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與健康的重要性
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百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度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
營養平衡,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回忍飢挨餓,也不宜暴飲暴食,不可偏嗜某種食物,也不可偏廢某種食物答。還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並根據自身的身體況禁忌某些食物,這樣才有利於防止疾病的發生,達到飲食養生長壽的目的。
2、食療養生的重要性 為什麼?
補益氣血的根本是調養脾胃,調養脾胃的根本是飲食!
可是現在很多所謂的專家說的最多的不是如何養護脾胃如何好好吃飯,而是天天在講虛和補——補血、補氣、補腎、補心,總之只要說到養生就是一個字「補」。補字經現在很多專家們的渲染和宣傳,令老百姓歪曲和誤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其實「補」字,在中醫理論中的解釋並非是補葯也非是補品,而是一種概念,就是固攝。就是將自身的精氣神與氣血能量固攝住,保持動力,保存自身現有的能量和實力,不無謂的失散。比如說你是個先天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攝方法得當,保存自身的現有的能量,幫助自己平衡陰陽,疏導血脈,就是補就是養,你的身體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個身體先天很好,很壯實的人,飲食無度、夜夜笙歌,淫慾無度,每天都吃補品補葯,就像服用興奮劑一樣,給身體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實他自身的機體已經難以平衡陰陽,也無法固攝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氣與精氣後,他會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達官貴人啊,哪個不是天天人參、鹿茸、阿膠當飯吃,結果怎麼樣呢?還不如一個老百姓長壽呢!補養氣血、固攝能量與保持動力不是說靠吃補葯和補品能辦得到的。
那麼怎樣補養氣血固攝能量呢?
先來說說氣血從哪裡來吧!這個問題很多朋友也說不清楚,認為血從心臟里來,這是片面的了解,心臟只是管理血脈的而非血的源頭。黃帝內經講的很清楚,胃經主血。就是說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是我們的後天之本。人活著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後經過脾來將全部精華上輸給心肺等臟器。所以脾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況,知道各個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來保障供應。又被稱為倉廩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臟的後勤部長,胃是氣血原料的製造者。脾胃合起來就是氣血的來源。
既然脾胃是氣血的來源,那麼就說明食物是氣血的原料而非是葯物和補品,因為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吃飯、活下去,而不是為了吃補葯吃補品才長出來的。血的真正來源是脾胃,明白了這一點,您就應該明白吃飯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記著什麼補葯補品能養氣血了。養氣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飯,補血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食物來補。
在中醫診斷中對胃氣的強弱非常重視,胃氣的強弱直接關乎到病情的輕重。《黃帝內經》在平人氣象論中寫道: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說正常人的脈氣都來源於胃,所以說胃氣就是正常人的脈氣。人的脈象中如果沒有胃氣,那就叫做「逆」,逆就是會死亡!
所以胃氣虛弱就可以直接引發多種疾病,因為胃氣虛弱直接的結果就是氣血不足,而氣血不足才會百病纏身。
知道了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養護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實補氣血沒有什麼靈丹妙葯,也沒有什麼秘方絕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好好吃飯!
提到好好吃飯,有人會說我每天吃的好東西很多啊,什麼雞鴨魚肉、海參燕窩,怎麼我還是很虛弱啊?蓮花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您,您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補氣血,都製作了垃圾了,這些東西不是生了濕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熱,總之沒有生了氣血!為什麼呢?
這就是好好吃飯究竟是該吃什麼?怎樣吃?吃多少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我們。黃帝內經中的原文:「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說人生存是依靠飲食水谷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製作成氣血輸布到全身的,所以斷絕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與穀米」這里沒有說肉、蛋、奶、補葯……..就是說了糧食,五穀雜糧!糧食都是植物的種子,最精華的最有生機的部分,吃下去就會生成血。糧食,也就是我們每天的主食才是氣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臉上鼻翼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說鼻子用來嗅,可以聞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這個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職責。在嘴角的兩邊各有一個穴位叫做迎糧穴,看看這個穴位的名字您該明白了吧,為什麼這個穴位不叫迎魚、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糧」?就是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來吃糧食的!!糧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
看看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的飲食法則: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就是最好的說明。五穀是養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輔助和補充。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氣無力,而且越來越胖,就是因為現在的人,總是拒絕或減少吃主食,然後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發胖,吃這些不胖!這真的是顛倒是非的說法。肥胖並非是因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體內脾、腎、肺臟的陰陽失調,多濕邪痰飲,無力完成水液的氣化和代謝,致使濕邪痰飲瀦留體內,這正是氣血不足的表現,而不吃主食只會更加重氣血不足,更加無力去推動運化,造成惡性循環。
3、飲食養生有哪些作用?
