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症、證、征的區別??
症
即症狀,是
病人
感到的自身異常變化及醫生通過
四診
獲得的異常
徵象
。症是分析與判斷病證的原始依據,主要包括症狀(如
頭痛
、
咳嗽
、胸悶)和體征(如
面色
白、
舌質
紅、
脈弦
滑)。
證
即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症狀,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
病機
、病位、病性、
病勢
。或可認為證是人體
生命活動
狀態的劃分。用您身邊的、平凡的
中醫葯
創造奇跡,這是
中醫
團隊在為您服務,如還有疑問,請再追問。
2、中醫的基本分類有哪些?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發展歷史】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2]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 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
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3、國家承認的保健養生資格證書有哪些
國家承認的保健養生資格證書有養生保健師,營養保健師,健康管理師,經絡調理師,食療養生師。
1、養生保健師指利用傳統養生理論和養生保健方法,對個體或群體的體質情況進行檢測、分析、評估、調理、指導,通過學、練、檢、調、養等綜合性、針對性的調養措施,制定個性化養生保健方案,實現機體平衡協調,以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專業養生保健從業人員。
2、營養保健師是在營養師培訓的基礎上,運用營養學和保健食品學,食品衛生學以及醫學的相關知識對各類人群的營養給予指導、疾病予以營養防治並向大眾傳播營養食品與食品衛生安全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
3、健康管理師是從事個體和群體從營養和心理兩方面健康的檢測、分析、評估以及健康咨詢、指導和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的專業人員。
4、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運用中醫經絡技術,通過刺激人體經絡、穴位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提高臟腑功能,調整、改善各種慢性病及「亞健康」狀態的專業人員。
5、食療養生師結合中國傳統食療養生科學和現代營養學知識與方法,為人們提供全面系統的食療養生指導、進行健康教育、傳授食療養生技能的高級技術人員。
4、中醫學中病症證有什麼區別
在中醫學中,病症證是三個不同的字眼,他們都有自己的定義,他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學過中醫的都知道,那麼它們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很多人就會不得而知了。
症
即症狀,是病人感到的自身異常變化及醫生通過四診獲得的異常徵象。症是分析與判斷病證的原始依據,主要包括症狀(如頭痛、咳嗽、胸悶)和體征(如面色白、舌質紅、脈弦滑)。
證
即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症狀,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勢。或可認為證是人體生命活動狀態的劃分。
病
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機體正邪交爭,陰陽失調,所出現的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全部演變過程,具體表現出若干特定的症狀和各階段相應的證候。
辨證
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臨床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證候為論治提供依據的思維過程,即確定屬於何證的過程。它是一種將周圍環境、正氣強弱與疾病特點加以綜合考慮的診斷方法。
病症證文章已經給分別做了詳細的介紹,三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文章頁已經介紹的很清楚了,在這里就不用多說了,只要你認真閱讀文章,你就會明白的。
5、中醫簡述症證病的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例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症狀和體征構成。
症,即症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一場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
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6、養生保健方面有哪些資格證書
國家承認的保健養生資格證書有養生保健師,營養保健師,健康管理師,經絡調理師,公共營養師。
1、養生保健師是利用中醫體質養生理論和傳統養生保健技術,對個體或群體的體質情況進行分析、評估、調理、指導,通過綜合性、針對性的調養措施,制定出不同體質類型人群的個性化養生方案,實現陰陽平衡協調,以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專業養生保健技術人員。
2、營養保健師是運用營養學和保健食品學,食品衛生學以及醫學的相關知識對各類人群的營養給予指導、疾病予以營養防治並向大眾傳播營養食品與食品衛生安全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
