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樁坐姿

養生樁坐姿

發布時間:2021-07-10 05:01:09

1、有哪些有利於人保持年輕、健康、漂亮狀態的細微的好習慣?

一、晚上是最佳的復修制復時間,

晚上認真清潔皮膚是最好的,也要多注意護膚、保養。我一般選擇在晚上洗完臉之後敷面膜,第二天早上醒來的皮膚就會比較ruarua的,手感很好。第二點,一定要堅持每天晚上泡腳,泡腳也叫足浴,通過足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驅寒活絡的作用,總之可以保持健康,一般時長選在20-30分鍾之間,讓身體微微發汗。

至少每周使用一次清潔面膜,進行一次皮膚大掃除。平時可以敷一些補水面膜就好了。記得每天塗眼霜!! 顯老的就最是眼睛啦

二、記得多喝水,早起一杯蜂蜜水,清洗腸道。除了這些,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不要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對皮膚也不好,對腸胃也不好。保養皮膚還是得先從飲食做起!

最後祝每個小姐妹都年輕貌美哦!

2、氣功初學者怎麼入門?

氣功入門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練功准備就緒,即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每次呼氣的時間,以每分鍾呼8-12次為宜。吸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

練功時若有雜念,要用數息法制之:只須數呼氣之數,從1-10,再回頭從1-10,反復進行,雜念平息,即不必數息。本步練功時間每日3次,每次20分鍾。盡可能固定每日練功時間,易於形成條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時間者,則每日早、中、晚3次不可缺。

練功約3-5日,便自覺心窩部有沉重感,至10日左右心窩部有溫熱感,即告第一步完成,為第二步奠定了基礎。煉本步期間,無練功基礎者,可能出現頭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齶不習慣等。

這些是初練時的生疏現象,只要堅持按要求去練,便會逐漸純熟,各種不自然現象漸會消失。在練本步過程中,一般脾胃虛寒、食慾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漸增食慾,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當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於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但必須注意輕松自然,不可過分用意和操之過急。

如此每日練功3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10天左右,即可於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沉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後,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3次,每次40分鍾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40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

(2)養生樁坐姿擴展資料

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我國古代氣功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在道家、儒醫、醫家書記中有大量氣功文獻記載。挖掘整理工作,是一項既重要又艱巨的任務,它不僅要求研究者有較高的醫學、氣功學及古漢語、現代漢語等方面的知識,還須自身有較高的氣功功底。

應當指出:三調是否合一是氣功修煉與一般體育運動的主要區別,一般體育運動的操作內容也由三調構成,但三者各自獨立,不要求合成一體。

3、站養生樁能不能使頭部供血充足

?

4、靜坐的方法

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的問題,據我所知,只有一樁--靜坐。如果要說靜坐的姿態有多少種?那麼,它大約有96種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
「靜」。那麼「靜」便是道嗎?否則,何以必須要求「靜」呢?這是兩個問題,同時,也是兩個不同的觀念,包括三個要點,不可混為一談。

(一)靜與動,是兩個對立的名詞,這兩個對立名詞的觀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現象中兩種對立的狀態,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動與靜止、
行動與休息的兩種狀態。道非動靜,動與靜,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動一靜之間,亦可以說便在動靜之中。所以認為「靜」便是道,那就大有問題。

(二)求「靜」,那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的方法。在養生(包括要求健康長壽--長生不老)方面來說: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
「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穀子、麥子等等的種
子,都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人的生命,經常與活動對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復不絕的生命動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
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機。

所以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靜為躁君。」以及後來所出的道家《清靜經》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學》,以「知止
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等等觀念,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效法自然的法則而作此說。甚至,佛家的禪定(中國後期佛
學,又譯為靜慮)也不例外。

