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夏秋冬共計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該怎樣合理養生保健?
其實,二十四節氣不僅關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指導著我們養生!來看看中醫葯專家們總結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表吧!
節氣:小雪、大雪
平時大家都習慣熟吃蘿卜生吃梨,小雪之後不妨反過來。因為梨能潤肺清熱、養陰生津,對於剛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
中醫認為生吃白蘿卜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所以,從清熱生津的角度來說,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虛寒者不要生吃蘿卜。
節氣:冬至、小寒
冬至是養生的重要時間點,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陽氣開始逐漸萌發生長,如果注意養生有利於健康過冬,甚至能為來年春天的健康貯備能量。
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餃子最初是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明的,把驅寒活血的葯攪拌在肉餡里,給凍傷的百姓。
節氣:大寒、立春
大寒前後,年底應酬多、工作忙,缺乏運動,加上暖氣和室外寒冷的輪流考驗,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預防感冒除了加強鍛煉,還可以通過食療增加抵抗力。
節氣:雨水、驚蟄
正月是新年,為趕回家過春節,火車汽車上人多溫度高,易出現上火、口渴、便秘、乾咳等症狀,建議在車上少吃辛辣及鹵製品,不妨吃些柚子、黃瓜等降火。
節氣:春分、清明
春分這個時候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很好。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
傳統中醫養生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與四季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養生保健有著密切的關系,順應四時以養五臟,能使人陰陽平衡,重獲健康。
2、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及應該做的農事 舉例啊,比如,這個節氣該幹嘛,那個節氣又該幹嘛,多舉幾個就可以了
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六月六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滿後十五日,斗指丙,為芒種,五月節。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太陽到達黃經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嗚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東北區:冬、春小麥灌水追肥巴。稻秧插完。穀子、玉米,高粱、棉花定苗。大豆,甘薯完成第一次鏟耥。高粱、穀子,玉米兩次鏟耥。棉花打葉,水稻鋤草,准備追肥,防治病蟲害,做好防雹工作。
華北區:一般麥田開始收割。夏收夏種同時抓緊。加強棉田管理,治蚜,澆水,追肥。西北區:冬小麥防治病蟲。春玉米澆水,中耕,鋤草,追肥。穀子中耕鋤草,間苗,糜子播種、查苗,補苗。
西南區,搶種春作物,及時移栽水稻。搶晴收獲夏熟作物。隨收、隨耕,隨種。華中區:搶晴收麥,選留麥種。搶種夏玉米、夏高粱、夏大豆、芝麻等。中稻追肥,發棵末期結合耘耥排水烤田。加強單季晚稻管理,認真除雜。
北部地區麥茬稻、江淮之間單季晚稻開始栽插。雙季晚稻育秧。防治稻田病蟲害。林地培土鋤草。華南區: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晚稻播種,早玉米收獲,早黃豆收獲,晚黃豆播種。春、冬植蔗,宿根蔗中耕追肥,小培土、防治蚜蟲。
3、二十四節氣清明特點
清明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演變為民間節日的節氣,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因清明時節民間多有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紀念和娛樂活動,這天還被稱為掃墓節、踏青節、柳節等~
清明由來
1
清明的由來
從氣象學角度來講,太陽到達黃經15°時,這天即為清明。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據傳最早始於帝王「墓祭」之禮,民間效仿之,並傳承至今。最早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因兩節相近,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歲時百問》一書對「清明」二字作如下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歲至此時,往往意味著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而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明:「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2
清明的氣候特徵
清明,清潔而明凈,雨量逐漸增加,氣溫也持續上升,雨後的天空常常可以見到彩虹。不過此時「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氣候特徵卻僅屬於江南,黃淮平原以北,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較少,並且乾燥多風,所以此時北方多發沙塵天氣。
3
清明日期計算公式: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4.81,20世紀=5.59舉例說明:2018年清明日期=[18×.0.2422+4.81]-[18/4]=9-4=5,4月5日是清明。
END
清明風俗
1
掃墓
清明節相傳便是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古人尤敬先人,寒食禁火,都吃冷食,東漢到南北朝時,屢禁屢興,唐朝之後,雖寒食節漸被清明節取代,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卻是一直流傳至今,每到清明時節,人們還保留著上墳除草,擺上貢品,燒紙獻花的習俗,藉以緬懷先人。
2
牽鉤
所謂牽鉤,就是拔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軍中,後來在民間流傳。到了唐朝時,唐玄宗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之後,拔河這項運動才漸漸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3
蹴鞠
蹴鞠,早起的足球,據說是黃帝發明,用來訓練士卒,蹴,自然是用腳踢,而鞠則是一種用毛塞緊皮革的球體。民間無戰馬,自然只能踢球,軍中及貴族子弟則多喜歡打馬球,馬球,就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尤為盛行,古籍古畫中多有記載。
4
盪鞦韆
