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隨筆的內容簡介
<
2、求書!---請問可有適合朗讀背誦的國學書籍版本?
你好,中華國學知道團很高興為你服務!
如果你想在網上直接看國學書籍,當然是很方便。百度就提供了「百度國學」原文。直接搜「百度國學」即可。
當然也可以下載到手機、電子書中看,百度提供的「百度文庫」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國學,裡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釋的都有,可以免費下載。我自己就上傳和下載了好多。
至於書就沒必要去買,破費了。網路上很多。
推薦你到國學網去瀏覽,裡面國學目錄很全,有圖文類,電子類,網路類,手機類,等等,根據自己要求選擇。
謝謝。
附國學目錄
一、哲學(80種) 二、文學(100種) 三、歷史(80種)
四、軍事(20種) 五、科技(20種) 六、醫學養生(10種)
七、藝術(18種) 八、碑帖(28種)
一、哲學(80種)(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書》 58篇.〔阮元校刻本〕
3.《儀禮》 17卷.〔阮元校刻本〕
4.《禮記》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禮》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穀梁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經》 18章.〔阮元校刻本〕
9.《論語》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戰國·孟軻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畢沅考異本〕
12.《墨子》 戰國·墨翟 15卷.〔清孫詒讓墨子閑詁本〕
13.《莊子》 戰國·莊周 33篇.〔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14.《公孫龍子》 戰國 6篇.〔宋刻本〕
15.《韓非子》 戰國·韓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戰國 8卷.〔四部叢刊本〕
17.《荀子》 戰國·荀況 32卷.〔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鈃 12卷.〔四庫全書本〕
19.《關尹子》 戰國·尹喜 2篇.〔湖海叢書本〕
20.《鄧析子》 春秋·鄧析 2卷.〔四部叢刊本〕
21.《鬼穀子》 春秋·王詡 12篇.〔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鶡冠子》 戰國·鶡冠子 3卷.〔學津討原本〕
23.《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26卷.〔清畢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戰國·晏嬰 8卷.〔孫氏平津館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書局本〕
26.《商君書》 戰國·商鞅 27卷.〔四部叢刊本〕
27.《慎子》 戰國·慎到 1卷.〔守山閣叢書本〕
28.《尹文子》 戰國·尹文 2卷.〔湖海叢書本〕
29.《淮南子》 漢·劉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書》 漢·賈誼 10卷.〔四部叢刊本〕
31.《鹽鐵論》 漢·桓寬 10卷.〔清張敦仁考證本〕
32.《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 10卷.〔龍溪精舍叢書本〕
33.《法言》 漢·揚雄 13篇.〔四部叢刊本〕
34.《太玄經》 漢·揚雄 10卷.〔清嘉慶刻本〕
35.《說苑》 漢·劉向 20卷.〔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
36.《新序》 漢·劉向 10卷.〔四部叢刊本〕
37.《新語》 漢·陸賈 12卷.〔漢魏叢書本〕
38.《韓詩外傳》 漢·韓嬰 10卷.〔四部叢刊影印沈氏野竹齋刻本〕
39.《尚書大傳》 舊題漢·伏勝 3卷.〔皇清經解續編本〕
40.《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17卷.〔乾隆盧文弨校本〕
41.《大戴禮記》 漢·戴德 40卷.〔四部叢刊本〕
42.《白虎通義》 漢·班固 10卷.〔道光陳立白虎通疏證本〕
43.《新論》 漢·桓譚 17卷.〔清嚴可均輯本〕
44.《潛夫論》 漢·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寫本〕
45.《論衡》 漢·王充 85篇.〔四部叢刊本〕
46.《申鑒》 漢·荀悅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經》 漢·馬融 1卷.〔四部叢刊本〕
48.《人物誌》 三國魏·劉邵 12卷.〔隆慶歸德府刊本〕
49.《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20卷.〔四部叢刊影明刻本〕
50.《中說》 隋·王通 10卷.〔四部叢刊本〕
51.《朱子語類》 宋·朱熹 140卷.〔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
52.《近思錄》 宋·朱熹、呂祖謙 14卷.〔清呂氏寶誥堂刊朱子遺書本〕
53.《忍經》 元·吳亮 1卷.〔武林往哲遺書本〕
54.《長短經》 唐·趙蕤 10卷.〔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55.《傳習錄》 明·王陽明 3卷.〔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本〕
56.《一貫問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 62卷.〔二老閣馮全垓印本〕
58.《日知錄》 清·顧炎武 32卷.〔四庫全書本〕
59.《心經》 唐·玄奘譯 1卷.〔上海佛學書局本〕
60.《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1卷.〔大正藏本〕
61.《無量壽經》 三國魏·康僧鎧譯 2卷.〔大正藏本〕
62.《肇論》 晉·僧肇 1卷.〔北京佛經流通處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觀》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嚴經》 唐·般剌密帝譯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間常熟燕園蔣氏刻本〕
67.《六祖壇經》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經處刻曹溪原本〕
68.《五燈會元》 宋·普濟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3卷.〔洪武十三年張本真刻本〕
70.《太平經》 漢·於吉 170卷.〔重刊道藏輯要本〕
71.《老子想爾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晉·葛洪 21卷.〔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
73.《真誥》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無能子》 唐·無能子 3卷.〔正統道藏本〕
75.《化書》 五代·譚峭 6卷.〔道藏本〕
76.《雲笈七簽》 宋·張君房 122卷.〔涵芬樓翻明正統道藏本〕
77.《太上感應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華錄本〕
78.《焚書》 明·李贄 6卷.〔國粹叢書本〕
79.《大同書》 清·康有為 30卷.〔蓬萊閣叢書本〕
80.《仁學》 清·譚嗣同 2卷.〔清議報本〕
二、文學(100種)(查看提要)
詩文集(20種)