3、健康管理師是從事個體和群體從營養和心理兩方面健康的檢測、分析、評估以及健康咨詢、指導和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的專業人員。主要從事的工作內容包括:採集和管理個人或群體的健康信息;評估個人或群體的健康和疾病危險性。
4、經絡調理師運用中醫經絡技術,通過刺激人體經絡、穴位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提高臟腑功能,調整、改善各種慢性病及「亞健康」狀態的專業人員。
5、公共營養師主要從事營養咨詢、營養指導、營養知識宣教等營養顧問工作和根據不同人群和年齡,進行營養食譜編制指導工作,屬於職業技能型人才。
7、中醫里的病因包括哪幾類?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稱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醫病因的分類
外因:六淫,疫癘。
內因:七情,勞倦,飲食。
其他:外傷:金石,水火燙傷,蟲獸
病理產物:淤血、痰飲。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 淫
一、六氣與六淫
1.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
2.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淫:太過之意。
二、六淫產生的因素
1、氣候太過或不及
2、氣候劇烈地轉變,超越了機體抵抗力
3、非其時而有其氣
4、個體抵抗力低下
三、六淫致病的一般規律
外感性:邪從外入
季節性: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居住和環境特徵
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
轉化性:在一定條件下,病變性質可發生轉化
【寒 邪】
寒邪為病的途徑
1、 氣溫驟降,保暖不當
2、 汗出當風、淋雨冒雪
3、 餓凍露宿,過飲寒涼
傷寒:寒邪外襲,傷於肌表,郁遏衛陽。
中寒:寒邪直入臟腑,傷及陽氣。
寒 邪 性 質 致 病 特 征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陰盛陽病 全身或局部有明顯寒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溫,脘腹冷痛等
寒性凝滯 寒勝則痛 氣血凝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寒性收引 收斂攣急 肌腠閉塞,毛竅收縮,筋脈攣急,如惡寒無汗,拘急作痛等
【暑 邪】
1、屬外邪2、熱之氣所化3、明顯的季節性
暑 邪 性 質 致 病 特 征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陽熱亢盛 臨床以高熱,汗出,口渴,脈洪大等熱盛為特徵
暑性升散,易擾神耗氣傷津 耗氣傷津 煩亂、頭昏目眩、汗多津傷,口渴喜飲,尿少短赤等。氣隨津泄,氣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夾濕 濕熱並存 除暑熱表現外,又常見胸悶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濕阻之候
【濕 邪】
濕邪為病的途徑:
以水為事
久居濕地感受霧露之氣
涉水淋雨
濕 邪 性 質 致 病 特 征
濕為陰邪 阻遏氣機 氣機運行阻滯,升降失常,表現為身體困重,胸悶脘痞,泄瀉等
損傷陽氣 易傷人體陽氣,尤以損傷脾陽為著
濕性重濁 沉重重著 症狀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頭重如裹、四肢沉重等
穢濁垢膩 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
濕性粘滯 粘 膩 性 症狀的粘滯性,如二便粘膩不爽、分泌物粘滯等
停 滯 性 病程的纏綿性,起病緩,傳變慢,病程遷延,纏綿難愈
濕性趨下 就 下 性 易於傷人下部,腰膝症狀為多
【燥 邪】
溫燥:主要發於夏秋交替之際
涼燥:主要發於秋冬交替之際
燥 邪 性 質 致 病 特 征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以口、鼻、咽、唇等官竅乾燥,皮膚干澀,毛發不榮為特徵
燥易傷肺,清肅失司 乾咳痰少或無痰,或痰粘難咯等
【火 邪】
火邪性質 致 病 特 征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全身或局部熱象異常顯著,以高熱、脈數等為特徵
病變多表現於上部,如面紅耳赤,口舌糜爛、齒齦腫痛等
易擾心神 火擾心神則心煩失眠,狂躁譫語等
耗氣傷津 迫津外泄:汗出、渴飲、便結、尿少等;
氣隨津耗:少氣懶言、肢倦乏力等
生風動血 生風:熱極生風而現高熱、神昏、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
動血:迫血妄行而現各種出血:吐血、月經過多
易致腫瘍 腐蝕血肉,發為癰疽瘡瘍,以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徵
癘 氣
一、癘氣的概念
指疫癘之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癘氣的成因
1、氣候因素:氣候的異常變化
2、環境和飲食
3、未及時做好預防隔離工作
4、社會因素
三、癘氣的致病特點
1、發病急驟,病情危重
2、傳染性強,易於流行
3、特異性強,症狀相似
& 第二部分 內傷病因
一內傷七情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義:七情:是怒、喜、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
2.病因含義:導致疾病發生的異常的七種情志變化,稱 之為內傷七情。
二、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系
1、七情與臟腑的關系:
肝主怒
心主喜
脾主思
肺主悲憂
腎主驚恐
2、七情與氣血的關系:
