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養生思想是怎樣的?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百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度。時過千年,仍有其實用價值。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問息」。這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答,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版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權。
2、武術與儒家,道家的關系分別是什麼??
武術是中華文化文明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武術具有深刻精妙的中華民族文化特點。
凝練的說傳統文化對武術有影響的就是道、儒以及墨三家。俠的概念最初是分精神俠士(儒俠)和行為俠士(墨俠)的,後來天下一統,三家互通,俠就有了「為國為民」的崇高追求和「古道熱腸」、「功成身退」的精神境界。這其中就含義重大了,把道、儒、墨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首先武術的技擊性是明顯墨家的,養生性是明顯道家的,而精神層面是以儒為主,兼和道、墨兩家。
武術具備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重視和諧,講求形神合一、內外兼修,注意思維方式。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道文化。
3、儒家思想對武術的用拳有怎樣的影響
儒家倫理思想對傳統武術道德的影響 毛勇,吳光遠
從根本上講,儒家學說是一種道德學說。在孔子開創儒術之始,對體育教育相當重視,六藝中就有射、御、樂,孔子本人則喜歡登山、郊遊等體育活動。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身心關繫上,儒家繼承者更關注的是人的內心世界,即完美人格的塑造,而對於人的肉身,儒家則開始貶抑之,重視心力,而不重視體力,這種思想傾向在宋儒時代更加明顯。但儒家文化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之一,它不能不對中國傳統體育特別是武術產生重大的影響。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德層面,即對中華傳統體育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
1 忠君愛國,尊師重道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教,即等級觀念,這種等級觀念被儒家備加推崇,成為人們行為的准則,並以倫理綱常的形式固定下來。具體來講,就是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及仁、義、禮、智、信五倫。儒家三綱五常最集中的體現便是忠孝二字,臣民愛君王為忠,子女愛父母為孝。忠孝是一切倫理准則的基礎和核心,忠孝觀念也成為中國人道德觀念的核心內容。 忠孝觀念反映到中華傳統體育中,便體現為忠君受國、尊師重道的體育道德觀。以武術為主流的中國傳統體育,其最重要目的是衛國強身,操練武術平時可以用來健身防身,而一旦國家有難,習武之人則應赴國難,萬死不辭。如少林宗派秦經拳法備要如此告誡習武之人:衛國保身方可用,持強道理莫欺人。賢良秘授行危困,邪妄休傳害眾生,大道等閑若輕授,須防九族盡遭刑。即是告誡習武者若恃武功犯上作亂,而不思忠君報國,將難免株連九族。因此,諸如古代武師展昭、少林十三棍僧、近代武林高手霍元甲、陳真等,無不以奔赴國難、救國救民為己任。歷史上武術門派眾多,各家自成一派,並師徒相授,絕無外傳。因此,任何一個武術門派,就好比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師父具有絕對的權威,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諸如徒弟技藝高,莫忘師傅勞、得人滴水之恩,須當湧泉相報等等武德諺語,即體現了一個孝字。孝在中國武術中,成為了一條不言自明的道德律令。 2廉恭禮讓,以德服人 在儒家看來,謙恭是每一個人自身修養的美德,也是對人處事的道德要義。按照儒家的倫理觀,謙在己,恭對人。謙恭必須真心誠意,尊人卑己,自厚寬人,克己正身,不自為大。禮讓作為另一種道德規范,旨在要求人們在各種不同的人際交往中要有恭敬、謙讓的精神,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順暢。受儒家這一倫理思想的影響,中華傳統體育中非常講究謙恭禮讓,以德服人,講究尚武崇德,德比武更為重要。即使在比賽中也要講武德,講謙謙君子之風。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說:作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對世間其它事情,可以去不爭,但對於射箭還是要比試比試的。不過在比賽中,還必須注意謙恭禮讓,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待射箭完畢,走下場來再與對手相互敬酒祝賀,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孔子對這種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式的文明比賽非常推崇,以至對中國體育產生了深為遠大的影響。即使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武術比賽中,交手雙方一上場,都要抱拳行禮,相互問候。而比賽結束,雙方隊員又要相互鞠躬,以示敬意。這一套程序已成為武術比賽的固定模式。 按常理,體育比賽是定要決出勝負的,但中國傳統武術由於深受儒家德治思想的影響,更講究以德服人,把武德看得比武藝更要緊,把比武時的德行看得比勝負更為重要,更反對恃強凌弱,逞能耍橫。王培生先生所著乾坤戌己功功譜行動准則綱要第一條便規定:練武者應遵守武德。所謂武德,首先是口德,即要注重自意修煉,不言己之長,不道人之短。其次是手德,即要遇事多慮、勿躁、忍為高。即使忍無可忍時,也要做到出手不傷人,點到而已,適可而止。最後是身德,藝無法不立。
4、孔子以儒家之道怎樣論述武術?