(三)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而人們都是那樣輕易地問出來。「靜」便是「靜」,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
那豈不是愈來愈多一番嗎?若在禪宗來說,便可直截了當地答:「君心正在鬧,且自休去。」這樣說來,「求靜」根本便錯了,或者說:「可以不必求靜」啰!那也
未必盡然。不必陳義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論地說,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經常習慣於動態;在心理方面,如意識、思想、知覺、情感等,好比多頭的瀑布、澎湃
的江河。真有「無盡長江滾滾來」的趨勢;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運行,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苦樂的感受,尤其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早已
潛伏有病根,它可能會發生酸、痛、冷、熱、癢等感覺,比起不靜的時候還要強烈。「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靜而愈多,所以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
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
「靜坐」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

(4)靜坐的心身狀況
為了便於了解「靜坐」時有關心理與生理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說起。人,為什麼想要「靜坐」?這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說:「白頭歸佛一生心」,或
者「我欲出離世間」,未免太過籠統。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便如上文所說:為了「修道」,為了「養生」,為了「養心」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有一個目的。

是誰產生這個目的?那當然會說:「是我。」那麼,是「我」哪方面的動機呢?一定說:「是心」——這里所謂的心,大約包括了現代觀念的腦、意識、思
想等等名詞。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靜坐」,或者說「靜坐」先求「靜心」,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
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
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

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
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又譬如一間
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
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但是在這里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又怎麼辦呢?那時,
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乾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
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麼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才對。

(5)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
幾十年以前,要學「靜坐」的人,沒有明師(不是名師)指導,便不敢學「靜坐」,實在找不到明師的時候,便靠道書中的丹經(修煉內丹做神仙的書
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煉。1924年以後,如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因是子靜坐法,以及由日本倒傳回來的岡田靜坐法、氣功秘訣等書,隨著時代的開明,教育
的普及,印刷的發達,到處可以看到。抗戰勝利以後,佛家天台宗修煉止觀的書籍,如小止觀六妙門、摩訶(大)止觀,袁了凡靜坐法正續編等也應運流行,普遍傳
開。同時,由藏文翻譯成漢文的密宗修法經典,或由英、法轉譯回來的密宗書籍,也陸續公開。其中以密宗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論》中,《修止
與修觀》的抽印本,與天台宗大小止觀的方法相同,較為穩當妥實。但有關佛家修習靜坐(禪定)的書籍,又必須與全部佛學的教理相融會,才能相應。

(6)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在這些書籍中如果要說哪一本書,可做初步入門最正確的指導,實在都不太合適。而合於佛道兩家正統的典籍,學理又不簡單,至於不太合於正統道理的
書,問題又太多。在無書可資遵循的時候,比較普遍為人所樂道的,便是蔣維喬先生所著的《因是子靜坐法》,多少人如法炮製去學靜坐,多少人想使自身上發生氣
派感受,做到和他一樣。其實,《因是子靜坐法》只能說是蔣維喬先生本身學「靜坐」的經驗談,或者可以說是他學習「靜坐」的反應實錄,可以貢獻給大家做參
考,但絕不是金科玉律,更非不易的法則。我們首先須要了解,蔣先生開始學習「靜坐」的時候,早已患了嚴重的肺病,一個人到了有病的時候,心境反而比較寧
靜。情緒雖然近於消極,有時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時多向亂中忙。」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他本身有肺病,所以必須要在靜中修養,等到生理機能恢
復本能活動的時候,相當於道、佛兩家所說的氣機或氣脈便會發生作用,循著中國醫學所說的人身十二經脈的流行,於是氣機到達某處,該處就自然產生某種感受。
在這種情況當中,只要不去揠苗助長,任其自然流行,便是最好的生理療法,對任何一種疾病都有效,何況是必須靜養治療的肺病。總之,任何是中西醫葯治療疾病
的根本方法,都靠靜養,所有中西醫葯物,只有幫助治療的功效,並無絕對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復了健康,得到葯物幫助的效果,僅有十之三、四,靠著卧床
住院的靜養,因此引發本身體能的治療而從獲生機,卻佔十之六、七的重要。就是使用外科手術的醫療道理,也並不外於此例。何況有關心理和精神的治療,同樣不
外於此理。