現今公園中常見的鞦韆,在古代中國卻是清明節習俗,最早的時候不叫鞦韆,而是叫「千秋」,後來為了避諱才改為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還可以培養勇氣,增強膽氣,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5
踏青
舊時清明節曾被稱為踏青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的男女擇偶制度,歷朝歷代多有踏青習俗,只時節略有不同,及至隋唐時期,人們在掃墓的同時,也多伴以踏青游樂活動,延至宋明清,都是借清明掃墓時進行踏青活動,游覽自然界的一篇大好春光~
6
放風箏
放風箏是人們所喜愛的一項活動,古時候還能看得見璀璨星光的人們與今天的我們不同,城裡處處是燈光,而古人不僅喜歡白天放,還喜歡晚上在風箏下掛上彩色小燈籠,風箏掛在空時就像閃閃的星光。也有人喜歡剪斷風箏線,任由它們隨風漂流,藉以祈福。
END
清明美食
1
青團
青團是江南一帶特有的清明傳統點心,也是當地人用來祭祖的必備食品。青團用一種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便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通常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包餡時,可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餡心放入團坯制好後,將它們上籠蒸熟,便大功告成了。
2
清明螺
螺螄四季都能吃到,但以清明前後的最好,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過去買不起鵝的人家,下河塘摸一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夾去尾端,簡單烹飪就是一道好菜~
3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家家戶戶都會磨糯米粉,采「清明草」(又稱鼠麴草)或艾葉洗凈搗爛,然後和以糯米粉,餡各有不同,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白蘿卜絲春筍的,有熏肥腸拌芥菜末的。清明果的形狀有些像餃子,但是味道可不一樣~
4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都有清明節吃饊子的食俗,饊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為「寒具」,是寒食節禁火時候的吃食,作為古時候的「快餐」傳承至今。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而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饊子層疊陳列,色澤黃亮,香脆可口,也可泡著吃,是不可多得的小零食~
END
清明養生
宜晚睡早起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應當「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否則「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清明時節養生應晚睡早起,否則就會傷害肝氣,到了夏天還會因為身體虛寒而出現病變。所以說清明養生應順應生發舒暢的特點,這里說的晚睡早起只是相對而言,可不是讓人熬夜哦~
不可多吃發物
中醫認為,清明是人之陽氣生發的難得時段,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所謂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則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從而引發疾病。
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少吃發物。所謂發物,就是指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如雞、筍、芋頭、鵝、羊肉、狗肉等,可多吃山葯、西紅柿、土豆、莧菜等。
注意防病
清明時節多踏青游春者,乍暖還寒之際,細菌、病毒滋生,如果此時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症狀。再加上掃墓緬懷先人,容易郁積不良情緒,導致疾病,應注意調節身心。
另外,外出遊玩之際,還需注意防過敏,尤其花粉過敏者出門應避免接觸過敏源,可戴上口罩,飲食上也應注意防過敏;外出還需注意春天裡滋生的昆蟲蟄咬和草木劃傷等。
END
4、24節氣養生法txt全集下載
24節氣養生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有一位老太太好哭,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雨傘的,小女兒嫁給了賣面條的。這位老太太每天一看到太陽出來,就擔zd心大女兒店裡的雨傘沒人買。
遇到下雨的天氣,她想小女兒店裡的面條沒有太陽暴曬,面條賣不出去又怎麼辦呢?每天憂心忡忡的,無論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鄰右舍勸不過來,乾脆就稱這位老太太「哭婆」了。
這是一個講心態的故事。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下雨天,老太太想著大女兒的雨傘會暢銷,而晴天想著二女兒的面條會好賣,不就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嗎?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在回不開心的時候,腦子只消轉一個小彎,去看積極的一面,就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生活中還真有不會轉彎的人,遇到什麼不順或不開心,就一猛子扎進去,不會自我調節。慢慢地,不好的情緒在體內郁結久了,人就會變答得壓抑、郁悶。
這種情緒在中醫看來屬於肝氣郁結,人體的氣機運行通暢,情緒就相對舒暢。而氣是由肝來疏導的,肝就像一個英明的將軍,指揮……
5、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知道的說,別扯淡。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歷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二十四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於上古時代已訂立。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系:「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上古時代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准,稱為斗建,亦稱月建。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6、二十四節氣的小故事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採摘野果和打獵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盡管家裡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
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採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要是能自己耕種粟米,等到收獲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
