.baidu.com/f?kz=9599784
東坡佚事(看到了,不敢專有,貼出來)
http://post.baidu.com/f?kz=102796740
蘇軾行醫二三事
http://post.baidu.com/f?kz=112674669
參考資料:蘇軾吧,歡迎來
3、蘇東坡有著什麼樣的人生境界?
宋代,有這樣一位,有著如此多的人格和身份的詮釋:他是大文豪,大詩人,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也是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皇帝的秘書,還是酒仙,幽默大師、瑜珈修行者,佛教徒,造酒試驗家,工程師,他更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不可救葯」的樂天派,他就是蘇東坡。不過,這還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宋代的文人一向靠著自我的修養,由現實生活中個人的境遇超脫出來,在萬物中自得其樂。所以宋代被貶的文人很多,但幾乎都心境豁達。在生死場上鎮靜自若,笑向刀斧叢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殘酷的政治打擊面前仍談笑風生,暢懷高歌的文學家卻並不多,蘇東坡應該是其中境界最高的一位。
他曾經任杭州通判,並先後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父母官。後來因為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任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一個研究蘇東坡的外國人曾經作過統計,蘇軾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頻頻往返於廟堂和江湖之間,還坐過130天監牢。然而,他一生達觀,留下的詩文中很少悲觀厭世之作。至於蘇東坡歷次被貶的原因,真正可以稱得上是「莫須有」。
蘇東坡因為被文學史家稱為「烏台詩獄」的案件被貶到黃州時,他弟弟蘇轍曾經說過一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你一拳我一腳的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多面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在「烏台詩案」中,全家人都為他擔心而哭泣,可他卻仍跟妻子開玩笑,讓妻子也像楊朴妻那樣作一首滑稽詩給他送行。他被貶官黃州,妻子生了一個兒子讓他題詩,他嬉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被貶到了黃州,他失去薪俸,成了個農民,又帶著一家老小十數口,他生活得非常簡朴,開始緊緊縮縮地過日子。他把錢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一百五十文,然後立刻將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還准備了一個大竹筒,存放剩餘的零錢以備招待意外的訪客。面對境遇的陡落,蘇東坡心中自然也苦悶難當,於是他移情於物,他耕作田間,自得其樂。
蘇東坡非常喜歡建築,甚至可以說,建築是蘇東坡的本性,他決心要為自己建築一個舒適的家。他把精力全用在築水壩,建魚池上,還從鄰居處移樹苗,從老家四川託人找菜種。他在田間地頭似乎忘掉了貶謫在外的煩惱,他像孩子一樣快樂地生活在田間,當孩子跑來告訴他好消息,說他們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他會歡喜得像孩子般跳起來。他看著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莖上的露滴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他過去是用官家的俸祿養家糊口,現在他才真正知道五穀的香味。他種麥子時,一個好心腸的農人來指教他說,麥苗初生之後,不能任其生長,若打算豐收,必須讓初生的麥苗由牛羊吃去,等冬盡春來時,再生出的麥苗才能茂盛。等到他小麥豐收,他對那個農夫的指教,無限感激。在這種自然的環境中,他的心境逐漸地開朗,開始坦坦盪盪地過起他的小日子,漸漸地他能夠以愉快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並愉快地與他們相處。
蘇東坡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能隨遇而安也是和樂觀、開朗的心態分不開的。蘇軾熱愛生活,具有愛人之心。珍視親朋師友之間的情誼,對人生,對美好事物執著追求,至死不渝。蘇東坡的內兄在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一年,曾來此和他們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蘇轍的幾個女婿曾輪流來此探望。蘇東坡落魄之時卻還有當月下老人的閑情逸致,給弟弟物色到一個女婿。根據子由的詩,雙方從來沒見過面他就答應了婚事。那時蘇東坡的朋友也是千奇百怪,其中兩個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閑雲野鶴般四海遨遊的。因為蘇東坡對長生的奧秘甚感興趣,子由特別介紹其中一個會見蘇東坡,此人據說已經一百二十歲,後來這位道長就成了蘇家的常客。
東坡最好的朋友是陳糙,當年蘇東坡少壯時曾和他父親意見不合,終致交惡。陳糙住家離歧亭不遠。東坡去看過他幾次,陳糙在四年內去看過蘇東坡七次。由於一個文學掌故,陳糙在中國文學上以懼內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裡有「季常之痛」一個典故,季常是陳糙的號。陳季常這個朋友,蘇東坡是可以隨便和他開玩笑的。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獅子吼」還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這個名字也因蘇東坡的這首打趣的詩而千古流傳了。
他仍能隨時隨地自得其樂,他快樂的秘訣就是盡量逃向大自然,不但杭州城西湖,而且連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內,都成了蘇東坡時常出沒的所在。
這位大詩人甚至對烹飪也非常有研究,非常善於做菜,而且做菜的水平絕非一般,他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回鍋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堤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示卒,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之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萊。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面對人生諸多的無奈,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蘇東坡甚至覺得如果一生能夠這樣平靜地生活在田間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依舊重新開始,他自己開荒種地,怡然自得地生活,把自己稱作「東坡居士」,這也就是「蘇東坡」的由來。蘇東坡認為在黃州豬肉極賤,可惜「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頗引為憾事。他告訴人一個燉豬肉的方法,極為簡單。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之後,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要放醬油。他做魚的方法,是今日中國人所熟知的。他先選一條鯉魚,用冷水洗,擦上點兒鹽,裡面塞上白菜心。然後放在煎鍋里,放幾根小蔥,不用翻動,一直煎,半熟時,放幾片生薑,再澆上一點兒咸蘿卜汁和一點兒酒。快要好時,放上幾片橘子皮,趁熱端到桌上吃。
