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華養生茯苓

中華養生茯苓

發布時間:2021-05-19 17:58:22

1、四君子湯加人參黃芪黃精白術茯苓泡酒可以服嗎

可以的,泡酒的話最好選擇新鮮人參。買新鮮人參可以去中華人參網。
人參枸杞酒
【酒料】人參100g,枸杞200g,熟地150g,冰糖500g,白酒3000ml
【製法】酒料潔凈後,人參切片與枸杞同置於容器中浸酒。每日晃動2~3次,經10天後將冰糖加水加熱融化至淺黃色,然後加入酒中混勻即可飲用
【用法】佐餐飲用,每日20ml
【功效】補氣強身,滋陰益血
【主治】用於氣血兩虛,陰精不足之不射精(《酒文化與養生葯酒》)

2、坐月子應該吃什麼好?

3、小孩吃茯苓有什麼好處

有關茯苓、生薑治療斑禿的報道有很多:
1.臨床醫學 >>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 2006年1期 de 報道稱:白茯苓500克,生薑適量。先將茯苓研為細末(或由葯店代加工),裝瓶密封保存,每次服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應堅持用葯以發根生出為度。另取生薑切開,用新鮮切面擦斑禿部位,每日3~5次。可刺激患處早生毛發。

2.《醫葯養生保健報》:白茯苓研為細末,每次以溫開水送服6克,每日2次,堅持用葯以發根生出為度。另取生薑切開,用新鮮切面搽斑禿部位,每日3~5次。

3.斑禿形成多因水氣上泛巔頂,浸蝕發根,使發根腐而枯落。中葯茯苓可治斑禿,因茯苓淡滲利濕,能上行滲水濕,導飲下降,濕去則發生。此法需堅持服至發根生出。 取:茯苓500~1000克,研為細末,每次6克,白開水沖服,每天2~3次;或於睡前服10克,1個月為一療程。亦可同時外用:補骨脂、旱蓮草各25克,加75%酒精200毫升,浸泡1周後用,每日塗患處數次。臨床以上法治斑禿8例,均在2個月內治癒,未見副作用(可查《中華皮膚科雜志》1982年2月110頁)。未同時外用者,亦有相當療效。(笪 卿)

按:「茯苓粉治禿發」是北京已故名醫岳美中的經驗方,他曾用此方治癒禿發症多例(連用2~3月);生薑外搽能促進血液循環,也為治禿頭的民間驗方。

但是,脫發的原因很多,不論是採用中醫或是單偏方或是西醫,都必須對因或對證治療,中醫認為: 「發乃血之餘,血枯脫落者,血不足也.」《諸病源候記》也這樣說:「血盛則帶於發,故發美;若血氣衰弱,不能榮潤,故發禿落.」由此可見,頭發的脫落很大程度乃因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頭,頭發才會脫落.中醫把脫發的病症分為4型:
1.血熱生風型:熱在血分,使血行壅聚,傷陰耗液,津少血枯,導致發無所榮而脫落.
2.血淤毛竅型 瘀血內積,使氣血運行受阻,造成毛竅氣血不通,營養作用不能發揮,導致脫發.
3.氣血兩虛型 氣血虧少,不能向上濡養頭發,故見發枯脫落.
4.肝腎不足型 肝腎不足者,易導致陰虛內熱,耗液傷津,導致血枯發落.
中醫在治療脫發症,除了應用中葯治療,也採用針灸治療,應用的經驗穴有生發穴,防老穴和健腦穴等.特別是梅花針的叩刺法,能疏通頭部經絡的氣血,使氣血上榮於頭,發乃生也,對治療斑禿型脫發效果尤佳.

因此,如果你小孩是由於脾虛運化失常,水濕不運導致的脫發、斑禿,是可以應用的,但是如果是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導致的,運用茯苓粉就不一定管用了。

所以建議你找個中醫大夫辨辨證,然後對症治療。

4、中華養生理論怎麼發展的?

