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入秋了,該怎樣養生?飲食應該注意些什麼?
一、入秋後如何飲食保健
多吃水果預防秋燥
入秋之後,空氣中的水分子逐漸減少,容易讓人產生口乾舌燥的感覺。一些人還會感到鼻腔似煙道般乾燥,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乾咳,有時有少量的粘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最敏感,時常有乾裂的感覺,這就是中醫常說的「燥」,有「燥」就要「養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元氣充足,身體強壯;元氣不足,身體衰弱;元氣消亡,生命便結束了。對於人來說,如元氣不傷,雖病重而不死,如元氣大傷,雖輕病也難保痊癒,所以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應從精神調養、飲食調整和加強鍛煉等多方面去協調。
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
秋季進補之前,脾胃應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階段。可先補食一些既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如奶製品、豆類均宜多吃,葯食兼優的菱角、板栗也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它們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具有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效。
生活有規律多吃高蛋白
首先生活上要有規律。在晴朗的日子裡,應多做戶外有氧活動。其次,要適當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以消除抑鬱情緒。還可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
二、入秋後的飲食禁忌有哪些
1.忌常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一種補品會影響身體內的營養平衡。
2.忌越貴越好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檔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
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葯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品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導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4.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5.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6.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葯,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葯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分為偏寒和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分寒熱妄投葯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7.忌以葯代食
不要胡亂進補。中醫認為秋天是適合進補的季節,但是應該注意日常進補時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的濫補,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葯代食。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葯物。
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葯能補脾胃。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8.忌過度貼秋膘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慾大振,正是貼秋膘的時候。但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為了迎接冬天的到來,人體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和要控制體重的人不宜「貼秋膘」,反而要注意節制飲食、適量運動,以免體重增長過快。
9.忌重「進」輕「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
2、秋天是養生的重要季節,在秋天需要注意哪幾個養生原則?
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了,秋天已經到來。都知道秋天是養生進補的好時節,那麼在秋天需要注意哪幾個養生原則呢?
秋天要注意補水
我們知道秋天是很乾燥的,不僅人們容易口乾口渴,還會出現皮膚乾燥,有些人會起皮,此外有些人會覺得眼球干澀,進而眼部也感到酸痛。對於一些體質較為敏感的人來說,還容易發生肺部和呼吸道的疾病。所以入秋以後,人們要注意由內而外的補水,不僅要多吃水分多的蔬菜水果,平時也要多喝水,在護膚品使用方面選擇滋潤程度較高的。對於容易產生肺部和呼吸道疾病的人來說,不僅要多喝水,出門時最好還要帶上口罩。
秋天要注意睡眠
有句話說春困秋乏夏無力。雖然秋天天氣轉涼比夏天讓人感覺更加舒服,但還是不可避免的讓人覺得十分睏倦。這與氣候的轉換有一定的關系,也與個人的體質存在一定的關聯,所以入秋以後,要注意補充睡眠。切記不能經常熬夜,或者過度消耗精力。不但晚上要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中午也可以午休三四十分鍾,養精蓄銳。
秋天要注意運動
秋天是非常適合運動的季節,夏天過於炎熱,冬天則過於寒冷,秋天不冷不熱剛剛好。在秋天的時候多多進行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冬季生病的可能性,對人的健康十分有好處。
3、秋季如何養生?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這天除了貼秋膘、啃秋、戴楸葉、喝紅豆湯,中國各地還各有不同的習俗。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葯、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養生
立秋養生從四個方面做起
立秋
1、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2、起居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3、飲食調養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4、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養生
食療
生地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葯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4、春夏秋冬怎麼養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應的養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鍛煉應以恢復身體機能為主。這是因為,長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經過冬季之後,一旦身體沒有完全放鬆就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其次,切忌盲目追求運動量。盲目加大運動量會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發感冒。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14點到20點是健身的最佳時間段。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可以飲用一杯溫開水,以幫助身體及時補充水分。
