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原傅山廟什麼時候開廟會
今年農歷六月十九是傅山先生誕辰405周年copy紀念日。自2007年中華傅山園開園以來,以傅山故里文化廟會活動作為宣傳傅山文化的載體,每年7月19日都舉辦傅山廟會、燈會、展覽百、傅山健身養生等活動,以此來弘揚傅山精神、傳承傳統文化。同時也是尖草坪區建設和諧社會、繁榮文化事業、實施文化惠民的重要成果。
中華傅山園已成為市民了解、認識、傳承傅山文化的場所,也是我市非物質文度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基地。2008年,「傅山養生健身術——— 八珍湯」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傅青主女科、傅山傳說故事知、傅山拳法列入第一批、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傅青主健康養生傳習所,為廣道大市民提供了一個健康養生的重要實習基地。
2、傅山的發明頭腦
「頭腦」作為食品名稱並非傅山首創,據考證大約始於十四世紀末(元末明初),《水滸》第五十一回中有「趕碗頭腦」的話,足見那個時期已經有了賣「頭腦」的飯館,當時的「頭腦」用什麼材料,如何做法,不得而知。作為食品的「頭腦」也並非只是太原的傳統名吃,上海有一種名吃也叫「頭腦」,與太原的「頭腦」原料、做法、完全不同。但不管怎樣,提起「頭腦」,也叫八寶湯,是由八種原料製成,羊肉、蓮菜、黃酒白面等,是冬季的最佳補品,所以,人們總是想到太原名吃,想到傅山先生,這是因為太原的「頭腦」是傅山發明的,太原「頭腦」最有養生價值,文化底蘊也最豐厚。
3、求「傅山,字青主,陽曲人。」的翻譯,(全文見內)
翻譯:
傅山,字青主,陽曲人。六歲時,吃黃精,不吃五穀雜糧,被強迫才肯吃飯,讀書的時候過目不忘。
明朝時天下大亂,那些號稱捂紳先生的,很多都是迂腐的,是不值一提的,傅山憤怒,於是堅苦的保持氣節,不違背本心。提學袁繼咸為巡按張孫振所欺騙,孫振,是閹黨。
山約同學曹良值等到通政使,三次上書控告的,巡撫吳牲也直直,結果雪。山用這個名字聽說下一次,甲申後,山改黃帽子裝,穿紅色的衣服,在土洞,以奉養母親。隨後都從九江拿歸燕王府,因難中詩遺山,並且說:「不敢對不起朋友的!「山省書,痛哭,說:「唉!!我又怎麼敢辜負你呢!」
順治十一年,以河南案件牽連被逮捕,言詞不屈服,絕食九天,幾乎死。學生中有以妙計救他,倖免。但山深深嘆息遺憾,對不如早點死為安,而他抬頭看天,低頭看地的人,沒有一天停下來。等到天下大定,開始從與人接觸。
康熙十七年,下詔推舉鴻廣,給事中李宗孔推薦,堅決推辭。有司強迫,至於讓役夫抬著他床是用行。到京城二十里,誓死不入。
大學士馮溥首過的,公卿大臣都來,山躺在床上不具迎送禮節。魏象樞因年老有病報告,下詔免除考試,加上內閣中書表示的。馮普強他入朝謝恩,使人抬來進入,看到大清門,淚漣漣下,我在地上。魏象樞進說:「停止,停止,這就是謝了!」
第二天回來,楊溥以下都出城送他。山感嘆地說:「從今以後他擺脫不累嗎!」然後說:「讓後代的人錯誤的認為許衡、劉乘人比我,而且死也瞑目了!」聽到的人吃驚。
回到家裡,大臣們都上門請參見。山四季著一個平民,自稱為「人民」。有人說:「你不是舍人嗎?」不應該的。用紅色的衣服、黃帽子收斂。
山擅長書畫,對:「書寧拙毋巧,寧丑不討好,寧支離不要輕滑,難道真率領不要安排。」
人們說這句話並不是只說寫的。剛學韓愈詩文,崛強自喜,後來信筆抒寫,俳調俗語,都
進入下筆,不原認為這名家了。著作有霜紅龕集》十二卷。兒子眉,先去世,詩也附了。
(3)傅山養生健身術擴展資料:
傅山(1607.8.11 -1684.8.2)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稱為老莊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復強調、自陳:「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庄先生」、「吾漆園家學」。
自覺繼承道家學派的思想文化。他對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泰初有無」、「隱而不隱」等命題,都作了認真的研究與闡發,對道家傳統思想作了發展 ,常以老莊之徒自居。
傅山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傅山的草書圈眼多,繁而不亂,於鬱勃渾脫之中,又有逸岩之態」。 著有《霜紅龕集》等。一些武俠小說里,傅山被描寫為武俠高手。
他是著名的道家學者,哲學、醫學、內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傅青主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清史稿》卷五百一有傳。
參考資料:網路-傅山
4、山西省第一批傳統文化振興企業都有哪些?
