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思邈說了幾個養生辦法是什麼啊
葯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葯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2、千金方中的100條食療經的介紹
《千金方中的100條食療經》一書是葯王孫思邈傳世之作,飲食養生權威讀本。最科學的5大食療經,解讀了「食治」的要領。最通俗的100個健康小課堂,闡述了各種疾病成因,最易操作的260道「千金食譜」,療養並重,最簡單的500種預防方案,,未病先防。
3、孫思邈有哪些養生著作?
孫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的醫家和道家,壽101歲,行醫80多年,躬行實踐養生之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後人尊為「葯王」。生平好學而博採眾家之長,善言老莊,又好釋典,著述甚多,主要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論》、《存神練氣銘》、《攝養枕中方》、《衛生歌》、《保生銘》等。
(1)養性重德、百行周備、自慎為首
孫思邈一生為醫,德、術兼備,養生重在養德,提倡養性以自慎為首。《千金要方》說:「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因此,他把養性修德稱為「養生之大旨」,並提出養性當以「自慎為首」,「善養性者,則治未治之病。」只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慕求浮桑,不患得患失」,才能達到養性的目的。
(2)食養茹淡,務求節儉
孫思邈之謂茹淡即素食淡味以養生。提倡「每學淡食」以養生。又主張飲食節儉。有「豐饒之地,人多早夭;儉嗇之地,人多高壽」之說。多食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指出:「人學養老之道……飲食當令節儉,若食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他的食養、食療經驗豐富,素為後人所推崇,多有實用價值。
(3)日常生活講究衛生
他對日常生活起居、衣著、飲食衛生很重視。如冬睡不蓋頭、卧取側身曲體、衣著儉朴、衣服常洗、平日常洗澡,務求「雅素凈潔」。又講究飯後漱口、散步、少飲酒、不食陳腐變質食物等等衛生。在《衛生歌》、《保生銘》中多有概括。
(4)注重鍛煉養生之術
孫思邈的著述中氣功、導引、按摩方法甚為豐富。他認為老人尤當重視鍛煉,《千金翼方》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除收集各種氣功、導引、按摩方法,還自創孫真人按摩法等保健鍛煉方法。
孫思邈著的《保生銘》流傳甚廣,今錄之如下,以供讀者欣賞: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遠顧。
寅丑日剪甲,理發須百度。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
行坐莫當風,居處無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冪冪。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
忍辱為上乘,讒言斷親戚。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
一日免災咎,去邪兼辟惡。但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
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
獨卧是守真,慎靜最為貴。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強知是大患,少欲終無累。神氣自然存,子道須終始。
書於壁戶間,將用傳君子。5.邱處機:精於養生的「神仙」
邱處機,又名丘長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他生於1148年,卒於1227年,死後葬於北京的白雲觀處順堂。
道教中人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人可以返本還原,達到長生久世的境界。邱處機19歲棄家求道,獨自進昆侖山的煙霞洞修煉,一年後拜全真教主王重陽為師,先後在今寶雞西南的溪邊、隴州的龍門山隱居修煉13年,道成後名聲大噪。在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中,邱處機的影響最大。
邱處機既是道家,也是養生學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劉仲祿奉詔聘請邱處機。第二年,他攜弟子18人啟程北行,歷時4年,與成吉思汗相會。成吉思汗問長生久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為要,並大講「敬天愛民以治國,慈儉清靜以修身」的養生之術,頗為成吉思汗賞識,被封為國師,賜號「神仙」。
邱處機對養生學頗有研究。他的養生學以「清心寡慾,四時調攝」為要旨,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動、操練身體等方面與外界協調,才能達到內外環境平衡,起到維護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他強調必須掌握「四時調攝,養生治病大旨」,對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整等都作了說明。
在四季調養方面,如春季「春陽初升……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夏季炎熱,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秋季「秋氣燥……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冬季「宜居處密室,……不可冒觸寒風」。
另外,他對老年人養生有一定研究,認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以「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下午3至5時)後飯」等。
4、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方法哪幾種?
根據孫思邈的《千金方》和《攝養枕中方》,從中總結出孫思邈養生長壽的13種方法,廣為流傳:
發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經常做這動,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強化眼睛,糾正用眼錯誤。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復做10次。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頂住拇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卟卟」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做6次。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至100下。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至大,做36下。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5、孫思邈與《千金方》的有什麼貢獻?