1.補充營養: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來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種食物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2.「精氣神」的物質基礎: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源。
3.預防疾病:《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百內,邪不可干」,說明人體正氣充盛,邪氣就不能侵襲使人致病。要正氣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飲食,這樣機體所需營養才能保證,五臟功能才可旺盛。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鈣度質不足會引起佝僂病,維生素缺乏會產生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症等。
4.治療疾病: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能夠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5.抗老防衰:對於老年人,必須問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答強身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
4、飲食養生的作用是什麼?
補充營養
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抄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襲種食物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精氣神」的物質基礎
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百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治療疾病
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能夠度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抗老防衰
對於老年人,必須注意知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強身道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
5、飲食養生有何意義和作用,如何進行飲食養生
飲食禁忌俗稱「忌口」, 一般是指患病期間忌食某些食物,如果吃了這些東西就會對疾病的恢復和健康不利。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強調飲食應有所禁忌,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 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除了民間流傳的所謂「發物」等傳統的飲食禁忌以外,依據現代醫學理論而建立的飲食禁忌也逐漸被國人接受,有些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飲食要求,比如糖尿病忌糖,腎病忌食鹽過多,高脂血症忌油膩,冠心病嚴格限制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肝硬變腹水要無鹽飲食等。忌口並不僅限於病人,在健康人的養生保健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疾病狀態的飲食禁忌
《靈樞·九針論》曰:「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指出氣血筋骨發生病變時,飲食禁忌有五味的不同,其理論的依據是五行學說,筋和酸都屬於木,氣和辛都屬於金,骨和咸都屬於水,血和苦都屬於火,肉和甘都屬於土。正常情況下,酸味入肝可補肝氣,有利於肝對筋的濡養,但在肝病的情況下,反而不利於筋的功能,故「筋病無食酸;氣病無食辛;骨病無食咸;血病無食苦;肉病無食甘」。
中醫之筋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肌腱,主管肢體運動,筋的伸縮可以完成各種運動。其病變表現為肢體運動不靈、伸縮不利、拘攣抽筋或震顫等,而這些肢體運動障礙與現代醫學的低血鈣表現非常相似。如果酸性食物進食過多,可以造成鈣離子的流失增多,而使低鈣現象加重,筋的病變可能因此而更明顯。
中醫認為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具有鼓動臟腑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氣宜固秘而不宜耗散。而辛味食物有活血行氣、促進氣機流通、發散郁結的作用,可以耗散人體之氣,「病在氣,無食辛」、「氣病無多食辛」,是說氣虛者應少食辛味食品,避免發散太過,損傷正氣。
中醫血的概念與西醫不同,中醫認為血與氣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主要成分是富有營養作用的營氣和津液,苦味食物能夠化燥損傷血液中的津液,進而傷血,因此,《內經》提出了「病在血,無食苦」的飲食禁忌。
「腎主骨」、「咸入腎」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即認為腎可以影響骨骼的生長,骨病常因於腎;鹹味食物首先作用於腎,過食咸可以損傷腎的功能,故「病在骨,無食咸」。現代醫學認為,長期高鹽飲食,可以形成水鈉瀦留,加重腎臟負擔。
