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有什麼武術?
武術
少北拳 中國功夫-心意拳 中華武術-通背拳
形意拳的簡史 武當拳系 詠春拳
洛陽心意六合拳 內家拳法訣釋義 楊式太極拳的發展
武式太極拳的發展 太極拳演進說 六合螳螂拳
太極拳的閉迴路系統理論 中華武術拳法介紹-八卦掌 太極拳概論
峨眉派武術 內家功夫-八卦掌 陳式太極——陳皂森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 峨眉陰陽太極掌 中華武術-養生太極拳
形意拳技法與規律 六合心意拳練氣諸法 六合心意拳內功
太極樁功 中國陳家溝—武術聖地 八卦掌實戰四十八法歌訣
八卦掌的基本技法 中國功夫秘蹤拳 武當密傳太極拳
形意拳的「虎抱頭」 太極拳概論 解秘「太極十三勢」
淺談練太極大桿子 練太極拳的體會 傅鍾文 太極拳傳統勁力
太極拳是中國的國粹 談「太極起勢」的練法 論太極拳的纏絲勁
八極拳八頂與八式 戳腳拳源流與分布 峨眉派武術特點
峨眉十二庄 剛柔兼顧的螳螂拳 古拳-孫臏拳
釋永濤談禪武功夫事業的發展 江南小龍:內家功夫與外家功夫的比拼 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
六合螳螂拳簡介 羅漢鐵頭功速成 梅花螳螂拳
梅花樁 七星螳螂拳譜 少林二十四炮打法
少林功夫源於佛教信仰 少林金剛十大摔 少林六合拳
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少林七十二藝精要 少林身步手足法
少林寺和少林拳 少林寺鎮寺拳技擊法秘解 少林五拳樁
少林武術 少林武術簡史 少林易筋洗髓卧身十式
鶴拳-中華象形拳 螳螂拳 螳螂拳的發源地煙台
螳螂拳的七長八短 螳螂拳簡介 螳螂拳論-十八家法
象形拳術《螳螂拳》 形意拳的「虎抱頭」 猿仙通背拳
中國功夫-劈掛拳 中國功夫蛇拳 中國武術之猴拳
中華武術八極拳(1) 中華武術八極拳(2) 中華武術-翻子拳
中華武術-鷹爪拳 中華武術之伏虎拳 中華武術之少林拳譜
中華武術-醉拳 米組拳 八級拳
查拳 花拳 三皇炮捶
大悲拳 臨清潭腿 意拳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韋馱
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
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
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
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
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
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
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
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
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
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連
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 率洗兩 、陳氏太極
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
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
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
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
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
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
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
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
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
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昆侖拳、關東拳、關
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
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
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
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
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
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
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
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
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
2、天下武學
武術的源流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武術的沿革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初天罡拳開始流行。 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這時的唐朝,阿拉伯人開始大量定居於中國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術開始形成。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身穿漢服的武當弟子在練習武術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這時的回族武術開始快速發展。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明洪武年間,洪武拳開始流行,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術廣泛傳播,影響力很高。清代人對回族的認識顯得更深入了一層,有了一句乾隆眾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將種。」的評價。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
[編輯本段]【武術分類】
武術分類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家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范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煉,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編輯本段]【武術概念】
武術概念,是人們認識。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回族武師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術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捕斗的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技擊方法作為其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武術姿勢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制在體育競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武術特點】
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斗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武術特點的在於殺傷、制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而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匯集百家,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採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二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
