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瑜伽是什麼意思

養生瑜伽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5-25 23:30:12

1、什麼是瑜伽足療

1.足底按摩不抄分男女都是先左腳再右腳,先從腎開始,一直到內踝下,這是開門。
2.左腳的5個腳趾頭的頂部代表上頜,要用指關節去刮5到7遍。
3.大母腳趾下面代表的是大腦中間的腦垂體,在此點一下,刺激一下腦垂體。大腳拇趾與腳

2、什麼是瑜伽按摩

這個不是很了解哦。
建議你去多了解懂瑜伽的才行。
廣州羅曼還不錯,可以去了解了解。

3、請問瑜伽有多少種類(流派)?

瑜伽的流派
(1)JNANAYOGA(智慧瑜伽):熱心於研究工作,用其天賦智慧,探求人生的哲理。

(2)HATHAYOGA(哈達瑜伽):包括ASANA(體位法)和TPRANAYAMS(呼吸法),為追求身心健康的瑜伽科學。為世界上最普及的健康美容法,被廣泛應用。哈達瑜伽或譯「日月瑜伽」、「陰陽瑜伽」和「健美瑜伽」。

(3)KARMAYOGA(行動瑜伽):包括PRATYAHARA,或譯勞動瑜伽。以服務社會,不計較成果,在為民眾服務中得到快樂。

(4)RAJAYOGA(冥想瑜伽):包括DHARANA,DHYANA及SAMAEHI,為精神集中及靜坐的瑜伽科學。

(5)BHAHTIYOGA(拜神瑜伽):不拘何種宗教,有歸依、仰慕神主之意義。

(6)KUNDALINIYOGA(軍荼利瑜伽):以練氣為主,當全身氣脈貫通,無論是肉體健康、精神健康都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4、瑜伽有哪些流派?