當今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備受公眾的推崇及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說明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具有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源遠流長,經歷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理論概括與積累,並得到養生實踐的檢驗。

(1)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2)秦漢隋唐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從秦漢到隋唐,養生術得到長足的發展。秦始皇、漢武帝等夢求長生不老之術,促進了人們對養生術的探索,涌現出華佗、嵇康、葛洪、孫思邈等養生學家,也出現了食丹、服石等荒誕怪異的養生術。

①節養術和服餌術的提出

節養術和服餌術由漢唐時期著名的養生學家孫思邈所提出。孫氏撰寫的醫學名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不少養生的內容。其中的重要養生方法就是節養術。他認為,人的精氣就像一盞油燈中的油,而生命活動就像燈火光輝。每個人擁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節養,就好像油燈用大燈芯,油很快就會耗盡,壽命即短;若能注意節養,就像用小燈芯,油盡燈熄則慢,壽命自然延長。

節養的要領主要在於:避免精氣的過度損傷。具體來說,就是要注意節制房事,思想清靜,心無妄想,耳無妄聽,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行」,對名利之事和非名利之事都毫不在意,將精氣的損耗減少到最低限度

「服餌」是通過長期內服葯物,以減斷穀食、益壽延年的方法,也見於孫思邈《千金要方》。

服餌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去三蟲,二是避谷,三是服食。三蟲指長蟲、赤蟲、蟯蟲,是人體的大害。若不去除,服補葯必不得葯力,必須用「去三蟲方」殺除。所謂「避谷」就是斷絕五穀,此法來源於道家。「三蟲邪怪」靠五穀而生的說法,認為通過避谷,可以去除三蟲,達到長生不死。孫氏曾用茯苓、松柏子等,希圖代替穀食,但沒有成功。服食就是長期用葯物。《千金要方》記載有「服食方」三十二首,如茯苓酥、杏仁酥等,皆具有一定延年益壽作用。

②養老術的遵守

養老術為孫思邈所倡導。孫氏認為人到老年後,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理上,陽氣日漸衰減,身體逐漸虛弱;心力減退,忘前失後,飲食無味;皮膚失去光澤,頭發變白枯槁,四肢沉重,懶於動作。隨著衰老的到來,疾病日增。在心理上則容易產生「萬事零落,心無聊賴」的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上的變異,影響軀體健康。因此,老年更應注意養生。

孫氏主張,老年應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自身的攝養。首先,在思想上要「反俗」、超脫,別人高聲說話而我聲音不高,別人發脾氣而我不惱怒,心無妄想,耳無淡聞易消化,切忌繁雜;要堅持做輕體力勞動和適度運動,如散步、導引吐納等。所居之處宜雅凈素潔,衣服、身體要勤洗,務使潔凈。這樣,自可神安而長壽。

③食丹、服石術的興起

食丹術始於秦代。秦始皇拚命追求長生之術、不老之葯,也由於冶金技術的發達,出現了一批專講長生之術,煉長生不老之葯的人,稱為「方士」。他們搜集一些荒誕的神仙之說和奇方異術,用汞、鉛、丹砂、硫黃等煉制「仙丹」。晉代食丹以求長壽之風盛行;唐代則愈演愈烈,唐太宗等就曾服過「仙丹」。

與食丹同時盛行的還有服石。所謂服石,就是用由礦物類葯物組成的方葯,如由鍾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組成的「五石散」。據說服後可使人「心情開朗,精力轉強」,頗能滿足沉溺於聲色的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

服食「仙丹」或「五石散」後,可起到一時的興奮作用,如全身發熱躁動,性慾增強。但對人體有害。如有名李抱真者,服「仙丹」後,性情暴躁,體質衰弱,最後被宦官陳弘志等害死。唐穆宗、唐敬宗等幾個皇帝及杜伏等大臣都深受其害。

由於食丹服石術危害健康,遭到有識之士反對,孫思邈就大聲疾呼:「寧食野葛,不食五石。」

(3)宋元時期的養生理論

宋元歷時400餘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中期。這一時期,先後產生了陳直、鄒鉉、邱處機、朱震亨等養生學家,並有《養老奉親書》、《攝生消息論》、《保生要錄》、《泰定養生主論》等專著問世。這些著作既豐富了前人的養生理論,還發展了古代的養生方法。