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後,便可知道《因是子靜坐法》所說氣機發動和氣脈流行的境界,這只是著者蔣維喬先生有病之身學習靜坐後的現象和經驗,不可以偏概
全,認為人人必會如此,視為千篇一律的定則。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依照《因是子靜坐法》去實驗「靜坐」,而且就把它視為師法之當然,必定會弊多益少,適得
其反。

(7)人體的氣機是怎麼一回事
東方古代的醫葯之學,皆與巫術同源共祖,中國的醫學,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國的醫葯之學,由巫醫而轉入道家的方術,(又稱為方技),這是
周、秦之間的事。中國的醫學和道家的方術,以及印度自古相傳的瑜珈術,都承認人身生命的泉源,在於人體內部所潛藏無限氣機的庫藏。不過古代道家的丹經,這
個氣字,是用原始的「炁」(註:該「炁」字無法打出來,上面像是無字,下面四點,)。如用拆字的方法來講,「無」即是「無」的古字,下面四點即是「火」字
的假借,換言之,「無火」之謂「氣」。什麼是「火」呢,淫慾、情慾、躁動的意念都是火。沒有了這些躁火(等於中醫書上所說的相火)元氣大定(君火正位),
漸漸便可引發固有生命的氣機。氣機的流行,它依循晝夜十二個時辰(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與宇宙日月運行的規則相通),周流人身氣脈(十二經脈)與腑臟一
周。而且在每一時辰之中,經過氣脈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學說,發展成為針灸之學。 

除了醫學所稱的十二經脈以外,另有不隸屬於十二經脈的氣脈,便是道家特別重視的「奇經八脈」。「奇經」的奇字,並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單支」的
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單獨的含義。「奇經八脈」,也包括了督、任、沖、帶、陽維、陰維、陽喬、陰喬等八根脈腺。督脈便是莊子在《庖子解牛》篇中所提及
「緣督以為經」的督脈,大約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自律神經系統與腑臟的關系。帶脈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腎臟神經系統。陽維、陰維則和現代醫學的大腦、小腦與間腦的
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聯。陽喬、陰喬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生殖神經,包括攝護腺與手足等主要神經作用。唯有沖脈很難說,擴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樞神經與自律神經之
間並無固定部位和系統的范圍;它由生殖機能與之間的小神經叢開始,一直經過胃與心臟部分而上沖間腦。 

只有打通氣機的人,才能切實體會得到氣脈的狀況,而後相信確有其事。但特別須要聲明的,我非專門學醫的人,所引用中西醫學上的名詞,僅是研究心得,強作解人加以說明而已,不可拘泥屬實。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珈術的傳承,經過佛家的洗煉和整理,而成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煉方法,也很注重人體的氣脈,以三脈四輪(祥稱七輪)為其主要的體
系。三脈,即是人體平面的左、右、中三脈,不同於道家以前(任)、後(督)、中(沖)等三脈為主。四輪或七輪,便是人體橫斷面神經叢的幾個主要部位,與道
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說,各有不同的概念,卻有大同小異的效果。

(11)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

(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

(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卧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12)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
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深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他們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合於生
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

(13)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
人體的神經系統,大體說來,都以脊椎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隨著意識的支配而發散為肢體感官的動作。猶如樹木的枝條,依據它的中心樹干,向外分散
而至於枯落。七支坐姿將手足加以盤曲,可使左右氣血交叉散發而歸於原始整體的圓極,等於說:採取這種姿態,可使左(陽)右(陰)的人體電能,自身互相交
流,即可減少散發的作用,又可自相調劑而恢復體能的原動力。

七支的坐姿,因為雙足盤曲,兩手交叉,使四肢活動靜止,便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靜止的時間愈久,對於恢復心臟功能的功效愈大。

(14)關於頭腦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靜姿,必須將頭頂端正,大腦稍微靠後,以使腦下垂體不受壓迫而恢復正常。因此腦下垂體內分泌的均衡活動使影響淋巴腺、甲狀腺,而至於腎上腺等恢復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顎稍微向後收壓,可使左右兩大動脈管輸送血液到腦部去的工作緩慢;可以減輕腦神經的緊張與思慮,對於血壓有恢復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關腦和眼、耳、口、鼻等的細節;在此不盡詳說。

(15)盤足曲膝與健康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
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系。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系。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
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於軀干與頭部。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
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後,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
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於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願意下座而鬆散雙腿了。

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
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
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5、瑜伽訓練中如何增加體能?