81.《詩經》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辭》 漢·劉向集 65卷.〔四庫全書本〕
83.《文選》 南朝梁·蕭統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詠》 南朝陳·徐陵 12卷.〔吳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許槤 12卷.〔清光緒黎氏箋注本〕
86.《駢體文鈔》 清·李兆洛 31卷.〔嘉慶唐氏原刻本〕
87.《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緒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900卷.〔揚州詩局本〕
89.《全宋詞》 580卷.〔民國刊本〕
90.《絕妙好詞》 宋·周密選 8卷.〔四部備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10卷.〔汲古閣本〕
92.《元詩別裁集》 清·張景星等編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閣刊本〕
93.《明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94.《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遺音》 清·華廣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
96.《古今風謠》 明·楊慎 1卷.〔藝海珠塵本〕
97.《掛枝兒》 明·馮夢龍 4卷.〔傳世藏書點校本〕
98.《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12卷.〔鴻文堂刊本〕
99.《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75卷.〔長沙思賢講舍刻本〕
100.《晚清文選》 鄭振鐸 3卷.〔上海生活書店本〕
戲曲(15種)
101.《西廂記》 元·王實甫 5出.〔毛晉校西廂記定本〕
102.《竇娥冤》 元·關漢卿 5出.〔涵芬樓影明刻元曲選本〕
103.《漢宮秋》 元·馬致遠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4.《琵琶記》 元·高明 42出.〔六十種曲本〕
105.《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 6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6.《倩女離魂》 元·鄭德輝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7.《寶劍記》 明·李開先 5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08.《浣紗記》 明·梁辰魚 45出.〔60種曲本〕
109.《牡丹亭》 明·湯顯祖 55出.〔六十種曲本〕
110.《嬌紅記》 明·孟稱舜 50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1.《清忠譜》 清·李玉 2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3.《風箏誤》 清·李漁 30出.〔笠翁傳奇十種本〕
114.《長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說(45種)
116.《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118.《異苑》 晉·劉敬叔 10卷.〔四庫全書本〕
119.《搜神記》 晉·干寶 20卷.〔津逮秘書本〕
120.《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36篇.〔四庫全書本〕
121.《遊仙窟》 唐·張鷟 1卷.〔北新書局本〕
122.《太平廣記》 宋·李昉 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3.《夷堅志》 宋·洪邁 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124.《剪燈新話》 明·翟佑 4卷.〔古今圖書集成本〕
125.《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12卷.〔鑄雪齋鈔本〕
126.《子不語》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2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8.《西遊記》 明·吳承恩 100回.〔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滸傳》 明·施耐庵、羅貫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131.《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3.《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135.《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陸人龍 40回.〔奎章閣本〕
137.《清平山堂話本》 明·洪楩 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義》 明·許仲琳 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139.《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編 108回.〔咸豐刊本〕
140.《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鶚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56回.〔卧閑草堂本〕
142.《說岳全傳》 清·錢彩 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143.《隋唐演義》 清·褚人獲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楊家將》 清·佚名 50回.〔光緒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順治十五年寫刻本〕
146.《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燈》 清·李綠園 108回〔清義堂本〕
148.《鏡花緣》 清·李汝珍 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149.《老殘游記》 清·劉鶚 20回.〔神州日報館刊印本〕
150.《俠義風月傳》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樓藏版本〕
151.《七俠五義》 清·俞樾 120回.〔廣益書局石印本〕
152.《兒女英雄傳》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樸 35回.〔真美善雜志刊本〕
154.《再生緣》 清·陳端生 40回.〔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155.《今世說》 清·王晫撰 8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56.《斷鴻零雁記》 清·蘇曼殊 27章.〔民國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亞 30卷.〔1914年上海民權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學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趼人 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160.《新中國未來記》 清·梁啟超 5回.〔飲冰室合集本〕
