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巨大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它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古代養生學成就,迄今為止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其養生理論系統而豐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二是養生的具體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黃帝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域位置等都可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人體內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種自然界和人相應的思想就叫做天人相應。
因此,養生的第一個大原則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方面是養生要遵循自然界氣候季節、晝夜的規律,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調養身體,使生命活動與自然界協調一致,提出了四時養生法;另一個方面是人的生存也離不開社會環境。人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人體的養生在順應四時季節的同時,也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二)形神合一,精神內守
形即肉體,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包括五臟、六腑、五官九竅等能夠看得見,具有一定形狀的器官。神是指精神心理活動及外在表現。肉體健康、精神心理正常,形神協調統一,是維持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強調運動以養形體,靜心以養精神,動靜相宜,形神共養。
《內經》十分強調精神心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如果樂觀開朗,則五臟功能協調統一,氣血運行流暢,有益於人體的健康;如果精神抑鬱,七情內傷,會直接傷及人體的臟腑,影響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產生各種疾病。《內經》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因此,養生的第二個大原則就是形神合一、精神內守。包括三個層次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一是靜心,從心煩躁動中走出來,靜下來;二是專心,從權利、金錢等誘惑中走出來,專注於一、二事情上,做專做精;三是御心,駕馭自我精神心理的野馬,知行合一,實現健康和財富、權利的完美結合。
(三)法於陰陽,扶正祛邪
法於陰陽,即養生首先要懂得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來調節人體的陰陽,這是在「天人相應」觀指導下提出的整體調攝原則。陰陽是古人為了區分事物或現象屬性、一分為二的一種認識方法。如一年四季陰陽的變化就體現在寒熱、燥濕的變化上,按照寒來暑往、季節更替,順勢養生,就能夠保護、提高人體的正氣,避免有害邪氣侵襲人體而發生疾病。自然界陰陽變化、寒熱交替,在互相消長中維持著地球環境的平衡、協調和發展。人也一樣,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都處於這種動態的平衡之中。
所以,《內經》認為保養生命關鍵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許多養生方法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如勞逸結合,如飲食方面要做到飲食有節,就是節制飲食,不能過飢也不能過飽,不能過寒也不能過熱,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臟陰陽的平衡協調,這樣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的第三個大原則就是法於陰陽、扶正祛邪,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的關鍵是保養人體正氣,增強抵抗病邪的能力。
綜合上述,《內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豐富的養生理論,為後世發展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經>提出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我們應該積極研究挖掘《內經》養生理論,汲取精華,讓古老的中醫理論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2、黃帝內經如何才能轉化成養生產業?
給樓主推薦一個 人人用的起中醫特色養生項目!操作簡便!
岳家草堂-中葯蠟療養生技術,全國招商代理
岳家草堂將新式中葯蠟泥熱敷於人體病痛處,通過熱滲透將熱量與中草葯分子持久強效滲透給人體,多年臨床實踐證明我們的蠟泥療法對腰腿痛、勞損骨病一次見效!按療程並配合推拿針灸手法效果更加顯著!中葯蠟療提高人體新陳代謝,利於血腫吸收,加速水腫消退,具有消炎止痛作用。
新式中葯蠟療具有無創傷、無痛苦、成本低、好掌握、易推廣、療效顯著、絕對安全等特點,可長期多次使用,是其他傳統療法無可比擬的。非常適合家庭自我保健以及美容養生按摩足療店鋪做康復治療用。
3、按《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該如何飲食?!
我國傳統醫學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葯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葯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餘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對牛乳的食養有詳細的說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有了進一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近代對營養成分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將食物進行分子量化、計算熱量等,給古老的中醫營養學注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
水谷精微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宗必讀》所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筋經皮毛,對各臟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其中,「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一身上下內外,全面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谷精氣。
血同樣來源於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運化而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靈樞·決氣》),《難經》概括血的功能為「血主濡之」,即血在脈的「壅遏營氣」作用下,循行於脈道之中,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使「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匱鉤玄》),所以血是營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還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有賴於精的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又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腎精充足,則腦髓充足,骨髓盈滿,骨骼得到髓的滋養而強健有力,運動敏捷。牙齒得到髓的滋養,則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可見津液是人體富有滋潤濡養作用的正常液體。其中清稀者為津,濁厚者為液。津的流動性較大,主要分布於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能滲入脈中,以滋潤周身;液的流動性較小,主要充養於骨節、臟腑、腦髓等部位,以滋養臟腑組織。
四氣五味是飲食營養的基本性質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葯治療的依據,也是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 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寒、熱、溫、涼四性,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治療用葯之大法,同樣也是選擇食物時的重要依據。從常見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溫熱性質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補虛等作用,適合寒證等選用,如生薑、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雞肉、龍眼、橘子;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適合熱證等選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蘿卜、苦瓜、絲瓜、梨、綠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於胃,分走五臟,以對五臟進行滋養,使其功能正常發揮,不同的食物對臟腑的選擇性迥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穀,同樣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這是中醫飲食營養的理論基礎。食物中五味的不同,與葯物一樣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從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將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陰、陽不同屬性歸納為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里進一步明確闡述了由於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緩等功效上的差別。
4、《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5、《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養生
《皇帝內經》中四季養生的說法:「故智者之生也zd,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一年四季的特點:春溫、夏熱、秋涼、冬專寒。
合理安排飲食:春季宜補溫養生;夏季宜清熱屬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補溫去寒。
6、黃帝內經中講的養生法則主要有哪些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抄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襲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百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度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7、《黃帝內經》養生知識有哪些?
1、起居有常睡覺、起床要有規律,晝醒夜眠,不要睡眠顛倒,不要熬夜,不要賴床,要養成睡子午覺的習慣。因為熬夜傷津耗氣,賴床傷陽氣。
2、飲食有節《黃帝內經》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飲食的基本原則。意思是說,飲食要有節制,不要過飢過飽,要有規律,吃飯要定時,營養要全面均衡,不要挑食偏食。
3、順應季節四季氣候各異,春多風,夏多暑熱,秋多燥,冬多寒。四季養生要遵從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原則。肝喜調達惡抑鬱,養肝當順其條達之性,常令心情舒暢;心屬火藏神,夏易亢,養心當靜,靜養神以潛心火。
4、「和」即為調和。「術」乃為修生養性之法。「和於術數」是指要掌握養生健體之術。中醫養生術種類繁多,按摩、刮痧、拔罐、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氣功等,其目的都是通過運行氣血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5、情緒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恬淡虛無」是指思想安定,情緒穩定。情緒穩定則氣血各安其鄉,氣血平和則人健康無病,所以人們要調節情緒,保持平和恬靜的心態其實就是最好的健身方式。
8、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應該如何保健養生
給2000分咨詢費,我就告訴你,嗬嗬嗬嗬。。。
黃帝問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版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權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