1 練習瑜伽,首先要讓自己清凈,拋出心中一切煩惱,一切雜念。心中愉快的、不愉快的,都先放到一邊。讓浮躁的心靈沉積下來,貼近自己內心深處,貼近自己的靈魂深處。

2 瑜伽,都伴隨著與瑜伽相回應的音樂,靜靜的樂曲幫助、引導心靈走向平靜。這音樂,就像內心的一雙看不見的雙手,輕輕地撫摸著那跳動的心臟。在各種音樂的聽力刺激下,讓身心放鬆。因此,音樂一定要有。

3 有的人一開始就使勁做拉伸筋骨的動作,覺得瑜伽就是鍛煉韌帶的。這樣的方式有偏差的。在剛開始,我們的身體比較僵硬,先做兩三組基礎動作,讓身體變暖,血液逐漸加快流通。基礎動作,是基本的橫平豎直方向的,伸展,保持三秒。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4 做幾組基礎動作後,感覺到身體內有一點點暖意的感覺。再開始做柔韌度方面的動作。可以將上肢和下肢的動作結合在一起的造型。這個時候,再開始加入深度低頭,仰頭的動作。

5 有意識地增加拉伸韌帶的動作。瑜伽對於人身體的韌帶、肌肉組織群,骨骼方面都有很好的鍛煉,也是很好的恢復性鍛煉之一。而人如果韌帶拉伸開了,會很舒服。即使由於生孩子等不得不終止瑜伽,等產後繼續練習瑜伽,有幾周就可以恢復之前的韌帶狀況了。

6 練習瑜伽,一般一個半小時為宜。全身舒展開後,不向有氧運動那種大汗淋漓,但是覺得人身體很舒服,心裡敞亮了。尤其對於長久坐著的人的僵硬的腰部,非常有益處。回去後,肌肉也會酸痛兩三天,屬正常現象。


2

瑜伽的訓練方法


第一個動作:仰卧姿勢

step1 仰卧,雙腳並攏,腳趾綳直指向天花板,腿部撐緊,雙手扶在胸部兩側,手肘撐地,慢慢抬起胸部向上,並盡量抬高,頭頂頂住地板。

step2 放低胸部,背部完全著地,雙臂伸直自然置於地板上,放鬆身體,做自然呼吸。

第二個動作:坐姿後屈

step1 坐姿,雙腿盤放,雙手自然置於膝蓋上,背部撐直,肩膀向後打開,胸部挺起,眼睛目視前方。

step2 背部向後靠,手肘撐地,雙手握拳,前臂扶在胸部兩側,頭頂頂住地板。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第三個動作:坐姿前屈

step1 坐姿,雙腿彎曲,腳掌緊貼在一起,雙手扶住腳趾處,背部打直,肩膀向後打開,眼睛目視前方。

step2 身體向下彎曲,直至額頭置於地板上,臀部盡量壓低緊貼地板,背部微微拱起。

第四個動作:魚式伸腿

step1 俯卧,腹部著地,雙腳並攏,雙腿伸直撐地,雙臂伸直緊貼身體並置於地板上,面部朝向左側。

step2 雙臂置於身體下方,雙腳分開一段距離,慢慢抬起雙腿離地,並盡量抬高。


3

瑜伽訓練的要點


方法/步驟

1 練習之前最好空腹

保持空腹3-4小時,至少也應為1-2個小時,胃部負擔不可過重。瑜伽的體位動作是以人體的脊柱為中心,進行前後,左右的伸展,擠壓,過重的胃部負擔會使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產生惡心、頭痛、胸悶的現象,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嘔吐。

