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初冬季節如何養生

初冬季節如何養生

發布時間:2021-06-18 02:56:51

1、春夏秋冬應該如何養生,全套知識。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雹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三、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五、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由於早春時節寒冷,乾燥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卧或側卧,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復,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二、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採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三、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五、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飽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

六、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慾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它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霉、西紅柿、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溫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陽氣漸長,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二、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准。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凄涼,勾起憂郁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四、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五、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此外,葯物、按摩、化妝、面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採用,只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復發。

七、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面,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律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採取防凍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c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生氣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懶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及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三、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的陽光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四、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20~23度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間,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情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

2、冬季的節氣應該如何養生?

冬天裡的節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立冬節氣,太陽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0℃左右時,糖轉化為脂肪的速度加快,隨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減少散熱,故應多吃具有禦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從而溫養全身組織,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更強壯,有利於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減少疾病的發生。

小雪

每年11月22日、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隨著冬季的到來,氣候漸冷,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變成了雪花,下雪後,使大地披上潔白的素裝。但由於這時的天氣還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了,氣象學上稱之為「濕雪」;有時還會雨雪同降,叫做「雨夾雪」;還有時降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

小雪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開始進入冬季管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黃河以北地區已到了北風吹、雪花飄的孟冬,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提示我們到了禦寒保暖的季節。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

這個季節宜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溫補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葯熬粥、栗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燉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此時為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類時,一般降雪量5~10毫米。

人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大雪期間要注意保暖,居室溫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時,床上要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要多參加一些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應多進食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飲酒。

冬至

每年的陽歷12月21~23日之間是冬至,太陽照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

農事上,「冬至」後應集中力量,趁農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並積肥造肥,為來年春種做好准備。及時消滅過冬蟲卵。在華南地區,要施好肥,防止凍傷。冬天夜長溫度低,要飼喂好牛馬等大型牲畜,應加喂一次夜料,讓牲畜常曬太陽,以增強耕畜的抗寒能力。

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注意防寒保暖。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葯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小寒

每年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是小寒。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這時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15℃以下。我國東北北部地區,這時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50℃以下,午後最高氣溫平均也不過-20℃,真是一個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45°N(北緯)以北的地區及藏北高原,平均氣溫在-20℃上下,40°N(北緯)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區平均氣溫在-10℃上下,都是一派嚴冬的景象。到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這時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雖然田野里仍是充滿生機,但亦時有冷空氣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處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刻,這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冬季鍛煉身體,最好早睡晚起,鍛煉的時間最好在日出後,氣溫略高時才開始。由於天氣寒冷,體表的血管遇冷收縮,血流緩慢,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靈活度降低,所以鍛煉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准備動作做好,可避免鍛煉時發生肌肉損傷。

大寒

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它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大寒節氣里,各地農活依舊很少。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於積肥堆肥,為開春做准備,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平時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除此以外,各地人們還以大寒氣候的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歉情況,便於及早安排農事。

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又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

知識點經緯度

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組成一個坐標系統,又稱為地理坐標系統。它是人們利用三度空間的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空間的一個假設球面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

經線也稱子午線,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的大圓線上的半圓弧。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於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比較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

緯線是地球表面某點隨地球自轉所形成的軌跡。任何一根緯線都是圓形而且兩兩平行。緯線的長度是赤道的周長乘以緯線的緯度的餘弦,所以赤道最長,離赤道越遠的緯線,周長越短,到了兩極就縮為0。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秋冬季我們該如何養生?

秋冬養生最全最實用秘籍

養生即養身與養心——轉載自公眾號暴走樹先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奇,此冬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註解: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現再起床;使情志就像軍隊埋伏、就像魚鳥深藏、就像人有隱私、就像心有所獲等等一樣;還要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所,不要讓膚腠開啟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這乃是順應冬氣、養護人體閉藏機能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還會導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於身體的閉藏機能在冬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春天時煥發生機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緣故。)

秋冬護腎

1、避寒防病

以室內活動為主,適當減少外出活動。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溫,清晨少在寒風中鍛煉。

2、禦寒鍛煉

每天戶外活動一小時左右,再加以適當的冷浴。

冷浴可以選擇:

冷水浴面,先用濕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乾後用手摩擦面部至紅。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後要以手按摩足底湧泉穴。