阿福在心裡默默地想。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獲的粟米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阿福非常苦惱。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裡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第二天,白馬帶阿福來到黃河,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河水。當河水開始劇烈翻滾時,白馬忽然縱身跳進黃河不見了。
沒過多久,白馬又奇跡般從河水中跳了出來,它全向身上下沒被打濕一點兒,背上的馬毛卻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點組成的神奇圖畫。這幅神奇的圖畫就是白馬所說的寶貝!可是阿福一點也看不懂。「這幅圖里藏著季節變化的規律,」白馬對阿福說,「如果我們順應規律耕種就能事功倍。
相反,要是違背規律耕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當春雷陣陣,萬物蘇醒時,白馬告訴阿福,「翻耕田地的時候到了。」當春雨紛紛,草木泛青時,白馬告訴阿福:「播種的時候到了。」當暑熱降臨,蟋蟀爭鳴時,白馬告訴阿福:「灌溉的時候到了。」當蟬聲消退,大雁南飛時,白馬告訴阿福:「收割的時候到了。」
當冬雪遍野,草木凋謝時,白馬告訴阿福:「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候到了。」這一年,阿福耕種的粟米獲得了大豐收,全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學到的耕種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鄉親們。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也掌握了順應季節變化的耕種的規律。後來,智慧的人們根據季節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還為每個節氣都起了合適的名稱。
7、一年中的所有節氣表
1、春季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
雨水: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春分: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
清明: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在穀雨時節雨水會增多,大大有利於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2、夏季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節氣,天氣漸漸由暖變熱,並且降水也會逐漸增多。
芒種: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盛夏正式開始。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
3、秋季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
處暑:處暑是表示炎熱的酷暑結束,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
白露:白露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
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寒露: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
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
4、冬季
立冬: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意味著風雨、干濕、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
小雪:小雪和大雪、雨水、穀雨、小滿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大雪:大雪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多。
冬至: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
小寒:小寒,標志著寒冬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
(7)二十四節氣飲食養生代凱軍 有效下載擴展資料
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的黃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帶的氣候、物候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月份的標准,稱為斗建(亦稱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
「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干支歷將一歲(攝提)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為一歲)。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北斗星斗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循環往復。
8、二十四節氣里哪些需要吃餃子,比如初伏、冬至之類的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百要吃餃子。
冬至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冬至一到,也就意味著進入了「數九寒天」。古人認為「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日漸興盛,意味著下一個時間循環的開始,乃大吉之日。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亞於新年,自古就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度的太陽輻射最少,是北半球各地處在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吃餃子是因為東漢時期某一年,時至冬至,醫聖張仲景回到自己故鄉。內卻發現很多父老鄉親,因為嚴寒都出現了凍瘡,耳朵尤為嚴重。張仲景用食材做成現在的餃子讓百姓吃下,凍瘡等才痊癒,鄉親們的耳朵便被這道美食給治癒了。而老容話所說的:「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也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9、小滿節氣吃什麼,小滿吃什麼傳統食物,小滿適合吃什麼
小滿(grain
buds)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百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
苦菜
小滿節氣的習俗食物最具代度表性的就屬苦菜了回,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據說當年王寶釧為了活命曾在寒窯吃了18年苦菜。苦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答,清涼嫩香,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