他又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就叫做東坡湯。這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里有白菜、蘿卜、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里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後,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里,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
善於探究人間美好的東西之人,才有福氣!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對人生持這種豁達的看法。
但是厄運並沒有因為蘇東坡的釋然而停止,在你言我語的詆毀中,蘇東坡的罪似乎愈來愈大,於是蘇東坡的貶謫之地越來越偏遠,他被流放到嶺南勞動改造。當時的嶺南是個蠻荒之地,生活清苦,一年也沒幾回豬肉吃,比沒中舉的范進還差,唯一的好處便是盛產荔枝。蘇東坡從早到晚,邊看書邊吃荔枝,再苦再累,耳根清凈也就樂得舒服。歌是不唱了,但歪詩還常寫來寫去,全是寫荔枝。當權的人見到他的詩怒不可遏,貶到嶺南還磨不滅他的精神,乾脆貶到南頭吧。於是蘇東坡跨洋過海,到了海南島。
晚年貶謫海南,這已是十足的流放。蘇東坡剛到海南之時,思想感情上的確曾經產生過短暫的彷徨與苦悶,但他很快便以他獨特的人生觀打透了這層隔膜。他曾寫到:「吾始至海南,環視天水之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念此可以一笑。」這樣的認識假如不以科學的觀點去看,「有生孰不在島者」倒是一個很豁達而深邃的哲學命題。誰都會在煩惱的包圍之中,誰都擺脫不了作為社會的人的環境的束縛,要想求得解脫,只有對這種與生俱來的現象付諸一笑。這就是蘇東坡在海南島上頓然獲取的哲理啟示。他一再高歌:「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表現了對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這樣達觀的態度是歷代被流放海南的眾多政客們無法相比的。
他依舊不忘自嘲調侃,當地無醫無葯,他就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他出外訪友,遇上急雨,可以戴竹笠,穿木屐,惹得群兒爭笑,村犬爭吠;他依然不改其樂,覺得九州之外皆環海,也不過是一個大島罷了,沒有什麼優劣。每天他高興地大吃荔枝三百顆,沒事在三岔路口數著來往行人。出門不怕迷路,因為家在牛欄邊,只要循著牛屎就能找到歸路;他與當地人士閑逛夜市,置酒相邀;他食芋飲水,著書為樂;他行醫治病,搜集葯方;他還認真探討佛道二教的「養生」之術並認真加以體驗、實行……就在人們認為「海外炎荒,非人所居」的海南島上自得其樂的生活下來。詩酒自娛,不棄平生愛好,人在煩惱苦悶或精神過度緊張的時候,能以另一種愛好轉移一下注意力,對於健康大有好處。東坡流放海南的三年間,五日不飲酒賦詩,作文寫字。這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學遺產,而且也幫助他在窮愁潦倒的情況下,自娛身心,渡過難關。他不僅飲酒,還親自釀酒,釀出各種各樣的酒,有一首詩的標題是《庚辰歲正月十二日,天門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嘗,遂以大醉,二首》。所謂的漉,就是用布巾來過濾酒。在海南,除了飲酒賦詩,東坡仍不間斷他的書法藝術,還把它當成娛樂身心,待客會友的活動。他閑時,自書陶淵明、杜甫、柳宗元等名家的詩文贈送朋友、客人。也有大陸上那些不怕「罪臣」牽連的和尚、道士遠道前來索取他的墨跡。此外,愛郊遊,愛訪友,愛談禪論佛等愛好,東坡在海南一樣也沒丟。在寂寞困頓之中,這些習慣愛好幫了他的大忙,不至於終日憂愁嘆息。當地人也不勢利,對於這樣一位失去了權勢的老人並不因為從他身上撈不到什麼「油水」而疏遠他,使他總算還有一個可以娛樂身心的環境。
海南島炎熱多雨,北方人多不習慣。但東坡經過觀察和分析,終於領悟到,這只是一個適應的問題。他盡量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以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終於他覺得海南的氣候是十分宜人的。「海南無夏」,「四時皆似夏,一雨即成秋」等是他的評價。對氣候是如此,對飲食,東坡也努力適應,過去一聽說就要嘔吐的東西也吃起來了,還稱贊「色味香皆奇絕」。在殘酷的迫害面前,他信奉佛道「齊生死,等榮辱」的觀念,在旁人看來無法忍受的「炎荒」生活中闖出了自己安然閑適的新境界。他依舊像在別處一樣,更加深入到生活的底層,與普通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融入到普通群眾之中,因而感到了生活中各種質朴純真的樂趣。他宣言「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所以不僅環境相宜,人情更是珍貴。人們幫他蓋房子,分給他豬肉,送給他蔬果……這種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使逆境中的東坡終於安然無恙,熬過了三年的謫居生活。沒有這種樂觀心態,在那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孤獨小島上,蘇東坡可能早就回天上消假了。
當然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蘇東坡覺得他勞而有獲,心中歡喜,他寫出:「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的詩句。不管怎麼說,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論:「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讀者的感受亦暢快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歡樂終日。雖然貶謫在外,但是蘇東坡的詩詞仍然流傳很廣,似乎沒有受到地域的阻隔。就連遠在京城的宋神宗仍然能夠經常看到蘇東坡的詩詞,宋神宗身邊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的時候,只要有他這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面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蘇東坡寫文章力辯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樂的力量就是文學本身的報酬。他在世的最後一年,有時他曾想拋棄筆墨根本不再寫作,因為他一輩子都是以筆惹禍。他在給朋友的回信中說:在遠方孤寂無聊之後,寫出一篇文章數日都很高興,寢食有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月,實在是很難拋棄。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得愉悅歡喜,文學存在於人間,也就大有道理了。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出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蘇東坡一生的浩然之氣不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東坡曾對弟弟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吾眼中天下沒一個不是好人。」他的隨和、大度,使所有人都能和他親密相處。他可以一邊形容著海棠花的秀麗是「翠袖卷紗紅映肉」,一如一位粉紅著臉的少女,一邊卻摸著自己的肚子說「散步逍遙自捫腹」。有一次他獨自騎著馬告別前來送行的父親和弟弟,要到鳳翔做官。行路高高低低,他頻頻回頭看著弟弟的烏紗帽出出沒沒,盡管心中不舍,卻依然下筆幽默地寫道:「登高回首坡壟隔,但見烏帽出復沒。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這似乎也說著仕途的起落無常。在常人難以想像的境遇變遷中,蘇東坡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蘇東坡豪氣地唱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盡管時代變換,人事灰飛煙滅,那又如何,不如還是「一樽還酹江月」,獨享其樂吧。或許在我們看來,蘇東坡的樂觀是無奈的樂觀,可是如果沒有這份災難過後的心態調適。失落後的心理轉移,落寞之中的自省,或許就沒有那些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的優美詩文,也就不會有一個可愛樂觀的蘇東坡了。