氣血是人體精神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三、七情的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臟
從內而發--怒傷肝
喜傷心 思傷脾 悲憂傷肺 驚恐傷腎
2影響臟腑氣機
氣機紊亂--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思則氣結 憂則氣聚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3影響病情變化
情志波動,病情惡化;情志和緩,病情好轉
【七情致病簡表】
情 志 病 機 臨 床 表 現
喜為心志 喜傷心,喜則氣緩 心悸不安,精神渙散,哭笑不休,神志異常等
怒為肝志 怒傷肝,怒則氣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脅脹滿,噯氣嘆息等
憂為肺志 憂傷肺,憂則氣聚 少氣,音低,息微,咳嗽,胸滿,氣粗等
思為脾志 思傷脾,思則氣結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滿,腹脹便溏等
悲為肺志 悲傷肺,悲則氣消 抽吸飲泣,意志消沉,精神錯亂等
恐為腎志 恐傷腎,恐則氣下 肢厥精遺,二便失禁,心煩失眠等
驚為心志 驚傷心,驚則氣亂 心跳而亂,神情痴呆,表情驚慌,精神錯亂等
二飲食失宜
一、飲食與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氣血——臟腑——健康
二、飲食與疾病
飲 食 不 節
飲 食 不 潔
飲 食 偏 嗜
【飲食不節】
病 因 致病特點 主要病證
飢飽失常
過飢 傷胃 嘈雜泛酸
化源不足,正氣虛弱 氣血虧虛,易感外邪
過飽 損傷脾胃 噯腐吞酸,胃疼腹瀉
痰濕內生 痰飲,疳積
飲食無時 進食無規律 損傷脾胃 變生諸病
【飲食不潔】
病 因 致病特點 主要病證
食物污染
生冷不潔
腐敗變質
有毒食物 損傷脾胃 脘腹疼痛,吐瀉,下利
寄生蟲病 腹痛,形瘦,嗜食異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瀉,昏迷,死亡
【飲食偏嗜】
病 因 致病特點 主要病證
種類偏嗜 臟腑功能紊亂 水飲積聚,腫滿瀉利
寒熱偏嗜 損傷脾胃陽氣
胃腸積熱 腹痛泄瀉
腹痛便秘,消谷善飢
五味偏嗜 肥甘厚味
生痰生熱 眩暈胸痹
肥胖,中風
三勞逸失度
病 因 致病特點 主要病證
過勞 勞力過度 勞則氣耗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
勞神過度 損傷心脾 心悸失眠,納呆便溏
房勞過度 耗傷腎精 遺精早泄,陽萎;月經不調,不孕
過逸 氣滯血瘀,脾胃呆滯 體弱神疲,肥胖
& 第三部分 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 飲
一、痰飲的概念
廣義之痰飲:指臟腑功能失調後,使體內水液不能及時輸布而發生障礙,凝聚所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
狹義之痰飲:指飲停胃腸而致的痰飲。
二、痰飲的分類
有形之痰飲: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痰飲(實質性)
無形之痰飲:視之不見,觸之不及,聞之無聲,只見其症不見其形的痰飲
痰:濃度大,質地稠厚
飲:濃度小,質地清稀
三、痰飲的形成
飲食不節 七情內傷 外感六淫 五臟虧虛---臟腑氣化失司肺脾腎為要---肺不行水 脾失運化 腎不主水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氣化失常---水濕停聚--痰飲
四、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礙經絡氣血——經絡臟腑失常
2.症狀復雜,變幻多端——表現各異
3.病勢纏綿,病程較長——濕邪
4.易於擾亂神明——蒙蔽清竅
5.多見滑膩舌苔
咳喘悸眩嘔滿腫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五、痰飲的病證特點
1、痰
頭—眩暈,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氣)
肺—胸悶,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癲狂
肝—面青,眩暈,動風
脾—腹脹,身重,肢倦
腎—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嘔惡
胸脅—胸脅脹滿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經脈筋骨—瘰癘、痰核、陰疽、流注、癱瘓等
2、飲
肌膚(溢飲)—肢體水腫,身重無汗
胸脅(懸飲)—咳嗽引脅疼痛,胸脅脹滿
胸膈(支飲)—胸悶,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腫
腸胃(痰飲)—腸鳴,腹滿,口乾,食少
二瘀 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血行障礙,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屬繼發性致病因素。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血滯於經脈及臟腑內。
血瘀:指血液運行遲緩或流通不暢,甚至血液停滯瘀阻的病理狀態。
二、瘀血的形成
離脈之血
外傷——絡傷血液
氣虛——氣不攝血
血熱——迫血妄行
血液淤積
氣虛——血行無力
氣滯——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滯
血熱——煎熬粘滯
津虧——津虧血澀
痰濁——因痰而瘀
三、瘀血致病的特點
一般特點
疼痛:不移、夜間明顯、刺痛
腫塊:
出血:紫暗,夾血塊
望診:青紫瘀斑
脈診:脈澀——澀、遲、弦、結、代
瘀血內停的部位特點
瘀阻部位 主 要 表 現
心 心悸、胸悶、胸痛,神識不清、發狂
肺 胸痛、咳血色暗或夾瘀塊
肝脾 脅痛、痞塊、疼痛拒按
子宮 小腹疼痛,月經不調,閉經,惡露不凈
四肢 局部冷痛,青紫
皮內 皮下青紫、血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