流派

5、什麼是瑜伽求答案

瑜伽作為印度文明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伴隨著印度文明的誕生、發展一直到現在。她在印度流傳了幾千年,現在瑜伽文化又由印度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傳統的印度瑜伽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幾個: 1.業瑜伽(Karma Yoga又名行為瑜伽)「業(Karma)」是印度文化中產生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哲學、道德和宗教概念。可以說,整個印度各大流派的哲學和宗教學說,無一例外的都是建立在「業」這一基礎概念之上的。因此,不理解「業」這一概念,就不可能理解印度的文化,以及印度的倫理、習俗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業」的涵義十分深奧而廣泛,如果翻譯成現代語言,「業」相當於「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在當時或過後產生的相應的慣性力量和對這些行為產生的自動記憶。所有生物和人類的行為,在當時和過後必然產生出相應的慣性力量和記憶,這個慣性力量,就稱之為「業力」。業力這種慣性力量就像是影子,如影隨形地跟隨著做此事的這個人。同時,業力不僅會如影隨形地跟隨著這個作者,而且時刻會對這個作者產生相應的作用力。如做的是好事,就會產生好的作用力,簡稱為「善報」。如做的是壞事,則會產生壞的作用力,簡稱為「惡報」。印度各大流派的哲學和宗教都是建立在——如何理解業,什麼是業產生的根源與它的運作原理,如何消除那些惡業或如何培養善業,以及如何從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等基礎之上的。如著名的印度正統六大哲學流派:數論派、瑜伽派、勝論派、正理派、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以及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無一不是建基於「業」這一印度文明核心概念之上。業瑜伽是印度正統六大哲學流派之一的「瑜伽派」哲學理論指導下的一個主要的瑜伽修行體系,或叫修行流派。業瑜伽(行為瑜伽)將人和一切生命存在的行為劃分為身體行為、語言行為和心理(意識)行為三大范疇。這三種行為均可形成三種相關的持續不滅的力量,即「業力」。身體行為形成的業力,稱之為「身業(Bodily Karma)」;語言行為形成的業力,稱之為「口業(Verbal Karma)」;心理(意識)行為形成的業力,稱之為「意業(Mental Karma)」。無論是身業,口業,還是意業,這些業的力量非常持久,它們將會在以後時間里反過來作用到作業者自身。業力的大小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是和作業者在行為(作業)時的用力大小是成正比的。依傳統的印度文化觀念,這些業不僅會在此生如影隨形地跟隨和作用於作業者,它們在沒有得到有效的化解前提下,還會一直跟隨到此作業者的下一生,以及很多生,一直到這些業被清楚地認識到並有效地化解後,業力才會徹底消逝。如果我們在道德上做出了某種不良行為,將會產生一些對我們自身有害的作用力。業瑜伽強調,我們在身、語、意的所有行為中,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覺知,清楚地知道我們身、語、意每個細微的活動和這些活動將會給予我們未來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作用。如果我們做了某種不符合道德和真理的行為,那麼我們必須盡快地做一些相反的行為來消除和化解這些不良行為的影響和作用。業瑜伽認為,行為是人生的根本特徵,但我們卻時常在行為中迷失自己的本性。這是因為我們被此生甚至多生來積聚的各種業力牽引著,不能自主,不能由我們的智慧和理性來主導我們的言行。因此行為瑜伽倡導我們必須在一切生活和社會的行為中,始終將精力集中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務必時刻做到對我們所有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這些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予以高度清醒的認識。通過在行為中對自己心靈和精神的深入覺知,如此則可不斷地覺知和洞察出人生的真相和生命的本質,最終達到完全的覺知——開悟,並由開悟而達到對人生終極目的的實現,即生命的解脫。在修行業瑜伽的初期(甚至貫穿於整個修行過程中),極力提倡苦行。即通過各種身心主動受苦的方式來消除和化解我們多生來積壓的「惡業」——因為它們是障礙我們不得解脫、不得開悟最直接的原因。如長期禁飲食、禁性慾、禁睡眠、禁言語或祼體生活於極熱、極寒的環境下等。通過這些方式以期達到凈化身心、磨煉意志、消除業障和升華品德等。除此之外,業瑜伽(行為瑜伽)沒有具體的修行方式,她不要求人們做一些具體的姿勢、動作或呼吸方法等,而是把整個人生、整個生活、整個人類活動過程(身體的、語言的和精神的),以及整個自然界和宇宙的活動過程,一律視為修行的過程,也即覺知的過程。在此修行過程中,即在這些行為過程中,不斷深入地覺知出什麼是善惡,什麼是美醜,什麼是對錯,並通過全身心地投入進揚善祛惡,維護理性等與身、語、意相關的行為中去,努力培養這種覺知進一步地深入,一直達到最後的覺知:開悟。同時伴隨著由開悟必然而來的生命的終極解脫。行為瑜伽非常強調「行動」——認為實行一寸比空說十丈有用得多。故此派瑜伽力倡「人生不可在空談中虛度,而是在行動中體證與實現」。在行動中、在實踐中來實現自己、升華自己、開發自己和最終超越自己、圓滿自己。