文論(20種)
161.《文賦》 晉·陸機 1卷.〔嘉慶積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50篇.〔明萬曆刻本〕
163.《詩品》 南朝梁·鍾嶸 3卷.〔四庫全書本〕
164.《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1卷.〔津逮秘書本〕
165.《詩式》 唐·釋皎然 1卷.〔學海類編本〕
166.《文筆要訣》 唐·杜正倫 1卷.〔五島慶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6卷.〔日本舊鈔本〕
168.《本事詩》 唐·孟棨 7卷.〔津逮秘書本〕
169.《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 2卷.〔明汲古閣影學津討原本〕
170.《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1卷.〔歷代詩話本〕
171.《滄浪詩話》 宋·嚴羽 1卷.〔歷代詩話本〕
172.《甌北詩話》 清·趙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
173.《詞源》 宋·張炎 2卷.〔詞話叢編本〕
174.《藝概》 清·劉熙載 6卷.〔古桐書屋六種本〕
175.《碧雞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庫全書本〕
176.《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 8卷.〔陳氏手稿本〕
177.《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 1卷.〔開明書店本〕
178.《南詞敘錄》 明·徐渭 1卷.〔壺隱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輔 8卷.〔吳騷叢編附刻本〕
180.《錄鬼簿》 元·鍾嗣成 4卷.〔棟亭藏書十二種本〕
三、歷史(80種)(查看提要)
正史(26種)
181.《史記》 漢·司馬遷 130卷.〔百衲本〕
182.《漢書》 東漢·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90卷.〔百衲本〕
184.《三國志》 晉·陳壽 65卷.〔武英殿本〕
185.《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書》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陳書》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書》 北齊·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書》 唐·魏徵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壽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壽 100卷.〔武英殿本〕
196.《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脫脫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遼史》 元·脫脫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脫脫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訂本〕
206.《清史稿》 趙爾巽等 529卷.〔關外二次本〕
別雜史(54種)
207.《逸周書》 戰國 10卷.〔抱經堂本〕
208.《世本》 漢·宋衷注 1卷.〔茆泮林輯本〕
209.《竹書紀年》 2卷.〔四庫全書本〕
210.《春秋左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國語》 戰國 20卷.〔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
212.《戰國策》 漢·劉向集錄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傳》 漢·劉向 7卷.〔四部叢刊本〕
214.《吳越春秋》 漢·趙曄 10卷.〔清顧有觀本〕
215.《越絕書》 漢·袁康 19篇.〔四部叢刊本〕
216.《華陽國志》 晉·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傳》 晉·皇甫謐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經》 戰國·佚名 18卷.〔晉郭璞山海經傳本〕
219.《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注 40卷.〔王先謙校本〕
220.《晉五胡指掌》 明·張大齡 3卷.〔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
221.《前漢紀》 漢·荀悅 30卷.〔四庫全書本〕
222.《後漢紀》 晉·袁宏 30卷.〔四部叢刊本〕
223.《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5卷.〔如隱堂本〕
224.《貞觀政要》 唐·吳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 12卷.〔高麗新藏本〕
226.《順宗實錄》 唐·韓愈 5卷.〔海山仙館叢書本〕
227.《五代史補》 宋·陶岳 5卷.〔豫章叢書本〕
228.《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 294卷.〔世界書局縮印本〕
229.《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編著 220卷.〔清馮集椿本〕
230.《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42卷.〔四部叢刊本〕
231.《吳地記》 唐·陸廣微 1卷.〔四庫全書本〕
232.《蠻書》 唐·樊綽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議》 唐·長孫無忌等 30卷.〔四庫全書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庫全書本〕
236.《通志略》 宋·鄭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劉知幾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8卷.〔四部備要本〕
239.《唐才子傳》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語林》 宋·王讜 8卷.〔守山閣叢書本〕
241.《大唐新語》 唐·劉肅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話》 唐·劉餗 3卷.〔顧氏文房小說本〕
243.《北夢瑣言》 宋·孫光憲 20卷.〔四庫全書本〕
244.《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10卷.〔四庫全書本〕
245.《夢粱錄》 宋·吳自牧 20卷.〔學津討原本〕
246.《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 6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47.《容齋隨筆》 宋·洪邁 16卷.〔四庫全書本〕
248.《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10卷.〔陸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遺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樓排印本〕