既究形體規范,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武術內外合一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系統一的整體。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種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有剛有柔、剛柔並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准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三。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的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卧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系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編輯本段]【武術作用】
武術競技(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回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 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武術套路運動和搏鬥運動,都是以技擊作為它的中心內容的,周貢通過武術鍛煉,不僅能夠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能夠學會攻防格鬥投術,特別是武術功力訓練,更能發揮技擊的實效性。 武術的搏鬥運動,通過次防技術練習,拳打,腳踢,快摔等動作的運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揚長避短,攻彼弱點、避彼鋒芒,講究得機,得時、得勢,從而提高判斷力和應變能力。這無疑能提高人們克敵制勝和防身自衛的能力。尤其對公安武警和邊防指戰員更有實際意義和作用。
(二)鍛煉意志,培養品德
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煉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斗意志。經過長期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貫徹在武術教習全過程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綿延的歷史中,一向重禮儀,件道德,「尚武崇德」。諸如李小龍武術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互教互學,以武會友,切磋技藝,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是中國武術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武德的標准和規范也不盡相同,尚武而崇德不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還會大大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三)競技觀賞
豐富生活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著名詩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台,「三百里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觀賞價值。通過觀賞,給人以啟迪教育和樂趣。
(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著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了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技、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武術內容】
(對練)
對練是兩人或兩人以上,按照預定的程序進行的攻防格鬥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三種練法。 對練(一)徒手對練:是運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進攻、防守、還擊的運動規律編成的拳術對練套路,有時打拳、對擒拿、南拳對練、形意拳對練等。 (二)器械對練,是以器械的劈、砍、擊,刺等技擊方法組成的對練套路,主要有長器械對練、短器械對練、長與短對練、單與雙對練、單與軟對練、雙與軟對練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單刀進槍、三節棍進棍。雙匕首進槍、對刺劍等。 (三)徒手與器械對練,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進行的攻防對練套路,如空手奪刀、空手奪棍、空手進雙槍等。
(集體演練)
集體演練是集體進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與器械的演練。在競賽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變換隊形,圖案,也可用音樂伴奏,要求隊形整齊、動作協調一致。 搏鬥運動,是兩人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鬥智較力的對抗練習形式。目前武術競賽中正在遂步開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項。 (一)散手,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勝對方的競技項目。 (二)推手是兩人遵照一定的規則,使用棚、扳、擠、按、采、例、肘、靠等手法,雙方粘連粘隨,通過肌肉的感覺來判斷對方的用勁,然後借勁發勁將對方推出,以此決定勝負的競枝項目。 (三)短兵:是兩人手持一種用藤、皮、棉製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徑的圓形場地內,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劈、砍、刺、崩、點、斬等方法進行決勝負的競技項目。
[編輯本段]【武術門派】
少林功夫傳人潘國靜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拳種部分有46節計75種、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眾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御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學種及套路。[2] 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這兩個從不同角度歸納出來的武林集團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從拳術命名的角度列出有關的拳種套路,以見中華武術紛繁浩瀚之一斑。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鶴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地煞手、六煞拳、七煞拳、六星拳、七星拳、哪吒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大羅漢拳、金剛拳、金剛手、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砂掌、棉花肚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精武門拳、甲午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廖家拳(泰山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洪家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吳氏開門八極(吳氏開門八極拳)、霍氏八極拳、霍氏迷蹤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蘇氏醉拳、萬氏蛇拳、王氏格鬥術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也叫迷蹤拳、迷蹤藝)、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也叫永春拳、永春白鶴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也叫譚腿)、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華山拳、鶴陽拳、永春拳(也叫詠春拳、永春白鶴拳)、梅山拳、靈山拳、彈腿昆侖拳、昆侖山拳、關東拳、關西拳、東鄉拳、龍王廟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通背穿金掌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地上飛龍)、雞拳、鴨拳、龍形拳(金龍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雙龍戲珠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也叫詠春拳、永春拳)、老鼠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王八拳、大龜拳、龜鱉拳、甲魚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少林螳螂拳、太極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天蠶功、五行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梅花樁拳、木人樁拳、木人鶴樁拳、七星樁拳。