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業瑜伽十分強調修行者的參與意識,參與進自己身心的一切活動,更要參與進整個社會、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去,將這種參與視之為「修行」的過程。在這些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業瑜伽更強調要對這些過程始終保持一種超脫的、冷靜的觀照意識,即「覺知」。一般人僅僅是生活,而一名業瑜伽的修行者,不僅是生活,同時,還要對生活始終保持著超脫而冷靜的「覺知(觀照)」。這就是一名業瑜伽修行者與一般人之間的根本差別。所以,業瑜伽在強調參與的同時,也同樣強調修行者要時常一個人獨處,在高度寧靜和超脫的狀態中,反思此前自己或他們或整個人類在身、語、意這三個領域的一切行為,並在這些持續的反省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觀照和覺知能力,以及理解和洞察能力。提倡苦行或對社會、人生的積極參與,以及時刻保持著對參與和行為中的身、語、意的深度而超然的覺知(觀照)等,是此派瑜伽的特色和要領。 2.巴克提瑜伽(Bhakti Yoga又名奉愛瑜伽)人類有兩種基本激情:一種是對內、對自身;另一種是對外、對他人。「對內的激情」的過程和結果是不斷地加深自我,強化自私;「對外的激情」的過程和結果是不斷地加深無我,強化無私。「自我」和「理性」都是人類先天即有的。但它們卻是一對水火不容的矛盾的雙方。自我的強度和理性的弱度是成正比的。反之亦然。自我來自人的生物本能;理性來自人的精神本能,或叫生命本能。如果用西方觀點來看,「自我」來自地上,來自魔鬼;「理性」來自天上,來自上帝。如果用儒家觀點來看,「自我」來自物慾,來自動物;「理性」來自於天性(天命之謂性),來自於天道(天行健)。說人有兩種激情,那隻是從這個激情的指向上來劃分的。是根據激情指向內、指向自我;還是指向外、指向無我來區分的。其實這是同一種激情。也就是說,人類只有一種生存的激情,只是這個激情的指向不同。在很多人那裡,這個激情的兩個指向同時存在。但在另一些人那裡,這個生存的激情則以某一個指向為主。而多數人的指向是對內的,是指向自我的。只有較少部分的人,才自覺地把自己的激情始終指向無我和無私。為什麼要把我們的激情指向無我和無私呢?因為,只有在真正的無我、無私中,才能開啟我們先天即有的理性,這個理性的開啟將會為我們帶來真正的智慧和解脫。所以,為了這個真正的智慧和解脫,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瑜伽修行方式——巴克提瑜伽,又名奉愛瑜伽或虔誠瑜伽。奉愛瑜伽是一種十分強調把我們的激情指向外在、指向他人、指向無我,十分強調奉獻和愛心的瑜伽流派。修行者的原動力來自於自己心靈中那些涌動的激情和對神(或神性)的無我之愛。通過祈禱、禮拜和各種象徵性儀式以及大量的社會慈善活動,奉愛瑜伽的追隨者們將自己奉獻給神,奉獻給愛,奉獻給一切人類真善美的事業。奉愛瑜伽認為,神就是無我和無私的大愛。愛就是神,神就是愛。除此之外,這個世上沒有神。人是缺少或壓抑了大愛的神。神是張揚和實現了大愛的人。所以奉愛瑜伽的追隨者們把自己轉化成一團永不息滅的大愛之火。始終沉浸於大愛之中,將自己與神(或內在的神性)融合為一。同時,追隨者們在這團大愛之火中,藉助從大愛中升起的力量和智慧,一步一步地消除和轉化自己與他人擁有的各種煩惱、愚昧、疾病、業力、自私和任何形式的死亡。此時,你不再是你,神不再是神。你和神一起化作成了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大愛。不僅印度教、基督教和穆斯林這幾個世界性的宗教,其修行方式主要是通過奉愛瑜伽來獲得解脫和證悟,所有的宗教都把奉愛瑜伽作為自己的信徒們消除煩惱、愚昧、疾病、業力、自私和任何形式的死亡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獲得生命解脫和實現人生終極關懷的核心途徑之一。從這個角度上講,所有的宗教實踐都屬於奉愛瑜伽的實踐。以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稱所有的宗教實踐都是廣義上的「奉愛瑜伽」。但奉愛瑜伽本身不是一門宗教。奉愛瑜伽可以不需要援引任何宗教教義,完全可以在沒有任何宗教教義的前提下,來實踐自己奉愛的宗旨,將自己的一切行為和動機建立在大愛之上,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大愛之中,而獲得力量和智慧,達到生命最終的解脫與開悟。奉愛瑜伽的實踐者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一切行為和動機忠實地建立在無我之大愛的基礎上呢?最基本的要點就在於,他們真切地認識到,自己和人類的一切自私和愚昧等都來自我們的「自我」。是「自我」強行驅使著我們將一切行為和動機,牢牢地建立在個人的私利之上。但這些人不知道,這樣的動機和行為,在背後驅動它的是動物性的本能。更具體地說,是源自生物本能的「自我」。這種本能,這個「自我」,其本質是虛幻的、黑暗的、墮落的、非理性的、非自由的。它像一個無底黑洞,使我們在這個黑洞中,越走越深,越走越沉淪。如此下去,必將引發一系列的精神和生理上的紊亂和畸變,而進一步地引發各種身心疾病。或者說,只要我們不自覺地被這種激情引向自我、引向自私,這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和行為疾病。由疾病再進一步引發的結果,必然是更多更深的別的疾患。社會和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虛假、欺騙、墮落、無聊、荒誕、自大與愚昧等,其根源無一例外的都是「不由自主地將我們與生俱來的激情指向了自我和自私」而引發出來的。