2 練習後1小時內不要進食大量食物

練習之後,我們的腸胃都處於放鬆休息的狀態,立即飲食則會造成腸胃負擔過重。此外、練習結束後,身體的血液分布於身體的骨胳、肌肉馬上吃食物會使血液大量流向胃部,而使心臟的血流量大大減少。導致心臟負擔增加。

3 洗浴,桑拿之後30分鍾內不宜做瑜伽

洗浴使血液循環加快,瑜伽練習也促使血液充分循環,這樣勢必會加快心率,增加心臟負擔。印度的瑜伽修行者在練習前通常要進行冷水浴其目的是清潔身體,身體血液循環的速度是減緩的,則不會加大心臟負擔。

4 練習之後不要馬上洗浴

皮脂與汗液會形成皮脂膜,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滋養皮膚的作用(這也是瑜伽具有美容護膚功效的原因之一)。立即洗浴則會破壞掉這一有益物質。由此,建議不要馬上洗浴。但是,對於高溫瑜伽、力量瑜伽或是形體瑜伽訓練來講,情況則有所不同。這幾種瑜伽會使練習者大量出汗,汗液排出的毒素需要進行洗浴排出,而且渾身汗漬讓人感覺不舒服。即便如此,也應謹記應在練習後待呼吸和心跳恢復正常之後再進行洗浴。

5 練習時不宜穿緊身衣服

瑜伽練習不同於一般的健身操,形體訓練,練習時應選擇寬松,吸汗,透氣性良好的衣服,便於身體活動。因為瑜伽是讓我們身心放鬆的運動,過緊的衣服不利於放鬆。可以選擇的衣物以純棉,麻質衣料為佳。上衣可以選擇貼身的衣服。以便完成一些翻轉,倒立類型的動作。下身最好為寬松,腰部系帶的褲子。


4

瑜伽訓練的注意事項


方法/步驟

1 練習瑜伽,每一個動作剛好做到自己的極限就好,一定不可強求,否則很容易拉傷肌肉。

2 初練瑜伽,一定會出現遲緩性的肌肉酸痛,不用緊張,給予一定的熱敷和按摩就好。

3 不要在吃飽後練習瑜伽,瑜伽最好是空腹練習,或者是吃流食後半小時、吃飯後三小時以上練習。

4 如果在練習過程中出現體力不支或者身體不受控制的劇烈顫抖,一定要適時休息,不可強求。

5 如果在練習某一個動作時,每一次某個部位都會有劇烈疼痛,一定不能忽視,要告訴教練,獲得教練的指導,並且在短時間內最好不要做這個動作。

6 在練習瑜伽時,思維一定要跟著動作走,這樣才能更好地感覺到你的身體極限,並且每個動作固定停留不得少於5秒,不然練瑜伽就沒有很好地效果。

7 在練習當中,尤其是仰頭的一些動作,千萬不可用嘴呼吸,一定要用鼻子呼吸。

8 每一次練習都要緩慢而且循序漸進步驟分明,不然會對以後的練習有很多不好的影響。

9 練瑜伽後不可立即洗澡,最好等半小時以後再洗澡。瑜伽講究身體能量平衡,立即洗澡會打亂這種平衡。

10不要強求固定時間練習瑜伽,應該把瑜伽融進你自己的生活,在每個方便的時間練習。

6、南懷瑾教如何打坐禪修

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靜坐,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靜坐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靜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學靜,而不是學座,靜是所有生命恢復本有自然規律狀態。人要增強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且活的健康長壽,那麼建議您來學習靜坐。

「靜」和「靜坐」是世界上各學派各宗教的共法,從靜坐得到定靜的境界,不屬於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樣,那是無上智慧成就的大學問。

不過靜坐不一定就是學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靜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達到決對的寧靜。