孔子生活在戰亂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深知文武兼備的重要性。他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以此為出發點,他提出了「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主張,其「樂」即武舞,「射」、「御」也是當時風行的技擊方法。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需具備的條件「知」、「仁」、「勇」、「藝」中就有「武」的因素,他的弟子中冉求、子路都是驍勇善戰的勇士。
當然,孔子首先還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仁愛」觀念作為人際關系的規范和准則,對必然內含暴力與殘酷的武術,起重要的調適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內涵即「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思想的「仁愛」觀,在崇尚「立德」的我國文化大系統中始終如穿珠的紅線,也自然演化成了判斷武術行為的道德和價值取向的武術倫理。
武術的「仁義」思想,首先表現為對社會秩序、傳統禮教的恪守。孔子倡導的「仁學」,其實質是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調適,其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愛心來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人際關系。
在武術技擊技巧和方法的運用上,「仁學」精神有充分體現。練武的目的是保家衛國、除暴安良,而非恃強好狠、為非作歹。對敵人,戰必勝之,講打擊之穩、准、狠,即便如此,武術家也以制服對方為主,盡可能避免殺人取命,講究先禮後兵。對那些具有特強殺傷力的功夫,用之審慎。
後世《少林七十二藝練法》記載:「技擊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武術界流傳所謂「八打八不打」之說。
「八打」指眉頭雙眼、唇上人中、背後骨縫、鶴膝虎頭、破骨千斤、穿膽身門、肉肋肺腑、撩陰離骨等部位,可承受一定重力,因而可選擇為攻擊目標;「八不打」指人體中易致人死命的部分,一般禁止攻擊,它們是:太陽、對心鎖上,中心兩閉、兩肋太極、兩腎對心、兩耳扇風、海底撩陰、尾閭豐府等。
中華武術的仁義精神還體現在武術技擊的目的論上。少林武術有點穴大法,少林秘典《羅漢行功短打》講,創造點穴法是「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是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腳不能動,一救而蘇,不致傷人……有志者細心學之,方不負主人一片婆心也」。《峨嵋十二法》也反復強調「不爭」、「持戒」、「化解」,不致最後關頭不能擅用武力。
中華武術各門各派都有不同的「戒約」,體現其不同宗旨,其中對行為准則收受徒弟規定頗多,也最嚴,很重視對德行的培養。
如少林門中規定:
蓋聞自少林起教以來……武事熟而習之,用之於國,則治亂持危,用之於鄉,則除賊捕盜……尚有無知門徒矜強持勇,欺良凌弱,此斷非吾道中所可許也。但凡我們,務期循規蹈矩,愛眾親人,庶幾此道之一進境焉……以上教條,學生要常記心,免犯責罰。另外有十不許之規條……以上十不許,日後有犯之者,定遭殺身之報,慎之,慎之。
武林中收受門徒是一件傳承武藝的大事情,很慎重,對德行的考察很嚴格。少林派規定:「傳授門徒,宜慎重選擇。如確系樸厚忠義之士,始可以以技相傳」;後世內家拳法明確規定:劍者、好鬥者、輕露者、酗酒者、骨柔質純者不傳。
再如武當派收徒有五戒之說:骨柔質純者不傳:技擊格殺之良方,收徒之先不可不先視其體魄如何。體可換而骨不可換,膽可練而質不可練;心險者不傳:防人之心不可無,收其為徒,如果不事先探查其心理,一旦功夫養成無異於養虎傷身;好鬥者不傳:拳術者,個人習可以強身,眾人習可以保國,若逞匹夫之勇,則用之不當;酗酒者不傳:酒能亂性,性亂則神迷,神昏則色浮,結果是非不分、凶狂無禮、禍生頃刻;輕露者不傳:深沉者其毅力魄力必大,輕露者其志氣膽識必小,若僅得皮毛,目空一切,逢人炫耀,非可造之材。
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在武術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孔子雕塑
5、儒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
強調精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儒家關於精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二
注意身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三
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黨》中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並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
6、儒家、道家、墨家分別對武術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國武術,並與中國武術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彼此借鑒、共同發展。從儒家的"仁愛"觀念,道家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思想,墨家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精神出發,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國武術的深廣影響,彰顯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弘揚中華文明。