奉愛瑜伽的實踐者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不能做那個看似非常真實,實則十分虛幻的「自我」的奴隸;深刻地認識到,「自我」是人類所可能擁有的最大的也是最頑固的一個「幻覺」。這個幻覺必須在持續不斷的加強無我中,在持續不斷的奉愛中,才能慢慢地被進一步認識清楚,並走出它的束縛而獲得我們同樣是生而即有的理性和智慧,從而獲得生命的徹悟與解脫。奉愛瑜伽實踐者認為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為這個無處不在的「自我」——這一人類最大的幻覺所進行的各種辯護與歌頌。他們清楚地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是「無我」的,智慧和生命的真相只能在無私中顯現。如果我們足夠理性和智慧,或在已經獲得理性和智慧的導師的教導下,查遍我們精神和肉體的所有角落,我們也不會找到「自我」存在的一點點根據和理由——因為「自我」從其本質上而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虛幻。奉愛瑜伽告訴我們,既然我們的生命本質是「無我」的。那麼,我們緊接著要做的就是,時刻提防著以自私和自戀為主要特徵的「自我」這一幻覺所牽引和控制。那麼,再下一步,我們就會覺知到,既然我們生命的本質是「無我」的。那麼,毫無必要地去壓抑我們的激情——愛的激情,奉獻的激情。而是把我們的無私大愛盡情地釋放出來,讓它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南和一切行為的動機,並忠實地實踐它。忠實地去實踐我們的愛和奉獻,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虔誠。人在自我的籠罩和控制下是不可能徹底做到虔誠的。自我讓我們無理由地自大和虛偽。一個自大的人,一個虛偽的人,怎麼可能同時又是一個虔誠的人呢?虔誠不是對某個權威的虔誠,不是對某個神的虔誠。虔誠就是虔誠——虔誠是一個人在進入到開放、無我、理性、智慧和大愛後的身心呈現出來的自然狀態。反過來說,只有真正的虔誠,才能使我們真正地達到生命的開放、無我、理性、智慧和大愛。虔誠是需要修行的。因為我們在自己的自我,或從別人的自我幻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虛偽、欺騙、墮落與愚昧的籠罩中生活的太久了,以至於我們無一例外地成了這一切的化身,成了它們的產物。要想從這一切中成功地走出來,那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是需要進行較長時期的努力,並且在最初的階段,還需要一個導師的有效指引,才可望走出這個非常深幽的「自我」的陷阱;才可望走出這個堅固而又無形的「自我」的幻覺。這個修行的過程,就叫做「巴克提瑜伽」,或叫做「虔誠瑜伽」。 3.知識瑜伽(Jnana Yoga又名智慧瑜伽)Veda(韋陀)一詞在梵語里有「知識」、「智慧」或「啟示」等涵義。但這種知識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知識,它是特指那些能給我們帶來人生終極啟迪和生命終極解脫的知識。因為這種知識本身即來源於那些已經開悟的修行者。這些開悟者和智者們確信,他們傳授出來的這些知識來自於神或神性對他們的啟迪。所以這些知識的真正源頭來自於神或神性。這些開悟者和智者們認為,他們只是這些來自神或神性的知識的「通道」,而不是這些知識的創造者和擁有者。因為這些知識直接來自於神或神性,所以這些知識必然能把我們帶領到神或神性那裡去,在那裡我們將獲得終極的開悟和解脫。這些知識是生命開悟和解脫的知識。所以這些知識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謂的經驗知識。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神啟的知識」或叫「神的智慧」。這種神啟的知識或神的智慧,古印度人給它們命名為「Veda」。記載這些知識或智慧的書,就叫「韋陀經(Veda Sutras)」。韋陀經不止有一本,而是有很多本。最早的韋陀經,如梨俱韋陀(Rig Veda)、夜柔韋陀(Ayur Veda)和娑摩韋陀(Sama Veda)等,其年代可以上溯到至少五千年前。這些韋陀經構成了印度文明的源頭。所有後來的印度各大哲學體系,宗教體系,以及豐富多彩的印度傳統文藝與習俗等,無一例外的都是建立在對韋陀經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發揮之上。知識瑜伽中的「知識」二字,狹義地定義是特指印度上古時期的各類「韋陀經」;廣義的定義是指古今一切開悟者和智者的言行教導。因為在知識瑜伽的修行者看來,只有這些開悟者和智者教導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才是「天啟」的知識。只有這樣的知識才能讓我們有理由去無條件地追隨和服從它們。這些知識的權威不是來自傳授這些知識的個人,這些知識之所以有無上的權威足以令我們無條件地用一生去遵從和實踐,是因為這些知識皆來自天啟和神授。所有韋陀類經典全部沒有作者姓名,因為傳授和講述這些知識的智者們認為它們不是自己的個人私見,而是來自神或上天的啟示,他們無權以創作者自居。在世界范圍內,有非常多的聖賢,他們獲得生命解脫和證悟的途徑,主要即來自於他們幾年甚至幾十年對此前聖賢們的經典和風范進行不斷深入的研究,與這些古聖先賢們始終保持著不斷深入的心靈相印、生命相通,最終達到心開意解,獲得解脫。使自己也變成為一代聖賢,成為一個偉大的靈魂。在過去的幾千年裡,無論是在印度傳統里,還是在佛家、儒家、道家和西方基督教和穆斯林傳統里,通過對聖者的經典和風范進行不斷深入的研究,與這些古聖先賢們始終保持著不斷深入的心靈相印、生命相通,最終達到心開意解,獲得解脫的事例非常之多,可謂數不勝數。每一個宗教傳統中,每一個文明傳統中,我們都可以隨意列舉出一長串名單。