2、夏季:夏季補水要適量,建議運動前半小時喝兩杯水。如果是戶外運動,一定要帶上水瓶,還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鹽,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飲水時,一次不能飲用太多,應盡量通過增加喝水頻次來補充水分。二是盡量選擇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等。這些室內運動不僅可以避免中暑,還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3、秋季:面對晝夜溫差越來越大的秋季,我們更需要保護自己。秋季晨練前,應先喝點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當然,還要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熱身。
4、冬季:冬季應該更多地選擇室內運動,這樣不僅能防止疾病的侵擾,還能幫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運動量及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原有基礎的10%。一旦運動量太大或運動速度太快,極易發生腱炎、肌肉拉傷等問題。
拓展資料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從中醫講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不同的季節對人,對生物也不一樣,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進補,本處所說的「補」,主要包涵有修補、補充、補益和滋補的意思。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補各有側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長,秋須守其收,冬務保其藏。
1、春三月,此謂發陳,陽氣生發,萬物復甦。
2、夏三月,此謂蕃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
3、秋三月,此謂容平,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靜止收獲。
4、冬三月,此謂閉藏,陰氣極盛,萬物生理功能低下,陽氣、精氣內藏等。
參考資料 人民網 春夏秋冬 四季鍛煉小常識5、秋冬季節養生有什麼小常識
秋冬養生最全最實用秘籍
養生即養身與養心——轉載自公眾號暴走樹先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奇,此冬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註解: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現再起床;使情志就像軍隊埋伏、就像魚鳥深藏、就像人有隱私、就像心有所獲等等一樣;還要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所,不要讓膚腠開啟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這乃是順應冬氣、養護人體閉藏機能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還會導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於身體的閉藏機能在冬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春天時煥發生機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緣故。)
秋冬護腎
1、避寒防病
以室內活動為主,適當減少外出活動。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溫,清晨少在寒風中鍛煉。
2、禦寒鍛煉
每天戶外活動一小時左右,再加以適當的冷浴。
冷浴可以選擇:
冷水浴面,先用濕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乾後用手摩擦面部至紅。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後要以手按摩足底湧泉穴。
室溫不宜過高,保持在16~18℃為宜,常開門窗通風換氣。
3、保持心情舒暢
進行適當的運動來保持心情舒暢,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聽舒緩的歌曲。
4、科學進補
補氣:食用人參、山葯、陳皮、大棗等。
補血:食用當歸、熟地、首烏等。
補陽: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補陰:食用銀耳、百合、枸杞等。
5、重視食療
秋冬飲食宜溫熱,忌生冷。養胃護氣應晨起服熱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氣候乾燥,應重視人體津液的保護,宜適當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陰、潤肺、防燥食品;塗抹護膚霜。
2、保肺:及時添加衣服;調理飲食,多食滋陰潤肺的食物;加強耐寒鍛煉;經常飲水,補水養肺;適當進補,補脾益肺;預防便秘;保持心情舒暢。
3、保心:常飲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時不空腹上班,鍛煉。
4、保胃: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飲酒、喝濃茶;晚間睡卧不要貪涼。
減輕睏乏
1.節食慾
2.忌怒氣
3.常梳發
4.多擦面
5.呼濁氣
6.咽唾液
7.齒數磕:牙齒多活動,相互磕一磕,有助於消除疲勞,保持牙齒健康。
8.舌舔齶:用舌頭舔牙齒上齶,有補氣、提神、養心的作用。
9.目運轉:經常眺望遠方,結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腦解乏。
10.耳常彈:多用手揉搓耳朵,多聽音樂激活聽覺神經。
11.脊背暖: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護:保持體溫,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氣強身。
14.穀道拖:收縮、上提肛門,可以提神補氣。
15.肢節搖:甩手、踢腿,增強活力,消除疲勞。
16.足心搓:按摩腳心,可消濁通絡,解除疲勞。
17.便禁言:大小便時閉口握雙手,可益智補氣。
18.凈體膚:用手揉搓身體,可使人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秋冬養生粥
1、麥門冬粥
耶麥門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適量。先將麥門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適用於乾咳燥咳、口乾、口渴及失眠、身熱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補肝腎、明目補虛。適用於中老年人視物模糊、腰酸腿軟等症狀。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水煮成粥。
功效:潤腸通便、益五臟、壯筋骨。適用於癱瘓、大便燥結、病後虛羸、記憶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適量白糖,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潤肺止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適用於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大便燥結等。
5、胡蘿卜粥
取新鮮胡蘿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補脾、助消化。適用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6、蘋果粥
蘋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潤肺、健胃、解暑。適用於氣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結、高血壓等病症。
7、紅棗糯米粥
山葯、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加適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適用於預防秋季風熱型感冒。
9、鮮藕粥