7、儒家墨家對武術史對影響
儒家:
儒家對武術的影響在中國看不出來,因為很多武術大師在中國的歷史上並不是以武術聞名如辛棄疾、王陽明等,在日本卻異常明顯如柳生宗矩就是明確提出以儒入武,這是由於在宋代和明代後期大批儒者進入日本躲避異族統治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柔道,就是明代儒生傳入日本,上面提到的柳生宗矩是日本劍道的創始人之一,現在日本劍道用的竹劍和護具都是他發明的。
墨家:
墨家對武術的影響不在於墨家,而在於道教,這樣說你就應該明白了,墨子是道教中的散仙之一,《墨子》這本書也是從道教典籍里流傳下來的,道教有關的武術我就不列舉了,有興趣自己研究吧!
8、儒家和武術有什麼關系
中華武術的文化理論體系不斷完善。長期以來很多武術愛好者在不斷挖掘推廣。我認為儒家的仁、和、禮、中庸等道德文化的加入,有利於完善中華武術的文化理論體系,促進武術理論的縱深發展。 儒家思想對武術技術風格、門派行為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9、簡述中國古代儒家和道家的體育思想
1 儒家以倫理為中心的體育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倫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幾乎統攝恭、寬、信、敏、惠、敬、勇等一切道德觀念。「仁」的基本觀念內容有三:一是「仁者,愛人。」這是講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愛心。二是「忠恕」。「忠」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行得通。 「恕」就是自己不願意的,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去。三是「克己復禮為仁」。所謂「禮」就是指宗法等級秩序,剋制自己不正當的感情慾念。遵守宗法等級秩序就是「仁」。同時孔子強調文武兼備。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孔子在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中,強調了射和御的教育,強調了禮樂和射御的結合,達到造就文質彬彬、盡善盡美人格的境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的體育思想,在孔子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倫理性。荀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強調以動健身的體育思想。孟子和荀子的體育思想主要表現在形神兼具、以動養生,學以致用、技貴於精,公平競賽、廣招賢才幾個方面。儒家思想的等級觀念在體育上的表現主要是禮射。禮射包括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在禮射中「明君臣之義」,「明長幼之序」,「以此觀德行」,從而達到鞏固宗法統治的制度,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體育道德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武術中表現為不傷對手而是自衛,見義勇為、敢於斗爭,尊重對手、光明磊落,自我剋制、自我完善。在古代的其他體育項目中也強調公平競賽、作風正派、服從裁判、不責怪人等幾個方面。
2 道家道法自然的體育思想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他的著作《道德經》中強調法道、貴柔、重嗇、節欲、守靜的體育思想。道家的繼承人宋鈃、尹文在老子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氣功鍛煉的體育思想,強調習練氣功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變化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莊子、葛洪也提出了自己的體育思想主張。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武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熊經鳥伸」的動物模仿到象形武術的發展,《少林拳術秘訣》中的養生到煉氣,這里都蘊涵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精華。
10、儒家五常對武術的影響有什麼
你好,以下內容是我網上轉來的。
儒家倫理思想對傳統武術道德的影響 毛勇,吳光遠
從根本上講,儒家學說是一種道德學說。在孔子開創儒術之始,對體育教育相當重視,六藝中就有射、御、樂,孔子本人則喜歡登山、郊遊等體育活動。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身心關繫上,儒家繼承者更關注的是人的內心世界,即完美人格的塑造,而對於人的肉身,儒家則開始貶抑之,重視心力,而不重視體力,這種思想傾向在宋儒時代更加明顯。但儒家文化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之一,它不能不對中國傳統體育特別是武術產生重大的影響。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德層面,即對中華傳統體育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