250.《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叢書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學津討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連筠簃叢書本〕
253.《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夢憶》 明·張岱 8卷.〔粵雅堂叢書本〕
255.《廣東新語》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閣原刻本〕
256.《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遺書本〕
257.《廿二史札記》 清·趙翼 39卷.〔清廣雅書局本〕
258.《清代野記》 清·梁溪坐觀老人 4卷.〔民國野乘搜輯社本〕
259.《庚子國變記》 清·羅敦曧 1卷.〔滿清野史續編本〕
260.《海國圖志》 清·魏源 100卷.〔光緒平慶涇固道署重刊〕
四、軍事(20種)(查看提要)
261.《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
262.《吳子》 戰國·吳起 6篇.〔武經七書本〕
263.《六韜》 舊題周·姜尚 6卷.〔武經七書本〕
264.《司馬法》 戰國·司馬禳苴 5卷.〔武經七書本〕
265.《孫臏兵法》 戰國·孫臏 15篇.〔竹簡本〕
266.《尉繚子》 戰國·尉繚 24篇.〔武經七書本〕
267.《素書》 漢·張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將苑》 三國蜀·諸葛亮 2卷.〔清張澍輯本〕
269.《風後握奇經》 舊題·風後 1卷.〔津逮秘書本〕
270.《黃石公三略》 舊題漢·黃石公 3卷.〔武經七書本〕
271.《戰略》 晉·司馬彪 1卷.〔漢學堂叢書本〕
272.《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舊題唐·李靖 3卷.〔武經七書本〕
273.《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唐·李筌 10卷.〔守山閣叢書本〕
274.《武經總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歷代兵制》 宋·陳傅良 15卷.〔靜觀堂刊本〕
276.《守城錄》 宋·陳規、湯璹 4卷.〔瓶花書屋叢書本〕
277.《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8卷.〔四庫全書本〕
278.《兵經》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種本〕
279.《三十六計》 1卷.〔民國三十年成都瑞琴樓本〕
280.《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 13卷.〔費怒春注釋本〕
五、科技(20種)(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術》 漢·張蒼 10卷.〔四庫全書本〕
282.《氾勝之書》 漢·氾勝之 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3.《養魚經》 戰國·范蠡 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4.《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晉刻本〕
285.《洛陽牡丹記》 宋·歐陽修 1卷.〔四部叢刊影元本〕
286.《茶經》 唐·陸羽 1卷.〔格致叢書本〕
287.《北山酒經》 宋·朱肱 3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8.《甘石星經》 戰國·甘德、石申 1卷.〔漢魏叢書本〕
289.《竹譜》 南朝宋·戴凱之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0.《禽經》 舊題周·師曠 1卷.〔百川學海本〕
291.《陶說》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鮑廷博本〕
292.《花鏡》 清·陳淏子輯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夢溪筆談》 宋·沈括 26卷.〔清光緒陶氏愛廬刻本〕
294.《營造法式》 宋·李誡 34卷.〔四庫全書本〕
295.《刀劍錄》 舊題南朝梁·陶弘景 1卷.〔說郛本〕
296.《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7.《墨史》 元·陸友 1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98.《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18卷.〔明崇禎十年刊本〕
299.《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60卷.〔康熙貴州糧署刊本〕
300.《飲流齋說瓷》 民國·許之衡 10卷.〔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六、醫學養生(10種)(查看提要)
301.《素問》 舊題黃帝 24卷.〔顧氏翻宋刻本〕
302.《靈樞經》 舊題黃帝 12卷.〔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難經》 舊題戰國秦越人 1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304.《遵生八箋》 明·高濂 20卷.〔清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
305.《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52卷.〔味古齋重校刻本〕
306.《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等輯 3卷.〔問經堂叢書本〕
307.《醫學三字經》 清·陳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養生隨筆》 清·曹庭棟 5卷.〔文瑞樓石印本〕
309.《隨園食單》 清·袁枚 14篇.〔隨園三十種本〕
310.《食憲鴻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堯序刻本〕
七、藝術(18種)(查看提要)
311.《法書要錄》 唐·張彥遠 10卷.〔四庫全書本〕
312.《書斷》 唐·張懷瓘 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庫全書本〕
314.《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軒館叢書本〕
315.《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 6卷.〔藝術名著叢刊本〕
316.《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1卷.〔四庫全書本〕
317.《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10卷.〔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畫論叢刊本〕
319.《宣和畫譜》 宋·無名氏 20卷.〔四庫全書本〕
320.《畫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叢書本〕
321.《學古編》 元·吾丘衍 1卷.〔四庫全書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學叢書本〕
323.《樂府雜錄》 唐·段安節 1卷.〔錢熙祚校訂本〕
324.《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1卷.〔忘憂清樂集本〕
325.《梅花喜神譜》 宋·雪岩 2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326.《千秋絕艷像贊》 明·仇英繪圖 文徵明題詩
327.《陳洪綬花鳥魚蟲冊》 明·陳洪綬 1卷.