雖然一生仕途坎坷,被流放蠻荒之地生活貧困,甚至被嚴刑拷打、幾乎喪命,他依然自得其樂,微笑接受,不改他頑皮、快樂的天性。他童心不老,蘇轍說他晚年寫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敗之氣。」因為他以心理上的年輕,抵消了生理上的衰老;他心源不死,因此,生活之水長流;他才華卓著,根本不用去忌妒別人,所以,他不因妒火中燒而傷神;他胸懷寬廣坦盪,宰相肚裡能撐船,對一切得失、榮辱都視同兒戲,一笑了之,所以人們都非常喜愛他。他的樂觀心態影響到他的創作,所以,看他的作品都感到了一種曠達豪邁之感。蘇軾博學百家,善於廣采博引,並不為一家之見所障目,而是取眾家之所長,化為己用。他的樂觀心態又幫助他揚棄眾學之糟粕,所以,樂觀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表現,使他成為獨異於眾的,在厄運面前亦能引吭高歌的樂天派詩人。林語堂先生稱他是「一個快樂的天才子」,或許就是這樣樂天、幽默的性格,使他成為無可替代的蘇東坡吧!偉人的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4、中國有哪些有名的書法家及碑帖
最有名的是「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品是《蘭亭序》,但是真跡已經被唐太宗帶入棺材,現流傳的都是褚遂良的拓本。王羲之行書天下第zd一,這是公認的。
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碑》,行書《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第一當然是《蘭亭序》)。
懷素——行書《聖教序》,草書《小草千字文》。
柳公權——《玄妙塔碑》。
歐陽詢——《禮泉碑》。
史游——《急就章》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二人並稱「二王」,代表作《洛神賦十三行》。
我個人比較喜歡晉和唐代的書法家,宋朝還有米芾,蘇軾,宋徽宗,元有趙孟頫,明清以後仿體居多,沒少有風版格大家了。另外,秦代以前的文字多刻於青銅器之上,或者是懸崖峭壁,碑權拓有流傳下來的,但沒有署名的書法家,文字為篆字;漢代多書於竹片和絹帛,有漢簡,文字為隸書,也有些變體;隋唐逐漸演變為楷書,行楷,行草,草書之類。
現代書法家中個人比較推崇於右任,他創建了標准草書,算是有所建樹吧。
5、額,超然脫俗的歷史人物?
李白阿 陶淵明阿 金聖嘆阿 杜甫阿 蘇軾阿 等等等等..............
6、求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
——論蘇東坡的人格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系。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復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沖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一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里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以下簡稱《蘇》)中寫道:「蘇東坡和王安石的沖突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決定了宋朝帝國的命運。」
王安石變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過於自負了。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實際實施時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人民增加了很多負擔。與此同時,王安石把反對他的許多賢臣都變貶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趨炎附勢毫無學識的小人。蘇東坡對這些新法極力反對,連續上書皇帝,然而成效甚微,並最終在群小的彈劾下被貶到了杭州。然而這只是剛剛開始。
遭到謫貶之後,蘇東坡仍然堅持對抗新政。當他看到為躲避不堪負擔的重稅而流亡異鄉的百姓,當他聽到被關進監獄的良民的哀嘆,他胸中總是積起憤懣與不滿,而這種感情都被他寫在了詩文中。《蘇》中說:「單獨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評;但合起來看,則是些動人的抗暴詩。」
他的詩文使當權的小人無法忍受,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坐牢103天。
然而出獄當天他又寫了一首譏刺奸臣的詩,並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葯。」可見他並不為權勢所趨,並不為威逼所嚇倒,而始終堅持著自己心中的真理。
後來英宗皇後把蘇東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當蘇東坡來到京城之後,他仍然意志堅定的與朝廷中的腐敗無能之輩對抗,他想從根本上改革國家的吏治。
蘇東坡不會說空洞的官話,不會討好朋友,也不會趨炎附勢,隨波逐流。他只知道堅持他所認為正確的,並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對於這些,他是絲毫不在乎的。
蘇東坡堅持「人應當有不同意權」,堅持「廣開言路」,堅持文人的獨立思考,他也堅持廢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他的堅持是有意義的。他的堅持使青苗法完全廢止,使赤貧百姓的欠債連利息在內一律寬免,更使腐敗的吏治出現了一絲希望的曙光。然而,「聚蚊成雷,積羽沉舟,寡不勝眾。」在無數的謠言重傷,玷辱污衊中,蘇東坡自己覺得彷彿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陰潮的山谷,最終還是選擇了請求外放。
之後再沒有哪位大臣像他那樣在朝中堅持著正義與群小對抗了,蘇東坡死後25年,北宋滅亡,曾經鼎盛一時的王朝在北方鐵騎之下化為了灰燼。
二
在蘇東坡的堅執下,也有一部分人格是柔軟的,溫暖的,靜靜散發著光芒的,那便是他的人道主義精神。
《蘇》中提到有三封信,可以算是蘇東坡寫的三大人道精神的文獻。
第一封是他被貶謫黃州時寫的。他對當地百姓因貧窮而殺死嬰兒的情況深為驚駭,便寫信給太守,呼籲制止殺嬰。他在信中敘述了殺嬰的情況,並作出建議:「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誘諭地主豪戶。若實貧甚不能舉子者,薄有以綢之。人非木石,亦必樂從。但得出生數日不殺,後雖勸之使殺,亦不肯也。自今以往,緣公而得活者,豈可勝記哉!」同時蘇東坡還自己成立了一個救兒會,向貧苦的孕婦贈與金錢、食物、衣裳。
第二封信是蘇東坡1092年任揚州太守時寫給太後的。一次他視察時看見各處是青翠的麥田,但大多的農家荒廢無人。因為農民無法償還高額的本金利息,為了不進監獄,只好丟下豐收的田地而逃難。《蘇》中說:「百姓的信用一旦毀滅,商業必然隨之癱瘓。萬惡必由此而生。」蘇東坡深知這一點,於是上了一道長五千字的表章,細論處理呆賬的辦法。信中引用孔子說的:「苛政猛於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終於,1092年7月,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頒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債,全部由朝廷下令寬免了。