靜為什麼重要呢?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這個宇宙究竟是「恆動」還是「恆靜」呢?這是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暫時不在這里討論。

中國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養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進入某種程度的靜的專有名稱。宋代理學家主張,在靜中養其端倪,認為在靜中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要禮拜、禱告,並且講究慧思,也要很寧靜的時候才能產生高超的智慧,這些都足以說明靜的重要。

靜坐的種類

您現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術里的單腳站立,由南懷瑾先生示範,這種姿勢和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候的卧姿以及許多各式各樣的坐姿都是靜坐的姿勢,統計起來大約有96種之多。

在這么多姿勢當中,以坐姿勢最容易讓身心進入靜的境界,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盧遮那佛是法界體性佛,又稱為「中央佛」,佛家認為宇宙萬物總歸一體,一切眾生本性都屬於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這種靜坐的方式,包含有七個要點。

這種靜坐方式採取雙盤足,端容正坐的姿態,好像大家在中國廟宇里看到的端正庄嚴的菩薩像一樣,這種坐法能讓我們的身心達到靜態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質與精神,超越生理與心理,得到最大的寧靜享受。

靜坐前注意事項

在介紹這種坐法以前,先要說明靜坐之前必須先注意的幾個重點。

第一,靜坐的地方該如何選擇呢?很多宗派講在靜坐的時候要面對東方,因為按照五行來看,東方屬木,是生氣方,氣都從這里生發上來;西方屬金,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凍的方位,南方又太熱了,所以有些人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向東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主張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當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屬於生旺面。

還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認為需面對北方,北方屬於不空成就佛,面對北方修法才會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對方位執著的觀念。也有些國家學了中國禪宗的末流,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對著外面,這些都是誤解,執著的觀念,雖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圓滿、不究竟。

真正學靜坐,是學「靜」,而不是學「坐」,所以到處都可以靜坐,無往而不靜,無處而不靜,如果被空間、方位限制,而不能靜,坐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坐的目的是「靜」,靜到最後得「定」,至於得了定以後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們學靜坐,必須自己得定,找一個最適宜的地點,在家裡、在房間裡面,甚至在床鋪上面,都可以,最好准備一個大的坐墊和一個小的坐墊,坐墊要柔軟而平穩,並不一定要棉花墊,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幾層地毯堆起來,但是不能像沙發一樣柔軟而有彈性。

在沙發上打坐,坐起來軀干是傾斜的,會妨礙生理的氣血運行,還有要有蓋腿的毛巾或毯子等,兩個膝蓋頭和後頸這三點,對靜坐特別重要,一定要准備穿的衣服,遇到氣候或個人感覺氣體變化的時候,就要遮蓋兩個膝蓋頭以及兩個頸肩背部。

靜坐的地方第一個要注意的是空氣,假使開門窗,不能對著身體正面,更不能對著身體背面,空氣需要對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氣左右對流,決不能夠使身體正前方和正後方的空氣對流,這是錯的。

因為靜坐的時候體溫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風,這樣會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准備披掛的東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蓋被子一樣,等到將來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脫光了裸體,在雪地里靜坐,雪都會融化,那是以後的事,不能混為一談。

第二,練習靜坐還要保持光線,與其他事項。初學靜坐的人,光線太強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亂,因為光線會刺激眼部神經,不得安詳,腦神經也不能安靜。

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狀態,而且有些膽子小的還會引起恐懼感,所以光線要恰到好處。什麼叫恰到好處呢?因性別、體能和年齡而有不同,要自己內醒而注意體悟的。像您現在看到的這個畫面,光線就很適合初學靜坐的人練習。

七支坐法的要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七支坐法的標准姿勢,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1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

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

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

(南懷瑾老師設計的打坐墊)

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

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

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

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里,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里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

「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里,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

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

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2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里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

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

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

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里,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里,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

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里,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

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里,一定受傷。

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里,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系的。

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里,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3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

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

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4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里,也就是恥骨這里,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