室溫不宜過高,保持在16~18℃為宜,常開門窗通風換氣。

3、保持心情舒暢

進行適當的運動來保持心情舒暢,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聽舒緩的歌曲。

4、科學進補

補氣:食用人參、山葯、陳皮、大棗等。

補血:食用當歸、熟地、首烏等。

補陽: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補陰:食用銀耳、百合、枸杞等。

5、重視食療

秋冬飲食宜溫熱,忌生冷。養胃護氣應晨起服熱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氣候乾燥,應重視人體津液的保護,宜適當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陰、潤肺、防燥食品;塗抹護膚霜。

2、保肺:及時添加衣服;調理飲食,多食滋陰潤肺的食物;加強耐寒鍛煉;經常飲水,補水養肺;適當進補,補脾益肺;預防便秘;保持心情舒暢。

3、保心:常飲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時不空腹上班,鍛煉。

4、保胃: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飲酒、喝濃茶;晚間睡卧不要貪涼。

減輕睏乏

1.節食慾

2.忌怒氣

3.常梳發

4.多擦面

5.呼濁氣

6.咽唾液

7.齒數磕:牙齒多活動,相互磕一磕,有助於消除疲勞,保持牙齒健康。

8.舌舔齶:用舌頭舔牙齒上齶,有補氣、提神、養心的作用。

9.目運轉:經常眺望遠方,結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腦解乏。

10.耳常彈:多用手揉搓耳朵,多聽音樂激活聽覺神經。

11.脊背暖: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護:保持體溫,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氣強身。

14.穀道拖:收縮、上提肛門,可以提神補氣。

15.肢節搖:甩手、踢腿,增強活力,消除疲勞。

16.足心搓:按摩腳心,可消濁通絡,解除疲勞。

17.便禁言:大小便時閉口握雙手,可益智補氣。

18.凈體膚:用手揉搓身體,可使人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秋冬養生粥

1、麥門冬粥

耶麥門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適量。先將麥門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適用於乾咳燥咳、口乾、口渴及失眠、身熱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補肝腎、明目補虛。適用於中老年人視物模糊、腰酸腿軟等症狀。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水煮成粥。

功效:潤腸通便、益五臟、壯筋骨。適用於癱瘓、大便燥結、病後虛羸、記憶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適量白糖,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潤肺止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適用於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大便燥結等。

5、胡蘿卜粥

取新鮮胡蘿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補脾、助消化。適用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6、蘋果粥

蘋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潤肺、健胃、解暑。適用於氣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結、高血壓等病症。

7、紅棗糯米粥

山葯、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加適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適用於預防秋季風熱型感冒。

9、鮮藕粥

粳米250克,鮮藕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熱生津、開胃進食、涼血止血。適用於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許。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時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尿、止渴。適用於糖尿病及血虛患者。

11、銀耳粥

干銀耳10克、粳米250克。將銀耳水發洗凈,撕碎與米同煮為粥。

功效:潤肺止咳、益氣補腎。適用於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共煮,加白糖適量,溫服。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適用於病後虛熱、乾咳勞咳。

13、蓮子粥

將蓮子發脹後在水中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入清水中煮爛,再與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14、羊肉粥

鮮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蔥、姜、食鹽,加水適量,煮至羊肉熟爛即可。

功效:益氣血、暖脾。適用於脾胃虛寒、秋冬手腳不溫者。

15、八寶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銀耳50克、大棗9枚、香菇9個、蓮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適量。

銀耳、香菇用開水浸泡,水冷卻後去其蒂,濾干。將大米、玉米、大棗、蓮子、枸杞子洗凈,與銀耳、香菇一同放入鍋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強食慾、補充體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燒開,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脹開,倒入牛奶繼續煮,加冰糖適量,煮到小米爛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養腎氣、補虛損、清虛熱。適用於缺鈣、消化不良、體質虛寒等。

養生八大穴

1、風池穴

在項後枕骨下,與乳突後凹陷處。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換左手捏風池25下;用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功效:治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紋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內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一個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穴相對),拇指、食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換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肘曲池50下;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發熱、高血壓、肩肘臂痛、關節炎、月經不調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換左手。

功效:主治頭痛、感冒、鼻炎、齒痛、咽喉腫痛、中風、便秘、經閉等。

4、內關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用右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齊、嘔吐、失眠、癲癇、癔病等,且能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5、殷門穴