第三封信是蘇東坡不久於人世前寫的。東坡一生屢遭政治陷害,對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過於章敦這個人。貶東坡於嶺南、於海南,想把東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東坡終於得以北歸,章敦被貶嶺南,以一般人的見識,東坡這時即使不幸災樂禍,至少也可拍手稱快,但東坡卻不是這樣。這一點從章敦的兒子章援寫給蘇東坡的一封信和蘇東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誠惶誠恐,他為了老父親向蘇東坡求情。他以為北歸的蘇東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蘇東坡大概不會忘記他父親昔日的種種迫害,所以他滿紙淚水地寫信求情。蘇東坡抱病回信,信中說:「軾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已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 。」在信中,東坡不僅把章敦認作老友,從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報復的顧慮,而且讓章援轉告其父如何儲葯養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辭別人世的東坡,竟不惜耗費殘余的一點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兒子親筆回信,還不厭其煩地轉告這「仇人」如何保養身體,這樣的心胸情懷在幾千年的傳統文人中鮮少見到。
除這三封信以外,還有很多事跡可以表現蘇東坡人格中的人道主義的光芒。有一次他花了幾乎是全部積蓄買了一幢房子。正要接來家眷,一天卻遇見一個哭泣的老婦人,她敗家的兒子把房子賣了,她自己卻不願搬出來。蘇東坡發現那正是他買的房子,結果把房子又退給了她,自己卻既損失了錢財,又丟掉了房子。還有一次蘇東坡把當地無主野墳的骸骨重建一大冢而埋葬,並且寫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無名死者。《蘇》中說:「他頗以那些骸骨有些殘缺不完,必須合葬為歉,只希望那些陰魂和睦相處,猶如一個大家庭一樣。」
也正是因為蘇東坡身上的人道主義的光輝,他深受百姓愛戴,成為了百姓之友。《蘇》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恐怕也是這個原因吧。
三
《蘇》中說:「傑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而正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真純」的一部分,表現在其文章與事跡中,才得以傳得千古美名。
蘇東坡的「真純」主要表現在詩文,政治和待人三方面。
在做文章方面,蘇東坡提出「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長行於所當行,長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蘇東坡寫文章如「行雲流水」。《蘇》中寫道:「他是把修辭作文的秘訣棄之而不顧的。何時行,何時止是無規矩法則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實精確的表達出來,表達的夠好,迷人之處與獨特之美便自然而生。」而「行雲流水」不也正好是蘇東坡性格的寫照么?周國平將它稱之為:「個性的不可遏止的自然奔瀉」,這不正是一種「真純」么?
在政治上,蘇東坡亦是如此。1092年5月,在他任杭州太守時,杭州一代大雨滂沱,多日不止,造成水庫崩裂,稻田被水淹沒,豐收的期盼眼見著化為了泡影。然而當地的其他官員都於災情都一言不發,紛紛奏報豐收有望。
此種情況只有蘇東坡站了出來,他知道飢荒即將來臨,一方面開始存糧,一方面上表朝廷,陳述實情,吁請急速設法。半年之內上表七次。然而官僚辦事效率的低下,使蘇東坡最終還是未能成功,事情還未完成便被調走了,結果1901年五穀歉收,造成了嚴重的飢荒。
待人「真純」往往被認為不太懂得人情世故。蘇東坡把人人當好人,還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蘇東坡做了官以後家裡邊經常來朋友拜訪他。王弗就經常躲在這個屏風後邊兒細細地聽。有一天一個來訪者走了,王弗從這個屏風後面出來就跟他說:「你費那麼多功夫跟他說話干什麼?他只是留心聽你要說什麼,好說話迎合你的意思。」這件事情不僅表現出蘇東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時也表現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這方面蘇東坡或許永遠也無法成熟起來,因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純」的一面,無法改變。
四
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說:「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正是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同時他也把這種豪放之風吹入了詞中,大大擴寬了詞的題材。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
《蘇》中評價他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當他被貶官黃州時,朝雲生了—個兒子讓他題詩,他嬉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生,惟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後來蘇東坡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葯,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城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當蘇東坡到了黃州,失去了薪俸,成了個農民,又帶著一家老小十數口,他生活期非常簡朴,開始緊緊縮編地過日子。他把錢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後立刻格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還准備了—個大竹筒,存放剩餘的零錢以備招待意外的訪客。面對境遇的陡落,蘇東坡心中自然也苦悶難當,但是他移情於物,耕作田間,自得其樂。正如他所說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無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蘇》中寫道:「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真是評價得再恰當不過了。
五
蘇東坡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又由於浸染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最後成為了蘇東坡性格中的超脫。
《蘇》中寫道:「蘇東坡這種解脫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變化,這種變化遂表現在他的寫作上。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我想,這便是蘇東坡的超脫。
蘇東坡一直以陶淵明自比,享受安閑的田園之樂。他也從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華,構成自己的人生觀。他雖未入教,但卻從宗教的哲學中獲得了超脫的快樂。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就是這樣吧!
