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抄年益壽。
《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百。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度健康長壽。
2、養生當中的五味是哪五味?各歸什麼經絡?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中具體介紹了季節與五臟及五味的關系,原文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中醫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與人的生理、病理相聯系,用五行學說貫穿起來,五行學說將一年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將飲食之味分為五大類,即酸、苦、甘、辛、咸。 用現代醫學來分析,一年四季發生的疾病有其規律性,也有其客觀原因。如能隨著時節科學地搭配飲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發生或減輕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 春天萬物生長茂盛,人的肝氣像春天的樹木一樣,應條達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遊玩,有益於肝氣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應注重此時節的保養。在春天飲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說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不利於肝氣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屬溫性,有滋養補益的作用。春天陽氣初升,食甘味能滋養人體的陽氣,有利於人體在春日旺盛的新陳代謝。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棗、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氣,防止肝氣過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氣犯胃等疾病。 春季飲食又可分為三個時期。 1.1 早春時期 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氣候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根據中醫學「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芥末等,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陽氣發越。主要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同時,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 古人雲,春應在肝。肝稟風木,仲春時節肝氣隨萬物升發而偏於亢盛。中醫學認為,肝亢可傷脾(木克土),影響脾胃運化。因此,葯王孫思邈曾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該時期應適當增加野生蔬菜的攝入,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又因此時為天氣變化較大,氣溫驟冷驟熱,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1.3 春季晚期 氣溫日漸升高,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以及辣椒等辛熱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應適當增加青菜。 2 初夏:少苦適辣 初夏(在五行里是春夏之交的時間)時節,為保證心氣旺盛、氣血的良好運行,應少食用苦味瀉火、能傷及心陽的食物,適當食用一些辛溫(辣)發散行氣的食物,有利於溫煦心氣,進一步培養人體的陽氣,在五行上有「火生土」之妙,利於脾胃消化功能。尤其是在我國南方比較潮濕,吃辛辣食物也有助於行氣祛濕。故應「少苦適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適當添加些辣味。春夏的飲食原則,反映了中醫「春夏養陽」的基本養生觀點,也是「冬病夏治」的道理所在。許多醫學專家強調,初夏不應過分貪涼,不要貪食冷飲。初夏過分貪冷食,人體內部血管過度收縮,而體外過分炎熱,構成了很大的不協調,易引發腸胃紊亂等相關疾病以及秋冬呼吸疾病。 進入初夏,有些人出現了痔瘡、牙痛或口瘡、嘴角糜爛等,這些都與刺激性食品及酒類攝入太多有關,導致體內胃火、心火上升的緣故。對此,還應該注意飲食調節,對症「滅火」。 生痔瘡,多吃果蔬多喝水。痔瘡的發生主要與飲食及娛樂習慣有關。魚肉及精細食品吃得多,粗纖維攝入減少,容易使大便乾燥。此外,許多人長時間上網,久坐後活動減少,肛門處的靜脈迴流受到阻礙,引起血管擴張,容易出現便秘乃至痔瘡。對這樣的「火」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每天大便通暢,並適當增加運動。 嘴角爛,吃粗飯。過食肥膩辛辣、煎炒、酒類等食物,致使脾胃受損,內蘊化熱,嚴重者口角出現糜爛。對這樣的「火」,應多吃米粉、豆類、小米等粗糧和綠色新鮮蔬菜等。避免進食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物,減少對口腔和腸胃的刺激,去除不良嗜好,防止暴食或過飢。 牙痛臉腫,清涼解毒。對這樣的「火」要多吃清涼解毒的食物,如金銀花、決明子等,同時多喝水、多吃蔬菜。不吃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熱量食物。 3 長夏:免甘加咸 隨著氣候變暖,炎熱高溫持續時間延長,長夏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很多專家都強調炎熱夏日要注意多飲水等,以避免中暑。按五行理論,飲食應「免甘加咸」,夏日濕氣重,不應再食用甘味食物。長夏最為炎熱,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達40℃。在30℃以上時,人體主要靠蒸發人體的水分散熱,每天都要蒸發掉大量水分,以維護相對穩定的溫度;同時,大量的鹽分隨汗液丟失。所以在高氣溫的環境中,除了補充大量的水分外,人體必需補充鹽。補鹽最好是日曬海鹽。海鹽除含Na+、Cl-外,還有K+、Ca2+、Mg2+、I-、Br-,有利於電解質平衡,隨水一起補充到人體。夏天代謝水平較高,多補充些新鮮的瓜果蔬菜,既可補充維生素類物質,也可補充一些礦物質。 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常出現全身乏力、食慾不振、頭暈、心煩、昏昏欲睡等症狀,甚至被中暑、嘔吐、腹痛、腹瀉等疾病所困擾,因此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清淡飲食,但不能拒絕葷菜。