知識瑜伽的修行就是不斷地研習這些古聖先賢們的知識和言行,並身體力行之。直到將這些知識和言行完全化入進自己的身心之中,並在自己的身心中再現出來。對於他們的言行和教導中的某些重要部分,應該像念誦咒語一樣地在心中不斷地重復,一再一再地思考、領悟、參究。有些時候,為了更好地思考這些知識的涵義,知識瑜伽的修行者們,需要到一個無干擾的避靜之地,如森林、山洞等,在那裡日夜不停地思考領悟其中的深意。在不斷地領悟參究過程中,修行者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甚深的禪定狀態,在這種高度的身心寧靜而又深度的覺知中,一遍又一遍地進入所參究的知識之豐富涵義中去,而達到身心和悟性的全面成長與蛻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實踐(修行)知識瑜伽和我們在圖書館的普通閱讀是有本質上不同的:1、動機不同:通常的閱讀只是為了獲得情感經驗、人生經驗和一些生活技能;而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在閱讀時,他們的意圖很明確,就是為了獲得生命的開悟和實現人生的終極關懷。2、方法不同:大眾的閱讀,大多隻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和獲得更多的社會經驗以及更多的社會認可;而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在閱讀經典時,是為了獲得內在的證悟和生命的解脫。概括地說,大眾閱讀是為了他人和社會,很少是為了他自己;而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的閱讀是為了自己內在的智慧與悟性成長。所以,大眾的閱讀多數是被動的,甚至是被強迫的(如學生的考前閱讀);而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的閱讀則是發自肺腑的,高度自願的。在《論語》里,孔子有一句話概括的很精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3、效果不同:大眾閱讀只是使用了身心中很少一部分精力,僅僅是用眼睛在閱讀,得到的閱讀收獲也僅限於對知識的記憶和經驗性的理解;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因為在閱讀時投入了自己身心中所有的精力,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閱讀,所以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所得到的收獲就不僅僅是記住一些文字或獲得一些經驗性的理解,而是直接引發悟性的全面成長,最終獲得生命的開悟和解脫。大眾閱讀大多隻是泛泛之讀;而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則需要對所讀經典反復參究,對一些重要的語句更是反復理解和玩味,以期達到對這些語句的真正掌握——即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證實這些重要的語句,而不僅僅是用大腦記住它們。4、所學知識的屬性和范疇不同:知識瑜伽的實踐(修行)者們所學的知識不是一般的大眾知識,而是特選那些已經獲得開悟的智者們的言行教導。這種知識屬於先驗(超驗)知識,又名神啟(天啟)知識。這類知識屬於本體世界知識。大眾學習的知識屬於經驗知識,這些知識來源於作者有限的人生與生活經驗,或僅限於五官和物理儀器的觀察而總結出來的知識。一切科技知識和一般的生產與生活知識,都屬於這種後天的經驗知識。這種知識屬於現象世界的知識。 因為有上述大眾閱讀和知識瑜伽實踐者們的比較,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知識瑜伽的實踐者們為了真正用生命來理解和證實這些經典里的智慧和洞見,他們時常很多年來廢寢忘食,忘記寒暑侵襲,甚至忘記今朝何年、身在何處。反復參究,與所參究的語句或經典同生共死、須臾不離,並時常將這些尚待明白的經典或語句帶入到甚深的禪定中,去進一步地玩味。所以禪定又名「靜慮」,意即在深度的寧靜中,去思悟橫亘在心中的這些疑慮。終於在某一日,在某些機緣激發下,突然打破這些疑團,生命真相大白於心,徹底獲得對生命真諦和宇宙真相的洞見。印度、中國和日本的禪宗名之曰「破參」或「明心見性」。西方則名之曰「獲得神恩」,或叫「得到天啟」。在印度傳統里的知識瑜伽,實踐者們主要是針對「天啟」的韋馱(Vedas)經典進行參究。西方中世紀的那些隱修士們,則主要是針對來自上帝啟示的《聖經》和與《聖經》相關的古代聖賢們的論著進行生命參究。佛教里的禪師們,則主要是針對佛經(即佛陀開悟後的教導)或歷代佛教導師們的智慧話語進行生命參究。無論是去參究韋馱聖典,還是聖經或佛經,但他們通過對這些經典的苦苦參究而最終獲得開悟。這樣一種生命成長方式,這樣一種生命實踐途徑,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知識瑜伽」或「智慧瑜伽」。 4.勝王瑜伽(Raja Yoga又名八步瑜伽)「當心靈與冥想的對象(神或神性,也叫宇宙意識)融合為一時,是為勝王瑜伽(的最高境界)。此時,瑜伽修行者(Yogin)就等同於上帝,而成為自己和宇宙的創造者與毀滅者」——這是古印度瑜伽大師們對瑜伽,特別是勝王瑜伽的最有代表性的評論和描述。而勝王瑜伽被公認為是此前瑜伽修行者最優先採用的修行方式和最具普適性和可操作性的途徑。Raja一詞在梵語中的意思是「國王」或「酋長」。勝王瑜伽的創始人是帕坦迦利(Patanjali),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聖者帕坦加利將上古流傳的所有瑜伽修行方法進行全面整理,使其更加系統化。