328.《飛鴻堂印譜》 (第一集) 清·汪啟淑 40卷.
八、碑帖(28種)(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嶧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禮器碑》 漢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漢 〔明拓本〕
333.《張遷碑》 漢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漢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國魏·鍾繇 〔淳化閣帖本〕
336.《蘭亭序》 晉·王羲之 〔唐馮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晉·王獻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遠帖》 晉·王珣 〔墨跡本〕
339.《張猛龍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張黑女墓誌》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朱義章 〔清拓本〕
342.《泰山經石峪》 北齊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誌》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跡本〕
345.《九成宮醴泉銘》 唐·歐陽詢 〔宋拓本〕
346.《孔子廟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聖教序記》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書譜》 唐·孫過庭 〔墨跡本〕
349.《古詩四帖》 唐·張旭 〔墨跡本〕
350.《自敘帖》 唐·懷素 〔墨跡本〕
351.《多寶塔碑》 唐·顏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權
353.《黃州寒食詩帖》 宋·蘇軾 〔墨跡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跡本〕
355.《洛神賦》 元·趙孟頫 〔墨跡本〕
356.《草訣百韻歌》 明·韓道亨
3、羅向東先生關於健康的隨筆
健康是人生之本,是人命基礎的1,事業財富、學術榮譽是1後面諸多的0,1和0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如若失去了1,那人生再多的精彩也都歸0不存在了。
人生正是0和1二進制數據組合而成的,是圓融的無極和亦陰亦陽的太極,無極而太極,太極而無極。中華文明的法則是象、數、理,象
是聖人則之的《河圖洛書》天垂實相,數是0到1、1到0的陰陽變數,理是指立體運轉的天道真理而非平面公里。1是人生路上的陽爻,人生圓通之路一陰一陽謂之道,構成了水深火熱的人生之路。如若一步踏在陰爻上,人生便進入了水火未濟之路,是未濟的人生卦象;那時人往往是急著趕著快速向前走,那是永遠追不上人生智慧之光的,是踏不上陽爻進入既濟卦的。只有當人的身心松靜下來,慢下來與佛道和其光而同其塵時,將心禪定在穩態循環的生命氣場時,定在與天地氣合為一的每一個當下時,定在天地之心,定在佛道之心、聖人之心、大愛的慈悲之心上時。生命將與大地同步運轉,會乘大地厚德載物的東風旋升,進而與太陽光量子交媾而和其光,與那宇宙中化育滋養萬物生命的大愛光明同速率,進入天人合一的心境,時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完善健康快樂的人生,得一而逍遙游。
摘自「佰益學堂」創始人羅向東先生
4、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5、哪能下載老老恆言和遵生八箋啊,有哪些好點的養生一類的書啊,推薦下哈,或者乾脆下了發我
《老老恆言》 試讀章節:
此書為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曹庭棟75歲高齡時所著,又名《養生隨筆》。書中從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廣泛地闡述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養生方法,淺近易行,被後世奉為「健康之寶」,為老年養生做出了很大貢獻。
(原文)
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要急躁益甚,究無益於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氣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和平,可養身兼養性。
——《老老恆言·省心》
(按語)
此論老年人養生應當戒躁,當以「耐」字處之,原因是老年肝血衰,這樣即可「血氣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和平」。
(原文)
穩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體弱,尤須褥厚,必宜多備,漸冷漸加。每年以其另一易新絮,緊著身鋪之,倍覺松軟。挨次遞易,則每年皆新絮褥著身矣。
——《老老恆言·被》
(按語)
此論老年人如何用褥,很有參考價值。若能照此去做,對於老年人保養元氣很有益處。
(原文)
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娑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宜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茲擇老年易行者附於左,分卧功、坐功、立功三項。至於叩齒咽津,任意為之可也。修煉家有納氣通三關結成丹之說,必屬左道(1)毋惑!