蘇東坡經歷了「烏台詩案」之後感受到生命猶如趴在旋轉的磨盤上的螻蟻,又如旋風中的羽毛。他為了尋求心靈的安寧而開始轉向宗教。蘇東坡在《安國寺記》中寫道:「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於此矣。」
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不都是他對痛苦的超越和人生的領悟么?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蘇》中有一段話是這首詩最好的註解:「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顯現間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
六
蘇東坡的人生走到了終點,可是他的「浩然之氣」依然在山河間久久回響。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帶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這種浩然之氣才是萬古不朽的。
最後引用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快哉亭作):
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參考資料:蘇東坡傳
7、蘇東坡(蘇軾)與百姓的故事
蘇東坡行醫的故事
蘇東坡是北宋後期的文壇領袖,不僅詩、詞、文、賦、和書法都堪稱大家,而且在醫學、養生方面也廣有建樹,在杏林留下不少動人的故事。
懸壺濟世 蘇東坡在杭州做知府時,瘟疫時發。為了行醫濟世,治病救人,使黎明百姓免受疾病之苦,他從人的俸祿中拿出一些錢,在城裡建了一座名叫「安樂」的病坊,三年之中就治療了近千名病人,受到廣大百姓的愛戴,也引起北宋朝廷的重視。後來,病房由政府專派的僧人主持。
深山求方 元豐年間(1078-1085),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官黃州,在那裡閑居了多年,號稱「東坡居士」。適逢該地瘟疫流行,蘇東坡專程到峨眉山拜訪了名醫巢谷,並得到一秘方「聖散子」。巢谷傳授時,曾讓蘇東坡指江水為誓,保證永不傳人。為了控制瘟疫的流行,蘇東坡終以民生為重,將此方公諸於百姓,救活了不少災民。
醫方存世 蘇東坡廣讀祖國醫學專著。並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在文學著作等身的同時,還撰寫了醫學專著《蘇學士方》一書。後來人們把《蘇學士方》與醫學家沈括的《良方》合編成《蘇沈良方》流傳下來,從而在我國醫學寶庫中佔有一席之地。
宣傳養生 蘇東坡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大書法家,他的字是珍品,求之不易。有些人見他行醫開處方,就備了寫有自己名字的優質紙張,佯裝生病來求他診治,以盼得墨跡。蘇東坡明知他們是無病求醫,卻從不拒絕,利用處方來宣傳養生知識。他曾留下一張墨寶,是他開給一位名叫張鶚的一張處方,其上寫道:「張君持紙求書,望得良葯,記得戰國時有張方子,我照服很見效,不妨奉上。主要是四味葯:一日無事以當貴;二日早寢以當富;三日安步以當車;四日晚食以當肉。」這四句話一直流傳至今,成為養生名言。
畫扇判案
蘇東坡要到杭州來做刺史(官名,管轄一州的長官)了。這個消息一傳出,刺史衙門前面每天都擠滿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蘇東坡上任的紅紙告示,聽一聽蘇東坡升堂的三聲號炮……可是,大家伸著脖子盼了好多天,還沒有盼到。
這天,忽然有兩個人,又打又鬧地扭到衙門來,把那堂鼓擂得震天響,呼喊著要告狀。衙役出來吆喝道:「新老爺還沒上任哩,要打官司過兩天再來吧!」那兩個人正在火頭上,也不管衙役攔阻,硬要闖進衙門里去。這辰光,衙門照壁那邊轉出一頭小毛驢來。毛驢上騎著一個大漢,頭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銅色的面孔上長著一臉絡腮鬍子。他一面趕著驢一面說:「讓條路,讓條路!我來遲啦,我來遲啦!」小毛驢穿過人群,一直往衙門里走。衙役趕上去,想揪住毛驢尾巴,但已經來不及了,那人一揚鞭就照直闖進了大堂。
大漢把毛驢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下來。管衙門的二爺見他這副模樣,還當是個瘋子。就跑過去喊道:「喂!這是虎座呀,隨便坐上去要殺頭的哩!」
大漢只顧哈哈笑:「哦,有這樣厲害呀!」
管衙門的二爺說;「當然厲害!虎座要帶金印的人才能坐哩。」
「這東西我也有一個。」大漢說著便從袋裡摸出一顆亮閃閃的金印,往案桌上一擱。管衙門的二爺見了,嚇得舌頭吐出三寸長,半天縮不進去——原來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蘇東坡啊!