同時,在瑜伽的理論學說上,帕坦加利同樣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帕坦加利的弟子將他所闡述的內容記錄下來,形成了印度瑜伽文明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瑜伽經》。帕坦加利在《瑜伽經》中,概括出瑜伽實踐過程(也即由一名凡夫直到開悟)的八個階段:1.持戒(Yamas)——即嚴格執行一切合乎人性的或被人類普遍遵守的道德規范與行為准則。2.精進(Niyamas)——即培養積極刻苦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3.體位(Asama)——練習一些凈化與改善身心的特殊形體姿勢。4.調息(Pranayama)——對各種不同的呼吸方法的練習。這是在練習形體姿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對情緒和精神狀態的控制與調節。5.制感(Pratyahara)——對感官(眼,耳,口,鼻,舌,身)的控制與調節。努力做到心靈不再受束於五官的牽引與左右,通過真實地認清沉溺於感官享樂的巨大危害,自覺地降低和放棄感官上的一切刺激性的或沉溺性的享樂,而回歸到平淡、內斂和有品質的生活。6.專注(Dharana)——對意識的控制。即努力防止精神陷於散亂與昏沉之中,努力減少雜念與妄想,時刻培養心靈的和諧與寧靜。對任何一個微小的起心動念,都要盡可能地保持著對它們高度的清醒和警覺,並努力看清楚這些念頭和想法的來源和動機。在如此不急不躁、勿忘勿助的持續關注心靈的練習中,漸漸地達到心境在任何境遇下都能較好地維持著和諧與寧靜。7.禪定(Dhyana)——在前一階段專注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心靈對身心內外一切活動,努力保持超越性的觀照和覺知的練習(此種練習即可以專門保持一種形體姿勢來練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練習)。8.三摩地(Samadhi)——在禪定時,是我們自己主動地並且是努力地保持著盡可能深入而敏銳的觀照與覺知,不令心靈落入散亂和昏沉狀態。日久功深後,當這種觀照與覺知達到最後的境界時,必然地進入到自然與自發的階段。這種自然與自發的階段,就是禪定的最高階段。此時不是修行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去保持著觀照和覺知,而是反過來,是觀照本身來自然地、自發地觀照我們身心內外的一切活動;是覺知本身來自然地、自發地覺知我們身心內外的一切活動。此時,我們即不屬於自己的身體,也不屬於自己的精神,而是屬於這個觀照和覺知本身——我們覺知著我們在喜在怒,但我們不是這個喜也不是這個怒,我們是誰?我們是這個覺知;我們生理上的出生、長大、老朽、死去等現象,但我們不是這個正在長大的我們,也不是這個正在老去的我們,我們是誰?我們是這個成長和老死過程的觀照本身。覺知和觀照一旦成為自然的、自發的、自覺的、自在的、自由的時候,此時我們就由後天返回到了先天;由經驗世界進入到先(超)驗世界;由有生有死的現象(也即幻象)世界進入永恆(真相)的本體世界——也即由人的世界進入神(神性)的世界。覺知和觀照就是智慧本身,就是生命的光(又名神光或靈光),就是解脫,就是一個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也是最永恆的喜悅——極樂。這種喜悅帶給人們的是人生最終極的滿足。我們中國人將這種生命的最高境界名之曰「成道」或「天人合一」。與道合一,或與天合一,即是與我們內在的這個超越的覺知和觀照合一,成為這個觀照和覺知本身。通過勝王瑜伽這八個階段的實踐,瑜伽修行者就可以獲得生命的開悟和解脫。基督說:我是光,我是生命,我是道路。他所說的這個光這個道路的意思是,他是這個觀照,他是這個覺知。 5.哈他瑜伽(Hatha Yoga又名日月瑜伽)Hatha一詞的梵文原意是日月。日並不是狹義地指太陽;月也不是狹義地指月亮。這里「日月」的意思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哲學概念:陰陽。中醫和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所追求的就是達到身心內外的「陰陽平衡」、「陰陽和諧」。哈他瑜伽即是在「Hatha(陰陽)」這一印度哲學理論指導下發展出來的,一個旨在調節身心陰陽平衡和陰陽和諧的瑜伽修煉體系。哈他瑜伽與上古時即已達到很高水平的印度傳統醫學——夜柔韋陀醫學,有著很深的關系。夜柔(Ayur)即「生命」之意。夜柔醫學即是印度古老的生命醫學。在現代西方醫學尚未傳入印度之前,數千年來,印度的夜柔醫學和中國的傳統中醫一樣,發揮著她祛病健身、救死扶傷的偉大作用。印度傳統的夜柔醫學在理論上、臨床實踐上和診治方法上,非常接近中國的中醫。其通常採用的推拿、按摩、煎服草葯、望聞問切等幾乎與中醫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印度的傳統夜柔醫學更強調讓患者積極主動地來配合醫生進行身心調理,不能過於被動地依賴這些臨床治療方法。所以,幾乎所有的印度夜柔醫學的醫師都是瑜伽師,特別是哈他瑜伽師。他們掌握著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不同的呼吸方法、姿勢動作和簡單的冥想方法。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傳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方法,令患者習練。力求做到葯物治療、按摩治療等這些被動療法,與患者積極習練哈他瑜伽的主動調理相結合。這種內外結合、主動調理與臨床醫葯的被動治療結合、醫患結合的治病健身原則,一直被印度傳統醫學所遵守。在數千年的實踐中,哈他瑜伽在調理身心、祛病健身等方面,