《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其理論依據也是五行學說,肝在五行屬木,辛味在五行屬金,按照五行學說,金能克木,故肝病者應禁食辛味食品,防止肝臟受傷,其意是食用辛味食品可以助肺金之氣,進而克伐肝臟。其他各臟病變依此類推。
如果將該篇關於飲食的禁忌,與《靈樞·九針論》和《素問·宣明五氣》所談到飲食禁忌相比,可以發現,其飲食禁忌有「禁」、「無食」、「無多食」的不同,說明中醫飲食禁忌有等級的不同;而且肝和筋雖都屬於木,但肝病曰「禁辛」,筋病卻「無食酸」,說明辛味、酸味都會對肝病產生不良影響;肺和氣都屬於金,但肺病「禁苦」,氣病「無食辛」,說明辛味既可傷氣,又可傷肝。
《素問·熱論》說:「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其中的「復」是指復發,「遺」是指遺留,說明熱病過程中飲食要清淡,少食肉類,不宜飽食,否則會導致熱病復發,或遺留低熱持續不退。中醫的飲食禁忌並非絕對,尤其不能走極端,應根據情況靈活掌握。
對於病後飲食禁忌的標准通常有兩條,一是如患者不欲進食某類食物,則宜禁之;二是對於願意進食的食物也應控制食量,不能多食。不願意進食通常是人體自我保護的反應,勉強進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願意進食的說明消化系統的功能已經開始恢復,如果進食過多則有可能引起新的疾病。
四季飲食禁忌
中醫認為,人體內臟與動物內臟「同氣相求」,故有「以臟補臟」的說法,民間有用動物心臟治療心臟病、用動物腎臟治療腎臟病的驗方,中醫文獻中也有類似記載。由於五臟與四季有對應關系,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不同季節禁食動物內臟作了具體要求,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其依據是春季屬肝,春食肝則肝氣旺,夏季屬心,夏食心則心氣旺,秋季屬肺,秋食肺則肺氣旺,冬季屬腎,冬食深則腎氣旺,上述情況均可造成內臟功能失去平衡而導致疾病發生。除了動物內臟以外,按照五畜與五臟的對應關系,有些肉類在特殊季節也應禁食。如夏季不要吃羊肉、狗肉等溫熱生火之品,否則會加重里熱,破壞體內陰陽平衡。
服葯飲食宜忌
一般情況下服用中葯要禁食生冷、油膩,其原因主要是生冷、油膩可以影響脾胃的運化,不利於葯物的吸收,甚則會引起腹瀉,導致無法確定腹瀉是葯物引起,還是食物引起,進而干擾醫生對葯物作用的准確判斷。如果所服葯物本身就具有瀉下作用,則生冷油膩之物會造成腹瀉加重。服葯期間還應禁醇酒厚味以及辛辣上火之品,避免引起內熱,食物所化之熱可以抵消葯物的清熱作用,或加重葯物溫補作用。
特殊生理期的飲食宜忌
女性在月經、妊娠、產後等特殊的生理時期,飲食也有禁忌。中醫認為,人體血的運行與自然界水的運行相似,遇寒則凝,得溫則行。在月經期若過食生冷飲會造成寒邪入血海(即子宮),使血凝不通,出現痛經,甚則閉經,因此經期應禁食寒涼飲料和食物。
在妊娠期,由於胎氣盛而化火,民間有「產前一盆火」之說。孕婦的飲食應兼顧母嬰,即要加強營養,滿足胎兒發育需要,又要避免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生火之品,否則母體的熱毒可波及胎兒。
而「產後多虛」,脾胃運化功能較弱,飲食應以溫補為主,忌食寒涼、生冷。還應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禁食煎炸堅硬難消化之品。
總之,健康狀態下適當忌口對於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有積極的意義;疾病狀態下注意飲食禁忌,又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飲食禁忌作為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6、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飲食養生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補充營養
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抄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種食物對人體臟襲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精氣神」的物質基礎
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預防疾病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明人體正百氣充盛,邪氣就不能侵襲使人致病度。要正氣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飲食,這樣機體所需營養才能保證,五臟功能才可旺盛。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鈣質不足會引起佝僂病,維生素缺乏會產生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症等。
治療疾病
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問。能夠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抗老防衰
對於老年人,必須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答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強身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