蘇東坡沒來得及貼告示,也沒來得及放號炮,一進衙門便坐堂,叫衙役放那兩個要告狀的人進來。他一拍驚堂木,問道:「你們兩個叫什麼名字?誰是原告?」
兩個人跪在堂下磕頭。一個說:「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個說:「我叫洪阿毛。」。
蘇東坡問:「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麼狀。」
李小乙回答說:「我幫工打雜積下十兩銀子,早兩個月借給洪阿毛做本錢。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鄰居,講明不收利息,但我什麼時候要,他就什麼時候還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婦,急等銀子娶親,他非但不還找銀子,還打我哩!」
蘇東坡轉過來問洪阿毛:「你為啥欠債不還,還要打人」
洪河毛急忙磕頭分辯說:「大老爺呀,我是趕時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兩銀子,早在立夏前就販成扇子了。沒想今年過了端午節天氣還很涼,人家身上都穿夾袍,誰來買我的扇子呀!這幾天又接連陰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壞啦。我實在沒有銀子還債,他就罵我,揪我,我一時在火頭上打了他一拳,這可不是存心打的呀!」
蘇東坡在堂上皺皺眉頭,說:「李小乙娶親的事情要緊,拱阿毛應該馬上還他十兩銀子。」
洪阿毛一聽,在堂下叫起苦來:「大老爺呀,我可實在是沒有銀子還債呀!」
蘇東坡在堂上捋捋胡須,說:「洪阿毛做生意賠了本,也實在很為難。李小乙娶親的銀子還得另想辦法。」
李小乙一聽,在堂下喊起屈來:「大老爺呀,我辛辛苦苦積下這十兩銀子可不容易呵!」
蘇東坡笑了笑,說:「你們不用著急,現在洪阿毛馬上回家去拿二十把發霉的摺扇給我,這場官司就算是兩清了。」
洪阿毛高興極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煙奔回家去,拿來二十把白摺扇交給蘇東坡。蘇東坡將摺扇一把一把打開,攤在案桌上,磨濃墨,蘸飽筆,揀那霉印子小點的,畫成松竹梅歲寒三友;挑那霉印於大塊的,畫成山石盆景,工夫不大,二十把摺扇全畫好了。他拿十把摺扇給李小乙,對他說:「你娶親的十兩銀子就在這十把摺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門口去,喊『蘇東坡畫的畫,一兩銀子買一把』,馬上就能賣掉。」他又拿十把摺扇給洪阿毛,對他說:「你也拿它到衙門口去賣,賣得十兩銀子當本錢,去另做生意。」
兩個人接過扇子,心裡似信非信,誰知剛剛跑到衙門口,只喊了兩聲,二十把摺扇就一搶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就這樣每人捧著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歡天喜地地各自回家去了。
詩治野馬
在儋州(在廣東海南島)北部的石馬嶺上,有一塊以蘇東坡名字命名的石頭,叫做「東坡坐石」。坐石中央,隱隱約約可以看見袍痕鞋跡;坐石附近,依稀可見馬蹄的足印。
這是怎麼回事呢?
相傳八九百年前,石馬嶺一帶的農作物經常被糟蹋,人們都以為這是山上野獸作的孽,所以獵人們決定狩獵捕捉。
這天深夜,獵人們等候在荊叢隱處,正感到有點睏倦的時候,只聽見—陣馬群的嘶鳴聲。獵人們立刻循聲追去。可是真怪,追到山頂,馬叫聲一下子稍失了,也不見半隻馬蹄印,這馬群到哪兒去了呢?
天亮以後,只見馬蹄過處,一片片莊稼被糟蹋得不成樣子。
第二天夜裡,獵人們分頭把守,一聽見聲音馬上出擊。同樣地,只聽見馬群飛奔上山,還是不知道馬群到哪兒去了。獵人們開始心灰意冷起來。
這件事傳到了蘇東坡耳中,他想:便民之心不可沒有,利民之事不可不做。於是決定跟獵人上山實地查看一下。
到了現場,蘇東坡顧不得亂石絆腳,荊棘扎人。他沿著一個個若明若暗的馬蹄印循蹤辨影,一直上到山頂。咦,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山頂上果然不見馬蹄痕跡,只有一塊塊石頭,千姿萬態,矗立四周,仔細瞧瞧,卻好象一匹匹石馬。
「好傢伙!」蘇東坡高興極了。獵人個個圍攏過來爭相問道。「怎麼啦?」蘇東坡指點著石像對大家說:「這就是你們要追捕的害民之馬了。」說完,揮筆題詩道。
石馬無蹄出府州,神仙遺下幾千秋。
狂風盪盪毛不動,細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滿堆難下口,鋼鞭硬打不回頭。
牧童牽也牽不動,天地為欄夜不收。
山下的父老百姓聞訊,紛紛前來石馬嶺賞詩觀景。此後,石馬嶺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常。一尊尊石馬守在山頭,就象一個個哨兵。石馬嶺一帶的農作物,從此再也不見禽獸來糟蹋了。
蘇東坡詩治野馬的事,傳遍了儋州。男女老幼對蘇東坡的詩文才學誇贊不已。所謂「東坡坐石」,相傳就是蘇東坡題詩時坐過的
蘇東坡要到杭州來做刺史(官名,管轄一州的長官)了。這個消息一傳出,刺史衙門前面每天都擠滿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蘇東坡上任的紅紙告示,聽一聽蘇東坡升堂的三聲號炮……可是,大家伸著脖子盼了好多天,還沒有盼到。
這天,忽然有兩個人,又打又鬧地扭到衙門來,把那堂鼓擂得震天響,呼喊著要告狀。衙役出來吆喝道:「新老爺還沒上任哩,要打官司過兩天再來吧!」那兩個人正在火頭上,也不管衙役攔阻,硬要闖進衙門里去。這辰光,衙門照壁那邊轉出一頭小毛驢來。毛驢上騎著一個大漢,頭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銅色的面孔上長著一臉絡腮鬍子。他一面趕著驢一面說:「讓條路,讓條路!我來遲啦,我來遲啦!」小毛驢穿過人群,一直往衙門里走。衙役趕上去,想揪住毛驢尾巴,但已經來不及了,那人一揚鞭就照直闖進了大堂。
大漢把毛驢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下來。管衙門的二爺見他這副模樣,還當是個瘋子。就跑過去喊道:「喂!這是虎座呀,隨便坐上去要殺頭的哩!」
大漢只顧哈哈笑:「哦,有這樣厲害呀!」
管衙門的二爺說;「當然厲害!虎座要帶金印的人才能坐哩。」
「這東西我也有一個。」大漢說著便從袋裡摸出一顆亮閃閃的金印,往案桌上一擱。管衙門的二爺見了,嚇得舌頭吐出三寸長,半天縮不進去——原來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蘇東坡啊!