①飲食養生術的進一步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食物養生的重要性。孔子認為食物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不要吃變色、變味、腐敗的食品。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專門討論飲食養生,是現存最早的食養專篇。其中記載果實類30種、蔬菜類63種、穀米類24種、鳥獸類45種,大多數是有補養作用的日常食品。孫氏認為,如果不了解飲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全性命。他指出,食物既能保養生命,還能治療疾病,並提出了少食多餐、食宜清淡、知飢即食等原則。

宋代對醫學特別重視,飲食養生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貢獻最大者當推陳直。陳直又名陳真。宋代元年任泰州化縣(今江蘇興化)縣令。他在《養老奉親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來食物養生的成就,闡述了飲食調養的作用和具體方法。

陳氏認為,飲食在保證人體健康、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飢飽失宜、調停無度,便會生病。他指出,飲食應少量多餐,使脾胃易於消化;食物宜溫熱熟軟,而忌粘硬生冷,以防傷脾胃。

陳氏極力主張喝牛乳。他認為,牛乳性味平和,能補血脈,益心氣,長肌肉,使人體健康強壯,面目光潤,老而不衰,並對生乳的適應范圍和食用方法作了詳細說明。

有了疾病,他主張先用食療的方法,認為食療治病,優於葯物療法。因為食物既可排邪,又可安定臟腑,而葯物則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食療不愈,再考慮用葯物治療。②葯物養生方法走上正軌

服食葯物延年益壽,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其中記載用動物的睾丸、陰莖及植物中的松果、柏子仁等祛老復壯。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認為黃精有緩老延年的作用。在東漢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輕身」、「延年」,葯物已達165種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食丹服石之風盛行,葯物養生術走向歧途,不少人成為丹石葯物的犧牲品。唐代以後,這種流弊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開始崇尚用動、植物養生。宋代,對金石葯物的毒副作用認識更加深刻,葯物養生走上正軌。宋代注重對方葯的收集和研究,由朝廷組織整理的《太平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等醫學著作中,都收集大量延年益壽的方劑。其時的許多養生方劑,如還少丸、不老丸等,都是抗衰延壽的名方。

唐宋以後的養生方劑,大抵可分為補腎、補脾、補陰、補陽幾大類,選葯以地黃、枸杞、人參、黃芪、山葯、黃精、麥冬等甘平滋補者為多。宋元時期還推崇使用稱為血肉有情之品的動物葯,如鹿、龜等。這對明清時期的葯養術影響很大。如《景岳全書》的抗老名方「全鹿丸」,方中即有角膠、鹿茸、鹿腎、鮮鹿肉、鹿尾等,配合人參、熟地、菟絲子益氣養血、滋陰補陽葯物,達到益人體陰陽氣血、益壽延年的作用。

③倒倉術的推介

倒倉術見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震亨又名溪,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朱氏自幼好學,日記千言,年輕時潛心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學。30歲後專攻醫,撰寫了《丹溪心法》、《格致余論》等醫學著作,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一生操勞而精氣充沛,又享高壽,可見其養生有道。

倉,是指人的腸胃;倒倉,就是倒去腸胃中的糟粕。朱氏認為,人遇到適口食物,常有進食過量的時候。這些過量的食物會和體內的停痰淤血糾纏在一起,日積月累,郁積成聚,傷身損壽,所以要用「倒倉術」將其去除。倒倉術的具體方法是:取雄性黃牛肉5至10公斤,用長流水煮爛,以布濾去渣滓,將所得的汁液再倒入鍋內,用小火熬成琥珀色。熬成後,首先喝一小杯,過一會又喝,斷斷續續直到喝幾十杯。喝了後會出現嘔吐,以適量多吐為有效。吐後安靜睡一二日,如果感到飢餓就喝點稀粥。三天後則可喝點淡菜湯之類,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朱氏認為此法有推陳出新、扶虛補損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後用此術一二次對祛病延壽大有幫助。