6、養生是道是什麼 瑜伽是怎麼演變來的呢

瑜伽,原為梵文yoga之中文音譯,本意是「合一」、「連接」、「結合」;即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古時東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萬物之母)與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這是通過修行而達至的「境界」。故「瑜伽」一詞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靈三者的升華,而非什麼動作。這境界是無數求道者所渴-望,通往解脫之門。所謂明心見性,人在寧靜中容易領悟真我與實相,靜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課題:唐玄奘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指的正是瑜伽師(修行者)禪定時漸次發展的境界(地)。我們只要翻查稍為大本的辭書,都會找到瑜伽一詞的本意,實與今人所聽聞的相去甚遠。瑜伽哲學及其實踐方法,對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響深遠。
(2) 字源淺譯
瑜伽(yoga)一詞,本出自梵文「Yuj」,原是指用軛連起,〔軛又作軶,即「轅前以扼牛馬之頸者」(辭海)〕即服牛駕馬之意。而後來引申為接連、連系、結合、歸一、化一、同一、統一之意,有和諧、等同的含意。有趣的是,英文『Yoke』一詞,正也是「軛」,其拉丁文字源也是「連合」、「結合」之意。
古代印度重要經典,如奧義書、吠陀經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個體的靈」(小我Atman)與「宇宙大靈」(大我Mahatman)的和合歸一,即中國人所說萬化歸一,天人合一的狀態。這與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覺醒、覺者、解脫、涅盤一脈相承。例如在印度教重要典藉《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簡稱Geeta)之中,天神克里希納(Krishna 黑天)一再向阿周那講解何謂瑜伽。
到公元前二世紀,帕坦加利(Patanjali缽顛闍梨)總結各門瑜伽修行功夫而著《瑜伽經》(Yoga Sutra) [ 注1],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個修持方面:(1)禁制 (持戒)、(2)勸制 (精進)(3)坐法(4)調息 (呼吸)(5)制感。(6)執持(專注)(7)禪定 (入靜)(8)三摩地。
在印度修行傳統之中,這「小我」被喻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基督教所稱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兩者是有方法重新合而為一的。這個「反映」(能量) 是以3圈半的形式捲曲,沉睡在人體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Sacrum Bone薦骨)之中。在合適的條件之下,這個潛藏而沉睡的能量,便會被喚醒而上升,直至穿越頭頂(頂輪),令人得到覺醒與開悟,即是所謂Self-Realization (自覺——自性真我的覺醒)。身、心、靈的狀態得到升進。瑜伽就是這個狀態。
另一有趣的現象出現在現代醫學名詞:Sacrum(薦骨或 [骨氐] 骨)的古希臘文原意是「神聖」(Sacred);而相對於頂輪,即頭蓋骨的腦囟位置,英文是fontanelle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噴泉(fountain)。這與印度古代詩人、聖者哲賢所記述的完全吻合。再者,三脈七輪的位置和花瓣數目,都與現代解剖學相符。這是否意味著古人向內尋索,則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直到機械唯物論突起,內在修行參悟的傳統才被淹沒呢?
(3) 中文裡的瑜伽
瑜伽一詞,在佛典中曾取其意譯,舊譯作「相應」,似乎是自從玄奘開始才通用音譯瑜伽。自此這詞在義意方面開始蛻變、復雜化、思維化,甚至與原意脫軌。藏傳佛教尤甚。打開中文佛學或宗教詞書自一目瞭然。
到底應作「瑜伽」還是「瑜珈」呢?辭海只取「伽」。手頭上的其它工具書,也只取「伽」。「伽」字多用於翻譯詞彙(如伽藍),無獨立意義。而「珈」則指婦人首飾。二者國音稍別,粵音相同。計算機打字,倉頡輸入法之中瑜字的聯想字型檔有伽與珈可選,以伽為首。
到近代,很多人用珈,成了時尚,很可能是取其與瑜字同部首,外形統一,易於記憶;更可能是發音的取向:珈的國音「現在」譯得較准確。但是否因元清兩朝外族入主中土,漢語正音受干擾,北音南移之故?還是原文也經歷了語音上的演變?那是語言學的課題。
有關瑜伽修行中所喚醒的那個沉睡的能量,位於脊柱底部薦骨里的「kundalini」,音譯作「昆達里尼」。印度文化初傳至中國時,因其梵文本意為捲曲(kunda),而且上升時是以蛇繞棒(如雙龍繞柱)冒起的形相,故曾被譯作靈蛇。亦有音譯「軍荼利」等。道教有稱之為「靈能」。密派方術(tantric)修練時發覺有火焚身,故譯為「拙火」,實為嚴重誤解,只因其方法錯誤(用男女交合或邪術)令神聖的(sacrum)三角骨里的「大我的反映」受玷辱而懲罰所引起的後果。真正的修行不但令人安享寧靜的樂土,亦感清涼宜人的舒泰。可以說,這類方術令整個瑜伽體系蒙污。在印度,這類東西已被拼棄,只是有些人為私利而向西方人推銷。
為免誤會,現把 kundalini 譯作靈量,取其靈聖的力量之意。
(4) 瑜伽流派
從瑜伽一詞的本意著眼,就可看出瑜伽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跳出俗世框框,達到萬化歸一,覺醒開悟。
二千多年前流傳至今,一向被奉為圭臬的《瑜伽經》向我們啟示,瑜伽是身心靈的全方位修行,要用不同方法全面地配合來達成解脫的。前人領悟到,很多功課有助修行,例如適當的飲食、戒律、行善(karma)、調理脊骨的運動 (調身)、注意呼吸(調息),甚至誦念經文(mantra)、向上天虔敬(bhakti)、增加知識(Jnana)、喚醒靈量(kundalini)等等都大有裨益。不過,若帕坦加利在天有靈,見到後人把這些修行功夫分崩離析地柝開,各自成派,而且死板板的教條主義,一定搖頭嘆息。
