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善若水主要闡述是老子關於道德修養和什麼的原則和方法?
上善若水,漢語成語,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該詞語常形容君子為人處世猶如水一般,善於便利萬物,不與人紛爭不休,有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2、老子的七善原則是指?
老子提出做人七善,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善地,要謙讓;心善淵,要寬容;與善仁,要善良;言善信,要誠信;正善治,要正直;事善能,要展現自己;動善時,要把握機會。
老子對「七善」的論述是建立在「水」理念的基礎之上的。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認為,世間最好的東西莫過於水,水滋潤萬物,但卻從不為自己爭利。人們都希望往高處走,但水卻往低處流。看似不利,但涓涓溪流最終匯集成江河大海,勢不可擋,因此水能夠接近「道」的最高境界。同樣的道理,人生的選擇也應具有水的這種境界,只有做到「不敢為天下先」,以不爭、無私的「後其身而身先」的精神,最後才能達到內聖而外王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上,老子提出了「七善」的原則,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居住的地方要自然祥和,沒有世俗的紛爭之地;心理狀態要穩重祥和,深思熟慮;與人相處要友愛無私,仁慈寬厚;對人說話要真誠,講究信用;為政之事要光明正大,寬嚴並濟;辦事時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行動時要選擇好時機,堅定而果斷。只要達到了這七個方面的要求,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七善原則」體現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不敢為天下先」以及「退後一步,海闊天空」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後發制人」的理念,在看似不爭中,實則事事爭先,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將老子的這「七善」應用於人生的選擇和職場的規則,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七善之一:居善地。
運用「居善地」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對於職業發展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居善地」的核心在於使自己始終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比如一個合適的單位、一份適合自己專業特長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或一個優秀的業績評價等,都是「居善地」的表現。而要做到這些,首先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綜合考慮自己的志向、專業、興趣和愛好、以及其他與自己的個性特徵比較吻合的因素。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並不斷的改進和提高,這樣才能夠做到使自己處於有利的位置。第三,「居善地」還要求能夠「處眾人之所惡」,比如在工作的選擇上,首先從組織最基層的工作開始干起,逐步成長,這樣不僅能夠積累經驗,而且能夠熟悉和了解組織整個的工作或生產流程,從而為自身的發展奠定基礎。
七善之二:心善淵。
老子講的「心善淵」主要指的是人的心境的祥和和深思熟慮的謀略,在個人長期的職業生涯中,這種心態同樣非常重要。心境的祥和意味著要能夠適應組織的變革,正確對待和處理「名」和「利」、「得」與「失」的關系,特別是在爭取獲得加薪和晉升的過程中,做到「得」不驕傲,「失」不氣餒,始終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和穩定的績效水平。深思熟慮則要求人們在職場中謹慎行事,特別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避開陷阱,以免犯下不應該犯的錯誤。此外,「心善淵」還意味著要具備寬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特別是對於領導人和管理者來講,這是建立自己權威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七善之三:與善仁。
用今天的觀點看,「與善仁」就是講的人情、人際關系或者社會關系。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人情和人際關系都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涉及的社會需要,很大程度上講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社會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增強,社會交往越廣,成功的概率就越高。通過這種社會交往,不僅能夠使人們的需要得到滿足,而且這種滿足能夠使人們就感覺自己得到了尊重。在這種狀態下,由社會交往帶來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夠達到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目的。因此,社會交往是每一個身在職場中的人要取得成功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在與人交往的具體技巧上,關鍵是要懂得人情世故,做到寬厚仁慈,且有慈悲憐憫之心,即能夠樂人之所樂,悲人之所悲,這樣才能使自己跳出自己的小環境,而融入社會的大環境。
七善之四:言善信。
孫子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第一章《始計篇》)講的是為將者不僅要懂得如何作戰(智),而且要講究信用(信),關愛士兵(仁),勇敢無畏(勇),嚴格管理(嚴)。這里的「信」講的就是信用和誠實,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總的來講,信用與個人能力無關,而主要與個人道德標准有關。因此,信用問題不僅涉及個人的品質和威信,而且還影響到權力和責任。因為一個沒有信用的人,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權力基礎,也就難以達到影響其他人的目的。在當今商業社會,信用已成為衡量一個人其是否可靠和價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一般來講,有信用的人受到大家的歡迎,而沒有信用的人則往往會成為孤家寡人。無論是領導人、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是否有信用,已成為影響其人際關系能力的重要因素。從組織的角度講,領導者和高層管理人員要把自身的信用問題與組織的管理制度、具體工作要求以及管理的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領導和管理者的承諾應有制度的保障和支持,特別是涉及加薪、晉升等重要的人事決策上,制度的保障能夠增加透明度,從而減少員工的不公平感。其次,出於各方面的原因和考慮,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說一些「善意的謊言」,甚至一些違心的話,但只要這種「謊言」或違心的言論沒有違背基本的道德准則和原則,就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種「善意的謊言」主要涉及的是管理的技巧問題,而與個人品質沒有多大關系。
七善之五:政善治。
所謂「政善治」,就是講人們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對領導人和管理者來講,要做到「政善治」,首先必須對組織或部門的目標、可以支配的資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相關利益群體的關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是「政善治」的基礎;其次,根據組織的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規劃,並在此基礎上,指導和帶領自己的團隊和下屬,通過有效的激勵,創造性的完成組織的工作。在員工的層次上,「政善治」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管理,包括不斷改進和提高自己的績效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制定一個有效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並逐步實現這些目標。
七善之六:事善能。
發揮自己的優勢,永遠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永遠做自己能夠比別人做得更好的工作,這就是「事善能」。首先,「事善能」並不是要追求一種完美的境界、一個要成為最優秀的目標、一種要成為最優秀的策略、一個要成為最優秀的計劃等,而是強調對你能夠在哪些方面成為最優秀的一種理解。要達到這種境界,人們就應對自己最擅長的或能夠提升自己競爭優勢的方面做到心中有數。但遺憾的是,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的職業抱負。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不願意接受挑戰,對自己缺乏信心,擔心失敗而失去現有的工作。有的人即使有抱負,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這些抱負,這種心態使他們終日忙忙碌碌卻收獲甚微。其次,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人們的能力和優勢也在發生變化,應該准確的認識並把握這種變化,在此基礎上不斷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
七善之七:動善時。