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長手、金剛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洪洞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太極五行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降龍十八掌、伏虎十八拳、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回回十八肘、七十二路擒拿手、七十二把拿腕手、五十路連拳、一百零八式擒拿手、三十六主穴擒法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半步拳、半步崩拳、四步拳、五步拳、六步拳、七步拳、八步拳、九步拳、練步拳、穿步拳、凌波微步、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八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八極拳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就地十八滾)、九龍十八滾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白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以天體命名的——朝陽拳
3、求中國古代所有主要的武術拳種,如太極拳
據1986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統計,流傳至今的拳種已達129種之多。幾千年沿襲至今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運動特點。
以佛聖道仙、神祇鬼怪命名的——
神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
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
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霍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 率洗兩 、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
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
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昆侖拳、關東拳、關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
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猛鶴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
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
彈腿、暗腿、踔腿功、截腿、連腿、戳腳、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練步豢、穿步拳、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
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八仙拳、武當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等。
跌打拳類——
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
形意拳、大成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拳、紅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武松獨臂拳、瘋拳、虎鶴雙形拳、埋伏拳、迷蹤拳、緬拳、纏絲拳、磋跤拳、曦陽掌等。
4、中國武術有哪些門派。
由於書太多,不一一列舉了,發些主要的
跆拳道街頭實戰自衛術(黃濤).pdf
· 女子自衛術(廖錦華).pdf
· 高級自衛術(馬中碧).pdf
· 大鏢師:解危奇拳(安在峰).pdf
· 大鏢師:護主神打(安在峰).pdf
· 張氏古太極拳(尚濟).pdf
· 楊式太極拳闡微(龐大明).pdf
· 吳式太極拳左右精練40式(梁秀珍).pdf
· 女子自衛術(王信得).pdf
· 李派太極七星如意拳(張紹堂).pdf
· 陳式太極拳修煉精要(崔廣博).pdf
· 制敵卸骨術(周志新).pdf
· 中華新武術劍術科(馬良).part1.rar
· 中華新武術劍術科(馬良).part2.rar
· 少林秘技 七十二點穴擒拿術(劉玉增).pdf
· 養生太極掌(第一套)【張廣德】.pdf
· 養生太極劍(張廣德).pdf
· 醉八仙拳譜(李英昂).pdf
· 中華技擊經略(賈和玉).part1.rar
· 中華技擊經略(賈和玉).part2.rar
• 神秘的日本忍術(尹 偉).pdf
• 趙門拳法炮拳圖說(吳志清).pdf
• 楊式太極拳三譜匯真(路迪民).part2.rar
• 楊式太極拳三譜匯真(路迪民).part1.rar
• 徒手防衛術(許澤程).pdf
• 擒拿•解脫•反擒拿(舒建臣).pdf
• 警察擒拿格鬥(李德祥).pdf
• 鏢師絕招(尹 偉).pdf
• 詠春拳小念頭(韓廣玖).pdf
• 詠春拳速成搏擊術訓練(魏峰).pdf
• 詠春拳黏手與散打(韓廣玖).pdf
• 詠春拳木人樁(韓廣玖).pdf
• 詠春拳頂尖高手必修(魏峰).pdf
• 詠春拳:秘傳狠招集粹(魏峰).pdf
• 詠春拳(王連生).pdf
• 硬功修煉秘法(王紅輝).pdf
• 意拳述要(薄家驄).part1.rar
• 意拳述要(薄家驄).part2.rar
• 楊澄甫式太極拳(楊振基).pdf
• 形意拳教程(申華章).pdf
• 連手道(張星一).part2.rar
• 連手道(張星一).part3.rar
• 連手道(張星一).part1.rar
中國意拳標准教程 意拳散手(謝永廣).pdf
• 意拳-中國功夫之精髓(韓星橋).pdf
• 意拳實戰拳學(卜一).pdf
• 形意拳 十二形精典套路(劉敬儒).pdf
• 形意傳燈錄(虢筱非).part1.rar
• 形意傳燈錄(虢筱非).part2.rar
• 心意六合拳十二大勢發力與技擊(閆無為)...
• 武當松溪派內家拳(王維慎).pdf
• 劍經註解(李良根).pdf
• 二節棍攻防技法 (董子紅).pdf
• 點穴絕技 秘本珍本匯編(王俊雄).pdf
• 鄧州心意六合拳 上 (馬雷石).pdf
• 鄧州心意六合拳 下 (馬雷石).pdf
• 超級搏殺神功(歐陽柳枝).pdf.part1.rar
• 超級搏殺神功(歐陽柳枝).pdf.part2.rar
• 自衛術(陳國榮).part2.rar
• 自衛術(陳國榮).part1.rar
• 吳鑒泉式太極拳(徐致一).pdf
• 吳式太極拳(徐致一).pdf
• 圖解詠春拳(李運).pdf
• 宋氏三皇炮捶拳(張成仁).pdf
• 李派拳法 3 李派太極槍刀劍棍(張紹堂)....
• 軍警格鬥(錢炳祥).pdf
• 道門秘傳武當張祖太極拳(張興洲).pdf
• 戳腳匯宗(劉學勃).pdf
• 二十四連環腿法(李英昂).pdf
• 岳氏連拳-八翻手(馬野居).pdf
• 形意八卦掌:健身與技擊(宋狄雷).pdf
• 太極拳秘譜(玉昆子).pdf
• 杜飛虎自然門內功搏擊術(黃俊新).pdf
• 查拳精粹•開封查拳(白震).part2.rar
• 查拳精粹•開封查拳(白震).part1.rar
• 大成拳學練300問(和振威).pdf
• 大成拳學 第4部(和振威).pdf
• 大成拳學 第3部(和振威).pdf
• 北派太極快拳(謝守忠).pdf
• 形意拳真義(玉昆子).part3.rar
• 形意拳真義(玉昆子).part2.rar
• 形意拳真義(玉昆子).part1.rar
• 吳式太極劍(李立群).pdf
• 吳式太極推手匯編(李立群).pdf
• 吳式太極拳慢架(李立群).pdf
• 吳式太極快拳(李立群).pdf
• 吳式太極刀(李立群).pdf
• 李派拳法 2 岳氏心意十二形拳(張紹堂)....