在隋唐時期,有位活了102歲(有的考證活了141歲),人們把他當作「神仙」,同時又被尊稱為「葯王」的人,就是孫思邈。這位神奇的人物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581),卒於唐永淳元年(682)。他從小勤奮好學,7歲讀書,每日背1000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20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庄、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文帝詔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授他以爵位,唐高宗拜他為諫議大夫,他都固辭不受,甘願做一個民間醫生。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患病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18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自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孫氏的醫德亦是亘古模範。他在《大醫精誠論》中說,醫生治病必須專心致志,不能草率從事;病人不論貴賤、貧富、長幼、丑美、聰愚,不論親友故舊,山野鄉民,皆應視如親人,一律看待;出診應不避艱難,不辭寒暑,全力赴救;斷病應不瞻前顧後,不自度吉凶,實事求是地判斷;對酬資不能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務;治好了難症,不應昂首戴面,自謂天下無雙,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傳染病人和臟臭之症,不應厭棄,息瘡痍下痢,臭穢不可視,人所惡見的麻風病人,他莫不一一親自撫養。這些崇高的醫德至今仍是從醫者的座右銘。
孫氏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葯、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一次,他在路止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地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扎了1針,不一會,產婦就蘇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贊他的醫術高明。《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葯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由於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引起的。這種病多少年來折磨著江南一帶群眾。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B的葯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B的穀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歐洲於公元1642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元600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並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1000年。
孫思邈在有生之年為醫葯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葯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葯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孫思邈的傳世之作《千金方》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簡稱,《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大約成書於唐永徽三年(652);《千金翼方》約成書於唐永隆二年(681),因「千金」一詞,來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翼方」一詞,是因兩書「相輔相濟,比翼雙飛」而得名。
《千金要方》30卷,分為232門,包括「臟腑之論,針灸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見《千金要方·自序》)所以,它不是一本方書,而是一部綜合性醫著。載方5300個,包括大量民間葯方和歷代醫學文獻的配方,少數民族的單方、驗方和外國傳入的治病醫傷、保健之術。它又是繼承往昔,收錄中外的總結性著作。
《千金翼方》也是30卷,主要論述本草、傷寒、中風、雜病,以補充《千金要方》的不足,還收錄和整理了《傷寒雜病論》的遺文。
《千金翼方》對葯物的採集方法和時節特別重視,它指出葯採取不知時節,不注意陰干、暴干,雖有葯名,終無葯實。對233種葯物列出了採集時節。對產葯的土質、氣侯也很重視,書中專有「葯出州土」一欄,列出每種葯品的產地。書中共載葯物873種。孫思邈因此被尊為葯王。
《干金要方》曾傳入日本、朝鮮。10世紀時,日本丹波康賴參考該書編寫了《醫心方》;15世紀朝鮮的金禮蒙參考該書編寫了《醫方類聚》。
孫思邈是中國歷史上一座偉岸的豐碑。他是大醫,他是葯王,他是養生保健學說之集大成者與實踐者,他開創了中醫葯學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的崇高品德、精湛醫術、淵博學識、豐碩著述與卓越成就,贏得了當時與後來干百萬人民的愛戴與敬仰。
6、孫思邈怎麼
千金要方 《備急千金要方》摘要 綜合性臨床醫著。本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30卷。明代後有按《道藏》經義析為93卷者,內容同。唐代孫思邈撰於永徽三年(約652年)。作者以人命重於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是感於當時的方葯本草部秩浩繁,倉卒間求檢不易,乃博採群經,刪繁去復,並結合個人經驗而撰成 。卷 1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葯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 ~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症 ;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並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合方論5300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了自《內經》以後至唐初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1949年後有影印本。
該書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葯等;再後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共計233門,方論5300首。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作者 孫思邈(約581-682),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范制定人,人尊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於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於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於鄉里,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飢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大業(605-618)年中,曾游學四川,並在該地煉丹,後隱於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了不少道家煉丹方面的著作。後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於咸亨四年(673)任承務郎直長尚葯局,掌管合和御葯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辭退。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傷寒學方面,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婦、 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 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圍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符合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系,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還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孫思邈逝世後,被尊稱為葯王,並將他故鄉的五台山改為葯王山,還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關於消渴的特殊貢獻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復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孫氏記載消渴能夠治癒,而復發的第一原因是「不減滋味」。這就是調味品、下飯菜不要掩蓋了五穀的氣味。這樣的養生主張可見於更早的文獻:「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論語·鄉黨》)。孫氏的主張又與《黃帝內經·奇病論》相統一:「此肥美之所發也。」近年來,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穀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氏記載的糖尿病康復是真實的。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關注聶文濤的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和雙高綜合症等認識,提出《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並在發表時被合作者推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葯發展貢獻獎」。王英博士明確指出孫思邈關於消渴證康復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7、孫思邈的千金方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千金方具體內容是:該書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葯等;再後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共計233門,方論5300首。
卷1是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葯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 ~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症 ;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並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
(7)葯王孫思邈千金方中養生法要擴展資料: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孫思邈,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唐朝孫思邈所著。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
孫思邈,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8、葯王孫思邈的著作有哪些? 孫思邈的養生秘訣?孫思邈的長壽之道?
孫思邈百的著作有很多,《攝揚枕中方》,《福祿論》,《保生銘》,《存神練度氣銘》,《會三教論》等知。這些著作大都亡道佚,只留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可惜呀!內
這里有個 孫思邈檔案館,裡面有比容較完整的資料,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archive/mid/1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