卧功五段:
仰卧,伸兩足,豎足趾,伸兩臂,伸十指,俱著力向下,左右連身牽動數遍;
仰卧,伸左足,以右足屈向前,兩手用力攀至左,及脅,攀左足同,輪流行;
仰卧,豎兩膝,膝頭相並,兩足向外,以左右手各攀左右足,著力外向數遍;
仰卧,伸左足,豎右膝,兩手兜住右足底,膝頭至胸,兜左足同,輪流行;
仰卧,伸兩足,左手握大拇指,首著枕,兩時著席,微舉腰搖動數遍。
立功五段:
正立,兩手叉向後,舉左足空掉數遍,掉右足同,輪流行;
正立,仰面昂胸,伸直兩臂,向前,開掌相並,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數遍;
正立,橫伸兩臂,左右托開,手握大拇指,宛轉順逆搖動,不計遍;
正立,兩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鈞重物,左右肩俱聳動,數遍;
正立,開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生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壓重物,左右手輪流行。
坐功十段:
趺坐(2),擦熱兩掌,作洗面狀,眼眶、鼻樑、耳根各處周到,面覺微熱為度;
趺坐,伸腰,兩手置膝,以目隨頭左右瞻顧如搖頭狀,數十遍;
趺坐,伸腰,兩臂用力,作挽硬弓勢,左右臂輪流互行之;
趺坐,兩手仰掌,挺時用力,齊向上,如托百鈞重物,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物狀,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握大拇指向後,托實坐處,微舉臀,以腰擺搖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置膝,以腰前扭後扭,復左側右側,全身著力,互行之,不計遍;
趺坐,伸腰,兩手開掌,十指相叉,兩時拱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挽來,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後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背及腿,取快而止;
趺坐,兩手按膝,左右肩前後交扭,如轉轆轤,令骨節俱響,背覺微熱為度。
——《老老恆言·導引》
(注釋)
(1)左道:不正派的宗教派別。(2)趺(fU,夫)坐:即結跏跌坐,包括全跏坐(俗稱雙盤)和半跏坐(俗稱單盤)兩種。
此為老年人編設的一套動功,功能宣暢氣血,舒展筋骨,且易學易練,很受老年人和體弱者歡迎。
《遵生八箋》試讀章節
春卷 春三月調攝總類 《尚書大傳》日:「東方為春,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淮南子》日:「春為規,規者,所以圜萬物也。規度不失,萬物乃理。」《漢律志》日:「少陽,東也,東者,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為春。」故君子當審時氣,節宣調攝,以衛其生。 正月立春,木相;春分,木旺;立夏,木休;夏至,木廢;立秋,木死;立冬,木歿;冬至,木胎,言木孕於水之中矣。 歲時變常,災害之萌也,余特錄其變應於疾病者,分列於四時,使尊生者懼害預防,慎攝自保,毋困於時變。其他水旱凶荒,兵革流移,余未之信也,不敢錄。 正月朔,忌北風,主人民多病;忌大霧,主多瘟災;忌雨雹,主多瘡疥之疾。忌月內發電,主人民多殃。七日,忌風雨,主民災。忌行秋令,主多疫。 二月,忌東北雷,主病,西北多疫。春分忌晴,主病。 三月朔,忌風雨,主多病。忌行夏令,主多疫。 ……
養生一類的書: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學習太極拳悟道人生
女白領熱衷學習古箏,許多男性白領則更鍾情於太極拳。就職於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趙先生周末參加了一個太極拳班,兩個月後,在太極拳一招一式舒緩動作中,趙先生覺得啤酒肚小了不少,整個人也清爽起來。
「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心靈養生的過程,太極拳看似相悖,其實都可以相互轉化。」趙先生告訴記者,在太極拳中學到的東西也可以運用到職場上,比如老子的以柔克剛,運用到一些工作的處理上很有效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專家魏高峽目前正在跟蹤記錄一些素質較高的太極拳學習者,看傳統文化對他們心理產生的變化。她告訴記者,研習如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調控人的情緒,完善人性。此外,長時間群體性的體育鍛煉讓人體會分享的過程。
慢生活助力職場發展
為何眾多白領熱衷於慢下心來修習古藝?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專家魏高峽告訴記者,人們有意識地放慢節奏生活原因之一是壓力要找到一個排解的渠道,而通過重拾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對抗現代焦慮很好的方式。從另一方面來說,無論是古箏、茶道還是太極拳,並不單純是學習一種技能,而是更多地培養了一種專注和放鬆能力,這對職場生活很有幫助。同時,有一定文藝特長的員工更容易產生個人魅力,在競爭中也具有一定優勢。
對此答案滿意的話,請記得立即採納喲,謝謝!
