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天能艾灸嗎?
艾灸可以隨時隨地啊,尤其是冬病夏治,夏季尤其要注意不要受寒!
2、夏季艾灸養生,建議艾灸哪幾個穴位?
不要相信艾灸,都是騙人的,不僅沒有療效而且還有副作用。
3、夏天的時候可以做艾灸嗎?
我是肩頸不舒服,怕涼,之前會用艾灸盒,還有艾條直接點燃薰,效果挺好,就是不太方便,現在我會用艾灸貼,感覺挺方便好用的,我奶她們總說冬天的病夏天治,所以我們夏天也會做艾灸~
4、如何在夏天艾灸,有什麼注意的事項
中醫專家指出,最適合進行艾珍好中醫艾灸療法的季節就是夏季。因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醫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脫了衣服施灸容易受涼。而且天氣熱,人體對溫度就比較敏感,不容易被燙傷。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
生病的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艾灸的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10.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5、夏天做艾灸有什麼好處?
夏天艾灸對人體最有益。人體在夏天時陽氣最盛,夏季艾灸可促進人體的陽氣生發並補充到易在冬季生寒性疾病的部位,如骨關節等,從而達到祛病、防病的效果。一般來講,艾灸對治療肌肉軟組織病變有較好療效。對於小部位腱鞘炎,也能起到比較好的治療作用。
6、三伏天怎麼進行艾灸
夏天三伏天到來之際,便到了艾灸養生的最佳時節。艾灸是三伏天重要的養生方法,當然,除了艾灸,你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養生,但是艾灸的伏天養生功效是最強大的,不僅能治病,還能延長壽命,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艾灸做不到的。那麼,三伏天如何艾灸養生?以下為您介紹三伏天艾灸取位及三伏天艾灸的功效。
1、三伏天艾灸灸哪裡?
1.1、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1.2、關元穴
關元穴是小腸經的募穴,也是脾經、肝經、腎經、任脈的交穴。位於下焦,內有腎臟、小腸、膀胱、婦胞宮、前列腺等臟腑組織,故有統治三陰經、任脈諸經疾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補一身之元氣等作用。
2、三伏天艾灸的功效
2.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2、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2.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為溫熱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3、三伏天如何艾灸要視體質而定
3.1、陰虛質
大多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唇紅微干,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
陰虛艾灸:三陰交 太溪穴 然谷穴
3.2、陽虛質
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脈洪數有力,舌紅苔薄黃;不易患病,一經患病,多為急性病、暴發病;運動量也要大一些,讓體內積蓄的陽氣盡快散發出去。
陽虛艾灸:大椎穴 命門穴 關元穴
3.3、氣郁質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黃或蒼暗;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動,或憂郁寡歡;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腹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紅苔白,脈弦;平時應常去旅遊,以使心胸愉快,從而排除多愁善感的抑鬱狀態。
氣郁艾灸:氣海穴 關元穴 足三里
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麼
1、三伏天艾灸時需要注意保暖
三伏天進行艾灸的時候要注意身體保暖,盡管三伏天天氣很炎熱,但是艾灸的時候仍然要避免著涼,特別是要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的情況下避免穿堂風吹。
2、三伏天艾灸的部位不可隨意
三伏天進行的時候要注意,不可隨意進行。比如,一般面部不能進行艾灸以免燙傷;關節活動部位不宜採用化膿灸法以免化膿後不易癒合;重要臟腑部位、大血管處等位置不可直接艾灸;經期、妊娠期婦女不可以隨意進行腰部、腰骶部艾灸等等。
3、三伏天艾灸後注意正確護理
三伏天進行艾灸之後一定要正確進行護理,比如注意局部的清潔乾爽,特別是在艾灸之後如果是出現了操作不當引起的局部燙傷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瘡弄破,如果已經破潰要及時繼續消炎處理。
4、三伏天艾灸應合理選擇灸量
三伏天進行艾灸的時候要注意灸量的控制。如果是直接艾灸應該選擇小炷或中炷;間接灸則用中炷或大炷。另外還可以根據年齡、體質強弱等因素來選擇合適的灸量。
三伏天什麼人不能艾灸
1、過度勞累、飢餓或精神緊張患者不宜艾灸治療。體質虛弱者不宜艾灸過強。
2、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或皮膚感染、潰瘍、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區、項區、胸背部等慎灸。
3、孕婦及小兒囟門未閉合者,不宜艾灸。
4、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適於灸療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5、自發性出血的人不宜艾灸
一旦體內的抗凝血系統出現問題之後,只要身體某個部位出現了輕微的創傷就會血流不止。這類體質的人群就不要輕易去嘗試艾灸了,以免出現危險。
6、陽盛體質不宜艾灸
陽盛體質就是指人體內陽氣過旺,內臟也比常人要熱,如果這時還是使用艾灸的話,就會變成熱上加熱,不僅無法緩解疲勞,還會加重體內的熱氣,給身體造成更大的負擔
7、如何用艾灸養生?