(4)明清時期的養生理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在這歷時5個多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國的養生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張介賓、高濂、曹庭棟等著名養生學家,並出版了《壽世青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遵生八箋》、《壽養叢書》、《老老恆言》等養生專著,老年養生理論等進一步完備。同時提出了養形術和中興術等養生方法。

①老年養生方法的完備

養老之法始於唐代孫思邈,宋代陳直根據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體會,撰成《養老奉親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該書對老年人的起居養護、飲食調治、用葯宜忌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元代鄒鉉將《養老奉親書》多次刊行,並流行到日本、朝鮮等國,《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極高。

明清時期,老年養生理論進一步完備,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箋》和曹廷棟的《老老恆言》。《遵生八箋》對老人的四時順養、飲食調治、起居調理、葯物補養等都作了有相當深度的討論。

《老老恆言》的作者曹廷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覽眾書,提出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對老年人的安寢、盥洗、散步、晝卧、夜坐、衣、帽、帶、鞋、床、帳、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捨。論述雖無驚人之處,然大都周詳切用。如「安寢」中,分段介紹如何就寢、睡時採取何種姿勢、手足如何放置、就寢時間,如何護頭、護肚、護肩頸等,皆論有法。這些方法既簡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時期有關養老術的著作還有:明代的《壽世保元》、《紅爐點雪》,清代的《長生秘訣》、《養真集》等。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了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②養形術和中興術的倡導

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極力倡導養形術與中興術。張氏出身名門,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於天文、地理、史學、兵法均有知曉,中年後潛心醫學,對養生方法頗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家多注重精神對健康長壽的作用,而張氏在《景岳全書?治形論》中則系統闡述了形體與精神、形體與生命的辯證關系,認為形體依賴精神生命的物質又依靠精血滋養而維持不衰,而養形主要在於保養精血。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節制色慾,以防止精血的損傷;另一方面要經常服食溫補精血的葯物。張氏所創的「全鹿丸」就是溫補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書》中,張氏提出了「中興」的養生方法。所謂中興,就是加強中年時期的養生。張氏認為,人的衰老在中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一時尚未顯露,並且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到衰、元氣逐漸衰弱的轉折時期。若能在此期間加強攝養、「再振根基」,就會給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中年時期不注意養生,則會加速衰老的到來。中年養生的關鍵在於恢復元氣。通過保養精神、運動形體、填補精血等方法,使趨於衰弱的元氣得以恢復,自可強身延壽。總之,我國的養生理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在探索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延長人類壽命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養生方式

中華養生學除了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之外,還深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及民風習尚的影響。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僅為中華養生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中華養生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5、中華九大仙草是什麼?有什麼神奇功效?