1 忠君愛國,尊師重道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教,即等級觀念,這種等級觀念被儒家備加推崇,成為人們行為的准則,並以倫理綱常的形式固定下來。具體來講,就是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及仁、義、禮、智、信五倫。儒家三綱五常最集中的體現便是忠孝二字,臣民愛君王為忠,子女愛父母為孝。忠孝是一切倫理准則的基礎和核心,忠孝觀念也成為中國人道德觀念的核心內容。 忠孝觀念反映到中華傳統體育中,便體現為忠君受國、尊師重道的體育道德觀。以武術為主流的中國傳統體育,其最重要目的是衛國強身,操練武術平時可以用來健身防身,而一旦國家有難,習武之人則應赴國難,萬死不辭。如少林宗派秦經拳法備要如此告誡習武之人:衛國保身方可用,持強道理莫欺人。賢良秘授行危困,邪妄休傳害眾生,大道等閑若輕授,須防九族盡遭刑。即是告誡習武者若恃武功犯上作亂,而不思忠君報國,將難免株連九族。因此,諸如古代武師展昭、少林十三棍僧、近代武林高手霍元甲、陳真等,無不以奔赴國難、救國救民為己任。歷史上武術門派眾多,各家自成一派,並師徒相授,絕無外傳。因此,任何一個武術門派,就好比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師父具有絕對的權威,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諸如徒弟技藝高,莫忘師傅勞、得人滴水之恩,須當湧泉相報等等武德諺語,即體現了一個孝字。孝在中國武術中,成為了一條不言自明的道德律令。 2廉恭禮讓,以德服人 在儒家看來,謙恭是每一個人自身修養的美德,也是對人處事的道德要義。按照儒家的倫理觀,謙在己,恭對人。謙恭必須真心誠意,尊人卑己,自厚寬人,克己正身,不自為大。禮讓作為另一種道德規范,旨在要求人們在各種不同的人際交往中要有恭敬、謙讓的精神,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順暢。受儒家這一倫理思想的影響,中華傳統體育中非常講究謙恭禮讓,以德服人,講究尚武崇德,德比武更為重要。即使在比賽中也要講武德,講謙謙君子之風。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說:作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對世間其它事情,可以去不爭,但對於射箭還是要比試比試的。不過在比賽中,還必須注意謙恭禮讓,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待射箭完畢,走下場來再與對手相互敬酒祝賀,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孔子對這種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式的文明比賽非常推崇,以至對中國體育產生了深為遠大的影響。即使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武術比賽中,交手雙方一上場,都要抱拳行禮,相互問候。而比賽結束,雙方隊員又要相互鞠躬,以示敬意。這一套程序已成為武術比賽的固定模式。 按常理,體育比賽是定要決出勝負的,但中國傳統武術由於深受儒家德治思想的影響,更講究以德服人,把武德看得比武藝更要緊,把比武時的德行看得比勝負更為重要,更反對恃強凌弱,逞能耍橫。王培生先生所著乾坤戌己功功譜行動准則綱要第一條便規定:練武者應遵守武德。所謂武德,首先是口德,即要注重自意修煉,不言己之長,不道人之短。其次是手德,即要遇事多慮、勿躁、忍為高。即使忍無可忍時,也要做到出手不傷人,點到而已,適可而止。最後是身德,藝無法不立。歷史上和當今流傳的各門各派拳規中,都有類似的規定,不勝枚舉。3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又一大內容。孔子在易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言君子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作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是儒家關於人生態度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儒家創始人孔子十分重視剛的品格。他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也是剛毅的生動表現。在他看來,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本人積極提倡並努力實踐剛健有為、努力進取的奮斗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混世態度。儒家的這種自強不息精神,對中國傳統體育倫理思想影響很大。例如在武術界廣為流傳的聞雞起舞的故事,即是講東晉文武雙全的愛國將領祖逖,在朝廷苟且偷安、不重武備的情況下仍然健身習武,勵志圖強。在武術界,還有諸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等要訣,都體現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參考文獻1李金龍.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0:802鄭珍坤.中國古代體育思想史綱要.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10~203喬克勤,等.中國體育思想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8~154羅國傑主編.中國傳統道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31~254(收稿日期:199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