艾灸有什麼養生功效?
《醫學入門》里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葯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燒材料,熏灼或溫燙體表一定部位,通過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葉為主,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景岳全書·本草正》指出:「艾葉能通十二經……善於溫中,逐冷,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是灸法的最好材料。《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灸的作用機理是以艾的葯力加上灸火產生的熱能,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刺激,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醫認為,艾灸法可溫經散寒、扶陽固脫,對寒濕痹痛,寒邪引起的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等,以及脫證,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痰飲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艾灸法還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氣血凝滯之疾,如乳癰初起、瘰癧、癭瘤等;同時,艾灸法可防病保健,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正如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說明古人用艾灸足三里來養生。
艾灸主要有艾炷灸(直接灸、間接灸)、艾卷/條灸(懸灸、實按灸)、溫針灸和溫灸器灸。「艾灸治病從表入里」,臨床常用艾炷、艾條,將其溫度傳導人體內,針對穴位、經絡、熱敏點進行刺激,已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中以懸灸、溫灸器灸的方式比較適合家庭採用。
辨清體質再艾灸
在艾灸之前需要進行體質辨識,艾灸雖是很好的養生手段,但艾灸的適合人群是有講究的,若選用不當,非但沒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艾灸主要適合於寒性體質或是感受寒邪而導致的病痛,表現為火力不足、畏寒怕冷、手足冰涼、易疲勞、精神不振、筋骨關節疼痛僵硬、痛經、月經延後等。但艾灸不適合陰虛體質的人群,表現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結、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等。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施艾相當於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反而傷身。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艾灸。
幾個適合日常艾灸的保健穴位:
1、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有調理氣血、培元固本的功效。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後正中線上,第二、三腰椎棘突間,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或肚臍和胸骨下端連接線的中點。主治消化系統疾病,長期艾灸有補益後天脾胃的作用。
4、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可日常保健防病。
5、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的中點,外踝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肌肉較鼓起的地方。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有化痰、減肥、消脂等作用。
6、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即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艾灸注意事項:
1、懸灸一般每穴灸10-15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溫灸器灸,施灸部位15-20分鍾。
2、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
3、在頭、面、胸、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適當大些。
4、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適當大些、灸時可以適當久些;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時間宜短。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空腹、過飽時不宜灸。
6、孕婦不宜灸腰骶部和腹部。
7、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艾灸要注意溫度,且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疤痕。
8、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或糖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9、艾易燃,在施完艾灸後,注意徹底熄滅艾灰。
8、夏天用艾灸好嗎
夏季艾灸效果是很不錯的,冬病夏治最好了!!!!!!!!
人就會常常這樣,丟掉了主要的,說了次要的。對於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會好於冬季,尤其是風濕類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等都適合夏天艾灸。
有句話叫做冬病夏治我想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中醫主張「春夏養陰」,「冬病夏治」便是該理論的具體體現。夏季患者血經絡暢,皮膚腠理宜泄,此時恰當艾灸益氣補陽治療,並輔以靜養,做到治養結合,治療效果必將大增。因此,大部分冬春季節無法治癒的患者,通過夏季服葯、調養,常可達到臨床治療之顯著效果。中醫實踐證實,「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療方面,尤其是風濕類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等都適合夏天艾灸,治療效果較為顯著。
還有夏天艾灸,便於空氣流通,室內空氣清新,穿衣少,也是便於艾灸的條件之一。
還有艾灸出汗,我認為也是體表循環不錯的象徵,是體內毒素通過體表排泄的一種方式。
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艾灸,夏季艾灸皮膚毛孔是開合的,艾灸會很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緩解期服葯治療,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我是很支持夏季艾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