6、求《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的翻譯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譯文: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裡還有竹子呢?
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裡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裡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裡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既然心裡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裡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
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卻為養生的人所採納;輪扁,是製造車輪的,可是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託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
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裡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裡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
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
「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6)在線閱讀養生隨筆譯文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篔簹谷在陝西洋縣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築亭。
文同是蘇軾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畫家,善畫山水,尤善畫竹,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開後世「湖州竹派」,曾畫《篔簹谷偃竹》贈蘇軾。
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與可病逝。七月,蘇軾在湖州曝曬書畫,看到文與可的這幅遺作,寫了這篇題記。
7、傅傑英中醫體質養生筆記(全)
http://wenku.baidu.com/view/e24b4c3610661ed9ad51f363.html注冊抄即可下襲載
8、中醫養生學的讀書筆記 1500字左右,急,收到可追送100分
我寫過一篇300字的,發到你郵箱,你可以自己刪減一下。
9、誰幫忙翻譯一下這篇古文??
筆記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一種特殊體載,它出自隨筆記錄,不拘形式,內容或出自作者耳聞目睹,或出自秘府珍籍,涉獵政治、歷史、文化、科學、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正如阮元《蝟外集》卷三所言:「書中鬼怪荒誕之談居其大半,然而遺文軼事,可資考鏡者,亦往往雜出其間。」宋以降的本草典籍多有從其中徵引有關資料者。此類資料或可拾闕失,或可補未詳,或能糾紕謬。以其本身的人文屬性,又促進了葯物知識的普及,從而對本草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小視的作用。以下試舉例證之。
1勘誤糾謬例
作為筆記類著作的代表之一,沈括《夢溪筆談》在我國科學史上居有重要位置,其中對葯物的記述亦頗多真知灼見,糾正前人的某些謬見,是其貢獻之一。如源自段成式《酉陽雜俎》的「一木五香」說曾一度盛行,即「根旃檀,節沉香,花雞舌,葉藿,膠薰陸」。沈氏認為,「此尤謬」,據其考證,雞舌香即母丁香,藿香為草葉,薰陸香即乳頭香,旃檀與沉香則是不同的兩種樹,並言:「五物迥殊,元非同類」〔1〕。又如針對時人對赤箭與天麻的歧解,沈氏明判道:「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後人既誤出天麻一條,遂指赤箭別為一物。既無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為之,……謂其莖如箭,即言赤箭疑當用莖,此尤不然,……」〔2〕沈括之說正本清源,力辟謬誤,從而為後人正確用葯提供了依據。
2增補葯種例
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往空前活躍的唐代後期,得以見識眾多的外來葯,其《酉陽雜俎》記載的190多種葯材中,此類葯物處於重要位置。如蓽撥、安息香、積雪草、阿勃參、酒杯藤等葯,未見於包括《唐本草》在內的其前諸本草中,直到其後,自《海葯本草》始方,陸續被後世本草收錄,且多數即引自段著。如宋代,自《開寶本草》至《證類本草》引用二十餘味,《本草綱目》引用十餘味,至如酒杯藤、阿勃參等葯,則直至《本草綱目拾遺》,方正式納入本草。具體如「齊暾」,唐及其前本草未載,至李時珍《本草綱目》,方在「橄欖」條中,在正名「摩廚子」後以「齊暾」之名列出,並言明系引自《酉陽雜俎》〔3〕。此書記載的大量產自地中海沿岸的葯物,內容翔實,描述具細,極大地充實了本草中外來葯的品種。美國東方學者勞費爾(B.Lahfer)即稱:「段成式在大約公元860年所寫的《酉陽雜俎》里,提供了許多關於波斯和拂林植物的很有用的資料……」〔4〕。拂林即古代西亞東羅馬帝國。