在大腿後側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兩手拇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兩手掌分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經痛、腰間盤突出等。

6、後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頭後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揉左手後溪50下,再換左手掐捏揉右手後溪50下;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功效:主治頭項強痛、耳聾、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環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側、大轉子後凹陷中。

按摩方法: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兩手抱膝摟懷後再伸直,以此反復,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症等。

8、陽陵泉穴

在小腿外側,膝下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

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壓、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等。

養生「狀元」食品

1、第一菜:蓮藕

功效: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質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脆嫩、汁多,適合涼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銀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則可以滋補腎陰。

2、第一堅果:花生

功效: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主治營養不良、產婦乳少、大便燥結等。

最佳吃法:連皮煮著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殼和內層紅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壓、調整膽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紅棗,能補脾益血,對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補:山葯

功效:利於脾胃消化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最佳吃法: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葯粥能更好的發揮滋補效果。

4、第一飲:黃酒

功效: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潤皮膚、散濕氣,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飲用方法:黃酒溫飲,暖胃驅寒,以35℃~45℃為佳。

最佳搭配:搭配烏梅有養陰生津、潤肺護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魚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補食品。

最佳吃法:紅燒、爆炒、燉、涼拌,做湯均可。墨魚做湯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補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緩解秋燥,生津潤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緩解咽喉干、癢、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風濕病及關節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當菜餚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與糯米製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適用於病後虛弱、乾咳患者。

史上最實用秋冬養生指南,快快分享、轉發給您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親朋好友們,一起養生吧!(源網路,若侵刪)

4、冬季應該怎樣的養生保健啊

冬季相對溫差比較大,所以對於那些體質偏弱的朋友,此時身體極為會出現各種小毛病,如:凍瘡、感冒、咳嗽、氣管炎等,那大家現在就必須要掌握合適的養生技巧來有效應對這樣的寒冷季節,從而讓身體去適應和調節到最佳平衡狀態。那麼,冬季如何養生保健身體呢?