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

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

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

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

介紹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 

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

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5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

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

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准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

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准,就看頭。

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

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6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

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里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

(舌抵上齶)

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

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痴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里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

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里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

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7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

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 

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斗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

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綳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7、瑜伽球怎麼使用

瑜伽球也稱為健身球或瑜伽健身球,是一種配合運動健身的球類運動工具。材質多是由柔軟的PVC材料製成,當人體與之接觸時,內部充氣的健身球會均勻地撫摸人體的接觸部位從而產生按摩作用,這有益於促進血液循環。 瑜伽球的動作編排是針對腹部,背部,腰部等主要部位,練習時要配合緩慢,有節奏的呼吸進行伸展,擠壓等動作,令肌肉得到有效的按摩,放鬆,消耗脂肪的功效,同時也是一種提高專注能力,減輕精神壓力,增強四肢和脊椎的承受的耐力。

動作1
雙手平舉球至胸前,旋轉上半身。這個動作可以拉伸到手臂、腰、髖和腿,動作由慢至快,是整套球操的熱身動作。動作要點:在於雙手一定要舉平小球在胸前,如果兩臂下垂,不能很好地產生運動效果。

動作2
雙腳兩步一動的跳躍,雙手抱球在空中畫圈。動作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拉伸身體,最大可能地舒展全身肌肉,同時也可以鍛煉到腹部。動作要點:努力最大幅度地伸展身體,否則效果不顯著。

動作3
這個動作加入了拉丁風格的舞步,一手高舉,一手持球輕輕敲擊臀部。糅合了拉丁奔放與嫵媚,跳起來很有趣味性,小球輕輕打在臀部上,據說還有放鬆肌肉的功效哦。動作要點:高舉的手要盡量靠近身體。

動作4
雙手叉腰,將小瑜伽球夾於大小腿之間,做打開、合上的動作。這個動作需要保持身體的高度平衡,夾球的角度最好是標準的90度,動作雖難,但是提臀的效果顯著呢!動作要點:分腿動作慢慢做,保持身體穩定、平衡。

動作5
這個動作要在瑜伽墊上完成。平躺在瑜伽墊上,做抬腿的動作,並用手裡的瑜伽球去夠自己的膝蓋,夠到膝蓋後腿放下,舉起手臂。動作不僅鍛煉腹部,還能鍛煉到你手臂上的肌肉。動作要點:平放的腿要伸直

瑜伽球4大健身效果:
1.腰背有傷一樣能做。因為受力柔和,瑜伽球運動相對比較安全,連腰背已經有傷、需要康復治療的人也可以練習,可以避免對關節造成過大的沖擊,做起來就會輕松不少。2.訓練人體平衡性。瑜伽球是一個「不穩定」的運動器械,當你藉助瑜伽球離開地面時,就要努力保持平衡,不讓球滾動,也不讓自己從球上落下,這就需要腿、腰、腹部的綜合力量控制,這能夠很好地保持身體的協調性和肌肉力量。
3.按摩作用。瑜伽球動作會盡量讓身體與球面做充分接觸,而瑜伽球是由柔軟的PVC材料製成,當人體與之接觸時,瑜伽球會均勻而柔和地按摩身體,這有益於促進血液循環。
4.糾正體態。當你坐在瑜伽球上的時候,身體各部位都在不斷作出細微調整,使身體保持穩定。這些小動作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腰背和腹部力量,讓你不由自主地坐直、打開肩膀,糾正你長期以來錯誤的坐姿。 瑜伽球使用要注意:
1.給球打氣的時候打到「八分飽」,這樣球身更有彈性,方便做夾與抓握的動作。
2.瑜伽球有各種尺寸,初學者可以先用小球,比較方便控制。一般來說,大球比較容易保持平衡,小球較輕,但不易平衡。
3.在家玩瑜伽球的時候,可以在地上鋪一條瑜伽墊或鋪巾,保持清潔,也不易打滑。
4.盡管瑜伽球鍛煉不易受傷,但還是要注意保持平衡,尤其是做車輪式等比較困難的動作,還原的時候一定要用手撐好。