山西省第一批傳統文化振興企業,
山西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口頭傳說、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為世人矚目,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非常重要,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山西省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05項)。 一 民間文學(共計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董永傳說* 運城市萬榮縣* 2 Ⅰ-2 民間傳唱史詩《楊家將》 山西大學 3 Ⅰ-3 廣武傳說 朔州市山陰縣 4 Ⅰ-4 趙氏孤兒傳說 陽泉市盂縣運城市新絳縣 5 Ⅰ-5 萬榮笑話 運城市萬榮縣 6 Ⅰ-6 司馬光傳說 運城市夏縣 7 Ⅰ-7 牛郎織女傳說 運城市永濟市晉中市和順縣 二 民間音樂(共計1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 Ⅱ-1 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左權縣* 9 Ⅱ-2 河曲民歌* 忻州市河曲縣* 10 Ⅱ-3 五台山佛樂* 忻州市五台縣* 11 Ⅱ-4 晉南威風鑼鼓* 臨汾市* 12 Ⅱ-5 絳州鼓樂* 運城市新絳縣* 13 Ⅱ-6 上黨八音會* 晉城市*長治市長治縣、長子縣 14 Ⅱ-7 文水鈲子* 呂梁市文水縣* 15 Ⅱ-8 太原鑼鼓 太原市 16 Ⅱ-9 晉北鼓吹 忻州市忻府區、五台縣大同市陽高縣 17 Ⅱ-10 恆山道樂 大同市陽高縣 18 Ⅱ-11 上黨樂戶班社 長治市 19 Ⅱ-12 臨縣大嗩吶 呂梁市臨縣 三 民間舞蹈(共計14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0 Ⅲ-1 獅舞(天塔獅舞)* 臨汾市襄汾縣* 21 Ⅲ-2 走獸高蹺* 運城市稷山縣* 22 Ⅲ-3 翼城花鼓* 臨汾市翼城縣* 23 Ⅲ-4 臨縣傘頭秧歌 呂梁市臨縣 24 Ⅲ-5 稷山高台花鼓 運城市稷山縣 25 Ⅲ-6 踢鼓秧歌 朔州市 26 Ⅲ-7 平定武迓鼓 陽泉市平定縣 27 Ⅲ-8 壽陽愛社 晉中市壽陽縣 28 Ⅲ-9 汾陽地秧歌 呂梁市汾陽市 29 Ⅲ-10 朔州喜樂 朔州市 30 Ⅲ-11 背鐵棍(抬閣、撓閣) 清徐縣、祁縣、萬榮縣、代縣 31 Ⅲ-12 原平鳳秧歌 忻州市原平市 32 Ⅲ-13 榆社霸王鞭 晉中市榆社縣 33 Ⅲ-14 武鄉頂燈 長治市武鄉縣 四 戲劇(共計20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4 Ⅳ-1 晉劇* 省文化廳* 35 Ⅳ-2 蒲州梆子* 臨汾市*運城市* 36 Ⅳ-3 北路梆子* 忻州市* 37 Ⅳ-4 上黨梆子* 晉城市*長治市 38 Ⅳ-5 雁北耍孩兒* 大同市* 39 Ⅳ-6 靈丘羅羅腔* 大同市靈丘縣* 40 Ⅳ-7 秧歌戲(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 朔州市朔城區*忻州市繁峙縣*長治市襄垣縣、武鄉縣、壺關縣 41 Ⅳ-8 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神池道情戲、洪洞道情戲) 朔州市右玉縣*呂梁市臨縣*忻州市神池縣臨汾市洪洞縣 42 