• 九宮行宮十八肘(太乙柔化功)宇俠•復生子...
• 戳腳拳秘譜(玉昆子).pdf
• 八極拳教程 霍氏八極拳傳統訓練方法揭秘...
• 八極拳教程 霍氏八極拳傳統訓練方法揭秘...
• 陳發科太極拳技擊講堂(李寶廷).pdf
• 萬籟聲嫡傳自然門內功技擊(萬幕通).pdf
• 太極心語(陳太平).pdf
• 大成拳實用學說(秘靜克).pdf
• 白猿拳內部資料(王松山).pdf
• 四川武術大全(毛銀坤).part2.rar
• 四川武術大全(毛銀坤).part1.rar
• 少林八段錦掛圖.pdf
• 凌雲搏擊術 實搏述真合訂本(劉亞林).pdf
• 自然門武功秘傳(黃澤榮).pdf
• 葯功薪傳(洪敦耕).pdf
• 百日速成鐵砂掌功(李英昂).pdf
• 宋式八卦掌與器械(王舉興).pdf
• 中國武術:習武練功500問(弓雲武).pdf
• 新野山武道——三十六路拳專輯(邵發明)...
• 重發 意拳心法(謝永廣).pdf
• 重發 大成拳實戰速成(王忠海).pdf
• 重發 心意六合拳秘傳(陶景和).pdf
• 楊氏太極拳詮真(陳龍驤).pdf
• 形意拳拳械精粹(陳根寶).pdf
• 形意拳器械技擊功法 第3集(房丹才).pdf
• 形意拳器械技擊功法 第2集(房丹才).par...
• 形意拳器械技擊功法 第2集(房丹才).par...
• 形意拳器械技擊功法 第1集(房丹才).par...
• 形意拳器械技擊功法 第1集(房丹才).par...
• 武式太極十三連環劍(翟維傳).pdf
• 武式太極拳樁功(翟維傳).pdf
• 武式太極拳小架(翟維傳).pdf
5、中國武術的流派有哪些?
1、太極拳系
太極拳可以說從產生到當今都是及其受大家歡迎的,敬仰的。從古代來說,這是追求境界的一門術法,自然也是很厲害的。
從當今來說,這可是老人們修身養性的法寶。太極拳合技擊與養生為一體,是一種意氣運動。它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形動,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勁由內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
2、形意拳系
形意拳又叫心意拳。所謂心意,自然是直接直白,反映出的就比較質朴。風格直接,獨樹一幟,偏向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
動作更是簡練實用,整齊劃一,講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由於產生在比較混亂的明末清初,所以它的威懾力以及實用性極高。
3、武當派
從小感覺少林和武當就是不分家的,然而武當和少林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武當派是由於發源於湖北省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派的風格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見長,以慢擊快,以意運空,以氣運身。在不停地演化過程中,派生出的許多拳系,不過風格也都大同小異。
4、少林派
說到山林派就會提到少林寺,畢竟「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也就是馳名中外的嵩山少林寺。少林拳質朴無華,很少搞花架子,其編排完全從實戰格鬥出發,來去一條線,起橫落順,在擊敵的一瞬間,使自己身體的受敵面積變到最小。
少林拳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與敵接戰,或進或退,不過是兩三步之間,套路編排要合乎這種實戰需要。正所謂厲害的就是厲害。
5、峨眉派
提到峨眉派,總少不了想到《倚天屠龍記》中的周芷若,總感覺是女子學習武術的地方。其實峨眉派是以峨眉山為中心的四川拳系,它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僅次於南拳第二大拳系。
巴蜀文化是中國最富於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在輕松與小巧之中沉醉於那悠遠的神韻,以致很難顯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闊大,兼收並蓄,在廣泛汲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熔鑄出飽含巴蜀情調的地域文化來。
(5)太行意拳養生功法擴展資料: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武術拳法分類部分有46節計75種、武術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眾多紛繁。
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武當、少林、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武術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武術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中國武術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學種及套路。
武術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這兩個從不同角度歸納出來的武林集團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參考資料:網路—武術流派
6、太行意拳的介紹
太行意拳是創始與流行於太行山區的一種漢族武術拳種,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師氏所創所傳,包括養生、格手、明眼等三部分內容,熔養生、祛病、明眼於一爐,既是技擊防身之術,又是診病治病之道,堪稱中華武苑中的又一瑰寶。太行意拳在長期的流傳、演變和發展過程中,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直至清中葉以後始進入發展期。解放後,太行意拳雖幾經周折,但因其本身具有的實用價值,終於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太行意拳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關懷,使這一古老的拳術,煥發了青春,開始公開對外傳授,並組織有關部門對太行意拳進行了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7、中國十大拳種?