粳米250克,鮮藕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熱生津、開胃進食、涼血止血。適用於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許。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時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尿、止渴。適用於糖尿病及血虛患者。
11、銀耳粥
干銀耳10克、粳米250克。將銀耳水發洗凈,撕碎與米同煮為粥。
功效:潤肺止咳、益氣補腎。適用於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共煮,加白糖適量,溫服。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適用於病後虛熱、乾咳勞咳。
13、蓮子粥
將蓮子發脹後在水中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入清水中煮爛,再與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14、羊肉粥
鮮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蔥、姜、食鹽,加水適量,煮至羊肉熟爛即可。
功效:益氣血、暖脾。適用於脾胃虛寒、秋冬手腳不溫者。
15、八寶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銀耳50克、大棗9枚、香菇9個、蓮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適量。
銀耳、香菇用開水浸泡,水冷卻後去其蒂,濾干。將大米、玉米、大棗、蓮子、枸杞子洗凈,與銀耳、香菇一同放入鍋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強食慾、補充體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燒開,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脹開,倒入牛奶繼續煮,加冰糖適量,煮到小米爛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養腎氣、補虛損、清虛熱。適用於缺鈣、消化不良、體質虛寒等。
養生八大穴
1、風池穴
在項後枕骨下,與乳突後凹陷處。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換左手捏風池25下;用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功效:治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紋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內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一個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穴相對),拇指、食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換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肘曲池50下;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發熱、高血壓、肩肘臂痛、關節炎、月經不調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換左手。
功效:主治頭痛、感冒、鼻炎、齒痛、咽喉腫痛、中風、便秘、經閉等。
4、內關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用右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齊、嘔吐、失眠、癲癇、癔病等,且能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5、殷門穴
在大腿後側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兩手拇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兩手掌分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經痛、腰間盤突出等。
6、後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頭後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揉左手後溪50下,再換左手掐捏揉右手後溪50下;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功效:主治頭項強痛、耳聾、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環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側、大轉子後凹陷中。
按摩方法: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兩手抱膝摟懷後再伸直,以此反復,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症等。
8、陽陵泉穴
在小腿外側,膝下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
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壓、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等。
養生「狀元」食品
1、第一菜:蓮藕
功效: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質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脆嫩、汁多,適合涼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銀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則可以滋補腎陰。
2、第一堅果:花生
功效: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主治營養不良、產婦乳少、大便燥結等。
最佳吃法:連皮煮著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殼和內層紅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壓、調整膽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紅棗,能補脾益血,對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補:山葯
功效:利於脾胃消化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最佳吃法: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葯粥能更好的發揮滋補效果。
4、第一飲:黃酒
功效: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潤皮膚、散濕氣,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飲用方法:黃酒溫飲,暖胃驅寒,以35℃~45℃為佳。
最佳搭配:搭配烏梅有養陰生津、潤肺護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魚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補食品。
最佳吃法:紅燒、爆炒、燉、涼拌,做湯均可。墨魚做湯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補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緩解秋燥,生津潤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緩解咽喉干、癢、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風濕病及關節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當菜餚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與糯米製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適用於病後虛弱、乾咳患者。
史上最實用秋冬養生指南,快快分享、轉發給您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親朋好友們,一起養生吧!(源網路,若侵刪)