他一再強調禪定(dyana),入靜的重要。卻很少在「調身」方面落墨。
很明顯,即使用軟骨功來調理脊柱,從而調理不同的能量中心(三脈七輪),也應經過診斷和處方,一個動作只對應一個問題。可惜今人不單把這種運動型瑜伽(正名為 Hatha Yoga哈達/訶陀瑜伽,亦稱日月瑜伽)視為瑜伽一切,還不經診斷(也不懂診斷!)便一藍子練習所有體位 ( Asana式子),實已偏離正軌。有如一口氣把葯櫃里的葯一個接一個吞下肚。還有什麼減肥瑜伽,美容瑜伽等標題出現,可謂離題萬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把忠於瑜伽八支行法,方式全面而地位崇高的一派稱為 Raja Yoga(王瑜伽),意即有如王者般地位崇高的瑜伽。(博伽梵歌被稱之為王學(Rajavidya))。可惜這名詞近代被某組織佔用注冊。是否名副其實,不便評論,但顯然我們不要太天真,只消問他們幾條問題自會不說自明。
(5)瑜伽的宗教觀
瑜伽哲學與實踐方式,在在講求「天與人」的合一。天是什麼?印度人稱宇宙大我為梵、大梵、梵天 (Bhrama)、甚至有濕婆 (Shiva) 之類的名號,還會把宇宙無所不在的大能稱為Paramchaitanya、Ritambhara-Pragna 之類的名稱一大堆。有時這「大能」又以不同形相受人膜拜、頂禮。中國人則含蓄而簡單地稱之為「天」(或如老子說無以名之,姑且稱之曰「道」)。至於何謂天一合一之中的「人」,亦非三言兩語道盡,可以涉及很多深層哲理。從這個角度講,瑜伽修行探索天與人的關系與真諦,而且三脈七輪又代表了人與天的不同面貌和素質,有這樣一套完備的宇宙觀,顯然可以稱得上是「宗教」。不過,那是一種「內在」的宗教,或稱之為「正法」( dharma達磨);與一般外在的、有形相的,教條化、有組織的 (institutionalized) 的宗教迥異。那是古已有之、個人化的、向內在「真我」的探索與修持而已。
(6)結語:現代的沖擊、亘古的寶庫
今天要了解印度文化的精粹,不得不研究瑜伽,瑜伽哲學不但影響了歷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與思維,也對佛教、耆那教,甚至錫克教,波斯祆教都影響深遠。
不過,可以這樣說,現代化的巨輪,假科學之名而來,加上印度經歷了英國殖民統治一個世紀,很多古老傳統智能,如養生、醫葯等,都受到無可彌補的侵害。瑜伽知識也不例外。
加上現代社會的簡約主義,物質掛帥,快餐文化推動下,令深層而內在的東西根本無市場,就更快被淹沒,或遭過份簡化(over-simplify),以致歪曲。舉例說,西方人要了解瑜伽,大都只會練習折手屈腿的哈達瑜伽,部份原因是因為要把印度養生方法介紹到以基督教義為主體的西方世界,就不得不迴避天人合一、有神秘色彩,或會引發宗教觀點爭辯的部分。加上在現代西方醫學的唯物論陰霾之下,只講機能肉身,做一下伸展運動,就免卻很多麻煩;另一方面,現代人樂於,也慣於見到 spectacular(壯觀)的影象,軟骨大法就大有市場呢,〔除了以上最後一點外,中醫在現今世代的命運也差不多,玄學部分也經歷過一翻現代化的洗刷和沖擊。〕
至於昆達里尼是個母性能量(滋養各能量中心),且反映了上天母性位格的觀點,在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會父權式的家長管治模式下,根本難有生存空間,什麼萬物之母,Adi Shakti (太初之母) [注2],西方人跟本摸不著頭臚。誰人談論,隨時有被打成異端邪說之虞。
要知道,kundalini這個詞,除了包含kunda(捲曲)的意思外,字尾(suffix)的lini已揭示了她的母性身份。
所謂明心見性,古人正是在深層入靜之中參悟「真我」和這小宇宙與大宇宙合一的個中玄機的。講求的是親身體驗,而不是什麼科學辯證或理據。但有關的古代文獻,竟與今日的科學發現不謀而合。
可以說,瑜伽冥想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無價珍寶。

7、瑜伽是什麼運動啊?

瑜伽是一種健身運動。

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योग)是一個漢語詞彙,最早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語:पतंजलि)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瑜伽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古典瑜伽,一個是現代瑜伽,現在還包括了正位瑜伽。

(7)養生瑜伽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瑜伽起源於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瑜伽發源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帶,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現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鬆、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任何治療而自然痊癒。

於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據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並親自體驗,創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也就是體位法。這些姿勢歷經了五千多年的錘煉,瑜伽教給人們的治癒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瑜伽

8、女性養生SPA和女性瑜伽SPA的區別是什麼?

養生SPA是別人給你弄,舒展你的身體,
瑜伽SPA是你需要鍛煉去,自己舒展自己的身體。
瑜伽總體來說請過養生。望採納

與養生瑜伽是什麼意思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