中國十大拳種:
1、長拳
長拳是中國傳統拳派之一,屬於一種北派武術。一般將查拳、華拳、炮拳、紅拳等均列入長拳。主要包括拳、掌、勾三種手型,弓、馬、仆,虛、歇五種步型和一定數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屈伸。長拳技術以姿勢、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勁力、呼吸、節奏等為八要素。
2、南拳
南拳又稱南方拳,它以福建、廣東為中心,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地區,故稱南拳。
南拳的特點是套路短小精悍,結構緊湊,動作朴實,手法多變,短手連打,步法穩健,攻擊勇猛,常伴以聲助威,技擊性強。南拳講究樁功,以練坐樁為主,還有丁樁、跪樁等。也還有練葯手、打砂袋、鐵砂掌、點穴功、童子功、羅漢功、青龍功、排打功等。動作緊削, 剛勁有力,步法穩固,手法多變,身居中央,八面進退,常以發聲吐氣助發力、助拳勢。
3、太極拳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導引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
它棚、捋、擠、按、采、例、肘、靠、進、退、顧、盼。定為基、本十三勢。動作柔和緩慢,處處帶有弧形運動綿綿不斷,勢勢相連。傳統的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吳式、孫式和武式等較有影響的流派。各式太極拳又有大架、小架、開合、剛柔相兼等各自不同特點,
4、形意拳
以三體式為基本姿勢,以劈、崩、鑽、炮、橫五拳為基本拳法,並吸取了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鴕、鷹、熊等十二種動物的形象擊法而組成的拳術。其運動特點是,動作整齊簡練嚴密緊湊,發力沉著,朴實明快。
5、八極拳
一種以挨、傍、擠、靠等貼身近攻動作為主要內容的拳術。其套路結構短小精悍,發力剛脆,步法以震腳闖步為主,具有節短勢險,剛猛暴烈,猛起硬落,逼身緊攻的短打類型的拳術特點。
6、通背拳
以摔、拍、穿、劈、攢等五種基本掌法為主要內容,通過圈攬勾劫,削摩撥扇等八法的運用,而生化出許多動作的拳術,它的特點是出手為掌,點手成拳,回收仍是掌;動作大開大合,放長擊遠,發力起自腰背,甩膀抖腕,發力冷彈脆快。
7、劈掛拳
一種以猛劈硬掛為主,長擊快打,兼容短手的拳術,基本方法有滾、勒、劈、掛、斬、卸、剪、采、掠、擯,伸、收、摸、探、彈、砸、擂、猛等於人字決。練習時要求擰腰切胯,溜臂合腕,講究滾勒勁,吞吐勁、劈掛勁、翻扯勁和轆轆動等勁法,其運動特點是,大開密合,長擊冷抽,雙臂交劈,斜攔橫擊,吞吐含放,翻滾不息。
8、翻子拳
一種短打為主,嚴密緊湊,拳法密集,幽手脆快的拳術。主要拳法有沖、棚、豁、挑、托,滾、劈、叉、刁、裹、扣、摟、封、鎖、蓋、壓等。其運動特點是步疾手密,連珠炮動,閃擺取勢,上下酬轉,迅猛遒勁,有「翻子一掛鞭」之說。
9、地躺拳
以跌、撲、滾、翻、等地躺摔法和地躺腿法為主要內容的拳術。技巧性較強,動作難度也較高,全套中常出現的動作有搶背、盤腿跌、摔剪、烏龍絞柱、虎撲、栽碑、撲地蹦、鯉魚打挺及勾、剪、掃、絞等腿法。共運動特點是順勢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擊,高翻低滾,起伏閃避,一氣呵成。
10、象形拳
模擬各種動物的特長和形態,以及表現某些古代人物的搏鬥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術。如鷹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鴨形拳,以及八仙醉酒、魯智深醉跌、武松脫銬等,都屬於象形拳,象形拳分象形、取意兩種,象形是以模仿動物和人物的形態為主,缺少或很少有技擊的動作;取意則以取意動物的搏擊特長為主,以動物的搏擊特長來充實技擊動作的內容。
(7)太行意拳養生功法擴展資料:
拳種是指流傳有序,內容系統,獨具運動特點的武術拳術。事實上,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8、中國武術都有什麼類型?怎樣練內功?
一,輕功。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
9、太行意拳養生
太行意拳的主要傳播者,施錦旺,匯編過一些材料,但是人已過世,材料雜見於一些氣功類書籍,你可以找下90年前的一些就氣功雜志材料匯編里應該有,一般在舊書攤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