注意飲食
初冬氣溫下降,萬物封藏,生機衰退,此時正是進補的大好季節。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而且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葯補不如食補」。冬季,在飲食調配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厚味食物,如燉肉、燉魚、火鍋等。
人在冬天怕冷,除了外界寒冷的氣候條件外,還與機體內某些無機鹽的缺乏有關。在蔬菜尤其是蔬菜的老葉、黃葉、根及皮內均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因此在食用時不要去掉這些有益的部分。人體缺鐵使人覺得怕冷,這時可吃含鐵豐富的食品,如肝臟、瘦肉、蛋黃、黑木耳、黑芝麻、香血糯、海參等。新鮮蔬菜與肉類摻雜起來吃則防寒的效果更好。冬季由於天氣乾燥,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乾燥感,這時應多吃潤肺生津、滋潤多汁的食品,如百合、銀耳、山葯、秋梨、藕等,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多曬太陽
在冬天,寒邪最為猖狂,它又最喜歡在暗地裡傷人。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這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賦予光明、溫養萬物。沒有陽氣,人體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體質會越來越弱,變得越來越怕冷。人也會變得沉悶做事拖拖拉拉的。您要是發現自己最近處於這種狀態,就要注意了,那是您的陽氣不足了。所以中醫教導我們在冬天要注意封藏,以養陽氣。
人與自然之氣相通,適當曬太陽是最好的補益方式。而冬天的自然規律是陰盛陽衰,所以應多曬太陽以強壯陽氣、溫通經絡。陽氣攢足了,心中暖陽陽的,不僅把心中的陰暗驅散了,連病邪也趕走了。這個方法便是列子推崇的「負日之暄」,就是背日光而坐的意思。因為頭為諸陽之會,不宜直接對著太陽,以免陽氣過旺,所以後背最合適。以背部對著陽光,閉上眼睛做幾十個腹式呼吸,就是入冬補陽第一大法。
注重養腎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里,皮膚緻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調節情志
冬天要善於調節情志養神,調節情志關鍵在於掌握冬令之氣「閉藏」的特點,精神調養應使「神藏於內」。所謂神藏於內,是指重視和保持情緒的安寧,及時調整不良情緒,保持平靜的心態,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對人體臟腑有著良好的影響,實際上是一種「神補」。
適當運動
初冬雖然已經開始讓人感到寒冷,但是,適當的體育運動對我們身體卻是大有益處的,當然,冬季運動和夏季運動應有所差別,因為天氣寒冷,如果選擇太過激烈的對抗運動,則很容易受傷,這樣不但起不到鍛煉身體的好處,還會因此而影響到工作,得不償失,所以,我們冬季要選擇一些有氧運動,以鍛煉心肺功能。增強自身體質類的運動,如長跑、健身操、游泳、滑冰等。
進入冬季,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會變得精神萎靡不振、憂愁消極。想要預防這種情況,首先不要總是一個人關在房間里,應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還可多和朋友聊天,這樣會使人忘掉憂愁,變得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另外,應該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新鮮空氣既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也能對神經系統起到調節安撫作用,從而消除煩人的秋愁。
早睡晚起
天氣變冷人的陽氣也會跟著逐漸收斂,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依然沒有充足的睡眠不但會導致人精神萎靡,還會使得自己身體代謝功能出現異常。所以在冬季我們應該適當延長1到2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讓我們的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只有充足的睡眠才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疲勞,提高身體的抵禦能力。
謹慎起居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歡緊閉門窗或蒙頭入睡,這是很不好的習慣。除了白天要開啟門窗,讓空氣對流外,晚上應開小氣窗通風。人體細胞白天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腺苷,可以增強細胞功能;晚上則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鳥苷,具有減弱、抑制細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對虛弱、患病的人要加強監護,觀察呼吸、脈搏是否正常,以利及時採取措施救治。
另外,腦血管疾病在初冬發病率較高,發病多在長時間睡眠之後,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流速變慢、血栓容易形成,因此起床時不宜過猛過急,可適當再賴床幾分鍾,舒展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對預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義。
冬季吃什麼能養生
蘿卜
蘿卜含有較多的水分、維生素C,一定量的鈣、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質、鐵及其它維生素,還含有木質素、膽鹼、氧化酶素、甘酶、澱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中醫學認為,蘿卜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可見蘿卜對調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秋後蘿卜賽人參」之說,對秋冬季節常見的消化不良、風熱型感冒、扁桃體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菜花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每200克新鮮菜花,可為成年人提供一天飲食所需的維生素a75%以上。其維生素c的含量更為突出,每100克可達80毫克,比常見的大白菜、黃豆芽菜高3~4倍,比柑橘高兩倍。
紅薯
系糧食中營養較為豐富的食品。由於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小白菜
中醫認為,小白菜養胃和中,味苦微寒,通暢利胃。小白菜富含維生素c和鈣質,還含鐵、磷、胡蘿卜素和b族維生素等。還有洋白菜,即捲心菜,性味苦平,能益心腎,健脾胃,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
芹菜
中醫認為,芹菜性涼,平肝健胃,味甘辛無毒,富含蛋白質、糖類、胡蘿卜素、維生素c、氨基酸等,能興奮中樞神經,多飲食,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並有祛痰作用。芹菜可與香乾、肉絲等炒食,色彩鮮艷,味道清香。
菠菜
菠菜胡蘿卜素的含量大大高於其他蔬菜,抗壞血酸雖低於辣椒卻高於西紅柿,菠菜所含的具有止血作用的維生素K是葉菜中最高的;豐富的核黃素,又有防止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菠菜熟吃更有營養。吃法比較隨意,可以爆炒或做湯。
萵筍
萵筍肉質細嫩,生吃熱炒均相宜。秋冬常吃萵筍,可增強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進膽汁的分泌。萵筍中含的鉀是鈉的27倍,而且含有的維生素還有利於促進排尿,維持水平衡,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萵筍中的含碘量高,這對人體的基礎代謝和體格發育會產生有利影響。萵筍葉的營養遠遠高於萵筍莖。萵筍飲食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參與牙釉質和牙本質的形成,參與骨骼的生長。除此之外,冬季患咳嗽的人,多吃萵筍葉,還可平咳。
使其從日常的簡單飲食到起居等方面,使之都和以前所做的有很大差異,所以大家在換季時一定要積極順應這樣的現有氣候,特別在飲食上要多食用增加熱量的食物,並且要積極的多到戶外曬太陽,積極參加戶外運動等,使其都能很好的度過冬季,並有效的做好養生目的。——漢高機械