蘇東坡沒來得及貼告示,也沒來得及放號炮,一進衙門便坐堂,叫衙役放那兩個要告狀的人進來。他一拍驚堂木,問道:「你們兩個叫什麼名字?誰是原告?」
兩個人跪在堂下磕頭。一個說:「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個說:「我叫洪阿毛。」。
蘇東坡問:「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麼狀。」
李小乙回答說:「我幫工打雜積下十兩銀子,早兩個月借給洪阿毛做本錢。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鄰居,講明不收利息,但我什麼時候要,他就什麼時候還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婦,急等銀子娶親,他非但不還找銀子,還打我哩!」
蘇東坡轉過來問洪阿毛:「你為啥欠債不還,還要打人」
洪河毛急忙磕頭分辯說:「大老爺呀,我是趕時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兩銀子,早在立夏前就販成扇子了。沒想今年過了端午節天氣還很涼,人家身上都穿夾袍,誰來買我的扇子呀!這幾天又接連陰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壞啦。我實在沒有銀子還債,他就罵我,揪我,我一時在火頭上打了他一拳,這可不是存心打的呀!」
蘇東坡在堂上皺皺眉頭,說:「李小乙娶親的事情要緊,拱阿毛應該馬上還他十兩銀子。」
洪阿毛一聽,在堂下叫起苦來:「大老爺呀,我可實在是沒有銀子還債呀!」
蘇東坡在堂上捋捋胡須,說:「洪阿毛做生意賠了本,也實在很為難。李小乙娶親的銀子還得另想辦法。」
李小乙一聽,在堂下喊起屈來:「大老爺呀,我辛辛苦苦積下這十兩銀子可不容易呵!」
蘇東坡笑了笑,說:「你們不用著急,現在洪阿毛馬上回家去拿二十把發霉的摺扇給我,這場官司就算是兩清了。」
洪阿毛高興極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煙奔回家去,拿來二十把白摺扇交給蘇東坡。蘇東坡將摺扇一把一把打開,攤在案桌上,磨濃墨,蘸飽筆,揀那霉印子小點的,畫成松竹梅歲寒三友;挑那霉印於大塊的,畫成山石盆景,工夫不大,二十把摺扇全畫好了。他拿十把摺扇給李小乙,對他說:「你娶親的十兩銀子就在這十把摺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門口去,喊『蘇東坡畫的畫,一兩銀子買一把』,馬上就能賣掉。」他又拿十把摺扇給洪阿毛,對他說:「你也拿它到衙門口去賣,賣得十兩銀子當本錢,去另做生意。」
兩個人接過扇子,心裡似信非信,誰知剛剛跑到衙門口,只喊了兩聲,二十把摺扇就一搶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就這樣每人捧著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歡天喜地地各自回家去了。
8、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
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人的精神對於肉體形骸來說,就像一個國家必須有君主一樣,能夠有統一的意志主導。
原文地址:蘇軾《養生論》原文及譯文 作者:獨木垂釣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政治家、哲學家、佛學家還有美食家。四川眉州眉山人。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為「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步入仕途後一直生活在動盪不定的宦遊羈旅之中,更遭十年貶謫,遍嘗艱難困苦。他為官則勤勉從政,遭貶則下田耕耘,詩文書畫成就又居重要地位,其付出的辛勞可想而知。盡管如此,他還是活到了虛歲六十六,在900多年前,這已稱得上是長壽了。蘇軾《養生論》是我國古代養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那麼,蘇軾有哪些養生秘訣呢?本文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尤重養神;提出養生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以防患於未然;要求養生須持之以恆,通達明理,並提出了一些具體養生途徑。文章論述透徹,富有文采。
9、蘇軾墓誌銘寫作背景
讀蘇軾傳記,使人感到,在蘇軾的稟性中,有一種天然的道家素質。《宋史,蘇軾傳》說蘇10歲時,父親蘇洵游學四方,蘇軾就由老師張易簡與其母程氏教讀。到了蘇20歲左右時,他對莊子思想就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 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這就是說,在蘇軾未讀(莊子》之前,就已形成了與莊子相似的人生觀,只是還未能用文字把它們表達出來而已,待到見了《莊子》,才知道莊子已經講了他心中要講的話。兩個文化巨人,相距千年而心心相契,可謂是「忘年交」了。 蘇軾不僅很早就建立了道家的人生觀,而且從小就與道士有交往。