6、入秋後我們該如何養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有四季,每個季節的氣候都不同,所以,養生方法也不相同。初夏秋冬都有自己的養生之道,那麼關於秋季養生之道是什麼呢?秋季的養生不僅僅只是飲食,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應該注意。現在我來教你幾種入秋後日常養生方法。
1.秋季養生之道—— 秋後蘿卜賽人參
蘿卜具有吸氣、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散淤、解毒、利尿功效,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有較高的食療價值。因此民間有“秋後蘿卜賽人參”的說法。
2.秋季養生之道—— 秋來食鴨養生
鴨為水禽,性寒涼,營養學家認為,當年的新鴨養到秋季後,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可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適合秋季進補養生。
3.秋季養生之道—— 養陰注意多喝水
乾燥的秋冬季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4.秋季養生之道—— 朝喝鹽水晚喝蜜
入秋後會經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禦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於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服,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此外,鹽水和蜂蜜水還有防止血壓升高的效果。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蜂蜜中鉀含量較高,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鈉。
5.秋季養生之道—— 秋分睡好子午覺解秋乏
秋分應該睡好子午覺,這不但可以保持精力充沛,減輕“秋乏”,也是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進行調養的重要方法。秋燥越來越明顯,會出現咽部、鼻腔、口唇乾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結等不適,睡好子午覺、多喝水等均是緩解秋燥的有效手段。另外,還可適當做些皮膚保養,如塗潤膚乳等。
6.秋季養生之道—— 洗澡時間不要太長
秋冬季洗澡的時間不要太長、太勤,這樣會使皮膚表層的油脂失去保護,讓皮膚更加的乾燥瘙癢,導致表皮變弱,受到細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皮膚感染。建議盆浴時間20分鍾最好,淋浴的話3至5分鍾即可。很多人很喜歡熱水澡,但水溫過高會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讓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的乾燥。建議洗澡水溫在24度至29度最佳。
7.秋季養生之道—— 穿衣注意保暖
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會肚子疼,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最好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多穿點,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
8.秋季養生之道——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秋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7、立秋養生:立秋怎麼養生?
立秋怎麼養生?
1、謹防秋燥。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並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
2、調理脾胃。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葯等。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養陰補虛。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葚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將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在熬粥的時候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變。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 食用霉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易霉變的食物有: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注意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麵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調病」。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立秋養生的一些注意事項,立秋是又熱轉涼的季節,晝夜溫差大,大家要注意及時添置衣服,小心著涼。
8、入秋,我們該怎麼養生?
秋季養生,要以養收為總的原則。具體來說,有下面幾個方面:
1、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是,秋天養「收」的時候,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2、秋季進補、調養保健身體是十分必要的,進補宜「清補」。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
3、秋季運動還要特別注意防秋燥,每次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准則。
4、中醫理論認為,秋天對應的臟器是肺,悲傷容易傷肺。反過來,肺氣虛了,機體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產生悲傷的情緒。所以,秋天自我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舒暢,切忌悲觀傷感。
5、秋季多乾燥,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不適。所以,要經常舌頭在嘴裡攪動,以刺激唾液的產生,然後分成3次咽下,並有意識地將其送入丹田。
6、秋天的飲食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蘿卜、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的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熬生地粥,以滋陰潤燥。另外,吃百合、秋梨等也可潤肺。
7、酸味能收斂肺氣,辛味則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味的果蔬。
(8)入秋季節養生擴展資料:秋季養生誤區
1、無病亂補要不得
無病亂補,不僅增加金錢的使用,又使自身身體受到損害,得不償失。
2、虛實不分不可行
「虛者補之」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如果不是虛症病人,卻用補葯,就有可能會傷害身體,甚至危害生命。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若不分辨寒熱,直接亂投葯膳,就容易導致「雪上加霜」。
3、多多益善不科學
一般人的觀點是:「多吃補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任何補葯服用過量都有害。如服用過量維生素C,可能導致出現惡心、嘔吐和腹瀉的症狀。
4、凡補必肉行不通
動物性食物不僅味美可口,而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這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然而,肉類不易被消化、吸收。如果老年人吃多了肉,就會不堪重負。其實,飲食清淡也可以補,蔬菜類尤其重要。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