Ⅳ-9 二人台* 忻州市河曲縣* 43 Ⅳ-10 鑼鼓雜戲* 運城市臨猗縣* 44 Ⅳ-11 皮影戲(孝義皮影戲*、侯馬皮影戲) 呂梁市孝義市*臨汾市侯馬市 45 Ⅳ-12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呂梁市孝義市*臨汾市曲沃縣 46 Ⅳ-13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晉中秧歌) 晉中市、太谷縣、祁縣 47 Ⅳ-14 晉南眉戶 臨汾市運城市臨猗縣 48 Ⅳ-15 上黨落子 長治市潞城市 49 Ⅳ-16 線腔 運城市芮城縣 50 Ⅳ-17 孝義木偶戲 呂梁市孝義市 51 Ⅳ-18 碓臼溝秧歌 大同市 52 Ⅳ-19 賽戲 朔州市 53 Ⅳ-20 上黨二簧 晉城市城區 五 曲藝(共計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4 Ⅴ-1 潞安大鼓* 長治市* 55 Ⅴ-2 太原蓮花落 太原市 56 Ⅴ-3 襄垣鼓書 長治市襄垣縣 57 Ⅴ-4 陽泉評說 陽泉市 58 Ⅴ-5 晉東南說唱道情 長治市屯留縣晉城市陽城縣 59 Ⅴ-6 河東說唱道情 運城市鹽湖區、永濟市 60 Ⅴ-7 沁州三弦書 長治市沁縣 六 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1 Ⅵ-1 撓羊賽 忻州市 62 Ⅵ-2 心(形)意拳 晉中市 七 民間美術(共計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3 Ⅶ-1 中陽剪紙* 呂梁市中陽縣* 64 Ⅶ-2 平陽木版畫 臨汾市 65 Ⅶ-3 山西麵塑藝術(定襄麵塑、聞喜花饃、焙面麵塑、新絳麵塑) 忻州市定襄縣運城市聞喜縣、新絳縣晉城市陽城縣 66 Ⅶ-4 山西民居磚雕藝術 省非遺產保護中心山西省民居雕刻藝術研究會 67 Ⅶ-5 黎侯虎(布藝老虎) 長治市黎城縣 68 Ⅶ-6 廣靈染色剪紙 大同市廣靈縣 八 民間手工技藝(共計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9 Ⅷ-1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晉城市陽城縣* 70 Ⅷ-2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晉中市平遙縣* 71 Ⅷ-3 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呂梁市汾陽市* 72 Ⅷ-4 山西老陳醋傳統釀制技藝* 太原市清徐縣*省非遺保護中心 73 Ⅷ-5 山西麵食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西晉餐文化研究會 74 Ⅷ-6 雲雕製作技藝 運城市新絳縣 75 Ⅷ-7 地窨院建築技藝 運城市平陸縣 76 Ⅷ-8 長子響銅樂器製作技藝 長治市長子縣 77 Ⅷ-9 交城琉璃咯嘣製作技藝 呂梁市交城縣 78 Ⅷ-10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製作工藝 陽泉市平定縣 79 Ⅷ-11 新絳縣澄泥硯傳統製作工藝 運城市新絳縣 80 Ⅷ-12 郭杜林晉式月餅製作技藝 太原市 81 Ⅷ-13 絳州飛龍製作技藝 運城市絳縣 82 Ⅷ-14 梨花春酒傳統釀造工藝 朔州市 83 Ⅷ-15 汾陽王酒傳統釀造工藝 呂梁市汾陽市 84 Ⅷ-16 上黨堆錦藝術 長治市 85 Ⅷ-17 太谷餅傳統製作工藝 晉中市太谷縣 九 