據蘇軾自述,他8歲開始讀書,即拜家鄉眉山道士張易簡為師: 吾八歲入小學, 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 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其後, 余謫居黃州, 有眉山道士陸惟忠自蜀來, 雲太初已屍解矣。(《東坡志林》) 予幼時嘗學於道士張易簡觀中。(《東坡詩話》) 蘇軾成人後,也經常與道士交往,他除了自號「東坡居士」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號——「鐵冠道人」,又叫「鐵冠道士」: 鄭介夫……元佑初, 東坡公薦之復官。紹聖初,再謫 英。時坡公眨惠州,始與相遇,一見如故交。政和戊戌,介夫在福清, 夢客至, 自通「鐵冠道士」,遺詩一章,視之,乃坡公也。坡在海上嘗自稱「鐵冠道人」,時下世十七年矣。(《夷堅志》丙志卷十三)[1]詩人從小就跟著道士學習,成年又自號玉堂仙,晚年又自稱道士,從中不難看出詩人對道教情感的深厚。 蘇軾本人非常崇信道教服食法。茯苓是道士經常服用的一種葯物,東坡對此葯有很深的研究: 「東坡作茯苓妙法:取好茯苓,去皮滓,水澄過,曝干,凈蜜和勻捏團,裝瓦壇中,隔湯煮三炷香,即成團矣。」(《六硯齋二筆》)松樹耐寒長青,道士便有不少人去吃松針松根,蘇軾對松樹的葯性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食松不僅可以使人長生,而且用不同的調制方法,可以醫治不同的疾病(見《曲洧舊聞》)。蘇軾還煉過丹,《席上腐談》說:「東坡詩雲: 『暮年眼力嗟猶在,多病顛毛竊未華。故作明窗書小宇,更開幽室養丹砂。』黃魯直注雲: 『按先生與王定國書雲: 「近有惠丹砂少許,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教以養火,觀其變化,聊以悅神度日。」又詩雲:『曹南劉夫子,名與子政齊。家有鴻寶書,不鑄金安蹄。促席問道要,遂蒙分刀圭。不忍獨不死,尺書肯見梯。」』關於這個劉夫子,《席上腐談)說:「《毗陵後集》趙堯卿注雲:劉安世帶制,字器之,曹南人,得養生煉丹術,公嘗師之。」』甚至詩詞文集中寫過大量隱語丹詩。 但在學習這些養生術積累精煉時,總不能持久。《豫章集》說:「東坡平生好道術,聞輒行之,但不能久,又棄去。談道之篇傳世,欲數百千字。」《避暑錄活》還記載了他與眾多道士密切交往的情況,有時受了道士的欺騙仍相信不已。 蘇軾與道士的交往,有些頗具神秘色彩,他本人就講過這樣一件事:予在白鶴新居, 鄧道士忽叩門,時已三更, 月色如霜。有衣桄榔葉, 手攜斗酒, 豐神英發喳。呂洞賓者, 曰: 「子嘗真一酒乎?」就坐各飲數杯,擊節高歌。合江樓下,風振水涌, 大魚皆出。袖出一書授予, 乃真一法及修養九事。末雲:「九霞仙人李靖書。」既別恍然。(《嘗真一酒》)除了這件奇事外,詩人在《記退之詩》中還講了這樣幾件事:貶居黃州時,時人盛傳蘇東坡已升仙為上帝作文去了,連宋神宗也信以為真,為此唏噓不已。後貶往海南,京師又盛傳他得道後乘小舟入海不還了。此後他的兒子又來信,講廣州太守說東坡已升仙(古代升仙、仙去、圓寂、涅槃等為死的代稱),只留下平時穿的道服。這些故事出自蘇軾之口,說明他與道教有密切的關系,也說明他平時閑居喜穿道服。 蘇軾對當時的道家道教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在《上清儲祥宮碑》中把它們的內容分為以清凈無為為主的黃老學說和以丹葯奇技、符篆小數為主的方士之言,認為前者為本,後者為末,黃老學說高於方士之言。但他緊接著又說:「修其本而末自應。」對方士之言並未偏廢。同當時大多數文人一樣,蘇東坡很想修道成仙,因此學習道教方術就成了蘇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寫過不少這方面的詩文。曾儲《道樞》錄有蘇軾胎息、內丹養生說, 《韻語陽秋》講蘇軾寫有《天慶觀乳泉賦》、 《養生論》、 《龍虎鉛汞論》等。《蘇軾文集》卷七十三、七十四以及各卷等收有不少有關養生修煉的文字。蘇本人還講: 樂天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欲成而爐鼎敗。來日忠州刺史除書到。乃知世間、 出世間, 事不兩立也。仆有此志久矣, 而終無成者,亦以世間事未敗故也。(《東坡志林》卷 一)正是由於蘇軾與道家道教有如此密切的關系,所以當蘇軾死時及死後,都與道家道教糾纏在一起,蘇東坡臨死時的情況同《莊子》中聖人死時的情況相同: (蘇東坡臨死前)獨以諸子侍側, 曰:「吾生無惡, 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 曰:「叱!避!無怛化。」(《莊子·大宗師》) 由於莊子的影響,蘇軾死得想和莊子心目中的聖人一樣瀟灑。在蘇死後,道士還曾巧妙地幫助過他: 「崇寧大觀間,蔡京當國,設元佑正入黨籍之禁,蘇文忠公文辭字畫存者,悉毀之。王銘以重刻《醉翁亭記》,至於削籍,由是人莫敢讀其文。政和中,令稍弛其禁,且陰訪求墨跡,皆以為大擋梁師成自言為公出妾之子,故主張是,而實不然也。時方建上清寶篆宮,齋醮之儀備極誠敬,徽廟每躬造焉。一夕,命道士拜章伏地,逾數刻乃起,扣其故,對曰: 『適至帝所,值奎宿奏事, 良久方畢, 臣始能達章。』上頗嘆異,問奎宿何如人,其所奏何事,曰:『所奏不可得聞,然此星宿者,故端明殿學士蘇軾也。』上為之改容,遂一變前事。」((夷堅志補)卷二十三) 至於蘇軾詩文中的道家道教內容,多得不可勝舉,有些作品甚至是用老莊的語言寫成的。http://ke.baidu.com/link?url=-GNw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