「九大仙草」名出唐開元年間的道家經典《道藏》。道家經典《道藏》將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重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叢、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等列為中華九大「仙草」。 1、鐵皮石斛 鐵皮石斛生物習性神秘莫測,它生長於懸崖峭壁之陰處,古人常懸索崖壁或射箭採集。 鐵皮石斛常年受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為養生極品,一千多年前唐代開元年間的道家醫學經典《道藏》將鐵皮石斛例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 。 鐵皮石斛(黑節草) 是現階段石斛屬植物中經濟價值最高的種類,其用途主要為葯用及保健品使用,生產的產品有「鐵皮楓斗」,國際市場價格為每公斤1300—3600美元(「龍頭鳳尾型」鐵皮楓斗),鐵皮楓斗晶(保健飲品),鐵皮楓斗膠囊、養陰益氣膠囊。鐵皮石斛在葯用上具有生津、止渴、鎮痛、消除水腫之功效,主治熱病陰虛、目暗、胃弱、聲音嘶啞、糖尿病、急慢性咽候炎、慢性支氣管炎、結核、慢性肝病、慢性萎縮性胃炎、免疫功能低下、疲勞綜合症等疾病,對聲帶疲勞、恢復其美音有特殊性療效,具有重要的開發種植價值。 2、天山雪蓮 天山雪蓮,又名「雪荷花」,當地維吾爾語稱其為「塔格依力斯」。屬菊科鳳毛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是新疆特有的珍奇名貴中草葯;生長於天山山脈海拔4000米左右的懸崖陡壁之上、冰漬岩縫之中;那裡氣候奇寒、終年積雪不化,一般植物根本無法生存,而雪蓮卻能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和空氣稀薄的缺氧環境中傲霜鬥雪、頑強生長。這種獨有的生存習性和獨特的生長環境使其天然而稀有,並造就了它獨特的葯理作用和神奇的葯用價值——雪蓮根、莖、葉富含生物鹼、黃酮類、揮發油、內脂、留體類、多糖及還原性物質,其花蕾更富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具有活血通絡、散寒除濕、滋陰壯陽等功效,可治一切寒症。人們奉雪蓮為「百草之王」、「葯中極品」。 3、三兩重人參 人參喜陰濕冷涼氣候,耐寒性強,為第三紀孑遺植物,也是珍貴的中葯材,以「東北三寶」之首馳名中外,在我國葯用歷史悠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能治男女一切虛症,自汗眩暈、頭痛反胃,閡症、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痹瘺、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近代中醫常用人參補氣救脫,益血復脈、養心安神、生津止渴、補肺定喘健脾止瀉、托毒合瘡等。三兩重人參傳說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4、二甲子何首烏 首烏補益肝腎、益精血、壯筋骨。用首烏可改善老年人的衰老徵象,如白發、齒落、老年斑等,能促進人體免疫力的提高,抑制能讓人衰老的「脂褐素」在身體器官內的沉積。首烏還能擴張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降血脂,促進紅細胞的生成,所以對冠心病、高血脂症、老年貧血、大腦衰退、早老徵象等,都有預防效果。百二十年首烏甚至傳說有返老還童的效果。 5、花甲之茯苓 茯苓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中醫入葯,有利尿、鎮靜作用。功用主治: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6、玉之蓯蓉 蓯蓉,又名大芸,主產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盟。中醫稱其為地精或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葯材,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 蓯蓉入葯,由來已久。它甘而性溫,咸而質潤,具有補陽不燥,溫通腎陽補腎虛;補陰不膩,潤腸通腹治便秘的特點。正因為它補性和緩,才有蓯蓉(從容)之稱。 近年來,醫葯界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對蓯蓉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表明,蓯蓉含有微量生物鹼及結晶性中性物質,確有治療腰膝冷痛、婦女不孕、神經衰弱、聽力減退的功效,還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並可作為膀胱炎、膀胱出血、腎臟出血的止血葯用。 7、深山靈芝 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徵,有「仙草」、「瑞草」之稱,中華傳統醫學長期以來一直視為滋補強壯、固本扶正的珍貴中草葯。民間傳說靈芝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之功效。 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對靈芝的功效有詳細的極為肯定的記載。現代醫學證明,靈芝對人體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治病種,涉及心腦血管、消化、神經、內分泌、呼吸、運動等各個系統,尤其對腫瘤、肝臟病變、失眠以及衰老的防治作用十分顯著。現代葯理學與臨床實踐進一步證實了靈芝的葯理作用,並證實靈芝多糖是靈芝扶正固本、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的主要成分。 8、海底珍珠 珍珠是一種有機寶石,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視做奇珍,據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證明,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珍珠。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珍珠的國家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珍珠就是我國宮廷中的珍品。魏晉時期的《名醫別錄》把珍珠列為治療疾病的重要葯材,並闡明了珍珠的葯效。在《日華子本草》載,珍珠「安心、明目。」《本草衍義》曰:「除小兒驚熱。」《本草匯言》曰:「鎮心、定志,安魂,解結毒,化惡瘡,收內潰破爛。」