傳統醫葯(共計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6 Ⅸ-1 傅山養生健身術(八珍湯、傅青主女科、傅山傳說) 尖草坪區 87 Ⅸ-2 龜齡集酒葯傳統製作工藝 晉中市太谷縣 十 民俗(共計18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8 Ⅹ-1 民間社火* 長治市潞城縣* 89 Ⅹ-2 堯王傳統祭祀文化 臨汾市 90 Ⅹ-3 舜王傳統祭祀文化 運城市晉城市 91 Ⅹ-4 禹王傳統祭祀文化 運城市 92 Ⅹ-5 關公文化 運城市 93 Ⅹ-6 河東鹽池文化 運城市 94 Ⅹ-7 寒食節 晉中市介休市 95 Ⅹ-8 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 臨汾市洪洞縣 96 Ⅹ-9 後土文化 運城市萬榮縣 97 Ⅹ-10 騾馱轎 朔州市 98 Ⅹ-11 晉祠廟會(水母娘娘的傳說、晉陽風火流星) 太原市晉源區 99 Ⅹ-12 走親習俗 臨汾市洪洞縣 100 Ⅹ-13 河曲河燈會 忻州市河曲縣 101 Ⅹ-14 背冰 運城市芮城縣、永濟市 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共26項,涉及保護單位54家)
一、民間文學(1項,涉及保護單位2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1 Ⅰ-4 趙氏孤兒的傳說 清徐縣清源鎮大北村村民村委會 1 襄汾縣東汾陽村 2
二、傳統音樂(3項,涉及保護單位3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2 Ⅱ-3 佛教音樂 左雲楞嚴寺佛樂 左雲縣文化館 3 3 Ⅱ-10 道教音樂 柏林坡道教音樂 絳縣文化館 4 4 Ⅱ-12 嗩吶藝術 吉縣嗩吶 吉縣文化館 5
三、傳統舞蹈(2項,涉及保護單位4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5 Ⅲ-3 花鼓 萬榮花鼓 萬榮縣漢薛鎮南景村 6 土沃老花鼓 沁水縣文化館 7 6 Ⅲ-4 秧歌 唐城花燈秧歌 安澤縣唐城鎮唐城村民委員會 8 白店秧歌 侯馬市新田鄉白店村委會 9
四、傳統戲劇(6項,涉及保護單位15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7 Ⅳ-3 北路梆子 大同市北路梆子劇團 10 8 Ⅳ-7 秧歌戲 汾孝秧歌 汾陽市韓家橋村 11 山西省孝義市傳統文化研究會 12 西火秧歌 長治縣文化中心 13 沁源秧歌 沁源縣人民文化館 14 太原秧歌 太原市小店區文化館 15 太原市晉源區音樂舞蹈工作者協會 16 廣靈秧歌 廣靈縣文化館 17 澤州秧歌 高平市文化館 18 澤州縣文化館 19 平腔秧歌 陵川縣文化館 20 9 Ⅳ-8 道情戲 洪洞道情 臨汾市堯都區群眾藝術館 21 10 Ⅳ-9 二人台 陽高縣二人台劇團 22 11 Ⅳ-11 皮影戲 絳州皮影戲 新絳縣文化館 23 12 Ⅳ-17 木偶戲 浮山木偶戲 浮山木偶藝術團 24
五、曲藝(2項,涉及保護單位4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13 Ⅴ-3 鼓書 武鄉鼓書 武鄉縣人民文化館 25 長子鼓書 長子縣文化館 26 高平鼓書 高平市文化館 27 14 Ⅴ-7 三弦書 霍州三弦書 霍州市群藝館 28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項,涉及保護單位2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15 Ⅵ-2 心意拳 永濟市心意拳協會 29 祁縣戴氏心意拳協會 30