瑜伽球的動作編排是針對腹部,背部,腰部等主要部位,練習時要配合緩慢,有節奏的呼吸進行伸展,擠壓等動作,令肌肉得到有效的按摩,放鬆,消耗脂肪的功效,同時也是一種提高專注能力,減輕精神壓力,增強四肢和脊椎的承受的耐力。

練習者在做動作時要配合緩慢的呼吸,進行伸展、擠壓等柔和的動作,令這些部位的肌肉得到有效的按摩、放鬆、消耗能量,所以運動後不會產生疲勞感。利用球的色彩鮮艷明快、有彈性、滾動自如,在與球共舞的過程中,伴著悠揚的樂曲,聽著自己身體的聲音,享受瑜伽球帶來的樂趣,能夠驅散一天的疲勞。瑜伽球的最高境界是人與球融為一體,達到人體與球面的充分接觸。

練習者在做動作時要配合緩慢的呼吸,進行伸展、擠壓等柔和的動作,令這些部位的肌肉得到有效的按摩、放鬆、消耗能量,所以運動後不會產生疲勞感。利用球的色彩鮮艷明快、有彈性、滾動自如,在與球共舞的過程中,伴著悠揚的樂曲,聽著自己身體的聲音,享受瑜伽球帶來的樂趣,能夠驅散一天的疲勞。瑜伽球的最高境界是人與球融為一體,達到人體與球面的充分接觸。瑜伽球並非生來與瑜伽結合,而是通過傳統瑜伽的不斷發展,引入的一種配合瑜伽的新運動方式。現在練習瑜伽的人很多,每個人的年齡體征不同,運動的強度和方式對每個自然也不盡相同。傳統做瑜伽拉伸不到位或用力過猛,很容易對軟組織和骨關節造成傷害。瑜伽的輔助器材配合改進,如瑜伽巾,瑜伽磚,瑜伽墊,瑜伽帶,瑜伽球等。其中,瑜伽球是特別的工具:它把彈性和滾動性結合起來作用於整個身體,從而反彈了一部分力,不至於受傷。又包含了瑜伽的伸展、力量、耐力與瑜伽的機理,不需要特殊的市場地,簡單易學,更適合於各種人群的身體鍛煉。是一種配合瑜伽有效而有趣的運動方式。已成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並推崇,風靡世界的新時尚運動。

適當的瑜伽球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有協調整個機體的功能。此外,它活動多樣:可以舉,騎,卧,拍,踢,壓等。它的健身效果良好,特別對脊柱和骨盆的鍛煉非常有益;並有很好的輔助損傷恢復和康復功能,對腰背疾病療效特別顯著;而且在鍛煉時比較安全,不容易出現損傷;同時可以逐步恢復和提高人(包括病人、受傷人)的柔韌性和平衡性、具有調整姿態、心肺的功能。還有瘦身作用:特別適用於小腹過胖、手部及腿部過粗的人來使用,藉助著簡單的瑜伽運動,來幫助你塑造完美形象。

8、男人該如何保養身體?

男人要有一個好身體,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加強鍛煉,人的身體就像機器一樣版,長時間的不運作權或少運作,同樣會生銹。所以男人一定要鍛煉,但是也不要過度,那樣反而對身體有害。想一想有幾塊腹肌總比一堆的贅肉要好吧。冬天注意腳底不要凉,這對於男人是很重要的,好多男性的疾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得的。少熬夜,熬夜對人的身體是百害而無一利的,經常的熬夜身體老化加快,所以要早睡早起,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少吸煙,慎喝酒。吸煙有害健康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卻成了許多男人瘋狂的愛好,一天時間好幾盒不在話下,這聽起來都嚇人,不僅傷害身體而且浪費了大量金錢。身邊的例子告訴我吸煙是最不好的習慣,因為很多疾病都是吸煙引起的。

與養生樁坐姿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