5、春夏秋冬怎麼養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應的養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鍛煉應以恢復身體機能為主。這是因為,長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經過冬季之後,一旦身體沒有完全放鬆就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其次,切忌盲目追求運動量。盲目加大運動量會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發感冒。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14點到20點是健身的最佳時間段。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可以飲用一杯溫開水,以幫助身體及時補充水分。

2、夏季:夏季補水要適量,建議運動前半小時喝兩杯水。如果是戶外運動,一定要帶上水瓶,還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鹽,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飲水時,一次不能飲用太多,應盡量通過增加喝水頻次來補充水分。二是盡量選擇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等。這些室內運動不僅可以避免中暑,還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3、秋季:面對晝夜溫差越來越大的秋季,我們更需要保護自己。秋季晨練前,應先喝點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當然,還要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熱身。

4、冬季:冬季應該更多地選擇室內運動,這樣不僅能防止疾病的侵擾,還能幫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運動量及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原有基礎的10%。一旦運動量太大或運動速度太快,極易發生腱炎、肌肉拉傷等問題。

拓展資料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從中醫講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不同的季節對人,對生物也不一樣,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進補,本處所說的「補」,主要包涵有修補、補充、補益和滋補的意思。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補各有側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長,秋須守其收,冬務保其藏。

1、春三月,此謂發陳,陽氣生發,萬物復甦。

2、夏三月,此謂蕃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

3、秋三月,此謂容平,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靜止收獲。

4、冬三月,此謂閉藏,陰氣極盛,萬物生理功能低下,陽氣、精氣內藏等。

參考資料 人民網 春夏秋冬 四季鍛煉小常識

6、冬季該如何養生

以下此給大家列出四大養生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通過起居方面養生,這里包括睡覺,活動時間和穿衣的適度:秋冬季,時光為晝短夜長,人體睡覺時間上的安排應遵從陽起陽落的規矩,把自己的作息時間也應調整為早睡遲起,從而達到穩固陽氣,吸斂陰精的效果。在外出活動時間上也是最好迴避上午的霜威,當日入中天,體內溫飽後趨陽而動。所居住的室內溫度在有人的時候保持室溫恆定,人外出後可開窗換氣。人體生活在大環境和體內微環境中,這些和我們系系相關,而且這些我們自己也能控制好。在陽光照射下,人身肌膚,血氣,得以暖和禦寒和免疫能力自然會增強。衣物上的保暖不多說,冷暖自知也能自控。在房事這塊,量宜少,才能達到保腎固精的目的。
2,飲食攝養:飲食上,我們應注重養陰的原則,食物溫度不宜生冷,食性宜溫和。在廣譜大眾所能觸及食物有很多:木耳、核桃偏養腎陰,枸杞,銀耳偏養肺陰,紅棗生血正氣,生薑能驅寒生暖。幫助我們「藏陽」的食品當然就數羊肉,牛肉了。大家都不防去實踐體念一番。還有就是多補充維生素C也能提高免疫系統的能力,有力阻擋嚴寒帶來的細菌病毒對我們健康的危害。
3,精神養生:嚴冬枯萎蕭敗之像常會使人觸景生情,在思想上會生消極和抑鬱情緒。對此,在外出沐浴陽光時,可呼朋喚友,一杯熱茶,一番互相關心和調侃語言過後,心境自然豁達開朗。
4,燙腳:腳步穴位很多,也是人體五臟六腑的反射區。醫學上也有關足看病一說。這也是我們尋找健康養生之路的一好入口。熱水燙腳是捷徑也易做到。每晚入睡前記著泡一下就行。

7、每個季節應該怎樣養生?

<

8、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養生分別需要注意什麼?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雹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三、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五、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由於早春時節寒冷,乾燥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卧或側卧,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復,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二、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採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三、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五、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飽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

六、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慾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它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霉、西紅柿、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溫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陽氣漸長,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二、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准。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凄涼,勾起憂郁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四、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五、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此外,葯物、按摩、化妝、面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採用,只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復發。

七、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面,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律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採取防凍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c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生氣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懶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及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三、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的陽光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四、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20~23度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間,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情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漢高機械

與初冬季節如何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