七、傳統美術(7項,涉及保護單位15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16 Ⅶ-1 剪紙 孝義剪紙 山西省孝義市傳統文化研究會 31 浮山剪紙 浮山縣文化館 32 隰縣剪紙 隰縣文化館 33 新絳戲曲剪紙 新絳縣文化館 34 高平剪紙 高平市文化館 35 靜樂剪紙 靜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36 17 Ⅶ-2 木版年畫 絳州木版年畫 新絳縣文化館 37 18 Ⅶ-3 面花 高平麵塑 高平市文化館 38 萬榮麵塑 萬榮縣城鎮雲仙傳統工藝麵塑鋪 39 孝義麵塑 山西省孝義民間麵塑藝術委員會 40 19 Ⅶ-4 山西民居磚雕 陵川縣文化館 41 20 Ⅶ-5 布藝 侯馬布老虎 侯馬市群藝館 42 21 Ⅶ-6 炕圍畫 原平炕圍畫 原平市文化館 43 22 Ⅶ-7 民間 綉活 和順刺綉 和順縣文化館 44 侯馬刺綉 侯馬市群藝館 45
八、傳統技藝(3項,涉及保護單位4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23 Ⅷ-5 山西麵食製作技藝 剔尖面和莜麵栲栳姥傳統製作技藝 山西會館餐飲文化公司 46 刀撥面和蘸片子傳統製作技藝 新開元酒店餐飲有限公司 47 24 Ⅷ-12 傳統月餅製作技藝 神池月餅製作技藝 神池縣自永和食品廠 48 25 Ⅷ-20 山西傳統琉璃燒制工藝 萬榮縣上井琉璃工藝廠 49
九、民俗(1項,涉及保護單位5家)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備注 26 Ⅹ-11 廟會 交城卦山廟會 交城縣人民文化館 50 龍天廟會 山西龍天古太原縣城開發有限公司(晉源區) 51 水陸院廟會 晉城市城區文化館 52 沁源菩提古寺廟會 沁源縣人民文化館 53 魏村牛王廟會 臨汾市堯都區群藝館 54
5、太原"三寶"是什麼?
晉祠 難老泉 寧華福 陳醋 太原獨有的頭腦 這三能算不
「頭腦」為明清時山西人傅山創制,頗具傳奇色彩。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名醫,在治病救人的同時,深得中醫以治病、祛病、防病和養生的精髓,悟出食物的葯用價值,善於運用食物製作葯膳。傅山是個大孝子,他的母親由於年邁體弱,經常生病,每日進食尚少。根據老母親的具體情況,傅山擬就「八珍湯」一方,以羊肉、山葯、蓮菜(蓮藕)為原料,先將羊肉切方塊,入鍋用大火燒沸,加花椒、黃芪等,改用小火煮熟後撈出;另將酒糟汁入鍋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麵糊湯;再把羊肉塊、熟山葯片、蓮菜片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澆上麵糊湯即成。 傅山每天黎明前用「八珍湯」給老母親調治後,老太太的病情果見好轉,很快康復了。從此「八珍湯」之名不脛而走,人們稱此方為「名醫孝母劑」,紛紛登門求此食方。為了能讓更多的人食用此葯膳,傅山便將此方傳與陽曲一家飯店的廚師。在傅山的建議下,這家飯店改名為「清和元」,將八珍湯易名為「頭腦」,寓意反清復明要用「頭腦」,傅山在行醫時,遇到需要滋補的病人,介紹他們去「清和元」食用「頭腦」;有些缺奶的產婦,食用「清和元」的「頭腦」後,奶水也充足了。當地許多身體贏弱的病人,親身受惠,吃了「清和元」的「頭腦」,身子骨硬朗起來了。
6、金庸最愛哪種酒?