由於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加之飲水較多,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故飲食應清淡一些。應多吃營養豐富、氣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膩、煎炸及熱性的食物。但是,清淡不等於素食,因為素菜中雖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維生素,但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所以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不要拒絕葷菜,可適當攝入一些瘦肉、蛋、奶、魚等。 二是苦味宜多食。中醫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營養學家建議,夏季經常吃些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如素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苦菜也是一味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瘀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時,將根、葉洗凈,可拌可炒可做湯,味道苦中帶香,是解暑開胃的佳餚,而且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4 秋天:省辣補酸 秋日裡,隨氣溫下降,降雨量增加,空氣中的水分減少,氣候變得秋高氣爽,由於還有夏天的余熱,氣候乾燥。在五行里以金為代表,辛散乾燥是秋天的特點,辛辣食物有發散特性,易傷及陰血。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之效,故秋日飲食應「省辣補酸」,這符合了「酸甘養陰」的原理。秋天易發口角或皮膚乾裂等,都與秋燥有關,如果在飲食上注意適當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楊梅、山楂、葡萄等,有助於減少秋季病的發生。 秋天,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體內應變能力,減少冬季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熱毒、利二便;南瓜能潤肺益氣,止痛安胎;蓮子益脾養心,固精止瀉,開胃安神;桂圓治貧血、神經衰弱、產後血虛;黑芝麻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益肌膚;紅棗養脾平胃、安中益氣、補血益陰。秋三月氣候乾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適當食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老年人脾胃虛弱者,宜食溫熱熟軟的食物。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進行食補食療,沒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進行食補,但應該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一般可常用豆蔻饅頭、玉蘭油雞、山楂肉乾、牛肉湯、蝦仁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葯、扁豆等。 秋季容易出現口乾唇焦等「秋燥」癥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銀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鈣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用水浸泡發後,煮爛,加糖服食,對治療和預防「秋燥」有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養肺陰、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5 冬天:清淡添苦 冬日裡,天氣寒冷,人體生命活動及代謝都大大下降,水為其代表。因為水氣集聚在體內,如果再多食用鹽分,會造成人體內鹽分濃度過高,對腎不利,甚至會引發高血壓等疾病。按五行理論推理飲食應「清淡添苦」,清淡是少吃鹽,飲食偏向清淡,如食用些白菜、蘿卜有很多益處,這也應了「冬吃蘿卜」的民間說法。而吃苦的食物,可瀉火存陰,就是中醫所說的「堅陰」,尤其是隨著氣候變暖,通過飲食清除體內的余火,有利於減少春天溫疫的發生。 冬季天寒地凍,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還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即通過飲食起到保溫、禦寒和防燥。 一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增加熱能的供給,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這樣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其中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製品等。 二要多補充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禦寒能力。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製品、葉類蔬菜等。另外,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系。所以冬季應多攝取含無機鹽較多的根莖蔬菜,如胡蘿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也可提高機體禦寒性。含鈣較多的食物有:牛奶、豆製品、蝦皮、海帶、發菜、芝麻醬等。 三要多吃些富含VA、VB2、VC的食物,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容易出現諸如皮膚乾燥、皸裂和口角炎、唇炎等症。所以在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這主要存在於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則包括動物肝臟、胡蘿卜、南瓜、紅心紅薯等食物;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3、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四氣五味來進行飲食治療和飲食養生?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的清淡,同時吃那些氣味比較清淡的食物,這樣有利於身體的養生。
4、都說養生五味養五臟,具體指的是哪五味?