3審詳辨實例
由於筆記中記載的葯物,出自作者親眼目睹者居多,因而有關其形態、產地等的描述大多頗為詳盡科學,以致成為後世研究本草所憑藉的主要依據,《酉陽雜俎》當為其翹楚。如其中對蓽撥形態的描述:「苗長三、四尺,莖細如著,葉似蕺葉,子似桑椹,八月采。」〔5〕顯然符合胡椒科植物蓽撥(Piperlongum
L.)的特徵。本草著作中首載該葯的《開寶本草》即引述了上述文字〔6〕。又如胡椒,雖首載於《唐本草》,但該書對其產地、形態的記述極為簡略:「產西戎,形如鼠李子」〔7〕。《酉陽雜俎》雲其:「生摩伽陀國,…其苗蔓生,莖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8〕可見確系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nigrumL)。文中所稱摩伽陀國,據《大唐西域記》,為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9〕,印度屬熱帶及亞熱帶氣候,恰適宜胡椒生長。
4臨證施用例
本草論葯,基本是純粹的理論闡釋,至於具體葯物在臨床的實際應用狀況,則多未見述,使讀諸者無法獲得感性認識。而不少筆記中恰有類似記述,正可補此缺憾。白芨一葯,李時珍認為「能入肺止血,生肌斂瘡」,現代常用於肺結核咯血、矽肺等。洪邁《夷堅志》記載的一則故事,可為此提供有力佐證:台州—獄吏善待—死囚,囚因感恩授其一方——白芨末以米飲沖服,治肺傷如神。後該囚犯被凌遲處死,剖胸後見肺有數十空竅,悉為白芨填補。又如生薑善解半夏毒為醫界常識,《夷堅志》中亦有其實例:楊立之病喉癰,眾醫束手,後招楊吉老診治。後者囑其嚼食生薑,食滿一斤後病竟得愈。問之,對曰:「君官南方,必多食鷓鴣。此禽好食半夏,久而毒發,故以姜制之。」〔11〕也許此中所述不見得確是史實,但其以故事的形式印證葯用,顯得形象生動,令讀者銘記難忘。
5釐正歧說例
本草學博大精深,旁涉至泛,許多問題惟其廣征博引,方可得其正論。倘若研究者宥於畛域,則不免時有紕誤。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的成書年代,當今眾說不一,如薛愚等學者認為是公元1765年〔12〕,其依據是該書「小序」:「乾隆乙酉(即1765年)八月錢塘趙學敏恕軒題於雙硯草堂」〔13〕。但披覽該書,則發現其中某些內容則使人對此產生疑問,如:其卷七之「雪荷花」(即雪蓮)條,大段引用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文字〔14〕;卷六之「響豆」條,直言「紀曉嵐先生《姑妄聽之》雲:……」〔15〕。按:趙氏所引「雪蓮」條文字,系出《閱微草堂筆記》中「灤陽消夏錄(三)」篇〔16〕。該篇中紀氏雲曾於丁亥年(1767年)去京師,此當是在通常認為的趙書成編兩年後了。而在「姑妄聽之」篇首紀昀題記是成編於「乾隆癸丑」(1793年)〔17〕。今人俞慎初認為該書自乾隆乙酉成書到嘉慶癸亥,經過了40年的增訂過程〔18〕。前述趙著中所引兩處紀文,可為此佐證。據上所述,趙氏在1765年成書者,僅為《本草綱目拾遺》初坯,此後迭經40年的增補,方形成今日所看到的版本。因此,徑言趙書編成於1765年是不盡正確的。
我國歷史上的筆記類文獻種類繁多,本文所徵引者不過冰山一角,其在本草研究中的作用亦不僅僅限於前述幾個方面。其價值誠如《四庫全書總目》論《酉陽雜俎》所言:「其書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遺文秘籍,亦往往雜出其中。故論者雖病其浮誇,而不能不相徵引。」實則不單是可從中檢索遺文佚籍,其內許多出自作者眼見耳聞,甚至親身體驗的葯事,彌足珍貴。雖歷代本草多有擷取,而其掛漏者仍非少數,對當今乃至後世學者而言,依然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1〕〔2〕沈括,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7,852。〔3〕〔10〕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1844、765。〔4〕勞費爾.《中國伊朗編·阿月渾子》,商務印書館,1964:73。〔5〕〔8〕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中華書局1981:169。〔6〕唐慎微撰,尚志鈞等點校.《證類本草》,華夏出版社,1993:415。〔7〕蘇敬,等.《新修本草》,群聯出版社,1955:42。〔9〕玄奘、辨機撰,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6:620。〔11〕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3)》,中華書局,1981:1361。〔12〕薛愚.《中國葯學史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298。〔13〕〔14〕〔15〕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商務印書館,1955:1、283、201。〔16〕〔17〕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0、359。〔18〕俞慎初.《中國葯學史例》,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25。
10、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