金庸,是華人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作家。在他的武俠小說里,英雄豪傑們都愛喝酒。但不知可有人注意過,金庸小說中提到最多的酒,是汾酒和竹葉青酒。如《笑傲江湖》中:內堂里咳嗽聲響,走出一個白發老人來,說道:「客官請坐,喝酒嗎?」說的是北方口音。鄭鏢頭道:「不喝酒,難道還喝茶?先打三斤竹葉青來。老蔡哪裡去了啦?怎麼?這酒店換老闆了嗎?」那老人道:「是,是,宛兒,打三斤竹葉青。」
像這樣提到竹葉青的橋段,在金庸小說中還可以找到很多。有人不禁疑心:為什麼會是竹葉青?原來,竹葉青是金庸最鍾愛的一種酒,他曾為之賦詩一首:「好酒當歌竹葉青,河汾玉翠釀晶瑩,一壺好酒走天下,何處江山不醉情。」據此,有學者評論當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中的「三劍客」說:「古龍像葡萄酒,芳香甘冽;梁羽生是龍井,清麗典雅;金庸是竹葉青,溫厚潤澤,後勁綿長。」
在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對竹葉青酒備加推崇,稱贊它:「酒中浮竹葉,杯中寫芙蓉。」初唐詩人王績也對竹葉青酒贊頌有嘉:「竹葉連糟翠,葡萄帶曲紅。」到了宋代,竹葉青的配方中已有了中葯的成分。明朝大醫學家、葯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中也明確記載「竹葉酒治諸風熱病,清心暢意。」意思是說,竹葉青口感清新,可以治療各種傷風熱病,令人心情舒暢。
清代時,竹葉青經過著名學者傅山的精心改良,才具有了今天的獨特品質。傅山青年時代就嗜酒,自號 「孽禪」。他在霜紅龕讀書時,曾作《紅葉樓》七言絕句一首,其中一句就是:「傅山徹夜醉霜紅。」明亡以後,由於國仇家恨難以釋懷,傅山飲酒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明亡後的第一個除夕夜,傅山痛苦地寫道:「無情今夜貪除酒,有約明朝不拜年。」在長期的流離生活中,傅山除了書籍與筆墨之外,唯一不能離的就是酒了。當然,傅山與普通好酒的人不同,他除了對酒有種天然的喜好外,還把酒作為發泄憤懣和交流思想的媒介。他和他的同道認為,酒是「真淳之液」,酒後能吐真言。
在傅山十多年的流離生活中,汾陽是他寄居和活動較多的地方之一。而汾陽正是汾酒和竹葉青的誕生地,因此,便有了傅山與竹葉青的一世情緣。
據記載,傅山經常往來於汾陽,他行醫道,品美酒,並從保健和養生的目的出發,對竹葉青的配方進行了研究,還與許多酒工成為好朋友。一日,傅山看酒工浸泡葯材釀造竹葉青酒,有深厚中醫學基礎和豐富經驗的他,便教酒工如何浸泡,如何搭配中葯材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酒工們按他說的方法一試,果然釀出的酒不僅味道芳醇,金黃透亮,養生保健功效也顯著提高。傅山將竹葉青的配製用葯由過去的四五種改為十二種,保留了竹葉的成分,使竹葉青具有多種保健養生功效,成了今天名重天下的佳釀。竹葉青酒從此定型,直到現在,傅山的這個配方仍然是汾酒集團的最高機密。
竹葉青酒配製成功後,傅山揮毫寫下了「得造花香」四個大字。杏花村人將這四個字刻在石碑上,至今該刻石仍保存在汾酒集團公司的杏花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