在今天我們很和平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講究養生,所以養生的人都很注重對肝臟等器官的護養,所以很多人在選擇口味時,都會比較注重,那麼問題來了,都說養生無味養五臟,具體指哪五味?針對這個問題而言,五味養五臟,這五位主要是指酸,甜,辣,辛。
尤其是在中國,中國從古代開始就很注重養生問題,所以中國中醫上面,就有很多關於養生的醫學知識,比如說,酸養肝,苦養心,甘養脾,辛養肺,咸養腎等,所以人們在飲食時,對於食物各種口味的選擇性,都很重要,因為這關繫到對自身肝臟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知道,過於辛辣的食物,對胃部有刺激性,不能多吃,所以針對於辛養肺等養生知識,我們也要結合事實而言,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是不一樣的,能夠接受的五種味道的程度也是不一樣,而且還要考慮到各個器官對每一種味道的接受程度,總之,無味養五臟,這五味主要是指酸,甜,苦,辛,咸。
其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對各種味道的選擇,除了是從健康方面來選擇之外,也考慮到自身身處的環境,比如說在南方,我們也知道南方的環境是比較濕潤,所以要經常吃辣椒,來達到祛濕氣的目的,但是在北方,北方不能夠吃太多的辣椒,因為北方的天氣過於乾燥,吃太多辣椒容易上火,但是人們可以適當選擇酸,甜,苦,辛,咸這五味。
雖然說飲食習慣可能會因為環境的原因在改變,但是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因為身體情況,對於各種飲食的習慣也會不一樣,比如說山西人,我們都知道山西人比較喜歡喝醋,所以個人對味道的喜好,要看情況而言,總之,想要達到健康養生,就要適當選擇酸,甜,苦,辛,咸這五味。
5、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做菜講究色香味形,五味調和中五味是指哪五味?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 另一說是酸﹑甘﹑苦﹑辛﹑咸五種味道。
確定依據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嘗葯物的真實滋味而得知,繼而人們發現葯物的滋味與葯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對應性。如:多甘味能補虛緩急;多酸味能斂肺澀腸;多苦味能降泄燥濕;多鹹味能軟堅散結;多辛味能發錶行散。所以講究五味調和。
6、「養生」一詞最早出自哪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中的「得養生焉。」
7、五色養生出自哪裡
五 性:木 火 土 金水
配四季:春 夏 長夏秋冬
配五方:東 南知 中 西北
配五臟:肝 心 脾 肺腎
配五味:酸 苦 甘 辛咸
配五色:青 赤 黃 白黑
從中醫的角度上講,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
心色是赤色,屬夏天,所以紅色的食品養心入血,還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養心更為重要道,應適當多吃專山楂(紅果)、西紅柿、紅蘋果、紅桃子、心裡美蘿卜、紅辣椒等紅色食品。
腎色是黑色,屬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應該養腎。因此,冬天應適當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烏、熟地等黑色食品。
肺色是白色,屬秋天,所以白色的食品有補肺作用。因此,秋天應適當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
脾色是黃色,四時皆養,所以黃色的食品多補脾。尤其在長夏和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應適當多吃山葯、土豆、黃小米、玉米等黃色食品。
肝色是青色,表現為綠,所以青色食品多補肝。尤其在春天應適當多吃青筍、屬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8、養生五味養五臟是哪五味?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飯是人的第一需求,吃飽肚子,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中國人的一種美好願望,每天能有食物填飽肚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現在我們國家幾億人已經衣食無憂、生活富足了,剩下的人也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但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會不會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而導致疾病呢?其實您每天習以為常的飲食喜好,很可能正是自己健康的敵人。
我們講講飲食中的衡。“衡”代表什麼?這個腦袋的問題解決了,該解決嘴的問題了,就是衡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中醫講究的五味。《素問》當中有句話:“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酸”、“甜”、“苦”、“辛”、“咸”這五味的調和和攝取,能夠使人保持身體健康,拿老百姓的話來講,就是什麼口味都得吃點兒。
傳統中醫理論告訴我們:“酸養肝,苦養心,甜養脾,辣養肺,咸養腎”。可是我們現實呢,三頓飯老是一口,永遠不帶改嘴的。都以為吃點醋可以軟化血管。記住,醋軟化不了血管,它養的是肝、肝養的血,血好了血管才能軟化。
咱們山西人,是不是愛吃醋?中國是世界上的肝病大國之一,山西是中國的肝病大省之一。為什麼?酸養肝,但是“過酸就會傷肝”,什麼叫衡,您得平衡了。您別好這口,三頓飯老一口,那就有問題了。
苦養心,您瞧中醫治降火這方面的葯,比如黃連、牛黃,是不是都是苦的?咱們在食物中什麼是降火的?苦瓜是降心火的!可是現在被傳來傳去,苦瓜成了治糖尿病的了,也不知道誰吃苦瓜把糖尿病給吃好了……甜養脾,過甜傷脾。您看現在的孩子,還有喝白開水的嗎?除了飲料就是飲料,所以把脾都給喝壞了。脾胃不合,不是胖就是瘦。所以有報紙也報道出來了,世界上每三個胖子,中國人佔一個,這不就出來了嗎?全都違背自然規律,都為嘴活著……大家注意到沒有,街上的小胖墩越來越多,越來越胖!由此給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多大隱患呀!除了導致肥胖,過甜還會引起心腦血管病、高血壓、腎病等等。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二三十年之後,當這批孩子成長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時,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將要面對怎樣的健康壓力?
辣養肺,過辣傷肺”。這么說好像對辣椒有點不公平,辣椒確實是個有爭議的食物。關鍵看咱們怎麼吃、在哪裡吃、吃多少?這又回到咱們的老話題,“均衡”,干什麼都不能“過度”!每天的飲食中要吃五色、要吃五味,這才叫營養——均衡的營養。
“葯食同源”的理論就是酸、甜、苦、辛、咸五味,各司其職,分別供養五臟六腑,對人體內臟產生各種各樣的作用與變化。
以人的五臟為根本,這是中醫的養生學。中醫講究天、地、人合一,要順其自然。我們在生活中不要違背自然規律,這樣才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