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堅定果斷,毫不遲疑,這就是「動善時」。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思維習慣。比如,要使個人的能力、表現以及業績得到上級、同事或下屬的認可,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謙虛謹慎」的謙讓思維和「只干不講」的低調思維,而要「既要干,又要講」,但「講」要有藝術,恰到好處。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講的就是「動善時」。在職場中,很多的機會都是稍縱即逝,要做到「動善時」,不僅需要具備專業或技術的優勢,需要長期的積累,而且還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和分析的能力,這樣才能夠適時的把握住機會。
老子的「七善」原則是一個系統的思想方法,其中,「居善地」是基礎,「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是對人道德品質的要求,「政善治」注重的是人的競爭優勢和能力,「事善能」強調的是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動善時」是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夠達到這七個方面的要求,就意味著達到了在不爭中事事爭先的境界。
3、瘋狂的老子養生,老子養生的精髓是什麼?
無為而治是養生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強專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靠萬民自我實現無為無不為屬,以順應民眾的需求為重點來治理國家,不要強加少數人的意志,就可以很輕松或者說很順利的治理。
4、老子提倡的治身養性原則是什麼?
老子是道家學源的創始人,他則以為,發達的物質文明沒有什麼好結果,主張永遠保持極低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老子提倡「節寢處,適飲食」的治身養性原則,比起墨家來,更加強調簡朴。
5、老子養生觀
至虛為無,自無窮盡;靜能剋制百妄動;去欲,降低慾望;去己,去除執著。
老子用辯證的思想,認識到事物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與轉化的,度用「虛」、「靜」、「去欲」、「去已」來平衡容易消耗我們身體能量的習性,以達到專中道行修的養生效果。
道家認為天地始於無屬,無生有,萬物皆生於無。是說有無相生的辯證觀念。
6、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7、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
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並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並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所以說,當我們常處於靜和柔中,有利於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慾、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後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
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莊子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這里的「空虛之境」並不是寄情於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慾,遵循自然法則。而所謂的「清心寡慾」,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於人的思想情志,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第2頁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製力。《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其意思是說,不能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慾」發展成「無欲」。並明確指出:只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只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游刃有餘、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養生之道。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里「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孔子認為:只有美食精細,才可頤年。這句話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3頁
孫思邈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也是傑出的醫葯學家和養生家,相傳活了141歲。而孫思邈的養生之道說來雖然簡單,但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有效。孫思邈認為: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並可預防白發和脫發。其方法是,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個養生方法,叫目常運。首先將兩眼閉上數秒,然後用力睜開。睜開後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並重復3遍。此方法有助於眼睛保健,可糾正近視,預防老花。
第三個方法叫,齒常叩。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上下排牙齒互叩。操作時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需發出聲響,共做36下。常叩齒可通上下顎經絡,並可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個養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舌頭伸出牙齒外,並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12圈,產生唾液後將其吞下即可。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同樣將唾液吞下。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調荷爾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強健腸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個養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雙耳,並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重復做10下。以上完成後再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強記憶和聽覺。
第六個養生方法,叫腰常擺,其意是身體和雙手有韻律的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腎氣和強化腸胃,並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5頁
第七個養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幫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脹。
第八個養生方法叫,攝穀道(即提肛)。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時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個養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時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並向左右扭動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強化膝關節及健腎。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故要想延年益壽,就應先由保護雙腿做起。
第十個養生方法是,常搓腳。首先用右手擦左腳,再用左手擦右腳。順序是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搓腳跟為一下,共做36遍。然後用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我們都知道,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故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全身的各個器官,並可降血壓、治失眠,及消除頭痛。
8、老子養生理念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養生方面就別提孔子了,他專長的是克己復禮。華子,誰啊?復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養生方面有一套的,具體可分三個方面講,第一人與社會方面,老子主制張無為處世,君子得時百則駕不得時蓬累而行,就是見機行事不妄為的意思,這個層面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擊,第二個方面度是人與人的方便,老子主張人與人要真誠要簡單,免去繁文禮節可以節約時間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面是個知人修煉,內丹修煉,就是深根固柢道長生久視之道,這三個方面做好則可稱為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