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劉安《淮南子》中記載:「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 9、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又稱冬蟲草、蟲草,它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Cordycr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幼蟲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復合體。 冬蟲夏草主要生弛高海拔的森林草甸或草坪上;由於土質的緣故,生弛森林草甸的上冬蟲夏草顏色以暗黃棕色為主,生弛草原上的冬蟲夏草則以黃棕色為主;前者以四川、雲南、甘肅產為多,後者以西藏、青海產為多。 冬蟲夏草是一種傳統的名貴滋補中葯材,與天然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滋補品。它葯性溫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虛者皆宜,比其他種類的滋補品有更廣泛的葯用價值。 附: 「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具有十大醫學和養生功效 千百年來,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當有危重病人處於生命垂危之時,人們會想方設法冒著生命危險從懸崖峭壁上采來「仙草」,將其汁液喂入病人口中,令病人起死回生。這種說法雖然有其傳奇色彩,但據載,民間確實存在著這種被稱為「救命仙草」的葯材,它的學名就叫「鐵皮石斛」。 「鐵皮石斛」是蘭科植物,常年生長在懸崖峭壁的背陰之處,受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葯效非同尋常。唐開元年間的道家經典《道藏》中曾把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重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列為「中華九大仙草」,而鐵皮石斛被冠以「九大仙草」之首。 歷代醫聖根據鐵皮石斛的奇特功效和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鐵皮石斛有十大功效: 滋養陰津 《中國葯學大詞典》稱鐵皮石斛「專滋肺胃之氣液,氣液沖旺,腎水自生」,善於養陰生津,治療陰虛津虧諸症。 增強體質 鐵皮石斛具有滋陰養血的功能。清代《葯性論》說:鐵皮石斛能補腎積精、養胃陰、益氣力。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補益脾胃 鐵皮石斛是益胃生津葯。《神農本草經》、《本草再新》中均有記載,稱謂「腸胃葯」,是治療胃脘痛、上腹漲痛的常用葯物。現代醫學實驗證實:鐵皮石斛對脾胃病中常見的致病菌幽門螺桿菌有較好的抑製作用,有助於治療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幽門螺桿菌陽性的病症;同時,口服鐵皮石斛煎液能夠促進胃液的分泌,增強胃的排空能力,幫助消化。 護肝利膽 鐵皮石斛有較好的利膽作用。歷代醫家都認為「鐵皮石斛」具有滋養肝陰的作用,是治療各種肝膽病的要葯,可用於治療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疾病。 強筋降脂 人進入中年以後,陰津開始衰弱,筋骨功能逐漸減退,鐵皮石斛能夠滋養陰液、潤滑關節,從而達到強筋健骨、流利關節、增強抗風濕的效果。現代葯理研究還表明:鐵皮石斛能提高應激能力,具有良好的抗疲勞、耐缺氧作用;可促進循環、擴張血管、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脂。 降低血糖 鐵皮石斛功能養陰清熱潤燥,自古以來就是治療糖尿病的專用葯。臨床研究表明,鐵皮石斛不僅可以增強胰島素活性,同時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使血糖恢復正常。 抑制腫瘤 鐵皮石斛對肺癌、卵巢癌和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等惡性腫瘤的某些細胞有殺滅作用,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臨床用於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能改善腫瘤患者的症狀,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增強免疫力,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明亮眼睛 石斛具有滋陰養目的功能,被歷代醫家作為養護眼睛的佳品。現代葯理學研究證實:石斛對防治老年白內障和保護少兒視力有明顯效果。 滋養肌膚 人體進入中年後,由於體內的陰液日益減少,從而加速了皮膚老化,使之變黑或變皺。鐵皮石斛含有的黏液質,對人體皮膚有滋潤營養作用。 延年益壽 《神農本草經》將鐵皮石斛列為具有「輕身延年」作用的聖葯。現代葯理學研究證實:鐵皮石斛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於人體的健康長壽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人體的抗衰老作用比一般的葯物更廣泛、更全面。

6、健脾的食物是那些?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

粳米、秈米、玉米、薏米、番薯、豆腐等。

2、肉、蛋、奶類的選擇

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烏雞等。

3、蔬菜的選擇

藕、粟子、山葯、扁豆、豇豆、胡蘿卜、馬鈴薯、洋蔥、平菇等。

4、水果的選擇

葡萄、紅棗、桃、杏等。

(6)中華養生茯苓擴展資料:

相關醫療保健名詞:「健脾祛濕」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為濕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濕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濕。常用療法有:食療、葯療、外洗等。

脾虛濕困時,應健脾去濕,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

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葯、蓮子、芡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內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容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與中華養生茯苓相關的內容